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屋杂忆

出版时间:2009-01-09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金性尧  页数:311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的父亲金性尧,笔名文载道,别号星屋,1916年5月5日出生于浙江定海的一个殷实之家,2007年7月15日病逝于上海瑞金医院,享年91岁。父亲一辈子读书、爱书、编书、写书,是个纯粹的读书人。他才气横溢,博古通今,且经常将其化为平和通达的文字,与读者交流;同时,他性格率直,不谙世俗,并始终保持着传统文人的本色,为后人推崇。尤其到了晚年,他更是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只以文章为知己,视写作为生命,笔耕不辍,直到88岁出完最后一本文史随笔《闭关录》后,才无奈封笔。回忆父亲的一生,童年生活富裕,青年主笔文坛,中年历经坎坷,晚年健笔纵横,走的是一条由作家到编辑、又由编辑到学者兼作家的道路。他青年时代追求进步,曾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为祖国和人民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而晚年潜心撰述的著作,无论是对唐、宋、明诗的精辟评注,还是谈占论今的文史随笔,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父亲离开我们至今已一周年有余,他遗留下来的大量著作及文字,依然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尤其是他的一些怀人忆旧之什,更是在一些喜爱它的读者之间不胫而走。父亲生前就职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赵昌平曾叹其为“天下之至文”:“没有怒吼,没有痛詈,没有惊世骇俗的论议;然而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却汩汩潜涌着一种蚀骨侵魄、深深长长的哀思。”去年我在参与编辑《文以载道——金性尧先生纪念集》时,曾想将父亲的一部分怀人忆旧之什编入,但因篇幅太多,只得作罢。现为报答广大读者的深厚情意,特从父亲发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杂志以及八十年代以后的随笔集中,精选一部分怀人忆旧之作,并配以有关照片编集成册,以父亲的笔名“星屋”冠之,呈献给广大读者朋友。“星屋”本为父亲书斋名,后也作别号和笔名使用;“星屋”当取自黄仲则的名句“一星如月看多时”,父亲第一本由巴金亲任编辑的散文集即名为《星屋小文》。本书所选文章大体按内容题材分为追忆家人朋友、作家作品、书籍报刊、家乡风俗以及童年、中年和晚年生活等几大类编排。下面我对父亲一生作一简单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父亲文章。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内容概要

  《星屋杂忆》作者金性尧一生,童年生活富裕,青年主笔文坛,中年历经坎坷,晚年健笔纵横,走的是一条由作家到编辑、又由编辑到学者兼作家的道路。他青年时代追求进步,曾主编《鲁迅风》、《萧萧》、《文史》等杂志,为祖国和人民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而晚年潜心撰述的著作,无论是对唐、宋、明诗的精辟评注,还是谈占论今的文史随笔,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者简介

金性尧,笔名文载道,号星屋。浙江定海人。文史专家、资深出版人。青年时代编辑《鲁迅风》等杂志。建国后历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有《唐诗三百首新注》等著作二十余种。本书辑其怀人忆旧文章六十一篇,主要为对家人朋友、故乡风俗的追忆,对作家作品及三四十年代图书期刊的评论,生平的回忆等。

书籍目录

我的父亲(代前言)金文男此时有子不如无一个声音消失了获虎记她才二十八岁找寻曲巷送别忆若英忆望道先生鲁迅丧仪之忆叶落归根占祥寺白头青鬓隔存没故人坟树立秋风词流百辈消沉尽说着同光已惘然忆苏青忆孔另境兄忆陈子展先生人世几回伤往事旧事方城六十年地留一士悼黎庵关于鲁迅的四封信知堂的两本书尘无的《浮世杂拾》傅东华的《山胡桃集》赵景深与中国小说史读陆侃如致刘大杰书忆《星屋小文》《鲁迅风》掇忆借古话今《文史》琐忆忆三家村我与书絮叨斗室微吟堕甑录新文艺书话似曾相识燕归来逛商务《唐诗一百首》的沧桑关于《中华活叶文选》古籍工作的忌讳两本三百首选本的时间性夜半钟声到客船民国诗选旧诗选录灯市食味小记江村之夏故乡的戏文苏州河畔老房子春雨楼头滥竽录三步曲人豕之缘虎年谈龙本命年星屋小记

章节摘录

插图:来小雍自己还办过一份《自学》杂志,清石灵同志(孙大珂)编辑,读者对象主要是职业青年和大中学生,这却全然为了营利,即每一面都要留出相近一半的地位刊登商业广告,也即凭他平时的交游关系去拉来的。《鲁迅风》上的广告,除了貂蝉荣室外,还登过其他商业广告,那是我去拉的,因为这些,店的老板都是我的亲戚,目的是要他们拿出钱来,为了讨好他们,我还用杂文的形式,替一家钟表店写了一份广告,从中国人不遵守时间谈起,也受些鲁迅写的书籍广告的影响。稿件来源,主要依靠“孤岛”的作家,偶尔也转载内地刊物上的,如成仿吾同志的“纪念鲁迅》,题目下还注了“特稿”。这两字其实很含糊,当初的用意是想说明,并不是作者专为《鲁迅风》而写。有些稿子,则是柯灵同志转来或拉来,当时他在编《世纪风》副刊,已经有了一个作者队伍。也可以说,《鲁迅风》的若干作者,也即《世纪风》的作者。还有一些内地来的作家书简,大部分是写给许广平先生的,由她抄给我转刊在《鲁迅风》上,目的是让“孤岛”的作家和读者,可以略知内地作家的近况,含些异地同心之意。

