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幕府与幕僚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浙江文艺  作者:李庆东  页数:225  
Tag标签:无  

前言

  幕府与幕僚(历史上也称幕友、幕宾等)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源远流长。幕府和幕僚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中幕府的形式和幕僚的来源、名称、任用、职位、职掌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民国时期的军政幕府肇始于晚清湘军首领曾国藩,成型于北洋军首领袁世凯,这种军政幕府在民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  清朝咸丰、同治以后,除原有的督抚幕府外,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幕府,其首创者为曾国藩,继之者为左宗棠、李鸿章。这种幕府的共同特点是,幕主都拥有一支带有私人性质的军队,为指挥和管理这支军队(后来又增加了内政、外交等诸多行政功能),幕主延揽各式各样的人才,形成一个个空前庞大的幕府。  这种新型幕府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太平军狂飙突起,此时清政府的常备军八旗和绿营都已腐败透顶,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面对太平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局面,咸丰皇帝在惊慌之余,不得不违背其祖父嘉庆皇帝关于乡勇“易集难散”、组织乡勇“终非善策”的遗训,命令汉族官僚地主回原籍举办团练。在众多的团练大员中,最成功的是曾国藩。1853年1月,咸丰皇帝命令在籍守制的侍郎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帮办。曾国藩利用这一机会编成了一支绝对听命于他个人的“曾家军”。曾国藩不仅拥有相对独立的建军权、用人权和财政权,而且拥有保荐文武官员的权力。曾国藩为了刺激军心士气,便利用这种权力,大量保荐他的幕僚出任政府官员,而且几乎是无保不准。于是曾国藩的大批幕僚相继戴上了乌纱帽,由幕府成员变为政府官员,其中不少人被破格重用,其升迁速度之快,为世所罕有。如李鸿章、沈葆桢由四品道员直升为二品巡抚,李鹤章则在两年之内连升三级而位至巡抚。到1872年曾国藩去世时,出身曾氏幕府官至三品以上者即有22人,位至督抚者11人。在曾国藩身后,出身于曾国藩幕僚官至三品以上和位至督抚者分别达到47人和33人,至于官至道、府、州、县者更是不胜枚举,以致形成“名臣能吏,半出其门”的局面。幕府人物出任官吏,使幕府成为晚清官吏升迁之终南捷径。到20世纪初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后,投入军政实权人物的幕府几乎成为升官发迹的不二选择。  左宗棠和李鸿章均出自曾国藩幕府,他们出幕后也如法炮制,各自建立了楚军和淮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幕府。出身于李鸿章幕府的袁世凯在获得编练新军大权后,网罗大批幕僚,先后编练成北洋六镇。袁世凯也效曾、左、李之遗规,极力保荐他的心腹幕僚出任政府官员,织成一幅“爪牙布于肘腋”,“腹心置于朝列”,“党援置于枢要”的政治罗网,操控朝局。  总之,曾国藩幕府作为一种新型的幕府制度,为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等继承和发展,他们利用幕府结成政治、军事势力集团。历史学者指出,曾国藩创立湘军,不仅改变了清朝的兵制,开创了“兵为将有”的状况,也牵动了政局的演变,在地方上形成了“督抚专政”的局面。因此之故,曾国藩就成为了近代军阀的鼻祖。当然,也应当指出,曾、左、李与袁世凯及袁以后的军阀在个人素质、价值取向(或者说追求目标)、行为特点等各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曾、左、李仍属封建士大夫,程朱理学等封建伦常观念对他们有很大的约束力,对“犯上作乱”存有很大的顾忌,他们并没有利用手中的军队向清廷挑战,且他们本身成为支撑晚清政局的柱石。这种状况,到了袁世凯时代就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袁世凯是不学有术的封建官僚子弟,具有强烈的个人权利欲望,封建的纲常伦理观念对他的束缚力相当薄弱。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居心叵测的袁世凯凭借北洋武力左右开弓,在列强的配合下,终于迫使清帝逊位,从浴血奋斗多年的革命党人手中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爬上了最高统治者的宝座。