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鼠器

出版时间:2012-4-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页数:193  字数:56000  译者:黄昱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除了圣经和莎士比亚之外,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世上卖得最好的作家,其八十部作品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出版,迄今累计销量超过二十亿册。在这个星球上,每隔七秒钟就有一部克里斯蒂的作品被兑换成英镑、美元、法郎
……以及人民币。作为克里斯蒂名下最出色的舞台剧,上世纪五十年代问世的《捕鼠器》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迄今为止,它是全球连续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
打开《捕鼠器》前,关于故事本身,能够泄露的“天机”是:封闭的空间。开放的时间。暧昧错杂的身份。欲盖弥彰的眼神。看不见血腥。听得见心跳。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译者:黄昱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场 场景:群僧井庄园大厅。向晚时分。 房子的模样谈不上古色古香,但似乎住过某个家族的好几代入,且家道渐衰。舞台中央靠后有一排高大的窗户;右后方一扇硕大的拱门通往门厅、前门和厨房;左侧的拱门直通楼上的卧室。左后方的楼梯口是书房的门;而左前方则是起居室的门;右前方是通往餐厅的门(在舞台上打开)。右侧有一个敞开的壁炉,舞台中后部的窗户下面是一张临窗休闲椅和一台取暖器。 大厅布置得像间休闲室。有几件上好的橡木老家具,包括舞台中后部靠窗的一张大餐桌,右后方门厅处的一只橡木柜子,以及左侧楼梯上的一只凳子。无论是窗帘,还是已经加好了配饰的家具——台中央靠左有张沙发,正中央有张扶手椅,右侧是张硕大的皮质扶手椅,右前侧摆着一张维多利亚式小扶手椅,一律破败寒酸,都是旧日款式。左侧有一副书桌与书柜相连的组合家具,上面搁着一台收音机和一部电话,边上还摆着一把椅子。舞台右后方靠窗处有一把椅子,壁炉上的乐谱架里塞着报刊杂志,沙发后摆了张半圆形小牌桌。壁炉上方的墙上有两只联动的壁灯,同明同灭;左侧的墙上有一只壁灯,而书房门左侧与门厅处也各有一只,彼此联动。右后方拱门左侧和左前方的门通往台口处均有双控开关,而右前方的门靠后台的一侧有一只单控开关。沙发后的桌上有一盏台灯。 幕启前,屋内灯光渐渐隐没,直到完全熄灭,《三只瞎老鼠》的音乐响起。 幕启,台上漆黑一团。音乐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尖锐的口哨,依旧是《三只瞎老鼠》的调子。响起一个女人颇具穿透力的惊呼,紧接着,男女声错杂入耳:“我的上帝啊,那是什么啊?” “往那条路跑了!” “哦,上帝!”此后响起一声警笛,来自别处的警笛声相继加入,最后一切渐渐归于沉寂。 收音机里的人声:……据苏格兰场的消息,案发地是帕丁顿斑鸠街二十四号。 灯光打开,照亮群僧井庄园的大厅。时值黄昏,天眼看着就要黑了。透过舞台中后部的窗子,能看见雪下得很大。房子里生着火。紧挨着左侧拱廊的楼梯上斜靠着一块新漆的招牌,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僧井庄园旅社”。 收音机里的人声:被杀害的妇女是莫琳•利昂太太。根据此案线索,警方急欲审问一名在现场附近被人目击的男子, 此人身穿一袭深色大衣,戴浅色围巾及一顶软毡帽。(莫莉•拉尔斯顿自右后方拱门上。她二十多岁,是个身量高挑、相貌可人的年轻女子,一副天真纯朴的样子。她把手提包和手套放在台中央的扶手椅上,又把一个小包裹放进与书桌相连的柜子里。) 收音机里的人声:汽车驾驶者务必对结冰的路面提高警惕。预计大雪还将持续,全国各地将出现冰冻,尤其是苏格兰北部及东北部的沿海地带。 莫莉:(嚷)巴娄太太!巴娄太太!(她没听见回话,便走到台中央的扶手椅边,拿起她的手提包和一只手套,从右后方的拱门走出去。然后她脱掉大衣,再走回来)哇!真冷啊。(她走到右前方的门边,按门上方的双控开关,打开壁炉上方的壁灯。接着她来到窗前,摸了摸取暖器,再合上窗帘。然后她又走到沙发后的小桌前,打开台灯。她环视屋内,看了看斜靠在楼梯上的大招牌。她拿起招牌,把它斜靠在窗龛左侧的墙壁上。她一边往后退,一边点头)看起来真不错——哎呀!(她发现招牌上缺了一个“群”字)吉尔斯真够蠢的!(她看看表,又瞧瞧钟。)天哪! (莫莉匆匆跑上左侧的楼梯。吉尔斯从右侧的前门上台。他也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举止虽颇为傲慢,却不乏魅力。他跺跺脚,抖落身上的雪,随即打开橡木柜子,将随身带着的一个大纸包塞进去。接着他脱下大衣、帽子和围巾,走向前来,把它们扔到台中央的扶手椅上。然后他走到壁炉前暖暖手。)吉尔斯:(嚷道)莫莉?莫莉?莫莉?你在哪里呀?(莫莉自左侧拱门上。) 莫莉:(兴高采烈地)我在千这些活儿嘛,你这个傻帽儿。(穿过舞台走近吉尔斯。) 吉尔斯:哦,你在这儿哪—一者B交给我来对付吧。我来干司炉的活儿好不好? 莫莉:干完啦。 吉尔斯:(吻她)啊哈,宝贝儿。你的鼻子真凉啊。 莫莉:我刚进屋。(她走到壁炉前。) 吉尔斯:怎么啦?你到哪里去了?你总不会在这种天气里出门吧? 莫莉:我不过是到村子里去了一趟,买几样漏买的东西。你有没有买到养鸡用的铁丝网笼子? 吉尔斯:找不到合适的。(他坐到了台中央那把扶手椅的左扶手上)我还去了另一家集市,可那里也没什么像样的。整整一天都打了水漂喽。我的老天爷呐,我都快冻僵了。那汽车玩命地打滑。雪已经积得老厚了。你猜猜,明儿我们会不会让大雪给困住? 莫莉:哦,亲爱的,我真希望不会。(她走到取暖器前摸了摸。)只要管子别给冻起来就成。

