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信仰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贾梦霞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前言

  第一次听说贾梦霞这个名字,是我的朋友孟非从南京给我打电话。那一阵子民生新闻火得不行,南京零距离成了各地电视台竞相克隆的样本,孟非的光头成了选主持人的标准。到底有过多少写孟非的报道,我估计他自己也不清楚,而且以他那种桀骜不逊、我行我素的性格,对报道他评价他的文章也着实不大上心。大出我意料的是孟非专门给了我一个电话说:“有个女孩子采访了我,居然写得很是与众不同,是所有写我的文章中最挖出了些东西的一篇,你帮我看看吧。”这个女孩子就是贾梦霞。  她写孟非的那篇文章,标题叫做《我只有一种姿态》,这句话显得笃定坚持毫不含糊,有点倔,有点愣,不打折扣地印证出孟非渗透骨髓的那种民生立场,一看就像孟非说出来的话。  往下翻翻她的书稿,发现几乎每个标题都像是用飞镖啪地一下钉在墙上那样,直指魂魄,不容置疑。可巧梦霞采访的这些电视人,一大半是我相熟的朋友,所以一看标题就跳出个念头:嗯,就是他了!  张越,是电视图里公认最会讲故事、最好玩的一个人,她一笑的那片粲然,哗地一下就笼罩了周围所有人。可是,梦霞在采访后记里说:“当她坐下来开始说话,她身上春天的亮色就逐渐朦胧,坐在我面前的张越有着无法解脱无法言喻的忧伤。”  她问张越:“你的采访对象对你的世界观会有影响吗?更灰色还是更明朗?更悲观还是更乐观?”张越回答道:“我觉得是这样,在我以前还没有接触这一切的时候,我是一个伪乐观主义者,就是我们从小被赋予一种教育说生活是美好的,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明天会更好……那个时候我还写过文章,我说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宁愿相信明天会更好,但我后来不相信了,我认为这是瞎说的,我被骗了,生活不是这样的。我特别特别悲伤。我从一个乐观主义者变成一个悲观主义者,然后我在做这个节目的过程中,也包括这几年里我接触周围的人和我阅读的过程中,我才从这个悲伤和绝望的人生中再找到力量……人生的本质也许就是这么孤独和痛苦。因为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但是,既然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既然你活着,为什么?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找寻希望,找寻温暖,找寻力量,就是你活在此生的过程。我们干吗呢?我们每个人都干吗呢?我们不就是在寻找安全、寻找力量、寻找温暖吗?在人和人相互交错的过程中。”  最后,梦霞给张越锁定的标题是“悲观主义的花朵”,一个优美忧伤而且悠扬的意象。  我的另一个朋友李静,自己撑着那么大一家公司,主持着那么多档节目,可还是永远像个大仙儿一样。我见她面,没怎么听她说过节目和公司的事,反而听见的全是些吃喝玩乐和生完孩子减肥、全家人度假这一套,蓦地看见“我是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人”,哑然失笑,可不就是吗,对李静这样一个做大事的小女人来讲,完整的幸福比局部的成功重要。  梦霞曾问李静:“我来采访之前也问了很多人,问他们对李静怎么看,他们都说看李静的节目是因为觉得李静的个性很可爱。你觉得自己是什么个性呢?”李静说:“我觉得我性格挺好的,比较完整……就是心理比较完整,比较健康。”梦霞再问:“大家印象中娱乐节目主持人个性应该是比较夸张、比较张扬,但是你其实又特沉静,特稳得住。这听起来好像挺矛盾的。”李静说:“人身上有很多角色,我原来可能只认可我女孩子的角色,后来你发现你还有更多角色。比如说你是制片人的角色,你就应该承担起责任,大家跟着你,信任你,你不能说今天我不想干了,我就关门。感性是你的一个活跃的因素,它让你去热爱生活;理性是告诉你什么东西是不可以的,这更重要。其实,在主持节目当中也一样,需要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翻遍了这部书稿,脑子里浮现出来我熟悉的那一张张面孔,而在字里行间,梦霞一句又一句的追问逐渐拨开了一些深层的意识,缘着那些问题一路探询而下,隐约可以听见灵魂片断吱吱嘎嘎的声音,像久不挪动的家具要清扫一下的时候,就带出了那种凝铸了历史的动静。这本书的选题很时髦,但是它的内核里有一种苦涩的诗意,有一种苍凉空旷的回响,因为她要的不是描述中国电视界几个耀眼面孔的现状,她要的是追问这些面孔背后灵魂的成因。  在采访王志的那篇文章《我问故我在》中,梦霞一开篇就写到了她在《面对面》的一段工作经历,她说:“即使只有我一个人独自坚持着一份不能够成功的事业,我还是相信它存在,相信理想存在,相信美好存在,相信纯粹存在,相信永远存在,相信永恒存在,相信情怀存在,并且属意用自己卑微的生命去证明它们的存在。”  我的耳畔响起一首英文歌,沉静而坚持地吟唱《IBelieve》。  最后,我说一段我和梦霞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工作交往。2006年11月底,《财富故事会》的编导贾梦霞约我做一个特别节目“我的财富观”,因为我太忙,梦霞和摄像一直等过了夜里十二点。  黑背景,单机,一盏灯柔柔地罩着我,很安静很单纯的一个形态,梦霞坐在我对面灯影里,也不大问什么,说:“你自己讲些关于财富观的故事吧。”我是个老师,我最大的精神财富当然和我的学生们相关,我就自己开了场,一路故事讲下来。还没有十分钟,我就看见梦霞孩子气的大眼睛水汪汪的了,接着脸上就横一道纵一道溪流如注,她一边定定地看着我,一边横七竖八地去擦眼泪,我忽然觉得心里软得不得了,软到声音断成一节一节的,终于NG。  我补妆的时候。梦霞一边给我递纸巾一边说:“姐姐,对不起,再开录我肯定不这样了!”开机,这次好像比十分钟长了些,对面的梦霞又是满脸亮晶晶了,于是我再一次NG……  这是我上过大大小小百余次节目中唯一一次让编导的眼泪给弄NG了的经历,这个很不“职业化”的小编导贾梦霞从此成为我的妹妹。  追问可以是坚硬的,但追问背后的情愫一定很柔软。在这一场追问成因的过程中,一个用了心的作者,分明看见自己的灵魂。

