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三步曲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安徽教育  作者:叶永烈  页数:1  字数:6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最近,作家叶永烈就他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与蒋介石》回答了编者的提问。问:你为什么要写《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答:起因是我在前几年经过多方采访,写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三十多万字历史长篇《红色的起点》,在建党七十周年前夕印出,二十多家报刊加以连载、选载或摘载。朋友们建议我继续写下去,从"红色的起点"向前进。于是,我上井冈山、入瑞金、进遵义,进行了一系列实地采访,又写出四十多万字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可以说是《红色的起点》的续篇;《红色的起点》写的是"中国有了共产党";《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我沿着中国革命的红色道路继续写下去。我去西安、延安进行了实地采访,还去重庆、南京、北京等有关的地方采访,写出五十多万字的续篇《毛泽东与蒋介石》。这部长篇写出"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了蒋介石"的历程。《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红色三部曲",一百多万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写到新中国诞生。问:书名为什么叫《红色的起点》?答: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红色之路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红色的起点》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前夕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部长篇如此详尽地记述这一重大事件。这本书一字不易,同时在香港和台湾出版,只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图书市场,改了一下书名。香港版叫《中共之初》,台湾版则叫《大机密》——因为台湾读者几乎不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所以这本书对于他们来说是"大机密"!《红色的起点》是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名字,《中共之初》则是中性的书名,《大机密》则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从两岸三地对于同一本书的三个不同的书名,反映出两岸三地不同的政治倾向。中国共产党是在上海诞生的。我作为上海的专业作家,写作《红色的起点》,可以说占了"地利"的优势。《红色的起点》采用T字形结构,即既以写横剖面为主——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断代史,又写及纵剖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这样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问:为什么说"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答:《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这部长篇是从特殊而新颖的视角——领袖史,来写中国共产党,来写毛泽东。领袖是党的舵手。党的成败,领袖起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在一九二一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毛泽东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不过,在一开始,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并不显山露水。在一九二七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排名第十二位(当然,当时排名顺序并不很严格)。然而,他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坚持武装斗争,创立红色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运用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粉碎了蒋介石的多次"围剿"。虽然他多次受到"左"倾中央的批判、打击,甚至被剥夺军权,但实践证明了他是正确的。特别是一九三四年冬,长征途中,在"左"倾军事路线指挥下,红军大败于湘江,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威信扫地,党内、军内要求毛泽东主持中央工作的呼声日高。这样,在一九三五年一月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乃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事实表明了历史对毛泽东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这十四年间经历了一右三"左"的挫折;从一九三五年遵义会议,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也是十四年,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十四年和后十四年的鲜明对比,表明了毛泽东的正确,表明了领袖的重要作用。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正是基于以上的思索写成的。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也分别出版了港、台版。香港版的书名是中性的,叫《毛泽东之初》,而台湾版的书名,令人不可思议,叫《毛泽东的掌权术》!