后记

数年前我在一篇随笔里提过阿加莎·克里嘶蒂(AgathaChristie):    “据说她一生波澜不兴,最曲折的故事是有过一次离异,不过紧接着便梅开二度,自此白头偕老。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她既缺少大喜大悲大惊大险的经历可以当素材,也几乎没有花花草草的新闻可以当谈资。再对照她的作品,不免有些毛骨悚然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英国妇女,一辈子在打字机上鼓捣了八十个杀人游戏,你想她每天喝下午茶的时候在琢磨什么?决定凶器是一把门缝里插进来的夺命刀,还是一支呼啸着穿过树林的离魂箭吗?    “但她的故事当真是好看,不是展示血淋淋的恶心,而是近乎挑战你极限的智慧角力。而且,几乎肯定地,你会输得很难看。”    在接连翻译了两部克里斯蒂的著作(小说《空谷幽魂》和这部剧本)之后,我对“阿婆”(中国克里斯蒂迷对她的昵称)的故事何以“好看”,何以让你“输得很难看”,有了更确凿的体会。凶杀现场草图上的每一条路线,嫌疑犯每句话、每个字的特殊语气、大故事框架里的每一件小道具,都是克里斯蒂的取胜之道。而我在揣摩推敲的过程里,又总被字里行间透出的某种细腻的温情所打动。这也许是克里斯蒂与柯南道尔最大的分别。她的故事始终洋溢着分量十足的游戏感,但游戏背后有感伤的调子在隐隐低回——不晓得这样说是不是比较悬乎,反正我相信,那是属于女性直觉范畴里的宿命意识(就好比,大多数女人都对星座学天生敏感,说到这个话题,永远可以口吐莲花)。一场精密的谋杀出于设计而又不完全出于设计——这种感觉在克里斯蒂的著作中几乎是标志性的。她喜欢时而俏皮、时而忧郁地提醒我们:在设计的背后有更严密的设计,而更严密的设计背后,则是我们谁也无法设计的,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讲,或许,“阿婆”一丝不苟地将那些游戏设计得摇曳生姿,本身就是一种与命运讲和的方式:我们都拼不过你,但至少,有时候,我也看得破你的机关,可以跟你开一个雅致的玩笑……    究竟有多少人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玩笑感染过?    译后记写到这样的地方,照例可以松一口气,因为接下来可以理直气壮地抄书抄网络,捧出一堆数字来“弹眼落睛”。最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语是:除了《圣经》和莎士比亚之外,她是世上卖得最好的作家,其名下的八十部作品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出版,迄今累计销量超过二十亿册。一种富有煽动性的统计方式显示,在这个星球上,每隔七秒钟就有一部“阿婆”的作品被兑换成英镑、美元、法郎……以及人民币。    这位—八九0年生于德文郡的女作家,以八十六岁高龄终老,在世期间即享受了无上荣光:一九六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告克里斯蒂是全球阅读面最广的作家;一九五六年获颁大英帝国勋章,一九七一年再度受勋,头顶上多了个爵士头衔。自一九二0年开始,她一直保持着每年出版一至两部推理著作的速度,每次出手都不曾让销售商失望。不曾失望的还有那些始终将她的灵感视为金矿的电影制片商(还需要列举《尼罗河上的渗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吗?),以及一代又一代沉迷在“阿婆”的世界里无法自拔的读者们。    在这条匀速行进的顶级流水线上,五十六部推理小说足以排开蔚为壮观的阵势,而笼罩在小说上的光环多少遮蔽了克里斯蒂在戏剧领域同样卓著的成就。其实,细细盘点,可以排在克里斯蒂名下的剧本有二十二部之多,不过这份名单与她的小说列表有相当程度的交叉,其中大多数都是先有小说再改编成剧本的(有七本系其他剧作家根据其原著改编而成)。    《捕鼠器》(Mousetrap)算个例外。从一开始,它就是以不依附于任何小说的独立面目出现的。说起来这个剧本也算为书迷量身定做,只是这位书迷的身份委实特殊了一些:一九四七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祖母——玛丽皇后八十庆生,BBC广播筹划制作一套特别节目作为贺礼。玛丽皇后否决了莎士比亚,因为,“我只想要阿加莎·克里斯蒂!”没过多久,克里斯蒂拿出了临时编写的《三只瞎老鼠》(Three Blind Mice),这个历时仅三十分钟的广播剧便是《捕鼠器》的雏形。    《捕鼠器》登上英格兰中北部的巡演舞台时,已经过作者的反复修改,扩充成了两个多小时的舞台剧。一九五二年,该剧在伦敦西区正式上演。