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经典之美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孙绍振  页数:390  
Tag标签:无  

前言

  高山起于深海,这套《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丛书缘起于历百余年的东南大学人文教育传统和持续十几年之久的东南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丛书在反映东南大学人文教育盛况的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摇篮,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挥作用。大学以其高品位的文化来浸润和培育学子的精神世界,以无用之形营卫大用,以澹泊之心收获大利。大学的文化品位固化于校园的大楼与大树之间,体现于人文与自然之美的有机相连,显现于师生的语默止静和为学任事之中。  大学的文化品位首先是历史的积淀。这种积淀使大学继承了绵延的文化血脉和高贵的精神品质。东南大学地处南朝刘宋四学、萧梁五馆、有明南雍和国立中央大学的旧址,三千年吴文化崇文重教、广博易良的气韵风骨和江左百代文枢的荣辱沉浮,孕育了这所百年学府崇高、沉静、雄毅的精神气质。徜徉在东大校园,遒劲挺拔的六朝松,巍然高耸的穹顶礼堂,九龙湖畔重檐庑殿式的教学楼、气势雄伟的李文正图书馆,大树与大楼折射出深厚的历史底蕴、雄伟的文化气魄,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超凡的文化诉求会不自觉地在心中涌动,我们仿佛体味到,将“止于至善”作为校训是这所大学基于文化源脉的自然流向。  东南大学的人文教育传统可溯至其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其时,任学堂监督(即校长)的晚清著名的书画家李瑞清将学科设置依科学、国学、美术鼎足三分,初奠人文教育之规模。其后,国立东南大学首任校长郭秉文力倡“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国内与国际的平衡”的办学方针,高扬人文精神。一时,东南大学名师荟萃,俊彦云集。陶行知、陈鹤琴、任鸿隽、胡刚复、熊正理、竺可桢、熊庆来、叶企孙、秉志、邹秉文、胡先骕、茅以升、杨杏佛、孙本文、马寅初、李叔同这些史册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使东南大学获得了“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的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的称誉。  1922年,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柳诒徵、汤用彤等在东大创办了以“倡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学衡》杂志,围绕《学衡》形成了独立的文人群体——“学衡派”,形成了五四运动之后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营垒,为东南大学建立了鼎盛的人文传统。其后,罗家伦校长将构建有机体的民族文化确立为国立中央大学永久的使命,这为中央大学发展为当时全国科系最全、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有机的文化培育通才的理念和延续发展民族文化为使命的泱泱大风,在一代代东大人身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大学的文化品位既基于历史传统,又根植于现实的创造。正如曾三次登上东南大学人文讲坛的著名社会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教授所言,“一所大学的文化生活常决定这所大学的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有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大学之大在于博大与深刻,大学的风格和与大师紧密相连。大学依靠学术大师用精深的学术造诣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影响求知若渴的学子。  百余年来,东大养成了自己亲近学术大师的传统。上世纪初,著名哲学家杜威、罗素,文学泰斗泰戈尔以及梁启超、胡适等人文大师、学术巨擘都曾在东大开席筵讲。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继承与发扬悠久的学术演讲传统,致力于为东大学子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力邀科学巨匠、人文大师、文化名人开设精品人文课程,开设高品位的讲座,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十余年来,数百位人文名家和科学大师在东南大学登坛讲演,一时声振金陵,盛甲东南。  以塑造高峰体验为特征的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成为“学在东大”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华灯初上,大师入席;群生拥座,校歌声起;讲者娓娓,听者如醉;相与问答,引人人胜”是东大人追求博雅文化最为动人的文化生活场面。它与这所大学的大楼和大树一样存留在东大学子们灵魂的最深处。东大学子们正是在享用畅酣淋漓的精神盛宴中茁壮成长,聆听高品位的人文讲座和高水平的人文课程、亲近科学和人文大师成为东大学子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孟子曾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东大学子正是在这种高格调文化生活中获得了“高峰体验”,养成了博大的胸怀和宏阔的视野,使自己的思维深刻、追求的境界高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作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文字的阙如而流失,故而将名家大师们的精彩演讲和上课实录辑为“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美学、文化、人文教育、学术人生等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囊括众学。读者可从文字符号承载的广阔宇宙中,一览时彦关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内外之道、中西之学的精彩论述,体味一代学术郁郁乎文的蔚然盛况和一代学人光风霁月的德业气象。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谨将这套丛书奉献给所有关心大学人文教育的读者,以期将东南大学人文教育的精神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在学术思想界和广大读者之间架起达道通衢。愿这套丛书能如开启当代学术殿堂的钥匙,使读者得人其门,一览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丛书编委会  二零零九年元月二日

