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冷长河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作者:余秋雨  页数:443  
Tag标签:无  

前言

《霜冷长河》自序余秋雨 几年前,有一次我到北京一位朋友那里却玩,见到一位异人。他见到我,双目炯炯地逼视良久,便说:“这位先生,你从小是不是产生过一种遥远的记忆,在一条长长的大河边,坐了很多年,在你边上,还坐着一个人,相差大概只有十步之遥?那人就是我。”我笑着摇了摇头,心想,前一辈子,我身边居然坐着你?我们坐在河边干啥?你会不会见到别人也这么说?看得出,他对我的反应非常失望,立即满脸冷漠。我想,刚才还说前一辈子在河边一起坐了那么多年,今天突然相逢,怎么转眼就冷漠了?但是,应该说,他的话中有一点倒是碰巧逮着了,那就是我与河流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确实也不像是童年时期形成的,似乎要远得多。我出生的村庄有河,但那河太小,我心中翻滚的一直是从未见过的大河。银亮亮,白茫茫,并不汹涌,也并不热闹,而且不止一条。这些河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神秘又如此长久地笼罩着我?长大以后,我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大河,每次都会产生异样的激动。有时,请旅伴们在路边坐一坐,我要停下来看河。哪怕在再穷困的地方,一有大河,便有了大块面的波光霞影,芦荻水鸟,也就有了富足和美丽,而且接通了没有终点的远方。后来我着迷游泳,一见大一点的河流就想脱衣挥臂,直到有一年在钱塘江被一个水底漩涡所裹卷,差点上不了岸,才稍稍有所收敛。终于获得与大河长时间亲近的机会,是近十年。一次是长江。长江我已航行过很多次,每次都是好几天,但都不如这一次刻骨铭心。是日本NHK电视台台引起的事情,他们想做在流动体中向全球直播的试验,已经在撒哈拉大沙漠和其它地方做过,这次选中了长江。电视直播的内容是谈话,随着几天的航行一直谈直去,谈话的一方是我,另一方是几位日本汉学家,谈什么呢?谈长江。日本没有真正的大河,但日本汉学家们却早就从中国古代诗文中熟悉长江。他们心中的长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缥缈存在,他们兴奋,他们背诵,他们提出无数个问题,我坐在他们对面,先是乐滋滋地看着、听着、回答着,后来突然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有关自己与这条江的关系的体验。这种体验使得船过三峡时不再惊叹,只觉得像儿时在自家高墙的通道间抬头慢步走过,高墙下,今天有外客留夜,我要陪他们说话。关于长江之长,日本客人们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在历经几天几夜的航行后看到长江还在越来越浩荡地延伸,仍然被镇住了。我告诉他们,我家乡的小河,是长江的支脉,离这里还非常遥远。说得有点自豪,又有点忧伤。为何忧伤,却说不清楚。好像面对一种伟大时既不敢贸然相认,又不愿断然割舍。生命的起点那么渺小又一水相通,实在让人不知如何搁置自己的感受。我现在理解了,由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而有河流相通的遥远则是一种忧伤。那么,长江是否因自己的漫长,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很多忧伤?正是这种忧伤,使晚风凄凄、烟水迷蒙、白露横江。这样的意象,这样的因果,就不容易与外国汉学家们沟通了。另一次是黑龙江。这是一条离我更为遥远的河流,遥远得无法忧伤,也没有必要绝望。它几乎就是另一个天域的存在,抽象地横卧在中国地图的上方。但是,这条河流边上有一大群作家要陪着我去漂流,他们选了段,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著名的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也是好些个日日夜夜。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据作家刘邦厚先生说,他少年上学时,很多同学寒假回家、开学返校,都要坐着狗拉雪橇在冰封的黑龙江上驶行十几天。半路上因严寒而丧命的事,经常发生。这种景象,实在悲壮得令人神往。如此抽象的黑龙江,反倒特别接近我心中的河。难道,上一辈子,我曾坐着狗拉雪橇驶行在冰封的黑龙江上?也许我在半道上冻僵了?刘邦厚先生说,冻僵的人脸上的表情是欢笑的,这又有点像了,要不然怎么总有不少人奇怪我,永远欢乐得不合时宜,连企图前来抢救我的人都吓了一跳?那么,我上一辈子为什么会来到黑龙江?父辈们是戌边还是流放?江边是否还有家族遗留。我一个人坐在船舱顶篷上这么想着,又一个夜晚来到了。诗人李琦从甲板上伸头看了我一眼,以为我在构思什么,走开了。不久,见驾驶舱里有人在招呼,走近前去,一个中年男子笑着说:“我是船长,你这么坐着有危险,进这儿来吧。”在驾驶舱互通姓名,船长居然与我同姓!他眼中立即燃起异样的光彩,双手搭在我肩上,说:“本家,我们这姓在这里很少。”从此他就不肯让我离开驾驶舱了,要我在沙发上休息。半夜,他见我睡着了,怕把我吵醒,故意让船搁浅,直到天亮。李琦口吟两句:“船搁浅了,船长没有睡着。”几天后返回黑河,航程结束,我们匆匆告别后上岸,船长突然显得不知所措,发傻一样站在船头。事隔半天,我们在旅馆突然被一群神色慌忙的船员拦截,原来船长舍不得我这个远方来的“本家”,命令全体船员分头在黑河市的一家家旅馆寻找,终于找到,便把我和同船的全体作家一起请到一家豪华饭店,把几天的租船费全部请客了。宴席间,他“本家”长、“本家”短地说了成百上千个“本家”,连作家们都觉得这种亲近劲儿有点不可思议。一条梦中的长河,一个同姓的船长,一番奇异的亲热,加上那次幽默的搁浅后的酣畅沉睡,沉睡在中华大地北端界河的中心,沉睡在天苍苍、水泱泱地彻底寂静中,这一切,我都归因于自己与河流的神秘缘分,尤其是与黑龙江。在这深冬季节,黑龙江应该是坚冰如砥了吧?现在还有一批批的狗拉雪橇吗?但到了这个地步,河已冬眠,因此也已经不成其为河。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动、冰河解冻的时分;而更倾心的,则是秋风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为什么更倾心?因为只有那个时候,春天的激情早已减退,夏天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凉凉的河水延绵千里,给收获的泥土一番长长的宁静,给燥热的人间一个久久的寒噤。这是我心中的至高美景。我之所以无法在热带定居,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看不到霜冷长河的雄伟长卷。看不到这个,我的生命就被抽走了一份本源性的气质,即便走向了精致,也会琐碎和疲塌。正由于此,当我读到罗素把人生比作长河的文章时,贴心之感可想而知。在这个天才比喻的鼓励下,我愿意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谈人生,特别是谈谈因经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到今天早已明白,自己一生是来寻找河流的,一旦找到,就等候那个季节。这种寻找和等候,将会一直延续下去,但我已不再心焦,因为我已经一次次地找到、等到,并把找到、等到的图景,描绘给别人,赠送给读者。说到这里我后悔了,不该那么轻慢地对待北京的那位异人。他说我上辈子在河边坐了很多年,这是多好的机语,我怎能摇头?十步之外还有人坐着,陪伴着我,是不是他,不要紧,重要的是长河在流,我坐着。我既然坐了很多年,也就没有错过霜冷季节。我的上辈子竟然如此有幸?怪不得这辈子从小就在追忆。应该向异人说声谢谢才是。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夜

