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

出版时间:1990-08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但丁  译者:朱维基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故事叙述主人公但丁本人在三十五岁那年突然迷失了正路,彷徨了一夜之后,来到一座曙光笼罩的小山脚下,刚欲登山,却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危急之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受贝雅特丽齐嘱托,前来搭救他,并引导他去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后贝雅特丽齐又亲自引导他游历天国。《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三部曲是但丁游历过程和见闻的记载。《神曲》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给了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并显现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作者简介

但丁·阿利吉耶里是意大利的民族诗人,是欧洲中世纪后期最伟大的作家。
但丁于一二六五年五月出生在佛罗伦萨市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少年时代就好学深思,在学校里学到了有关拉丁文、逻辑学和修辞学的知识;后来又通过自学,接触到拉丁诗人的作品,法国骑士传奇和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但丁十八岁时开始作诗,他的第一首诗是抒写自己对所钟情的女子贝雅特丽齐的爱情的十四行诗。他们早年相识,后来贝雅特丽齐嫁给了另一个人,并在二十几岁时便去世了。但丁对她的爱情是精神上的爱情,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他在诗中把她写成一个从天国下凡显示奇迹的天使,身上充满精神之美和使人品德高尚的道德力量。她死后,但丁把抒写对她的爱情、寄托对她的哀思以及其他有关的诗,用散文连缀在一起,构成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新生》(约1292—1293年)。这是但丁除《神曲》外最重要的文学作品。
但丁并不是个埋头书斋的学者,一二八九年六月,他便参军作战,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一三○○年,他被选为佛罗伦萨市的行政官(任期两个月),此后由于内部的政党和派系斗争,一三○二年被掌权的派系判处永久流放。辛酸艰难的流亡生活,使他更加思念故乡,关怀家人的命运。他打算写出有学术水平的著作,来恢复和提高受到放逐和贫困损害的声望,引起家乡的重视,借以实现还乡的愿望。为此,他于一三○四年到一三○七年间撰写了《宴会》和《俗语论》两部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神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我刚看完《地狱篇》,所以本篇书评只针对地狱篇。我读完整套书之前是不看书评的,怕被别人的思想影响从而无法听见自己内心的评判,所以目前也没看书评找资料,对本书背后的意义和巨大的深意暂时一无所知,本书评全是我光看完这本书的肺腑之言,不管别的。
      
      这套书的装帧是我很喜欢的,古典大气质量好,放在书柜上看着都舒服,所以一口气已经买了5本了。但这次装帧排版却拉后腿了,我给这本书3颗星而不是4颗星的最大原因就是这本书的注释太啰嗦了,给阅读造成了不小的累赘,有时候我看到后面的一些完全没必要和重复无数次的注解,我都觉得烦。像诗歌中前几次用各式各样的定中短语指代上帝、维吉尔、卢奇菲罗可以在后面标注一下,读者完全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没必要次次标注,结果整本书几乎每次遇见这种情况都在后面标注,根本没必要。
      
      还有重复注释,全书中后段连续好几首诗都出现了用“巴伦”还是什么词(记不清了,反正是两个字的)指代意大利,且不说根据全诗前后文读者猜出那个地方就是意大利丝毫不难,就算读者不能理解,你也第一个标注一下就行了,为啥次次标注一样的东西。反正我十分不喜欢这本书过于累赘啰嗦的注释风格,我觉得把典故注释一下就好了,而且不用重复注释。
      
      另外,太多典故中的特殊词汇太小众了,比如我们大家现在都说路西法,一说路西法大家都有印象,这本书要翻译成卢奇菲罗。而且大家都说赫拉,这本书又翻译成一个别的词,造成了没必要的困惑。我也不太喜欢。
      
