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日]芥川龙之介  页数:189  字数:109000  译者:林少华  
Tag标签:无  

前言

  近现代日本作家中,非以寿终者颇不在少数,芥川龙之介乃其一。芥川1892年生于东京。1915年就读于东京大学英文专业时以短篇小说《罗生门》步入文学创作之途。而在1927年三十五岁时便因“恍惚的不安”自行中止了生命的流程。日本近现代文学天空于是陨落了一颗光芒正劲的奇星,不知使多少人为之扼腕唏嘘,平添哲人其萎之叹。  芥川确是—颗奇星,—颗放射奇光异彩的哈雷彗星。或许这种比较有些滑稽一他总是使我不期然地想起我国唐代以“鬼才”著称的短命诗人李贺。芥川天资聪颖,博学强记,多愁善感。创作讨厌平庸,讨厌直露浮泛,讨厌隔靴搔痒式的含蓄和自然主义式的写实。行文精雕细刻,立意独辟蹊径,构思缜密严整。虽有“强说滋味”之嫌,却也入木三分。借用颇不客气的流行语来说,可谓喜欢“玩弄深刻”的作家,但不能不承认他玩弄得相当高明。同时他又是高产作家。短短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写了一百四十九篇小说、六十六篇随笔、五十五篇小品文及诸多评论、札记、游记、汉诗、和歌、俳句等作品,译成中文都有厚厚五大本,洋洋二百八十万言。  以题材论,其作品可分历史与现实两大类,前期更以历史题材为主。  说来有趣,芥川大学时代专攻时髦的英文,但最为拿手的却是汉文。念小学时便读了《水浒传》、《西厢记》。中学时代读了《聊斋志异》、《金瓶梅》和《三国志》(《三国演义》),并喜欢汉诗。进入大学后仍在《琵琶行》等中国小说天地里流连忘返。有此汉文修养,对日本古典自然触类旁通,别有心会。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沉抉隐,一旦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从王侯衙役到市井小民,从寺院高僧到天主教徒,从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远,在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例如《罗生门》、《鼻》、《地狱变》、《密林中》、《芋粥》、《开化的杀人》、《奉教人之死》、《枯野抄》、《阿富的贞操》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也有的取自中国古代文史作品,如《仙人》、《酒虫》、《黄梁梦》、《英雄之器》、《尾生的信》、《杜子春》、《秋山图》等。值得注意的是,芥川的历史题材小说并非为了演绎历史典故和翻拍历史人物,而是身披历史戏装的“现代小说”,目的在于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臧否人物,传达现代人的生命窘态和灵魂质地。如鲁迅在《罗生门》译者附记中所指出的,芥川的作品,“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用日本当代学者的话来说,“归根结蒂,‘中国’之于芥川乃是仅仅提供了作品素材的异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一如日本王朝的优雅世界”(伊东贵之语)。不妨认为,芥川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原典出入自如,布局浑然天成,主题独出机杼,笔致摇曳生姿。  另一类是现实题材。芥川生性敏感,纵然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也往往使其脆弱的神经震颤良久。一般说来,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此类作品主要有《手帕》、《橘》、《矿车》、《一块地》、《将军》、《玄鹤山房》、《海市蜃楼》、《河童》、《齿轮》、《某傻子的一生》等。或写村姑的纯朴,或写少年的孤独,或写乡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写军人的滑稽可笑,尤以描写知识分子苦闷和绝望的精神世界见长。其中《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叠印出作者本人一生的背影,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从中不难窥见作者自杀前的精神状态及自杀的原因。而这些又大多出以机警戏谑的语气,惟其如此,更让人痛切地感受到其灵魂的尴尬和迷惘。也正因为这样,《橘》中离家做工的小女孩从火车窗口抛给弟弟们的几个金黄色的橘子,才在芥川阴沉沉的文学天穹划出了格外美丽动人的抛物线。总的说来,现实题材的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较历史题材相形见绌,甚至不乏《保吉的手册》等“保吉”系列作品那样的较为平庸之作。无论得于史料之作,还是拾于现实之篇,其一以贯之者,大约是以下两条主线。  一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鼻》则把犀利的笔锋直接刺向人的深层心理,自卑与自尊,虚伪与丑恶,软弱与做作,同情之心与幸灾乐祸,种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天衣无缝地聚敛于一部短篇之内,委实令人惊叹,使人感慨,发人深省。此篇受到夏目漱石的极大赞赏,成为其进入文学殿堂的叩门之作。《密林中》以几个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或告白,于扑朔迷离之中凸现人性的机微、人的无可信赖和无可救药。