内容概要

《霜冷长河》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再到《霜冷长河》,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在《霜冷长河》中历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体。在经历种种尝试之后,探讨生命成为文章的主题。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汉族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专业从事散文、艺术理论的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据传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书籍目录

霜冷长河 作者:余秋雨自序    第一辑 壮士 中秋 琉璃 垂钓 老师 长者   第二辑 关于友情 关于名誉 关于谣言 关于嫉妒 关于善良 关于年龄 最后的课程  第三辑 绑匪的纸条 智能的梦魇 文化敏感带 这样的男人 大桥的寓言 遗憾的真实 氢弹的部件 乱世流浪女 褪色的疑问 膨胀的雪球 心中的恶狼 为自己减刑 第四辑 灯下回信 掩卷沉思 藤葛飘飘 收藏昨天 游戏还是战斗 现代阐释 倾听祖先 从对抗到对话 无执的人 绝境回来 更谦虚一点 人类两大动作 中国人 明天的功课 文化陌生人 世纪之辩 秋千架(代后记)

章节摘录

壮士 罗布泊一场铺天盖地的沙暴终于过去了,余纯顺准备起身,但突然用手捂住了胸口。他立即领悟,时间到了。那好,脱去衣服,回到四十多年前来到世上的模样,然后抬起头来确认一下方向,面对东方,面对上海,靠着灼热的沙丘,躺下。 时间到了。时间果真到了? 自从八年前开始走上探险之路,他已无数次地想象过死亡,但从来没有想象到死亡来得那么快,毫无先兆,毫无预告。什么也来不及想了,只觉得一团热浪翻卷几下,很快把自己裹卷住了。最后睁开一下眼睛,眯缝着看着前方。什么也看不见,又什么都看见了。远处是自己无数的脚印,而远处的远处,则隐隐约约是黄浦江畔外滩的剪影。一个月前顺便回去了一次,去与故乡告别,现在才知道是上天的安排。

