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探珠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金道行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金道行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每一个作家走上写作之路几乎都是从热爱读书开始。作家们尤其喜欢在回忆里提到儿时读书读得着迷的经历:或是家中的书,或是借来的书,或者是捡回来的书,并且还多是偶然读到,偷偷读到。于是就着魔似的一发而不可收,于是自己也想学着写。那么作家读些什么书呢?或者说,哪些书是作家写作时常读的呢?当然,首先是前人写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鲁迅说:“凡是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从前的中国作家受到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国、水浒、西游、红楼,以及外国的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冰心还提到了《聊斋》和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记》(《大卫·考伯菲尔》)。海明威则开列了一大串名单,如但丁、维吉尔、莫泊桑、马克·吐温、福楼拜、巴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甚至不否认卡夫卡的《变形记》、伍尔芙的《黛洛维夫人》和海明威、福克纳、格雷厄姆·格林等对他写作的影响。而当代的作家们读到的作品更多了,报刊上还常统计一些书目,于是又多了普鲁斯特、昆德拉、马尔克斯、辛格、博尔赫斯、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叶甫图申科和胡适、周作人、林语堂、沈从文、梁实秋、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作家们由于写作的需要,还常读到文学作品以外。茅盾在谈到“创作的准备”时指出,一个作家的“文艺修养”还应该包括文学理论、文化艺术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他说,“读名著的时候,还须应用你所有的社会科学知识来参照。”他强调“通读”,否则就是“危险”的。这种“危险”,我以为似乎还在变成现实。最明显的是市场拒绝文学理论书,因为读者不读,作者也不读,作家只要坐在咖啡厅里“神侃”就有了。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甚至说他只管票房,只管当下;至于艺术,那是一百年以后的事。这种急功近利的言论似乎也成了“理论”,并且很有代表性。说者惟其著名,又红火于一时,所以影响就更“深远”。

内容概要

  用现代心理学窥探文学写作心理奥秘;从作家的心灵中寻觅审美心理与世俗心理的冲突;从文学名著中获取文学写作的成功诀窍;从大师的心灵中得到鲜活的生命体验……  让文学写作从精英走向大众,让作者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息息相通……  作者毕生教写作,潜心研究写作心理。耗十年心血,给广大文学写作者献上一本应读而又好读的文学写作心理学专著。

作者简介

金道行(1937-),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写作心理学研究,业余也写随笔。发表论文、随笔100余篇,其中《论艺术思维》、《文学创作的心理冲突》、《论下里巴人》等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的专著有:《写作心理探索》、《写作心理探微》(广西教育出版社)、“中学作文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作文心理素质教育》(文心出版社)、《文心探珠——文学写作心理学》(长江文艺出版社)。

