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 阿兰·德波顿  页数:156  译者:陈广兴,南治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阿兰·德波顿文集:身份的焦虑》2004年于英国出版后,旋即风靡英美,已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德波顿在《阿兰·德波顿文集:身份的焦虑》中借助于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审视了对于身份焦虑的根源,教人们如何巧妙地去克服这种焦虑感。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译者:陈广兴,南治国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阿兰•德波顿) 界定 第一部分 焦虑起因 第一章 渴求身份 第二章 势利倾向 第三章 过度期望 第四章 精英崇拜 第五章 制约因素 第二部分 解决方法 第一章 哲学 第二章 艺术 第三章 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 第五章 波希米亚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人为什么要追求显耀的身份?对此问题的回答几成共识:要言之,无非是祈财、求名和扩大影响。 然而,有一个显然不为权势规则所关注的字眼却能更准确地表述我们心中的渴慕,那就是“爱”。衣食一旦无忧,累积的财物、掌控的权力就不再是我们在社会等级中追求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开始在意的其实是显耀的身份为我们赢得的“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或者是获取爱的途径——而非终极目标。 “爱”这一字眼,一般用于表述我们想要从父母或爱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怎么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我们求之于社会,并受之于社会的诉求呢?也许我们应该同时在家庭、两性和社会三种范畴中寻求爱的定义,把它视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以及对其存在的关注。获得他人的爱就是让我们感到自己被关注——注意到我们的出现,记住我们的名字,倾听我们的意见,宽宥我们的过失,照顾我们的需求。因为这一切,我们快乐地活着。你可以认为,与社会身份相关的“爱”有别于两性之间的爱,譬如它不具有“性”的成分,婚姻也不是其归宿,而且其施与者也通常有附带目的,然而,你并不能否认这种爱的接受者一样能沐浴在他者关怀的目光里,倍感呵护,就像忘情于爱河中的情侣。 我们惯常将社会中位尊权重的人称之为“大人物”,而将其对应的另一极呼之为“小人物”。这两种“标签”其实都荒谬无稽,因为人既以个体存在,就必然具有相应的身份和相应的生存权利。但这样的标签所传达的信息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是区别对待的。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被关注的——我们可以粗鲁地对待他们,无视他们的感受,甚至可以视之为“无物”。 由身份卑微所带来的影响不应该仅在物质层面上进行思考。他们的痛苦也很少,只是一种物质意义上的不如意;相反,只要能够维持生计,他们的痛苦就远远不止物质上的局限,而主要在于他们意识到了自己身份的低下危及自尊感。只要不觉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长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毫无怨言,如士兵和探险家们,他们愿意过着一种极其艰苦简陋的生活,其物质之匮乏远甚于现今社会上那些最窘困的群体,然而,他们能熬过一切的苦难。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

编辑推荐

《身份的焦虑》自2004年于英国出版后,旋即风靡英美,已被翻译为20多种文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身份的焦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看这个因为洒家确实是焦虑。我想看看怎么个解决法来着。首先得确定我焦虑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身份问题。德波顿说:“身份——指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即地位”。又说:“狭义上指个人在团体中法定或职业的地位(如已婚、中尉等)。而广义上——即本书所采用的意义——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我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重利更重名——这样不好,我们不要——我总觉得这像是主席讲的话。德波顿先是肯定身份的焦虑广泛存在又不可避免,也不完全是负面意义,毕竟能让人上进;可是,过于焦虑也没什么好处,因此给了好多解决办法。比如,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我看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平等)和波希米亚处世。我记得大概2004年左右流行所谓“布波族”呢,就是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的混种。流行得快似乎消失得也快。我对艺术没感觉,音乐、美术、建筑,统统艺术盲,可惜了了,也没办法。还是书里提到的那个美国人威廉·詹金斯说得好:“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我想,如果达不到更高的成就,提高自尊的办法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   不想被每天的报纸、电视、杂志、所谓流行音乐排行榜所左右了。人们现在的困扰,好像在200多年之前已经被分析和预见。睿智的生活才是有品质的生活,这本书是有启发的。
  •   郁闷时,特别是看到别人比自己过得好而心怀不满时,应该多翻翻此书!