内容概要

  本书为孙绍振教授在东南大学的讲座,根据录音记录稿整理、修订而成。内容包括“另眼看曹操”,“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复眼看鲁迅”,“冷眼看钱锺书”,“正眼看余秋雨”,“凤眼看古典诗歌欣赏: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笑眼看中国古典小说:美女难逃英雄关”等。作者演讲幽默风趣、妙语如珠,其间与学生的鼓掌、欢笑、对话、质疑,现场互动的强烈氛围全方位呈现。虽为学术演讲记录,然读来如智性幽默散文。

作者简介

孙绍振,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1990年,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1992年,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语系讲学,1995年香港岭南大学访问研究。现任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北大校友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孙绍振如是说》《挑剔文坛》《文学性讲演录》《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演说经典之美》《幽默逻辑探秘》《幽默理论基础》《漫话幽默谈吐》《幽默心理与幽默逻辑》;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满脸苍蝇》等。

书籍目录

另眼看曹操:多疑和不疑  一、多疑是从美化转化为丑化的关键  二、陈宫的眼睛在小说结构中的“错位”功能  三、不疑的背后:智慧优越感  四、中国传奇的权欲和西方传奇的性欲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人性、神性和匪性  一、仗义疏财的内在矛盾  二、全面理解宋江  三、义的帮派性和纪律准则  四、四种不同的古典英雄  五、武松的匪性  六、武松的人性复眼看鲁迅:杂文家和小说家矛盾  一、一场突发的争论  二、艺术的丰富性一例:八种死亡  三、礼教的三重矛盾和悲剧的四层深刻  四、情节链锁性淡出和人物多元感知错位的强化  五、鲁迅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  六、杂文成分对小说构成干扰吗?冷眼看钱锺书:对浪漫爱情的消解  一、《围城》被冷落四十多年:可能的原因  二、钱锺书的酷幽默  三、没有爱情的恋爱  四、连偷情也是无情的  五、反浪漫的爱情  六、人性:个人性  七、人性:个人性和二人性的喜剧正眼看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  一、从大红大紫到千夫所指  二、关于体制局限和忏悔问题  三、是“硬伤”还是“软伤”?  四、从审美向审智过渡  五、喧哗之嘈杂,由于艺术上的盲目  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相互阐释  七、余秋雨的局限凤眼看古典诗歌欣赏: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  一、从绝句的情绪“微妙波澜”起步  二、从语气变化看情绪律动  三、内在律动的无限多样  四、诗中有画的诗就是好的吗?——解一个经典难题  五、春天:带来欢乐的诗意  六、春天:带来痛苦的诗意笑眼看中国古典小说:美女难逃英雄关  一、三种学术研究方法  二、是英雄还是英“雌”  三、红色英雄的无性和古典英雄的无性  四、关女难逃英雄关  五、以丑为美,以傻(呆)为关和喜剧性慧眼看文学经典:真善美的“错位”  一、假美学的“真”和真美学的“假”  二、假定、自由和苦闷的象征  三、“多智而近妖”和多妒-多智-多疑的心理循环  四、在假定中,把人物打出常规  五、真善美的“错位”  六、恶不必丑,善不必美  七、情感超越实用换眼看幽默和雄辩:“他圆其说”和“逻辑错位”  一、交流之难和万物之灵的局限  二、人的视而不见和无中生有  三、相爱的人反而不讲理  四、事物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的吗?  五、理论不能检验理论的真伪  六、雄辩的原则:他圆其说  七、雄辩高于诡辩  八、自我调侃缩短心理距离  九、悲天悯人的高尚境界  十、贵在随机即兴天眼看科学家:造福人类还是毁灭地球