媒体关注与评论

载着人生重量在霜冷长河上行舟去友情的错位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混乱。大多数人的友情是建立在实用原则和交换原则。确不知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业、祸福和身分,不依靠经历、方位和处境,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归属、拒绝契约,它是独立人格之间的互相呼应和确认。使人独而不孤,互相解读自身存在的意义。因此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和自在的人。世间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败坏,即使所求内容乍看并不是坏东西。让友情分担忧愁,推进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呢?真正的朋友是让我们别无所求的朋友。无所求的朋友最难得,不妨闭眼一试,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删去,最后还剩几个?  俗话说: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此言不假。余秋雨在《霜冷长河》举了伊丹十三、李清照等人来说明天地间即使是名人也会为名誉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徘徊海滨、饮泣山角,或者血脉贲张、怒火填膺、亲族支离、老友反目。名誉,婷婷袅袅的漂浮在世间上,却给人类带来过多少心灵的重压。因此,余秋雨认为一切受到名誉侵扰的人应该明白,现在你所苦扰的事情,绝大多数无足轻重。这一点要看破很不容易,连许多极其智能的人也都没有看破。 不看破毕竟是在犯傻,时间的力量什么也不能抗拒,珍贵的生命岂可流失在无谓的自惊自吓之中。自身名誉的基点是生命质量的自然外化。这是追求不到、争取不来、包装不出的,同时也是掩盖不住、谦虚不掉、毁损不了的。说到底,人在自身名誉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好就好在无能为力,一旦用力追求,便会弄巧成拙。因为名誉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一种罪恶。只有在人们能自然拥有而不必强求的地方,名誉才成为不可磨灭的美德。  余秋雨在其事业爬上颠峰之际,却深受谣言之苦,因此决定对谣言好好研究。他发现传播是谣言生命的实现方式。谣言之所以如此快速普及,是因为人们对于求真的需要。大家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都有或多或少的迷茫,因迷茫而产生不安全感,因不安全而产生探寻的好奇。尤其对那些高出于自己视线的物象,这种心情更加强烈。刘东先生曾在《二十一世纪》上撰文指出:「谣传者何?乃人们为求真而暗辟的信息信道,但其负载之知识却总是因接受主体的私弊而受到虚假的曲解。」余秋雨觉得很有道理。谣言最可怕的地方就是绝大部份真实只有一个小处虚假,而这个小处却关乎人品人格。就这样谣言的翅膀在似隐似显、似爱似恨、似假似真中舞动起来,剎那间以经群鸦蔽天。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个惊人现象,那就是造谣者和传谣者过些天听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往往使他们误会成从另一条渠道过来的援军。这真叫做人多力量大,每个人的奉献使谣言快速的变了形。谣言就像雪球,滚的时间越长就越大。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免除谣言的侵害。有时甚至会出现几亿人全被谣言笼罩的局面,如文化大革命。人类还会遭遇到足以激发更恐怖谣言的诱因,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只有一件:齐心协力,把那些无法消灭的谣言,安置在全社会都不在乎的角落。  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人生在世总是置身于强弱的双重体验中。就多数人而言,弱势体验超过强势体验。弱势体验经常发生在曲终人散之后,个人独处之时。白天蜂拥在身边的追随者都以回家,突然的寂寞带来无比的脆弱,脆弱引起对别人强势的敏感和防范,嫉妒便由此而生。余秋雨认为任何一种具体的嫉妒总会过去,而尊严一旦丧失就很难找回。他并不赞成通过艰辛的道德克制来掩埋我们身上的种种毛病,而是主张带着种种真实的毛病进入较高的人生境界。在较高的人生境界上,彼此都有人类互爱的基石,都有社会进步的期盼,即使在激烈的对峙,也有终极性的人格前提,再深切的嫉妒也能被最后的良知所化解。  走笔至此,相信《霜冷长河》这条人生之河已经让我们了解到友情的无所求、名誉的虚幻、谣言的可怕、嫉妒的本质。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只有如此。如果还想更深入的认识生命,建议去买一本回家看,让载者人生重量的你在这条冷静而安详的长河上缓缓行舟去。

编辑推荐

《霜冷长河》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再到《霜冷长河》,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在《霜冷长河》中历史已不再是文章的主体。在经历种种尝试之后,探讨生命成为文章的主题,如果还想更深入的认识生命,建议去买一本回家看,让载者人生重量的你在这条冷静而安详的长河上缓缓行舟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霜冷长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1条)

