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与犁

出版时间:2004-06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余杰  页数:250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日本,一个开满美丽的樱花的国度,一个将日常生活高度艺术化的国度。
日本,中国一衣带水的领导,曾经是中国文化最热烈的崇拜者和学习才。在日本,最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某些精髓部分,如服装、建筑、书法、围棋和禅宗思想。
日本,东亚边陲的一个群岛之国,近代以来却又用武力将中国逼到了亡国来灭种的边缘。十九世纪末以来,中国所遭受的苦难很多部与日本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历史学家郭廷以认为:“两千年末,中国施之于日本者甚厚,在造于日本至大,百年来日本报之于中国者极酷,为祸中国者独深。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创痛,虽然个能说全部来自于日本,但实际上以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
日本,今大亚洲最富裕的经济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它是中国对外关系和贸易中绕不开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跟我们同为黄和种人的人和民族,置身大中华文化圈,甚至文字都是中华民族的,直到今天依然让我们感到陌生、隔膜和困惑。我们理解日本人,甚至比理解欧洲人和美国人还要困难。
日本作家、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颁奖典礼上用“暖味的日本”这个词语来形容日本控以来的文明。这是一个经典的概括。在中国人的眼里,日本在地理们置上很近,人精神气质上却很远,中国人观察日本的时候问题显得雾里看花、扑朔迷离。 1972年9月29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中日联合声明》,至此两国真正结束了漫长的战争与敌对状态,实现了邦交的正常化。然而,双方国民之间的不信任感并没有随着一纸声明而全然消失。怀疑与猜忌,疏远与蔑视,依然扎根干那场血与火的战争。
中国和日本,一个拥有资源,一个拥有技术;一个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个是全球金融和制造业中心。两国都对对方有着极大的需求。更为要紧的是,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又都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国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关乎两国的安危,也牵扯着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没有一个人喜欢永远躲在故纸堆中生活,也没有一个民族愿意永远背着历史的包袱践册前行。
历史这本大书,总得不断翻开新的一页。很多中国人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宽容和谅解来看待中日之间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然而,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那充满硝烟和血腥的历史,似
乎总是难于翻过去。
这一页的历史翻不过去,主要原因不在中国,而在日本。
当日本的法庭驳回中国战争受害者对日本政府的诉讼的时候,当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在钓鱼岛修建标志性建筑的时候,当日本的历史学者宣称南京大屠杀是虚构事件的时候,当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再次夺去中国百姓生命的时候,当日本的首相及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宽宏大量、与人为善的中国人民不得不拍案而起,齐声谴责。我们不渲染仇恨,但要捍卫尊严;我们不寻求报复,但要还原历史。因为我们痛苦地发现,那血迹斑斑的历史如此深刻地联系着现实。
2003年8月4日,侵华日军二战期间遗弃的芥子毒气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泄漏,造成四十名中国平民受伤,一人死亡。对此事件,日本政府处理滞后,日本媒体表现冷漠,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愤怒与谴责。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完成了一项有关“8·4”毒气泄漏事件对中国青年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97.9%的中国青年关注“8·4”事件,83.2%的中国青年由此对日印象变坏,82.2%的中国青年表示不能接受日本政府所谓的“慰问金”。
受调查者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一个拒不承认历史的日本,我们肯定不会有什么好印象。”
“‘慰问金’总让我想起‘嗟来之食’,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日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尽快清除遗弃在我国的所有武器。”
“对于‘8·4’事件,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对日本政府不负责任的态度感到十分反感和痛恨,对受害者的遭遇表示同情……”

作者简介

余杰,一九七三年十月生于四川成都,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硕士。中文独立作家笔会会员、理事。
一九九八年,在此大求学期间出版处女作《火与冰》,在读者和争界引起巨大反响。学者傅国涌在《脊梁——中国三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评传》一书中指出:“少年余杰为横

