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子和刀子

出版时间:2003-8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何大草  页数:37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成长小说中有十分突出的价值。它尖锐、准确地把握住了成长过程中人性内在的骚动、迷惘、暴烈、放纵和叛逆的精神状态,直面人性、震撼人心;同时对现行教育体制、教学方式,都有相当严峻的拷问。小说语言极好,在细微处极见功力,像描写刀子的种种感觉,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作者简介

何大草:小说家,南方人,生于炎夏,巨蟹座,属虎。曾在《人民文学》、《十月》、《钟山》、《芙蓉》等刊物发表小说数十万字。代表作有:中短篇《李将军》、《如梦令》、《一日长于百年》;小说集《衣冠似雪》;长篇《午门的暖味》。现居成才,执教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麦麦德的孩子第二章 陆战靴,陶陶第三章 包京生来了第四章 深浅第五章 瘸子的作文第六章 朱朱说,男人真可怕第七章 疲倦秀第八章 有刀子,就要敢捅出去第九章 哪一幢楼是鼓楼?第十章 放开我的耳朵第十一章	有红泡沫酒吧第十二章	让我踩吧,刀子第十三章	金贵也来了第十四章	金左手第十五章	交换第十六章	空空如也第十七章	惩罚第十八章	隔着一盆茉莉第十九章	抽吧,石头第二十章	错过了该哭的好日子第二十一章 一个一个来第二十二章 别弄疼了我的左乳第二十三章 他把他劫持了第二十四章 电视或是街头的枪声第二十五章 兰花揉成了泥丸第二十六章 鱼刺卡了朱朱的咽喉第二十七章 英语节,秘密的花第二十八章 烧烤摊的狂欢第二十九章 小街正午第三十章	靴子和拳头第三十一章 那时候的未来就是现在后记 我的左脸

章节摘录

  如果我告诉你,虽然我是女孩子,可我的吉祥物是一把刀子,你不会吓坏吧?哦,我已经从你的眼里看到了惊讶和不安。是啊,女孩子的吉祥物应该挂在脖子上,一串珍珠、一颗玉坠、一只十字架,或者是一张小男人的小照片……可我不是的。我的刀子藏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是那种真正的刀于,冷冰冰的、沉甸甸的,出鞘时带着不易察觉的风声,有金属的酸味,就像是淡淡的花香。换一句话说,我喜欢刀子,如同一个花痴迷恋着花朵。事实上,在我的故事里,很多时候也总是有花的,只不过当花枯萎的时候,刀子还在花丛里闪烁着安静的光芒。泡桐树老了,南河干枯了,瓦罐寺坍塌了,可我还是我,刀子还他妈的是刀子啊。  十二岁的时候我有了第一把刀子,十八岁的时候我有了另一把刀子。  两把刀子都是生日的礼物。  十二岁的刀子是土耳其的弯刀,十八岁的刀子是德国的猎刀。至少陶陶送我猎刀的时候,他说是真正的德国货。  那天窗外落着雨水,窗户上粘着雨珠,雨珠就像电影里俗得发腻的眼泪。陶陶牛高马大,蒲扇一样的双手捧着刀子,刀子用红绸缎裹着,裹了一层又一层,在十八支蜡烛的照耀下,就像他的双手捧着一摊鲜血。我把那家伙接过来,掂了掂,就知道是一把好刀。红绸缎一层一层地解开,刀子跟个婴儿似地躺在里边,又嫩又亮,亮得透明,也亮得扎眼,弧线那么优雅、柔和,却千真万确是一把好刀。刀子看起来甚至就像可怜的小宠物,而其实正是刀刀可以见红的猎刀。刀身有一尺长吧,还凿着细如发丝的凹槽,我把它握在手里,就像握着了一束阳光。刀把上缠着一圈一圈的铜线,金黄色的铜线,看起来是那么的温暖,只有我的手才晓得,它其实是那么的冰凉。在刀把和刀身之间,横着弯曲的挡板,挡板上刻着一只狼头,白森森的,却睁了眼睛在睡觉。我亲了亲狼头,用刀把大蛋糕切成了一十八份。刀子是真他妈的锋利呢,它剖开蛋糕就像剖开一汪清水,蛋糕的剖面非常的光滑,光滑得好似小美人的脸蛋。  我一手拖了刀子,一手圈了陶陶的颈子,在他的耳轮上 “吧”地亲了一大口。陶陶很高,为了受我一亲,他得俯下身子,这就叫你们说的那个屈尊吧?我说,谢谢陶陶。  陶陶屈尊地笑了一笑,他笑起来也就是把嘴角歪了一歪。他说,风子,风子你喜欢就好。陶陶是我的同班同学,是我喜欢的男孩。我看他,他看我,两情相悦,彼此顺眼,都不是问题孩子。什么是问题?有问题的人看没问题的人,不也全成了他妈的有问题?  噢,那一天是过去多久了?想起来,那一天的雨水淋在头上,好像还没有风干。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刀子和刀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8条)

 
 

  •   看了日版的书籍 还真想看看我们中国版的 是否也可产生共鸣 还真充满好奇
  •   还没来得急看,但是同学非常喜欢这本书。
  •   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就很吸引人。很期待。
  •   電影幾年前看,印象深刻,書亦然.
  •   书的内容充实,有思想性,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其实这一切都犹如我们所经过的.残酷青春.猛烈又不能让人忘怀.
  •   本来买时选的是这个封面,但发货时却不是,有点失望。书当然很好。
  •   不错、看过电影才买的
  •   书还没到
  •   此书确实一般,没什么深刻内涵
  •   十分肤浅......
  •     看过电影才知道是小说改编的,找到小说才知道有一位叫何大草的川籍教授,在黄纸堆中无声无息写着非学院派的文字。见过很多大学老师,想起《十三棵泡桐》整体粗狂原始的生命力,感叹于他的创作之余多了一份对原作的好奇。
      等不及快递公司的龟速车轮,网上载了一份TXT,放在手机里读。还没读完,忍不住要感慨。相比原作,电影的叙事类似于蜻蜓点水,压缩式的表现手法,使青春的静流彻底掩饰了它下面的无知和残忍。这是原作跟电影的最大区别,也是原作给人的震撼所在。
      才读到风子在红泡沫饱餐一顿就开始心头闷了,感觉到周围空气稀薄,我要走出去呼吸点新鲜空气。闽南的十二月,空气薄凉,站在阳台上,西天落日红霞,喉咙哽塞。
      我们总是擅长遗忘,忘了成长的阵痛,忘了萎缩的隐痛,当时间流逝了,只记得小时候无忧无虑,只记得十几岁的时候无所畏惧。可细细回看,生,何曾不像一场宰戮,只要还活着,便要将粉粉莹的脸和心一一交付,放到那把现实的刀上,来来回回磨炼,直到脸上刻出道道皱纹,心里留下扇扇空门,直到不再害怕这种那种痛,终于明白了,尘归尘土归土,寂寂如生。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会有这种虚无。
      记得幼时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和作者都忘了,独独一句记忆犹新,上智先知先觉,中智后知后觉,下智不知不觉。上智和下智人生应该多相对圆满吧,中智的这一层沦在尘埃里来来往往,噙着痛,有人笑有人哭。早时那些细细碎碎的事一一盘算,我终不是个聪明人,反反复复跌在一个“痴”字上,每一个下次都是欣然而往。
      也越来越喜欢后院的音乐,他们说不说此生话,只言三世情,在用音乐了断自己。喜欢上这个“了断”。
  •     最好莫问出处。
      