起初,克里斯蒂对这个仿佛信手拈来的小玩意并不乐观,以为它最多只能红火半年。名角理查德-阿登伯罗的加盟,似乎第一次使得这出戏的非凡特质为世人所见,某晚谢幕曾多达七次。两年后,阿登伯罗离开剧院,观众数量随之回落,剧院一时沉不住气,着手洽谈新剧目。但消息一传开,观众们戏剧性地蜂拥而至,于是,The show must goon。一九七四年三月,该剧转至圣·马丁剧院,即便在搬家当晚,观众仍然聚在剧院里享受“谋杀的快感”。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因此而诞生:《捕鼠器》成为迄今为止全球连续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    截至二00三年的数据,该剧更换过二十位导演、三百二十一名演员(全剧共八个角色),一百五十六位替补演员,先后在四十四个国家上演,观众约一千万人次。而剧中的两位演员——大卫·拉文和南茜·西布鲁克,伴着《捕鼠器》分别度过了十一年和十五年的光阴,也因此拿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证书。如同所有被爱戴了五十多年的作品一样,《捕鼠器》的粉丝团也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组建自己的俱乐部,每逢这出戏更换演员,他们就会像过节一样赶来捧场。    分析推理类作品不是一件讨好的事,其最大的难度在于:无论是隋节还是人物,你都没办法说透。“阿婆迷”们在网站上发的帖子,凡是抖搂出情节走向的都不忘在标题上加个括号“泄底慎入”,原因不言自明——没读过书的,若是一不小心先知道了杀人的到底是谁,那种即时升起的沮丧与愤怒,估计是连杀人的心都会有的。    我只能说,作为克里斯蒂的名篇,《捕鼠器》首先具备了诸多与“阿婆”这个品牌可以画上等号的元素:封闭的空间(“群僧井庄园”家庭旅社,大雪封路,客人到齐以后就出不去),开放的时间(血案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的一桩旧事,现时的人物是玩偶,一举一动都要受往昔的操纵),人物的真实身份暖昧错杂(谁都好像具备杀人的条件,但谁都似乎同时具备揭穿罪犯的能力,两两之间都能互相牵制……),而凶案在被破解的同时也在往纵深发展。    整个过程,实在像极了公司白领们爱玩的杀人游戏。谎言,真话,欲盖弥彰的眼神,看不见血腥,但听得见心跳。    上述元素完全适合用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一个故事,一天时间,一个场景)原则来展示,而《捕鼠器》又确实将这种融合发挥到极致。相对于克里斯蒂的其他剧本,《捕鼠器》更长于在极简单的场景里展开极错综的情节,类似于在钢丝上舞蹈。悬念的最终揭示,也是一如既往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者本人的说法也许更为周全:‘它是一出你可以带任何人去看的戏。它并非真正恐怖,也并非确凿的闹剧,但是这些因素,它多少都有一点,也许正因为如此,众多怀着不同期待来的人,都能同时得到满足。”    比起亲临现场观摩这部创造了世界纪录的舞台剧来,阅读剧本也许只在以下环节上能凸显优势:当你读完第一遍,恍然大悟凶手究竟是哪一位时,你会忍不住再回过头来读第二遍;而在这一遍里,那个凶手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点掩饰,以及作者既要使其性格连贯又不能泄露其身份的努力,会显得如此精妙,如此富于戏剧特有的张力。说句公道话,要演好这样的角色——既要表现性格,又不能泄露天机——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翻译《捕鼠器》的过程,也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我在以下两方面的努力也许值得提一笔:其一,该剧完全在同一场景中发生,因此舞台上的走位显得极其重要,而英语中代表方向的副词和介词又往往存在众多歧义,所以在把握那些琐碎而精细的舞台说明(哪扇门通哪一道楼梯、哪个演员往哪边绕圈……)时,颇费了一些周折。其二,戏剧是拿来演的,台词是拿来念的,所以我经常一边下笔一边朗读,颇有些“自说白话”的架势。如果落实到具体的表达技巧,那么或许可以这样概括:一些长句和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我都在自认为合宜的范围内尽量做了口语化的处理。这一次,对于人物语言之“可听性”的推敲,我花的心思,要比以前翻译的所有小说都更多些。    译者    二00七年五月