书籍目录

一 历史在这里徘徊二 近代的歧路三 以日本为桥梁的时代四 大东亚之梦五 倾国之痛六 没有硝烟的生死搏斗七 光荣与耻辱八 没有完成的审判九 日本为什么不忏悔?十 寻找日本的良心十一 拒绝遗忘与捍卫尊严十二 祈祷和平参考书目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现实呼应着历史,历史启示着未来。未来,在中国与日本的相互关系中,只能有三个选择:友好、对抗、并立。友好,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就能得到的;对抗,也许两家都不愿意;而如果我们做不好自己的事情,无法在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地位与尊严的话,那么我们可能连并立的资格都没有。抱怨没有用,咒骂没有用,仇恨也没有用。有用的只有一件事情:做好自己的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铁与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个人认为是余杰在历史研究方面比较好的一本书,体现着中国学者良知的一本书。我摘抄书中几句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不渲染仇恨,但要捍卫尊严;我们不寻求报复,但要还原历史。······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座稳了奴隶的时代,另一种是没有座稳了的时代。······拒绝遗忘和保存记忆是对自身尊严的捍卫。中国人,你为什么如此善于遗忘?······一个国家的振兴,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否建成文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未来在中国与日本的国家关系中只有三个选择:友好、对抗、并立。友好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就能得到的,对抗也许两家都不愿意,而如果我们做不好自己的事情无法在竞争中赢得自己的地位与尊严的话,那么我们可能连并立的资格都没有。······有用的只有一件事情:做好自己的事。······
  •   历史从来不会说谎,说谎的只是那些自私自利的写历史的人。我们一般人丛众多垃圾历史书中翻出历史真相是很不容易的,一是要花费很多金钱(图书馆没有啊只能自己买),二是没有那么强的辨别能力。余杰给了我们普通人一个机会,他用他的学术和良知告诉我们一个尽量客观的历史。。。日本不是原罪的,中国的可怜必有可恨之处。。我们爱国,不仅仅是仇恨和嫉妒,我们需要的是宽容和爱。。唯有爱,让我们大放光芒,祝福中国,祝福我们自己。。但,其实,我还是比较鄙视日本货的,只要有得替换,我一定不买日本货。
  •   这本书刚推出的时候,我就看过。后来听说这本书不会再印,所以就买了一本珍藏!关于日本的书有很多,关于中日关系的书也很多。余杰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他把日本历史、文化等方面与中日关系结合来写,并且值得赞赏的一点是余杰的观点是比较客观的,他没有因为自己的立场而偏瘫任何一方。中日关系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借助余杰的笔,能带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视窗……
  •   余杰的书都不错,只是在国内发行的书都不敢放开手脚写。为什么我们的体制不允许我们说真话,提历史?在这种制度下的我们,在指责日本的不尊重历史的同时是否还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
  •   在浩瀚的中日歷史書籍中這本并不是歷史學家寫的書卻是一朵奇葩。全書總結了百年來中日關係的發展,并沒有像其他書籍一樣帶著政治色彩,而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講述分析了中日關係演變。既有批評日本的也有批評中國的,既有表揚共產黨的也有表揚國民黨的。是一本應該看的書。
  •   一直以来就对日本有过很多不成熟的思考,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尤其是书尾的那些话,自己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   看了之前很多余杰的书.受益匪浅!看了之后让想起巴金去世前说的一句话:(中国人)要讲实话!我欣赏余杰的战斗精神!如果13亿人里有1亿有像余杰一样说真话,那我们中国人的日子就好过了.
  •   余杰的书,值得一看!现在说真话的作家不多了!
  •   以前就看过这本书,现在买一本再看一遍,收藏一下。内容很不错,教科书上没有的历史。
  •   余杰的书没有让我失望的。
  •   不错,很有根据值得一看唤醒民族自尊!
  •   读完此书,只有沉思
  •   思路清晰,值得一读!文中对很多问题有客观而深刻的描述,如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和日本的对比发展、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都有客观的评价。
  •   中国是个友好的民族,我们总是宽容别人,但是宽容不代表忘却。我们永远不该忘却我们国家的历史。中国人,真的该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保护自己。对于那段不太久远的历史,试问有多少年轻人还会铭刻在心。铭刻,这两个字都是说重了的。。。
  •   这本书是听别人推荐,也是冲着余杰大名买的.整体不错,有图片的插入很生动的感触历史,也很客观的描述中日之间的关系.做为中国人应当这么理性而且有见地的了解中日关系,最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学习借鉴人家的长处,不过看完后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觉得我们的陋习太根深地固,很难改掉.
  •   了解了一些日本人的性格!
  •   本书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中日关系,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一个有作为的政府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一个被人们爱戴的政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值得尊重的强大的政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   客观的梳理了两国关系,是了解中日关系的基础读物
  •   有的只是百年中日关系录,没有沉思。
  •   轻松的阅读带来沉重的思考,沉重的阅读带来更沉重的思考~
  •   如果你想让自己沉重一下就看这本书吧。当我试图越来越多的了解日本的过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愿再看下去。在买书的当初,我是抱着希望客观、深入地了解历史的心态,读后,还是觉得日本民族地理上离我们很近,心理上却相去甚远。。。。。。
  •   怎么说呢,这本书基本上全都是史实的罗列,作者自己的观点虽有,但没能看出什么新的论点和内容,而且许多章节的文字衔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违和感和不协调感,简直就有是多篇文章拼凑起来的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