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观察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宗法  页数:392  

前言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经历了从近代走向现代与当代的历史发展。在大陆,“五四”至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30年间为现代文学阶段;此后至目前,为当代文学时期。 由此可见,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指导思想的延续、作家的跨代、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承传与发展。  现代文学的主流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尤其在《讲话》以后的解放区,表现更为鲜明。 当代文学尽管中经种种曲折,这一指导思想不但基本未变,而且逐步得到了加强。换言之,“遵命文学”是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也是当代文学的根本特点,并且所遵之“命”多来自当时人民大众的需要,从鲁迅到当前的创作,就主流看没有例外。  从历史进程看,现代文学比之过去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有意识地加强与人民的联系,白话文运动、大众化文学的提倡和工农兵方向的提出,盖源于此。二是使文学向现代化发展,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桔亡中国的民族性”。(《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对于现代文学这两个特点,当代文学不仅有所继承,而且大大发展了,成就是显著的。  首先,从作家队伍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不仅从现代文坛走过来的一批老作家或创作、或批评,或创作、批评兼顾,成为当代文学的开拓者、组织者,而且涌现出大有作为的第二代、第三代新人,尤其是近些年来,二三十岁的后起之秀又纷纷崭露头角,作家队伍的壮大由数以百计到成千上万,真是群星灿烂,盛况空前。  应当看到,这种壮大不单是量的增长,也表现在质的发展方面。比起第一代作家来,第二代、第三代的文学修养一般要差一些,这是由战争环境和他们的个人经历(工农兵或知青)造成的。但是,他们的生活积累之丰厚、思想解放之深广,较之第一代,总的来说要优越得多。这一有利条件,使得他们的作品虽在艺术上或许有不成熟之处,但在生活的充实、题材的开扩、形式的多样等方面,则往往更出色些。 当然,这是就总体而言,不是从个别作家之间来比较的。  其次,从创作成果来看,不仅数量激增,而且质量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显著提高,从而拥有更多的读者,许多优秀作品一版再版,发行数百万册,不仅在国内形成争阅风,而且在国外也造成读书热,为中国文学赢得了日益增长的国际声誉。  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表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和民族形式的创造上。  文学是入学,特别是叙事性作品如小说、戏剧等,没有典型人物形象立在其中,便不能成为优秀的乃至不朽的杰作。 当代文学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塑造了多种独特的典型形象,使相关作品不胫而走,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各个时期的历史面影,活在我国人民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心目中,激发人们崇敬或憎恶的感情,给人们以美感享受和精神陶冶。  当代文学的另一成就表现在作家个人风格的形成。例如,同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能手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赵似挺拔的白杨,周似秀丽的楠竹,柳似苍劲的松柏。叉如,同是描写工业题材的作品,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辨认出:这是作家李国文的作品,它的委婉生动使我们想起工笔画;那是作家蒋子龙的作品,它的强烈明快又使我们想起刀锋遒劲的木刻画。再如,在描写战争风云的作家中,孙犁的作品是那样清新自然,宛如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峻青的作品却是音调激越,仿佛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战歌。而杨朔散文的浓烈诗意,秦牧散文的丰富联想,刘白羽散文的充沛激情,余秋雨散文的汪洋恣肆,则各异其趣。至于闻捷、郭小川、贺敬之和艾青、北岛、舒婷的诗歌,音调、色彩也各尽其妙。凡此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当代作家中,已有不少人不但通过他们的作品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典型形象,而且通过各自的艺术特色显示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而鲜明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评判一部作品、一个作家乃至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重要依据,因为这是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突出标志之一。  还应该看到的是,在上述两个方面,当代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鲜明的,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跨越了现代文学所达到的历史高度,跃上新的水平。