 
 

  •   由朋友推荐我看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感到遇到了朋友,于是一骨脑将余先生的作品一通翻了个遍,长了很多见识,余先生的思想颇有深度,是个大家,每一册作品文风相似内容却各不相同,他知识面十分的宽,语言感染力强,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和个性,同时充满了自信和优越,我很是欣赏,霜冷长河只是其中一部,文风细腻流畅,时时触动着心灵的深处。感谢余先生的作品,是老师更是朋友。
  •   读余秋雨的《霜冷长河》,彷佛又回到20年前初读他作品时的时光和激动。
  •   书我还没有读完,但从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到现在这《霜冷长河》,让我走近了余和雨的“世界”~~~~~~~·
  •   霜冷长河,真的很不错。
  •   “霜冷长河”
  •   余秋雨老师的书love!内容很好,适合对友情,名誉等迷茫的人。
  •   一直喜欢余秋雨的作品
  •   不管存有多少非议,余秋雨都是现代仅有能被称为文人的人。毕竟他的作品。还有一些文学味道。淡淡的书香,深厚的学识。我多希望他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书啊。
  •   只要是余秋雨的书,一如既往读
  •   余秋雨很出名的书!感觉很好
  •   余秋雨的文字不错,看了几页就被吸引住了,不过书的纸张好薄啊
  •   很喜欢余秋雨的书,跟着他的文化旅行散文,仿佛游遍欧洲
  •   不管为什么余秋雨受到非议,但对于他的文字和他的思考,一般人还是去不到的。尤其他文字的儒雅宽和,充满情感力量。
  •   深刻的剖析,精炼的文字。
    余秋雨一直用震撼人们灵魂的笔触来冷静地分析。
    其中的话题极具现实意义,读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强烈推荐!
  •   大爱余秋雨,一次买了5本 ,都很满意
  •   余秋雨的书,好!
  •   以前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看余秋雨的书。现在买来收藏的。
  •   本人很喜欢余秋雨的文字觉得读后总会有一种荡气回肠和柔美加扎的感觉余秋雨有很多独特的见地的犀利敏锐
  •   书的质量真的很好,对着灯光感觉都是亮晶晶的。喜欢余秋雨的语言很了得,超级喜欢。
  •   余秋雨的书,他是对一些事情故事的写实,告诉你生活中所面对的困惑,很富有哲理性,是本很贴近生活的书,最重要的是他能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平凡事来说明一些不平凡的道理,所以我很喜欢。
  •   秋雨先生的作品,还是较有深度的。虽然目前有些人对其有微词,但我觉得人无完人,况且我们只是读其作品,有些事我们并不完全知情,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我还是喜欢秋雨老师的作品。其他的事让别人说去吧!
  •   余老师的文章在念初中时就读过,但那时候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只是图故事好看,那时候一心想要多读些书,基本上是手边有什么就读什么。现在再次阅读,感受反倒也没有深刻多少,会经常翻阅一番。每次读感受都有所不同。
  •   确实挺便宜的,我想买秋雨老师的全集在当当
  •   大师的作品就是好。
  •   这本书感觉设和中学生水平阅读
  •   拿到这本书,翻开目录,就觉得我这本书,买对了,我是给正上高一的孩子买的,现在他们正学散文,再一看文章,我由衷地感到,买这本书太及时了,很适合他们的口吻,我孩子一看到这几本书,也是先看的这一本,我孩子喜欢散文,看后说,妈妈你给我买的太好了,对我写作文帮助很大。
  •   很不错的一本书,不过对于余先生的散文,更喜欢他的游记...
  •   是中国人都应该看此本书。它让我们看清人生的方向........
  •   虽然这本书还没有好好看看,但有休闲时间看看,文字写的就是好,很久没有看书了,要看就看一些经典,每天生活在浮躁的生活,只有通过看一些有内涵的书,才能让人们找回自我。
  •   读了这本书,有了很大的收获。仿佛把过去的时间又细细的思考了一回。
  •   内容很好,小短篇组成的。只是翻阅起来不是很方便。
  •   高中的时候读完了,感觉当时好处很多。现在度来,你中意起的那部分慢慢变淡,但很有滋味
  •   拿到手还没来得及欣赏
  •   给小妹妹买的 看着不错
  •   经典留存。
  •   帮朋友买的 书很好
  •   睡前读的书,很喜欢
  •   大家的书,值得收藏。虽然早看过
