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历史场景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刘亚伟  页数:118  
Tag标签:无  

前言

  早春二月,京杭大运河上。  一支逶迤相连几十里的庞大船队,正由北向南浩浩荡荡地进发。碧波荡漾的河面上,千帆竞发,旌旗猎猎,遮天蔽日,前、中、后三个船阵鼓角呼应,此起彼伏。  这是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清高宗弘历正在进行他的第九次南巡。这年弘历已是八十岁高龄的老人,所以这次出巡更为隆重,朝廷颁布谕令,要沿途各地恭迎圣驾。  三月十四日,乾隆皇帝驾临曲阜,在隆隆的接驾礼炮声中,山东巡抚率司、道、府等官员,衍圣公孔宪培率孔、颜、孟、曾、东野等各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及族人,跪在御道旁接驾。  其实,早在二十多天前,衍圣公孔宪培就远赴直隶(河北)阜城界迎驾,已蒙弘历召见,“天颜甚喜”,“训勉读书,垂询子嗣”。  弘历此次临幸曲阜,没有像往常那样,驻跸在古泮池行宫,而是直接住进了孔庙。  在孔庙奎文阁的前面,东西有两座小院,名日“斋宿”,建于明代成化年间,举行祭孔大典时,主祭人要提前几日来这里斋戒、沐浴,以示虔诚。其中的东斋宿是衍圣公的斋宿所,庭院坐东朝西,西面建有大门一座,门内立一座彩绘木雕牌坊,坊后有正厅五间,前厦后坐,两侧各有厢房三间。此时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大门上方悬上了一块“驻跸”匾额,正厅里专设了镶着白玉如意的宝座。  弘历更衣完毕,顾不上休息,就急着召见衍圣公孔宪培和一品夫人于氏。十九年前,弘历第六次来曲阜祭孔时,孔宪培还是个十六岁的青年,弘历以其原名宪允不妥,赐改名为宪培,并将自己宠爱的女儿和硕和洛公主,寄在大学士于敏中名下为女,许配给了孔宪培。(注:曾有人对这件事的真伪表示存疑,但民国年间出版的《孔氏家谱》证实了这段隐情:“七十二代宪培,字养元,号笃斋。高宗以子妻之。”)  弘历与女儿女婿欢言片刻,即起身去大成殿拈香。  次日清晨,曲阜古城沐浴在晨曦之中,乾隆皇帝乘御辇出东斋宿。  此时,小小的曲阜城里冠盖如云,寂静的孔庙中儒生济济。艳阳初升,天睛气爽,春风送暖,晨钟悠扬,庄严肃穆的孔庙早已修饰一新,黄瓦流金耀目,殿庭宽广整洁。  高大雄伟、金碧辉煌的大成殿内,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的塑像高贵威严,正中的供案上,三牲竖陈,丰满洁净。  身着礼服、手捧玉圭的礼生,从正南门外经金声玉振坊一直排列到大成殿前,恭身肃立。  突然,鼓声震响,浑然凝重;长号齐鸣,低沉悠远。祭孔大典开始了:鸣赞官唱礼。此时,大成门豁然大开,穿着祭服的乐舞生由大成门步入,缓缓向大成殿前行,所有参祭官员、儒生、孔氏族人随后跟进。鼓声敲过三百六十响后,乐生、麾生、佾生、节生们,按转班鼓的节奏,走上丹墀。  在引赞、鸣赞的“正献官就位…参神…升坛”“跪”“叩头”等赞礼声、击祝声和“宣平之章”“昭平之章…秩平之章”“叙平之章”的乐声中,伴随着八佾之舞,亲任正献官的乾隆皇帝身穿祭服,在杏坛前就拜位,依次上香,献帛,献爵,行三跪九叩大礼,恭敬、虔诚、不厌其烦地先“迎神”,后“初献”,又“亚献”,再“终献”,最后“送神”……与此同时,随行的大臣分献四配十二哲,及两庑从祀的先贤先儒,并遣国子监祭酒祭告启圣祠,读祝文。  祀孔大典已毕,乾隆皇帝返回东斋宿,更便服,又召见衍圣公孔宪培和公主。  在乾隆皇帝驻跸曲阜的几日里,孔宪培“事事躬亲,心筹身历,昼夜无间”,公主更是“洁涤御膳”,“详谨周挚”。乾隆皇帝亲解御用荷包三对,赐与孔宪培,同时赏孔宪培银鼠蟒袍一领,银鼠补褂一领,大缎八端。  三月十六日,乾隆皇帝离开曲阜,留下御制诗一首:  为君要事祭为先,中祀躬亲诣欲全。  八度前来八旬逮,奠芹昨过奠箕连。  生民未有道垂世,宇宙以来怀赞天。  六岁一衷幸蒇礼,宫墙临别意拳然。  两千多年来,在前往曲阜朝孔的路上,一个个帝王的身影络绎不绝,车驾逶迤,旌旗猎猎,尘土飞扬,遮天蔽日。他们有的从长安来,有的从洛阳来,有的从大同来,有的从开封来,有的从北京来,有的甚至直接从战场上来。  他们之中,有刚刚在淮南平定了英布、高唱着《大风歌》凯旋而归的汉高祖刘邦;有从青徐督军会剿战场上转道而来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汉明帝刘庄;有召集“白虎观会议”、把儒家思想法典化的汉章帝刘焰;有力图矫治国弊的汉安帝刘祜;有结束“十六国”两百年乱世的鲜卑族君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有倡汉语、禁胡服、强迫皇族改汉姓的北魏孝文帝元宏;有把江山拱手让给武氏的唐高宗李治;有开创“开元盛世”的唐明皇李隆基;有第一个向孔子行叩头大礼的皇帝、后周太祖郭威;有把儒学经典刊行全国的宋真宗赵恒;有以文治武功使国家进入“康乾盛世”的清圣祖玄烨。  至于帝王派官员致祭孔子的就更多了,从东汉光武帝开始,历代相沿,初步统计有一百九十余次。  站在今天的立场,我们无法想象,那些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至高无上的君主,那些养尊处优、每天都被朝臣们呼为“万岁,万万岁”的“九五之尊”的帝王,那些对他统治下的臣民握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专制统治者,怎么会甘心情愿地拜倒在生前只不过是个布衣的孔丘面前呢?  那时候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更没有专机、专列和高级防弹轿车,就凭借着土路、石板路和运河,远离京城宫墙的拱卫和皇宫奢华舒适的生活环境,花费几十天时间,千里迢迢、舟车劳顿、风尘仆仆而来,就为了能在孔子故里向孔子献上“三牲”,还得听命于赞礼官的口令,不厌其烦重复着那些跪倒、趴下、磕头的动作,显得那么虔诚和恭敬。  历朝历代的帝王们为何把孔子尊为“素王…至圣先师”,为他修建了规模那么宏大的庙宇,又不远千里赶来祭拜呢?  祭孔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内容概要

