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天才吴子的决胜智慧

出版时间:2003-2-1  出版社:广东花城  作者:李天道  页数:276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吴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与《孙子兵法》齐名,均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奇书。北宋时期,此书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目前,英、日、法、俄等国家都有此书的译本,足见其影响深远。《吴子兵法》除了对战争谋略作原则性的阐述外,更对实际领兵作战以及判断和处理临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局面作了深刻而翔实的解说。本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吴起的政治军事思想,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图国篇
第二章 料敌篇
第三章 治兵篇
第四章 论将篇
第五章 应变篇

章节摘录

  [原文]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1)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忧色。 申公(2)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注释]  (1)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六一三年一五九一年在位。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公元前六——年攻灭庸国(今湖北竹山西南),自此国势大盛。继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询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后在卹(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服,成为霸主。  (2申公:即申叔时,楚国的大夫。  [译文]  武侯有一次与大臣商议国事,群臣的见解都不如他,退朝之后他颇有自得之色。吴起见了就规谏他,说:“从前楚庄王曾经与群臣商议国事,群臣都不及他高明,他退朝以后面露忧色。申公见状,问他:‘君王面帶忧色,是为了什么?’庄王说:‘我听说世上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缺少贤才,能够得到他们做老师的就有资格称王,能得到他们做朋友的就能称霸。现在我没有才能,而群臣还不如我,楚国真是危险了。’楚庄王所担忧的事,您却感到高兴,我私下真为此而忧惧。”于是武侯的脸上露出了惭愧之色。  [解读]  吴起在这段论述中,更加深入地讲述如何养贤纳士,以及选贤任能的问题,他指出要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使贤能者居上。而作为国君,必须要有好的品德修养,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能容纳贤才,不能自以为是。这样,才能让那些阿谀奉承之徒远离自己,使贤良之士亲近自己,否则国家就很危险了。  吴起所主张的亲贤能、远佞人确为至理名言。作为统治者,的确必须容纳贤才、知人善任。 《草庐经略·任贤》说: “天生贤才,自促进一代之用。不患世无人,而患不知人;不患不知人,而患知之不用。知而不善用之,与无人等。”能识别人才并且加以妥善的任用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谋略。知人善任,是古今中外所有功成名就之政治家的经验总结,也是政治家在用人之际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楚汉相争四年,刘邦终得天下,主要原因便在于能够容纳贤才、知人善任,把不同长处的人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刘邦曾在洛阳南宫举行的宴会上问大家: “各位诸侯、各位将军,希望你们不要隐瞒我,请明白告诉我为什么我能得天下,而项羽却失去天下?”  高起和王陵回答说: “项羽表面待人很好,但实际上却妒忌有德有才的人,对功臣加以迫害,对有能之人不信任,所以失去了天下。而陛下派人去攻城占地,往往将打下的地方封给有功之人,和大家一起分享利益,所以能得天下。”  刘邦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在营帐内分析形势,制定战略方针,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所以我任命他为军师;坐镇后方,安抚百姓,筹集粮饷,保证粮草源源不断地供给前方,我不如萧何,所以我任命他为后方留守;亲自带领千军万马,攻必克,守必同,我不如韩信,所以我给予他封王赏地;樊哙出身低微,但勇敢过人,我任命他为步将。是因为我任用这些杰出的人才,所以才能取得了天下。”  彼得大帝执政时,相较于同时代的西欧各国,俄国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奴制国家。为摆脱落后,彼得大帝决心全面改革,颁布打破门第资历限制的《官职等级表》,论功赐予职位、俸禄。他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连卖过馅饼、当过马夫的缅希科夫,也被提拔为陆军元帅。彼得大帝的一系列改革,使俄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获得了较决速的发展。  “国不乏贤”,作为统治者必须“诚必用贤”,意即应真心诚意地重用人才。