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翻译文学研究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齐鲁书社  作者:吴钧  页数:337  
Tag标签:无  

前言

鲁迅研究是显学,然而,鲁迅翻译文学研究却为其“冰山一角”。因此,吴钧的这一研究选题是富有开拓性意义的。三年来,吴钧跟着我攻读博士学位,在鲁迅翻译文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刻苦钻研,勇于探索鲁迅研究领域新的空间,终于出色地如期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鲁迅翻译文学研究》。这本著作是在她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该著作能够在名家荟萃、创新成果频出的鲁迅研究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实属难能可贵。就翻译文学研究来说,翻译理论的阐释和译著文本的解读都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在这一研究领域,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发现、开掘和探索。吴钧的这部著作研究选题的特定意义,首先表现在对鲁迅翻译文学研究的中肯定位上。该选题确立“鲁迅首先成为翻译家,后来才成为文学家”的定位,恰当地解决了鲁迅身兼“翻译家”与“文学家”二者之间的关系定位,强调了两种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研究的整体性原则。著作第二章“鲁迅翻译文学的理论”尤为值得称道。首先,理论本体的概括确切严谨,科学周密,具有确定性、科学性、真理性特征。其次,论文在理论探讨上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开掘、追根溯源,用考据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探究鲁迅“中间物”人生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以及与西方先哲的影响关系。为了深入分析和逻辑确证鲁迅“中间物”的翻译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从而突出鲁迅翻译理论的独创价值,论著采用全新的分析角度,展开对鲁迅的“直译”理论与美国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这一层次的探讨新颖独特,它既是论著整体性分析中逻辑的重要一环,也是具有独立价值的研究成果。

内容概要

本著作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作者借助翻译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深入细致地将鲁迅翻译文学的历史进程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她的著作既详尽客观地划分了鲁迅翻译文学的历史分期;也条分缕析地对鲁迅的翻译文学和艺术方法进行了分类,既阐释了鲁迅翻译文学理论的历史价值,也分析了鲁迅翻译文学思想的当代启示,既借助于详尽的历史史料和相关图表证实了鲁迅的翻译文学在鲁迅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也借助于具体的文本分析阐释了鲁迅的翻译文学对鲁迅中文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另外,论文的贡献还在于作者在选取了鲁迅在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翻译作品进行了汉、英、德、日几种鲁迅所使用翻译语言文本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和艺术上的独创性。

作者简介

吴钧,1955年生,山东沾化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英美语言文学、翻译文学、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工作,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学思录》和《埃德加·爱伦·坡惊险故事新编》等,英译吴开豫《自珍集》、吴开晋《土地的记忆》两部诗作,其中译作《土地的记忆》荣获1996年秋(东京)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世界诗人大会诗歌和平奖。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前言导言第一章  总论翻译家鲁迅  第一节  鲁迅首先成为翻译家——“别求新声于异邦”  第二节  鲁迅对中国翻译文学的贡献——铺路架桥,创新开拓  第三节  鲁迅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中的地位——神思新宗,译介之魂第二章  鲁迅翻译文学的理论  第一节  鲁迅“中间物”的翻译哲学命题——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第二节  鲁迅“中间物”的“异化”翻译理论——与美国异化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鲁迅“中间物”的翻译桥梁作用——“末人”—“超人”—“世界人”的过渡第三章  鲁迅翻译文学历史分期    第一节  鲁迅的文学翻译早期(1903—1908)——科学救国梦的追求  第二节  鲁迅的文学翻译中期(1909—1926)——从“意译”向“直译”的转化  第三节  鲁迅的文学翻译晚期(1927—1936)——苏俄文学与文学理论的探索第四章  鲁迅文学翻译文本分析  第一节  鲁迅早期翻译文本比较分析——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地底旅行》  第二节  鲁迅中期翻译文本比较分析——荷兰作家望·蔼覃的成人童话《小约翰》  第三节  鲁迅晚期翻译文本比较分析——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文学名著《死魂灵》第五章  鲁迅的翻译文学分类与艺术方法  第一节  鲁迅的翻译文学的分类——博取域外“天火”,照亮中华“暗室”  第二节  鲁迅翻译文学的艺术方法——一代翻译大家,抱诚守真树人第六章  鲁迅翻译文学的传播和影响  第一节  鲁迅翻译文学的国内传播影响——由“拿来”到创新的巨大传播成功  第二节  鲁迅文学翻译的国外传播影响——由“拿来”到“送出”的巨大传播成功  第三节  鲁迅翻译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新世纪文学双向式交流传播的成功楷模第七章  鲁迅翻译文学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不朽的鲁迅译介之魂——翻译即人生  第二节  跨越时空的鲁迅翻译文学——真善美的执著追求结语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正是由于研究尼采关于人的哲学思想,鲁迅强化了早已由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对理想人性追求的“立人”主张,而选择“中间物”的翻译作为人生要务,是鲁迅改革社会、改良人生所走的通向其理想实现的必经之路。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渊源,它既继承了中国“固有之血脉”,又吸收了以尼采为代表的西方“神思新宗”,它是鲁迅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中间物”地带、甘做中国社会改革“桥梁中的一木一石”的创新开拓的结果。四、鲁迅“中间物”生命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一面翻译引进域外的学术新宗,一面创作杂文、小说来启蒙中国的民众,以战士的雄姿呐喊于文坛。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退潮,特别是在1925年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这一“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①后,他自己被段祺瑞政府通缉,②鲁迅这时期曾一度陷入对前进道路的迷惘和痛苦之中。他的心情可以从1925年致许广平的书信中看出:“我现在愈加相信说话和弄笔的都是不中用的人,无论你说话如何有理,文章如何动人,都是空的。他们即使怎样无理,事实上却著著得胜。”残酷的现实是不得不承认的:笔墨书写的正义终究是敌不过枪弹的专制。然而鲁迅接着还说:“世界岂真不过如此而已么?我还要反抗,试他一试。”④可见鲁迅此时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消沉的“无话可说”了,这种残酷的现实促使鲁迅重新思考、审视认识自我,寻找确认个人所处的历史“中间物”的位置来反抗绝望。鲁迅思想的这种转变,在他1924年9月所作的《影的告别》中所描绘的“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影的意象中可以看出它的轮廓,在1925年发表的《过客》中有了进一步的表明。