章节摘录

  另眼看曹操:多疑和不疑  非常感谢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用“另外一只眼睛”来展示一下对曹操的观察。为什么是“另一只眼睛”?第一,因为已经有很多眼睛看过曹操了,其中包括易中天先生最近看出来的曹操,很轰动,很精彩。但是,他所看到的曹操,是他的曹操,带上了易中天的色彩、易中天的价值观念。我眼中的曹操,和他眼中的曹操是不一样的。第二,为什么另外“一只眼”,而不是两只眼?这是因为,要看得清楚一点。君不见靶场上瞄准,两只眼全睁开,就休想打中靶心。一只眼闭起来,才能瞄得更准。第三,我声明,我跟易中天先生是朋友,我也很为他在《百家讲坛》创造了一个品牌,成为一个文化明星感到高兴,还很为他的智慧和他的感染力感到惊讶。原来他在我感觉中,并不见得多漂亮,在生活中,他有点老相,没有想到他上了电视,竟这么辉煌,老得很漂亮!(众大笑)  他拥有很多“易迷”、粉丝,我很羡慕。不知不觉我自己也成为他的一个粉丝,这是令我自己都感到意外的。粉丝一般都是比较年轻的,哪来我这么老的粉丝?(笑声)但是呢,反过来一想,能成为他的粉丝,就证明我还没老。(听众鼓掌)作为朋友,我分析他成功的原因,除了他的智慧、他的口才、他的幽默感以及学术造诣以外,还有个原因,就是他的勇气——他对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说法表示质疑。这是科学的根本精神。  《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定本以来,几百年,经过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意识形态统治下的各种读者的反复考验,在它产生以前和以后的文学作品与日俱减地淘汰了,可《三国演义》却仍然辉煌地存在。对这个经典历久弥新的现象,大家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但是易中天对之表示了怀疑,他说《三国演义》有问题,里面有许多混淆视听的地方,特别是对曹操的评价上。他认为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所以,他就出来做一点“还原”的工作,“以正视听”。他认为曹操被《三国演义》丑化了,造成了他大花脸,奸贼,品质恶劣的印象,实际上呢,历史上的曹操是个英雄。有人认为他是英雄里的一个另类,叫奸雄。易中天说,即使是奸雄,也是个“可爱的奸雄”。  我看,他这个观点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又觉得这并不是很新鲜的。《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虚构早就引起学者的不满。清朝学者章学诚在《丙辰杂记》中提出来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有七分是实在的,三分是虚构的。他说得比较客气,在我看来,起码是五分是实的、五分是虚的,实的是某种骨架而已,血肉呢,是虚构的。说它“五骨五肉”是不是更准确些?学者们感到,它造成了混乱。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也说它“虚词杂复,易滋混淆”,很容易产生混乱。就是五四时期把白话小说抬上正宗地位的胡适,对《三国演义》也没有太大的好感。1922年,他为《三国演义》作序,说它“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书”,因为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这个说法和章学诚、鲁迅相反,嫌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那就是虚构得还不够。  这三个大学者说法虽然有矛盾,但共同点是,并没有系统地去清理《三国演义》究竟是在什么程度上、如何系统地“歪曲”了《三国志》的。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要“为曹操翻案”,郭沫若比谁都先得到消息,就写了为曹操翻案的论文。那个翻案翻得很厉害。按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曹操最大的问题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郭沫若为他辩护,说是,他不是镇压了农民起义军,而是把打散了的起义军的“精锐部分组织了起来”,本来这些农民军是破坏性很大的、连吃饭都成问题的,经他一收编,去屯田,安定了国家。实质上是把打散了的队伍组织起来了。郭沫若的说法,有点强词夺理。可他不满足,又写了“历史剧”《蔡文姬》。对曹操采取了歌颂的态度,有些地方今天看起来可能有点骇世惊俗,如第一幕就把曹操剧中的生活写得很是艰苦朴素,一条被子让老婆补了又补,给人一种当时红色文学中的共产党员的感觉。(笑声)易中天最值得称赞的可能是,他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地清理《三国志》作为正史、官方的、比较可靠的史料,跟《三国演义》的虚构之间的差异:曹操是在什么样一个广度上被《三国演义》“歪曲”了?这个可爱的奸雄是如何被《三国演义》歪曲成一个可恶、政治品质恶劣、十恶不赦的“奸贼”的?  一、多疑是从美化转化为丑化的关键  易中天从哪里讲起呢?从曹操刚刚出道不久,就杀了对他友好的吕伯奢一家开始讲起。  