编辑推荐

打开《捕鼠器》前,关于故事本身,能够泄露的“天机”是:封闭的空间。开放的时间。暧昧错杂的身份。欲盖弥彰的眼神。看不见血腥。听得见心跳。作为克里斯蒂名下最出色的舞台剧,上世纪五十年代问世的《捕鼠器》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迄今为止,它是全球连续上演时间最长的剧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捕鼠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1条)

 
 

  •   打开《捕鼠器》前,关于故事本身,能够泄露的“天机”是:封闭的空间。开放的时间。暧昧错杂的身份。欲盖弥彰的眼神。看不见血腥。听得见心跳。一本带有玄幻的书。
  •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书曾读过《尼罗河惨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但我不喜欢侦探、推理类的小说,没再更多涉猎。《捕鼠器》是一部戏,比较出乎意料,想体会一下。
  •   克里斯蒂的书,内容还不错
  •   特别喜欢这个系列的精装版~终于轮到阿加莎的作品了,很不错
  •   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
  •   读了不少阿加莎的书 喜欢
  •   阿婆的书,本本都有可看性。这次趁着买300减100,把已经出版的都买全了。刚好天冷了,窝被窝慢慢看。不过这是译文出版的,精装本,品相不错。
  •   没想到上海译文能出阿婆的名作啊!!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一个人的片面之词,不要试图隐瞒哪些无法隐瞒的事情。
  •   经典,买来送给同学的,是的版式很不错,适合收藏
  •   一本一本地收集这套书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经典译丛,有些累人,但过程还是叫人难忘,很享受。
  •   书就是剧本的形式,读起来有些小吃力,不过故事挺好的!
  •   这样的书,特别喜欢它!可读性强,值!
  •   内容很好看,包装也很好看
  •   太短,情节不是太复杂,看到一半就猜到罪犯了。
  •   从朋友那里已经读过的书,买来再看。小贵啊。
  •   这是好书,这套书可以相信。
  •   喜欢莎婆的一定会喜欢
  •   大爱这套的装帧。
  •   妹妹喜欢,推荐
  •   翻译的比较到位 纸张也不错
  •   一口气读完了,好看,还要再买!
  •   剧本版的,不错
  •   经典文章,书籍不错,性价比高!
  •   买了两本,悬疑的,感觉很好。
  •   “译文经典”我以前有11本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还头一次见到“译文经典”的。
  •   译文经典 值得收藏! 不需要退换货。请尽快发放返卷,好另购其它书籍,否则等返卷到。我要的书已经没有了,或者已经忘记此事了。就又中当当招了!
  •   还没看,不过相信译文品质。
  •   侦探小说
  •   还没看,找机会好好欣赏。
  •   收藏,不解释
  •   没看呢,看后在给哦评价
  •   很好 印刷精美 值得购买
  •   译文经典:捕鼠器
  •   这本书很不错。值得看看。
  •   因为话剧才买的
  •   很喜欢的书,搞活动买的
  •     “一个普普通通的英国妇女,一辈子在打字机上鼓捣八十个杀人游戏,你想她每天喝下午茶的时候在琢磨什么?决定凶器是一把门缝里插进来的夺命刀,还是一支呼啸着穿过树林的离魂箭吗?”
      “但她的故事当真是好看,不是展示血淋淋的恶心,而是近乎挑战你极限的智慧角力。”
      “作为克里斯蒂的名篇,《捕鼠器》首先具备了诸多与‘阿加莎’这个品牌可以划上等号的元素:封闭的空间,开放的时间(血案缘起,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一桩旧事),人物的真实身份暧昧错杂(谁都好像具备杀人的条件,但谁都似乎同时具备揭穿罪犯的能力,两两之间互相牵制)”
      以上摘自《捕鼠器》译后篇。