手法新颖,寓意深刻,虚实相生,玄机四伏,“乃出色的‘物语’产出装置”(高桥修语)。此篇前些年曾改编成电影剧本以《罗生门》为名由黑泽明搬上银幕,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蛛丝》屡屡入选日本语文教材,是广为人知的短篇之一。主人公在捋着蛛丝向天堂攀援过程中只因动了利己之心便重新堕入地狱中无明的苦海。构思精巧,刻画人微,对比鲜明,而主题依然是诠释人之私欲的根深蒂固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性的无奈与绝望。其他如《手帕》、《阿富的贞操》和《一篇爱情小说》等亦属此线的延伸。芥川有时倒也善于渲染人物的心境涟漪,但极少折射晶莹璀璨的光点,而大多泛起无可疏浚的沉渣。唯见凄风苦雨,不闻鸟语花香。至于《侏儒警语》,虽广涉人生、道德、艺术、政治,林林总总,笔法或冷嘲热讽或含沙射影或单刀直入,但追根溯源,大多离不开对人性恶的赤裸裸的揭示和冰冷冷的剖析,至今读来灵魂亦不禁为之缩瑟。而其文学才情纵使在这种随想录或札记式文体中亦如万泉自涌,顷刻万里。试举一段:“我是穿五彩衣、献筋斗戏的侏儒,唯以享受太平为乐的侏儒,敬祈满足我的心愿:不要让我穷得粒米皆无,不要使我富得熊掌食厌。不要让采桑农妇都对我嗤之以鼻,不要使后宫佳丽亦对我秋波频传。不要让我愚昧得麦菽不分,不要使我聪明得明察云天。……我是醉春日之酒诵金缕之歌的侏儒,唯求日日如此天天这般。”(《侏儒警语·侏儒的祈祷》)  第二条主线便是对人对人生的幻灭感亦即厌世主义倾向所导致的对艺术的执著与痴迷,这或许也是出于对前者的一种补偿心理。这点在《戏作三昧》初露端倪,而在《地狱变》中天崩地裂,一发不可遏止。“那被烟呛得白惨惨的面庞,那随火乱舞的长飘飘的黑发,那转瞬化为火焰的美艳艳的樱花盛装……尤其每当夜风向下盘旋而烟随风披靡之时,金星乱坠的红通通的火焰中便闪现出少女咬着堵嘴物而几欲挣断铁链痛苦扭动的惨状……”而作为少女父亲的良秀面对这惨状竟浮现出“一种近乎恍惚状态的由衷喜悦之情”。也就是说,良秀为了成就艺术而放弃了亲情、放弃了道德、放弃了人陛,宁愿看着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被活生生烧死,而他自己也在画完地狱变相图的第二天夜里自缢身亡——父女双亡的悲惨代价促成了一部艺术作品的诞生。这无疑是对作者本人信奉的艺术至上主义惊心动魄的诠释。芥川也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出十年自杀而死。“他的死因,一多半或可归于使其心力交瘁的神经衰弱,但剩下的大约一半似乎在于他对人生及艺术的过于真诚、过于神经过敏”(菊池宽语)。事实上芥川也对作品的艺术性采取了极其严肃和虔诚的态度,苦心孤诣,一丝不苟。无论所用语言的洗炼典雅还是心理刻画的细腻入微抑或情节设计的无懈可击,都显示出这位作家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尤为可贵的是,“他有意识地创造了文体——不是陈陈相因的文体,而是一扫庸俗气味的艺术文体”(中村真一郎语),堪称典型的艺术至上主义者。  当然,有争议的作品并非没有,特别是《支那游记》中流露的“中国认识”,里面不难找见国人读起来可能心生不快的词句。芥川于1921年3月中旬开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特派员来华旅行,先后到了上海、杭州、苏州、扬州、南京、芜湖、庐山、汉口、北京和天津等地,历时四个月,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上海见了章太炎和李汉俊,在北京见了胡适等人,但他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中出现的积极动向,更多时候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态度,而对杭州和长沙青年学生的排日行为亦未深入思考其根本原因和加以反省,而仅仅为之反感。他所津津乐道的大多是“支那”和“支那人”落后、颓废、粗俗、脏污、贫穷等“丑陋”的一面一尽管亦是事实——以致在当时就引起了巴金等人的反感和批驳。可以说,对中国古典的向往和对中国现实的鄙视是芥川“中国认识”的一对矛盾。前者使之怀有文化上的自卑,后者催生其现实中的傲慢(“日本优越论”)。这其实也是日本近现代主流知识分子或精英阶层共同的基本倾向,纵令夏目漱石亦不例外。愈到后来,自卑愈见其轻而傲慢愈见其烈,在结果上成为日本对外扩张和侵华战争所以顺利推进的重要思想舆论资源和社会基础。不过相对说来,芥川在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对中国的态度还算是比较好的,对日本的穷兵黩武政策也间接地有所批评,甚至在例如《将军》这部作品中表示过反战态度,可以说是较为清醒和有良知的作家。  芥川在他短促的文学生涯中,未留下堪称黄钟大吕的鸿篇巨制,但他无疑是睥睨东瀛近现代文坛的少数几位大家之一,尤其短篇小说几乎无人可出其右,日本每两年颁发一次的著名的“芥川文学奖”就是为纪念他而设立的。  最后想顺便说几句或许题外的话。我是二十五年前在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苦读的时候最初接触芥川的。恩师王长新教授曾在文选课上重点讲过芥川作品。执笔时间里,眼前每每浮现出先生授课时专注而和善的神情,耳畔传来其抑扬有致的声调,如果拙译中尚有一二处传神之笔,实乃先生精辟的讲解和气氛的感化所使然。令人沉痛的是,恩师已于1994年4月乘鹤西去,尔来十余年矣!胶东夜雨,灯火阑珊,四顾苍茫,音容宛在。倘恩师得知生前钟爱的作品经弟子之手而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学术研究得以薪火相传,一定露出慈祥的微笑。  林少华  (2005年5月3日于窥海斋)