易中天先生提出,历史上曹操杀吕伯奢这事是有争议的。《三国志》的原文是说,董卓专权,天下大乱。董卓看中了曹操,提拔他,给他封了官,叫“骁骑校尉”,但是曹操很清醒,拿准了董卓成不了气候,偏偏不买账,没有去就任,改了姓名,溜掉了。溜到一个地方,给人家抓住,有人认出就是曹操。出于对这个“天下雄俊”的尊敬,就把他给放了。把曹操当成“天下雄俊”是孙盛的《杂记》里的话,可能是太夸张,《三国志》把它省略了。《魏书》则说,曹操和几个死党到“故人”——老朋友吕伯奢家去。此人不在,五个儿子在家,想抓曹操。在马厩——大概是拉马,准备动手。曹操就先下手为强,在吕伯奢家里杀了几个人。易中天先生认为,如果按照这样的记载的话,曹操干的事也不是太坏,至少是有防卫性质的。严格要求的话,那是“防卫过当”——误伤。魏国的史官对开国的“太祖”,对自家的老爷子的丑事难免要回护一番,打埋伏的可能性很大。虽然如此,易中天并没有回避与之相矛盾的历史资料。在裴松之的注解里,还保留了一些与之不同的说法:《世语》里说,曹操逃出去了,经过吕伯奢家里,正好吕伯奢出行了,有五个孩子。这五个孩子非常有礼貌,款待他。但是,曹操有点心虚,他想我是一个逃犯,你怎么这样来招待我,肯定有问题。所以说呢,他就先下手为强,把人家给杀了。这里就没有“防卫过当”的问题了。这里,请大家注意,曹操这个人,当时还是个好人,但有一个毛病:多疑。人家还没动手,他就想“你太热情了、太可疑”。按曹操的逻辑,你太热情了就可疑了,相反,如果你不热情,就不可疑。这就显示出这本书的作者对曹操的批判了。碰到曹操这种人,真是好人做不得,越好越倒霉。这个批评是很严酷的。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坏人这么多,而好人这么少呢?就是因为曹操这样的家伙太多。  另外一本书呢,《杂记》也说曹操杀人了。什么原因呢?吕伯奢的儿子好心招待他,他听到厨房里有食器声——锅碗瓢盆之类的响声。那易中天就解释了,锅碗瓢盆之类的响声之中,可能还有刀的声音,但是究竟有没有刀,我们就不去追究了。反正是曹操这个人多疑,以为是:这帮家伙要动手了,还不如我先下手。于是呢,就把人家给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搞错了,所以心里有点“凄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易中天解释说,曹操的意思是:现在我在这种情况下,走投无路了,别无选择。该出手时不卅手,那等到你出手的时候,我就没命了。我没办法,那么宁可我先对不起你,我不能让你对不起我。易中天先生说,曹操还是有点自我排解、自我安慰、自我解脱:我实在没办法!曹操还是有点“凄怆”,还不是天良丧尽,不是恶心透顶,还是有一点心理不安的吧,还不是没有一点点善心,虽然那个善心不能洗刷他的罪恶。  易中天说,到了《三国演义》曹操就不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事情就大了,“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是非常具体的,针对的范围是很小的,我宁可对不起这人家里几口人,不能教这几个人对不起我。就事论事,没有说到其他的事。而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则针对的是事情的普遍化。不是这一件事,而所有的事情。这就是说这是他的人生观,生活的准则,从来如此,一贯如此,而且将来还如此,大言不惭,理直气壮。这事情就可怕得多了,这个人的品质就恶劣、歹毒多了,那就是个最大的奸贼了。  易中天说《三国演义》把曹操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抹黑了。  易中天痛切地感到,文学艺术的力量是很大的,影响力是超过了历史著作的。用历史的题材、历史的人物写小说,虚构和真实混为一谈,造成“虚虚实实”,或者半真半假。本来有关曹操的历史记载,历史材料都不一致,有一点“扑朔迷离”。有了《三国演义》就更加的“暧昧”了,更加稀里糊涂了。他感到更大的忧虑是什么呢?是人家都不是先看《三国志》,再看《三国演义》,有些人一辈子只看过《三国演义》,至死压根儿就没看过《三国志》,这造成了一种可怕的先人为主,到死也不知道曹操是个英雄,也不知道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因而觉得这是一个很令有历史知识的人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当然承认,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虽然不是事实,它的流行不是没有道理的,文学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也能给人教益,也有好处。但他要做的事情是,研究这种虽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民间形象、文学形象那么流行究竟是什么道理?这话是非常对的。为什么这个文学形象并不是真的,但活了几百年还很鲜活。他的动机非常好,一方面要还原曹操原来的形象,另一方面研究一下,不是真的又为什么动人?  但是直到现在为止,我看到的《品三国》,他前面一件事做得非常好,后面一件事,明明是假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为什么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个道理他始终没有真正地研究过。

