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作者:康保成  页数:315  

内容概要

  影戏在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它面前,时间仿佛凝固了,一种“借光显影”的特殊的戏剧艺术穿越古今,使人生的几十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然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影戏已经呈现出严重濒危状态,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用不了多久,这一艺术形式就会消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中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为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广泛进行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我国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以此编撰了《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一书,由康保成等著。

书籍目录

序 康保成
历史源流篇
20世纪中国影戏研究述评 郑劭荣
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 康保成
几则影戏史料辨析 康保成
傀儡戏、影戏二题 卜亚丽
艺术形态篇
论影戏的行当体制 张冬菜
论信阳影戏剧本创作的“内部知识”
浅析影响套本戏形成的因素 卜亚丽
从“手伎”到影戏 李跃忠
地方影戏篇
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 康保成等
“活化石”——灵宝道情影戏 卜亚丽
湖南影戏的历史与今天 李跃忠
湖南影戏形成时间探考——与凌翼云、李跃忠先生商榷 张军
湖南影戏的历史及其活动现状 郑劭荣
山西影戏研究 孔美艳
湖北云梦茶馆影戏研究 李惠
豫南影戏的愿戏研究 陈燕
传承与保护篇
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 李跃忠
我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 张冬菜
影戏传承中的互动与变异 张军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其二,在以男性角色、神怪角色居多的武打戏、神怪戏中,戏曲行当运用相对较少,多以影戏传统的行当体系来区分。台湾影戏体现得尤为明显。台湾影戏分为文戏与武戏,文戏以唱为主,多从地方戏曲移植过来,如被称为“上四本”的《蔡伯喈》、《苏云》、《孟日红割股》、《白莺歌》,武戏以武打、斗宝为主,有历史演义与神怪戏,如《郭子仪》、《封神榜》等。在整理出版的张德成老艺人家藏的十五册演脚本中,《高良德》、《秦大游》等文戏,剧中人物都用生、旦、丑、公、婆等戏曲行当标出。武戏的情况恰恰相反,在《封神榜》、《郭子仪》等武戏中,戏中人物在剧本中大多数用名字标明,很少用戏曲行当标示,其中颇为少见的女角,也没有全用常用的“旦”来标示。比如《济公战八魔》一剧,列于剧本开头的人物表分为“忠、奸”两部分,属于“忠”的有“利安和尚、济公、众僧、秦相、莫相、梅香、李太后娘娘、黑和尚、(老白须)太悦老仙翁、铁道缘、紫霞真人、(仙末)徐长庆、(仙)吕洞宾、神将”,属于“奸”的人物有“八魔、卧云居士龙霄、桂林樵夫王九峰、六合童、陈海、仙云居士朱长元、天河钓叟杨明远、白云居士聘啸、搬海乾坤党燕、登翻宇宙洪韬”。其三,在婚姻爱情戏中,多以戏曲行当为主,尤其是生、旦两行。这类剧目原本就多从戏曲移植而来,也就大体照搬戏曲行当。另外,在那些出场人物少的小戏、折子戏里,也往往用戏曲的行当分类。这种情况和戏曲类似。(二)从戏曲移植的行当体系,主要用在影偶操纵、唱念等表演方面,还进一步影响到了影偶的造型和艺人的分工。我们知道,戏曲行当主要应用在表演上,是一种类型化、专业化的表演分工。它要求不同的行当在装扮、表演程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具备一套规范性的东西。演员通过这些规范化、程式化的表演来塑造舞台上的人物。明清时期,戏曲已经高度成熟,不仅行当很齐全,且各行当都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形成了固定、成熟的表演风格。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都代表着某一类广为人知、约定俗成的艺术程式。

编辑推荐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书专业性太强了,不容易看懂!
  •   我是在意大利留学的中国学生,今年开始写论文,所以就想写些中国特色的艺术,恰好我的教授对我的题目也很感兴趣,买的时候对这本书的期望挺大的,但是当我的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太失望了,没有我想要的东西,开始的序说了一大堆还是不确定中,感觉这个序有点啰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