在用人方面,为政者不能只是空谈重视人才,而应该在行动上诚心诚意重用之。因为只有开诚布公、抛开个人私利偏见,才能使真正的贤才药己所用。  战国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纠和小白两兄弟为争夺王位而互相残杀。管仲是公子纠的亲信,曾射伤过公子小白。后来小白夺得王位,为齐桓公。管仲在齐无法立足,只得逃到鲁国。慑于齐的强大,鲁君用冈车将管仲遣送回齐,管仲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但桓公认为管仲有辅佐之才,不仅不计前仇,反而予以重用。于是管仲锐意革新、奋发有为,使齐国成为称霸一时的强国。  燕国在与齐国的战事失败后,国内一片凋零。燕昭王即位后。为重振国威,报仇雪恨,于是先放下身份,用厚礼招聘贤才。昭王去见郭隗,隗说: “君王如真要招贤纳才,就从我郭隗开始。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被你重用,更何况超过我的人呢?”昭王听后,赠予郭隗一座宫室,并拜郭隗为师。昭王诚心诚意纳才,使大批怀才抱德之人争先恐后投奔燕国。乐毅、邹衍、剧辛等能人,均聚于昭王帐下,燕国因此强盛起来。二十八年后,燕联合秦、楚攻齐,称霸一时的齐国大败,连齐都临淄也被攻破了。  魏征原为李建成的亲信。建成是皇太子,按理应继承皇位,但李世民在建唐战争中功勋卓著、才智过人,也觊觎皇位。在双方的明争暗斗中,魏征多次劝谏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以除后患。后来李世民发动兵变,杀李建成、逼父退位后登上皇位。在清算李建成余党时,魏征对当年力劝李建成杀掉李世民一事供认不讳,且对李世民出言不逊。但李世民心胸坦荡,认为魏征敢于直言,是难得的经国之才,不仅不追究昔日怨仇,并对魏征委以重任,宠信有加。魏征不负所望,犯颜直言,多次纠正李世民为政的缺失,对唐朝政治起了积极作用。  谋略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富国强兵。同时,也只有在国富兵强的基础上,才能将谋略发挥的更彻底,也才能进一步在激烈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制服敌人、取得胜利。因此,《吴子兵法》一开始论述的不是具体的战略战术,而是谈论如何治理好国家以达富国强兵的谋略思想。  吴起指出,要“治国”、“富民”,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对此,吴起提出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施行仁政,要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主张礼义兴国、仁爱百姓,任用贤能。  吴起所提出的这些“治国”、“富民”谋略极有见地。作为统治者,最高境界是以道德治理国家。统治者如果有深厚的道德修养,那么委任官吏就不会与他的实际能力不相称,大小官员也都能胜任自己的职务。而君主拥有贤明的将相,对内对外都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吴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与《孙子兵法》齐名。  根据《韩非子·五蠹篇》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吴子兵法》在战国末年和  汉初曾广泛流传,尤为治军领兵者所称道,乃兵家必读之书,影响极大。  北宋时期,这部兵书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更表明它在中国军事理论史上的地位。目  前英国、日本、法国、俄国都有此书的译本,足见其影响深远。  相传《吴子兵法》的作者是战国时的军事家吴起(公元前四四○一三八一年),吴起是卫(  今山东曹县一带)人。  最初,吴起在鲁国担任将领,后仕魏,辅佐文侯、武侯。为将二十五年,战功显赫,政绩  卓著。后来遭人嫉恨,受人谗毀,惧而投奔楚国,被任命为令尹,其职位相当于串相。之后辅  佐楚悼王实行变法,精兵简政,明法审令,使楚国逐渐富强起来。  楚悼王死后,吴起遭楚国贵戚射杀而死。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 《吴起》共四十八篇,但一九九二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  出土大量竹简,其中有很多兵书,却没有发现该书。而根据有关学者考证,《吴起兵法》原  书已经亡佚,现今所存《吴子》大约是西汉中叶时人所伪证。  我们认为,今本《吴子兵法》不一定是吴起的原著,但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吴起的政治军  事思想。而吴起曾授业于曾子,因此书中之主导思想较偏向于儒家,比如说吴子对兼顾“外治  武备”与“内修文德”,以及推崇“礼义”等等的主张。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此书异于《孙  子兵法》,而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

编辑推荐

  《吴子兵法》为中国古代武经七书之一,除了对战争谋略作原则性的阐述外,更对实际领兵作战以及判断和处理临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局面作了深刻而翔实的解说。其判断世态发展,把握决策时机的方法,使无数深陷困境的政治家、企业家茅塞顿开。弥足珍贵的是,书中涉及的随机应变、察人委事、励炼团队、营造胜局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兵法天才吴子的决胜智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好,就是自己对古文不是很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