      我对宗教的看法一直就是,我自己有宗教信仰,我坚决维护别人的宗教信仰,但我自己不主动到处对非同样信仰的人宣扬我的宗教,我也不喜欢别人对不是同一个宗教圈的人宣扬自己的宗教。如果有人觉得他的宗教天下第一,别的都是异端,我就觉得反感至极。宗教这个东西就像偶像崇拜,或者说像追星,你尺度把握好了不仅自己带感还会很有才,但太狂热了就是神经病。但丁身为虔诚的上帝的信徒,又在那个年代,科学知识有限,写出的这本封建迷信(勿较真,这个词是玩笑用,我在生活中也常常说我自己的信仰是“封建迷信小知识”)巨著
      ,注定了内容让我不太喜欢,要我对这样一种信徒写的神学产物打五颗星几乎是不可能的,能上四颗星已经很罕见了。(我说了,要不是注释问题,光看文本应该是会打四星的)
      
      我读的时候,看见但丁把所有的异教徒(甚至连那些活着时世界上根本还没有基督教所以只能异教徒的人)打入地域受苦,我是觉得囧的。我知道它是名著,各种高大上,但我看书又不管名气,不苟同就是不苟同嘛。后来又看见碌碌无为的人也要下地狱,我觉得压力好大。(但矛盾的是,那首诗中说这些人连堕落天使也瞧不起,因为后者至少自认有反叛上帝的勇气我却很喜欢。而且同一首诗中还说这些碌碌无为的人羡慕任何一种人的生活,无论好坏也比他们自己这样麻木无为的好,我也觉得很带感。其实我并不完全认同,但这种思想让我觉得很欣赏。)看到很后面的时候,看见但丁把穆罕默德和阿里搞成那样开膛破腹在地域底层受那样严重的折磨,我在想穆斯林读这本书八成要被气死啊亲!
      
      能不能别这样,自己信仰得嗨,但不准别人有自己的信仰,别人和你不一样,别人就是要悲剧的异端。能不能别这样。我不喜欢。
      
      我知道但丁在那个时代能写成这样,批判教会,要求政教分离等等已经很先进开明有才难得了,但不管是不是历史局限性吧,现在看就是有不好的地方,还是不能一句时代限制全部带过嘛,反正我看见书中采用当时的封建迷信说法,说南半球都是水啊,说耶路撒冷是地球的中心啊,说地球中心太阳围着转等等的时候我是觉得很违和,这就是我的真实阅读感受,我不能不说出来。他写得好的地方一样表扬就可以了。公正,这也是《神曲》和但丁自己所追求的。
      
      但丁自己也是一边为各种在地狱中饱受折磨的灵魂甚至朋友和恩人同情得扛不住,一边还是把他们打入地狱受折磨。我写书评,也追求这样的思维,一码归一码,就事论事,不要欺骗自己的真心。
      
      本书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宗教知识,我这个中国人读起来有点吃力,就拿大量引用的希腊神话而言,一个个英雄和神仙的名字太长了太长了,还有那个动不动就打来打去嫁来嫁去的意大利以及佛洛伦赛,我真的很难记住以及搞清楚,我看完这本书,把书中的地狱九环体系包括各区域、守护者、所罚人搞明白就很满足了。PS,我看注释的时候好几次被那种无比长中间四五个点的长名字搞惊呼XD。
      
      但丢掉这些,一口气看下去,其实主要故事还是很好理解也很好看的,恢宏的场面、惊心动魄的刺激、诗歌的韵律吟唱、各种激烈的情感、个性鲜明的群像、神学自带的高端感和体系感……当故事看,忽略那些思想上不喜欢的部分,已经很好看了。王小波说得好,所谓写书,就是先把故事写好看了,其他管他妈的。何况这个故事还附加了作者那么丰富并且有深度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整本书我唯一一次被虐到第33首《乌哥利诺伯爵》,我觉得这首诗是全书最优。从出场到叙说到抒情都相当高的水准,短短几十行诗让读者的情感达到虐的高峰,赞一个。
      