内容概要

  《当代文学观察》共分为三编一个附录。第一编综论主要论述关于当代文学的估价问题、关于生活的作品与王蒙的沉浮、当代散文走向和余秋雨的意义以及台湾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和网络文学的走向。讨论了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乡愁诗与风格多样化及文学走向的抉择。第二编作品论又分为小说篇、诗文篇和影视篇。小说篇阐述了十年浩劫的一面镜子与灵魂世界的新开拓以及农村改革的新动向等。诗文篇探讨了时代进步的见证及从自在到自为的海外赤子的情与思。影视篇阐述了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典型以及西施形象重塑的启示。第三编为作家剪影,阐述了陈登科的文学道路与鲁彦周的文学生涯等。本书充分体现了在指导思想的延续、作家的跨代、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编 综论关于当代文学的估价问题干预生活的作品与王蒙的沉浮风格多样化与茹志鹃的崛起中篇小说的勃兴与《人到中年》的成就短篇贵短——1979年《安徽文学》短篇小说漫评与时代共舞“安徽文学奖”获奖小说漫评当代散文走向和余秋雨的意义评王蒙的《来劲》及其它不仅仅是文学走向的抉择谈1948年前后《桥》的文学论争台湾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网络文学的走向谈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乡愁诗兼评焦桐的《大陆的台湾现代诗评论》第二编 作品论[之一:小说篇]十年浩劫的一面镜子读《破壁记》灵魂世界的新开拓读《乌兰察布眷情》农村改革的新动向——读《采虹坪》一个逼上梁山的改革者读《花园街五号》可贵的艺术追求读《马兰集》对革命历史的深刻反思——读《暮巴拉·雾山》万金难买此“家书”——读《信》越过炮火硝烟——读《西线轶事》惊世骇俗谱新曲——读《金鹿儿》伞底长留鸳鸯情——读《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一点可喜的发现——读《那一点儿绿》灵魂的探险读《活罪难逃》历史的真相读《归乡》……

