惘然记

出版时间:1997-03-0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张爱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触目惊心的是:人淹没在日常的细节中。人的灵性;人的活泼与绚烂,僵死在程式化的生活里,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遇见同样的面孔,谈论的同样的话题,时间生什么区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惘然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生活在时代的夹缝中。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香港,也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小说中的小姐夫人们,住着别墅,打个电话就能相约看场电影,还有专车接送,时不时说两句英文,谈谈时事、养生,说说当年的留学时光或是儿女的留学生活,完全是一副现代人的模样,安插到任何一部现代剧中都不会有违和感。但是同时她们也不得不接受家庭安排的婚姻,容忍丈夫三妻四妾,不敢离婚,对流言蜚语无能为力,和任何一个传统的中国女人一样过着身不由己的生活。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尤为矛盾,她们过着新式的生活,有着新派的思想,但是依旧无法逃脱传统的束缚,因为她们还有长辈,有整个冥顽不化的传统力量压在头顶。忽然想起巴金的《家》《春》《秋》中觉新的悲剧。觉慧可以走,觉民也可以走,但是觉新不可以,因为他承担着整个家族的压力。他是长房长孙,即使传统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也不能一走了之。但是最痛苦莫过于明知正在亲手毁灭自己还不得不继续下去。他不是懦弱,因为他面对的是他的家庭,是抚养他长大的人, 是他曾经尊重爱戴的人,而不是敌人,不是仅仅一个“封建传统势力”这样的词就可以概括了的力量。或者就像《红字》里面的牧师,他当然爱海斯特,也爱小女儿珠儿。他的确懦弱,不敢站出来承认通奸的事实,因为他是令人敬仰的牧师。但是当真相即将揭开,他也不能够一走了之,他只能死,因为否则他将自己反对自己,将自己前半生所信仰的一切都颠覆掉。
      
       张爱玲的主人公们都是成长于传统的泥土里受新思想灌溉的的扭曲的花。家茵与总豫真心相爱,那又怎样?家茵有一心想让她做姨太太的贪得无厌的老父,宗豫有女儿和从乡下来的发妻,他们各自承担着本不应有的压力。所以家茵只能走。有时候我想,如果家茵的父亲没有来找她呢?没有引发那一场场让她始料不及的闹剧呢?他们是不是就能在一起了?也许她还是要走。因为这是个时代造成的悲剧,哪一个人出不出现并不重要,一个障碍不在了,还会有另一个障碍出现,只因家茵宗豫两人自己心里都没有信心。以前上历史课老师问过一个问题,如果荆轲杀死了秦王,历史会否因此改变,秦国会否因此没能统一天下?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秦王死了,也会有他的儿子、孙子继承王位,一个时代的格局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出席与否被改变。这两个故事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我想表达的是,很多事情不是巧合,悲剧的种子一早已经种下。
      
       四、五十年代的青年人,现在已经是老人了。我们今天依旧不能完全避免他们的悲剧重复上演,但是时代终究在慢慢改变。看张爱玲的小说,这是我唯一感到欣慰的一点。
  •     这是一本好书,虽然不如其他本来的著名。
      
      喜欢里面的《多少恨》以及《殷宝滟送花楼会》,倒是赫赫有名的《色戒》甚不起眼。
      
      完全没有矫情,多的是经历过的沧桑往事。让我想起了简奥斯汀,可惜这样的对比还是完全无法让人满意。
      
      简奥斯汀因为没有沉重地痛过,所以总是happy ending,皆大欢喜,带着少女般的梦想和憧憬。
      
      张爱玲因为好好地经历过,看的太多了,因此满纸的荒芜,虽然笔触间希望温暖一些,但终究大背景是苍白和惨淡的。看她的书,如同秋夜,窗外沥沥细雨,满地落叶,人就着橘色的灯光,即使有着一壶暖茶,但终究抵不过时光的飞转,人生的错过与叹息,终究是冷冷清清,独自凄凉的。
  •     借着午后沙沙的暴雨声和昨日沉溺在张爱小说里的情绪,我忍不住翻至这仅存的小说结局,想要寻个究竟。昨天下午在图书馆一口气看了大半的小说——<多少恨>,还真的如张爱写给胡适先生的信中所说的,“平淡且自然”。
      
