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长江女神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王丁,王克雄  页数:227  

前言

  给科普工作插上翅膀:《青鸟文丛》序  周光召  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科普工作有法可依,《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使得科普工作的目标和实施步骤更加明确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科普工作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同时对科普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科普工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科普工作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科普工作在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公众的科学素养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生存质量:对国家而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普工作不是某些个人和团体的自发和业余行为,而是国家政府的事业和全社会的工程,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推动,同时还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科学普及队伍。  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两者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科学研究工作是在科学技术的前沿不断探索突破,科学普及是让全社会尽快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没有科学研究,将无所普及;没有广泛的普及,科学研究将失去其根本意义,科学研究也将得不到社会的最广泛支持和认同。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当然是进行科学研究,但是科学家也有义务进行科普工作,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与公众交流的重要性。科学家应该愿意并且善于和媒体及公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科学见解和科学发明,以及科学上存在的问题告诉广大的群众。同时,公众有权利了解科学的真相,并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科普行动之中,分享科学研究的成果,掌握科学的方法,理解科学所能给人类带来的各种影响。  科普工作需要科学界和传媒界之间增强交流合作。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新闻报刊、出版、网络媒体等,是今天面向社会公众的主要科普渠道。在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科普图书仍然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魅力。阅读一本好的科普图书所带来的启迪和乐趣,有时让人终生难忘。同时,科普l訇书在表达作者观点和思想方面,也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我们要重视科普图书的创作,更要重视推广科普图书。好的科普作品通常都具备以下几条:首先是实事求是,科学公正地反映科学上的发明发现;然后就是要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够大力宣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弘扬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还有就是能够引人入胜,生动有趣。国内外许多大科学家都积极从事科普图书的创作,比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霍金、卡尔·萨根、高士其、华罗庚等。他们的科普工作,同样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和尊重。  科普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需要坚实的科学功底,更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还要投入极大的热情和花费很多时间。所以,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都要有奉献精神。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们都能认识到他们肩负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的重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努力写出一些优秀生动的科普作品,我国的科普事业必定能更上—层楼。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期以来—直重视科普图书的出版工作,他们一方面从国外引进优秀的科普图书,同时也注重出版原创的科普图书,鼓励国内的科学家积极投身科普创作。《青鸟文丛》从众多国外优秀的科普图书当中精选出来一些作品,同时也有我们国内科学家的原创作品,都很精彩。这套书突出了生态意识,关注生命的本质,很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也很有代表性。希望能够不断出版更多优秀的作品,使这套书更加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青鸟是一个信使,用这个名字来命名一套科普图书,出版者的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愿科普工作能插上翅膀,为全社会多传递一些科普的信息。

内容概要

白暨豚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独有的古老五种,是世界上非常稀有的水中珍稀动物。2500万年以前,它们就生活在长江里,被成为“活化石”。50年前我们还可以在长江上看到白暨豚成群结队地出没,但现在,在长江上已经很难看到它的踪影了。    2006年11月,来自7个国家的科学家进行了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为期38天、长达3400余千米的野外考察白暨豚行动,调查的结果令人震惊:在长江里未发现一条白暨豚,白暨豚可能已经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的长江白暨豚太老了吗?这个物种和恐龙一样迟早要灭绝吗?作者认为,白暨豚并没有靠到不能生存,而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才使它加快了灭绝的速度。如果长江不能支撑白暨豚的生存,那也意味着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地球将不能支撑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从白暨豚的生存悲剧中吸取教训。

作者简介

王丁,博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鲸类保护生物学和动物行为学研究。兼任IUCN鲸类专家组成员,中国兽类学会副会长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长江之歌  一、长江的起源和地理地貌  二、长江——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  三、“长江女神”——白暨豚第二章  长江淡水豚考察缘由第三章  长江淡水豚考察准备第四章  长江淡水豚考察  一、啤酒和红地毯  二、洪湖之夜  三、“不认真考察就回家吧!”  四、天鹅洲——长江豚类可能的世外桃源  五、用耳朵“看”豚  六、真想看一眼三峡大坝  七、考察服风波  八、生日愿望  九、回到1986  十、苦中有乐  十一、追求完美的考察方法  十二、记者也疯狂  十三、队员大轮换  十四、滚钩依旧  十五、疯狂!疯狂!  十六、八里汀  十七、一切皆有可能,难道不是吗!  十八、美国人的中国感恩节  十九、巧合  二十、来自武汉的长途电话  二十一、风雨中的期盼  二十二、蓝色海洋中的精灵  二十三、谜团  二十四、主席来了  二十五、远去的背影  二十六、船泊黄浦江  二十七、客留上海  二十八、如蚁阵的船队  二十九、执著  三十、一份特别的礼物  三十一、夜幕下郊外的科考船  三十二、期望中的焦虑  三十三、三上考察船  三十四、塑料袋  三十五、最后的机会  三十六、再会八里江  三十七、留言  三十八、中国制造结语后记附录  长江豚类大事记

章节摘录

  一、长江的起源和地理地貌  在距今7亿多年前的元古代,今天长江所流经的地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多次地壳运动,如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的燕山运动,以及距今4000~3000万年前的始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得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随之消失,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其中西部上升剧烈,东部上升和缓,从而形成了长江流域西高东低的地势。今天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由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注入东海。:全长63∞余千米,总落差5400余米。支流遍布甘肃、陕西、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5%。  长江正源为沱沱河。从江源至湖北省宜昌市为长江上游,长约4500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河道经过高原山区和盆地,金沙江和三峡河段多高山深峡,水流湍急。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  宜昌至江西省鄱阳湖口为长江中游,长938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其中枝城至城陵矶河段习称荆江。荆江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主要支流有清江、洞庭“四水”(湘、资、沅、澧)、汉江、鄱阳“五水”(赣、抚、信、饶、修)等。  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长江下游,长835千米,流域面积13万平方千米。安徽省大通以下受海潮影响,水势和缓。江苏省江阴至长江口为河口段,江面宽由1200余米扩展至91千米,呈喇叭状。主要支流有青弋江、水阳江、滁河、秦淮河、黄浦江等。淮河的大部分水量也经京杭运河汇入长江。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约1100毫米。长江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大阶梯状:一级阶梯包括青海南部高原、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一般高程为3500~5000米;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为500~2000米;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为500米以下。长江流域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盆地占84.7%,平原仅占11.3%,河流、湖泊等约占4%。  ……

编辑推荐

  长江因源远流长、波澜壮阔、风景旖旎闻名于世。在长江众多的水生动物中,白暨豚是一群最美丽的动物,曾经人丁兴旺。作为大自然的馈赠,白暨豚不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进入21世纪后,白暨豚的保护再一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远逝的长江女神:搜寻最后的白暨豚》的内容是“2006长江淡水豚考察”过程实录,书中真实记录了中外考察队员考察期问的见闻和他们在考察船上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国际化的航行生活,同时还穿插讲述了大量有关白暨豚的真实故事。希望通过这《远逝的长江女神:搜寻最后的白暨豚》的阅读,人类可以更了解美丽的长江白暨豚,同时也应当从中吸取大自然给我们的教训。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远逝的长江女神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看了很感伤,如果这个考察再提前10年甚至5年,可能白鳍豚这一物种还能够挽回,可惜,世界上没有如果。。。
  •   看完特心酸,一个物种就这样简单的灭绝了
  •   青鸟文丛,比科普的层次稍高一点点,很用心的一套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