编辑推荐

《星屋杂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星屋杂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金性尧先生的《星屋杂忆》所收集的文章基本上能从手上现有的集子中找到,之外,最引起我兴趣的,是一篇1944年原载于《文抄》的《借古话今》,题旨中融入“古”“今”两字,谈的正是这段扯不断理还乱的有关《古今》的内容,另两篇与《古今》还有直接关系的,是2004年刊于《万象》的《悼黎庵》和同年出版的《闭关录》中的《文史琐忆》,有意思的是,后两篇文章出来的时间,同老人的辞世虽还相距有日,但是据金老女儿金文男所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父亲精力日衰,在88岁出完最后一本随笔集《闭关录》之后,便再也提不起精神写作了”。(《星屋杂忆》代前言),因此,将这两篇文章看作“金性尧的最后想法”,恐不为过,而事实上,有关的题材也不得不让人产生“现在可以说了”的联想。
      
      金先生从《鲁迅风》而转入《萧萧》,可看作一个时期,《鲁迅风》大刀阔斧、生气勃勃,《萧萧》比之有所差距,但仍是时评,”短平快”。但已经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观气氛,不可不让人产生“跳板”之感。从“跳板”而《古今》,再到短命的《文史》,金先生的文学生涯和生命轨迹急转直下,犹如坐上过山车,一下子由斗士沦为“落水”一路。一般认为他的思想经历了激越而淡漠,由慷慨而萎缩,由呐喊而彷徨的过程,是受到了周作人很大的影响。以周作人为师的,“孤岛”期间不乏其人,后所谓的“北纪南金”(时人多误为“北季南金”,并以讹传讹,实两人风马牛不相及)、周黎庵等都在其列,他们爱好知堂的文字,自觉不自觉地将其树为导师,同时在自己的笔下也随之出现了相同的气味,这都是明面上的事情。后人将其归之为“汉奸文学”,一方面固然由于他们所办刊物的资方带有伪政权的背景,另一方面——也是同样重要的——是怪罪他们的文学气味,那就是趣味性、学究气、就事论事的“清谈”,躲进小楼成一统。这一时期,金性尧也同他所尊敬的周作人一样,得到了“文抄公”的称号,他的集子命名为《文抄》,可能也有响应这一称号表示认可的意思在内。周氏在《文抄序》中说:“文学反正就是这点力量……要想积极的成就事功,还需去别寻政治的路……这和痛苦流涕的表现不同,至其心情原无二致,此固一样的不足以救国,若云误国,则恐亦未必遽至于此耳。”笔下定义文学的功能,固然不能起到救民族于危亡的关键作用,但是绝不等于一无是处,任人摆布。这可看作对为文风格的申辩,然而并不能让世人首肯。时评家的逻辑一直是:既出于汉奸的襄助,所做的无非就是卖国求荣的事。况且冲淡的文气又极易与闲适、虚无甚而投降划上等号,于是,汉奸文学的论调庶几可以盖棺论定。
      
      于今视之,附逆之实不易推翻,皆因一入此门便不可回头。他在《悼黎庵》中也明确写道:“作了《古今》的不署名编辑,政治上便有泾渭之分。抗战胜利后被人诟骂,也是咎由自取。每个人的行动都应由自己负责,我是自己撞上去的。因为这时候我正在吸鸦片,需要钱用。”这段文字一览无余,将“落水”的主因和盘托出,坦白程度令人瞠目。金先生身后,虽有人揭露一些史料,认为别有内情,但也不尴不尬,只能作为孤证参考,不足以“翻案”,只因金先生话已说到这个份上。然而以“汉奸文学”目之,框定其文,诚为可笑之举,概人是人,文是文,如果这一点上缠夹不清,多说自是无益。他的加入《古今》是错,并不代表他在《古今》中所做的事情就错,《古今》阶段为文,固然不可能再有呐喊,但在文章的倾向上,却是一如周作人文章的闲淡而带苦味,个中滋味,绝非靡靡,或许就是代表了内心中的苦吟,通过《思旧赋》般的晦涩文字来抵偿和平衡负罪感所带来的痛苦。
      
      
      《借古话今》引述了一则故事:倪元镇为张士信所窘辱,绝口不言,或问之,元镇曰,一说便俗。我们可以注意到,同样的故事,周作人在《药味集》的《玄同纪念》中也说了一遍。故事出于余澹心的《东山谈苑》,此书为知堂在多处著作中提到,根据他人统计,一共有三处,可见他对这个故事的同意。知堂在兄弟失和这起典型事例和平常为人处世的作风中,基本贯彻这一路线,连他给金性尧的回信中,也是“凡是我不想回答的,就不再在信里说了。”然而以汉奸罪被捕下狱以后,他却多次多方申辩,为自己讨还公道。同样金先生临到曲终,仍要开口说起事情的究竟,不管是申辩或是坦白,都已经“说”了很多,时人或可讥之为文章做足,最后自打耳光,我却觉得在造化弄人的历史诡谲之外,更有“生而为人”的悲凉,一说便俗既不能逃过人言,连自己的这关也过不去。说已经说了,但是说了又如何呢。顾亭林说: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文人的悲哀,或正在于极易由“足观”掉进“无足观”。文人作为人,并不比常人更具有天生的优越和超脱的本事,但大势之下,被要求的,却多出常人太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