      因为读张爱的同时也在看胡适,总是八卦地想要找寻两人间的种种蛛丝马迹,才不免找来张爱的小说看看。说是借口,其实张爱的小说才是真的喜欢,但凡小资情绪的现代女性都会喜欢的小说类型,我也不例外。但是读了这么多日,才发觉这“平淡且近自然”的风格才是真的不易。
      
      <多少恨>是看到张爱自己在小说集自序中的推荐才翻出来读的,据说原本是电影剧本<不了情>,后来因为遗失了剧本,就索性改编成小说收录起来,还改了名字,因为又有同名的电影在香港上映。依我看还是不改得好,因为在这部“平淡且自然”作品中,读者几乎看不到大悲大喜、大爱大恨的场面,主人公的命运就在平淡的叙述中慢慢展开,即使结局也是寥寥几笔,让人无奈地回味。
      
      小说的故事背景还是定格在那个永远阴郁且带有遗憾的年代。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家庭女教师与男主人恋爱再分开的故事。想来情节虽是落入俗套,因为这部小说一路读下去,我真的不由自主地想起英国夏绿蒂•博朗特的名篇<简爱>来。但平心而论两部小说的结局,我更偏爱张爱的给男女主人公那决绝的而又不失风度的离别。那将深情隐藏的手法是张爱小说的惯用伎俩,“暗写、白描,又都轻描淡写,不落痕迹,织成一般人的生活质地,……”洽是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觉。故事对于女主人公房间对象摆设的描写完全是美术家的油画手法,几次我都忍不住想象那昏黄的烛光下男女主角互视的镜头,那一种欲言又止的痛楚似乎也是浓得化不开了。
      
      最喜欢还是这一句,“立在黄昏的窗前”,想必这里亦是省略去了许许多多描写人物内心的句子,因为读者读到这里已难免移情于主人公的身上,想起自己曾经立于黄昏的窗前那些个所思所想,也就明白小说家那许多未道明的感情了。
  •     那夜因为D&G的关系,在深夜听《色,戒》原声。努力回忆那部细腻的电影,自然是高潮部分最清晰。想到王佳芝在最后关头说:“快走!”将易先生放了。想到她出门,仓皇世界仿佛已经换了一个天地,她坐在那个快乐车夫的三轮车上,车轮飞快,风车滴溜溜的转个不停……我好想去演这个车夫,整部电影中最轻松最真实的一个角色。就怕汤唯太胖了,李安要求又那么高,NG几次我就蹬不动她……
      昨夜,又因为D&G,在深夜将这个故事重看一遍。夏夏从台湾带回的《惘然记》,竖版繁体,看着居然也不累,反而很平静。仔细看了前言,找到那句“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色,戒》的故事其实就写了那一个下午,一场牌局还没有散呢,爱情就来了,把爱人放跑了,然后自己死了。怪不得看第一遍,至今故事已经模糊,却永远记得白炽灯下紧绷桌布的麻将桌,桌上是涂满蔻丹的手,一只只火油钻。
      李安果然忠实原著,还原得用心。王佳芝等易先生时的擦香水,易先生炮弹似的直射出去,乃至那个三轮车,原来原著中也有,甚至连车头上的风车都有。还有那些熟悉的台词,比如“我傻,反正就是我傻。”难的是那些心理转换的影像体现,王佳芝在最后一刻的动摇和决定,一瞬间,只是一瞬间。
      “陪欢场女子买东西,他是老手了,只一旁随侍,总使人不注意他。此刻的微笑也丝毫不带讽刺性,不过有点悲哀。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
      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
      太晚了。”
      爱,就这样突然领悟,却早已悄然来临。发觉的时候它早就来了,对自己说他爱自己,其实自己早就爱上他了。他逃掉了,于是,她逃不掉了。
      张爱玲也真的写得用心,在那样一个高潮戏下,也不紧不慢事无巨细交待清楚,还不忘写首饰店老板检查东西没有被调包,才安心收了起来。
      对,这跟电影是不同的。电影里,他们是去取已经做好的戒指,她戴上了它,最后又归于他处。而小说中,她才不过试戴,他才不过写了张单子,她就把他放走了。最后戒指还给店里,她什么都没有,一身轻松的走了。
      原来李安也不相信她这样傻。
      不知道再隔三十年光阴,回望当时的月亮,他会不会修改这个细节,坚持这个结局……
  •      未见其书,先闻其名,“张爱玲” 早已贯耳如雷,其小说独有的“张爱玲式悲剧”也在脑中烙下印记。
      
