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张冬菜,康保成 著  页数:33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国皮影是一项古老而又优秀的民间艺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戏走向了衰亡,有濒临灭绝的危险。为了对其抢救和保护,本书对该课题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影戏的演出场所和戏台、影戏的行当角色及其造型、影戏的唱念艺术、影戏的声腔音乐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影戏的演出场所和戏台  第一节  影戏演出场所概说  第二节  影戏的戏台第二章  影戏演出的分工与协作  第一节  演出的分工和职责  第二节  演出现场的协作与交流第三章  影戏的行当角色及其造型  第一节  影戏的行当角色  第二节  影戏行当角色的造型艺术  第三节  各地影戏流派的造型风格第四章  影戏的唱念艺术  第一节  影戏的唱词和念白  第二节  影戏唱念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知名艺人的唱念风格与艺术成就第五章  影戏的操纵和表演  第一节  基本操纵手法和要求  第二节  影戏的操纵程式和表演  第三节  影戏中的特技表演第六章  影戏的声腔音乐  第一节  影戏声腔音乐的流变  第二节  各地影戏声腔音乐概况  第三节  影戏专腔概述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而要真正让这些重要作用得到切实的发挥,艺人需要下很大工夫锻炼。陕西的影戏艺人有“一白二笑三乱弹(即唱)”的说法,认为演戏以道白最难,笑次之,唱又次之。这是因为,念白不仅要掌握咬字吐字的各种基本技巧,将字音念准确、清晰,使观众明白句子的意义,还要进一步结合台词的内容,运用声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诸多变化,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性格等。行内有“宁愿千遍唱,不道一句白”、“七两白三两唱”、“千斤白四两唱”之类的话,就是用于强调念白地位重要而难度又大。尤其是那些让现场活跃起来的调笑段子,更需要艺人充分发挥念白的艺术技巧,表现其生动诙谐、“闹”的风格,这样才能与文戏演唱的“静”和武戏打斗的“动”结合,为整场涫出增色。第二节影戏唱念的艺术特征唱与念的处理和表现,是影戏演出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一门艰深的“学问”。这是因为,影戏不像戏曲那样,可以借助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来传情达意,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准确、到位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影人的表情是固定的、无法灵活变化的,且通常只有半边脸。表演动作也相对简单,或配合唱念应声而动,或炫奇弄巧展示升天入地之变化特技,在描摹人情、刻画性格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这样一来,人们对剧情的了解、剧中人物性格的把握等都主要依靠唱念音声来完成。唱念在整个演出中所承担的责任很重。环县艺人有句戏谚:  “三分耍,七分唱,全凭嗓子亮。”这句戏谚简练地概括了唱念在整个演出中的作用,以及唱念对嗓音条件的要求。一、一人多角与多人分角的唱念形式前文第三章在探讨影戏分工形式的时候,提到演出的分工大体有三种:一是同一艺人负责唱念和操纵。他既要拿影,又要包揽整本戏:的唱、念。二是操偶和唱念各由一个艺人负责。三是唱念和拿影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艺人负责。这种形式是分工细化之后出现的,.以滦州影系最为突出。如果不考虑操纵,单从唱念来说的话,唱念的分工形式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一个艺人负责整个演出的唱念,另一种是多个(或两个)艺人分担唱念。笔者称之为“一人多角”和“多人分角”。(一)一人多角的唱念形式

后记

这本书是从演出的角度,对影戏艺术形态及其特征所作的探讨,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自2004年从厦门大学硕士毕业,告别恩师郑尚宪教授,来到中山大学师从康保成教授。当时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未久,刚承担了教育部的重大课题——《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我和梁志刚、李跃忠、郑劭荣、张军、卜亚丽等同门,在康保成师和黄天骥师的指导下,各自选定这个课题的部分子课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我所负责的就是“影戏的演出形态”这一部分。一开始,心里颇为忐忑,因为硕士阶段跟随郑尚宪师学习的是古代戏曲,以戏曲史的学习为主,对于影戏、木偶戏等较为边缘的戏剧艺术种类,向来少有涉足。影戏这一领域,实可谓闻所未闻,更别说看演出了。影戏是什么,怎样演出,有什么研究意义,等等,心里都是懵懂的。此外,这一课题的研究又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它虽然也结合了诸多文献资料,但主要是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田野调查对论文具有决定成败的作用。而田野调查亦是未曾有过的经历。从纯案头化的研究到走向田野,对我而言,这完全是一个全新、陌生的研究领域。

编辑推荐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是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