不过,尽管根据台湾的市场情况改了书名,但是内文一字不易。 问:《毛泽东与蒋介石》写些什么呢? 答:蒋介石和毛泽东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 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还有一个是蒋介石。" 我正是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过国共两党的领袖,即毛泽东和周恩来与蒋介石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于本书之中。 我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不断将毛泽东和蒋介石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在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毛泽东与蒋介石》同样分别出版了港、台版。台湾版书名就叫《毛泽东与蒋介石》,分上下两卷,而香港版书名则叫《毛蒋争霸录》。 《世界日报》多次以三分之一版的篇幅,刊登《毛泽东与蒋介石》台湾版广告: "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个人传记多如牛毛,但将这两位影响中国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国共两党领袖,以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合在一起来写,本书应是第一本。正因为作者选择了特殊的视角和人所未用的手法,使本书令读者耳目一新。" 问:这三本书为什么叫"红色三部曲"呢? 答:前面已经说过。 第一部《红色的起点》写的是"中国有了共产党"; 第二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写的是"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 第三部《毛泽东与蒋介石》写的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了蒋介石"。 我正是用这三句话,概括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这三句话,也是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概括,所以叫"红色三部曲"。 "红色三部曲"是我的代表作之一。我在初版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修改、补充,出版新的版本。 问:"红色三部曲"是纪实小说吗? 答:不,不是纪实小说。"红色三部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用文学笔调写党史,属于新品种——"党史文学"。它是文学与史学的结合,讲究史实的准确性。正因为这样,我作了大量的采访,也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著。我注重"两确",即立论正确、史实准确。由于进行了多方采访,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新鲜。 问:除了"红色三部曲"之外,近年来你还写了哪些作品? 答:《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与蒋介石》这"红色三部曲"属于"红色系列"。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五十万字的纪实长篇——《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也属于"红色系列"。 。 我还写了"黑色系列",内中有"'文革'人物系列",即系列长篇"'四人帮'兴衰"——包括《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四部长篇传记。《陈伯达传》也属于这一系列。此外,我写的七十万字纪实长篇《反"右派"始末》,同样属于"黑色系列"。 我还写了"名人系列",出版《名人秘闻录》、《名人风云录》、《名人悲欢录》、《名流侧影》以及《陈云之路》、《胡乔木传》、《傅雷与傅聪》、《粱实秋与韩菁清》、《是是非非何智丽》等书。 我的《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受伤的美国》以及《五光十色美丽岛》等,组成"行走系列"。 我的纪实摄影集《叶永烈目击历史》、《叶永烈目击美国》、《叶永烈目击俄罗斯》、《叶永烈目击欧洲》、《叶永烈目击台湾》等,又组成"目击系列"。 此外,八十四万字的《追寻历史真相——我的写作生涯》、六十四万字的《是是非非"灰姑娘"》以及即将完成的《出没风波里》,这三部长篇构成我的"自传三部曲"。 在二○○二年秋,我完成了政治幻想小说《毛泽东重返人间》,写的是毛泽东回到改革开放的新世纪中国。接着,我着手创作《蒋介石重返人间》,写的是蒋介石回到陈水扁掌权的台湾。我还创作了《斯大林重返人间》,写的是斯大林回到早已解体的苏联。这三部长篇小说构成"重返人间三部曲"。 这七大系列,便是我近年来创作的概貌。在长篇创作的间隙,我写了不少散文,《叶永烈散文选》、《叶永烈笔下风情》、《心中的花》等便是我的散文选集。 "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于二○○四年四月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同意出版。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正是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过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于本书之中。    本书作者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对毛泽乐与蒋介石都以平视的角度看待,不断将他们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十一岁起发表诗作,十九岁写出第一本书,二十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二十一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新著为“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