编辑推荐

  《演说经典之美》以“思想·开放·个性·好读”为标签,所有内容均源自名家之讲谈实录,或源自名师课堂,或源自公共讲堂(坛),或源自开放非开放之各种讲演、谈话,所选内容我们秉持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或具有更为开放的思维与向度,或具有极其强烈之个性(表述及其他),而所有的作品,我们都注重“好读”,注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沟通。  1.名家风范,铸就精品  《演说经典之美》作者是著名学者孙绍振老师,此前本社出版有其畅销书《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2.讲谈风格,成就好读  《演说经典之美》内容源自孙绍振先生在东南大学的课堂讲演,根据录音整理润色而成。孙先生的讲演幽默睿智,妙语连连,一直以来在各大高校都广受欢迎,讲演现场笑声掌声不断。而讲演本身考虑到听众的互动,自身即平易而好读。  3.个性风采,审智散文  孙绍振先生讲演个性鲜明,率性而言,却常能别出心裁,语惊四座,尤擅长即兴调侃,幽默风趣,而睿智异常,让人拍案叫绝。故有人誉之为“学术的讲演,审智的散文”。  4.经典风行,睿智解读  《演说经典之美》内容以“古典”解读为主,如“另眼看曹操”,“复眼看鲁迅”,“冷眼看钱锺书”,“正眼看余秋雨”,“凤眼看古典诗歌欣赏: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睿智风趣,读来如智性散文。  《演说经典之美》是孙绍振教授在南京东南大学的演讲集,收录了他在东南大学六年以来的精彩演讲,全书保留了口语化的演讲词,生动地体现了孙教授幽默诙谐富有智慧的语言风格,并收录了精彩的师生现场互动交流,令读者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孙教授另类的学术演讲风格。全书是一种独特的孙氏审智散文的集结。  用演讲辞的形式来传达学术理性。用当代的口语叙述古代的事情,把读者带入当代、带入现场,让读者从演讲辞中消除对学术理性的距离感,进而体会这种带有幽默、谐趣风格的另类审智散文的魅力。可以做语文教师的辅助教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演说经典之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喜欢文学的和语文老师很少不知道孙绍振教授。这本以讲演形式演说古今经典作品的美妙之处,是鉴赏美的通俗指南,很好!
  •   孙绍振是个大才子,我很崇拜,当前语文界真正的专家权威应该是他,他的文章不读是一大遗憾和损失,尤其是语文老师,读了他的文章你会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他的名作细读我有,他的如是读作品我有,他的谈幽默的两部作品我也买了,语文老师选择孙绍振就是选择聪明智慧。
  •   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解读古典诗歌和古今人物,睿智风趣,观点新颖,读来如智性散文,带给人美的享受。
