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族的命运

出版时间:1999-11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齐涛  页数:377  字数:27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道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真諦。数千年来,王公贵族、将帅统领、治世良吏、乱臣贼子……形形色色的政治家匆匆奔波于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或许都曾想轰轰烈烈,也或许都曾想与天地日月同在,都不想沦为斑斑点点的几行陈迹,但血肉之躯毕竟难与江河山川共存。如果说他们的生命如同夜幕中划破开际的颗颗流星,那么留下的轨迹却是截然不同;有的壮怀激烈,马革裹尸;有的荣华富贵,寿终正寝;有的兔死狗烹,血溅刑场……为古代政治的变奏曲标上各式各样的休止符。当我们站在世纪交替的门槛前回眸历史时,应当知道和记住这一群叱咤风云时,应当知道和记住这一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的真实命运与结局。阅读“大结局”,犹如欣赏一出出精彩的人生悲喜剧,帷幕徐徐落下后,你在增广见闻的同时或许能够有所领悟……

作者简介

  齐涛主编。·齐涛教授(博导),1961年生。原山东大学副校长,2002年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1988山东大学博士,1993被破格评为教授。发表过《韦庄生平新考》、《论韦庄与韦庄诗》等论文50余篇。出版有《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韦庄诗词笺注》、《杨炎刘晏评传》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二项。

书籍目录

主编絮语写在前面的话第一章 未践九五头先折 1.刘濞:举兵问鼎 2.刘如意:子以母贵 3.李建成:东宫难圆帝王梦 4.李承干:从皇太子到庶人 5.太平公主:学母后欲专朝政 6.朱高煦:骄横不法 恃功谋位第二章 同根相煎何太急 1.扶苏:仁孝爱人 2.曹植:煮豆定要燃豆萁 3.司马八王:同室操戈 4.刘劭:杀父元凶 5.杨勇:尽失亲情与权力 6.赵廷美:时过境迁 繁华尽落第三章 建功立业青史赞 1.刘苍:千古贤王 2.萧统:忠贤太子 3.平阳公主:“娘子军”统帅 4.朱椿:忠孝为藩 5.多铎:问鼎中原 军功榜首第四章 一生庸碌金缕衣 1.刘建:荒淫暴虐 2.刘长:若为遮人毋宁死 3.萧纶:包藏祸心行不义 4.朱常洵:贪婪荒淫 5.胤礽:不孝不仁 两度废立第五章 覆巢之下完卵稀 1.刘宋:自相残杀 自行毁灭 2.北周:大厦将倾 龙种并绝 3.南宋:风雨飘摇几时休 4.南明:危如垒卵 犹斗不休