内容概要

  《电视信仰》是一本电视人对电视人的访问,杨澜、王志、汪涵等名嘴尽在访问之列,于丹老师为其作序,她说她听到了灵魂的声音,就在那一张张名嘴后面,灵魂的片断发出了嘎嘎吱吱的声音,好象是家具的历史,而这本透露了名嘴们灵魂的成因。  通过对国内最成功的十余个电视栏目的主持人与制片人的深度访谈,凸现中国电视人的个性与经历,反思中国电视业的缺憾与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电视可谓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辉煌象征和重要推动力,对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都产生着不可小视的影响,但正是这样一个要害媒体,一个貌似风光无限的行业却存在着种种不为人知的缺憾和问题。《电视信仰》以批判为纲,访谈为本,厘清电视本质,呼吁责任回归,同时表现电视人除公众人物之外的另外一面,展现其思想与个性魅力,力图为读者还原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媒体的本来面目。

作者简介

  贾梦霞,2002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经济频道《经济信息联播》任记者、新闻频道《面对面》任编导、经济频道大型电视公益晚会《春暖2007·财富手拉手》任总撰搞;现在经济频道《财富故事会》任编导。

书籍目录

张越:悲观主义的花朵人生的本质也许就是这么孤独和痛苦。因为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但是,既然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既然你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找寻希望,找寻温暖,找寻力量,就是你活在此生的过程。我们不就是在寻找安全、寻找力量、寻找温暖吗?在人和人相互交错的过程中。杨澜:风地里的树你必须是自己奋斗过。如果一开始你就是种在温室里,你永远在温室里,然后看着玻璃窗外这棵树说:歪了,歪了。你不知道有风吹所以那棵树是歪的,对吧?你只有真正站到了风地里,你才知道:哦,是歪的,但我知道你是怎么被吹歪的,我很体谅你。梁冬: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就是一次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娱乐的过程。什么叫豁达的人,他面对困境的时候感觉就跟去玩过山车,往下掉一样。这句话叫“玩的就是心跳”。李静:我是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人我是运气太好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儿戏成了,人生不能有第二次儿戏。他们都说这人是神人,但这人咱们也别效仿她,我的经验没有任何可以沿袭的。我这种东西也就我这种个性能这么做。戴军:娱乐是一碗心灵鸡汤我觉得可能人在洗脚的时候是最放松的,他整个身体在放松的时候,他的心理也是放松的。我想我可能就是在精神上帮别人放松的一个按摩师。汪涵:神的孩子都跳舞西方极乐世界说地是柔软的沙子铺成的,脚踩上去极其绵软。树叶郁郁葱葱,风吹过的时候,树叶碰撞的声音就是佛的声音。其实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们心里,它不远。所有的宗教到最后就是一个字,爱。陈虻:别为自己的低级趣味制造借口什么事都是一个多数跟少数的问题。大部分人都用手机,也还是有人拒绝;大部分人喜欢娱乐,也还是有人思想,只不过以前喜欢思想的人的比例比现在高而已。那么这个比例将来会不会慢慢地又变回来呢?没准。王志:我问故我在任何提问都是一个问题,比如我心平气和地说:“你最近好吗?”这也是个问题,但是我从反面来说:“很多人说你最近不好,你为什么要说好呢?”这就是质疑,是质问的方式,是质疑的方式。李伦:梦想照进现实我觉得不只是做电视,做什么都需要梦想。尤其是在这么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这可能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容易让人摇摆,容易让人放弃,容易让人悲观,容易让人沮丧。