       这标题“多少恨”毫不隐讳,草草三字,却倾诉着恰似江水流不尽的怨恨。
      
       故事和现代的青春偶像日韩剧的情节不谋而合,家茵的爱情是每个人都曾梦想的一见钟情。张姨绘制跌宕起伏的能力由此施展开来,如果第一次是意外,那第二次只能算是巧合?家茵渐渐隐去的好感在二次碰面中再次萌发,并开始在内心憧憬三次见面。如愿所至,却来得突然,他们进入的却是同一个大门,在谁也没有主动去接近对方的时候,机缘巧合相遇而相识。难道这就是佛祖所说的姻缘?这样显然不是张姨的作风。
      
       先要说到小蛮,小蛮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也是这场悲剧的伏笔。跟着姚妈后面无人问津的小蛮是连接家茵和宗豫的纽带,是她让家茵爱情变得光明,同时不可忽略的,小蛮也是宗豫所肩负家庭的责任而无可斩断的的桎梏,更至关重要的是直接链接出横亘在家茵和宗豫间的大山---夏太太--宗豫原配发妻。
      
       作为新思潮吹动下的商人宗豫,旧式的婚姻并没有埋葬他的追求,他早已以分居进行顽抗。当遇到心仪的家茵后,离婚成了他唯一的自救,为了凸显他的决心他反复告诉家茵他的不幸,并宣誓早已为战斗做好了准备。
      
       新思潮下的她也没有放弃,从小蛮对她的欢喜开始,她一直在追求着,即使是闲言碎语的姚妈,苦苦哀求的夏太太,所有的外界阻碍都没有把她吓倒。她坚定着自己的爱情,找寻着自己的幸福,与旧事物坚强的斗争,可偏偏无法逾越的却是自己的父亲---虞老先生。
      
       虞老先生潇洒过,曾是“风度翩翩的浪子”,败完了祖辈的财产,也抛弃了家茵的母亲, “嫁”给了另个女人。来上海后依旧是老年版的纨绔子弟,依旧贪吃懒做、花钱如水。家茵一直心里怀恨着他伤害母亲的行径,实在“太恨他”。在家茵生活刚刚出现转机的时候他又恰时出现,从开始骗取家茵微薄的积蓄,到突然登门造访夏家继续压榨女儿,后甚至搭络上宗豫直言不讳谋差事,挪用公司善款,更可恨的是丢了差事后竟以女儿为交换问夏夫人骗取钱财。虞老先生见人拆招,逢人要钱可谓出神入化。
      
       家茵的爱情也随着虞老先生一次次的“借钱”在泥潭中越陷越深,“赶明儿叫娘也跟先生念书好不好”小蛮童真的哀求更让家茵恻隐,终于,将这份残存的爱深深埋葬。家茵对他的恨由此越积更深,正应了标题“多少恨”。
      
       恨远不止这些,其实这是三个女人“恨”的故事,玩着骨牌到天亮默默等待的母亲,害病独守乡下的夏太太,奔赴天涯不忍离去的家茵。三个女人在旧社会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和自己的命运,但谁都没有幸免,无一都是同一下场,终究痛苦一生。
      