书籍目录

自序引论一 逻辑起点:写作心理双向组合二 “双向组合”的心理学依据三 “双向组合”的哲学依据四 强化“读者意识”五 文艺心理学的体系六 到文学创作心理大海探骊得珠第一章 心理驱力一 文学写作动力探源二 文学写作动机系统第二章 心理张力一 文学的生气与力度二 文学创作的心理张力三 创作得失与心理张力第三章 心理冲突一 审美心理与世俗心理的冲突二 作家的人格矛盾三 写出灵魂的搏斗第四章 心理作者一 心理作者的特征二 心理作者与叙述者三 心理作者的功能第五章 心理读者一 作者心中有读者吗?二 作者——心理读者——读者第六章 心理人物一 文学形象与心理人物二 心理人物的生成三 心理人物与主人公第七章 心理语言一 作家的语言痛苦二 文学运用心理语言第八章 心理内视一 心理内视是一种体验二 心理内视与意象创造三 心理内视与审美体验第九章 高峰体验一高峰体验的心理感受二创作的“贯通”境界第十章 生命体验一 创作捷径与心理体验二 最佳创作与生命体验三 作家自杀与审美体验第十一章 心理视角一 心理视角与心理视点二 “显我”与“隐我三 人物“你”与读者“你”四 心理视角的转移第十二章 错觉心理一文学喜欢捕捉“错误”二“错误”何以“美丽”三创作心理的平衡第十三章 情感思维一 文学创作与情感思维二 文学创作与审美情感第十四章 灵感思维一 灵感是一种思维二 灵感的心理生成三 怎样争取灵感光临第十五章 艺术思维一 意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二 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第十六章 心理时间一 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二 打碎时间与还原时间三 文学怎样运用心理时间第十七章 心理空间一 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二 心理空间与审美空间三 文学怎样运用心理空间第十八章 心理逻辑一 心理逻辑与文学二 心理逻辑与审美心理三 心理逻辑的趋向第十九章 技巧意识一 技巧的心理实质二 技巧是形式关系的沉思三 技巧对心理定势的叛逆第二十章 意境心理一 意境是心理存在二 意境的心理结构三 读者对意境的实现第二十一章 夸张心理一 文学的艺术夸张二 艺术夸张的心理机制三 艺术夸张与夸张修辞第二十二章 意识流心理一 意识流其实是心理流二 意识流的心理表现三 意识流的读者意识附录时钟墙上的斑点鸠摩罗什文艺心理学著译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写作心理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心理张力不是来自心理本身,而是来自“心理对应物”内部的“冲击”与“反抗”,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文学的生气与力度在于写作心理的张力;而没有“冲击”与“反抗”,即没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就没有心理张力,文学写作也就“僵死”了。文学写作的“心理对应物”是作家感受、情感、思维等的对象,它们不应该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复杂的,对立的存在。这种复杂、对立的存在会在作者的写作心理上产生冲击与激起反抗,即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于是,也就有了充满“不动之动”的心理张力。假如李白仅仅一厢情愿地呼吁:我的抱负我的才能有谁相知呀!或者写尽了敬亭山的自然风光;而不是在“人”与“山”之间造成“人格比照”或“互相厮磨”,即出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能像《独坐敬亭山》这样具有生命力度与动态之感吗?人与山的“人格比照”或“互相厮磨”,使写作心理有了生气勃勃的张力。同样,余秋雨的《笔墨祭》也没有单单地写笔,或者单一地写中国文人;而是写出了“人”与“笔”之间的“人格比照”,即写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这种对“心理对应的”的感受,不囿于一端,而力求“比照”式的相互作用,就是写作心理的张力。《乡关何处》对乡情的抒写,不在“爱”与“悖”中作简单的弃取;而让离别与回归构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反相依,写作心理呈现出“不动之动”,情感的抒发也便有了张力。《废墟》则以“废”与“兴”、“归宿”与“起点”构成思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让它们相互作用,又以“现代是宽容”来形成对立的统一。写作心理在两个层面上呈现“不动之动”,思维的展开就更有了张力。

后记

上世纪80年代初,“写作”在高校以必修课开得很红火,各种写作教材如雨后春笋,还供不应求。可是,我在上课中却深切地感到,这门课的可讲性和可听性以及对写作的指导性都很差。其原因主要是授课仅限于一般经验的概括,这是表层的;而理论性不足,这才是深层的。我从几度学习心理学中得到启示:“写”得好的关键其实是“想”得好。想,就是人的心理,故我开始研究“写作心理学”。恰逢那时出现了“弗洛伊德热”,“文艺心理学”也开始兴建(不是复苏),并形成以金开诚、鲁枢元和童庆炳为主的“文艺心理学”三大家。1989年9月,我捧着已经完成初稿的《写作心理探索》负笈京华,做了童庆炳教授的访问学者。从那时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写作心理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我的所有论著几乎都“三句话不离本行”。而且,愈研究,我还觉得写作心理这口井愈大,愈深,于是我更有了寻找知音,并薪火相传的急切心情。我研究写作心理学,我自己也热爱写作。青少年时曾冲动于写诗。为了学诗,18岁那年暑假,我与同学诗友冒昧地跑到省文联去找诗人请教。当门卫问我们要找谁时,我们答不上来,说只要是诗人就行。后来,我又血气方刚地弄随笔杂文,弄得被打成“牛鬼蛇神”,改造数十年也改造不完。80年代一旦“解放”,我便像脱缰的野马,更没日没夜地写起来,被人称为“写作狂”。我的心里似乎有倾吐不完的热血、情感、志气、认识,我体验着寻找理解的苦闷与快慰。这样一直到退休10年来,我每天仍在电脑上敲击。70岁到武汉定居,住在陌生的小区里,我订报纸杂志,逛图书城买书,随时想起什么就在电脑上“写”。年纪大了,不能一气呵成,好在电脑改起来方便。电脑桌上还放着纸笔,吃饭,睡觉,跟孙子玩,有一点灵感,想到一个词,我就随手记在上边。除了论著,我还写随笔。我曾在我的“二探”《写作心理探微》的后记里说:“我终于要与写作拜拜,那是我不能思考的时候。”我自信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时候,所以我还在写。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所写,不媚世,不媚俗,不媚时,不媚人,对得起一颗心而已。

编辑推荐

《文心探珠:文学写作心理学》:以现代心理学窥探文学写作心理奥秘,到文学心理大海探骊得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心探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许多人有满肚子的话却写不出来,为什么?看看这本书,它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写作是怎么一回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