      写的很好。在看《捕鼠器》的时候,就不停的在联想到《八美图》《怪房客》这些典型的阿加莎式的故事,夸张、戏剧化、可能有点不合常理,但就是好看,我一直很喜欢阿加莎式的模式,不知道为什么,即使它被掰开分析已然穷尽,即使它一直被重复没有突破,我也还是会一直看下去。每一次我都会兴致勃勃开始这样一个黑白色调,古典细腻的陈年故事,仿佛等待一杯虹吸咖啡。
      《捕鼠器》这个故事在现在看来是太简单了,但作为一出戏剧,它仍然是具有独创性的。不仅故事模式是阿加莎式的,人物设计是阿加莎式的,包括戏剧中人物的对话,甚至可以想象到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也都是带着浓浓的女王式做派,一衣一帽一胡子,一笑一颦一尖叫,无处不带有女王的印记。
      有时候在想,确实还好女王不是柯南道尔,不需要那么多的演绎法和层层的研究讲义,有时候,我们只要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的一点点想象力就够了。
  •     真是短篇啊,看到意兴阑珊的时候结束了。当读到凶手现身时,暗自希望其他房间里仍然有人被杀害或者凶手被制服后,莫莉依然被人杀害,然后另有其他凶手什么的。当然整篇文章里一直提到的三只瞎老鼠的歌曲对恐怖气氛的渲染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     《捕鼠器》是我读的第一部推理类作品,让我记住了一个名字:阿加莎·克里斯蒂。
      听说看推理类的书能够锻炼推理能力,其实我也不是抱着这个目的去看的,而是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然后记得好像在哪里听说过这个作者,于是就看了,虽然我也很需要锻炼一下自己的推理能力,在知道结果之后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因为真正的凶手一开始就被我排除了,我还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于是我开始看第二遍。
      最吸引我的是阿婆在作品中塑造的各种活灵活现的人物,他们性格各不相同,而且都很容易就被人记住。因为是话剧,这些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辅之以动作来完成。
      旅店老板,他看得顺眼的东西不多,并且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主要表现在法官夫人不停地抱怨他们家庭旅馆的不好,他很直接地说,如果觉得不好就不要就去其他地方,还有对另一个疯疯癫癫小伙子的表现,这和他的妻子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则是他对工作生活的认真以及对妻子的爱。
      旅店老板娘,结合她曾经的教师身份以及知道了自己没有帮上那个死去孩子之后的悔恨,可以看出她的善良,我似乎也能理解她为什么喜欢那个疯疯癫癫的小伙子,除了觉得都是同病相怜之外。
      被杀的法官夫人,咄咄逼人,挑剔,尖酸刻薄。
      少校,很沉着稳重,能让人产生安全感。
      疯疯癫癫的小伙子,看似不羁的纯真外表下其实有一些受伤的情感,他不愿意想起。
      外国人,很随意,这其实很小伙子有点像,但是他背后似乎没有什么感伤的事,结合他摸鸡偷狗的身份,就不难理解这个角色了。
      凯斯威尔小姐,看似男人的外表下其实也掩藏着一些伤心的往事,和小伙子也有相似之处。但是她没有扭曲到要复仇。
      最后就是凶手本身,他的演技很好,能够伪装成一个警察。从他的作案动机以及实施过程来看,他实在是背负着很多过去的阴影和痛苦。他的性格完全是他生活悲剧的附属牺牲品。
      
  •     我以前自己看书是有几种不看的,首先就是武侠,其次是科幻,还有一种,就是侦探。
      
      武侠我现在还是不太打算看,提不起兴趣。科幻现在是看了,第一本是《球状闪电》,现在看看《三体》,觉得硬科幻比较适合我,球状闪电里的一些概念我还是很喜欢的,觉得科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开思维,所以现在不拒绝了。今天,算是比较正式的看完了第一本侦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捕鼠器》。
      