  •   每个人都只能体验一种人生。
  •   给孩买的,不错
  •   支持国货,支持当当,支持李总
  •   是本好书,送给侄女做礼物!很喜欢!
  •   正版 ,精美,读书是种享受
  •   书回来,跟自己以前读余老的书一样,阅读的时候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让自己心灵振颤的东西。准备坚持把余老的书全部读完。至于书的表面质量,还可以。关键在于书的内容。
  •   看过了,你会发现里面的文字那叫一个华丽。
  •   一流作家
  •   不错,正准备好好拜读
  •   刚收到,因为买了两批书,同时看到,还没有仔细一本一本看,看外包装还不错。
  •   因为书留给了妈妈看,所以自己再买一本
  •   老余的一本经典书,值得读读
  •   如题 书不错
  •   累的是行走的躯体,美的是心境.......!
  •   对文学感兴趣的人不妨看看,或者正在摸索文学之路的人或者中学生用来学习借鉴都可以拿来读读。这年头纯文学的东西已经不多了!
  •   作者不愧是国文大师
  •   书非常不错,唯一不好的地方是没有书签啊
  •   质量感觉不太好
  •   好没有看,应该是不错的。
  •   书的质量不错,好评。至于内容,我喜欢这个作者写的所有东西。
  •   学校要求阅读的书
  •   不说了非常经典
  •   大家就是大家,写得非常的好,值得收藏
  •   余秋雨的书以前都看过,所以现在关心的只是书的质量问题,这本书是属于中规中距的一类,封面、彩图都比较中庸,没有太多花哨,但是质量仍然做得不错,封面干净,正文纸平滑,照片好像只有一张,反正做工都挑不出错来,是正版应该没有疑问,就是太平平淡淡了点,也许跟这本书的内容有关,讲人性。话题不是很华美,也不壮丽,也没有《借我一生》那么沉重,总之中规中距,没什么大错也不出彩……但是作为他的一套书来说这本不可或缺……所以我买了……
  •   书的印刷、封面、色彩伽马、感觉特别假,与我从书店看的不同……
  •   质量非常好,还很有手感,呵呵读起来都觉得特有感觉
  •   每句话都很是精媲,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这本书的好,或许只有真正相知的人才会真切的体会到书中每字,每句中蕴含的对生命的真正领悟和发自内心的感慨!!!!!!!!!!!!
  •   是正版,内容很喜欢,挺好挺好。
  •   内容的确不错,大师写的东西大家都知道,在这里我不多说了,值得一看。主要说说书的质量吧,表面有点脏,不知是否对我的书进行过非人性的虐待,在此表示很愤怒;其次是书中有几页出现透页现象,影响阅读,尤其是在安静的晚上影响心情;再次就是运输途中出现砸压,书本出现极大的折痕,很受伤。希望以后包装注意些,或者挑选好的快递公司。
  •   书以收到,但本书的纸张有点差,印的字有点大,感觉像盗版书一样。没有质感,不像我在这里买的《文化苦旅》哪本书籍的材质好!
  •   书的内容是很喜欢的,但是书有一点小小的质量问题,运输过程中有磨损,而且书页有折叠的现象。当然了瑕不掩瑜。
  •   余秋雨的书都很喜欢。
  •   现在已经读不进去余秋雨了,我还是感觉高中时候读比较好,现在束之高阁中。
  •   书的质量挺好,满意。
  •   但字体适中纸质也不错
  •   价格合理,一分价钱一分货,
  •   文化苦旅等全都看了!
  •   书的质量很一般,内容不错,初中孩子看看比较适合
  •   本人蛮细化的,一个个小故事,很好。
  •   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
  •   值得一看,值得收藏和拥有!
  •   不错,看着感觉不错。
  •   精神层面的深入探讨,字里行间充满与读者探讨的态度,观点不狭隘,态度真诚,喜欢!
  •   不错的书,送朋友的
  •   霜冷长河
  •   这本书买的很合心意
  •   点点点飞
  •   光看题目,就很有穿透力
  •      题目写下“传承”二字时,我想起第二季中国好声音中最精彩的一幕,当六十岁的钟伟强和二十岁的毕夏倾情演上最感动最高亢最怀旧最保守最真情最交流的《hey,jude》后,汪峰以“传承”二字做了点评也义无反顾的把机会留给了更青春才起步的毕夏。锦上添花,好的演唱加上这个无限意义的“传承”。
       在读完余秋雨99年结集出版的《霜冷长河》中第六篇《长者》时,后面的篇目让人再也读不出了这样的感情。读书就像经历一段故事一样,当故事高潮过后,很难像说的高潮迭起。
       《长者》就作者从高考开始,以七节内容中心的叙述了一位温文尔雅,可亲可敬,知识渊博,忍辱负重的老师张可,以及作者成长路上的一些长者们。
       全文一直在诠释这个议题。在报考的路上的一些真知灼见的长者、在大学校园里的一些知识渊博长者,在上山下乡中督促读书的长者,在人生低谷中拉了一把自己的长者,在工作经历中倾情指导的长者......