悠久的历史为曲阜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从气势恢宏的地上宫殿,到规模庞大的地下城池;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到明清时期工艺精美的服饰、餐具和家具;从浩繁的历代碑刻、古籍、书法、绘画,到完整的孔府档案……在曲阜8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00多处文物古迹。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眼里,前人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似乎只剩下了“美观”和“装饰”,至于围绕着它们究竟发生过什么?它们代表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或是象征着什么,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齐鲁文化地理·曲阜卷系列丛书以现存古迹空间的展开为叙述结构的模式,穿透孔庙、孔林、孔府这些文化古迹的表层存在,重新解读这些符号的深层内涵,讲述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重现它们由内容到形式的原始积淀过程,从而激活在人们心中远去的历史场景,带领读者和游客进行一次历史与文化的时空穿梭。

书籍目录

引言壹 祭孔从头说根由  1 祭礼的来由  2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3 垄断与象征  4 祭孔的由来  5 祭孔制度的定型贰 “为君要事祭为先”  1 为了“铁箍一桶”  2 “马上”与“马下”  3 康熙大礼祭孔子  4 拓跋宏改姓尊孔  5 孔庙遍及全国叁 孔庙东西庑故事  1 最初的儒学  2 两庑群儒图  3 董仲舒改造儒学  4 儒学与儒教  5 孟子被赶出孔庙  6 迷狂的信仰肆 庞大的礼制建筑群  1 气势雄浑的交响乐  2 从家祠到庙堂  3 屡毁屡建的大成殿伍 圣人本来是布衣  1 神龛上的孔子  2 孔子的服饰  3 圣人本来是布衣  4 大哉孔子  5 孔子的谥号陆 祭祀之城  1 移城卫庙  2 代代袭封  3 同时三个衍圣公  4 凭死而生柒 奢华的祭祀  1 祭礼每年知多少  2 备祭种种何其繁  3 祭品类别如此多  4 礼器讲究多珍贵  5 祭孔乐舞用八佾  6 场面宏大极壮观  7 祀田多得数不清后记