书籍目录

总序  关于“红色三部曲”答记者问小引  世纪之棋第一章  最初岁月  毛泽东挥泪别妻赴粤  孙中山电催蒋介石赴粤  国民党“一全”大会冷落了蒋介石  毛泽东春风得意进入国民党高层  转眼间毛泽东跌入逆境  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毛泽东携妻回故里  蒋掌枪杆子、毛握笔杆子共事于广州  毛、蒋在国民党“二全”大会一起登台  “政治新星”蒋介石处境不妙  蒋介石披起“红衣衫”  爆发“中山舰事件”  毛泽东头一回痛斥蒋介石  蒋介石果真“得步进步”  毛泽东专心于农民运动  蒋介石陷入国民党内群雄纷争之中  国共分别确立了蒋介石、毛泽东为领袖第二章  幕后密使  陕北小城保安成了“红都”  “马夫”叶剑英潜入西安  毛泽东、张学良之间架起了热线  天主教堂里的彻夜密谈  毛泽东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杨虎城曾两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色密使频访杨虎城  射向汪精卫的子弹帮了蒋介石的大忙  何香凝的裙和续范亭的血  波茨坦号上奇特的“随员”  国共莫斯科密谈  肩负重任的“红色牧师”  在上海四马路暗中接头  毛泽东和蒋介石开始幕后对话  张子华穿梭于南京与陕北之间  筹划中的蒋介石、周恩来的秘密会谈  周小舟联络“姜府”和“龚府”  “小开”架起新的国共之桥  潘汉年、陈立夫会谈于上海沧州饭店  毛泽东的“决战动员令”和蒋介石的“猛力进攻”  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第三章  西安斗智  刘鼎子夜急购干电池  华清池笼罩着紧张气氛  张、杨终于发出扣蒋令  九秩老人张学良回首话当年  “先礼”不成,这才“后兵”  古城西安沸腾了  毛泽东笑谓“元凶被逮,薄海同快”  南京衮衮诸公意见纷争  毛泽东提出公审蒋介石  宋美龄急派端纳飞赴西安  红军先声夺人:占领延安  周恩来成为“西安之谋主”  拘押之中的蒋介石  中共、张、杨结成“三位一体”  苏联否认“莫斯科魔手”  斯大林反对“倒蒋”  毛泽东改变了对蒋策略  中共定下“和平解决”、“放蒋”方针  宋美龄终于飞往“虎穴”  “三位一体”和“二宋”谈判  阔别十年蒋介石、周恩来晤谈于一室  圣诞节的“最大赠礼”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圣诞之夜都未合眼  毛、蒋对西安事变作了“书面对话”第四章  再度合作  蒋介石又在演戏  审张、赦张、幽张  密使又活跃起来  顾祝同、周恩来西安会谈  曲里拐弯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蒋介石和毛泽东讨价还价起来  西子湖畔蒋、周会谈  毛泽东笑谈“换帽子”  枪林弹雨突然朝周恩来袭来  蒋介石居然要毛泽东“出洋”  蒋介石、周恩来庐山会谈  蒋介石密邀毛泽东赴南京  中共首脑聚集洛川私塾窑洞  国共终于第二次合作第五章  并肩抗日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抗日中分工合作  蒋介石在上海血战日军  毛泽东再度成为“游击专家”  南京陷落于一片血海之中  毛泽东以“齿病”婉拒蒋介石之邀  毛泽东致信蒋介石盛赞其抗日精神  毛泽东战胜了分庭抗礼的王明  汪精卫突然出走河内第六章  皖南突变  蒋介石着手“溶共”  毛泽东坚决拒绝“溶共”  “摩擦”成了最流行的政治术语  毛泽东以“有理、有利、有节”为反摩擦方针  周恩来摸透了蒋介石的脾气  蒋介石“三喜临门”  你发《皓电》,我来《佳电》  毛泽东和蒋介石眼中的叶挺  叶挺、项英先后掼纱帽  蒋介石下令解决“N4A”  蒋介石在圣诞节演了一幕轻喜剧  鲜血染红了皖南山林  叶挺军长身陷囹国  项英之死迷雾重重  皖南事变引起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论战第七章  风云多变  国共关系陷入僵局  蒋介石想找台阶下台  毛泽东在参政会得了大面子  