1916年6月,袁世凯因称帝失败而死去,北洋集团分裂,各派军阀蜂起,形成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  二  近代军政首领的幕府,其共同特点是以“三缘”,即血缘、地缘、业缘结合起来的。  第一是血缘。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历史悠长,血缘关系是人际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在血缘宗族内部,族长对家族成员具有强制的权力,年幼者对年长者有忠孝服从的义务。血缘家族关系所反映出来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忠孝和服从的关系,决定了政治人物可以轻易地将血缘家族中的团结和对个人的忠诚带进政治领域。中国谚语云“上阵无过亲父子,打虎还须亲弟兄”。唐太祖李渊起兵反隋,他的四个儿子就是他最得力的统兵大将。历代君主都实行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制度,从制度上强化了血缘关系在政治中的地位。民国军政首领在选择幕僚时,也同样要将血缘放在最优先考虑的位置,这是毋庸多言的。  第二是地缘。一个军政首领如果将视野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上,那也是难以成就大事的。中国传统的血缘家族的特点就是相当固定地生活在一个狭窄的地域范围内。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通婚圈一般不会超过20公里。在这个狭小的地域内,是不可能为军政首领提供各式各样的优秀人才的。因此,军政首领在选择幕僚时就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血缘条件。于是,地缘就成为仅次于血缘的一种重要关系。地缘关系有其相对性,邻近村落的人相对于较远村落的人,具有紧密的地缘关系,一个地区的人相对于另一个地区的人有紧密的地缘关系,同省的人相对于它省的人有紧密的地缘关系。长期生活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的人,其大致相近的语言、风俗习惯,使彼此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他们的情感容易沟通,有较强的乡土认同感。在中国的地缘关系中,省界观念可以说是最为强烈的一种关系。  第三是业缘。所谓业缘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师生、同学、同事、结拜兄弟等较为广泛的关系。这种业缘关系,虽有亲疏之分,但情感融洽、志趣相投的,也可以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甚至可以与血缘、地缘关系相提并论。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就是一个不重视血缘与地缘,但重视业缘的幕主。冯的“五虎上将”张之江、李鸣钟、鹿钟麟、石敬亭、宋哲元,以及“小五虎将”韩复榘、孙连仲、孙良诚、张维玺、石友三,或是清末冯玉祥在第二十镇的同事,或是民初冯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时的团长、营长。蒋介石除了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外,也非常重视业缘关系。他是从黄埔军校练兵起家的,还兼任陆军大学、中央军校及各军事学校校长。凡是从上述学校毕业的都是蒋介石的学生,蒋就可以以师生关系笼络他们为他个人效忠。此外,结拜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业缘。《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以及《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近现代军政首领都热衷于利用结拜来结成势力集团。例如,奉系集团早期成员冯德麟、张景惠、汤玉麟、张作相等与张作霖都是结拜兄弟。蒋介石也同样热衷于此,他从走上江湖开始,就先后与陈其美、黄郛、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等数十人结为金兰兄弟,相互援引利用。应该指出,业缘的可靠性、凝聚力和向心力总的来说不如血缘和地缘。如前所述,冯玉祥的幕府是完全依靠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冯玉祥的幕府垮得最彻底。1929年,韩复榘、石友三首先被蒋介石收买而背叛了冯玉祥。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冯玉祥幕府瓦解,烟消云散。相反,依靠血缘和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阎锡山幕府却能重整旗鼓、东山再起。