      去看《炼狱篇》。
      
  •     这部书详尽的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阿利盖利·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萨人。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当年但丁·阿利基埃里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阿特丽切的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这一过程,许是在基督教中的修行。
      但是,和佛教类似,基督教的修行也是追求来世的生活的,都是在当世按照主的指示与要求去做事从而得到来世幸福的机会,是追求往生的,同中国本土的修行完全是相反的两条道路。我个人一直觉得,这种修行有赌博的嫌疑,谁能够100%肯定此世行善来世就能享福呢?
      但丁把他自己对于善恶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体现在他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堂的旅程的描述中。通过与历史上各种人物,包括善恶的各自代表的对话,诗人表述了他理想的社会之貌。
      译者国文功底深厚,把如此之长的一首叙事长诗翻译的如此美妙与易读,特别是几乎每句末尾都押韵。如果做过外文翻译的亲们可能会有此经验,做到这样的翻译是有多么难。
      但也许是我看的版本是网上下载的纯文本格式的原因,很多话前后并不逻辑,没有关联性,思维跳跃非常之大。看来还是有必要看书的原文,甚至于诗作的外文原文。
      看完全书,我对贝阿特丽切这位但丁的初恋情人非常感兴趣,但也不得不说,感觉但丁的原配夫人是如此悲惨。但丁在书中关心意大利半岛的政治,关心半岛人民的民生,关心国家的兴衰,花大量笔墨描写了这位初恋情人,但却只字未提他的原配夫人。梅列日科夫斯基在写《但丁传》时大费笔墨书写贝雅特丽齐与但丁的冥冥关系,却还是没有关心过但丁背后的那个女人。
      有一种悲伤,叫做『我就在你面前,可是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但丁的原配夫人,就是这样。最大的悲哀不是他如何对你不好,如何让你伤心,而是对你完全无视,好像生活中完全没有你这个人。
  •     因为出了修订本,所以我按这个新版本翻看了《地狱篇》前几章注释的情况,似乎并无改进。
      
      首先,从英译本翻译的注释确实很有参考价值,由于研究水平的明显差距,英译者的注释比目前其它汉译本译者自己的注释要深刻,关注到很多西方学者的成果。但对全部翻译的注释(占了近一半页码,篇幅更大于正文)出处只字不提,不知是否有侵权之嫌?
      
      注释是译者和他人(估计是学生)合译的,涉及广博的知识背景,翻译英译本注释的难度固然很大,冷僻的专名层出不穷,保证没有错误实在强人所难。但一望而知的常识性的错误应该避免。
      
      第一章注释
      金.詹姆士版本 ——英王詹姆斯钦定版
      奥古斯丁的《神的城市》——建议改为通译《上帝之城》或《天主之城》
      第二章注释
      注释中雅各的妻子翻译为拉结,正文中翻译为拉塞尔,应该统一
      第三章注释
      同一页就出现《伊尼德》和《埃涅阿斯》,应该统一
      第五章注释
      宇斯——宙斯
      亚瑟王和兰斯洛特的故事,被说成是“但丁熟悉的法国浪漫传奇”
      
      
      虽然不是从原文翻译,这个译本依然有诗体保持句式结构的优势和英译注释的资料价值优势,译者又是诗人,在修订时如果更加用心,就不会辜负读者的厚望了。
  •     《神曲·地狱篇》中的比喻
      
      2011.11.26
      
       在结束以前,我只想强调一点,那就是谁也没有权利剥夺自己享受《神曲》的权利:天真的印象阅读。第二步才轮得到评注和解释——以满足了解其神话内涵、但丁如何借鉴维吉尔或者通过翻译使后者获得升华的热望。但第一次必须是孩童式的,让自己被它带走。这样,它将会终生陪伴我们。
      
       多少年过去了,《神曲》依然陪伴着我。我知道,每一次打开它,我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我知道,这本书必将超越我的梦幻,超越我们的梦幻。
      
       ——博尔赫斯[1]
      