蒋介石夫妇笑宴周恩来夫妇  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  毛泽东以“感冒”为由第四次拒晤蒋介石  蒋介石、林彪重庆谈判  共产国际的解散如同“新闻原子弹”爆炸  毛泽东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共最高领袖  毛泽东抓住张涤非来了个“质问国民党”  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引起一番风波  蒋介石出席开罗“三巨头”会议  赫尔利邀毛泽东去重庆会晤蒋介石  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  对台戏: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全”大会第八章  重庆谈判  毛泽东说“蒋介石在磨刀”  妙棋乎?刁棋乎?  各方关注延安枣园的动向  毛泽东决策亲赴重庆  毛泽东的八角帽换成了巴拿马盔式帽  枣园·桂园·林园  国共两巨头历史性的握手  初次会谈风波骤起  国共谈判在山城艰难地进行着  各方关注桂园“何先生”的行踪  “毛诗”引起的“《沁园春》热”  毛泽东临别前山城突然响起枪声  周恩来冷静平息“谋杀”风波  毛泽东握别蒋介石第九章  国共决战  《双十协定》只是“纸上的东西”  迷航的飞机泄露了蒋介石的天机  大规模内战正“不宣而战”  马歇尔充当了“调解人”的角色  紧张时刻发生紧张事件  毛泽东笑称蒋介石是“纸老虎”  毛泽东用林冲战略对付蒋介石  蒋介石为“光复中共赤都”兴高采烈  毛泽东笑谓胡宗南“骑虎难下”  蒋介石下令“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称蒋介石为“匪”  蒋介石步上中华民国总统宝座  大决战前夕双方摩拳擦掌  东北之败使蒋介石气得吐血  五十五万蒋军受歼淮海  古都北平在没有硝烟中交接第十章  风卷残云  蒋介石“文胆”陈布雷之死  毛泽东和蒋介石新年对话  毛泽东斥责蒋介石求和是虚伪的  蒋介石忍痛宣告“引退”  李宗仁“代行总统职务”  毛泽东论蒋介石、李宗仁优劣  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受到冷遇  敏感时刻发生敏感事件  “紫石英号事件”震惊世界  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通向李宗仁的“暗线”  蒋介石在上海差一点被活捉  国共之战已进入尾声  别了,司徒雷登!  五星红旗的诞生  毛泽东在北京主持开国大典  蒋介石对中国大陆的最后一瞥  杨虎城将军遇害第十一章  隔着海峡  蒋介石只能实行第三方案  蒋介石对退往“美丽岛”作了周密部署  蒋介石迫使李宗仁让位  蒋介石反思失败的原因  美国政府既“抛蒋”又“弃台”  朝鲜的枪声使蒋介石喘了一口气  毛泽东的解放台湾和蒋介石的反攻大陆  克什米尔公主号的迷雾  周恩来在万隆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章士钊和程思远各负特殊使命  曹聚仁为北京和蒋经国牵线  蒋介石派出宋宜山密访北京第十二章  未完的棋  万炮齐轰金门震惊了世界  金门成了毛泽东和蒋介石争斗的焦点  叶飞透露了炮打金门的内情  曹聚仁在紧张时刻出现在北京  戏剧性的炮击金门  毛泽东的经济失误使蒋介石幸灾乐祸  毛泽东笑谓李宗仁归来“误上贼船”  曹聚仁穿梭于北京一香港一台北  “文革”狂潮中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着手安排身后事  基辛格密访北京如同爆炸了原子弹  台湾被逐出联合国成了太平洋中的孤舟  尼克松眼中的毛泽东和蒋介石  毛泽东派章士钊赴港“重操旧业”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垂垂老矣  蒋介石自知不起口授遗嘱  病危的毛泽东给华国锋写了“你办事,我放心”  邓小平和蒋经国继续着那盘没完的棋

