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冠礼研究

出版时间:2006-12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戴庞海  页数:253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是1992年从河南大学历史系调入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工作的,在其后的几年间,因忙于教学与科研,与历史系老师的交往并不多。2001年,系、所合并,这才与原历史系的老师有了较多的接触,也正是从那时起我认识了青年教师戴庞海君,而且我们还讲的是同一门课--《中国历史文选》。不过除了工作上的接触之外,交往也不太多。2002年,庞海君考上了我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化史,而侧重于中国古代礼文化的基础文献“三礼”学的研究,这以后我们的联系才多起来。  “三礼”是指成书于先秦的《仪礼》、《周礼》与成书于汉代的《礼记》。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礼”学曾是热门显学,研究者众多,“三礼”的各个学派都有比较明确的师承关系。唐初,孔颖达、贾公彦等撰“三礼”义疏,完成了对自汉以来的《礼经》学的总结工作。当时,朝廷上下还有一大批包括魏征、房玄龄等在内的礼学专家。所以,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六朝人最重‘三礼’之学,唐初犹然。”又说:“大历中,尚有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苣以礼名其家学。此可见唐人之究心“三礼”,考古义以断时政,务为有用之学。”①不过,从总体上看,唐代研习“三礼”的学者有限,《仪礼》和《周礼》之学的研究更不景气。《旧唐书·杨场传》载,开元十六年国子祭酒杨场上奏说:“《周礼》、《仪礼》及《公羊》、《谷梁》殆将废绝,若无甄异,恐后代便弃。”可见,唐代“三礼”学中的《周礼》和《仪礼》二学已经衰微。宋代情况略有改观。元朝罕有研究《仪礼》的学者。明代《仪礼》几成绝学。《周礼》的命运与《仪礼》相似。清朝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学者们埋头于故纸堆,孜孜以求,因而朴学大盛,“三礼”学也蓬勃发展,并迅速进入极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礼学名家和专著,如胡培翠《仪礼正义》、孙希旦《礼记集解》、孙诒让《周礼正义》、秦蕙田《五礼通考》、黄以周《礼书通故》,等。

内容概要

冠礼,是“三礼”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汉代流行的四种本子的《仪礼》中,无一例外地都以《士冠礼》作为第一篇。在《礼记》中也有阐释冠礼功能与意义的专篇。冠礼,就是给步人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女子则称为笄礼。冠、笄之礼实际上就是古代华夏族人的成年礼,在先秦两汉曾有繁复的仪节,备受世人重视。但南北朝以后,由于社会的巨变、外族文化的传人以及古代礼书文字晦涩难懂等原因,冠礼的命运与《仪礼》一样,逐渐被政府和学者们所冷落,也逐渐被社会所淡忘,真正实施的人甚少,即使行之,也是草草了事。正如韩昌黎所说:“其行于今者盖寡”,“考于今,诚无所用之”。柳宗元在《与韦中立书》中也说:“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到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日:‘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日:‘何预我邪?’廷中皆大笑。”宋元明时期,研习冠礼的学者廖廖无几,尽管也有司马光、朱熹等学者力倡恢复,却收效甚微。清代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近代则复陷于冷寂。从20世纪初至今,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只有江绍原《中国古代成人礼》、杨宽《“冠礼”新探》、钱玄《三礼通论》中的冠礼部分等,数量十分有限,迄今海内外尚未见专门研究冠礼的专著问世。今戴庞海博士将其毕业论文《先秦冠礼研究》修改、补充、完善已毕,书稿即将付梓,请序于余,余嘉其志,欣然应允,写下了以上的话,并希望庞海君以后能在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探索研究方面取得更多、更优秀的成果。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与冠礼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二节 冠礼研究的历史、现状与任务第二章 冠礼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成人礼  第一节 礼与成人礼的起源  第二节 成人礼起源的时间  第三节 成人礼的类型与特征  第四节 成人前的教育  第五节 原始民族的成人礼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的冠礼(上) 第一节 三代礼制的沿革 第二节 冠礼前的教育活动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主要发式 第四节 夏商周时期的主要冠式与冠饰 第五节 西周时期的冠礼第四章 夏商周时期的冠礼(下)   第六节 冠礼的几种特殊情形 第七节 女子笄礼 第八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冠礼 第九节 夏商周时期的天子诸侯大夫冠礼第五章 冠礼的功能与特征 第一节 冠礼诸仪节 的功能与意义 第二节 冠礼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冠礼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冠礼的变迁附录一 冠礼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第一节 日本的成人礼 第二节 韩国的冠礼附录二 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的礼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从那时起,每个社会、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礼制,这些礼制既有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也有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的变化而新增加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礼从宜”①。三代时期也不能例外,它们都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礼仪制度,同时又有新的发展。也就是说,夏礼、殷礼、周礼一脉相承,但又有所损益和发展,其中周礼是在夏礼、殷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为全面和典型。正如孔子所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②这是孔子对三代礼制进行比较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于“礼”的阐述是重要内容。他自青年时代就推崇周礼,30岁以后还曾到处考察三代礼制,最后得出结论:继承并发展了夏礼、殷礼的周礼最丰富多彩,应当发扬,故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载!吾从周。”③为此,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  礼,最初是用来祈福祛灾的,后来才用于治国。在夏、商、周三代,礼实际上是一代王朝的政教刑法和朝章国典,是王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维系等级制社会政治秩序的准则、制度或规程。也就是说,那时以及后来中国的礼,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与文化的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政治、法律、宗教、伦理和社会制度等多重内容。礼或礼制体现在朝觐、盟会、祭祀、丧葬、军旅、婚冠等方面的礼仪上,这些礼仪是统治者在因袭前人的基础上,再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而制定的。如商代人在子虚乌有的鬼神面前表现得诚惶诚恐,毕恭毕敬,但仍不免于灭亡。周人从商朝灭亡的教训中得到启示:在事神敬天之外,还要注意人民的力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先秦冠礼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研究比较深入全面,读后学了不少知识
  •   研究扎实
  •   可以看看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