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永明文学批评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高文强  页数:20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学术研究的乐趣,在深思与发现。博雅文学论坛,收录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学科青年才俊最新研究成果,以细读为基础,以深思为导引,以发现为旨趣。学求博识,文求雅正。本论坛不求体系之完备,规模之显赫。有引以为同道者,则择善而行。

作者简介

高文强,1969年3月生,湖北孝感人。2004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文心雕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两部。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永明士人与佛教第一节 永明士人面临的佛教前提一、佛教与政治的联姻二、士族信仰的转变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第二节 士人与佛教关系的基本特征一、从个人化到集团化二、士人与佛教关系的三种类型第三节 永明士人的佛教实践一、交游名僧二、参与佛事三、践行教义四、辩护佛理第四节 永明士人的佛学思想一、神不灭论二、三宗论三、同源论第二章 永明文学批评的佛学背景第一节 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一、文学审美观念的世俗化二、追求平易流转的艺术风格三、强调声律的和谐搭配第二节 永明文学批评佛学背景之考察一、考察的途径二、语言背景三、观念背景四、思维背景第三节 佛教对文学艺术领域的渗透一、对艺术创作的渗透二、对文学创作的渗透第三章 新变观与佛教第一节 永明文学批评之新变观一、“新变”的提出二、永明新变观的主要特征第二节 佛教传播对新变观念的推动一、佛学东渐与文化趋新二、佛教思想中的新变观念三、晋宋之际新思潮对求新学风的推动第三节 佛教在永明新变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一、士庶关系与士人文化心态二、佛教与士人文化心态的转变三、佛教的世俗化对审美俗尚的推动第四章 “三易”说与佛教第一节 “三易”说略论一、“三易”说的提出二、“三易”说的内涵第二节 佛学易风:平易文风和简易学风一、佛教的平易文风二、佛教的简易学风三、玄学之简与佛学之易第三节 佛学易风与“三易”说的形成一、佛教平易文风对文学创作的渗透二、佛学易风对永明文风的影响三、沈约与“三易”说的形成第五章 声律论与佛教第一节 永明声律论辨证一、“四声”“八病”辨证二、声律论的内涵三、声律论兴起的背景第二节 佛教与声韵研究的开拓和发展一、反切之发明与佛教二、四声之发现与佛教三、转读、梵呗、唱导的兴盛与南朝音韵研究的繁荣第三节 佛学东渐对诗歌声病观念及规则的影响一、声律论倡导者的佛学背景二、佛经翻译对诗歌声律研究的推动三、声病观念及规则的理论渊源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节 佛教在永明新变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佛教对传统文学新变的推动以及其自身所蕴含的新变思想,在宋齐之时形成一股文化新变风尚,这可以说构成了永明新变观形成的重要文化背景。而在永明新变观的具体形成过程中,佛教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士庶关系与士人文化心态  士庶分别在东晋似乎并未成为一个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东晋皇权本为士族建立,它所代表的利益也是土族的利益。“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所彰显的绝不仅仅是琅琊王氏的无上权力,更道出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利益指向。因此,土族在东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明显的优越感使他们能于生活中寄情山水、游心于淡,而视出处为同归。①  刘宋代晋,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刘裕为代表的庶族阶层凭借军事力量崛起于政治舞台,结束了土族专权的历史,皇权专制开始逐步得到恢复。这一变化的标志意义在于:从此庶族开始在政治上崛起,而土族在政治上开始退却。士庶分别问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开始凸显出来。正如唐长孺先生所言:“士庶区别在晋、宋之间似乎已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那只能是表示士族集团业已感到自己所受的威胁日益严重,才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②  土族对士庶分别看得是非常重的,庶族出身的人,即使立了大功,得到比较高的官位,但不得土族的允准,是决不能进入士人行列的,连皇帝的意见有时也难于决定。《南史·江牧传》:“先是中书舍人纪僧真幸于武帝,稍历军校,容表有士风。谓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县武吏,邀奉圣时,阶荣至此。为儿昏,得苟昭光女,即时无复所须,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当今文学批评研究常常流入泛化的情况下,本著选取“永明文学批评”这个细部进行研究,是其可贵难得之处。本著在阐述论旨的进程中,论点周全,引证材料丰富。在多方介绍引述的同时,又不失主体的选择与判定,而这种选择和判定是令读者较为信服的。这也就是作者追求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种研究观点与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员(贺兴安)    关于佛学与永明诗学的关系,尽管前人已有研究,但大多侧重于声律论,缺乏整体观照。高文强的论著试图弥补这一缺憾,选题值得肯定。论著资料丰富,思路明晰,逻辑性强,评价得体,多有新见。论著表现出作者具备了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好的理论水平。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宪章)    该论著强调永明文学批评及声律论的整体性,在将永明文学批评“新变”特点细分为审美观念的世俗化、艺术风格的平易化、创作方法的声律化三大表现的基础上,从话语、观念、思维三方面阐述了佛教对作为永明文学批评之代表的新变观、三易说和声律论的具体影响,拓展和深化了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前面性、开创性。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程亚林)    论著选取“永明”遮一时殷,阐述佛教与文学批评之关系,其最可称道处有三:一是入思方式蒹及佛理与本土儒道之契台,与佛典语言及音律在本土文学中之表现;二是研究方法执着于小题大做,开口小,掘进深,创获大;三是材料搜寻详尽而丰富,颇显论者的苦功与定力。论著思路明晰,结构谨严,语言流畅,文风朴实,诸如“新变”之概述、“三易”之平议、“声律”之辩证,皆能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言之出新。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建中)    论著选题虽然不大,但是这一研究对于认识永明文学批评的特点,对于认识南朝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却不乏深化同类研究的价值。在研究永明文学批评与佛教关系上,论著不仅关注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更注意到佛教文化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的渗透及其在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立足于文化基础的研究,给阐述永明批评的特点提供了可信的依据。从讨论中可以见出,作者的研究是在占有、消化了大量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古代文论和佛教文化,也有系统的把握。文风平实,思路清晰,显示了相当扎实的功底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文宪)

编辑推荐

论著选题虽然不大,但是这一研究对于认识永明文学批评的特点,对于认识南朝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却不乏深化同类研究的价值。在研究永明文学批评与佛教关系上,论著不仅关注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更注意到佛教文化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的渗透,及其在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立足于文化基础的研究,给阐述永明批评的特点提供了可信的依据。从讨论中可以见出,作者的研究是在占有、消化了大量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古代文论和佛教文化,也有系统的把握。文风平实,思路清晰。显示了相当扎实的功底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佛教与永明文学批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