蒋介石深知这一点,他重用黄埔学生,但更信任血缘亲戚和浙江同乡。黄埔一期的宋希濂后来总结道:“蒋介石用人的标准第一是亲戚,第二是同乡,第三是学生。而他真正给以军权的,主要还是亲戚和同乡。”这样的总结显然是符合实际的。  当然,民国军政首领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有时候也会选择“三缘”以外的杰出人物,但他们在幕府中不会占很大比例,也不起主导作用。  三  民国军政首领在选择幕僚时,除了讲究“三缘”外,还特别重视“忠诚”与“才能”两个条件。  在忠诚与才能之间,首先强调的是忠诚,其次才是才能。当忠诚与才能不能两全时,往往选择“忠”而弃“才”。有史料说:“袁(世凯)氏生平之历史,对于清廷,唯知弄权植势;于属吏,则专以贪黩不识字之流为爪牙。”袁世凯是人品低下的阴谋家、权术家,他大量任用“贪黩不识字之流”,当然是为了便于驾驭。蒋介石也是如此。蒋氏曾经感叹说:“人再能干,不为我用,又如何?”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蒋介石的两位重要军事幕僚何应钦与杨杰,何是略显平庸的应付之才,杨却是杰出的战略家,杨看不起何,两人关系紧张,势同水火。但蒋最后还是选择了平庸但相对比较忠诚的何应钦,有军事才干的杨杰却被蒋弃而不用,两人最终反目成仇。  忠诚的关键是“不叛”。“忠臣不事二主”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幕僚应无条件忠于幕主。如果幕僚中途“跳槽”改投新主,这是绝对不许可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当袁世凯发现他的心腹大将赵秉钧有不忠的迹象时,毫不犹豫地将其鸠杀,并连带杀了次要走卒王治馨等数人以灭口。阎锡山手下大将李生达因受蒋介石收买而心怀二心,阎锡山获悉后,不但派刺客刺杀了李生达,而且将其小妾及儿女一齐除掉以灭口。唐生智发现他的部下张国威有投靠他人的嫌疑时毫不犹豫下令将其勒死。此种手段,可谓毒辣至极,让人毛骨悚然。又如,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发现心腹曾扩情对自己有不忠的行为,蒋获释后立即批了个“曾扩情无耻,永不录用”的手令,曾扩情从此失宠被打入冷宫。相对来说,这还算是温和的手段了。  一方面,幕僚要无条件地忠于幕主;但另一方面,幕主也要不断为幕僚的升官发财提供条件。否则,幕僚的忠诚就会打折扣。关于这一点,曾国藩的幕友赵烈文说得很直白:“苟非贤杰以天下为己任,流俗之情,大抵求利耳。使诚无求,将销声匿迹于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又肯来为吾用耶?”曾国藩带兵之初,因放不下理学家士大夫清高的架子,“不妄保举,不乱用钱”,结果是“人心不顺”,诸事不顺。后来在胡林翼的指点下,曾国藩开始大规模奏保有功幕僚。从此,在曾国藩幕下,既能升官发财,又能得美名,幕僚自然觉得大有奔头,都死心塌地供曾国藩驱使,曾国藩因此赢得对太平军的胜利。  但正如谚语所云:“人心不足,得陇望蜀”,“人心难满,溪壑易填”。幕主并不是永远都可以满足幕僚不断升官发财的欲望的。幕僚因为欲望不能得到满足而与幕主反目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例如,段祺瑞、冯国璋都希望继袁世凯之后过一把总统瘾。但当袁世凯企图称帝传位于子之后,段、冯很快失望,段消极抵制,冯则暗中与反对派勾结拆台,段、冯的反叛成为袁世凯帝制失败的重要原因。又如,蒋介石手下的两大“金刚”蒋鼎文、卫立煌因争当省主席未遂,便牢骚满腹,卫立煌且因此撂挑子不干。抗战中后期,蒋介石过分重用陈诚、胡宗南、汤恩伯,引起关麟征等黄埔学生不满,而大吵大闹。这种因内部的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内讧成为民国时期军政幕府内部不可克服的痼疾和致命伤。  四  军政首领如何驾驭幕僚、维系庞大幕府的正常运转,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棘手的难题。  辛亥革命后,皇帝没有了,封建社会里传承了数千年的君臣观失去了依附,“三纲五常”的伦理也随之动摇。为了填补这个精神空缺,袁世凯迅速发明了“忠国、爱民、亲上、死长”的精神要义。袁世凯以后的军政首领有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直系首领吴佩孚发明了新君臣观、泛忠孝论、顺逆论、关岳崇拜等一系列维系团体的理论。红胡子出身的张作霖则以江湖义气和“分肥原则”作为维系团体的主要工具。行伍出身的冯玉祥则以基督教教义治军,人称“基督将军”。唐生智则以佛教治军,人称“佛教将军”。从东洋留学归来的阎锡山则从日本、德国两个盛极一时的军国主义国家拿来了“铁血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嫁接,发明了一整套法西斯化的组织系统,对山西实行土地、居民、军队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控制,阎锡山因此成为控制山西38年之久的不倒翁、土皇帝。