  •   孙绍振老师的书籍,总是让人忍俊不禁,但又是含义隽永的讲述,这里面对于曹操的剖析,对于武松、宋江这些,剖析的是很有特点的!建议阅读!
  •   如果你读过中国四大名著、《围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并且对古典诗词及文学较为了解,那就买来这本书读读,轻松诙谐中收益非浅
  •   孙绍振的文字还是很有价值。
  •   孙绍振的都很不错
  •   我平时不喜欢在网上就自己所买的东西发表评论,但此书我非说几句不可,无论是装帧还是封面设计还有内容绝对属于上乘,值得每一位读书者收藏,此书是我11年所大爱,价格更是很实惠,实惠的我都为孙教授感到心疼!希望当当网上能多一些这样内容与形式兼美又很实惠的是,实现人人有书读、人人读好书的现状!
  •   演说经典之美演说经典之美演说经典之美演说经典之美演说经典之美
  •   解说的很好,值得读~!
  •   纸张、印刷质量很好,书还没细读
  •   值得一读,很有内涵的一本书
  •   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很多让人注意的细节,不错了。
  •   刚刚收到!还没有拜读!粗略翻了一下,感觉不错!我会细细读过后,再来表述吧!!!!
  •   让你看到了经典的另一面。经典还真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那样。嬉笑间收获不少。
  •   经典必读啊。。。。推荐大家买
  •   这本书非常实用,都是工作中能够用得到的内容。是老师推荐的。
  •   哈,好
  •   书很好,只是书有被弄皱。
  •   读书,让人静心。
  •   学习。学习。
  •   不看不知道!
  •   难得一本好书
  •   还没细看,翻了下,是自己想要的书,满意。
  •   正版 当当值得信赖
  •   在我们这些边缘县城的书店里买不到的,只有找当当了。
  •   书看完了,还不错
  •   书,肯定是正版!
  •   不愧是孙老师的又一力作!
  •   书很好看!幽默、机智、有见解!只是书的装订太差了,刚拿到手就快开线了!
  •   很喜欢的书,可是拿到手却破了
  •   孙老的书适合看1-2本就好
  •   孩子老师看推荐的,正在看,还不错 。
  •   比较生动,适合休闲时光阅读。不需要静心。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分篇阅读。
  •   当当现在的快递很快了。最近买的书都是第二天就到了。
    书刚看完第一章,感觉挺不错的。
  •   书本很棒,就是书页面有点污点,物流可以,
  •   无可非议,孙先生是好老师。但孙先生的演讲时的听众似乎都没有什么人文教养,抑或是孙先生低估了听众的文化常识,还是故意哗众取宠?比如对“且”的解释,一般小课还可以,讲堂绝对不行。也许这样现场感会很好,可终究还是让人觉得太粗俗,为幽默而幽默,让人有草寇之感。那是东南大学呀!想想倒还是陈丹青在那儿的讲演得好,儒雅之气沛然,粗口也斯斯文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