章节摘录

书摘  长安城里自然明白吴王“病”在何处,于是每逢吴国派来使臣朝见时,就扣押起来,严厉追问吴王的情况。吴王为此亦渐渐担心起来,恐因此招来大祸,所以加快商议对策。到秋请时,皇上又责问吴国的使臣,使臣对曰:“我家大王其实并无大病,只因陛下屡次治问派来的使臣,恐无言以对,所以推说身体不爽。俗说话:‘察见渊中鱼,不祥。’大王从开始诈称有病,到今天醒悟,被陛下责问日益急迫,更加闭门不出,唯恐陛下怪罪下来,被诛杀,可又实在不知如何是好。如今,我家大王只期盼陛下能捐弃前嫌,和好如初。”文帝遂将此事了结,放还吴国全部的使臣,并赐吴王几杖,以示其老,可以不朝见皇上。吴王悬着的一颗心这才有了着落,谋划造反之事也暂且有所放松。  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即位,拜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颖川人,曾潜心研习申商刑名之学。文帝时师从故秦博士伏生学习《尚书》,以此被召为太子舍人,迁博士。因其有辨才,深得太子宠幸,太子家人称其为“智囊”。文帝在位时,晁错对边防、农业多有建议,深得文帝赏识。尤其是他积极主张削诸侯,并著有《削蕃策》。景帝为太子时,对晁错的见解赤非常赞赏,即位后,拜其为内史,又升为御史大夫。晁错参政后,积极上书景帝,力主削蓍,他说,“过去高帝初定天下,兄弟少,诸公于年幼。所以大封同姓王,以强宗固祖。初封悼惠王为齐王,统辖七十二城,庶弟元王封为楚王,统辖四十余城,侄子吴王刘濞统辖五十余城。三支兄弟封后,已分去天下一半。如今吴王因前吴世子之事,诈称有病,拒绝朝见,按照古法,罪当诛。文帝仁爱,不忍心戕害同宗兄弟,所以赐他几杖,于德已是至厚。而吴王刘濞不仅没有悔过自新,反而日益骄横恣肆,公然即山采铜,私自铸钱,煮海水取盐,诱招天下亡命之徒,谋作叛乱。如今削其地他反,不削其地他亦反;削其地,他谋反的就早些,造成的损失就小;不削其地,他谋反的晚,造成的损失就大。望陛下能深思明断。”景帝赞同晁错的看法,决心削蕃,彻底整治诸侯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以加强中央的权力和统治。  晁错的父亲闻听此事后,急匆匆地从老家颖川赶来,规劝儿子说:“皇上刚刚即位,你就执掌朝令,侵削诸侯王,让刘氏骨肉不和。为此,谩骂你、嫉恨你的人那么多,你图个啥?”晁错理解老父的心情,平静地对父亲解释:“削诸侯,早就应该进行了。不这样,天子就将失去威严,社稷宗庙也会不得安宁。”晁父听毕,长声叹息:“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刘氏安定了,而我晁氏却危亡了。唉,我将离去!”言罢,即起程回家,饮药而死。临死道:“我不忍心看着灾祸降到晁氏家族!”   景帝三年冬(前154),楚王刘戊朝见皇上,晁错借机上谏景帝,以楚王为薄太后服丧期间,曾有私奸行为,请以此为由将其诛杀。景帝虽听从了晁错的建议,但没有杀楚王刘戊,只是下诏赦免其死罪,将其所辖三郡中的薛和东海两郡削去。在此前两年,赵王刘遂有罪,朝廷借机削去其常山郡,又以胶西王刘印私卖爵位、又有奸情之事,削其六县。三王遭削,这无疑向各诸侯表明:朝廷已正式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进行削蕃。    唐高祖李渊共有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四子元吉。玄霸早逝。四子同为窦氏所生,血脉相连。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派李渊到山西河东做慰抚大使,去镇压那里的农民起义军。两年后,又任命其为太原留守,为隋王朝支撑着北方统治。然而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使隋王朝岌岌可危,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化瓦解之势,人心思变,各怀异志。尤其是大业九年(613),隋朝贵族杨玄感起兵反隋,犹如一颗巨型炸弹在隋王朝统治集团的上层爆炸,直接促使隋王朝内部的分崩离析。身为隋朝贵族的李渊,与隋皇室有着较近的亲戚关系,他的姨母是隋炀帝的母亲,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了反隋之心。大业十三年,李渊决定起兵举事,遂派心腹连夜赶往河东通知长子李建成马上携家人到太原。自从李渊调守外地后,长子建成自然而然地接替了父亲在家中的位置,担负起了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和安全,安居于老家河东。得知父亲欲举大事,建成立即命家人即刻打点行装,连夜启程,直奔太原而来。然而因形势紧迫,未等李建成携家人到达太原,李渊已起兵。河东的隋朝官员发现李建成举家逃走,知大事不妙,急令各关口严加追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不得不抄小路,躲追兵,绕关卡,终于护卫家人安全抵达太原。李渊见儿子和家人到齐,一直悬在嗓子眼的心这才放下,并任命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封为陇西郡公。