      幕后人物应该留在幕后,必要的时候应该用布遮脸,不能随意抛头露面。
      看客,出于对表演者的尊重,也不应推开后厨的门伸头去看究竟。
      让看的就好好看,不该看的真的就该闭上眼。
      
      有时表演者自己兴起,见有人来夸赞,就忍不住褪下裤子,用手托着示人:“看看,就是这东西,这东西呀;累死老子了;真不容易!”
      
      确实就是那东西,一切兴奋的来源。但那东西,说实话,并不宜拿来示人。尽管人人都有,人人都见过,但除了极少数人的,都还是太丑陋了。
      
      能用时就用。用完了就洗干净收起来。莫敞开,挡上点儿。
      
      原本正文看过,脑子里还有吕乐《十三棵泡桐》的画面。看到作者的《后记:我的左脸》和《何大草答<文汇读书周报>记者蒋楚婷问》,一下就恶心了。原本看着脸蛋好好的,突然看到下身没穿裤子,还边跑边跳,晃里晃荡地很松垮。这饭还叫人怎么吃?已经吃下去的怎么办?真希望没看过这两篇附文。
  •     小说作者的体验很深,但是越到后面越表现出魔幻现实主义倾向,穿梭于梦幻和现实之间,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性。相信作者有社会转型时期“问题少年”的种种体验。不过作者在写作中试图尝试突破,不幸的是这是一种不成功的突破。
  •     书稿开始零零散散那的看是因为《十三棵泡桐》欲言又止的表述。应该是某一天看了中国被禁电影名录的结果
      
      书稿中大部分是在巴陵一个残破不堪的打印机配合着黝黑被废弃的A4纸打印的。其中为了节省本就不多纸张而将word的页边距缩小到了最小,行距几乎没有,字号设置到了尽量小,总之就是打印预览的效果是一页密密麻麻都是字。在此基础上前面提到的黝黑被废弃的纸张还是不够,于是选择了双面打印,因为不了解双面打印的意思,最终的效果是正面第一页接反面第一页接正面第二页的失败格局。
      
      这份手稿陆续的被我带回了宾馆,停留在公文袋中,带去了凤凰古城,虽然路上没读,取而代之的是沈从文《边城》的打印稿。
      
      而从武汉到荆门16点到20点的K1024次火车卧铺上是这个小说打印稿外加车窗边吃着饺子赏落日度过的。打印稿中的大部分阅读过的纸张都在下车时留在了卧铺上。
      
      就在刚刚在荆门的宾馆中将剩余的打印稿读完,终于结束了漫长的阅读
      
      
      单几件事:
      1、电影尽力了,但还是由于电影表现手法和时长的限制没将故事更完整的描述出来
      2、青春故事是残酷的
      3、这些人物不适合铭记,在某个人生阶段的小转弯淡淡的记起有过这几个小说人物就好
      4、“嗯,我最后还想告诉你,我还是一个女孩子。嗯,这是真的,我到现在还都是一个女孩子。你可能不相信吧,不相信也就算了吧。”
  •     看完书才觉得,没有比《刀子与刀子》更好的书名了。每个人最初的时候都是把刀,生活将刀磨砺,有的变成了战刀,有的变成了钝刀。你变成了哪把?
      
      何风,留板寸,喜欢刀子女生。最初,她觉得自己是作为未出生哥哥何峰而存在的。父亲的软弱无能,母亲的长年外出。使得她喜欢像刀一样的男人。她从中得到父母给不了的安全感和力量。在经历那么多后,她才开始明确的知道自己是个女人。整个故事不仅仅是她找到自我的过程,也是她由一把遍布菱角的刀被磨砺得更加圆滑的过程。后来大家后来变了,甚至变得相反的时候。渐渐开始清醒。
      
      陶陶,学校里面的霸王。但在包京生出场的时候,陶陶这把刀就开始逊了。然后背弃风子,躲到宋小豆身后。经过宋小豆的手把手教导英语很溜的同时,也暴露了他们的奸情。他有他的悲哀。父亲被抓,毕竟还是孩子的他,恐怕那时也只有宋小豆能给他安慰了吧,那么聪明的女人,陶陶在她手里就是一个提线木偶。变成了一把宋小豆的雕花用的刀。
      
      包京生,吸引风子的,不仅仅是那股子蛮劲和霸道。在风子面前其实也很柔情。风子肚子气胀的时候,他会轻柔的替她揉肚子。考试没赶上,会安慰风子有他顶着。这些,是风子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就像她自己说的,她喜欢包京生能带给她温暖的感觉,尽管他身像河马还有味道。其实,女生女人要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男人能给她安全感和关爱。而他将这些给了风子。也是他让风子变成了女人。可是包京生到底还是个太过无法融入社会的刀子,被生活所“惩戒”。
      