章节摘录

  1 祭礼的来由  祭祀活动在先秦叫做“祭”或“祀”,又称为“享…‘荐”“祠”,其原意都与饮食有关。人若要生存,就要饮食,而祭礼,就起源于向神灵贡献饮食。  在最初,这种祭礼比较简单,大约是燔烧五谷、手撕猎物的肉以飨神,凿地为穴作水壶而用手掬水以献神,用土块打击土鼓以乐神,这样就可以把人们的愿望和对神的敬意传达给神灵了。  在殷墟卜辞中,“祭”字最初的形体像手拿带血滴的腥肉。“礼”字像“盛二玉在器之形”,象征向鬼神有所奉献。《说文?示部》是这样解释的:“礼,履也,所以事神求福也。”  不难看出,在本义上,祭礼是人与神的一种交流活动,其中,致敬是手段,献礼是代价,祈祷(求福日祈,除灾为祷)是目的。  周人对“礼”有创新性的发展,将这种宗教性仪式推演为规范社会各项活动与道德行为的准则——礼制,从而使“礼”同时具有神秘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礼制的本质内核或者说中心命题,如敬天法祖、王权神化等,在周代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治国模式——政以礼成,礼以体政——礼制成了政治的主要形式。  2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时候,祭祀主要指的是由国家举行的重大祀典,其礼仪形式比民间的祭祀活动要讲究得多,规模和场面也大得多,态度也庄重得多。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竟然摆在了军事的前面。当时,君主在进行重大的政治活动之前,都要举行祭祀神灵的典礼。  在春秋战国时的儒家经典《周礼》中,其祭祀的对象,或称神祗系统已呈现为天神、地祗、人鬼三大结构,形成了以天、地、人(先祖)为崇拜核心,同时组合有序地兼奉其他神祗——以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为补充的相对稳固的祭祀制度。这套制度在汉代以后渐渐演变为国家祀典,并形成了完备的典章制度,成为官方所掌握的前后相继的历史传统。  在《礼记?祭统》里,体现礼制的各种具体典礼,被区分为吉、凶、军、嘉、宾五类,其中吉礼就是对天、地、人鬼的祭祀仪式。对这些天地人鬼等自然、人文神祗举行祭祀的场所——坛庙等建筑称为“礼制建筑”,比如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孔庙等。  据《清史稿?礼志一》的罗列,属于吉礼的大祀、中祀、群祀达七十多项:  其中,大祀十三项: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祭吴天上帝夏至方泽祭皇地祗;四孟享太庙,岁暮祭;舂、秋二仲,上戊,祭社稷;上丁祭先师。  中祀十二项: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孟春、岁除前一日祭太岁、月将,春仲祭先农,季祭先蚕,春、秋仲月祭历代帝王、关圣、文昌。  群祀五十三项:季夏祭火神,秋仲祭都城隍,季祭炮神。春冬仲月祭先医,舂、秋仲月祭黑龙、白龙二潭暨各龙神,玉泉山、昆明湖河神庙……  3 垄断与象征  据《尚书?吕刑》记载:最初,人们与天帝的沟通和交流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直接对天帝贡献,以表示对天帝的感恩,那时天下人都是天帝的孩子,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中国社会发展到黄帝时期,各部落间战争骤起,天下大乱。诸部落首领之一的黄帝,奋然崛起,制止各部落间无休无止的厮杀,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大家公推黄帝为天子。为了避免乱世的再次出现,黄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命伯夷制定法典,大禹平治水土,后稷播种百谷,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命令重、黎二氏断绝人们与天帝的直接联系(“乃命重、黎绝天地通”),并由他们任祭司,从而把祭祀——这种人与神的交流活动——垄断了起来。  此后,随着祭祀制度的不断完善,祭祀就不仅仅是人与神的沟通了,它同时又成了一种身份的区别和认定。什么身份的人能进行哪种祭祀,在国家制度中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这样,祭祀的政治意义就日益浓厚起来。比如,祭天是皇帝的专利,皇帝还同时祭天下名山大川;而诸侯则祭境内的名山大川;卿大夫则只能祭五祀,即门、户、井、灶等;到了一般庶民那里,就只能祭祀自己祖先了。  如果违犯规定,就是僭越。  目前流传在有些地方的民间祭祀天地的习俗,估计是辛亥革命之后形成的,如果在古代,肯定是僭越行为了。僭越行为被视为“大不敬”和“犯上作乱”,轻则受指责,被迫纠正;重则受惩罚,甚至杀头。  先秦时期曾有助祭制度。所谓助祭,是指被统治的部族方国和诸侯虽然没资格直接向天地献祭,但可以通过向天子供献祭品,由天子用于祭祀天地。