接着李渊即命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一并去攻打西河郡。兄弟二人并肩作战,不久克复西河重镇。随后李渊建大将军府,设三军,分左右:李建成为左领大都督,左统军隶;李世民为右领大都督,右统军隶。同年七月,李渊亲率大军南下关中——隋朝的统治心脏。以四子元吉为镇北将军,留守太原,建成、世民随父入关中。    入关后,李建成同司马刘文静被派往关中东部,屯兵永丰仓,兼守关中东部构咽喉——潼关,以防御东部力量。次子世民随同李渊围攻长安。随着围攻长安的节节胜利,李建成亦率军从新丰赶赴霸上。历经四个月的艰苦作战,十一月,攻克长安。于是李渊拥立代王杨侑为天子,尊炀帝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杨侑封李渊为唐王,总理万机,李建成身为长子,顺理成章地封为唐国世子。    虽然李渊已控制了长安地区,但全国的形势危机并未随之解除。大部分地区仍处在农民起义军、军阀割据势力或隋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之下。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军事上的统一。义宁二年(618)正月,以建成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李世民为副统帅,将兵十万兄弟二人再次联手,东征洛阳。当时,建成和世民也没想到,这次东征竟是兄弟俩最后一次并肩作战。四月,已决意篡夺帝位的李渊,召建成和世民回到长安。五月,李渊代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唐,是为唐高祖,改年号为武德。建成也由唐国世子转封为皇太子。唐王朝建立起来了,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尚处于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状态,因此军事任务仍十分艰巨。但建成既然成为太子,将来皇位的继承人,所以不便再带兵征战,只好留在朝中,辅助父皇处理军国大事,完成统一的重担随之落到了弟弟们的肩上,特别是富有战斗经验的李世民,成了统一战争的总指挥,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唐王朝中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    眼下在洛阳专权的是齐王冈,但他也只是一个没有政治远见的贵族子弟而已。他辅政后不是安抚民心,发展生产,而是广修齐王府,毁坏市场和朝廷办事机构。其王室的规格和西宫皇妃住的一样。他还把千秋门墙凿坏,直通西阁。在他的后房里悬挂着钟器,在前庭舞八佾,僭越帝王之礼。他每天只知沉迷于酒色,也不入朝。他不仅坐着见百官,而且对三台大臣指手画脚。他操纵着用人大权,任人唯亲。何勖统中领军,葛旊封为牟子公,路秀封为小黄公,卫毅封为阴平公,刘真封为安分公,韩泰封为封丘公,这五个人是他最亲密的人,时人称为“五公”,掌握着朝中大权。凡朝臣上奏,每事一定要先经齐王府。殿中御史桓豹奏事,没有先奏齐王,立即被拷打一番。朝廷百官无不侧目。齐王府主薄王豹屡次劝谏,齐王冈充耳不闻,更有甚者还奏杀了王豹。司马同骄横无度,一天甚于一天,终不见他有改过的意思,掾属孙惠上书劝谏,他仍置若罔闻。    翊军校尉李含逃出洛阳前往长安,诈称受密诏,令河南王颐诛杀齐王冈。河间王颐,字文载,是司马懿的二弟司马孚的孙子,太原烈王司马瓌的儿子。咸宁三年(277),司马颐改封为河间王。据史称,司马颐少有清名,轻财爱士,在诸王中是颇守礼法的模范,很得晋武帝赏识。元康(291—299)初年,出任北中郎将,监邺城。元康九年,代梁王肜为平西将军,镇关中。当时由于关中有石函之制,所谓石函之制是指不是皇室至亲不得都督关中。因司马颐在诸王中最守礼制,因其贤德而都督关中。    当齐王冈谋讨赵王伦时,司马颐举棋不定,坐山观望。先是派兵支援赵王伦,后看赵王伦将亡,又派人追回援兵反戈支持齐王同,所以,齐王冈对他多变的态度记恨于心。翊军校尉李含本是司马颐的长史,因参与平赵王伦之功,而晋升为校尉,李含与齐王同的参军皇甫商、司马赵骧等人有过节,担心为他们所害,而奔关中,诈称受密诏伐齐王冈,并且为司马颐分析利害关系,司马颐采纳了他的建议。司马颐虽决定讨伐齐王同,可他不想孤军作战,于是他想到了成都王颖。    成都王司马颖,字章度,是晋武帝第十六个儿子。太康末受封为王,惠帝时,贾氏专权跋扈,贾谧曾与皇太子通博戏时争道。当时颖在座,厉声呵斥贾谧说:“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你贾谧怎得无礼!”由此得罪了贾谧。不久,司马颖进位为平北将军,镇邺城,被支出了京城。赵王伦称帝后,又进其位为平北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齐王冈举兵讨伦,司马颖亦发兵响应,在黄桥之战中大败司马伦兵,率先入京师诛伦,而后又派兵接应司马冈入京。司马冈自认为首发此谋有大功,司马颖见状决定回邺城。临行,他派人给司马同送去了辞别的信。闻听司马颖要回邺,齐王同大吃一惊,急忙上马飞驰去追司马颖,一直追到七里涧才赶上。司马颖停车与司马冈盲别,当谈到宗室的不幸时,两人都泪流满面,又互道兄弟之情,而始终没有提及国事。