      朱朱喜欢风子,无奈她只能从一开始单相思到最后。其实她并没有风子一开始所认为的那么单纯。但是她对风子的感情是真挚的,一早就明白风子说父亲是将军的谎言,却不猜穿。还祈求菩萨永远都不要被戳破。可见,整个故事中风子虽最有主见,但也是最天真浪漫的那一个。朱朱其实更像是把匕首,娇小,却也暗藏杀伤力。并用自己的方式关心,保护风子,爱着风子。
      
      不得不说的,还有一直被认为是乡巴佬的金贵。这个角色很奇特。第一次吃麦当劳居然没有露出馋相。言语的绅士,冷静的行为。很大的蛮劲,但恰到好处。一直否认是左撇子,不承认是右撇子等等。真的不得不佩服,整个故事,赢得最大的是他,一开始就是配角的他。默默的。是把深藏不露的刀。
      
      阿利像把皇家二代的刀,有钱有权。在酒吧里面玩的时候,血液里面的基因让他如鱼得水。但是没有继承父亲优点。显得胆小怯弱。所以,金贵才能将他控制。
      
      伊娃像把刺刀。冷静的观察身边的世界,并用自己的语言才华批评。看似整个故事最清醒的她,也被爱情迷惑、刺伤。
      
      故事后半段,不像是在说着发生在高中的故事。更像是述说这复杂的成人社会。用故事审视当初自己同时,还可以看到如今自己。现在的我们,怎么样了?还是把锋利的刀吗?是否依旧在寻找自己?
  •     
      
      风子那个曾经寸头的女孩子即便现酷也会长大,也会变成真正的女孩,然后有一天变成女人。
      
      我们也曾经年少轻狂,但年少了再轻狂,就不是个性而是不成熟的表现。
      
      不是我们不想轻狂,而是这社会,这社会里的人都会教我们成长,不长也得长。有时还是拔苗助长。就像风子的寸头终究会变成长发。虽然故事里说风子头发长了,见识短了。实际上倒是,她变成熟了。
      
