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与相关格式

出版时间:2002-12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谊生  页数:386  
Tag标签:无  

前言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一开头就谈到虚实划分的问题。他批评了曾国藩的说法。曾氏在解释刘向《说苑)中的“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时,说在这些两字相同的句法中,上一字为实字,下一字为虚字。其实,曾氏讲的是个别词的用法问题,而不是分类的问题。拿今天的术语来说,前边的“风”是指称,后边的“风”是陈述,这属于活用的范围。马建忠给词分类,目的是进行句法分析。他划分实词和虚词的标准是词的意义,即“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  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这种见解的影响深远,后来许多学者都采用了,大都认为有实在意义的是实宇,意义空灵的是虚宇。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題》中谈到虛实划分有不少分歧,认为原因是对意义的虚实有不同的看法。于是他说:“看来光在‘虛、实’二字上琢磨,不会有明确的结论;虚、实二类的分别,实用意义也不很大。”他这里说的“实用意义也不很大”,指的是以意义作标准来划分虛实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他又说:“倒是可列举的词类(又叫封闭的类)和不能列举的词类(又叫开放的类)的分别,它的用处还大些。”按照他这个标准,代词当列入虚词,副词似宜列  入实词。  把可列举的词归为虚词,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问题可以在《语法修辞讲话》中得到解答。书中指出:“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一则虚字比实字用得频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分别,实字的作用以它的本身为限,虚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错一个实字只是错一个字而已,用错一个虚字就可能影响很大。”  这样看来,“可以列举”只是一种表象,而“影响很大”才是实质。所谓影响,这里指的是虛词所具有的造句功能。有些学者把虚词称为功能词(function word),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连属功能。基本功能又可分为指称功能和陈述功能。名词的功能是指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是陈述。当然,指称和陈述可以互相转化。如“今天星期三”,“星期三”是名词,这里用于陈述。“说说容易”,“说说”是动词,这里用于“指称”。连属功能包括连接和附着。连词的作用是连接,语气词附着于句,介词附着于名词或其他词语,助词附着于词或短语,其中结构助词“的”有时也起连接作用。当然,连接或附着只是形式,这种种形式都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果我们着眼于功能,不妨把具有基本功能的词称为实词,具有连属功能的词称为虚词。采取这个标准,代词自然要划归实词了,因为它具有指称功能。副词呢,它本来是个大杂烩。C.CFries在他的The,Struclure of English中把副词分为两类,一类属功能词,如very.、quite、rcal等,一类属非功能词,如there、here、always等。他重视的是两类词出现的位置不同。从位置上来考察,人们公认的虚词都有定位的特点:语气词总是出现在句末;介词总是出现在名词或别的词语前边,组成介词短语;时态助词总是出现在动词性词语后边;结构助词一般出现在偏正短语中间,“的”有时附着在别的词语后边组成“的”字短语;连词一般出现在语句中间,有的也可以出现在句首,但永远不出现在句尾。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实词都是不定位的,可以出现在语句的前边、后边或中间。副词呢,绝大多数能出现在句中或句首,只有极少数能出现在句尾,如“很”、“极”、“透”,通常还需加“了”。可以说,副词基本上是定位的,因此可以划归虚词。  语言的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在“区别”。从听和读的方面说,重在区别同异;从说和写的方面说,重在区别正误。把词区分为实词和虚词,再把虚词分成若干类别,这只能说是“浅尝”,当然不能就此为止。要达到既能帮助人们深入地学习汉语,又能为语言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的目的,必须对各类虚词分别作细致的描写,在此基础上加以解释,并总结出规律。这就是这一套丛书编写的主旨。  张 斌  2000年秋于上海师大

内容概要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助词与相关格式》为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之助词与相关格式。

书籍目录

总 序前 言第一章助词概说一 助词名称的历史积淀和发展沿革二 助词的范围、性质与类别三 助词与其他词类及词缀的划界四 助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五 本书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安排第二章 时态助词及时制助词一 总论二 时态助词“中”的成因与功能三 时制助词“来着”的个性特征第三章 结构助词及相关格式一 总论二 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三 与结构助词“之”相关的格式四 结构助词“个”的虚化历程及语用功能第四章 比况助词及比况格式一 总论二 “X似的”及“像/跟X似的”的内部差异三 准比况助词“式”的性质、功能与作用第五章 表数助词及列举助词一 总论二 概数助词“来”和“多”的多角度比较三 概数助词“把”的分布特征与表义方式四 列举助词“等”和“等等”的内涵与功能五 列举助词的综合考察和多维比较第六章 限定助词及相关句式一 总论二 助词“连”及其“连”字句的功能与作用三 助词“给”的性质、限制和功用四 助词“被”的使用条件和表义功用五 助词“的话”的附着对象和表义方式索 引后 记