蒋介石则以“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说教来维持其统治。  此外,中国自战国韩非子起就创立了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法家体系,特别强调君主必须讲求驭下之术,“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天下不得不为己听”。《韩非子?八经》提出了“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的原则。民国军政首领也毫无例外都是崇尚权术权谋的大师。长期追随袁世凯的唐在礼指出:“袁世凯这人有极大的统治欲望,同时喜欢运用权术,又极考究选择手段,而且过去的确尝着不少甜头。因此,当他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和目的的时候,就会断然下手,实际不知不觉玩弄手段已到不择手段的境界,他这种做法持之既久,与他接近的人就不免人人自危,只好看在金钱、势力的面上去侍奉他,实在对他的感情越来越淡,对他的厉害越来越怕。在这样的恶境中,后来他自然就走上一条一意孤行的绝路,直至身死名败为止。”袁以后的曹锟、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蒋介石等莫不崇尚权术。胸无点墨的张作霖因生搬硬套历代统治者的权术,而被部下讥为“卤莽智术”。  在民国军政幕府中,唱主角的是带兵官,幕主对待他们一般采用宽严并济的手段。冯玉祥在日记中反复告诫自己:“将兵之道,须宽猛相济。但用妇人之仁,则士无戒心,不用命矣。”  在民国军政幕府中,幕主与幕僚的关系,本质上是主从关系,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色彩,幕僚的个人前程和命运全系于幕主一身。蒋介石的妻兄宋子文虽贵为行政院长,但宋给蒋的信却明白无误地写道:“介兄钧鉴:文于钧座,情同骨肉,谊实君臣……”阎锡山的首席军师赵戴文虽然比阎年长十多岁,但赵仍说:“我与伯川(阎锡山字)君臣名分已定。”幕僚可以进言献策,但最后决定权完全操在幕主手里。正如阎锡山所说的:“山西的事如何办,只有我配主张。”  因此,幕僚在其政治生涯中,必须表现得竭尽忠纯,拼死效命,乃至阿谀逢迎、唯唯诺诺。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在写给蒋的遗书中借用韩愈的“中朝大官老于事,讵知感激徒媕娿”来形容蒋氏与其幕僚的关系。一个高高在上的幕主与一大群绝对服从的幕僚所构成的权力集团,强大到足以控制一地、一省、数省乃至于整个国家,这就是民国军政幕府的基本特点。  五  研究民国军政幕府,可以从中总结出许多值得记取的教训。  第一,军队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任何私有性质军队的出现,最终必然导致统一国家的瓦解和分裂。  第二,在中国这个家族宗法制社会结构的国家内,以“三缘”关系为纽带所形成的权力分配系统及派系集团,也是瓦解国家的统一、动摇大一统的基本因素。民国军政幕府所盛行的家族主义、地域主义、任人唯亲的人才模式,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宗派性、腐败性和落后性。由这种人才模式构成的统治集团,其权力基础是极端不稳固的。民国以来,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幕府制度造成的恶果。所谓人亡政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部混乱的民国史告诉我们:家族主义、地域主义、任人唯亲的人才模式是极端有害的。要破除家族主义、地域主义、任人唯亲的腐朽观念,最根本的还是要时时牢记开国领袖们倡导的“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八字真言。只要能够切实做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长治久安。

内容概要

段祺瑞,历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参谋总长、国务总理、国务卿等职。袁世凯死后,成为北洋皖系军阀首领。他大量援引军阀、政客及各种人才,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幕府,长期把持北洋政府。    在段祺瑞的幕府中,军阀、官僚、政客、干仆、豪奴、汉奸、买办无所不有,蔚为大观,集近代中国各种人物之大成。他们在中国近代政坛翻云覆雨长达二十多年,留下许多惊心动魄、发人深省的故事。    《段祺瑞幕府与幕僚》是一部史料翔实、内容真实的历史通俗读物。作者着力在忠于史实的前提下,对有关的内容进行了一些适当剪裁、还原和升华,并配有几十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使《段祺瑞幕府与幕僚》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丰富的知识性。

