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高明灿 编  页数:259  

前言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2004年11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了第一版教材的主编会议,2005年第一版教材如期出版。经过近两年的使用,发现第一版教材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适应护理人才培养要求,对第一版教材进行再版修订成为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2007年7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再版教材建设研讨会并成立了《“十一五”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同年8月在安徽省巢湖市召开了教材主编和编委会议,教材再版工作正式启动。  在编写过程中,为了使教材体现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岗位资格的要求,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一、定位准确;二、观念更新;三、服务于专业教学改革;四、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五、注重整体优化;六、力求规范。  本着从实际出发,适应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以探索创新的态度,编审委员会经过慎重推敲,对原教材体系的组成做了适当调整,如《成人护理》分解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传染病护理》、《五官科护理》等,《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合并为《化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调整为《护士临床用药》,增添了《中医护理》、《护士人文修养》、《康复护理》、《护理科研》。本套教材不仅可供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使用,其中的部分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医学专业学生配套使用。  作为本套教材建设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感谢各成员学校领导的积极参与、全面支持与真诚合作;感谢各位主编和编者团结一致,克服了诸多困难,创造性地、出色地完成了编写任务:感谢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及有关单位的全力支持与帮助。  我们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编写本套教材,但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希望使用这套教材的广大师生和读者能给予批评指正。我们将根据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结合护理职业教育的研究、改革与创新,及时组织修订,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为推动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内容概要

  《生理学》在编写过程中,为了使教材体现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符合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岗位资格的要求,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做到:一、定位准确;二、观念更新;三、服务于专业教学改革;四、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五、注重整体优化;六、力求规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概述一、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三、适应性四、生殖第三节 人体与环境一、人体与外环境二、内环境与稳态第四节 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二、人体功能的反馈调节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二、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二、动作电位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信息传递功能一、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二、跨膜信号传递系统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神经一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二、肌收缩的机制第三章 血液第一节 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生理功能第二节 血浆一、血浆的成分和作用二、血浆渗透压第三节 血细胞一、红细胞二、白细胞三、血小板第四节 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二、抗凝和促凝三、纤维蛋白溶解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一、血量二、输血与血型第四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与心率二、心脏泵血过程与机制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因素四、心音和心音图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三、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四、正常体表心电图第三节 血管的功能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二、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与血流四、微循环五、组织液和淋巴液循环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第五节 器官循环一、冠脉循环二、肺循环三、脑循环第五章 呼吸第一节 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动力二、肺通气的阻力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第二节 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二、气体交换的过程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氧的运输二、二氧化碳的运输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一、消化与吸收的概念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三、消化腺的分泌功能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一、唾液及其作用二、咀嚼和吞咽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胃液二、胃的运动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小肠内的消化液二、小肠的运动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一、大肠液及大肠内细菌的作用二、大肠的运动及排便第六节 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和机制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七节 消化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社会心理因素对消化功能的影响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第一节 能量代谢一、能量的来源、转移和利用二、能量代谢测定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四、基础代谢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二、人体的产热与散热三、体温调节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第一节 概述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二、肾的功能概述三、肾的结构和血流特点第二节 尿的生成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四、尿的浓缩和稀释第三节 尿生成的调节一、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调节二、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功能的调节第四节 尿液及其排放一、尿的组成及理化性质二、尿的输送和储存三、排尿反射第九章 感觉器官第一节 概述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第二节 视觉器官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二、眼的感光功能三、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第三节 位、听觉器官一、耳的听觉功能二、内耳的位觉和运动觉功能第四节 其他感受器的功能一、嗅觉感受器的功能二、味觉感受器的功能第五节 皮肤感觉第十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三、神经递质第二节 反射中枢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二、中枢兴奋扩布特征三、中枢抑制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四、痛觉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二、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三、自主神经的递质及其受体四、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一、条件反射二、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三、大脑皮质的电活动四、觉醒和睡眠第十一章 内分泌与生殖第一节 概述一、激素及其分类二、激素的作用机制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四、激素分泌的调节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一、下丘脑二、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第三节 腺垂体一、生长激素二、催乳素三、促黑素细胞激素第四节 神经垂体一、抗利尿激素二、催产素第五节 甲状腺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三、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第六节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与调节钙、磷的激素一、甲状旁腺激素二、降钙素三、1,25一二羟维生素第七节 肾上腺一、肾上腺皮质二、肾上腺髓质第八节 胰岛一、胰岛素二、胰高血糖素第九节其他激素一、前列腺素二、松果体激素第十节 生殖一、男性生殖二、女性生殖三、妊娠与避孕第十二章 人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第一节 生长发育一、儿童期的生理特点二、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三、老年期的生理特点四、衰老第二节 健康一、健康的概念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眼的感光功能  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通过眼内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是视网膜内的感光细胞被刺激的前提条件。视网膜像还有一个物理范畴内的内像,用几何光学的原理可以较容易地对它加以说明,和外界物体通过照相机中的透镜组在底片上形成的物像并无原则上的区别;但视觉系统最后在主观意识上形成的“像”,则是属于意识或心理范畴的主观印象,它由来自视网膜的神经信息最终在大脑皮质等中枢结构内形成。作为感受器生理,研究的重点是视网膜怎样把物理像转换成视神经纤维上的神经信号,以及在这些信号的序列和组合中怎样包括了视网膜像,亦即外界物体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应该提出,视觉研究的进展虽然较快,但仍是初步的。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组织学将视网膜分为十层,但可按主要的细胞层次简化为四层,如图9-4所示。从靠近脉络膜的一侧算起,视网膜最外层是色素细胞层,临床上见到的视网膜剥离,就发生在此层与其他层次之间。内侧为感光细胞层,感光细胞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它们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也和神经组织一样,各级细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视觉信息最初在感光细胞层换能变成电信号后传向中枢。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根据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目前认为视网膜中存在着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图9-5)。一种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等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但视物无色觉而只能区别明暗,且视物时只能有较粗略的轮廓,精确性差;另一种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有关的传递细胞等成分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类似白昼的强光条件下才能被刺激,但视物时可辨别颜色,且对物体表面的细节和轮廓境界都能看得很清楚,有高分辨能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理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