      
       《神曲》中的但丁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信徒,他在人生的中途迷失了正路,他为灵魂在地狱中所受的公正判罚落泪,他怀着卑鄙的愿望听人争吵,他面对炼狱之火的考验驻足不前。支撑着他站起来,用精神克服气喘的力量源自与维吉尔的友情和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可是正因如此,无论过了多久,但丁的恐惧、疑虑、哀伤和希望始终能在每个翻开《神曲》的读者的心湖里泛起涟漪。这部神圣的喜剧将天上金色的光线化作地上饱满的麦穗,因为沾染了世俗的气息而显得格外亲近。
      
       但丁多次指出,这部作品是在游历归来后根据记忆写下的。“至今回忆起来,还使我恐怖得血液都要凝滞”(第二十四章)[2],“当时我感到悲痛,现在回想起我看到的情景,我重新感到悲痛”(第二十六章),“所以,如今一看见结冰的渡口,我就发抖,今后也将永远如此”(第三十二章)。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就像堂吉诃德愿意相信铜盆是头盔,尽管但丁的游历最多不过是凌晨时做的将会应验的梦——因为我们希望用粉笔在墙上画扇门就能逃离战火硝烟,希望分隔真实和幻想的屏障不过是一团潮湿的雾气。童心未泯的卡尔维诺在《弄错了的车站》[3]里描写了马科瓦多先生走出夜间影院,在回家路上遇到浓雾,结果误登飞机的奇妙经历。博尔赫斯同样醉心于模糊真实和幻想的界线,他用看似确定无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教授和某位女子(或许是想象中的)邂逅,“我的故事一定忠于事实,或者至少忠于我个人记忆所及的事实,两者相去无几。”[4]
      
       维吉尔带领但丁离开幽暗的森林,后者在一座门的门楣上读到一段颜色黯淡阴森的文字,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是,“进来的人们,你们必须把一切希望抛开!”(第三章)。维吉尔告诫但丁,“这里必须丢掉一切疑惧,这里必须清楚一切畏怯”(第三章),马克·莱茵·哈根在《死亡之相》[5]里重复了维吉尔的声音——“切莫被恐惧征服。如果你被黯影控制,我将无能为力。如果你坠入裂隙,我将无能为力”。随后,他们站在阿克隆河岸,看着卡隆挥舞船桨驱赶鬼魂上船,“如同秋天的树叶一片一片落下,直到树枝看见自己的衣服都落在地上一样”(第三章)。这个比喻源于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可是但丁赋予它更多的含义。鬼魂没有重量,仿佛叶片;它们背离了对上帝的信仰,犹如脱离母体的枯叶;最后,褪尽树叶的树枝好比空无一魂的河岸。
      
       不久,他们下到地狱第二层,“一切光全都暗哑的地方”(第五章),犯邪淫罪者在此受罚。他们的灵魂被风刮着撞向悬崖,永不停息。但丁开口请求一对灵魂和自己交谈,由此展开地狱篇中最感人至深的一幕。“犹如斑鸠受情欲召唤,在意愿的推动下,伸展着稳健的翅膀,凌空而过,飞向甜蜜的鸠巢,同样,那两个灵魂走出狄多所在的行列,穿过昏暗的空气向我们奔来,因为我那充满同情的呼唤是如此强烈动人”(第五章)。倦鸟归巢的比喻营造出黄昏的温馨,这对灵魂毫不犹豫地迅速奔来不是因为思乡之情,也不是为了打听人世间的消息,或者拜托但丁送消息回去,而是为了倾诉,在倾诉中回忆甜蜜的过去,即便“再没有比不幸中回忆幸福的时光更大的痛苦了”(第五章)也在所不惜。弗兰齐斯嘉感谢但丁的同情与善意,向他说明两人的身世,与此同时,她身旁的男子始终一言不发,啼哭不止。面对灾厄,女性往往要承担更多的负担,表现出更大的勇气。在霍桑的《红字》里能找到这个故事的影子。海斯特·白兰因为非婚受孕遭人白眼,倍受欺凌,含辛茹苦地抚养珠儿长大。丁梅斯代尔牧师是孩子的父亲,他被波士顿的清教徒们视作上帝虔诚的信徒,始终没有勇气说出真相,仿佛河底的暗流,从河面上看不出丝毫波纹,直到最后。“现在,在这临死的一刻,他站在你们的面前!他叫你们再看一看海斯特的红字!他告诉你们,那红字虽带着它一切神秘的恐怖,却不过是他戴在自己胸上的那个红字的影子罢了,而且就连他自己的那个红色的烙印,也不过是他最内心里烙印的表征!站在这里的人们,有谁怀疑上帝对于一个罪人的惩罚吗?看哪!看这一个怕人的证据!”[6]
      