       虽然这是张姨故事的固有结局,但不免为这家茵辗转反侧的爱情,几个女人悲惨的下场仍要感叹番,就像那只破香水瓶里枯萎的花有些荒凉,又仿佛在天涯里叫着一两声的破船充满凄清。
      
  •     还是最喜欢曹禺的戏剧。
      
      单说我对爱玲此文的看法吧。我觉得里面三个男人是重点,他们的愚蠢,证明了一个事实,因为他们的存在,争强好胜,虚荣无趣的女人可以屡屡得手,不过他们这只能代表一部人,但这部人纵容了浮夸的女人,也许是对这种女人的厌恶吧,她们制造出来的风云,我只能嗤之以鼻。
      爱玲把这个怪圈表达出来,也许不想给太多美丽的描述,所以选择了戏剧的方式,好像后来也被拍成了喜剧电影。
      
  •     结局应征了它的名字,情未了,缘以断。世上的不了情数不胜数,张爱玲给它们做了个总结,仅此而已,她没有多谢一个字,没有多给读者一点幻想,生生的就这么结束了,够恨,够真实。美丽的邂逅,令人回味三分的传情话语,都悄悄的藏在了不了情里面。
      也许这就是故事,这就是一些爱情的命运。
  •      朋友哥搬家,撂下一大堆书,丢在书架上,闲来无事总去翻翻,早就看见了《半生缘》,《惘然记》等好几本,浅红偏黄泛着白的封面让我打不起半点兴趣,只是后来无意中看到张爱玲几字时才大惊失色,如获至宝。
      
       封面,从上下浅红渐变到中间微白,身着酱色大衣的中年女人占据着封面的下半部,典型旧上海流行的大波浪发型,微低着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双手环抱,有些凄戚,灰色的中国式雕窗花纹包裹起赫然在目的标题、有些隐没的“张爱玲作品集”和这个安静的女人。
      
       说实话,并不喜欢这个封面。如果不是张爱玲几个字,相信我至今还不会去翻她,冷色调,透露出张爱玲式悲剧的灰色。而且看上去很陈旧,和现在各种网络文学刊物精致封面大相径庭,透露着一个上海熟女形影相吊的荒凉,一个畸形时代荒凉的爱恨情仇。正如费勇为此书做序的第一句“张爱玲小说的底色:荒凉”。
      
  •     还没有看完,可还是想写一些话。
      
      认真看了序,突然间觉得更近些的触及了张爱玲的文字和情绪。值得一看。
      
      女人的敏感,因为与生俱来的细腻,却也带来了莫名的惆怅。看张爱玲的文字,开始自怜,又陷入自怜的享受中……
  •   鉴于我没看过红字但看过家…真喜欢觉新的例子!悲剧早已注定不能同意更多 抗争和"负责孝顺"只能二选一,而最痛苦的是有抗争的意识却终其要做"软弱"的选择…扭曲的花比喻太好了,这些人生在这个时代就注定要经历难以想象的矛盾和内心折磨,比那些被封建思想完全禁锢住的人要痛苦许多。时代是在变好,不过相对于每个时代又有新意义上的传统和新思想,折磨着另一群夹缝中的人…
  •   我觉得在两种思想间徘徊,明明愿意去相信一种却不得不遵从另一种的这种挣扎太痛苦了……
  •   大多是因为责任和情感联系吧 原来一家人还多,现在独生子女更纠结了
  •   结尾好感人。
    当然对比小麦的博客一起看的话,当然还是照旧很感人。
  •   有时候傻是不得以的。。
  •   “却倾诉着恰似江水流不尽的怨恨”,
    我觉得用“怨恨”不恰当,应当作“遗憾”讲,
    张爱玲要表现的正是这种惘然、无可奈何之意。
  •   惘然,无可奈何最终堆积成愤怒的怨恨,就像是一种反抗,即使无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