后记

这本著作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它是我博士研究生三年学习的结晶。在繁忙的高校教学工作中,我从来没有忘记自己多年来继续读书充电的梦想。2005年9月我终于有了圆梦的机会——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来紧张而充实的读博体验,圆了我多年来再当一回学生的梦想,这段时光将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岁月。我的博士论文的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华先生。张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视野开阔,思想深邃;待人朴实,平易近人。在张先生的课上,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研究风范使我终生受益。我的论文从开题到写作的每一个环节,张先生都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张先生的鼓励和帮助将激励我、启发我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倦地前进。感谢我的授课老师孔范今先生、黄万华先生、郑春先生。在严肃紧张、或幽默风趣的讲课中,先生们的深思熟虑警句妙语常常给我以深刻的启迪,先生们的精彩授课使我获益良多。先生们严谨的学风和渊博的知识和对现当代文学新领域的开拓精神,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感谢拨冗审阅我的论文和参加论文答辩会的校外专家学者朱德发教授、王保生教授、王万森教授、魏建教授、吴义勤教授。感谢文学院和外语学院一直关注鼓励帮助我的师长郭继德教授、郑凤兰教授、贾卫国教授、孙迎春教授等学界同仁。我的许多朋友和同事的友谊和帮助使我快乐、令我振奋。由于年代久远,鲁迅翻译资料十分难找,所幸我在寻找鲁迅翻译的外语资料时,得到许多新老朋友的帮助。例如鲁迅翻译的《小约翰》所参照的那本1892年Anna Fles的德语译本,今天能够在国内绝版的情况下找到非常不容易,还有找到了1895年英文翻译版本,书的扉页上还盖有周作人的收藏图章,想必是国内唯一保存的珍贵藏书了。

编辑推荐

吴钧的著作《鲁迅翻译文学研究》,立足于她出身外语专业的坚实基础和英语翻译研究的长期积累和学科优势,对鲁迅的翻译文学进行了系统和细致的梳理和研究,通过对鲁迅翻译文学的深入探讨,努力强化鲁迅研究中这个有待充实的薄弱环节,进而对鲁迅翻译文学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探寻,并对其在新世纪跨文化对话和翻译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这本著作的创新意义和出版价值所在。这部著作显示了作者可贵的学术勇气、探索精神、逻辑思辨能力和学术潜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鲁迅翻译文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帮朋友买的,朋友说书还不错
  •   这本书的纸张一点都不好,像盗版的一样,内容到是可以呢
  •   速度快,书质量不错。
  •   这本书封面有很多灰尘,擦不掉,感觉在仓库堆放了许久了。书里的内容没有我想了解的鲁迅对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买偏了。
  •   有文本分析,也有翻译思想的研究,主要观点是支持鲁迅直译。总的来说还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