内容概要

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    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芥川生性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这点不难从其作品中窥其一斑。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别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等。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自幼浸淫于中、日古典文学,后又受19世纪末法国象征派影响。1915年

书籍目录

罗生门鼻手帕地狱变蛛丝橘舞会密林中矿车阿富的贞操一篇爱情小说单相思侏儒警语

章节摘录

  罗生门  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在等待雨的过去。  空旷的门楼下,除了他别无旁人。只有一只蟋蟀伏在红漆斑驳的粗圆的桂木门柱上。其实这罗生门位于朱雀大路,按理,除他以外,也该有两三个头戴高斗笠或三角软帽的避雨男女。然而唯他一人。  这是因为,近两三年来京都连连遭灾:地震、龙卷风、大火、饥荒,不一而足。整个京城因此衰败不堪。据旧书记载,佛像和祭祀用具也已被毁,涂着红漆或饰有金箔银箔的木料被人堆在路旁当柴出售。都城既是如此光景,罗生门维修之类自然更是无从提起。于是,乐得狐狸来栖,盗贼人住,最后竟将无人认领的死尸也搬了进来,且日久成俗。这么着,每到日落天黑,人们便觉心怵然,再没人敢走到此门的附近。  取而代之的,便是乌鸦。很多乌鸦不知从何处飞来。白天看去,无数乌鸦一边叫着一边绕着两端的脊瓦往来盘旋。尤其晚霞照亮城门上方大空之时,乌鸦浑如播撒的芝麻历历在目。无须说,它们是来啄食门楼上的死人肉的。不过,今天或许时间已晚,竟无一只飞临。目中所见,尽是己开始塌裂且从裂缝中长出长长杂草的石阶上点点泛白的乌鸦粪。仆人身穿洗得发白的青布褂,在七级石阶的最上一级弓身坐下,百无聊赖地望着雨丝。而右脸颊那颗大大的粉刺又给他增添了几分烦躁。  作者刚才写道“仆人正在等待雨的过去”。其实,雨过去仆人也并没有什么事可做。若是往日,他自可返回雇主家里。但四五天前便被主人打发出门。