       特别的,整个章节着重诠释的张可老师,从听说到认识以及接触而后更多的联系及发展。真让人羡慕感叹,这样一个一生的老师,时刻都给人传递着一种时下时髦说法的“正能量”,要读些什么书,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间都是做人的道理。
       在文章中间对张可老师的身份埋下了伏笔,而文末则以与张可老师的先生大学者王元化交流的文字更加中肯并真实的点睛。对张可老师这样一位老师的女性身份与家庭责任更是肯定。
       文章后几篇是从张可老师的家庭交往中叙述的,其中就有王元化先生对于文革结束后八十年代学术文化研究整体走向的判断:“可能正在进入本世纪以来最好的时期”。在这样的预期与真正的这种刚刚解禁后的氛围下,真的,作为作者本身以及八十年代整个学术文化研究界和作者同样一些人架构起的文艺世界,我们今天确实要好好感谢,好好反思。那样一个时代,有老一代的长者和新时代的长者们的学生共同架构起了八十年代文艺繁荣。这才是我们该十分庆幸的。
       《霜冷长河》由作家出版社初版于1999年3月。读完《长者》后,又对其中的王元化先生的生平再了解了一番:2006年,张可去世;2008年,王元化去世。
       想起“传承”二字,看到余秋雨以及余秋雨的同学们以及与余秋雨同时代的“长者们”顶梁在当前文艺界的,我们都该知足。
  •     记得当时我读初一还是初二,10年前咯。那时很爱看书,经常跑去图书馆借书看。我也不知道读初中的我为什么已经深沉到觉得这本书好了。总之我记得当时是很爱读这本书的。那时好像是冬天,我坐在厨房里边看书边和家人聊天。有时候看到触动的地方还合上书沉思了。那时候真的是无功利阅读,对比现在自己,真是很惭愧。以后尽量坚持无功利的阅读。
  •     买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是余秋雨最红的时候。
      当时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老师向学生推荐,如果想把作文写好,就多看看余秋雨的书。
      因此当这本书刚推出的时候,就在书城买了。
      回家看完后,觉得文笔不错,但内容有种空荡荡的感觉。我想,可能不是余秋雨的问题,而是我所欣赏的,和余秋雨是两种不同的方向吧。
      从这本书之后,就再也没看过余秋雨的书。之后听说了些与其品行有关的一些事后,更是对其不太感冒。
      书的纸张、装帧等方面倒是相当不错,是我买的书籍中质量最好的。感觉很精美,浮华的程度与我对余秋雨的感觉一样。
  •     说实话不喜欢他绝大部分作品,机场无聊,买来本看看,竟觉得受益匪浅,人生总有迷茫和彷徨,在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指引,是个不错的邂逅,自认是我人生中的精品书籍,不会太浮夸,不会在矫情,平时的语言记录了一位文人的成长历程,以及其中的人生思考,人与人的故事有着亘古不变的精髓,时至今日,看过此书,受益良多,也许我们有缘,哈
  •      记得那时我正读高一,一次在乒乓球场上结识了个高三的女生。当时我和朋友玩的正酣。她来的时候没场地了,请求和我们一起玩。因为是女生,我们不太好拒绝便答应了。(实话说我们心里是不希望别人加的。不是歧视女生,而是我们经常玩的球技都蛮好的,女生球技一般就那样。你把人家打得太惨的话便有点欺负的意思;让得太明显了人家会觉得你瞧不起。)大家在一起玩了几盘,当然女生几乎是完败的。后来,朋友借故吃饭走了,便剩下我和她一起玩。
       漫不经心的大家就聊了起来。听说她是高三文科班的,吃完饭来球场这边散步,看见我们这边乒乓球玩得好,算是“见猎心喜”想挑战一下吧。我打量着她,脸圆圆白白的,扎着个大辫子,笑起来腮边的露出两个浅浅的月牙。蛮活波开朗的一个女孩子,我想着。玩了不一会,她便说要回教室看书了。得知我是高一的新生,她“谆谆教导”我趁着才高一要如何如何。我是一句没听进去的,心里默念着“切”。就这样大家便算是认识了,后来一起打了几次球。
       高一差不多学期结束的时候,她送了一本书给我,便是这本余秋雨《霜冷长河》。寒假,我便在家将这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新学期开学后,因为高三高考的缘故,大家便很少在一起玩了。后来高考完,我便没了她的联系方式。看到这本书,便不知不觉想起了她。那时一起打球的女生,不知现在过得可好?
  •     记得最清楚的,是作者对于谣言的描写,如何起始,如何散播,如何每一个人都似乎无甚大错,但结果却能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知道了,又如何。能解决的,才是有智慧。
      