      我总觉得,一个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形式成为一本书,它就必须有吸引人的内容,让你不得不看下去,而作者要做到这一点的同时,势必要隐藏很多线索和信息。
      
      比如一个故事有:a b c d e五个人。a是侦探,结局e是凶手,而作者在前多半本书中都不会对e大写特写,并隐藏与e有直接关系的线索。作者会先创造一切信息暗示读者b可能是凶手,然后侦探继续发现,又慢慢让人觉得c是凶手,而b只是被陷害或是仅仅是过分多疑才让人误认为,再慢慢的d又出来了,最好是又b和c引出了d,之前指向b和c的线索和证据原来是片面的,其实是指向了d,再后来,结局的时候,a说,不,你们都错了,其实我早就有了以下几个没有公布的线索,所以真凶就是e!
      
      读者只是在看一个过场,并不是真正在主动推理,因为作者肯定不会把关键证据在最开始透露,那样就没有艺术作品的美感了,也没有恍然大悟的阅读快感。
      
      所以我以前一直不喜欢读侦探小说,觉得纯粹是看戏,并不能锻炼人的推理能力。
      
      
      
      现在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是可以锻炼推理能力的!因为《捕鼠器》我看了一半就猜到了真凶。
      
      正如上面所讲,作者总是把真凶隐藏起来,而推出一个一个可疑的无辜者。所以,越是作者在引导的人物,越是安全的,最多只是个帮凶,不可能是boss。
      
      看起来最正义的却没有证据证明真实身份的,表现的很积极的甚至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往往就是真凶,有的时候真凶可能一直在协助正义的侦探进行破案,所以让读者误以为是安全人。事实上想一想,作者从来没有告诉你他是安全的,只是你顺势思维而已。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测漏】【如果没看过此书而又想看的,请跳过,否则后果自负】】
      
      
      
      比如《捕鼠器》。
      
      店家老板和老板娘一看就可以排除,因为一开始就出场了。一开始就出场并起到串场作用的人,不可能是凶手。我记得看过的只有《嫌疑人x的献身》是这么写的,这个故事一开始就告诉读者谁是真凶,只是让大家猜测如何作案并逃避警察的,所以我觉得不算是侦探小说。
      
      第一个被作者引导指控的疯癫青年,直接排除,他的角色就像上面说的b。凶手不可能在不到一半的内容里就被怀疑。
      
      然后老太太死了,当然死人不能成为凶手。但是是有帮凶的可能,不过她死后貌似几乎没有人再提起过她了,说明作者本身就没打算把她作为重要角色。
      
      半路杀出的车突然坏了的暗恋女老板的男银,明显是作者打算安排的后面几个c、d这种角色,而且事实上作者用化妆这个牵强的东西来指控这个角色,还是比较不合适的,这人明显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可以揣测作者是想丰富剧情才安排了这个人。《捕鼠器》这本书据说本来很短,是玛丽女王让阿加莎把它弄成一部剧,才又扩充的,我很怀疑这个角色就是后来添加的,因为完全是个多余人。酱油龙套你伤不起啊。
      
      男人婆,其实我挺喜欢这个角色,给人感觉机智聪明,不拘一格,其实我还是怀疑过她的,不过她给我感觉就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所以我是凭直觉排除她。
      
      少校,如果这是一部中国侦探小说,那么少校这种天朝将领怎么可能是凶手,直接排除,不过在英国就不一定了。所以还是要想想的,你看,少校可以说是几个角色里说话最没内容,戏份最少的,而且在老太太死了之后,少校一句台词都没有,死人后说的第一句话的表情是:和颜悦色。这也太淡定了吧,其他人基本都慌了,只有他心理素质这么好,所以之后在此说话时的表情是:和蔼可亲。这明显是作者给出的暗示,从心理学讲,作者本人是知道全部剧情的,她自然知道少校是不是凶手,而我们可以推断,在作者心理,少校角色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答案就在这里:和颜悦色,和蔼可亲。于是作者的写作心理态度告诉我们,这货不是凶手。
      
      再看这个侦探。要知道,这是可以说是一个密室杀人案。一个不明身份的人说是警察,并且打完电话后,人物还没几句对白他就进门了还说自己靠滑雪板进来的,然后他一进来电话线就被切断,也没出示证件,并且从始至终没有任何线索指向他的身份问题,倒是他把别人的身份问的清楚。作者对他的警察身份没有否认,也没有肯定的细节描述,始终模棱两可。读者对他放心,就仅仅是因为他最开始打了给老板娘打了一通电话,说自己是警察,仅此而已。他甚至连警服都没有穿。还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拼了命要钻进这个密室里。就凭这些,就知道作者已经安排了他是真凶。继续看作者的心理:作者自己是知道谁是真凶的,这是事实。继续看,作者从开头到结局,仿佛在极力避免提到这个侦探的身份,像是个地雷一样,不敢去触碰,可以说,是用了各种各样的障眼法,在掩护他这个角色。这说明,这个侦探绝对是真凶。
      