编辑推荐

  近现代日本作家中,非以寿终者颇不在少数,芥川龙之介乃其一。芥川1892年生于东京。1915年就读于东京大学英文专业时以短篇小说《罗生门》步入文学创作之途。而在1927年三十五岁时便因“恍惚的不安”自行中止了生命的流程。日本近现代文学天空于是陨落了一颗光芒正劲的奇星,不知使多少人为之扼腕唏嘘,平添哲人其萎之叹。  芥川确是—颗奇星,—颗放射奇光异彩的哈雷彗星。或许这种比较有些滑稽一他总是使我不期然地想起我国唐代以“鬼才”著称的短命诗人李贺。芥川天资聪颖,博学强记,多愁善感。创作讨厌平庸,讨厌直露浮泛,讨厌隔靴搔痒式的含蓄和自然主义式的写实。行文精雕细刻,立意独辟蹊径,构思缜密严整。虽有“强说滋味”之嫌,却也入木三分。借用颇不客气的流行语来说,可谓喜欢“玩弄深刻”的作家,但不能不承认他玩弄得相当高明。同时他又是高产作家。短短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写了一百四十九篇小说、六十六篇随笔、五十五篇小品文及诸多评论、札记、游记、汉诗、和歌、俳句等作品,译成中文都有厚厚五大本,洋洋二百八十万言。  以题材论,其作品可分历史与现实两大类,前期更以历史题材为主。  说来有趣,芥川大学时代专攻时髦的英文,但最为拿手的却是汉文。念小学时便读了《水浒传》、《西厢记》。中学时代读了《聊斋志异》、《金瓶梅》和《三国志》(《三国演义》),并喜欢汉诗。进入大学后仍在《琵琶行》等中国小说天地里流连忘返。有此汉文修养,对日本古典自然触类旁通,别有心会。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沉抉隐,一旦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从王侯衙役到市井小民,从寺院高僧到天主教徒,从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远,在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例如《罗生门》、《鼻》、《地狱变》、《密林中》、《芋粥》、《开化的杀人》、《奉教人之死》、《枯野抄》、《阿富的贞操》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也有的取自中国古代文史作品,如《仙人》、《酒虫》、《黄梁梦》、《英雄之器》、《尾生的信》、《杜子春》、《秋山图》等。值得注意的是,芥川的历史题材小说并非为了演绎历史典故和翻拍历史人物,而是身披历史戏装的“现代小说”,目的在于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臧否人物,传达现代人的生命窘态和灵魂质地。如鲁迅在《罗生门》译者附记中所指出的,芥川的作品,“取古代的事实,注进新的生命,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用日本当代学者的话来说,“归根结蒂,‘中国’之于芥川乃是仅仅提供了作品素材的异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一如日本王朝的优雅世界”(伊东贵之语)。不妨认为,芥川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原典出入自如,布局浑然天成,主题独出机杼,笔致摇曳生姿。  另一类是现实题材。芥川生性敏感,纵然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也往往使其脆弱的神经震颤良久。一般说来,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此类作品主要有《手帕》、《橘》、《矿车》、《一块地》、《将军》、《玄鹤山房》、《海市蜃楼》、《河童》、《齿轮》、《某傻子的一生》等。或写村姑的纯朴,或写少年的孤独,或写乡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写军人的滑稽可笑,尤以描写知识分子苦闷和绝望的精神世界见长。其中《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叠印出作者本人一生的背影,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从中不难窥见作者自杀前的精神状态及自杀的原因。而这些又大多出以机警戏谑的语气,惟其如此,更让人痛切地感受到其灵魂的尴尬和迷惘。也正因为这样,《橘》中离家做工的小女孩从火车窗口抛给弟弟们的几个金黄色的橘子,才在芥川阴沉沉的文学天穹划出了格外美丽动人的抛物线。总的说来,现实题材的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较历史题材相形见绌,甚至不乏《保吉的手册》等“保吉”系列作品那样的较为平庸之作。  无论得于史料之作,还是拾于现实之篇,其一以贯之者,大约是以下两条主线。  一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鼻》则把犀利的笔锋直接刺向人的深层心理,自卑与自尊,虚伪与丑恶,软弱与做作,同情之心与幸灾乐祸,种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天衣无缝地聚敛于一部短篇之内,委实令人惊叹,使人感慨,发人深省。此篇受到夏目漱石的极大赞赏,成为其进入文学殿堂的叩门之作。《密林中》以几个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证词或告白,于扑朔迷离之中凸现人性的机微、人的无可信赖和无可救药。手法新颖,寓意深刻,虚实相生,玄机四伏,“乃出色的‘物语’产出装置”(高桥修语)。此篇前些年曾改编成电影剧本以《罗生门》为名由黑泽明搬上银幕,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蛛丝》屡屡入选日本语文教材,是广为人知的短篇之一。