一个小小的贡品本身或许无足轻重,但其中蕴含着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只有天子才有权与天地直接交通,等级隶属关系的合理性由此给出。  透过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祭祀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建立天下的政治秩序,通过神的权威来建立人的权威,通过宗教秩序来建立人间的政治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宗庙祭祀的断绝与政权丧失就成为一种一致的现象。所以史书在记载国家的灭亡时,也往往以祭祀的断绝为标志,比如“绝其祀”“不祀”“七庙隳”等,都是对亡国而言。  祭祀的次数也有规定。据甲骨文和其他文献,商代君王对神的祭祀非常频繁,几乎是每天必祭,而且往往规模宏大。后来,儒教对祭祀的密度提出了新的主张,《礼记?祭义》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祭祀活动不能太多太繁琐,太多会使人们对祭祀活动感到厌烦,而厌烦心一生,就谈不上对神灵的恭敬和虔诚了;但祭祀活动又不能太少,太少了会使人们对神灵产生怠慢之心,而怠慢之心一生,人们对神灵就会疏远和忘记。  依据这个原则,儒教对祭祀的品级、次数、祭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程序,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且不断加以修订。比如祭天,一年有四次:春天祈年;夏初祈雨;秋季大享明堂;冬至郊祭,最为隆重。祭祖、祭孔,一般是春秋两次。  规定之外,每逢大事,也可以随时祭祀。将自己要做的事向上帝或祖宗报告,这种祭祀活动叫做“告”礼。比如封禅,就是皇帝在获得巨大事功时为向天地报告而举行的最隆重的告礼。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因征讨、平定大金川胜,乾隆皇帝遣太仆寺卿阿兰泰到阙里祭告孔子,三月礼成。至今仍在阙里孔庙内立着的满汉文对照的《御制平定金川告成碑》记载了这件事。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十一月,清朝对西部用兵胜利后,又于同年十二月遣通政使图尔泰到阙里祭告孔子,“西师克捷,回部荡平”。  在这些较为隆重的礼仪之外,还有平素进行的简易礼节。比如学宫祭孔,在春秋两次大祭之外,每月朔望,还有两次较小的祭祀。再次,学生每日上学,也要向孔子行礼。  4 祭孔的由来  荀子《礼论》把“礼”最核心的内容归结为“天地”“先祖”“君师”三项,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上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无疑,祭祀孔子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  古代帝王对先师先圣的祭祀,要比其他的祭祀产生得晚得多。早在夏商周之时,我国就已有设置的官学,周代礼制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于都城,称为辟雍和泮宫;乡学设于地方,称为庠、序。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当然当时所祭并非孔子。  当时的儒生们认为,不仅君主是接受天命而立,师也是天之所命,因此,先师也应享受如同神灵一样的祭祀。《礼记?文王世子》载:“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视学,也须祭先师。天子出征归来,要向先师行献俘礼,报告成功。  周礼中的祀典,有释奠、释菜和释币等名目。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而没有尸(尸是指古代宗庙祭礼中穿上死者的衣服用于代替祖先神灵的活人);释菜是以菜蔬设祭,为始立学堂或学子入学的仪节;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或帛)奠享,不是常行的固定礼仪。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远去的历史场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孔门后裔孔仁玉代代相沿,建成定制的对行辈统一起来,存在三联。阙里孔氏家族文化与孔府看似以孔林古树的影响,家谱似的叙述,比较猎奇,但图片全面震撼,比较长处,点到为止。祀孔大典与孔庙非常谦恭的表述了对礼仪对孔子本身历代就有的争议与定制。充分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意味。
  •   可以读一读的一部书,只是对于三孔的介绍不是太详尽,对于祭祀也不是太有研究。一部一般的普及知识的读本,知识性不太强还没趣味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