      
      【【以上内容涉及剧情测漏】【如果没看过此书而又想看的,请跳过,否则后果自负】】
      
      
      
      所以,我终于知道,侦探小说并不是让你根据作者的安排和出现的线索和剧情来猜真凶,而是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来猜测,去猜想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个细节这么写,作者的心理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在某个时刻就要安排某个角色出场,等等。既要注重文字细节,又要研究作者心理,还要设身处地的站在书中角色和书外作者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这是更高级的推理。
      
      所以我打算开始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了!
      
  •     童谣在阿婆的小说里出现的频率不少,喜欢阿婆的小说,总能在书中找到人性的光辉和丑陋,这是她不同于其他推理小说家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她在我心里的地位是超越柯南道尔的
  •      阿加莎的这个剧本,估计因为是剧本的缘故,觉得人物语言太刻意了。算了,不能当做推理小说来评论。
      
       不过,作为话剧,人物语言的精彩度应该是被着重修饰过了的,所以我才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作者本人试图对通过人物语言对读者进行推理引导。如广播里对嫌疑犯的描述,先是深色大衣灰呢帽的描写与贾尔斯的对上号,再到嫌疑犯刻意压低自己的音调与凯思维尔小姐的奇怪对上号,种种给出的线索无不是在让读者大脑顺着正常思维去对符合这些标准的人一一投以怀疑的目光。直到特洛特出现。
      
       我是在什么时候摆脱掉作者那生硬的引导呢,大概是在特洛特逐一对他们进行审问的时候。也许是玩杀人游戏玩多了,也许是自己做杀手时的表现与特洛特太像了,把自己当成警察,当成天下大好人一般的理直气壮的对别人进行质疑,而其实,自己才是那个杀手。所以,特洛特的表演太过了,又或者是因为阿加莎描写的太过了,暴露了特洛特。不过真正肯定自己的结论还是在最后进行场景还原那一刻。
      
       如果说之前特洛特都是在装正经,那到最后的所谓场景还原则是露出杀机了,太过明显,所以已经到了尾声,我也该做判断了。
      
       怎么说呢,看过剧本再去看话剧,估计就没兴趣了,毕竟是推理话剧。
       阿加莎和横沟正史,引导和渲染,我还是比较喜欢后者。
      
  •     给这个本子三星,不是针对内容,而是针对书的版式。
      个人觉得剧本应该用软封面啊,就如同译文其他的书就可以了嘛。搞了个硬梆梆的面子,拿着看,很不舒服。
  •     可能因为是两个小时的单场景剧,所以变成文字也一样很精简,有点意犹味尽的感觉。一直很喜欢阿婆的书,不过可能是近年看柯南看得有点疲了,竟没了以前的激情,要是早点买到这本书就好了,害人的柯南,还没结局呀~~~~!
  •     不知道这样的情境设计能否还打得动现在的读者,在大街上铺满情爱 或者盗墓的书籍 阿婆的《捕鼠器》有落伍的嫌疑了! 封闭空间的案件,从柯南那里就没什么新意了
      
      最好还是能够看看舞台版本!
      
  •     一下班就冲出去吃东西,吃完奔地铁站,下了地铁又走几百号路,还是提前一个小时到了话剧艺术中心,同场的观众已经有十几号人在入口排着队,谁叫昨儿这票子不对号入座呢!
      
      终于放行的时候,咱是第一批搭上电梯的最后俩人,并且因为电梯效应(进去最迟的出来最早),走进剧场,居然连第一排正中间都木人坐,咱当然毫不客气地一屁股坐在正中间——看过那么几出戏,这还是头一回,这么VIP。
      
      戏开场,演员果然都近在眼皮子底下,基本都在方圆2米内活动,最近的时候不足1米,要非常克制才可以忍住伸个腿儿绊一下演员的冲动。因为这场戏里一共十个人都要死光光,所以隔那么一阵就见一个演员biaji扑街在眼前,然后熄灯,眼前一片黑,向右转看不见妞妞那种黑,只感觉到舞台上悉悉簌簌的小动静,好象随时都可以有一个人偷偷摸出匕首对准观众席中的某个人……一刀扎下去。
      