章节摘录

插图:珠江在缓缓地流淌,波光粼粼,像一条闪光的围巾,围在广州的脖子上。虽说已是腊月,这里却无寒冬之感,街头巷尾的大榕树依然翠绿,姹紫嫣红的花儿把这座五羊城点缀成一座花城。1923年岁末的广州,充满春意。理着平头、留着八字胡的孙中山画像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随处可见。国民革命军战士们戴着大盖帽,背着长枪,在车站、桥头、大楼前站岗。只有在广州西南、珠江的一个小岛——沙面,才会见到英国的巡警。那里是英租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拿洋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之后,英国人在这里建起了一幢幢欧式小洋楼。用黑色沥青铺成的新式马路,正在市内伸展。公共汽车已经出现在街头。只是那些小巷依然那般狭窄,连阳光都难以照进去。不论是浓妆艳抹的小姐,还是脸色黝黑的女苦力,差不多都迈着一双大脚。那年月在北方农村还能见到的留长辫的男人,在这里早已绝迹。一位身材颀长、穿一身灰布长袍、足蹬一双黑布鞋的湖南青年,出现在广州街头。他的头发长而密,眉毛却稀疏,一双眼睛大而明亮,下巴左侧长着一颗醒目的痣。他手提行囊,腋下夹着一把油纸伞,那模样颇似在“文革”中印行了九亿张之多的刘春华笔下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子日:“三十而立。”毛泽东刚刚过了他的三十华诞。他出生于清朝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日,他向来过阴历生日。直至20世纪40年代他的名声大振之后,他的出生日期才被人“译为”公历——1893年12月26日。此后,他才开始在公历12月26日过生日。也真巧,1923年的12月26日,恰恰是阴历十一月十九日。他从长沙来。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二十二号,住着他的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以及出生不久的次子毛岸青。已成为职业革命家的他,风里来雨里去,走南闯北,这一回难得在家中住了两个月,对任劳任怨、独力挑起家庭重担的爱妻,算是莫大的精神慰藉。无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依大陆习惯,称国民党“一大”,而台湾则习惯称国民党“一全”大会,本书为叙述方便,采用后一种称谓)在广州召开在即,作为湖南代表,他不能不前往那里。毛泽东颇重感情,离别妻子之际,挥笔写下一首情深意长的《贺新郎》,托出一颗赤诚之心: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毛泽东的才、情,跃然纸上。毛泽东不愧为诗中高手,后来博得诗人美誉并不过分。这首《贺新郎》情意绵绵,已显示出他的诗词功底非同凡响。毛泽东经衡阳,过韶关,一路风尘,一路艰辛,终于到达广州。一回生,二回熟。对于毛泽东来说,广州已不是陌生之地,因为他在1923年6月曾来过这座南国名城。他来到广州永汉路太平沙望云楼,那是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的寓所。四十来位中共代表聚集在那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身材壮实、声若洪钟的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要求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张国焘表示坚决反对,毛泽东则表示积极支持。结果,在投票选举中央执行委员时,张国焘落选了,毛泽东以三十四票当选。会议选出的五位中央执行委员分别是陈独秀、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和蔡和森。陈独秀仍任委员长。毛泽东任中共中央秘书,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根据中共“三大”的决议,毛泽东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成了一位“跨党分子”——既是中共党员,又是国民党员。毛泽东在广州勾留到9月,然后随中共中央机关迁往上海。不久,他离沪返湘,在长沙住了两个月。

编辑推荐

《红色三部曲3:毛泽东与蒋介石(最新版)》:著名作家吉永烈携最新版“红色三部曲”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红色经典追怀峥嵘岁月,抽丝剥茧呈献党史真相。作者把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红色历程,概括为三句话,用三部纪实长篇描述,称之为“红色三部曲”:中国有了共产党——《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有了领袖毛泽东——《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打败了蒋介石——《毛泽东与蒋介石》。毛泽东,蒋介石。他们都曾几度沉浮,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两个正党的领袖。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国共两党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两个人半个世纪的较量,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毛泽东,一个人是周恩来,还有一个是蒋介石。”《毛泽东与蒋介石》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从合作与斗争的角度,讲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共产党与国民党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色三步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9条)

 
 

  •   红色三步曲:毛泽东与蒋介石 好
  •   蒋与毛的对比
    写的比较浅
  •   内容很好 看到在历史书上看不到的一些细节
  •   用了对比的手法,不错
  •   学习中国近代史,很有益,有很多细节.看了才知道
  •   国内兄弟相争,国外鬼子得利!
  •   非常喜欢,满意的一次购买,谢谢当当!!!
  •   叶老师的视觉如此的独特,强烈推荐此书,多少钱都是合理的
  •   喜欢看,也带到班级推荐给学生看
  •   sda
  •   帮老公买的,还行,就是书的封面有点旧有点破
  •   不好意思,我的当当账号和密码忘了……刚找回来。。书发的很快,质量很好,和预想的一样令人满意……~!!
  •   一本好书,书写手法独特令人印象深刻。看到项英部分的时候不仅要说两句,以下是引用网络的资料。
    1、项英之死
    凌晨3点,刘厚总趁大家熟睡时掏出了驳壳枪,向项英的头部连开两枪,周子昆正想坐起来,胸口中了一枪,两人当场牺牲,被枪声惊醒的警卫员黄诚,试图伸手去摸枪,被刘厚总连开三枪倒地昏迷过去,刘厚总立刻将项英、周子昆身上携带的作为军费的黄金、银元、法币搜出来,摘下项英、黄诚的手枪,匆忙下山逃跑。