所以我经常说,我们要树立一个生活态度:就是希望大家在这儿是一伙相信梦想的人,是一伙虔诚生活的人。孟非:我只有一种姿态我们爱一个人是要给对方快乐。你多爱他和他多爱你这完全是两回事情,为什么我们爱一个女人我送你花?给你买东西?那是我的需要。人家不需要玫瑰花,人家也不缺你这顿饭。李响:零距离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强调我们的记者一定现场出镜,片尾的时候一定讲我是在哪儿哪儿报道的,当时有很多同行笑话我们,又不是在美国纽约,又不是在伊拉克,你还弄个北京东路四号。张丹丹:畅游人心的鱼在电视机里面给大家说新闻的这个姑娘,是一个很容易被感动,也会生气拍桌子的人。她跟大家一样,会哭会闹会笑,会心情不好,也会胖。就这么一个人。然后她才是一个主持人。这个颠倒过来的顺序是中国电视很大的一个进步。潘礼平:为人民服务我们讲最生活化的语言,“做个有良心的人”就是最普通的语言,老百姓就喜欢这么讲,这也是我的世界观。我强烈主张平等,帮助那些弱小的人,你可以锦上添花,但我喜欢雪中送炭。《圆梦行动》:让我们死后能够上天堂附录:记录中国电视的一段历史

章节摘录

  梦霞:我还是想请你描述一下,你在《超女》节目现场的感受,就是你作为一个人,当然也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当时在现场的真实感受。  汪涵:我觉得下面都是疯子,全都是疯子,我觉得为什么要这样,凭什么弄成这样呢。但是我也很感动。我很感动,就是我很难在节目当中哭。  梦霞:你是没有哭过吗?  汪涵:我没有哭过。但是有过心里被撞了一下的感觉,挺可惜的,像叶一茜被淘汰了啊,像靓颖和何洁PK啊,心里想这些都是小孩。  梦霞:你当时的真实感受是什么?是像外界所批评的那样,觉得“残酷”还是别的什么?  汪涵:不是,这就是一个游戏规则,而且是摆在台面上的游戏规则,你来了就要遵守。而且这个游戏规则不残酷,你离开这个舞台之后,这个舞台以外的世界,有比这个残酷十倍、百倍的PK,有比这儿残酷十倍、百倍根本就不摆在台面上的游戏规则,这算什么?你们有什么资格和权利去批评它、指责它。她们这些小孩,会遇到比这个更残酷的东西。所以当时我特别不屑于别人说这个。生活当中她们现在进到公司,有可能会非常怀念舞台上,谁都知道要干什么,谁都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生活不是这样的,你根本不知道你要怎么样,你根本不知道你做了以后会怎么样,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可能误伤自己了呢。你拿一把明枪去防一个暗箭,一下扎到自己了。这算什么呢?只是一个节目。  梦霞:那个现场会是你主持节目当中感觉最奇怪的现场吗?

媒体关注与评论

  翻遍了这部书稿,脑子里浮现出来我熟悉的那一张张面孔,而在字里行间,梦霞一句又一句的追问逐渐拨开了一些深层的意识,缘着那些问题一路探询而下,隐约可以听见灵魂片断吱吱嘎嘎的声音,像久不挪动的家具要清扫一下的时候,就带出了那种凝铸了历史的动静。这本书的选题很时髦,但是它的内核里有一种苦涩的诗意,有一种苍凉空旷的回响,因为她要的不是描述中国电视界几个耀眼面孔的现状,她要的是追问这些面孔背后灵魂的成因。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学博士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  这书在不经意间就让你和你平时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的熟面孔那么地接近,近得可以感觉到对方的情绪波动。一切都像信手拈来,一切又都那么意趣盎然。  李开复——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做最好的自己》作者  对未来的电视史家来说,这是深刻反思中国电视过去二十年的一部断代史。  袁方——中央电视台首席媒介顾问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媒介研究总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视信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