      基本上还是《捕鼠器》的原班人马,只不过演姐姐的这次变作女主角,演丈夫的变作流氓统领,莫莉则仍然是导演。顺了阿婆的东风,这些戏都叫好叫座,在话剧这样做作的表演方式下仍然讨人喜欢。场景自然是比上次进步了,虽然因为是第二次看同一类型剧目,隐约也看出一点其中的路数,比如插科打诨,调节气氛。
      
      似乎每次看戏都能碰到极品观众,比如我左边那位小姐,一进来就掏出个本子写写划划,我以为大学生看场戏还那么卖力做功课先呢,瞥了一眼发现人家是在画现场草图呢。之后又密密记了好几页,我又瞥一眼,只看见一句什么“十个印第安小人是一个隐喻……”,这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人家是个文艺青年。而隐喻,也确乎是近来被滥用掉的又一个名词。
      
      妞妞那边的观众就更极品了,自恃识得俩汉字,看过原著小说,从头到尾就没有停止过对于案情的揭露。本来阿婆的作品就是通俗读物,也不晓得这一对活宝怎么就觉得可以藉此抬高自己的身份——或者,有些人根本就是管不住自己那张嘴。而这也应验了上回《捕鼠器》时“不群”同学发出的感慨:世界上最讨厌的生物果然就是情侣。
      
  •     之前接触阿婆的作品不多。小时候看过《东方快车》的小说,说起来倒是自己看的第一本小说,而后就是《尼罗河》《悬崖山庄》等几部电影,再就是几个月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无人生还》。
      从仅有的几部作品便可看出阿婆的习惯,封闭的空间、看似偶然被聚集起来的各色人等。《无》《捕》两部舞台剧都非常符合沙龙戏剧的特点,所有演出都在同一场景完成,谋杀则发生在幕后。《捕鼠器》的人物聚集没有给出理由,鲍伊尔太太和凯斯薇尔小姐为什么都偏偏同时租住了莫丽的旅馆,这种巧合令我产生了不信任感。相较之下,《无人生还》中的人物都被法官匿名邀请前来的设计则不出纰漏,因此在我看来《无人生还》比之《捕鼠器》更严密些。再说《捕鼠器》中杀人者为警察的“跳出思路”,似乎略显简单,真相大白后不灵产生自愧不如的赞叹,大概是犯罪手段不见十分高明的原因吧,尤其在与《尼罗河》《悬崖山庄》等大玩时间差的谋杀迷局的比较之下。
      读者本书也跟刺猬彭有关。刺猬彭喜欢流行文学,尤其是奇幻、科幻类的作品,它也说过喜欢侦探推理,我记得。所以几个月前上海的《无人生还》来北京演出的时候很想要同它一起看,当然未成行。最终是自己看了,写了随笔,并加画了一集漫画。《捕鼠器》不很叫我感冒,就不推荐给它了,下次再说吧。:)
      
      
      
  •     这本书当初看的时候还是很期待的,毕竟是阿婆的书
      可是看了这个剧本的模式就觉得索然无味
      阿婆的书还是要阿婆来娓娓道来,
      不能哪么多的对话。
      最后对于杀人手法也一般
      似曾相识。
      凶手的身份背景也是似曾相识。
      比较老套的书,要是熟悉阿婆的人,
      一猜就猜到谁是凶手了
  •   师兄,我有她全集你要不
  •   我..我..一次太多压力很大的,我在图书馆慢慢借,据说这老太婆出了80本书?图书馆肯定不全,感觉就十几本的样子,没有的我就问你借了噢~
  •   我还想问她真的写了八十本书么???当时看到这个简介我就震惊的一塌糊涂了
  •   她真的出了那么多...不要怀疑 我在图书馆看到她的书占了一柜子,很震撼
  •   压力太大了…………
  •   我没有看书,直接去看了话剧,呵。
    那种心悬一线的感觉,很过瘾~
  •   你泄底了。。应该在标题里说明的
  •   谢谢楼上提醒
  •   我倒是挺喜欢这个版本的,硬壳的,拿着非常有手感。
  •   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写的剧本了,比柯南早好几十年呢
  •   不是一个级别的吧~
  •   我看了也不明白这三个人怎么会那么巧在同一天凑在一起的,太牵强了吧。
    还有,鲍伊尔太太从没有向其他人透露她的背景,那个什么少校知道跟她说认为她就是当年那个法官时,怎么她都没什么大反应?
    那个少校,不,应该是那个SB警察都知道鲍伊尔太太的身份了,怎么还不保护她?
    这么出名的一部剧本,怎么会有那么多漏洞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