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恒  页数:4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纵观清代的书法发展过程,其大势基本是帖学逐渐衰落,碑派迅速崛起并取代帖学,成就十分辉煌。碑学的兴起,打破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垄断,在篆、隶、北魏书上超轶前代,开创了一代书风。“扬州八怪”、刘墉、伊秉绶、邓石如、何绍基、康有为、赵之谦……一个个如群星闪耀,大有书头。帖学何以衰?碑学何以兴?考据、金石、文字之学如何推波助澜?《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将为你一一解释。

作者简介

刘恒,字树恒,北京人,1959年1月生,汉族。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先后供职于首都博物馆、《中国书法》杂志社。专攻明清书法史,著有《历代尺牍书法》《中国书法全集·张瑞图卷》《中国书法全集·倪元璐卷》及论文多篇。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全国篆刻艺术展、国际书法交流大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副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沧浪书社社员。

书籍目录

概述第一章 晚明书风的延续与碑学的滥觞第一节 王铎与晚明书风的延续第二节 傅山与遗民书家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崇董书风第四节 隶书中兴与碑学的萌芽第二章 帖学与碑学的转换第一节 清代的公私鉴藏与刻帖第二节 清代中期的帖学书法第三节 科举考试与“馆阁体”第四节 “扬州八怪”第五节 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及其对碑学的推动第六节 邓石如、伊秉绶与乾嘉时期的碑派书法第三章 碑学的完善与发展第一节 包世臣与碑学理论的完善第二节 何绍基与碑派书法的发展第三节 金石碑刻的搜访与鉴藏第四节 生宣纸、长锋羊毫与碑派书法第四章 碑派书法的鼎盛时期第一节 碑学的总结与金石学的拓展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书坛第三节 篆、隶书法及篆刻的意义第五章 清代的书法教育和域外影响第一节 清代的书法教育第二节 清代书法的域外影响第六章 清代的书学第一节 帖学观点的延续和转变第二节 求新尚奇主张的出现及影响第三节 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附录清代书法史大事年表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清朝统治者从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需要出发,一直努力将文化艺术纳入到封建统治的规范之中。清代帝王大都喜欢收藏书画,康熙帝玄烨下令编纂《佩文斋书画谱》,汇刻《懋勤殿法帖》《渊鉴斋帖》,乾隆帝弘历组织修撰《石渠宝笈》《秘殿珠林》,摹刻《三希堂法帖》《墨妙轩法帖》等集帖,都体现了统治者的用心和需要。在书法风气上,皇帝通过个人喜好左右着一大批官僚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同时国家机构在科举考试和考核选用官吏的过程中,也将书法标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种情形不可避免地决定了广大文人士子必然以当朝皇帝的好恶为高下,以科举书法为标准,其结果便是形成了以整齐划一为特点的“馆阁体”书法。有清二百多年间,尽管不同时期的“馆阁体”带有不同色彩,或以欧阳询为基础,或以赵孟叛为特征,但总不脱“黑、厚、圆、光”的面目,更谈不上个人风格与意趣。这种千人一面、单调呆板的书体,无法体现书法艺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审美功能,因此许多文人士子在考取功名、获得官职之后,便抛弃“馆阁体”这块敲门砖,转而追求能够满足自己个性表现的艺术书法。这种情况使得“馆阁体”便成为一种获取官阶俸禄的纯工具性技术,并且无可挽回地失去其继续发展下去的活力。道光以后,“馆阁体”书法更进一步走向僵化。另一方面,乾嘉之际考据学风以及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一批书法家也把注意力集中到古代的金石文字上面。以钱大昕、王昶、毕沅、翁方纲等为代表的著名学者对金石文字的重视和研究,直接推动了碑派书法的逐渐繁盛,从而扭转了传统帖学书派的取法范围和审美取向,为清代书法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帖学书法理论虽然也涉及碑刻,但范围较窄,主要是常见的唐代名家所书碑版。其着眼亦多在于通过碑拓来推求书写者本来的技法风格。明代人学书首重法帖,碑版只是参考辅助而已,清代碑派书风形成后,这种习惯大大改变。首先,许多官僚、文人、学者都好古成癖,大量寻访搜购钟鼎彝器和碑刻拓本,遂使名山大川、荒冢遗寺中沉寂已久的摩崖石刻、丰碑残碣纷纷重见天日,流入学者、藏家之手。

编辑推荐

《中国书法史:清代卷》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书法史(清代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内容详实,专业性强,很好!
  •   好,不错的一本书,正品
  •   就一个字吧——好!
  •   我买到书的时候,有个角是破的。是在运输的时候发生的,也有可能是在发货的时候就有一个角已经破了。我想退,但想想还是要5元的运费就算了。希望在发货的时候将好的书卖给我。当时,我一看到那个角破了就很恼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