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谢丹青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沈启鹏  页数:285  

前言

  自幼喜好图画,中学拜师入门,走美术之路成为我青少年时期心中的理想。1 963年初中毕业,逢困难时期经济收缩,中央美院附中不向南方招生,学校为我写了推荐信也不顶用;1966年高中毕业,已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文革”爆发,高考制度废除;1972年插队务农第四年,盼来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那年专业考试的试题为临摹我执笔创作的连环画选页,因不正之风未得公社推荐。1 973年,南京艺术学院决定对我免试特招,两位教授先后到县里和地区取材料,遭人为阻挠,终未如愿。就这样,在特殊的年代,一次又一次失去高校深造的机会,命运迫使我走上了一条自学之路。  自学,路不平坦。自学,更要诚心、毅力和激情。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真诚有兴趣才有动力,“诚”是“进德修业之本”、 “立人之道”,“唯坚韧者能遂其志”。凭着诚心求真、崇善、尚美;凭着毅力困知勉行、转业多师;凭着激情拥抱生活、讴歌时代,学习传统,打下中国画艺术的根基;深入生活,吸取不竭的创作源泉;寻师访友,重在励志树德。自学路上虽有坎坷挫折,心中始终充满阳光。幸运的是,从童少到青壮,从业余到专业,从乡里到省城京都,总能得到许许多多的老师对我呵护、帮扶、教导、提携,使我始终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充分吸取各方面的营养,不断产生激励奋发的原动力,不知疲倦地耕作在这块艺术的园地。有志者事竟成,退休前1 0年,我终于成为一名教授站在高等艺术学院的讲台上,还成为综合,I~A-的副校长从事管理工作。  “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年过花甲,当我即将从高等教育的岗位退休的时候,不免要回忆起影响了我一生的那么多老师和画友。他们给我那么多知识和学养、关爱和教诲、帮助和提携,感念师恩的心情油然而生。2007年1 1月24日,我的个人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那一天前后有5个展览开幕,都要分别举行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邵大箴老师主持,十多位全国著名的美术评论家为我的画展整整研讨了半天,真是太难得了,使我潸然泪下。友人建议,仅这次研讨会就值得整理成册,我心动了。回想自己走过的60年人生之旅,每一步都离不开师友亲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指导,自始至终都是“转益多师、困知勉行、自立自强”的过程。以文字和图片追忆寻师访友的一幕幕往事,既铭记师恩,又温故而知新,于是有了这叠书稿。  美术创作是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是拒绝重复、追求创造创新的过程。以美术为终身的职业,既是自己从小就喜爱的行当,又能在发现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对于我来说,天底下真是难有比这个更好的职业了。学会感恩,一谢“丹青水墨”之根的历史传统;二谢“丹青水墨”之源的时代生活;三谢寻得“丹青”之师、访得“水墨”之友的恩泽——故以“我谢丹青”为书名。是为题记。  无悔人生,只愧才疏。干载难逢,绝佳时光。人生百年几今日,再启求索新征程。  沈启鹏 201 0年2月16日(庚寅正月初三)

内容概要

  本书行文128万字,插图600余幅,前后历时两年。相关文字资料大多是二三十年来积累的,少数是新近征集或重新整理撰写的。编著《我谢丹青》即是为了饮水思源、致敬师友、铭记师恩,同时记录自我修炼的历程、呈现自我教育的效果。