       弗兰齐斯嘉告诉但丁,他俩在共同阅读朗斯洛如何被爱情俘虏的故事时“明白了彼此心里的朦胧的欲望”(第五章)。在《傲慢与偏见》里,经过一连串闹剧般的风波后,达西先生告诉伊丽莎白,“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便使我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经走了一半路了”。[7]博尔赫斯指出,“有一点但丁没有明说,但又能使读者体味得到(这也是一种德行):他以无限的同情心讲述了情人们的命运,使我们感到他是多么羡慕他们的命运”[8]。死亡已经把但丁和贝雅特丽齐分开,天国不受人间律法的约束,全部的灵魂都爱上帝,所以他们之间的爱情已经不复存在,然而这对情侣却能永远相伴。同情、羡慕、哀伤和恐惧令但丁“像死尸一般倒下了”(第五章)。田德望在中译本的注释中提到,“原诗e caddi come corpo morto cadde连用五个两音节的词,其中四个是由颚音c构成的双声,读起来使人仿佛听到死尸突然倒下的沉重声音,这种音韵效果是译文无法模拟的”。博尔赫斯曾在自己的诗中引用过这句话——
      
       李的一名士兵(1862)[9]
      
       一颗子弹在河边追上了他,
       这条清澈的河流,名字
       无人知晓。他扑倒。(这个故事
       是真的,这个人是许多人。)
       黄金的空气激荡着松树林里
       懒散的针叶。那只耐心的
       蚂蚁攀上漠然的脸。
       旭日东升。许多事情已经改变
       还将无穷无尽地改变下去
       直到某个将来的日子,我要歌唱你
       歌唱无人哭泣的,失败的你,
       你倒下,如一个死人倒下。
       没有一块大理石守卫你的记忆;
       六尺黄土是你黑暗的光荣。
      
       有时,奇妙的比喻会被一代代人不断模仿和改写。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提到树会说话,流黑血,但丁受此启发,让自杀者化身为黑色的森林。他出于好奇折断一根树枝,令树木哭泣叹息。自杀者告诉但丁自己遭受着何种磨难——鸟身人首的怪物哈尔皮“吃它的叶子,给它造成痛苦,并且给痛苦造成窗口”(第十三章)。博尔赫斯拾起痛苦和窗口的比喻,在一首诗中写道——
      
       在约瑟夫·康拉德的一本书里发现的手稿[10]
      
       在飘散出夏季的颤抖的田野里
       纯粹的白光将日子隐没。日子
       是百叶窗上一道流血的裂口
       海岸上的一片光辉,平原的一场热病。
       在另一首诗中也有类似的比喻——
       维拉·奥图萨尔的落日[11]
       最后审判一样的傍晚。
       街道是天空中一道崩裂的伤口。
      