  •   书很好,找出的焦虑的根源。但看完就看完了,焦虑依旧。。
  •   加上这一本共看过作者写的四本书,感觉这一本不如前三本好,内容有些松散。阅读的时候总是忘记主旨,要不停地翻看目录。有些失望。
  •   从内心寻找幸福---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马斌幸福的人生,如果不能摆脱焦虑,便成为一句空话。让自己的生活获得圆满的幸福的元素为什么如此艰难,就是因为我们时常不由自主地被某种焦虑感所折磨。焦虑可以分为许多种。引发焦虑的原因的种类倒底有多少不是一张清单就能说清楚的。然而不管种类有多少,归根结底是一种安全感的缺位。依然从最经典的马斯洛心理学金字塔理论来看。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物质的缺乏是造成最基层焦虑的因素,所谓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当人们为基本生存而担忧时,贵族的优越生活离他们过于遥远,以至于难以引起其他范畴的焦虑与不满。因此,焦虑是有阶段性和层次的。而离我们最近的朋友、同学、邻居的生存状态往往是容易产生焦虑的最直接的诱发因素,这种参照系真实到残酷,让大部分人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自己的生存境遇竟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继而引发心神不宁的情绪,包括羡慕,直至嫉妒。人类社会生存的艰难性一方面来自物质性,另一方面来自心理特征。这两者之间无法分开。为什么物质性焦虑会引发心理性焦虑或社会性焦虑。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人从社会中取得物质的能力与这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有关。即便在大荒大灾之年,有权有势的人遭受的伤害相对会小些,获得食物的机会就会多些。地位身份意味着某种特权,特权直指资源。总之,地位越高、权...势越大,所能从社会中获得资源的机会也就越大。地位身份与资源的关系,直接在心理与社会资源建立关联。这个关联体现在对自己身份的焦虑。这个焦虑呈阶梯状,但这梯子很怪异,只有最低的台阶,却没有最高的台阶,如同通天梯一样,仰着脖子向上看,没有尽头,除了眼光所及之处的云雾缭绕。云雾缭绕处并非阶梯的尽头,只是我们的眼光在较低层级时无法穿透而已。然而,当人有幸靠近云雾缭绕处,你又会看到梯子的延伸。你若仔细观察自己的熟人,包括朋友、同学、老邻居,知足常乐的人和家庭极少极少。而知足常乐的词则被日常地挂在嘴边。这不是好兆头,而是恰恰人们很难做到知足。因为难以常乐,便用这样的智慧之言不断提醒自己。从小被灌输的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并不是纯粹的精神追求的概念性口号。透过这些,孩子们逐渐地(或被老师家长用实例启发灌输地)了解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读书好的,就该做官;做官就有更多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有机会,日子才会好过,家人的日子才会好过,才会让左邻右舍、远亲近邻、亲朋好友羡慕不已,如此一来,这一家子在邻里之间、在街头巷尾才会有面子、有地位。而相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家,往往就成了当地教导孩子的好榜样,也成为妻子奚落丈夫的好教材。于是,被训斥的孩子有了焦虑感,被斥责的丈夫也有了严重的不安感。什么能解决这些,在这样一个经济主导、以经济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还能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是想办法挣钱、多挣钱,唯有此才能改变自己的形象,摆脱难以抬头的的地位,获得广受尊敬的地位和身份,即便成不了官,也该成个万元户啊。这是一个有形无形的没完没了的竞争。与别人的差距越大,越容易造成心理落差。落差越大,越少安全感。没有安全感,怎么会没有焦虑感,而解决了身份,就能缓解此种焦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公务员考试如火如荼,被戏称为中华第一考。我们不由得担忧起来,如果是出于如此企图心的人掌握了国之大器,不腐败不沦落才怪!可是这种连锁关系是事情的本来面目吗?是完全自然界定下的规则吗?我们只能认命而不能做一点思考?这种心理、这种关系是正常的吗?在以精英崇拜的经济主导的世界里,这种身份的焦虑是必然的产物,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但并非对所有人。任何时代的主流思潮一定也同时存在着其他反潮流。波西米亚思潮、达达主义、福罗拜、埃默森、梭罗就不是人云亦云的主义和思想者。难道人的成功与否、人的幸福与否只能透过经济领域的精英主义才能获得吗?难道资本主义的精英主义思想才是获得人生持久幸福感的唯一道路吗?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最后用这样一句话结束全文: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这句话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数年前宝莱坞出品的电影Three Idiots。也让我再次赞叹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的大德思想:任何外在的因素都无法构成持续幸福感与安全的根本,最可靠的幸福源泉必须从人的内心中寻找。这些话在我心中激起强烈反响与共鸣。我深以为此! 阅读更多 ›
  •   看了目录和前3章,感觉不错,能学习并收获。(PS:印刷雪白的封面好几条黑色的脏痕)
  •   正如标题所言,虽然作者的爱尔兰血统,多少让他有点自以为是,但是书确实很好看,引经据典,也结合了很多实际个案,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
  •   拿到的时候象盗版书,因为不是自己签收的,所以就没办法了。哎,失望啊~
  •   09年这版和07年那版 有什么差别
  •   书包装很好,是硬皮的,没有破损之类的,整体很满意。
  •   经典著作,值得一看。
  •   正版图书,很满意呢。
  •   通过作者的叙述。可以稍微平息一下自己急功近利的心
  •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很好看 很有内容的书 值得拥有有
  •   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和捧在手里的感觉。当然,书的内容本身也很好啦!如果不介意,我提个想法哈,附在书上的那个介绍作者的条有些麻烦,不如直接印到书上啦,翻书的时候不舒服另外又容易丢,如鸡我又不想扔掉。肋一般,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去掉吧去掉吧……
  •   写得相当到位,语言易懂,幽默生动,值得推荐~
  •   阿兰德波顿一贯的丰富知识,轻松笔调。从现代社会的身份焦虑现象谈起,继而引发对势利这一现象的思考,从历史的角度试图发掘其产生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作者为解决身份的焦虑开出了五味药:哲学,艺术,政治,宗教和波希米亚。对个人来说,避世与信教较易实现。但不知是否因为中译的缘故,总觉得此书烂尾了。
  •   太喜欢这个才子了看了好几本他的书,越来越喜欢
  •   比较通俗易懂,没有太多的学术性
  •   不错不错不错 书质量很好 包装好 物流好
  •   雾霾天躲在屋里装泥马大龄文艺男女青年用
  •   再次买他的书
  •   找到“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