章节摘录

  (64)图为董越与马侃杰在彩排中。(《新民晚报》1993年4月23日)也正因为“在V中”具有报道性,所以常用于招贴、广告的说明中。再比如:  艾滋病在蔓延中/明珠高架在建设中/零点计划在实施  中/万科花园一期正在热卖中  所谓告示性,就是指“V中”在语用上主要就是向听话人或读者解释缘由说明现状。例如:  (65)也难怪,两个年轻人正在热恋中。(王洪江《大漠风情》)  (66)高玉华一次次进京,公安部一次次给哈尔滨发文,要求妥善处理,哈尔滨市公安机关每次的回答都说,此案正在复查中。(谈宜彦《悠悠上访路》)尤其足当“V中”借助于特定的语境单独使用时,其告示性更为明显。比如饭店、商店等公共场所门口所挂的“营业中”、“清洁中”提示牌。“很显然,此类“V中”比起“正在V”来,不但表达确切、形式简捷,而且告示方式也更加清楚明了。正因为“V中”具有上述优点,所以,现在“营业中”不仅盛行于港台,内地也开始广为流行。而台湾甚至还出现了“准备中”、“休息中”、“减价中”、“报名中”等类似用法。  3“中”的虚化历程  3.0 “中”作为一个正在虚化、形成中的时态助词,从方位词到时态助词是一个逐渐变化、步步虚化的连续统(continuum)。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还是具有几个重要的阶段和标志的。而且,不同的虚化阶段,其虚化机制和模式也各不相同。本节在第一节讨论的基础上,换一个角度分析导致“中”虚化的机制和诱因。  3.1 语境吸收和重新分析。从空间到时间的引申,是人类认知的普遍法则。方位词“中”由表空间关系很自然会发展到表时间关系,这一过程至迟在汉魏已经完成。例如:  (67)本始中,从军击匈奴。(《汉书·冯奉世传》)  (68)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晋·陶潜《桃花源记》)至明清时,“V中”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充当“在”的宾语。例如:  (69)西门庆醉中间道:“你是王干娘,你来想是六姐寻我?”(《金瓶梅》第6回)  (70)孩儿尚在服中,如何好仪亲7(清.菊畦子辑《醒世奇言·序》)  在这一发展引申过程中,隐喻(metaphor) 制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语的方位词大多数都可以既表空间关系,又表时间关系,所以,隐喻机制只是导致了方位词“中”使用范围的扩大,并没有直接导致时态助词“中”的产生。这种状况在整个中古、近代一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在现代汉语中,用介词短语“在+V(的)+过程+中”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之中,本来是一种词汇意义和介词、方位词相结合的叠合表义现象。例如:  (71)在解释的过程中,我开始怀疑自己其实也不明白什么是“诗”。(张贤亮《绿化树》)  (72)在审讯过程中,面对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威力与政策感召,他浑身冒汗,嘴唇哆嗦,做了较为彻底的坦白交代,并且揭发检举了首犯的关键罪行。(刘心武《班主任》)在实际语言中,由于会话的经济原则的需要,“在……中”框架内的中心语“过程”类词语常常可以省略,从而形成“在V中”。所以,上面这两句更常见的形式应该是:  (71’)在解释中,我开始怀疑自己其实也不明白什么是“诗”。  (72’)在审讯中,面对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大威力与政策感召,他浑身冒汗……  随着“过程”类词语的经常性脱落,原来由“过程”表示的词汇义就被方位词“中”在这一特定语境中吸收(absOrption of context)了。这样,“中”虽然还是方位词,但已经逐渐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表示过程性持续体的语义。  如前所述,在“在V中”这一结构体中,由于介词和方位词的制约,“V”还是名动词或者指称性动词,其动词性都是比较弱的。所以“V”前常有“X的”类定语。再比如:  (73)在无限的惆怅中,我也感到了另一种欣慰。(路遥  《月夜静悄悄》)  (74)在紧张无比的进取中,当我们专心致志往前赶路的时候,往往不会过多留心身后及两旁的一切;我们只是盯着前面那个惟一的目标。(同上)  然而,在具体使用中,随着语义重心经常地落到“V”上,其动词性自然会逐渐增强,人们也就会觉得“V”前的修饰语,应该是状语而不是定语,于是就在使用时开始有意识地用“在X地V中”来替代“在x的V中”。试比较:  (75)我的精力在过去等待选择和以后不断的选择中消耗殆尽。  (75’)我想着我过去没有选择的自由却要选择,而现在有了选择的自由却不愿意选择;我的精力在过去等待选择和以后不断地选择中消耗殆尽。(张贤亮《习惯死亡》)  (76)在别别扭扭的做作中你瞄了一眼手表,已经校正过  时差的表告诉你现在已过午夜。  (76’)你看到了那个男人的目光而觉察到自己的尴尬,在别别扭扭地做作中你瞄了一眼手表,已经校正过时差的表告诉你现在已过午夜。(张贤亮《习惯死亡》)  从“在X的V中”到“在X地V中”,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小小的结构助词,但其中的变化却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变化标志着“中”由方位词向时态助词转化的第一次质的转变——很显然,“在X地V中”的“V”已具有陈述性,“中”已具备了时态助词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质变中,重新分析(reanalysis)无疑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有时,作者用时间副词直接修饰“V中”,也是同样道理——作者已经将“V中”看做谓词性的了。例如:  (77)这幅《蒙娜·丽莎》背景山水的一再改绘中,师傅听取了塞瑞的一些意见。(刘心武《永恒的微笑》)  (78)移送苏州反省院的报告已呈戴雨农局长阅批,立即执行枪决的一干人犯中,有共党上海地下印刷所人员吴广梅,化名周立娟,与正在缉捕中之共党头目何大路,曾同居于乍浦路桥香水弄转运传单印刷品,拟羁押后再作处置。(李国文《非绝密档案》)  3 2 背衬信息和前突信息。与此相应的,信息重心的变化也从另一个角度加速了时态助词“中”的形成。据统计,“在V中”最常见的分布是允当状语,其次是句首修饰语和插入语。其实,从深层关系看,这后两种成分也都是状语转化而来的,是广义的状语。例如:  (79)他在生存竞争中戒掉了一些生活上的恶习。→在生存竞争中,他戒掉了一些生活上的恶习,增添了一些经营上的狠毒。(刘心武《如意》)  (80)一位壮汉在走动中碰倒了摊主的一只瓷瓶。一原来是有位壮汉,在走动中,不慎碰倒了摊主摆于外侧的一只瓷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助词与相关格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