作者简介

李庆东,陕西蒲城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为陕西省行政学院历史学教授。出版有《西北禁毒史话》等五部专著和诗集《引玉集》,发表论文六十多篇。

书籍目录

前言上编 幕府概述  第一章 段祺瑞生平事略    段家“牛”成为北洋“虎”    “三造共和”得美名    玩火自焚    东山再起    “虎”落平川  第二章 段祺瑞幕府的兴衰    段祺瑞幕府的兴起    段祺瑞幕府的鼎盛    段祺瑞幕府的衰亡  第三章 段祺瑞幕府的特色及重要幕僚的类别、作用    段祺瑞幕府的特色    重要幕僚的类别    重要幕僚的作用  第四章 幕主的用人之术    段祺瑞用人的主导思想    段祺瑞的用人策略    段祺瑞的用人特点  第五章 幕主与重要幕僚的关系    特殊关系    血缘关系    同乡关系    门生故吏关系    同僚朋友关系下编 幕僚事功  第六章 “小扇子军师”徐树铮    投笔从戎,段祺瑞一见如故    机关算尽,辅佐段祺瑞“三造共和”    乐极生悲,“功臣”成了通缉犯    自取灭亡,廊坊车站断魂处    千秋功罪,当由后人评说  第七章 “四大金刚”靳、段、傅、曲    “四大金刚”入幕记    “四大金刚”与“三造共和”    “四大金刚”与“武力统一”    “四大金刚”出幕记    “四大金刚”的成败  第八章 两个“财神”曾与李    “三造共和”时的大小“财神”    直皖战争前后的大小“财神”    段祺瑞东山再起后的大小“财神”    段祺瑞成为寓公后的大小“财神”    财神功过  第九章 “国舅”吴光新与“国舅派”    吴光新进出段祺瑞幕府始末    “国舅派”的形成及主要活动    “国舅”与“国舅派”的失误  第十章 “太子”段宏业与“太子派”    段宏业事略    “太子派”的兴衰    “太子”和“太子派”的败因  第十一章 “三驾马车”曹、陆、章    效忠袁氏,签订“二十一条”    投靠皖系,对日“亲善”    身败名裂,日暮途穷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8岁那年,段祺瑞离家赴祖父任所宿迁读私塾时,其“虎性”便初露端倪。他不喜欢死气沉沉的书斋和圣贤们“之乎者也”的教诲,更不喜欢塾师那道貌岸然、摇头晃脑的怪样子,却喜欢老虎那套扑、掀、剪的吃人技巧。于是,他常率领一帮顽童舞刀弄枪,分成两方进行战争游戏。他自封“大将军”,身挎木棒削成的马刀,神气活现地指挥“官兵”围剿“草寇”。每逢这时,塾师侯老先生总是无可奈何地倒背双手,迈着八字步一旁观战。某次,这位冬烘先生不由摇头叹气说:“将门之后,自宜深通兵法。然不读圣贤之书,不过一介武夫而已!”塾师之意,无非是希望他成为一个既会“吃人”,又会“骗人”的文武全才。可惜的是,他当时并未领会恩师的良苦用心,依然我行我素。  不过,段祺瑞成名后,却对这位启蒙老师十分尊敬。每逢侯老师来京,段都待为贵宾,一日三餐相陪,开口闭口老师。侯离京返乡后,段不仅经常送衣送钱,还将侯的旧居修葺一新。晚年,段的生活虽十分窘迫,但仍坚持按时向侯寄生活用费。  数年后,祖父罢官携段祺瑞返乡。不久,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段家顿时中落。时至此日,段祺瑞方知刻苦攻读,16岁考中文童。母亲想让他走“读书做官”的道路,他却执意要步祖父的后尘。第二年,他步行两千多里由皖赴鲁投奔堂叔段从德(时任清军管带),担任军中司书,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1885年(光绪十一年),段祺瑞已届弱冠之年。他觉得自己的爪牙还不够锋利,便决定出外磨炼。段从德认为后生可畏,遂推荐他入天津武备学堂炮科第一期学习。该校系淮军首领李鸿章创办。它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西式武学堂,史称北洋武备学堂,学制四年,校址在天津水师公所,目的在为清政府“培植将才”。当年,该校共录生100多名,王士珍、曹锟、段芝贵等人也名列其中。段祺瑞生性好强争胜,入学后刻苦学习,很快掌握了炮科有关理论和实战技术。有一次,在李鸿章主持的考核中,段指挥的火炮三发三中,被李称为可用之才,并让手下人记下了段的姓名。后来,从这个学校毕业的还有冯国璋、陆建章、李纯、张怀芝、田中玉和雷震春等人。袁世凯创建北洋军时,网罗的“将才”主要就是这些人。故段的这次磨炼,为他尔后飞黄腾达创造了条件。  翌年春,段祺瑞奉母命返乡完婚。妻子是江苏宿迁吴氏,婚后生一子一女。子宏业,后成为段的得力助手;女淑贞,后嫁李鸿章孙李国垣。  李鸿章既与段家为世交,又对段祺瑞十分赏识,故对段关怀备至。段毕业后,被李选派留学德国,仍习炮科。两年后,李又让段到克虏伯炮厂实习两年,进一步掌握了西方先进火炮的制造和使用技术。  段祺瑞留学德国后,对西方一切都感到新奇,对列强的船坚炮利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很快便成为一位崇德派。然而,德国的一些人却瞧不起中国留学生,经常借机羞辱他们。段就碰上这么一件倒霉事,并气得他上演了一幕“怒而剪发”的喜剧。  