      也许,仍要引用苏老先生的那句话: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或者,借用梁羽生在《塞外奇侠》中异族老人所说的箴言:如果你为大家做事,受了委屈,不要忙着申辩,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吧!
  •     记得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上高三,那时并没有把它买下来
      而是在书店 用一个下午的时光 把它读完
      可能是因为余秋雨以前戏曲学家的身份
      所以 感觉读每一个文字都是一种享受
      后来读了他的一篇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觉得他不仅仅是作家 至少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
      直到后来的《问卜中华》 用了中国最传统的方式 传送了对中华名族千年文明的哀唱 觉得他的文化之行真的就是一场苦旅
      然而只因现在浮华万象 根本分不清对与错 真与假
      网上太多对他不好的传闻
      而我只是一介读者
      也许面对他的文字的时候
      才能看到那个最真的他
      
      
  •     一条大河,一个人,他坐在河边,望着滔滔江水驶向大海,心中好像若有所思。这就是余秋雨记忆中的一幅场景。他说这条河是黑龙江,那个人他没有明说,但我感觉其实坐在河边的人就是他自己,而那条河远非黑龙江这般简单,恐怕应该是历史之河,人生之河。
      
       整本书都是他的思考的产物,但读起来却更像是一个经历过人生阅历的沧桑之人给那些没有阅历的青年人或者还没有找到人生目标的成人的劝告。从嫉妒到善良,从每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本书都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我不敢说余秋雨老先生写的东西都对,但从他那呼唤回归善良,回归人性的呐喊中觉得好像确实得这样。浮躁的社会让我们的脚步日益飞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友情,嫉妒,善良,谣言,这些小时候就懂的东西如今真真切切的站在我们面前,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那将会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书中引用了一些名言,如画龙点睛般镶嵌在每一个最合适出现的地方。
      
       从这本中终于明白为什么余秋雨对那些谣言和中伤不予理会,虽然他如今的作品已不如当年,但他的态度却一直没变。我从网络中或者从母亲口中也得知不少关于他的负面消息,当时自己难知真假或者难知这点小事该不该引起如此多人对他的攻击。看的出来,他选择了置之不理是对的,不需要辩解,让时间抚平一切,然后谣言误会就都消失了。这是一种佛家的思想么?以不动应万变,于无形之中化解对手。我想余秋雨是对的,当一个人出名了以后,攻击自然就到了,只要问心无愧,那什么也不用担心,联想到现在的唐骏,突然感到一丝苦涩,时间能抚平一切,同时也能揭露一切。
      
       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多少会有些切身的感触,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告诫我们这些青年人应该杜绝自高自大,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对自己过高估计的错误思想。虽然社会一直承认我们是未来的希望,但我们有时没有把这种希望当成压力,反而当成了自己骄傲的资本。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用在我们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可惜这样下去初生的牛犊是不是仍然被老虎吃掉呢?刚上大学那会大家都在提低调,好像抱着一种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的态度就能应付的了各种局面似的。其实青年人更提倡的不是低调,而是虚心罢了,自己其实真的没什么,自己毕业前的99%可以说都是父母给的,并没有太多好夸耀的地方。等到了社会上,方知自己当年所学甚少,于是开始后悔,只有知识和后天养成的人品是父母给不了的,所以还是虚心多学点东西为妙。
      
       如今在学校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同学去实习,心中总感觉一丝凄凉。不知是为自己落后他们一步而感伤还是因为看到他们现在一只脚已经迈入了社会,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和他们一样而叹息。良乡的学子就要搬到中关村了,他们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半,相信他们初到的心情肯定和我去年的今日差不了太多,七分的激动,剩下的三分是看到校园里大大小小的招聘考研广告而感到的一种对未来的紧张。这紧张将会伴随着他们一直走到大三毕业,然后一切又变得淡然了,此时连那七分的激动也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十分的淡,正像那条大河在静静的流淌,一直延伸到远方。
      
