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

出版时间:2004-07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叶文玲  页数:9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常书鸿(1904~1994)中国油画家,敦煌学者。满族。1904年4月6日生于浙江杭州,卒于1994年6月23日。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留校任教。1927年赴法国留学,初入里昂中法大学及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在法期间其画曾多次入选春、秋季沙龙展,并获金、银质奖。1936年回国。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西画系主任。1944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从此长期在敦煌与同事一道对莫高窟进行清理、调整、临摹、研究工作。1949年后又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1959~1962年兼任兰州艺术学院院长。60~70年代出任甘肃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3年被聘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他的油画长于人物、静物,在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中融入民族绘画的表现形式,富有装饰性。出版《敦煌艺术》、《敦煌唐代图案选》、《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飞天》、《敦煌莫高窟艺术》等。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    本书主人公常书鸿,是一位用毕生心血守护敦煌艺术的民族文化英雄。走近他,就像被敦煌天乐缭绕,能深刻感受到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和文化品格。

作者简介

常书鸿(1904~1994)中国油画家,敦煌学者。满族。1904年4月6日生于浙江杭州,卒于1994年6月23日。1923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留校任教。1927年赴法国留学,初入里昂中法大学及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在法期间其画曾多次入选春、秋季沙龙展,并获金、银质奖。1936年回国。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西画系主任。1944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从此长期在敦煌与同事一道对莫高窟进行清理、调整、临摹、研究工作。1949年后又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1959~1962年兼任兰州艺术学院院长。60~70年代出任甘肃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3年被聘为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他的油画长于人物、静物,在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中融入民族绘画的表现形式,富有装饰性。出版《敦煌艺术》、《敦煌唐代图案选》、《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飞天》、《敦煌莫高窟艺术》等。

章节摘录

书摘几经周折,妻子陈芝秀终天也来到里昂。常书鸿的心无时不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灵感也如张起风帆的船只,驶向鱼儿成群的港湾。常书鸿飞快地画着,日以继夜,一张又一张。《暴风雨之前》、《里昂裴鲁奇风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两幅画和而后画成的《某夫人像》都叫窦古特教授露出了温和的笑容。塞纳河粼粼流动,在初夏的骄阳下闪烁着迷人的光亮。这一天,好友吕斯百、王临乙又在常家欢聚,以庆贺书鸿的女儿出世。三个好朋友为这个刚刚降生的小女孩起名:沙娜。这名字,不但是对巴黎塞纳河的纪念,也是他们纯真友谊的象征。1931年的秋天,与收获的喜悦同时爆响的,是一张法国报纸——报纸上刊登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大受震动的常书鸿画了一幅《乡愁曲》。他们的教授窦古特说过的“要在绘画里体现人的一种精神”成了他和好友吕斯百、王临乙经常议论的话题。风格,地道的中国风格,即便学的是西洋油画,他们切记和牢牢掌握的也是这一点。常书鸿以油画静物《鱼》、《菜花》、《蚕豆》等等,写满了1932年的夏天的每一张日历。作为国立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和纺织图案系的毕业生,紧接着完成的油画《G夫人像》,使他再度名声大噪——此画获得全校毕业生作品第一名。只有严厉的窦古特教授知道常书鸿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只有爱妻陈芝秀知道在这些日子里他曾经怎样地夜以继日;当里昂全市油画家都参加的赴巴黎深造公费奖金选拔考试举行在即时,常书鸿已经胜券稳操,他拿出了又一幅使观者无不动心的好画——《浴后梳妆》。一个活力充沛的生命,被常书鸿那神奇的妙笔,神韵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观者自然不知《浴后梳妆》的模特儿是谁,只有画家才明白妻子为他点燃的灵感是多么奇妙。曲线优美的人体,极其随意的动作,在毫无“摆置”姿态的瞬间定格为女性最生动的具象:那湿漉漉的黑发,仿佛还蒸腾着蒙蒙水气,线条柔美的颈项,那饱满而细腻的皮肤仿佛更传递出极具弹性的质感,一个青春而活泼的身体本身就是不可言传的美神维纳斯。里昂的观众和评委全都被感动了:《浴后梳妆》获得选拔考试的第一名。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套书采用了文图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以简洁的文字来阐释图片,以丰富的图片来注解文字。那一帧帧名人的生活存照,那一张张旧时的珍贵老照片,正蕴藏着用再多文字也难以描述的内涵。如果光有图片而无文字,这就成了“无声电影”,正是通过这些简洁的文字来帮助解读图片,更能诱发读者去想象,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对人物有一种立体感,使人物更真实、更生动,更丰满。有句话说得好:图片是文字的眼睛,文字是图片的心声。本“书系”正达到了这种效果,文字因图片而真实,图片因文字而生动,两者互为映照,相得益彰。在写作上,作者也摆脱了按人物成长为序的一般传记式写法的藩篱。借“聚焦”的形式,抓住人物生命中最精彩、最关键的镜头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结合内容需要,穿插传主的有关言论和他人的评述,使人物多侧面、多层次,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读《丁聪——画卷就这样展开》,作者以诗的意境先写他与丁聪在深秋的一个雨天,到丁聪八、九岁时住过的老房子——上海老弄堂而引起的回忆为镜头,以电影蒙太奇回溯的形式,把我们带入到丁聪老的人生世界中去。读着文字,看着图片,仿佛他们从书中走了出来,走入到你、我中间。我发现读这套书感觉不错,既可提高人们的素养和生活质量,又比较轻松且有兴趣。时代在飞跃。穿越历史的长河,当我们回望世纪的家园,发现此“书系”中人物:黄永玉、梁思成、邓拓、老舍、巴金、杨宪益、王世襄、丁聪等均为20世纪知识分子中的出色代表人物,均为时代文化的精英,“审视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总序》)本书能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加强对现实的深思,以及对当代知识分子,特别是时代知识精英的关照。纵观这些时代产儿一生的思想、生活和对艺术、对真理的追求,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归结点:他们均世事坎坷,一路风险,历经磨难,但他们却微笑面对,以一个智者的积极态势和一颗平常心来迎接这些人生的苦难和艰蹇,在炼狱中化解痛苦,以一种艺术的快活方式适意生活,幽默达观地挥洒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从中使我们顿悟出生命的真谛,吸收到一股新鲜的空气,保持吾生一份安然和洒脱。特别是在我们阅读那些珍藏几十年的珍贵“老照片”时,正像看到一朵朵怦然跳动的生命火花。这些“老照片”是他们的生命中最生动、最精彩的部分,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使我们在读懂这些人物所表达出的生命意义时会产生出特殊效果,会给人以深邃的时代追思、历史的反思,生存的启思,给人留下非常真实生动的深刻印象,从中清晰地看到了这些时代文化名人那种非常注重气节、品行、学风、立身、做人的多姿多彩的魂灵和身影。也使我们更深层、更真实地窥视到他们那些于人、于学、于家、于国忠心耿耿、一腔热血的内心世界。读这套“书系”,定会给你以大启迪、大感悟、大智慧、大裨益。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书稿,往往能蕴含比描述文字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象。本书主人公常书鸿,是一位用毕生心血守护敦煌艺术的民族文化英雄。走近他,就像被敦煌天乐缭绕,能深刻感受到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精神和文化品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常书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图文并茂,简洁却完整的概述的常先生的一生,令人感动
  •   但是如果有来世我还是常书鸿,还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敦煌艺术。是常书鸿永恒的誓言!敦煌守护神就是常书鸿铸就在天地间的一块五字碑!
  •   传主的事迹很令人受教育,只是感觉叙述略有些简单
  •   这就是中国文化骨头,非常人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