       但丁在自杀者森林里遇见来自佛罗伦萨的故人,“被爱乡心所驱使,我把散落下来的嫩枝收集起来,还给了声音已经暗哑的幽魂”(第十四章),森林外是一片景象奇特的旷野。此时,几种情绪同时浮出他的心湖,对故乡的思念,对上帝的敬畏,或许还有新奇——因为他这样描写所见之景,“整个沙地上空飘落着一片片巨大的火花,落得很慢,好像无风时(阿尔卑斯)山上纷飞的雪花似的”(第十四章)[12]。火雨的描写源于《旧约》,上帝降下火雨惩罚所多玛和蛾摩拉;雪花一句改写自意大利诗人,但丁的挚友圭多·卡瓦尔坎蒂的诗句,“纷飞的白雪”[13]。但丁的创意在于指出飘雪的具体地点,并用“无风”着力强调雪花重量轻盈、飘落缓慢。卡尔维诺指出,“但丁的诗中,一切都那么实在,那么缓慢,具有精确的重量。即使讲重量轻微的东西,但丁也似乎要准确地说明它分量轻”[14]。博尔赫斯借助描写重量勾绘出手持武器的人谨慎的样子,“他们警觉地、沉着地、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他们低垂着眼睛,似乎武器的重量压弯了他们的身子”[15]——该比喻的另一妙处在于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不说人弯腰持枪,却讲武器使人弯腰。回到《神曲》,但丁揉合了《圣经》和挚友的诗作,在一个比喻中使用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火和雪),正如马尔克斯让奥雷利亚诺摸到冰块时脱口而出,“它在烧”[16]。和他们相反,博尔赫斯找到了用事物比喻其自身的秘密,“后来他‘死了’,他那淡淡的形象也就消失,仿佛水消失在水中”[17]。
      
       流亡期间,但丁看见心爱的佛罗伦萨“犹如躺在羽绒褥子上不能安息,而以辗转反侧来躲避她的痛苦的病妇一样”(炼狱篇·第六章),因此他决心写一部足以传世的作品,指明历史发展的方向。旅途中,他怀着敬仰和感激遇见了许多为他的作品提供过灵感的作家们,然而在地狱第八层,但丁的得意之情溢于笔端。“让卢卡努斯今后不要提可怜的萨贝卢斯和纳席底乌斯的故事,等着听现在我要讲的吧。让奥维德不要讲卡德摩斯和阿瑞图萨的故事,因为,如果说他在诗中使前者变成了蛇,后者变成了泉,我并不嫉妒他”(第二十五章)。盗贼们在此被毒蛇缠绕,第一条毒蛇缠住鬼魂,与他一同化为灰烬,又恢复原形。第二条和人“就好象热蜡一般粘在一起,他们的颜色互相混合,现在谁的颜色都已经不和从前一样了:正如在纸燃烧前,纸上有一种昏黄色向上移动,还不是黑色,而白色已经消失”(第二十五章)。现在轮到第三条蛇了,要如何描写才能超过之前两幕?蛇刺穿盗贼的肚脐,“那个被刺穿的注视着它,却一言不发;而且立定脚跟不动,直打呵欠,好像睡魔或者热病在侵袭他似的”。这个细节恐怖到足以令人血液凝滞。最可怕的不是磨难,而是对磨难麻木不仁,因为这说明受难者的心已经被最深沉的绝望所笼罩。被刺穿的鬼魂明白,他永无被救赎的希望,即便到了末日——因为“一件事物越完美,就越感到幸福,这样也就越感到痛苦。虽然这些受诅咒的人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完美,但是在最后审判后,他们期待着比现在更接近完美”(第六章)。
      
       但丁从未远离我们,他经历过的苦难和坚持着的信仰与今天的我们别无二致,但是他见识过的美丽却已消失殆尽。《神曲》中的比喻仿佛一群鸽子,无论飞了多久多远,终究会在读者的心巢里筑窝。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古典作品并不是一部必须具有某种优点的书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18]。
      
      
      附:《神曲》的中译本
      
       我手头有四个译本:
      
       朱维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1995年10月第6次印刷。根据英译本译出,诗歌体,共一卷,插图六十幅。
       王维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1年11月第3次印刷。根据意大利语原文译出,散文体,共一卷,无插图。
       田德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2011年3月第4次印刷。根据意大利语原文译出,散文体,共三卷,插图较少。
       黄文捷。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006年8月第2次印刷。根据意大利语原文译出,诗歌体,共三卷,插图一百零八幅。
      