  •     高二的时候读的
      想想 那时候才16岁
      好朋友买了推荐给我,于是我就买了
      
      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 看这么深邃的东西吧
      加上 是我的好兄弟推荐的
      所以 也很有意义
      
      拿到书 首先翻开了其中讲述友情的那一段,很喜欢
      之后 翻看了其他的内容,看的很吃力
      可能是那时候太小的原因吧 很多内容都很读懂
      
      很喜欢书的最后几篇短小的文章
      内容好多 到现在已经忘记了
      不过 好在 感觉还在
      
      虽然很多内容看不懂,比如之前讲述李清照的那些文字
      但
      总体还是很喜欢的。
      
      
  •     高中的时候见同学有一本,读了读,很喜欢,买了之后一直就束之高阁。。。哎 怎么回事呢,难道是我舍不得度这么好的书,舍不得,就一直供着,哈哈,里面的语言很可爱,很诙谐幽默,但是都是随便翻翻某一段,没有彻底的从头到尾读,有时间一定好好体会,好好看
  •      人的一生无不是条长河,我们自小在那里嬉戏玩耍。它自流淌起承担了多少你的梦想?翻腾、抵达......我们在那里不停地装载与卸下,亲情、友情、名誉、年龄。于是有一天我说“真想为你好好的活着,但我,疲惫已极。在我生命终结前,你 还没有抵达”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     我看书,很惭愧,记得住的很少。所以,只能多看几遍。当然,也要看是什么书。有些书过一遍,记不记住无所谓,有些书,看一遍,看两遍,还是不够的。
  •     高一时正是看余秋雨的时节。
      
      在那里我结识了梦里的敦煌,结识了琉璃世界的奇妙。
      也开始,睁开眼,敞开心,面对一个更广阔的文学世界。
      
      对于喜欢文字的人来说,我推荐。
      因为除开文字,你还可以读到大度,包容,遣倦,绵长。
      中国很多博大精深的文学渊源,以致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进阶,如何甄别。
      在青少年的时候,遇到一两位好老师,是多大的幸事。
      
      至今我仍然感念当初的语文老师推荐给我这么一位好老师。
      好老师,是一本永远不会厌倦的精彩书卷。
  •      我有点不知所措了,我竟然开始读余秋雨先生的书了,五年前,别人推荐给我,我是读不下去的。只觉得他与我们浮躁的时代不合拍,觉得他很酸。五年后,我却主动拿起了这本书,然后就放不下了,每天抽空读一点,那一点时间里,我很平静,很快乐,周围更加的浮躁,我却感觉淡定了。
      
       我很汗颜。五年前,我只读应和浮躁的观点的书,把垃圾和毒药当美味。现在的我,却发现我五年前热衷的那些浮躁的观点很短命,它们虽然还在吸引好多的迷路者,但我只想快点排毒,快得我猝不及防才好。
      
       我知道我的灵魂的渴望,当下我需要具有形而上稳定特征的事物和人在精神上指引这个失落、迷茫的我。很幸运,我找到了《霜冷长河》,很幸运,只用了五年的时间,我就可以很陶醉、很平和的坐下来读这本书了,不然的话,我不知会失重在何处,迷失在何方。书中的观点我不是全部赞同的,但这并不重要,余秋雨先生的为人平和中有一股傲气,许多人会说他酸,不合群,但这也并不重要,这不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我是想从这本书中发现从青少年起就处在永远的事事非非漩涡中的秋雨先生如何还能如此淡定平和的保持他做人的态度和做学问的坚持。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虽然很中庸化,但这个社会的人文思想要想保持生命力的话,一定要有秋雨先生这样的相对清高不合群的独立知识分子敢于站出来,任时光印染,周围浮躁的癌细胞到处攻城略地,我好奇一直不变的他是如何将特立的风骨和恒久的淡定中的坚持进行到底的,于是我开始读这本书,于是我释然。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看到了太多早衰的灵魂,空洞的眼神。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再读诗,海子的死昭告世人大多丧失了品尝美好的味蕾,人们最爱说的口头禅是没劲,最充沛的感受是无聊,但幸好还有《霜冷长河》可读,阅读时你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秋雨先生对坚守自己信仰的那份自信和执着,那是一种美好的形而上的情怀。这样一来,当世界在我眼里是荒漠一片的时候,还是会有寻那甘泉的勇气和坚持,我爱这种情怀,因为它给我力量,在更浮躁的当下。
      
       现在的我,有时还是会在麻木的人群中不知所措,但是不再孤独和迷茫了,每日我可以安然入眠,因为我可以常常为我的心灵寻到健康的食品,比如当下在读的《霜冷长河》……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