      在书里,我们还看到我们身边的人终究是神秘的。
      
      无论是MISS宋,无论是陶陶,还是那个乡巴佬,他们总只是把生活的一面给了别人,却把更多的留给自己。即便扬扬洒洒几百页的纸,你却依旧带着太多的悬念结束整个故事。
      
      不过或许还好没有把所有的谜都结开。不然就不像是人生了,不是吗?
  •        风子有两把刀。
         一把是土耳其弯刀,圆月弯刀。一把是德国猎刀。
        是那种真正的刀子,冷冰冰的,沉甸甸的,出鞘时带着不易觉察的风声。有金属的酸味,就像淡淡的花香。——金属的酸味与淡淡的花香像吗?怎么会像呢?刀子,不是属于一般女孩子的吉祥物,却是风子的吉祥物。风子,其实也是与普通人一样的女孩子。渴望爱,却倔强的留着板寸。玩世不恭,却捍卫真诚。有着十八岁的孩子不具有的那种成熟和刚烈。
         十八岁,无色迷目的江湖。
         说回刀子和刀子。
        土耳其弯刀,德国猎刀。原本十两把用来护身的刀子,结果却将风子割得体无完肤。那些花儿,那些泡桐树的叶子,没有一点生机。永远都是耷拉着。它们在忧伤吗?在为青春的叛逆,刚烈与不适宜的憔悴。还有,深情。像刀子,切开肌肤,处处是痛感,却伴着阵阵快感。
         勇敢的人,他的眼睛也成了刀子。
         懦弱的人,他的刀子也成了狗屎。
        风子是勇敢的。比起陶陶,比起包京生,比起她身边所有的男的。那些人,算不算男的呢?有了风子,充其量,他们只是半个男的。陶陶和包京生都是有霸气的,但这种霸气一碰到风子,似乎就瘪了,不见了。风子的青春那么深色,那么倔强。有着青春的愤怒,纯洁的愿望。一个人的时候,留下的泪水,温暖而倔强。懵懂时期的爱情和友情,叛逆时代的幻想和渴望,突然间,像禁锢许久的灵魂得到了释放。没有血肉横飞,却有着江湖的影子。
         “里尔克为喟叹一声:夏日曾经很盛大。这不朽的诗句,一定写于秋风刮过了原野。青春的时候,我们何尝珍惜过青春。青春只有活在记忆里,才日甚一日,刻骨铭心。”
         刀子和刀子,把青春染成了深色。
        在那样深色的季节。
        泡桐树老了,南河干枯了,瓦罐寺坍塌了。可风子还是风子。刀子还是他妈的刀子啊。尽管,尽管,刀子曾狠狠地刮过她的肌肤,直至骨髓,狠狠地。在那样深色的季节,唯一留下的也就只有这两把刀子了。走的走了,去了遥远的地方。有一去永不返的,也有不知归期是何期的。
         这就是《刀子和刀子》。
         你一定不知道我在讲什么。不知道?那就算了吧。
        我们都无需证明自己讲的是否真理。有些东西你自己觉得是真理就得了。
         不是说1+1=2到现在都还没被证明吗?
         证明它干吗。1+1=2的结论现在不都在用了吗?
         这话是风子说的。不是我说的。
       2007-07-19 23:35
  •      这个世界这么冷,只有苦行的人才能从容不迫。
       但是谁没欲望呢?就像乡巴佬金贵对漂亮的朱朱的欲望,任主任和蒋副校长对权力的欲望,大家对阿利钱包的欲望。所以没有人从容不迫,大家都毛毛躁躁,咋咋呼呼,就像泡桐中学的这群孩子,满身戾气。孔武有力的男孩,比如陶陶和包京生靠自己的拳头生存,胆小懦弱的阿利靠他富翁老爸的钱,就连朱朱这样外表柔弱惹人怜爱的女孩子也时不时表现出自己的心机和冷漠。
       朱朱喜欢何凤。她的性向也许并非不正常。只不过她喜欢这样一个留着板寸,一边挥着刀子耍狠又一边深藏温柔的女孩。因为这样的一个女孩才是真正的侠骨柔肠,既能保护她又不会伤害她。何凤的刀子只是陪伴她的朋友不会伤害任何人,不会像朱朱的父亲外公那样,只会抡拳头打自己的女人。朱朱像一个真正柔弱的女孩一样需要保护,现实的经历又让她害怕男人的拳头。所以她把她真正的温柔给了何凤,一个喜欢刀子的女孩。她也有自己保护何凤的方式。她明知道何凤的爸爸不是什么威风神气的将军,可是她什么也不说。她对何凤说:我给菩萨烧过香,希望你永远都不要被戳穿,希望你永远不要闹笑话。只有我才会这样子,你不相信吗,我是真的,风子。
       她想让何凤继续做她的梦,梦中英雄一样的将军,现实中见人就点头哈腰的保安。梦都是美的,五彩斑斓。现实,却总是灰头土脸,就像何凤老爸的制服。灰狗子,现实对她的老父亲是这样称呼的。但是她外表猥琐的老父亲是那样一个温柔的人,就像他外表冷酷的女儿一样。
       温柔的朱朱内心并不像外表那样温柔,对人人瞧不起的乡巴佬金贵她也常常落井下石。但是对何凤她的温柔自始自终。看起来是何凤在保护她,其实是她在保护何凤,她说何凤:天真烂漫。这是在提醒何凤:泡中不需要天真烂漫的人,其实不只是泡中,整个世界都不需要这种人;但也是在心疼她,心疼她的天真烂漫。
       何凤爱了两个男孩,陶陶和包京生。但是我觉得她真正爱的人可能是她嘴里老提到的沙漠英雄麦麦德。她爱英雄,那种能拿着一把刀子为自己讨回公道的英雄,惜字如金只说着深沉的格言的英雄,比如公道好比枯草,火一烧就没了之类的。可是现实中没有麦麦德,现实是不是比沙漠还要荒芜呢?现实没有英雄,她只好当自己的英雄。
       麦麦德是何凤的老师。当何凤不明白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品味下麦麦德的格言。麦麦德最爱说的一句话:可怜的人啊,按照何凤自己的理解这世界全是可怜的人,所以谁又在可怜谁呢。所以她不能理解大家干嘛要折腾乡巴佬金贵,全是可怜的人,何苦把别人踩在脚下呢。所以朱朱说她:天真烂漫。温柔的朱朱其实挺犀利的。何凤的老师是麦麦德,英雄的一大特征就是:天真烂漫。
       真正能搅起泡中血雨腥风的其实是柔柔懦懦的阿利,准确的说是对阿利钱包的控制权。开始这控制权在陶陶手里。但是在陶陶的虚弱期公厕大战之后被包京生夺走了。一直趾高气扬的陶陶为什么会虚弱?因为他那个当工商局局长的父亲被抓走了。在他眼前,从他家里,带上手铐被一群警察带走了。何凤为他心疼,虽然她已不是他的女朋友了。陶陶喜欢上了瘸子伊娃,泡中的才女伊娃。
       伊娃的手写书《小女子大印象》妙趣连篇,插科打诨,嬉笑怒骂。她讽刺何凤的《她为什么害羞了》是这样写的:一个将军的女儿害羞了,就像一条咆哮的警犬穿上了迷你裙;一个耍刀的女人害羞了,如同大老爷们憋细了嗓子唱甜蜜蜜。她因为爱而变得害羞,因为害羞而知道了羞耻,知道了羞耻,她的刀就会一点点变短,她的头发就会一天天长长…… 看看看看,多尖酸刻薄,又多机智生动。
       对别人她极尽讽刺讥笑之能事,对陶陶她深情款款。她写道:他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起我的时候,我都是正在黑暗中想念着他…… 泡中的语文老师小任课堂上声泪俱下的念伊娃的这篇作文,一篇一个小女子如何爱她的好男孩的作文。可怜的小任,挨了包京生揍的小任,摸了何凤的左乳之后又自杀的小任,也许他也是有故事的吧,谁知道呢。但是伊娃还在爱着她的好男孩的时候,陶陶已经不愿理她了。虚弱的陶陶谁也不愿理睬。对男孩们来说,哪个女孩都比不上阿利。失去阿利才最让他们气馁。
       有才情的伊娃,刚烈的何凤都被爱情弄的稀里糊涂,只有朱朱冷眼旁观:男人都是些什么东西!很像怨妇会说的话,但是不能说朱朱是怨妇,她又不爱男人。这是她警告何凤的话。结果没啥用,横冲直撞的何凤差点被陶陶揪掉耳朵,为了伊娃。
       何凤跟像河马一样臭烘烘的包京生好上了。陶陶是英俊,神秘,干净的。这种气质在密斯宋宋小豆主办的泡中英语节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包京生是另一种男孩,但是他载着何凤去他住的那个衰败灰暗的宿舍区的时候,一向刚烈的何凤也不得不承认:怎么自己这么像个低眉顺眼的小媳妇儿。
       但是泡中的主旋律永远不是小儿小女的爱情。爱情不过是生活的屁,有首歌是这样唱的。
       泡中家长会时陶陶与包京生的一场恶战又让他夺回了阿利。狗急跳墙的包京生,冷漠惊恐的宋小豆,落井下石的朱朱,沉稳凶狠的陶陶,还有被陶陶狠狠踩一脚的何凤和冷眼旁观的金贵。真正的一场好戏。但是还有场更好的戏在后头。
       乡巴佬金贵才是泡中真正的黑马。打赢了包京生的陶陶,得到密斯宋爱护的陶陶,在英语节上出尽风头的陶陶,春风得意的陶陶,小街正午,遇上了早有准备的金贵。此时的金贵像个古代的侠客一样,单刀赴会。陶陶包京生恶战时的冷眼是他在韬光养晦。他被每个人叫乡巴佬,但他不是真正的乡巴佬,他的野心可是一早就准备好的。除了他会把“不”发成“波”的口音,他一点也不像的乡巴佬,他比陶陶还要从容淡定,一早就盯上了他看上的东西。这些却只有何凤一个人看出来了。谁能怪金贵呢,也许他只是不想像他当清洁工的哥哥那样从三十层楼外摔下来摔死。
       金贵是泡中最后的赢家,他成了阿利的朋友,后来又成了阿利开的酒吧的经理。他哥终于也死得其所了。
       泡中的故事结束了,大家的故事都还没结束。朱朱还爱着何凤,伊娃还爱着陶陶。女人总是长情的。
       最后再提提麦麦德吧,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我最喜欢的人和故事竟然是麦麦德。麦麦德,虚构中的虚构,故事中的故事。
       麦麦德有一回在湖边同一个龇牙咧嘴、面如锅底的强盗斗了一天一夜,天亮的时候才把他一刀劈死在水中。湖水把强盗的脸洗干净以后,麦麦德才发现他原来长得是那么清秀俊美,甚至就像一个纯洁的圣童。麦麦德无话可说,对着死去的对手躬身行了一个大礼。麦麦德这一回什么格言也没有,也可能是那一页的画面太拥挤了吧,麦麦德惊讶的神情、强盗貌若美女的姿容,已经容不下任何废话了。
       心就像被谁狠狠的捏了一把,为了这个淤泥里的强盗,美貌的强盗,死了的强盗。
       麦麦德的另一段格言:世界上有两棵树,一棵向着天上长,越长越大,越长越苍老,最后就成了一座山;一棵朝着地下长,越长越小,越长越稚嫩,最后就成了一株苗。
       我就是看着这段话流泪的。鬼知道我在哭毛。
  •     用两天的时间,我看完了今年的第一本书:[刀子与刀子]我不喜欢它故事的本身.但我认为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有意义的书,也是一本有力度的书.它的故事大概网上多的是,我就不加叙述了.我觉得这首先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and自己And寻求回归的书,主要人物之间有三重世界,主角内心的麦麦德世界,这是整个故事在精神的上兆,然后是几个少年的世界--何凤与同学的班级,生活场所等,这是整个小说的支撑部分。那最后又一重世界,就是大人的世界。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生活方式,衬映何风他们了年龄上的、心理上的不成熟。
      