主人公在捋着蛛丝向天堂攀援过程中只因动了利己之心便重新堕入地狱中无明的苦海。构思精巧,刻画人微,对比鲜明,而主题依然是诠释人之私欲的根深蒂固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人性的无奈与绝望。其他如《手帕》、《阿富的贞操》和《一篇爱情小说》等亦属此线的延伸。芥川有时倒也善于渲染人物的心境涟漪,但极少折射晶莹璀璨的光点,而大多泛起无可疏浚的沉渣。唯见凄风苦雨,不闻鸟语花香。至于《侏儒警语》,虽广涉人生、道德、艺术、政治,林林总总,笔法或冷嘲热讽或含沙射影或单刀直入,但追根溯源,大多离不开对人性恶的赤裸裸的揭示和冰冷冷的剖析,至今读来灵魂亦不禁为之缩瑟。而其文学才情纵使在这种随想录或札记式文体中亦如万泉自涌,顷刻万里。试举一段:“我是穿五彩衣、献筋斗戏的侏儒,唯以享受太平为乐的侏儒,敬祈满足我的心愿:不要让我穷得粒米皆无,不要使我富得熊掌食厌。不要让采桑农妇都对我嗤之以鼻,不要使后宫佳丽亦对我秋波频传。不要让我愚昧得麦菽不分,不要使我聪明得明察云天。……我是醉春日之酒诵金缕之歌的侏儒,唯求日日如此天天这般。”(《侏儒警语·侏儒的祈祷》)  第二条主线便是对人对人生的幻灭感亦即厌世主义倾向所导致的对艺术的执著与痴迷,这或许也是出于对前者的一种补偿心理。这点在《戏作三昧》初露端倪,而在《地狱变》中天崩地裂,一发不可遏止。“那被烟呛得白惨惨的面庞,那随火乱舞的长飘飘的黑发,那转瞬化为火焰的美艳艳的樱花盛装……尤其每当夜风向下盘旋而烟随风披靡之时,金星乱坠的红通通的火焰中便闪现出少女咬着堵嘴物而几欲挣断铁链痛苦扭动的惨状……”而作为少女父亲的良秀面对这惨状竟浮现出“一种近乎恍惚状态的由衷喜悦之情”。也就是说,良秀为了成就艺术而放弃了亲情、放弃了道德、放弃了人陛,宁愿看着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被活生生烧死,而他自己也在画完地狱变相图的第二天夜里自缢身亡——父女双亡的悲惨代价促成了一部艺术作品的诞生。这无疑是对作者本人信奉的艺术至上主义惊心动魄的诠释。芥川也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出十年自杀而死。“他的死因,一多半或可归于使其心力交瘁的神经衰弱,但剩下的大约一半似乎在于他对人生及艺术的过于真诚、过于神经过敏”(菊池宽语)。事实上芥川也对作品的艺术性采取了极其严肃和虔诚的态度,苦心孤诣,一丝不苟。无论所用语言的洗炼典雅还是心理刻画的细腻入微抑或情节设计的无懈可击,都显示出这位作家高超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尤为可贵的是,“他有意识地创造了文体——不是陈陈相因的文体,而是一扫庸俗气味的艺术文体”(中村真一郎语),堪称典型的艺术至上主义者。  当然,有争议的作品并非没有,特别是《支那游记》中流露的“中国认识”,里面不难找见国人读起来可能心生不快的词句。芥川于1921年3月中旬开始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特派员来华旅行,先后到了上海、杭州、苏州、扬州、南京、芜湖、庐山、汉口、北京和天津等地,历时四个月,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上海见了章太炎和李汉俊,在北京见了胡适等人,但他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中出现的积极动向,更多时候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态度,而对杭州和长沙青年学生的排日行为亦未深入思考其根本原因和加以反省,而仅仅为之反感。他所津津乐道的大多是“支那”和“支那人”落后、颓废、粗俗、脏污、贫穷等“丑陋”的一面一尽管亦是事实——以致在当时就引起了巴金等人的反感和批驳。可以说,对中国古典的向往和对中国现实的鄙视是芥川“中国认识”的一对矛盾。前者使之怀有文化上的自卑,后者催生其现实中的傲慢(“日本优越论”)。这其实也是日本近现代主流知识分子或精英阶层共同的基本倾向,纵令夏目漱石亦不例外。愈到后来,自卑愈见其轻而傲慢愈见其烈,在结果上成为日本对外扩张和侵华战争所以顺利推进的重要思想舆论资源和社会基础。不过相对说来,芥川在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对中国的态度还算是比较好的,对日本的穷兵黩武政策也间接地有所批评,甚至在例如《将军》这部作品中表示过反战态度,可以说是较为清醒和有良知的作家。  芥川在他短促的文学生涯中,未留下堪称黄钟大吕的鸿篇巨制,但他无疑是睥睨东瀛近现代文坛的少数几位大家之一,尤其短篇小说几乎无人可出其右,日本每两年颁发一次的著名的“芥川文学奖”就是为纪念他而设立的。  最后想顺便说几句或许题外的话。我是二十五年前在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苦读的时候最初接触芥川的。恩师王长新教授曾在文选课上重点讲过芥川作品。执笔时间里,眼前每每浮现出先生授课时专注而和善的神情,耳畔传来其抑扬有致的声调,如果拙译中尚有一二处传神之笔,实乃先生精辟的讲解和气氛的感化所使然。令人沉痛的是,恩师已于1994年4月乘鹤西去,尔来十余年矣!胶东夜雨,灯火阑珊,四顾苍茫,音容宛在。倘恩师得知生前钟爱的作品经弟子之手而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学术研究得以薪火相传,一定露出慈祥的微笑。  林少华  (2005年5月3日于窥海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罗生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8条)