作者简介

沈启鹏,1946年12月生于南通。1966年高中毕业后务农做工,业余创作。1980年批准为中国美协会员,1988年结业于北京中国画院研究院研修班,先后在江苏省国画院、南通书画院、南通师院、南通大学创作和任教。
曾任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民盟中央委员,南通大学副校长,南通市人大、政协、民盟、文化局、画院、文联、美协等领导职务。
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江苏省美协理事、南通大学教授、南通市美协名誉主席。
作品入选第六、七、八、十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88北京国际水墨画展,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并有获奖,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先后出版7部个人画集和专著,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日本半田市立博物馆等海内外举办11次个人画展,《美术)杂志两度作专题介绍。获“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和“江苏省优秀中青年艺术工作者”称号,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自  序
童少扣门·铭记师恩
铭记师恩
行范默化·感怀师友
师友名录
问业“师牛堂”——怀念李可染老师
师恩厚泽永生铭记——缅怀叶浅予老师
研修班第一位开课的老师——忆刘凌沧老师
感念何海霞老师对我的一份特别的爱心
情系黄瓜园——访谢海燕、张嘉言老师
寄情“光朗堂”
藏书画印忆陈大羽
勉励与鞭策——秦岭云老师一席谈
一面之交的丁井文校长
“不羡虚名百岁巅”——忆高冠华老师
创造性:与使命感——从华君武老师的来信说起
“继往开今,后来居上”——牢记潘絮兹老师的嘱咐
忆大美术家张仃老师
忆宋文治老师二三事
院士·画家·长者——与吴良镛老师的“忘年交”
恩师亚明
两件往事寄深情
隔不断的时空
不是师生的师生情
喻继高老师的厚望
三十年“走读”深得运甫老师教益
学术精妙为人谦和的美术理论家邵大箴
师长·楷模——怀念卢沉、周思聪老师
大家·伯乐·兄长——刘勃舒恩师与我的情谊
走近平西府感悟袁运生
与刘秉江老师结识于尼泊尔之旅
老院长丁观加
亦师亦友五十年
一同走在“红色绘画之旅”的冯健亲
关注指导三十载——我与马鸿增老师
研究院的老朋友赵力忠
愿艺术成为心灵的甘露——读黄鸿仪文有感
缘分——记与尼玛泽仁老师的三次采风
热情谦和的大为主席
老友“新期待”
二刚来信的启示
不负期待
言子后代大书家
与冯远老师一年三会面
小学弟·大人才——许平印象
校友范扬
画家副厅长高云
心象铸魂吴为山
花甲起步·众家评说
“时代心象·沈启鹏中国人物画文献展”学术研讨会·2007·北京
“时代心象·沈启鹏画展”学术研讨会·2006·南京
翰墨留芳·名人题迹
沈启鹏艺术年表
后记

