宋代政治结构研究

出版时间:2010年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日) 平田茂树  页数:372  译者:林松涛,朱刚  
Tag标签:无  

前言

  2005年,我曾主编一套《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因为各种客观条件所限,那套书收录的六位日本学者的论著都是有关宋代文学的。此后,我又陆续联系到研究宋代思想、历史的六位中青年学者,故现在有条件编成第二辑。相对来说,这第二辑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了宋代思想、政治结构、士大夫社会、家族、都市、货币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于国内同行了解和参考日本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相信会有帮助。  第一辑的《前言》曾就“宋学”一词作过解释,嗣后仍有读者质疑于我,这里继续谈点个人的看法。清人将“宋学”与“汉学”对举,分指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这是从治学方法上对宋明和漠唐儒学之特点进行比较总结的结果,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特点并不等于全部,如在汉唐学术和宋明学术的意义上理解“汉学”和“宋学”,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哪个时代的学术是只有考据没有义理,或只有义理没有考据的。事实上,汉代今文经学的长处并不在于考据,而有些宋代学人对制度史的叙述,对书目、金石、谱谍之学的关注,对诗文用典的细密调查,都充分展示出其考据的能力。

内容概要

  《宋代政治结构研究(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 第二辑)》试图阐释宋代专制体制产生的过程和背景。作者从宏观和微观多种角度进行了探讨。宋代的士大夫是以科举为基础而产生出来的儒士,他们把“经世济民”作为政治信念,实则是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其“升官发财”的梦想,为了在官场能出人头地,他们利用同乡、同宗、同学、同行等各种“关系”构筑起关系网,并利用各种关系策动政治斗争,树立党争派别,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加剧了中国“君主独裁政治”的形成。全书论点清晰,资料翔实,文风绵密,醒人深思。论文由林松涛、朱刚等文化学人担当翻译。

作者简介

  平田茂树(Hirata Shigeki),1961年生,日本静冈县人。1985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前期课程东洋史专业,获文学硕士。2009年获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的中国近世政治史。主要学术论著有《科举和官僚制》(东京,山川出版社,1997年),共同主编有《宋代社会的联系网络》(东京,汲古书院,1998年),《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人际交流》(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宋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东京,汲古书院,2010年)。

书籍目录

前言序日本宋代政治制度研究述评日本宋代政治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书评:王瑞来著《宋代皇帝权力和士大夫政治》宋代的言路宋代朋黨形成之契機從劉摯《忠肅集》墓志銘看元祐黨人之關係宋代政治結構試論——以“對”和“議”為線索宋代政治史料解析法——以“時政記”與“日記”為線索從周必大《思陵錄》、《奉詔錄》考察南宋初期的政治結構從《歐陽修私記》考察宋代的政治結構解讀宋代的政治空間宋代地方政治管見——以扎子、貼、牒、申状为线索宋代表彰列女的结构——以《宋史·列女传》为线索

章节摘录

  形式更为牢固的一些政治集团,依据特定的政策、意识形态性的政治思想的形成、或者特定的官僚组织甚至是政治体系,有强化集团结构的倾向。就是说,王氏的“派阀政治”很好地把握了人际网络形成的基点部分,却没有考虑到结合和运用这些人际关系的部分。例如,宋代得到发展的荐举制度的结构,以王安石新法为根据的制置三司条例司和中书条例司等特殊官僚机构,还有积极利用“对”(官僚在皇帝面前直接提出意见的制度)的宋代政治决策体系的结构等等。具体而言,在分析丁谓时,说明了他身为财政长官三司使的重要性,却很遗憾地没有充分提到三司系统的人际关系。  接下来,就第八章 讲到的翰林学士稍作论述。近年的宋代政治史研究,包括笔者,多着眼于宰相和台谏(御史台官和谏官)的对抗关系。对这些研究,王氏认为“有些学者把皇帝。宰相。台谏的关系用三角形来表达,本人认为,严格来说台谏是以宰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官僚的一部分,三者不能构成三角关系。介于皇帝和宰相间的翰林学士和其它两者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或者“翰林学士在以宰相为首的执政集团势力高涨的宋朝,是介于皇权和相权的第三极,其行动既是对皇权的服从,也是对皇权的制约。既依赖于相权又是对相权的抵抗。最终翰林学士以加入执政集团为标志,和相权合流”。王氏理论的特征在于把台谏的政治活动放在较低的位置,而把翰林学士放在较高的位置。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宋代政治结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0条)

 
 

  •     前一陣來復旦史地所做講座,題目就是這本書裡的一篇論文:《解讀宋代的政治空間》。
      
      平田比照片上稍稍顯胖,正襟危坐,人很客氣,漢語講得雖然不是很溜,但還不至於造成障礙。當時有點緊張,在他給我簽名時沒能抓住機會和他聊聊,遺憾。
      
      這篇報告文本相當長,但他講的卻稍顯有點簡略,加之主持以及與會的多是史地所的老師同學,因此在後面的對話環節不是很成功。
      
      就本書來說,當然無論在中國或者海外宋史界都算得上是前沿研究,翻譯過來是很好的事情。但這本書在整個這套書裡,紙張應該是最差的,而且比較不喜歡的一點是將未在中國翻譯出版的論文、著作的名稱,也都翻譯了,這對檢索反而不便。
      