       几对主要人物
      
      何凤和朱朱:
      
      两个女生,一个故意装扮得像男孩子,一个是班长兼任全班男生的梦中情人。她们两个是不离不弃的好朋友。只有朱朱不会去伤害何凤。何凤伪装下的一颗不安而渴望幸福的心,在没人关怀的时候,朱朱是何凤唯一的温暖。而何凤是朱朱坚强的后盾。
      
      伊娃和阿利:
      
      金贵说过,他们俩是高二一班不可以欺负的人,他们都有缺陷,但他们都有一个足以弥补缺陷的长处,伊娃的本名叫梁晨,她是一个有八分之一俄罗斯血统的瘸腿少女,极为擅长写作。他的文章经常是小任老师课堂上的示范必读。她私下里写的大印象是整个学校的“八卦第一刊”。阿利性格懦弱,胆小怕事,谁都可以欺负他,但阿利的长处他的父亲是一个儒商,非常有钱。人人都能欺负他,但是陶陶作为他的保护人,就摆平了许多麻烦。
      
      陶陶和包京生
      
      陶陶和包京生都是何凤的男朋友。陶陶是泡桐树中学很出名的学生,因为他的右拳头,没人敢惹他,但是他很怕宋小豆,教英语的班主任。也许怕正是他精明的地方。当包京生出现的时候,他选择了隐忍,但是当包京生离开了泡中。他还是那个陶陶,而且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包京生是拉0萨来的北京人。他的到来造成了一系列的乱象,何凤跟了包京生,是因为陶陶的懦弱,大概女生都喜欢强大的东西。包京生敢打老师,而且到最后还要老师来道歉赔偿,如果不是何凤在录像机前说了实话,那个小任老师还要背上个大大的黑锅。包京生最后死了,全是因为阿利,他带阿利出去混日子,却被误解为绑架,现场用刀子驾着阿利,最后被警察一枪打死。包京生爱吃烧烤,而且是鸡屁股烧烤,总是请一帮子人,最后还是阿利出钱。阿利因为他变了。
      
      刀子和金贵
      
      刀子有两把,都是男人送给何凤的。前一个土耳其弯刀是抢走他爸爸的老婆那个男人送的,这个人是他爸爸的战友,跑边贸的。第二个是何凤十八岁时候,陶陶送的,据说是德国的刀子。何凤去哪里都带着它们,但从不轻易拿出来,又一次包京生与人起了冲突,拿了何凤的刀子。那次就是包京生死的那一次。金贵是个很特别的人,他能到泡中上学,是因为他哥哥打工时高空作业摔了下来,老板就承当了金贵进城上学的事情,金贵很会伪装自己,他不是左撇子,但处处用左手,甚至打架的时候也不出右手。黄金左手就成了他的绰号,他土,但不是乡巴佬,他的精明足以证明自己。但包京生低估他了,陶陶低估他了,宋小豆也低估他了……甚至是一直对他很好的朱朱也看错了他,最后在陶陶一伙人欺负他的时候,他用右手打伤了陶陶的腿,伤的很严重。他的右手比他的左手更有力量。他和阿利在一起,他做阿利的跟班,但是阿利是他的钱包。他在阿利面前表现的比任何一个强者都要谦恭,但是他并不比任何一个强者弱,只会更强。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电影《十三棵泡桐树》,虽然是电影但是出入不大。原著作者何大草,将其成为残酷青春系列小说的一部。大概以少年角度看待社会,另外反映社会中的少年群体的病症。所有的描写中感情色彩非常淡漠,对未来怀着或有或无的希望,之间夹杂着真实与叛逆,可悲与怜悯,情节清晰流畅,足见作者的功力。
      
  •      岁数大了容易怀念,一直很迷七八零后的青春文学,但多数看完后一笑了之,心中默念小B崽子一枚。看到如今只有两本值得推荐:刀子和刀子、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电影叫十三根泡桐,拍得不错也获了奖,但还是没有书好。
       过去的日子一直埋在心里,已然不记得也已然忘不掉,偶然被触碰,立刻被感动。
       人都是没心没肺的东西,一个地方,一个人,曾经和你粘得那么紧,就像一团泥粘着一团泥。可是后来掰开了,说掰开就掰开,除了含含糊糊的记忆,也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     喜欢在午后喝着淡淡的花茶,翻着书,咋咋一口,再嗅嗅杯子里的花香,再捧着书,把鼻子凑在文字上。今天开的是茉莉花蕾,幽幽的茉莉清香。
      
      何凤,给男生写信落款用何锋,她跟别人说,因为喜欢刀子,而这是刀锋的锋,她的吉祥物吉祥物正是两把冷冰冰的刀子!同学们更多叫她“风子”或者是“疯子”吧。渴望爱,却留着倔强的板寸;玩世不恭,又时时捍卫真诚。她身边有她喜欢的男孩陶陶,她的好友朱朱,富家子弟阿利,混血才女伊娃,转学生包京生,深藏不露的金贵,在那个汗腻腻的夏天,上学,放学,斗殴,打架,反叛,经受痛苦、蜕变、成长,痛并快乐着……
      
      看着看着我想起了曾经我们校园里发生的打架斗殴事件,钢管、玻璃瓶、骚动、迷惘、惨酷、放纵、叛逆,我们总说,他们想干什么,搞得一团糟。顺便把连带事件的无辜的他俩回忆了一遍,把他俩处分回忆一遍,我总说,你真傻!青春事件,到底是傻还是不是?刀子的感觉,我们都感觉错了吗?
      