章节摘录

  铭记师恩  孟子日:“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一方水土、一个家庭、一批老师的培育和教导。 “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是“传道”在首位。苟子提出“天地君亲师”,而讲“天地君亲”道理的是“师”,这五个字传承了两千多年。无论怎么改朝换代,孔子至圣先师的地位都不变,故中国人尊师亲师的情结亦终不变,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也。  我的艺术人生大致是三个阶段:一是20岁前,学画入门的学生阶段;二是20岁至60岁,立业成就的工作阶段;现在是花甲以后,变法求新的第三阶段。这本书感怀的老师主要是第二阶段对我起重大影响的一批老师,而本文是追思第一个阶段对我启蒙教育的多位尊敬的老师。  先从家乡和家庭说起。  南通地处江海交汇处,与上海隔江相望。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春先生开近代文明风气之先河,兴实业办教育,使这个“中国近代第一城”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形成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我就出生在这个小城的西濠河之畔。祖父沈彦行一战时期去法国当华工,回国后艰苦创业办机器厂,父亲沈国治从祖父学机械,他们技艺高超,都有不少发明创造,为地方建设和机械工业的起步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自幼对图画的浓厚兴趣,来自于父辈的机械制图,祖父从法国带回的大量科技画报,叔父沈国平存有的《小朋友》、《儿童时代》、《连环画报》读物和许多书法碑帖也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  1 951年我进跃龙桥小学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都是由优秀教师施文秀当班主任。在当年的成绩通知单中,施老师写下这样的评语:“该小朋友可以说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尤以图画兴趣特别浓厚,希望继续加以培养。”施老师慧眼发现、循循善诱、精心呵护,使艺术的种子在我的心田出土萌芽。从小抚养我长大的外祖母格外珍视我的进步,要我“收管好”。我把获得的小手帕,小蜡笔等各种奖品连同每年的成绩通知单、奖状当宝贝藏在她的旧木箱里,幼儿园通知单成为我最早的艺术档案。幼儿园时就有图画选送国外展出,二年级的四幅蜡笔画也在市少儿美展获奖。  四年级,我参加了南通市少年之家美术小组,这里成为我校外的艺术天地。姓刘的老师有时也让我当小老师,协助他做美术小组组织服务工作。  五年级,经婶婶龚宝珍介绍,有机会观摩就学于中央美院的范曾作国画人物,大开眼界。有水彩画《文化宫》获市少儿美展一等奖。  六年级,少年之家主任薛长春老师热心地将我带到南通师范刘子美老师那里拜师。刘子美早年入杭州国立艺专,与李可染同班。他是赵无极和袁运甫的老师,是南通有名的画家、美术教员,也是我的绘画启蒙老师。从1 960年上初中到我从农村招工回城、进画院,直至1 983年刘老师病逝,始终得到他的教益。刘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一方面手头功夫好,山水、花乌、人物、中国画、水彩画、书法皆擅,用笔用墨尤见功力;另一方面教育方法绝妙,鼓励在前,启发为主,深入浅出,动手演示。从观察生活、写生构思入手,再指导临摹、修改创作。我曾临摹过他以任伯年双勾法所作的山水条屏,对悬于南园画屋壁上的印刷品《白土山小学樱络松》、《荷塘清趣》和在范家花园画屋偶示潘天寿《墨竹图》印象极深。刘老师像块强力磁铁,总是吸引着我去听他谈艺授课。他把我上初二时临摹蒋兆和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国画,作为中师教案范画,珍藏20年又完好无损还我。幸好从刘老师那里学得中国画的一些笔墨精神,有了这个基础,使我由“文革模式”、 “素描水墨”转变到中国画本体形态较为自如。1980年恢复美协组织,刘老师任市美协主席,我做他的副手:1 981年元旦,我有幸为他筹办了个人画展;拨乱反正,为平反他的历史冤案尽点绵薄之力;老师病故,我代表他的学生致词追悼;他的墓由骑岸镇迁至市区,我题写了碑文;季锡生牵头为他出版画集,我撰写序言,全面介绍他的艺术成就和工作业绩,以表晚辈学生对他的追思缅怀。近现代南通美术史上,刘老师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和桃李天下的美术教育家,在我之前,赵无极、袁运甫两位先生也都得到过刘老师的启蒙指导。  初中三年,有幸得到市三中美术老师于性之先生的特别指教,李效成老师亦对我作指导。于性之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他因材施教:我上他的美术课不受老师命题和教室作业的限制,可以自定命题,可以离开教室到校内外任何地方写生。初二时,于老师把我的画挂满一教室,在校内为我开画展,这是我平生第一个个人画展。两年后于老师不幸病故。  高中考上通中,毕业于上海美专的美术老师张子通对我关爱有加,在学校大礼堂前的走廊橱窗里,为我办了作品陈列,鼓励我画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题材的作品。高中三年,令我锻炼最大的是为学校和班级出黑板报,为学校礼堂作大幅油画毛主席标准像,作学校大门口大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刻写蜡纸油印刊头画等。此时,担任学校政治教师的书画收藏家季修甫对我关注,后来他在鉴赏与文史方面对我有帮助。  ……

编辑推荐

  《我谢丹青》以感恩的心情、回忆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寻师访友、励志成长的心路历程。以文字和图片追忆寻师访友的一幕幕往事,既铭记师恩,又温故而知新。一谢“丹青水墨”之根的历史传统;二谢“丹青水墨”之源的时代生活;三谢寻得“丹青”之师、访得“水墨”之友的恩泽——故以“我谢丹青”为书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谢丹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