某天,段祺瑞上街漫步,不料竟被一群德国人团团围住。大家对他脑后的“狗尾巴”(长辫子)指指点点,不时发出阵阵嘲笑。段羞愧而归大发雷霆,连鼻子都歪到了一边(这是段的一个生理特点,但凡盛怒,鼻子必歪,故人们背后称他“歪鼻子”。据说,这是由于他小时过于顽劣,被父亲挥掌所致,后虽经多方治疗,但却难以复原了)。他找出一把剪刀就要剪发,一位同学见状大惊,连忙夺过剪刀劝阻:“君以官费留学他邦,不告朝廷自弃其辫,万一朝廷震怒,断君学费,恐求学不成,归国亦难。利害孰轻孰重,君试思之。”段冷静下来一想,觉得这话不无道理。人家嘲笑我的辫子,说明中国的“国粹”不好。虽然不好,但眼下还用得上。对,求新存旧方为两全其美之策。从此,段虽闭口不提剪发之事,但对德崇拜却与日俱增,以致到了有病非德国医生不请,非德国药不吃的地步。  1892年(光绪十八年)秋,段祺瑞学成归国,出任北洋军械局委员。不久,段奉命调任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任教期间,他以执教严格、以身作则而小有名气。  两年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段祺瑞奉命率领军校学生协守威海炮台。结果,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威海炮台等战略要地丧失殆尽,李鸿章从此一蹶不振,段亦因之丢官返乡闲居,似乎失去了青云直上的机会。  但是,未过多久,机会又来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21日,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小站督练新编陆军。翌年春,袁以段祺瑞系北洋武备学堂高才生且有知兵之名,招其速来军前效力。据沃邱仲子《段祺瑞》一书记载:有一天,袁世凯在议事厅召见新来的各路将佐,唯独段祺瑞未到。当袁得知段告假回家完婚,随即寄送银票十万元作为贺仪,并嘱其不必匆匆前来。段闻讯后,立即赶赴新建陆军营地,而袁则亲赴车站迎接。段“面试程序,滔滔不竭,项城(指袁)大奇之”。于是,段步步高升,“未几,由教习迢擢炮队标统。每议军事,必咨询于君(指段),俟得其同意而后行,其见重于项城有如此者”。其实,袁之重段,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段的“虎性”。  自从上了北洋军阀这座山头后,段祺瑞很快以治军有方、办事干练获得袁世凯的宠信,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  据说,这“北洋三杰”的称号,还是一位洋教头恩赐的呢!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秋的一天,在观看北洋军操练时,一位德国教官用马鞭遥指着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的背影说:“此三人者,堪称北洋军中之杰。”后来,北洋袍泽又据三人相貌言行特征,将他们形象化为“龙”、“虎”、“狗”。王士珍长得骨秀神逸,说话半吞半吐,做事有头无尾,被喻为见首不见尾的“龙”。段祺瑞长得虎头虎脑,遇事刚愎自用,且常爱发脾气,被喻为凶猛暴躁的“虎”。而冯国璋虽长得肥头大耳,但办事却心思细巧,被喻为善解人意的”狗”。  从此,段祺瑞便在北洋军中崭露头角。

编辑推荐

  《段祺瑞幕府与幕僚》段供瑞幕府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幕府之一。幕主立幕为私,幕僚入幕为己,他们在中国近代政坛翻云覆雨长达二十多年,留下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揭开它那神秘而又沉重的帷幕,我们便会看到一个个摇唇鼓舌的谋士,正在策划着一台台惊心动魄的历史戏剧。  在段棋瑞幕府中,与幕主相识最早、交情最深,对幕主事业成败影响最大的幕僚无过于徐树铮。他有才气,善权术,敢说敢做,威震北洋,人称“北洋怪杰”、皖系“灵魂”、段祺瑞“小扇子军师”,是段氏幕府的幕僚长。  段褀瑞  军师 徐树铮  “四大金刚” 靳云鹏 段芝贵 傅良佐 曲同丰  “财神” 曾毓隽 李思浩  “国舅派” 吴光新 梁鸿志 姚震等  “太子派” 段宏业 贾德耀 许世英等  “三驾马车” 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安福系 王揖唐等  督军团 倪嗣冲 卢永祥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段祺瑞幕府与幕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感觉写得比孙传芳那本更切题。
  •   很好,是本好书,物流也服务的很好,头天有事去,第二天他还是准时送来了。
  •   看这本书是朋友借图书馆的,没看完就催着还了。看着上瘾了,干脆买一本。作者把段祺瑞研究的很透彻。
  •   在详实一些就好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