      带着两把刀子,白天就藏在上学的书包里,晚上就压在睡觉的枕头下面,虽然不是恐惧害怕,但我也绝不会这样做,但至少我羡慕并崇拜何风。“曾想成为一个问题少年,然而却循规蹈矩地活了这么多年。” 叛逆的青春惨烈而残酷,带着尖锐的疼痛感,可惜在现在越来越“乖”的孩子,找不到青春的感觉。
      
      最近一直有听王筝《我们都是好孩子》这首歌,“我们都是好孩子 / 异想天开的孩子 / 相信爱 可以永远啊 / 我们都是好孩子 / 最最善良的孩子 / 怀念着 伤害我们的 / 我们都是好孩子 / 最最天真的孩子 / 灿烂的 孤单的 / 变遥远的啊 / 我们都是好孩子 / 最最可爱的孩子 / 在一起 为幸福落泪啊……
      
      《刀子和刀子》文字细腻地演绎着青春的无奈,痛苦,发泄,叛逆,也许不仅有疼痛,夹杂着的点滴温暖也贯穿其中,里所有的被冠以问题孩子的孩子其实都是好孩子,都是具有一颗善良的心,也让人心疼的孩子。
      
      瞧啊,我们这些所谓的“乖”孩子,也许就是怪孩子,等待悄悄然度过了青春,那将会剩下什么呢?当茉莉花茶饮毕,我再次深深地反思,我们是好孩子吗?我一直在质疑自己的内心!瞧我们多累啊!
      
  •      结束了《刀子和刀子》我只觉得心里是一阵阵沉淀的钝痛感。头很沉很沉。我的生活远没有这样的波澜起伏,仅仅是一些感触,一些细节却是那么的契合心灵。风子是个笨蛋,一个假装明白的笨蛋。而只有她是个孩子,真正的孩子,所有人都是泛成人化的了。风子极度的缺乏安全感。是为什么呢?刀子真的可以带来安全吗?可能是伤人更伤己吧。我用功力的想法来衡量她的所作所为,不该、不值。原来恍惚间,我早已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年人了。我就像成千上万的庸众一样,按照大众的方式吃饭、睡觉、做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偶然抬头望望天空,独自茫然一阵子,然后低头继续按照既定轨迹运行。的确是茫然------头脑一片空白。
       风子其实最缺乏的就是勇气,所以她紧握了刀子,然后越是紧握就越是没有勇气。她不爱陶陶,也不爱包京生,她只是想在他们身上找到一种叫做勇气的东西,或者说是安全感,然而他们有吗?或许曾经有过吧。也仅仅是曾经。其实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而风子却不明白。她一直在执着地追求纯粹的人,纯粹的勇敢。也许这就是少年人的特权吧,要求非黑即白。然后成长就像把钝刀一样,慢慢地磨,深深地割,力求让每个人都变得你不是你,我不是我,变成浑圆又破碎的石头。末了,风子不再怨恨妈妈,不再执着什么。然后那个顶着板寸穿着夹克的倔强少女就渐行渐远了。。。。。。
  •       作者何大草说,《刀子和刀子》这本书,写给过完了青春期的人看。我自忖是过完了青春期的乏味的中年人,于是在网上一口气看完小说。
        站在成人的世界回看青春,看何大草书写的充满迷茫、骚动的青春,忽然觉得陌生但别样的心痛(或痛心)。
        倔强的假小子般的何凤,乖巧漂亮但喜欢何凤的朱珠,霸道却不乏心机的陶陶,逞勇斗狠的包京生、聪敏尖酸的伊娃,有钱但怯懦的阿利,从山里来原本淳朴,在泡中(泡桐树中学)的摔打下也懂得了弱肉强食规则的金贵。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自己青春意愿和躁动环境的产物。他们中没有坏孩子,只有面对艰险的成长手足无措,未能得到关注的学生。
        正如假小子般的女主角何凤所说,他们没有问题,只有有问题的人看人才会觉得人家有问题。在那或真或假的“泡桐树中学”里,没有任何问题的孩子似乎也没有任何考大学的想法,只是在混日子,何凤很是感慨:上课是泡时间,就连吃烧烤、泡吧、泡女孩也都成了泡时间,真是好笑得很呢
        泡中的孩子们寂寞的成长,家长缺席,他们就各自为伴,在成人不知的世界里孤独、艰难却坚定地成长。
        漫长的夏天,泡中的孩子没有升大学的压力,没有被书本扭曲,没有高考的你死我活地拼斗,却直面更真实的生存和更残酷的现实——猥琐的老师、霸道的同学,打架斗殴、争风吃醋……成人世界里的所有丑恶一应俱全。
        孩子们早早知道没有象牙塔。
        在炎热潮湿的南方夏天苦苦煎熬,似乎全无期盼。没有通常青春小说的绚烂明媚,没有励志,甚至几乎没有脉脉温情,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愫都不似少年人的绮丽恋爱,就像男孩陶陶对何凤说的,也不是喜欢你,是奇怪哪里跑来你这样的女孩,想咬你,就像一条狗咬另一条狗一样。
        青春、成长,在泡中,像小狗间的撕咬,充满原始的懵懂。孩子们眼中的成人世界,父亲要么是怯懦无能的烂好人,要么是喝醉酒就打老婆的施暴者,女人要么逆来顺受,要么逃避自己的家庭和责任,老师对学生冷嘲热讽,甚至对他们(或男或女)青春饱满的身体打着猥琐的主意。孩子们的成长是那么无助,没有一个大人是可以依靠的,没有一个家长陪伴他们。成人们放任他们,也放弃自己的职责。
        这样的成长,和我自己的成长隔得真的很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暴力、阴晦,但是却又近在咫尺。虽然,作者描写的是80年代出生的孩子,倘若我有弟弟,大概也应该是这个年纪。但是那样仓皇无助的成长,暴戾躁动的青春也是我看到过的。
        每个年代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不为人知的成长烦恼,我们同龄的,曾经叱诧江湖的,属于我们时代的陶陶们,包京生们,也还是长大了,从青春的冲动萌动中醒过来的,已经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那没有能够有幸成长的,却永远停留在青春期不为人知的烦恼里,再不能长大,成为尴尬的混日子高手,有那么一两个,甚至连生存的机会都已失去。
        八十年代的陶陶们,何凤们也是要长大的,到了现在这个时节,他们也已大到足够承担自己成人责任的年龄。但是那个成人缺席的成长期,又会使他们中的多少人失去自己做成熟的人的机会?
      