章节摘录

  细节描写自然、贴切,是把短篇小说写得更短些的又一重要因素。  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伟大的主题,任何动人的情节,都必须依靠细节描写来体现。如果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情节是作品的骨架,那么细节描写则是作品的血肉。没有恰当的细节描写,就没有鲜明的形象,虽短而仍使读者感到沉闷、冗长,因为它空洞、干瘪、乏味。但是,倘若不从主题和情节的需要出发,为细节而细节片面追求表面的热闹,堆砌笑语欢歌、吟诗作画、美草鲜花乃至各种噱头的细节描写,那就势必使作品杂乱、臃肿,欲短不能。只有自然、贴切,才能使作品短而不空,丰满动人。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原则只有一个:非必要则不写。许多成功的作品为我们提供厂生动的范例,《一朵小白花》(作者聂华苓,载第11期)便是突出的一篇。  这是一个八干字左右的短篇。它通过一个台湾私立小学校长谭心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厌倦、对重庆学生时代生活的眷恋与向往,形象地描绘出1949年到台湾的大陆同胞极度苦闷、空虚的内心世界,富有鲜明的节奏和浓郁的诗情。故事很简单:谭心辉在重庆上中学时的女友丁一燕久别来访。通篇除了两次来人打断外,便是她俩促膝话旧曰的畅谈。这个畅谈不是漫无边际的聊天,也不是说东道西的时评,更不是现实生活的赞美诗,主要是对逝去岁月一往情深的颂歌。作者把这首特殊的颂歌写得激情洋溢、色彩缤纷,充满着青春欢乐和浪漫情调,以之作为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形象的对照,不但写出了这一对女友的外形风貌,而且写出了她们特别是谭心辉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她的形象如同浮雕一般凸现在我们的眼前。之所以会如此,就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前呼后应的手法,自然而贴切地安排一系列细节描写,从不同的角度为  交代故事、塑造人物尤其是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服务,真是各尽其妙、精当至极,把细节描写的艺术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例如,关于书信的描写,一共有四处。第一处是丁一燕来到校门口时,看见门房里的老传达在低头整理桌上的一叠信件;第二处是丁一燕来到谭心辉卧室后,看到她从茶几上拿起一叠信——看了一眼,就扔在书桌上;第三处是周先生送来张科长对他的推荐信,谭心辉草草看了一下,随手放在茶几上;第四处是放在茶几上的那封推荐信被碰倒的茶水浸湿了,而不予理睬。前两处是虚写,一笔带过,暗示谭心辉日常应酬之繁及其冷漠的态度。后两处是实写,具体交代了信的内容及其来龙去脉,从一个方面揭示出谭心辉困难的处境。着重表现她对“大虫吃小虫”的现实强烈不满和厌烦的情绪。这种表现,不是抽象的介绍,而是通过有关书信的细节  描写,把她对待现实的毫无热情和非常反感的神情、举止乃至内心活动,一步步逼真地描绘出来,显示在读者眼前,绘声绘影、生动形象,使人读后能够从外表一直看到她的内心,而且前后呼应、层次分明,丝丝人扣、引人人胜,既不枯燥,也不拖沓,如同行云流水,自然、贴切。  又如,关于三轮车的描写有两处。一处在篇首,是丁一燕进楼后看见的。当她顺着老传达的目光向校园一角看去,只见那儿有一道矮篱,围着一栋房子;房子上爬满了茑萝;矮篱外停着一辆闪亮的二轮车。因为这所幽静的房子正是谭心辉的住所,那辆三轮车自然就是她的专用交通工具了。有专用二轮车而“闪亮”,不仅标志着这位校长的身份,而且表明她处处讲究,不事苟且。另一处在篇末,当谭心辉和丁一燕一同走出篱笆门时,便有一个人把那辆闪亮的三轮车推了过来。这说明谭心辉一向是出门就坐车的。然而,这次却是个意外:谭心辉挥手让那人把车拉开,转身把丁一燕手臂抱得紧紧的,说:“走,边走边谈,就把大马路当嘉陵江。”你看,一反惯例,有专车而不坐,却拖着久别重逢的密友徒步而行,乃至把台北的大马路当成了重庆的嘉陵江,并且流露出压抑不住的兴奋。这就充分说明:谭心辉对逝去的岁月是多么向往和眷恋,以至于连自己坐惯了的那辆考究的三轮车也显得多余和碍事,不禁一挥而去,以步代车,试图从想象中体验一下旧日的生活,从而鲜明地烘托出她内心的苦闷和空虚已经到了怎样无法排遣的地步,只有丁一燕的来访所唤起的甜蜜回忆,才能暂时给她一点温暖与慰藉,使她那颗半枯的心又变得坚强而有力,仿佛一下子年轻了10岁,全身散发出一股活泼的青春气息。可见,一辆闪亮的三轮车,不仅显示出谭心辉性格上的某种特征,而且反映巾她心底翻腾的  感情波涛。  上述两种细节描写,不论是平常的书信,还是平凡的三轮车,都交织着人物的生活与感情,反映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深入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因而深深嵌进了我们的脑子里,成为谭心辉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生活的独到观察、没有对艺术的敏锐感觉,是断断写不出来的。而类似这样的细节描写,在这篇作品中,比较突出的还有一朵小白花(二处)、小梅花戒指(两处)、琴声(两处)、一支旧歌(二处)、看表(四处)等,也都安排得错落有致、浓淡相宜,既各自前后呼应,又彼此交相辉映。由这些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所构成的谭心辉形象,岂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简直就站在我们面前,伸手可以相握、开口可以交谈、举步可以同行,真正是写活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细节描写上,《一朵小白花》举重若轻,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往往是那么闲闲的一笔,看似漫不经心,也不引人注目。可是,当你读下去,又一次碰上同样那么闲闲的一笔时,便不禁眼前一亮,方知闲笔不闲,别有深意。一经品赏玩味,就会分明感觉出那闲闲的一笔正与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微妙的联系,透过它,你简直可以看到人物心脏的每一次跳动。例如,在了一燕见到谭心辉时有这么一句:“她和我握了手,松松地。”除了使人感到谭心辉态度冷漠之外,也看不巾什么别的意思来。可是,当我们读到后面谭心辉不要三轮车,“转身把我的手臂抱得紧紧地”这一句时,便会立刻在眼前浮现出她们见面时那么随便地“握”了一下手,而且是“松松地”,从而一下就把我们的视线引进了谭心辉的内心世界,看到她那颗原先冰冷的心已经燃烧成一团火。于是,一阵惊喜与满足的感情热浪随之涌上我们的心头,不禁默默地念道:这是怎样的笔墨啊!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文学观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