 
 

  •   老幼皆宜的作品永远是最难写的,芥川就是这样一位没有刻意去迎合别人胃口而又老幼皆宜的作家。   永远看不腻的芥川是我读过次数最多的作家,从小学五年级第一次读罗生门一直到今年又重新买了新的版本,每一次读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常读常新。   其实小时候一直对日本的小说有着很强烈的排斥感。我是一个乐衷于感官享受的人,紫式部、夏目和川端的琐碎和冗缓让我受不了,并且误以为所有的日本小说都是如此,小津安二郎式的温吞水桥段更会让我忍不住哈欠连连。   在我快要屏蔽日本小说的时候,芥川出现了。   也许喜欢芥川的人爱的就是他的那份邪气,和整个文坛格格不入的“邪”。但我最爱的,却是他“邪”里透出的那份充满着无奈的暗柔。   爱的不是《地狱变》不是《草莽中》也不是《罗生门》。爱的是那篇第一眼看上去并不像芥川的《橘》。   可笑的是,《橘》竟然是我们那死乞白赖的非主流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小学用的语文教材以冷偏怪著称,大部分文章都是不知名的杂志上的不知名作者写的,我至今没有明白为什么编教材的人会这样编)。   芥川小说的整体风格几乎都是深灰色,散发着苔藓和污水的气味。《橘》在评论者看来,似乎是那些不符合芥川风格的一类近似于纪实的小说。开篇是往常的“芥川灰”,却在结尾时迸发出了鲜活的橘色。文中孩子脸上那两团红二团也变得鲜艳了起来,像一盏夜航灯倏然暖住了人们的心。   当读到接近结尾那段高潮时,心里猛然有种说不出来的酸楚。眼泪突然就淌了下来。   我一直在猜想芥川在那时的心境究竟是如何的呢?是什么让向来悲观的他突然有了这样的温情?   没有去查各种考证,为的是保持那份距离,当自己爱的作家被人生吞活剥的肢解的时候,剩下的只有史实,美感却消失殆尽了。   有人说芥川是“人生的失败者”。对于这句话我绝不苟同。芥川虽然死于自杀,但将自杀等同于人生的失败,未免太马克思了一点。   我们不能选择如何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死亡。如果说芥川是为数不多的自己选择死亡方式的人,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无疑是成功的。   对于这个世界,芥川应该已经厌倦了,既然厌倦了,为什么还要自虐似地留在这里?   很爱《橘》最后的那段话。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只有读芥川的时候,我才聊以忘却我那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   第一次看到芥川龙之介的文是在格言的珍藏本上,《密林中》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对人性黑暗的刻画深深吸引了我,《罗生门》就是芥川短篇小说的选编,《密林中》收入其中,选篇具有代表性,价钱便宜,书的印刷质量也很不错,如果不是想买精装珍藏这本就是不错的选择。
  •   看了《罗生门》和《鼻》两篇。真惊异与芥川的才气。
    那用词精妙而奇巧,真是个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态势。心理刻画也很精到,对人性卑劣面的深刻挖掘毫不亚于我们的鲁迅,而且在才气上可能还有过之。让我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芥川的风格:隐忍,阴暗,诡谲,孤傲,才高。
    芥川似乎具有一种天生的艺术气质,可以明显得感觉他有一种刻意追求卓而不群的心态。这也许就是促成他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原因。
  •   罗生门、蛛丝、地狱变等都是极为精彩的短篇小说,寓意深刻,对于芥川,鲁迅也是有相当高的评价的,而且这个版本很实惠~
  •   芥川一直是我最愛的日本作家,沒有之一。令人深省的侏儒警語、地獄變、羅生門,他的故事無不包含著冷峻、涼薄的透徹。哎,這樣的人又怎麼能長久呢?
  •   买书是因为看了大神的电影,激动万分。于是想买书来看,无奈之前被日本人的书伤的不轻,一直各种踟蹰。买了还是十分感动的,林少华先森的翻译很到位,起码我认为传达了原作的意识。喜欢芥川这位重口扭曲和“玩弄深刻”的作家。
  •   本来想说是神之笔,但是芥川的小说给人一种恍惚的窒息感,如小说领域里也有正邪、神鬼之别,那么芥川的小说绝对是终极邪王之笔。经典中的经典,我觉得写小说能出其右者寥寥无几,这也是我喜欢的风格。
    ——哲学系学生
  •   在芥川的近乎神经质的推动下文中的人们都被置于一个无法想象的丑恶环境下,不是偏执狂就是神经质,不是这两者的在最后也会成为一个牺牲品,他就是以这样的方法来抒发他对人的邪恶本质的认识和对生命的荒诞的看法,自然这与他在时代是有关系的,和他的童年经历也是有关的,但他丑恶已经是超出了神经质达到了完美的地步,即便是他本人的最终也是在恍惚中自尽了,这给他的作品更加上了一层表里如一。