    2、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项英领导游击队运用游击战术原则,在群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英勇机智,九死一生,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正是他们的存在,使人们始终意识到共产党还在、红军还在。国民党原定的三个月结束清剿的任务,就这样由半年改为一年,最后改为无结束期的“长期清剿”。后来,中共中央政治局曾作出《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充分肯定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这个决议,是党中央给予项英和他的战友们最高的奖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这样一句话:“项英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铁人。”

    3、项英得到公正评价的几个重要事件
     
    1990年9月,中央办公厅批准项英家乡——湖北省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为项英塑一尊铜像,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为铜像题字:“项英同志浩气长存”。1995年10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项英传》,全面介绍了项英的斗争经历、功过所在、优秀品质,论证了对皖南事变中损失的责任都推给项英不公正,进而否定项英的业绩不实事求是,为重新评价项英提供了史实。   
    1998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举行纪念项英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代表中央和军委讲话时,称赞“项英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的名将之一”,高度评价了项英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建立的历史功绩。

    2000年12月,中央批准在皖南经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竖立项英铜像。2000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由军事科学院组织编《项英军事文选》 ,中央党校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这是项英军事实践、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见证。   
    1941年后,党史、军史讲到皖南事变时,总要批项英一通,可2001年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印的《中国共产党简史》,2005年军事科学院重新修订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在叙述皖南事变时,均没有再指责项英的话了。
  •   这本书比红色三步曲的第一部写得更好,比美国人写的毛泽东伟也要好,对比分析,能更多地了解历史,了解两人的不同和各自的智慧,值得一读*
  •   用文学的手法写历史,有创意
  •   这本书因为跨度大,可能即使是这样的大家来写还是难免有难度的,我觉得很多情节都是一笔而过,厚重感略显不足。
  •   好,和书店看到的一样。
  •   是本好书,但书的质量真的要改进
  •   挺详细的,还算可以吧。不过图片太少,我还是更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
  •   作者透过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以及周恩来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于本书之中。历史感比较强,政治学的运用也比较到位 对毛泽乐与蒋介石都以平视的角度看待,不断将他们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   书的外表整洁度不好,因为要送人,所以不太满意
  •   伟人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   简单陈旧
  •   比起老版,书变大了,但是字变小了!没有预期那么好!
  •   和在外面地摊销售的书没什么两样,不仅纸张劣质,并且印刷超差,以后再也不会在当当买书了,都是坑爹的,价格又贵。
  •   内容绝对真实,大量引用史实有点独家揭秘的味道没有明确地对故事进行评论作者的观点隐藏在对故事的讲述上
  •   应该是经典吧,政治什么的我不太懂。因为是父亲要求买的,父亲会买的书都是他觉得有可能流传下去的书。
  •   书的质量很不错,邮寄速度也不错
  •   红色3部曲一直没卖齐,现在搞齐了,就是比早期出的另外2本版本大
  •   叶永烈的著作不用多说,读起来琅琅上口,语言饶有趣味,回味起来津津有味,史实性强,一本关于两个伟人的比较真实的纪实文学,值得收藏。
  •   帮同学买的,他说还可以,总体上还是满意的!
  •   给别人买的,还不错,客服态度也非常好
  •   书不错的,应该是正版,质量也不错的!
  •   书中对大的中国历史背景分析还不到位
  •   很有看头的书
  •   读故事,知兴衰。
  •   评毛与蒋介石
  •   不一样的历史,了解更多伟人的故事。
  •   好书百读不厌,这本书可读性很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