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分享与责任分担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作者:吴刚平,徐佳 著  页数:208  

内容概要

  转型期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起伏消长,如今只要在网上输入“校本”二字或“school—based”,就可以立刻涌现海量的信息,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实在让人目不暇接。尽管其中存在许多水分,但仍然可以反映出校本化思潮的广泛影响。 正是由于重视转型期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及其所具有的启示意义,陆有铨教授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并进而关注从整体上研究转型期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纳入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研究子项目。

书籍目录

前言序言第一章 转型期西方教育的困境与校本化思潮的复兴第一节 转型期的教育困境与改革呼声一、经济社会转型对于中小学教育的挑战二、基础教育质量与效率问题的困扰第二节 转型期的政治经济理论与教育校本化思潮的复兴一、“新右派”理论为校本化思潮复兴作出的思想准备二、“第三条道路”的崛起与校本化思潮的复兴第三节 教育校本化思潮中的权力与责任一、集权与分权的博弈二、从“赋权”给学校到促进学校“增能”第二章 校本管理:走向学校共同体的教育发展模式第一节 市场取向的校本管理政策一、改善学校教育服务的准市场机制二、促进校本管理的择校政策三、促进择校政策操作化的教育券制度第二节 民主取向的校本管理框架一、社会参与的校本管理组织二、提高校本管理效能的学校发展规划第三节 校本管理的学校发展新模式澳大利亚的校本管理新实践二、美国校本管理新动向三、英国校本管理新尝试第三章 校本课程开发:强化学校课程领导第一节 课程开发机制的结构特征一、课程开发机制系统的结构层次二、课程开发机制系统的关系范畴第二节 学校课程权力的不同境遇一、教育分权改革与学校课程权力二、两极机制下的学校课程权力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重建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轨迹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学理探讨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规范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发展五、日益凸显的学校课程领导第四章 校本评价:建立学校自我改进机制第一节 校本评价的兴起与演变一、从外部评价走向内部评价二、校内评价发展为校本评价第二节 运用校外评价资源一、从学校的角度看校外评价二、运用校外评价资源第三节 强化校内评价的组织与实施一、教师成为评价专家二、校内评价的组织与实施第四节 校本评价与学校自我改进机制一、校本评价与反思性学校文化二、自我诊断与自我改进机制第五章 校本教师教育:推动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基地第一节 教师教育的校本化变革一、大学本位教师培养模式的问题……第六章 转型西方教育校本化思潮的经验与启示

章节摘录

  由于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集权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早已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在课程开发机制转换的时候,一方面要予以充分的估计和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又要比较策略地加以运用,使之发挥补偿机制的功能。比如,在机制转换的初期,就可以利用文化心态上对于中央权威的尊重,继续发挥中央集权机制在课程开发中特别是课程开发技术方面的引导与示范作用,促进课程权力重心逐步下移和校本课程开发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  (三)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  教育是一项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社会事业,而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与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发展息息相关,所以西方国家的教育系统都很注意将社会参与机制同时作为集权和自主两种极端课程开发机制的补偿性机制加以引入和培育。特别是在课程开发中矛盾运动的各种关系趋于紧张,课程钟摆的摆向即将发生转折,课程开发机制面临重大变革和转换的时候,尤其如此。  对于一场真正的教育改革而言,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开展全民教育大讨论,从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集思广益,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课程现代化运动,还是八九十年代的课程改革计划,那些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大讨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自不必说,与我们同属东方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也是如此。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战后第三次教育改革,组成独立于文部省之外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日本朝野进行旷日持久的教育大讨论,形成全社会共同谋划教育改革的社会参与机制。社会参与作为西方国家课程变革的一种补偿机制纳入教育领域,成为恢复教育活力,提供课程教学改革动力的重要措施。  社会参与机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各种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合作或独立地从事课程开发工作,进行课程实施成效的评估等,使课程开发活动在比较与竞争中发展,使教育效能检核和课程教学评估具有更多的客观性、公正性和透明度。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权力分享与责任分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