  •   芥川的文章不知为何引起我一种微妙共鸣感,尤其是《地狱变》这篇,看完都泪目了,他对于人性的恶,并不是用简单的心理描写,而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对人物细节描写,从文中人物的动作以及言行,使读者自发的揣度人物的心理,引发读者无限的思考。
  •   抛开日本的罪行,单对作品而言,还是很喜欢的。芥川是个很特别的人。林少华在日本文学的翻译上也算不错。
  •   芥川是游走于地狱与人间的一把冰刃。作为读者的你即使穿的体面,包裹的严密,他锋利如炬的目光亦能穿透你的身体,直刺心灵底层的猥琐。我们只是充满恐怖情结的站在他的对面,又想看见他又不敢与之对视。推荐《侏儒警语》
  •   虽然写着罗生门三个字 但是实际上是芥川的一本合集 我很喜欢《橘》这篇
  •   “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果真如此!
  •   芥川的代表作,短小的故事里蕴藏洞悉人性的力量。同时林少华老师的翻译也相当不错。
    小书一本,内容却不小,每个故事都可以引人深思,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能有几乎相同的切身感受。这就是共通的人性体验吧。值得一读。
  •   《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   这次买来收藏,上海译文的这套书质量都不错。芥川的书读起来很能引人思考,推荐给大家。
  •   芥川的经典短篇小说,值得一读
  •   刚拿到的时候发现纸质很软,还怕质量不好容易坏。南方潮,烤干一些之后就好多了。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风格真的是很诡异,描述上又相当细腻甚至冗长,因此故事平淡的时候不知道他要说什么,情节紧张的时候又会一边体验那种心里发毛的感觉一边很想往下看。
    我个人喜欢地狱变,爱情至上和阿富的贞操。侏儒语录里有些小节写得很好。鼻子、手帕也还不错。经典之作罗生门和密林中在我看来有点神神叨叨。。。还是罗生门电影要好看多了。其它的看了没什么感觉。
  •   芥川的小说笔风冷峻意蕴深邃发人深省值得读!
  •   一直很想读的芥川大师的作品。
  •   书摸起来舒服,很多短篇,可以断断续续看。芥川写得真好...
  •   很有个性的一本书,地狱变值得一看,芥川的看法那么独特,笔触细腻,我很喜欢
  •   选的芥川的作品很有代表性,翻译也不错。
  •   芥川的小说很精彩
  •   这本书收了大部分芥川的经典之作,但翻译的有点生硬,总体说来还是很不错的
  •   芥川的语言风格不是很喜欢,读着累,隐喻性太强
  •   嗯怎么说呢芥川大概是在我读完人间失格以后才开始一点点了解的。。。书的质量很好!!!!!
  •   正在阅读中,芥川的文字很过瘾
    装帧也很干净,值得一看
  •   芥川的高度名不虚传,还看了同名电影,黑泽明导演的
  •   这本书很期待的,同时还买了插图版个版本,简装版的。这个是上海译林的,所以都买了,看了觉得还不错,这个看的时候不得不佩服芥川的语言能力,不愧为鬼才
  •   第一次看芥川的书,还行
  •   第一次买到了芥川的书 书不厚 但很有味道
  •   芥川龍之介的故事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每一個都值得思考
  •   芥川的名作,惊世之作~~
  •   芥川龍之介的文章有魔力,這個版本很好
  •   芥川的语言不是一般精炼翻译也很精到
  •   看了此书后,又买了山东文艺的芥川的全集,牛逼!!!
  •   芥川的文字的慢慢嚼
  •   不得不说芥川龙之介的书很有意思。或是用讽刺的笔调勾勒出鼻子里那位貌似高僧的复杂心理,或是地狱变那种震撼人心的着魔般的追求,也有诸如启示类的蛛丝等等。零星碎语组成的侏儒警语可以说是全书最经典的部分之一,有着对那个时代的敏感的反战的气息,也有一些对于人性对于生死的感悟。翻译因为是先看过楼适夷的版本,在看这本的,所以有个对比。我的感觉嘛,启示楼的虽然古早有些翻译的很简单,但是却更接近原作那种冷然讽刺的调子;林的翻译很优美,感觉很像优美的散文一般,反而有种削弱了原作气势的感觉。不过实话说,楼的版本因为太过太过古早了,所以有些他那个年代的用词看来怪怪的。所以,总的来说这本还是相当不错的。
  •   我是冲着《罗生门》的名字买的,然后认识了芥川龙之介,此书物美价廉,设计低调但不失细腻,雅致得紧正如其文短小精干,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内容上多以批判人性为主,把人物从一个极端推向另一个极端,撕开人皮暴露人性中最原始的丑恶。多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遐思,乃一件艺术品也。
  •   不得不承认,林少华的翻译功力。一本巨著被带到异乡后能否获得同样的感动,关键是看译者,在我看来,林少华,做到了。在图书馆看到好几本均有林少华翻译的日本作家写的小说,心里很开心,很感动。喜欢罗生门,喜欢这个精致的版本。物超所值。
  •   说老实话《罗生门》没看懂,不过场景描述,气氛营造,人物的语言方面好得没话说~~~~~~

