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补正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秦维聪  页数:138  

前言

  老子的名著《道德经》之所以引起后世的百家争鸣,而成为“千古奇谜”,本会秦维聪乡亲认为主因在于晋王弼注老子《道德经》的字句错乱。为此维聪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之后,曾于1987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一册四百余页的《李耳道德经补正》。  为继续弘扬老子文化及鼓励青年人发扬本会宗旨——破除迷信、提倡科学和振兴中华,维聪近期又完成一册易读、易懂及最接近老子当年的原句和原意的普通文献——《道德经补正》,以弥补晋王弼注老子《道德经》的容易引起误解和迷信的缺点。其作法就是精简《李耳道德经补正》中占大部分的考证,只采用其七十八节的“补正文”、“意译”及若干必要的“秦氏小评”。这样读者就可了解:(1)《道德经》是如何补正的;(2)老子的“清静无为主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敬望天下高识之士指正、批判及改进。

内容概要

  《道德经补正》精简了《李耳道德经补正》中大部分的考证,只采用其七十八节的“补正文”、“意译”及若干必要的“秦氏小评”。这样可以帮助读者了解:《道德经》是如何补正的;老子的“清静无为主义”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书籍目录

《道德经》补正的基本根据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李耳自序第二节 上士闻道第三节 道者万民之主也第四节 善建者第五节 乐与饵第二章 圣人之治第六节 圣人之治第七节 以正治邦第八节 上德之王第九节 王如绝圣弃智第十节 王之为学者第十一节 王不出于户第三章 愚民政策第十二节 古之善为道者第十三节 智者弗多言第十四节 王不尚贤第十五节 五色第十六节 道恒无名第四章 致慈骝第十七节 我恒有三宝第十八节 若民恒不畏死第十九节 民之不畏王威第二十节 圣人恒无心第二十一节 善行者第二十二节 宠辱若惊第五章 致俭卅第二十三节 王之治人事天第二十四节 天下有道第二十五节 或问王日第二十六节 人出生入死第二十七节 人之饥也第六章 致虚钾第二十八节 天地不仁第二十九节 信言不美第三十节 江海为百川王第三十一节 上善者如水第三十二节 天长地久第三十三节 飘风不终朝第三十四节 天之道第三十五节 殖而盈之第三十六节 太上之王第三十七节 大道泛兮第三十八节 自欺者不立第三十九节 曲则全第四十节 知人者智也第四十一节 王知其不知第四十二节 王将欲取天下第四十三节 邦其安也易持第四十四节 圣人为无为第四十五节 其政闷闷第四十六节 美之为美每七章 致柔第四十七节 人之体第四十八节 天下之物第四十九节 天下之至柔者第五十节 含德之厚者第五十一节 天将欲歙之第五十二节 大成若缺第五十三节 两方和大怨第五十四节 大邦者为下第五十五节 兵者不祥之器第五十六节 用兵者言第五十七节 以道佐人主者第五十八节 王之勇于敢有为名第八章 君子之治鲥第五十九节 重为轻根第六十节 道恒无名第六十一节 治大国第六十二节 使我介然有知第六十三节 君子知其雄第九章 “一物两向的转变律”第六十四节 道生第六十五节 有物混成第六十六节 孔德之容第六十七节 道冲第六十八节 物视之而弗见者第六十九节 道可道也第七十节 三十辐同一轴第七十一节 谷神不死第十章 “一物两向的转变律”的应用第七十二节 天下万物有始第七十三节 万物尊道而生之第七十四节 昔之得道者第七十五节 古之善为道者第七十六节 吾致虚极也第七十七节 唯与诃第七十八节 魂魄抱附录一:“老子一物两向转变律”的发现附录二:“老子一物两向转变律”的古为今用回顾我对老子及《道德经》研究的历程

章节摘录

  俗云:“悠美的音乐和美味的食品可使行人止步。”所以如果一个封国王力行“清静无为主义”,则天下人民自会前来归顺。归顺之后而不受害,则封国必定安宁、和平、繁荣。  如果要用言语来形容这个“清静无为主义”,则可以这样说:“用舌头尝尝并感不到有什么味道;用眼睛看看也辨不出有什么形象;用耳朵听听也听不到有什么声音;可是如果用它来治理封国,其效用却是无穷无尽。”  〔秦氏小评〕  李耳先生在本节继续鼓吹他的“清静无为主义”,说它对万民的吸引力,犹如乐音和美味一般。  记得幼年在家乡读私塾时,颇欣赏《四书》上的言论。后来眼界渐开,又觉得这个“孔孟之道”真是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绊脚石。现在我们不妨引用《孟子》上的几句话,来研究李耳先生时代“百家争鸣”的一斑。  “圣人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上所说的“圣人”的定义,是指他们认为行儒家之道的“先王”,不可和李耳先生认为的“圣人”——一个力行其“清静无为主义”的理想的封国王——混为一谈。  由以上孟轲先生的高论,可见当时最吃香的是“杨朱墨翟之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道德经补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