      除此之外,裡面幾篇文章很多部分有相當的重疊部分,不僅僅是議題上的,甚至有內容上的一模一樣,比如前兩篇文章和上文提到的講座文本那篇。這難免給人一些不好的感覺。
      
      --------------------
      
      給四星完全是因為出版質量
  •   为生么我觉得这批书质量都很不好呢?
  •   以这本尤差
  •   不过考虑到其价格还算厚道
  •   我觉得价格也不便宜啊,难道你买的折扣高?
  •   现在这种书卖三四十已经很可以了,邓老师的新书,我终于狠心买了
  •   讲座还好啦,后面对话的环节不够热烈并不是因为史地的老师同学,而是大家似乎较少准备吧?
    他的讲座内容基本都是该书的叙述,只是又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博主似乎有些太过苛求了。
  •   是覺得有點搞笑了,最後冷場,吳新所長竟然人家提問,結果又答不出。。。
    而且史地所的幾位老師,始終在“唐宋變革”上繞來繞去。確實是有點苛求了,不過也是對大陸學人在日本人面前底氣不足的歎息。
  •   我也是,刚买了邓老师的那本。奇贵阿...打完六九折还是不便宜...
    个人觉得是不是也未必要在日人面前底气不足?他们在许多问题上的研究确实走在前面,而且是一大截;此外主要是相当细致的作风。真遗憾不晓得有讲座,也没听成...不过如果有相关领域的学者、学生在,应该还是能够“对话”的吧?
    最近在考虑考博的问题...发觉复旦宋史尤其政治、制度史方面的老师,真是想不起来太多啊...
  •   平田该书只读了短短的一篇(厄,我读书很懒的...),利用当时政要的日记来分析政治结构等等,还是很感兴趣的。
    但是我后来想吧,譬如说建储之事,平田先生认为利用欧阳氏日记才解明了欧阳修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而非一般史料总是以参政韩琦领其事(囧,史事说得也不晓得是否准确,书不在手边,就是描述一下这个事情...)。但其实《琬琰集》收了欧阳修的神道碑,其中就说实际上是他出力最多(不过或许可以说论述并不够,还是需要诸如《日记》一类的史料来补充、发明的)。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小点,没有据此指摘其问题的意思,只是说能够进一步探讨、请教的问题必然是有的,这样才有进步吧 :-)
  •   完全同意,正如你說,他們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大可不必言必稱日人(身邊有些同學)。在中國史這塊,我們在很多地方正迎頭趕上,而且就宋史研究來說,我們的梯隊建設要優於他們。
    就拿平田本書中的論題,很多問題國內學者都有涉及,也有相當的研究,政治空間啊,文書傳遞啊,制度的實際運作等等。這方面不得不佩服鄧先生,放眼海內,無愧余蔚老師說的“現在世界最好的宋史學者”。
    復旦宋史是很弱的啊,只有余蔚老師和姜鵬老師,史地所的吳松弟老師現在也不怎麼做宋了(而且他做也是歷史地理或人口方面的)。覺得讀博的話,還是要去北大、日本吧,台灣倒是可以考慮,不過那面似乎也在衰落。
  •   歐陽修的那篇文章,還沒仔細看,慚愧
  •   呵呵,我还只看了那篇,更是惭愧 :-p
    哎,继续迷茫着吧,总得找些理由出来,先得让自个儿相信,人家北大肯收了我去...
  •   是你的話,外推應該沒問題的啊
  •   哪里这么夸张...有时候想想吧,这一年多来也不能说没有任何进步,但确实是偷懒的时候居多。史料不熟,基本书也读得不够,还天生记性不好;日语没学成,英语么也扔下了。不知道有什么特别的竞争力...
    诶,而且我还一点儿都不懂外推什么的诶,呵呵,礼拜三去问问导师再说~
    哈哈,突然想起来,刚刚一个师姐安慰我,“好歹也是根正苗红的985哇”。反正目标总是要有的啦,然后才会更努力一些 :-p
  •   我下學期一定得去學日語了,不能再拖了。其實日語入門很快的,如果僅僅是爲了讀日文研究的話,一個學期足夠了。
    直完研這一個月,基本就荒廢了,譴責自己。。。
  •   是啊,到研二会越来越忙的。
    加油吧 :-)
  •   这书我前不久看完了,确实写得不错,看了好些日本人的著作,感觉他们日本人写东西,一是做得细致,二是不怎么说废话,比较喜欢开门见山。不知楼主是否也有相同的体会。
  •   是的,细致的功夫恐怕没人比得过日人,开门见上也是一般的态度,但不怎么说废话,似乎就不见得。以我的视野,倒是经常看到他们反复申证一个常识性的结论,或者花大力气考证一个在其逻辑环节中不怎么靠得住的东西,比如久保田和男在《宋代开封研究》中,考证禁军家庭一日的口粮问题。
  •   我说的“不说废话”是接在“开门见山”之前,意思是指他们在论文的“导论”部分不太说客套话,不像国内有的学者写论文,“导论”部分先来大段大段的铺陈.... 当然也不是说后者就不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