       《神曲》的中译本按体裁可分为散文体和诗歌体两种,前者更忠于原文,后者行文更流畅。我个人建议初次阅读可选择黄文捷的译本,优点在于每首诗的开头都有几个小标题概括本首诗的内容,而且插图很漂亮。该译本的注释中规中矩,可能是直接翻译意大利语版本。田德望先生的译本更加准确,少数句子略显拗口,注释中除了历史典故,还有一些译者个人的心得体会,适合精读。王维克的译本注释很少,不做推荐。关于不同译本的区别还可参考这位卓越用户的留言[19]。
      
      [1] 《神曲》,译者:陈众议。《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1月第1版。
      [2] 译者:田德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2011年3月第4次印刷。如无说明,所引章节均出自地狱篇。
      [3] 《短篇小说八篇》,译者:吕同六。《卡尔维诺文集》,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2003年3月第3次印刷。
      [4] 《乌尔里卡》,译者:王永年。《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1月第1版。
      [5] 《死亡之相(The Face of Death)》是白狼公司(White Wolf Company)为桌上角色扮演游戏出版的一本书。
      [6] 译者:侍桁。《红字·福谷传奇》,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7] 译者:王科一。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1995年5月第13次印刷。
      [8] 《神曲》,译者:陈众议。《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1月第1版。
      [9] 译者:陈东飚。《博尔赫斯文集·诗歌随笔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1月第1版。
      [10] 同上。
      [11] 同上。
      [12] 在较旧的,王维克和朱维基的《神曲》中译本里,均包含“阿尔卑斯”,而在较新的,田德望和黄文捷的译本里只保留山或高山。
      [13] 《美国讲稿》,译者:萧天佑。《卡尔维诺文集》,译林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2003年3月第3次印刷。
      [14] 同上。
      [15] 《等待》,译者:陈凯先。《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1月第1版。
      [16] 《百年孤独》,译者:范晔。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6月第1版。
      [17] 《另一次死亡》,译者:王永年。《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1月第1版。
      [18] 《论古典》,译者:王永年。《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11月第1版。
      [19] http://www.amazon.cn/review/R2LOXMG4231Z4U/ref=cm_cr_dp_perm?ie=UTF8&ASIN=B001F51D8W&nodeID=&tag=&linkCode
  •   由于研究水平的明显差距,英译者的注释比目前其它汉译本译者自己的注释要深刻
    --------
    这个不知从何谈起?其他汉译本译者的注释也不是自己写的,大部分都是参考或汇编了国外学者的注释,比如田德望的译本,除了英译本,更参考了意大利文本注释。
  •   我可能表达不恰当,本意是说这个好像是唯一完全照搬了某个版本的注释,完全体现了某个西方学者的视野。
    别的版本可能参考和汇编,像黄国彬应该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虽然多但感觉不深。
    我本意指的是和所有这些参考和汇编里那或多或少的“自己的东西”相比,不是说其他版本全是自己的东西。
    田德望的注释当然是好的,我这么写的时候想的是像朱维基的版本,记得注释比较单薄。
  •   重点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功力不逮,那么完全照搬我觉得也是负责的选择,但是这个版本没有交代来源,这不对。
    其他汉译者的汇编,起码是比照搬更考验功力的事情,至于做得好不好我没有能力评价,虽然田德望是不错,但我看到的大部分是不如这个照搬的好。当然我没有资格给一个可靠的评价。
  •   没有交代来源当然是不规范的,估计是为了逃避版权问题吧。现在国内出版界,这也算是个潜规则吧。
  •   看了一下原来是译自Mandelbaum的英译本,每一章开头那段简介也是照搬的,不过发现第一章的简介就译错了,“经过必须访问的三个领域”,原文是two of the three realms,三个领域中的两个,因为维吉尔只能引导他穿过前两个领域,第三个领域必须由Beatrice引导。
  •   谢谢你提供的信息
  •   神曲实在太博大精深了,注释本身几乎可以当细读文本的研究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