  •     很早之前看的这本书,那时我还小,还没到书里主人公的年纪。看的时候稀里糊涂的,有很多地方都不明白,为什么会生气,为什么会这样,又为什么会那样……我以为到了年纪都会那样,就明白了,也就成长了。可我现在都要过了年纪了,我还是没体会到书里的情绪为什么会那样。我相信不是我错了,只是因为那不是青春。
      青春的确是残酷的,但它没有背叛
      青春的确是残酷的,但它不复杂
      青春的确是残酷的,但没有代价
      青春的确是残酷的,但它不丑恶
  •      读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看了电影。而看《十三棵泡桐》也完全是因为同学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一部禁片啊。电影看不大懂,现在看了书之后,果然电影和书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对电影和书的唯一共识就是,电影还是电影,书还是书。什么意思,就是不是生活,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生活的,我只能说,这不是我所了解的生活。打架,勾心斗角,爱情,学习,老师,等等这一切,都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这是我从来不曾想到的。中学时期唯一看到的一次学校斗殴事件,还是在初中时的期中考试前,仅仅一脚,一个我小学时就看到过的同学,毫不反抗的任一个自以为是的老大踢了一脚。一大帮同学聚在楼梯口围观着,我当时还很天真的想着,同学之间要相互友爱,想着我要去拦住他们,还要问问是什么原因才打架的,然后让他们和解。不过我还是走了过去,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也可能我怕了。大学里,听同学说起他的中学生活:打架那是常常的事,要是没有老大的话,随时都要受欺负。校门口两个学校的两帮人,说打就打。学校里的实习老师都会被…… 我看着他——一个搞笑幽默像小孩子一样的人,我问,你也是吗。对啊。他来自最繁华的都会,而我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我就想,我就是像金贵一样的乡巴佬,可我又不是他,他懂得我都不懂,这时我又成了风子,我真的什么都不懂。直到风子说到了渣渣:每个班都有这种人,随头缩脑,个个都是很干瘪、矮小、胆怯、愚蠢,平日就跟鼹鼠似的往角落里边躲,我们从没有把他们看清楚过。宋小豆提到他们的时候,爱用一个词,渣渣。全校大扫除,她说,我们班大扫除连渣渣都不要放过。运动会拔河,她说,我们班连渣渣都要用上。渣渣们也不吭声,总是低了头,叫做什么做什么。不过渣渣是贬义的,我更想用论坛里的潜水来概括自己。那时班里的每个同学都是那么的胆小,怯弱,害羞,从不敢表现自己,甚至连上台说一句话都会不好意思。平静的学习,玩乐。仅仅如此。
       “夏日曾经很盛大……”,只是我的青春没有像刀子那样锐利。
  •     你曾经向我推荐的电影,看过后,又买来原著小说来看。
      真实的一塌糊涂,恍惚下课便看见操场上的陶陶又与谁
      在打群架。而关于阿利,是电影中你错过的角色,我实
      在想象不出你扮成阿利会是什么样子......倒是风子,
      恍恍惚惚的竟让我觉得好像是小说版的许飞...
  •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这是《十三棵泡桐》的原著小说,以前看过何大草的几个短篇,印象较深的有一篇《裸云两朵》,写爱情和仇恨还有阴谋的,这次看的《刀子和刀子》像是在写青春,实际上也没有逃过爱情、仇恨和阴谋这个主题,推荐给那些看了电影,却很多地方一头雾水的人拿来看看(说到这,罗嗦两句,当初我看这部电影,很多地方看的我不明就里,现在翻来小说看才算是有所明白;实际上小说写得就很隐晦,结果电影拍出来更为含蓄,广电局再给删一部分,出来的东西完全就物是人非了——广电局也是伟大,删的全是关键部位),作者是个很会把握火候的人,叙述的不温不火,却暗藏玄机,把孩子间的纠结和大人的阴谋写的入木三分。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在这个汗腻腻的夏天,他们注定经受生存训练,痛苦、蜕变、成长,并散向四面八方。就冲这句话,这本书也值得一看。
      又是夏天,又是懵懂而残酷的青春。之前关于成长的小说喜欢过三篇,一个是王朔的《动物凶猛》一个是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再加上苏童的《城北地带》,现在,则又多了这一本,都是这么的迷茫而又一无所获。
  •     书里有那么多别人懂而风子不懂的问题,作者并不给出正确的答案。
      这令我看得很迷惑。
      我和风子一样,看不懂。
      看过了电影再来看书,内容总是有些小不同。
      不过总体还是这样的。
      令我看不懂。
      我是不是还那么很天真?
      是的,因为我比风子还天真。
      