    《蛛丝》也没有看明白

    文学造诣没那么高。。。。

    还是想说《阿富的贞操》跟《地狱变》很好看!
  •   日本作家的文字读来总是给人一种沉重感,这本书中,也是选了许多的很多的短篇文章。都是很有引申意义的作品。很喜欢。
  •   还没细看,感觉很不错。大学时就挺喜欢林少华的译本,就看了罗生门译文的几段就喜欢上了,感觉翻译很到位。这本里面还增加有侏儒的话的翻译,薄薄的一本内容却很丰富。具有阅读欣赏和比较翻译的极高价值。
  •   因为喜欢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所以买原著来看看。很喜欢侏儒警语。
  •   很多年前看过的一个短篇,是因为记不清内容而决定再次买来读。和电影版本的故事描述的不同,书中的故事线更简单,和老太的短短几句对话坚定了仆人的念想,究竟是环境所迫还是原本就游移在为盗与不为之间,就算不入这个罗生门,谁又能保证下一个呢。。。 。。。
  •   第一次读《罗生门》这篇短篇,有点恐怖,反而是地狱变最让我觉得过瘾,文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快哉
  •   看过《竹林中》改编的电影《罗生门》,感觉很深刻,相信芥川龙之介的其他作品也不会令我失望。
  •   早就听说过《罗生门》,前两天翻了一下才知道是短篇小说集。看了其中的两篇《罗生门》、《密林中》,有点味道。
  •   罗门生和丛林里两篇,经典之作,被黑泽明搬上荧幕《罗门生》,探讨人性的矛盾与丑陋,但这本书收录的芥川龙之介的其他短篇,也不乏人性温暖的,书很干净
  •   罗生门只是这本书中的一篇而已,这本书选编的都是芥川龙之介经典的小说。
  •   日本作家的作品总体不错,芥川龙之介的短片真是不错。值班时一天读完!痛快!
  •   龙之介君的作品从前间断读过一些,但未曾系统拜读过。作为邻邦的一代大师,其文风与传统颇有区别。据说日本今有一奖以他命名,乃是小说者的无上荣誉
  •   这个书其实是作者的个人散文集。罗生门只是其中的一篇,个人最喜欢的是作者最后的随笔及地狱图这一篇文章。
  •   忘记了是几年以前,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电影版《罗生门》的介绍,竟一直没有忘记。再次读它,是几年后的现在,依然是过目不忘——羡慕也好,嫉妒也罢,你都不得不承认,有些人,似乎真的有着某种特殊的能力,可以把他想要表达的故事刻在遇到这个故事的人的心里。
  •   小日本人的书挺难懂的,这本是短篇合集,最喜欢的是《地狱变》,虽然有点变态,但很震撼
  •   最近读的都是日本作家的一些作品,里面的短片写得很好,有巧妙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局。
  •   1、林少华译本,算是名家名译了。林的序言写的极好,很见功底。2、纸张洁净,但是略薄。3、整本书190多页,太薄了,收录作品少,大遗憾!!!4.从人性批判的角度看,芥川龙之介的文风颇似鲁迅,深刻、犀利,毒辣。
  •   人性的丑恶在这本书里被刻画,我们看到这些文章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了外衣一样,狭隘、自私、卑鄙,我们不想也不敢直视的东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作者坦荡的胸怀和气魄令人敬佩,锐利的文字令人大呼快哉~
  •   读日本文学一定不能错过。很现实的文字,深刻地描摹出人的本来面目。
  •   翻译大家林少华翻译的日本文学大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值得好好研读。
  •   听说罗生门的艺术水平最高,我却看不出来,也许知识有限,我倒是觉得《地狱变》的艺术水平更高。
  •   好几篇是以前读过的,如竹林中,地狱变。在没读过的里面,最记得少女和军官的爱情,结局让人忍不住红了眼眶。
  •   从内容来看,作者的功底不错,精选的各篇也是非常精彩,特别是《密林中》,会让你重新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得到的许多结论、获得的信息是否真的就是事实。其它各篇也是非常精彩。本书除了可以看作是小说类读物,也可以看作是励志类图书。唯一的不足,是各篇的深度远不是第一次阅读就可以意识到的,因此,前言的导读稍显不足。当然,网络的出现显然是可以提供额外的导读。总之,推荐购买,并推荐仔细阅读和多次阅读。
  •   主人公为了画地狱屏风,不惜让人烧死自己最爱疼爱的女儿,屏风画就后,主人公也自尽。
    从未读过如此跌宕起伏又吸引人眼球的小说
  •   芥川龙之介用其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揭露了人性的恶。其实看看现实,也有很多人像小说主人公一样。一本很不错的书。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恶。好书!!!!
  •   1.大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其内容毋庸置疑。
    2.日本的文学很有特点,似乎和鲁迅的风格有点像
    3.查了一下.鲁迅的日本读书的时候读过他的书,对于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4.体会哲理和生活的已很好书
  •   可参看日本电影《罗生门》
  •   冲着最后的侏儒警语买的,
    内容很好
    排版装帧也很对感觉~、
    同学借着看也说不错、、
    、不过有的人说这个翻译的版本过于优美,没有原来的那种感觉、倒也有道理、
  •   生死道德。日本人的思维有时是这么残酷的揭露了人性
  •   很经典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事耐人寻味,刚刚看了其中的“蛛丝”感触很深。芥川龙之介的书,不愧是大师的作品!
  •   是在看了电影之后才买书的,最开始是被电影中的多个情节给迷上了,感慨当时电影艺术的强大,用镜头把人性剥离的淋漓尽致。买书一是想通过文字感受各个人物的心理动态,二是作为收藏。大爱。
  •   喜欢这个系列的版本,朴实简单,除了罗生门,其中不少小短篇都不错。
  •   《罗生门》是那种看完以后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就会变“恶”的故事。
  •   这是第一次看日本的文章,感觉很奇葩。芥川龙之介对于人性的披露很到位发人深思,人类的丑陋面被暴露无遗!很震撼人心
  •   日本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很好看哦~~~~而且发货速度好快啊~~~~~~发货小哥 赞一个~包装也很好。
  •   罗生门 感兴趣的一个词汇 书本暂未看 翻了翻 感觉质量一般 看其他人评论说翻译得不错 希望如此 书本内容得看后再做评论
  •   强力推荐《罗生门》和《地狱变》
  •   有力度的小说,喜欢日本作家风格的必须试试
  •   朋友说故事一般,但冲着电影罗生门还是想看一次,果然还是偶值得看的地方,推荐。都是短故事,发人深省
  •   日本的作品看的少,这个比较出名
  •   以前对日本作品接触的少,那就慢慢学习一下吧
  •   以前看过罗生门的电影 所以对这本书也充满着好奇 读起来很好 我很喜欢 教会我很多道理 好评
  •   都是短文,小故事,但很吸引人,好作家的好作品,以后还会买这个作家的书!
  •   鲁迅的文风好像得其传,笔调与叙事方式、语言等皆仿佛,且两人都无长篇,皆以短见长,痛击人之恶,入木三分
  •   一个短小的故事能被如此广泛的传阅,并且扩展成一个大故事、一个代名词
    日本人的逻辑,有时不得不承认,着实强大
  •   喜欢芥川龙之介,翻译得很不错,上海译文的版本就是好。装帧印刷感觉都很舒服,字没那么大给人感觉比较物有所值。但没有想象中的好看啊。还是更喜欢三岛和川端一点。
  •   除了罗生门,最喜欢的还有里面的地狱火
  •   罗生门竟很熟悉,小时候已看过,却记不得几岁了,再看,画面感依旧强烈!
  •   之前就读过学校图书馆里的精装版《罗生门》。这次买的平装本也很不错,正品。
  •   这本书是因为罗志祥的专辑才搜到的,也很想知道“罗生门”的含义才买的。看着还不错。
  •   很不错的一本书 是林少华先生翻译的 感觉日本文学只有林少华先生翻译的够味
  •   非常喜欢。每一篇都不长,即使分开多读几遍细细品味也绝对没有问题,林少华实事求是的序也写的很有水平,希望更多的人们来读这本书,读一读芥川龙之介。
  •   芥川龙之介的笔触是平实的,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浮华的修饰,却越发的凸现出人性的贪婪与残酷,内心的迷乱与绝望!
  •   如雷贯耳的罗生门才寥寥几页,多少人为它痴狂啊
  •   最喜欢《地狱变》这篇,写得相当高明
  •   早就喜欢上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了,加上这个还是林少华译本,想都不想就买了,没有让我失望。在众多译本中林少华和高慧勤的翻译最妙。
  •   反映出人性无可挽救的恶,值得深思!
  •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无需解释,林少华翻译的很好。
  •   很值得一读的作品,但是心要静下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