而国事恰是其兄弟间极为敏感的问题。    司马颖回了邺城,齐王同诏加他九锡,进位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加黄钺、录尚书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司马颖没有接受九锡这人臣所享有的最高礼节。当司马冈在洛阳肆意挥霍时,司马颖上表建议:“大司马(齐王冏)不久前在阳翟与强敌相持很久,百姓因战乱而饥饿冻馁,最好抓紧时间赈济。现在我在河北向各郡县征粮,征到了十五万斛米,来赈救阳翟人。”司马颖的谋士卢志给他出主意说:“黄桥一战,我们损失了八千余人,已经过了夏暑,尸骨露于荒野,真令人悲伤。过去的时候,周王曾埋葬枯骨,因此《诗》中云:‘行有死人,尚或瑾之。’何况这些人都是为大王您的事而死的呢!”于是司马颖制造了八千余棺材,收葬了战死的士卒的尸骨,还把敌方死卒一千四百余人也埋了。司马颖的举措很得人心。司马颖虽读书少,缺乏聪明才智,然而他性情敦厚,委政于知书达礼、有谋有略的卢志,从而弥补了他的缺点和不足,也才会有上面的举措。司马颖此举还有个最根本的动因,即自己是晋武帝的亲生子。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司马通,却被贾后害死,司马通的第三个儿子司马尚本已立为皇太孙,但也病死了。这样,司马颖就可以因功立为皇太弟,以接皇帝的班。可是司马冈为了自己能长久专权,没有立司马颖,而是立了惠帝的另一个弟弟清河王司马遐十八岁的儿子司马覃为皇太子。这件事不仅使司马颖希望破灭,而且也打破了另一个人的皇帝梦。这个人就是司马炎的第六个儿子司马义。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写在前面的话  这册小书讲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秦统一以来,历代皇族中颇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及封建王朝的历史命运。  贵为皇族成员,不用为衣食而奔波,不用为地位权势而操劳,可以仅凭皇族出身就能享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至高无上的皇权,对每个皇族成员都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尤其是皇子、皇兄、皇弟,更是具备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先天条件,尽管在封建礼法典制上,书写着嫡长子继承制,可是权力的欲壑难填,父母的偏爱难免,由此导演了一幕幕以庶犯嫡,以小犯大,以叔犯侄诸如此类的同根相煎、同室操戈的历史悲剧!当他们未践九五之尊,便被推向断头台时,欲为一匹夫,岂不难哉!  刀光剑影的皇权之争,固然是皇族成员关注的焦点,却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皇族子弟历来是良莠不齐。与生俱来的荣华富贵以及显赫的地位权势,使有的人沉迷于荒淫腐朽的人生,也使一些人性情残暴,摧残人性,甚而以身试法,成为专制皇权下的变态人。与这些庸碌无为的人相比,历史上也不乏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皇族子弟。他们要么出生入死,奋战于沙场;要么运筹帷幄,治国有方;要么才思敏捷,著书立说;要么励精图治,死而后已……他们有的终其天年,有的因功高震主而死于非命,无论其结局如何,都给后人留下了一串串赞歌。  历史的脚步,平稳又急促。主天下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江山水固,流传万世。当秦始皇创立皇帝制时,这个梦想就应运而生了。沙丘之变改变了秦王朝的历史命运,即使没有沙丘之变,秦王朝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坐江山!  当一个旧王朝行将为另一个新王朝所取代之际,旧王朝的皇族子弟所面临的人生结局是各不相同的,在北周、南宋、朱明等朝代,无论是用政治权术还是军事战争等方式,他们的人生结局几乎是灭顶之灾!伴随着旧王朝的衰亡,昔日的繁华尽去,人生真像一场梦,空悲切!  当我们穿越历史的丛林,细品皇族人生百味,真个是高处不胜寒,骨肉亦难免。在同胞手足之间,亲情变得如此苍白,繁华落尽时,尽是过眼烟云。从一代又一代的皇族成员中,我们选取了一批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王朝,分为五类,以解剖“个案”的形式,阐析了他们的历史命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因体例关系,未能一一注明,敬请诸君谅解。加上我们学识浅陋,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皇族的命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就是觉得内容太少了,真希望更详细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