      那里面的好多东西,我真的不懂,一点都不懂。
  •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床上看了睡睡了看,终于看完了。终究没有因为对电影的失望错过一本好书。可是最后要讲一点什么却讲不出来。这是青春没有错,可是却与我的如此相迥,那些年轻的暴力在初中过后就好像从我的世界里销声匿迹。许多的矛盾不再诉诸拳头,而是在假情假意的微笑之后长成一颗毒瘤,隐匿在心底最深处。所有这些在许多年后想起来也只能笑笑的摇头。这段日子总是感慨,我的成长总是慢了生活半拍。还真是这个样子呐。我在大学的浑浑噩噩里还幻想着高中时候的纯粹,在高中的时候怀念初中的没心没肺、无忧无虑,在初中的时候想念小学时候。。。虽然看完书之后感觉,像里面风子说的,空空如也,可是看的时候真的是很震撼,很感叹。有时候我会很不好意思,让同学们知道,一大把年纪了还看什么青春小说。我的小说总是在床上进行,人们以为我在睡觉,可是我却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这是沉溺也是解脱。可是最后还是只有我。可是有什么关系。
  •     没有文采,情节有的地方比电影精彩,但是结局我还是不满意,我希望青春永远不要成长,我不需要一个确定的未来.青春不管如何残酷,它都是没有底的,都是有无限可能的.
      而且,我希望风子和陶陶有一个会面,他们也许什么也不说,就看看窗外没有一丝风的痕迹也好,没有.或者如同张爱玲的小说结尾一样,男女说一些很简短的家常话,譬如我刚刚要去买菜,或者以前十三棵泡桐路口的风要更大些.再或者,就像<东京日和>的结尾一样,两棵向日葵迎风招展,风动,一棵忽而接近另一棵,忽而远些.....
      写下最后一段,突然有些心酸......
      我不需要这样的结局,我是刀子!
  •     刚看完书,早就看了电影,电影显得生涩了不少,就相比书来说他算作青春。写的和拍的都比较顺从,两个神交吧其实是朋友,隐晦的依然还是隐晦,残酷就如玻璃的划痕永远在哪里躺着,不用撒盐就能明确的感知别来依旧的痛。把他归为青春小说我很是不赞同,青春并不代表只有伤害和爱情。懵懂的青春飞扬在腥臭的火焰和纯净的天空下,处处都带有那么点浅浅的烟雾,在人人所共有过的环境中,撕裂的张扬纸片,小小的爱情长河,初开的性趣之花,还有拳头和铁片,当然还有如大人名片般的面子,带有烤焦了的却又如油滴溜走的师生之间的暧昧,没有人说,却不是不懂而是没有具体的敏感的把之抽象出来,或许是觉得大惊小怪或是小题大作吧,直到他飘然而逝。
      如鲠在喉对于高中时的我们只是会拿水或是多吃几大口饭去压下去,不如成人的世界精彩纷呈。
  •     看一本书最起码的条件就是文字流畅,所以才会一气呵成,看小说如果不是一气呵成那就说明它不是一本好书或者你根本就不想看这个故事。
      
      或许自己永远是生长在温室里的,或者根本不了解现在孩子的生活就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影,10年前看《人间失格》觉得很可怕,现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更可怕。
      
      人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单纯的活着?或者那是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在这个学校里,没有一个人是善意和纯真的,或许女主角是,但夹杂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却傻的可怜。
      
      假如想深一点,人什么时候会变?嫉妒?愤怒?恐惧?贪婪?淫欲?再下去要变成原罪了,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象一个修正主义的老太太,不停的说着,这帮牙牙啊,怎么会变成这样啊?
      
      晚上看《十三棵泡桐》!!!!!
  •     晚上准备到图书馆上自习,经同学介绍,开始看这部传说中和《动物凶猛》齐位的小说。
      
      在图书馆看了290页,借回寝室刚刚看完。
      
      感觉没有王朔的舒服,这里我感觉到了更多的反叛和暴力。
      
      正如一些评论所说:到底是张扬青春还是渲染暴力?
      
      还是《动物凶猛》好看些。。
      
      本人有个癖好,小说看完都迫不及待的看改编的电影。
      
      刚刚好,这里又有部《十三棵泡桐》,类似于《阳光灿烂的日子》。
      
      今晚下载,明天看。
      
      期待更多感觉的产生。
  •     和电影的感觉真是一模一样,何大草诚不我欺。
      那么既然看完了电影,再谈小说又有何益?
      至少我弄明白了电影那个有点摸不着头脑的名字“十三棵泡桐”是怎么回事了,还好之前我没有print自己的妄议,说什么许是代表了什么对校园的回忆。
      不过我也算得到一个教训,得先看小说,再看电影,不然颠倒过来的话,你就做不了主了。于是读小说时,那个何凤就变成“李宇春”的样子!
      嗨,我还真是TMD的无聊的很!
      
      remex074858
      
      ------------------
      remex@vip.qq.com
      
      
  •   一本很青春的书,我在报纸的连载上第一次见到大草的文~~~然后这个也排电影了~
  •   呵呵,写的很有感觉。
  •   该哭。
  •   书中的故事就是我这个年代人很多人的青春。
  •   你不懂,因为你没经历过。这本书和这部电影,都是活生生的生活。那些已经逝去的青春。我这个年代的人,就是那样过来的
  •   国私老师推荐过十三棵泡桐~~~现在决定去看看
  •   呵呵 我看何大草的书 听何大草的课
  •   何大草真的是一个把课都上的很有诗意的老师,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 每一句话都像是小说创作一样 每句话都经得起揣摩
  •   啊啊a,今天没选到大草老师的课,忧伤中
  •   全书看下来,对黑化了的陶陶很感兴趣。何老师是怎么想到塑造出这么一个人物出来的呢?又是怎么塑造出来这么一个人物的呢?
  •   这个贴是两年一个回复么。。
  •   啊!你是川师的啊!哈哈哈!真想来跟着你听听何老师的课哪!哈哈哈!
  •   我也读不懂,这也许不仅是一个青春故事,作者说,“丛林法则”,也许我们都没到懂得这法则的年纪啊
  •   呵呵,是的
  •   我倒觉得他讲故事的拙朴方式很好
  •   lz,我很同意你的看法,也是读了一半,看不下去了,我的原因是小说里没有一个真正吸引我的人物。不过还是希望能找个时间看完。
  •   寫得很垃圾,真的不咋個
  •   何大草还是很牛的人啊
  •   我觉得这本小说写的真的很好很有味道。一口气看完了它。边看还边忍不住去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
  •   楼主能这样说,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吧?还是你从小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标准的“成功”“对的”模式?
  •   名字有特点~
  •   怎么我今天才看到这些留言。
  •   感觉说穿了就在那一瞬间把你时间上色的玩意,或温柔或浪漫或舒服或感动或悲伤或喜悦或愤怒或孤单....别那么空泛的谈感觉,就像恋爱一样,鬼才知道你是小三还是真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