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快图的水彩表达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朱丹  页数:1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建筑快图主要是指以快速表现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成果为主要对象,运用绘画技巧作为表现手段的绘画作品。  建筑快图与一般的绘画艺术不同之处在于:绘画本身作为艺术家情感的最终载体而存在;而建筑快图则始终以设计作品为表现对象,是设计活动中一种表述的手段。  分析建筑快图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异与同,目的是从一种有益的角度探讨我们更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即表现在设计师的思维及作品中所起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建筑快图作为绘画的类别而言,是指作品的内容,不是指一个画种。任何绘画工具、材料、技巧,只要能够很好地表达设计构想,都能为建筑快图所用。  建筑快图的类型有多种,以设计的工作流程来区分,可分为思考性快图、记录性快图、表现性快图和展示性快图等几类,这主要是以思考、记录、表现为主线来区分的。通常情况下,它们以视觉笔记、草图、效果图等形式展现出来。另外,以表现方法来区分,建筑快图又分为水彩画、水粉画、铅笔画、彩色铅笔画、马克笔画、钢笔画、喷笔画、电脑画等,这主要是依据工具、材料、技法的特点来区分的。  建筑快图不仅在内容上有别于现实,形式上也有别于生活。由于表现者在真实性、鲜明性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法,对形式进行提炼,使之合乎美的规律,所以它常常比现实形象更绚丽怡人。正源于此,我们在分析表现手法,向大众展现其多样化形式及实用价值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优秀的建筑快图应当具备的审美价值。  建筑快图作为描述设计的重要方式,一直以来在设计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形式与方法也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今天,它作为一项渐臻成熟的新兴产业而存在,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十年是国内建筑快图领域发展变化最迅速的时期,建筑快图首先由传统的手工绘画更多地转向计算机的辅助表现,传统的表现手法一度几乎被市场抛弃,而最近几年,又有向手绘表现回归的趋势。当然,这种回归是伴随着技术进步的回归,而非传统手法的重复。这种变化来源于大众审美观念变化规律的影响,也来源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从而促进了建筑快图的不断发展。  本丛书将对多种建筑快图类型加以分析研究,在涵盖理论及其技法的基础上,论述建筑快图创作的基本原则,并对新的表现形式进行探讨,探索设计与表现、艺术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作为画快图的一种常用技法,水彩快速表现的绘画过程与其他手绘技法类似,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水彩比较透明,笔触流畅自如,铺面率高,如果熟练掌握,可以达到水色交融的变现效果等。   本书所讨论的水彩快速表现是在钢笔或铅笔线描的基础上,以水彩作为主要的媒介快速表现建筑及环境的方法。并以大量的图例详细阐述了各种类型快图的表现方法。

书籍目录

第1讲  水彩快速表现的特点  1.1  水彩快速表现的优点与缺点  1.2  水彩快速表现的几个难点  1.3  快图考试对水彩快速表现的要求第2讲  如何准备工具  2.1  怎样选择色料  2.2  怎样选择纸张  2.3  怎样选择画笔  2.4  其他工具的准备们第3讲  水彩快速表现的两个基本方法  3.1  干画法  3.2  湿画法  3.3  循序渐进地练习第4讲  平、立、剖面图的水彩快速表现  4.1  总平面图的快速表现  4.2  平面图的快速表现  4.3  立面图的快速表现  4.4  剖面图的快速表现第5讲  配景的水彩快速表现  5.1  如何表现天空  5.2  如何表现树木  5.3  如何表现人物  5.4  如何表现交通工具  5.5  如何表现水景  5.6  如何表现石头第6讲  透视图的水彩快速表现  6.1  浅说透视与构图  6.2  怎样丰富和美化透视图  6.3  色彩小稿的重要性  6.4  如何表现空间的层次感  6.5  谈谈透视图中的笔触  6.6  透视图的表现步骤第7讲  快图考试中的常见问题与应试技巧  7.1  好的构图是成功的一半  7.2  综合运用你的绘图工具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2讲 如何准备工具  2.4 其他工具的准备们  调色盒(盘)  调色盒是一种由塑料制成的盒子,色池有12-20色不等,一般在调色盒上还连有调色盘,调色盘的面积应宽大些。但如果选择块状的水彩,则可以省去调色盒,因为块状水彩盒本身可视为一个小型调色盒。  水杯和吸水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建筑快图的水彩表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就是画儿有点少
  •   纸质不好 里面的图也不正
  •   一般,图片内容都一般,本来是一套买的。结果只有一本钢笔的还可以。
  •   感觉书不值这个价格,印刷差,很失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