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歌

出版时间:2005-3-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朱天心  页数:34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跨区域华文女作家精品文库”第一辑所选十位作家,均为中国台湾地区或北美、东南精致等地华文女作家中的佼佼者,是然他们的作品表现侧重各有不同,艺术形态资质各异,但在表现女性的内心感受、心理流程、情感世界、生存处境方面,却有着某种一致性。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这些作家在营造自己文学世界的时候具有或隐或显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立场,但她们并不以此自限,而是立足女性世界,向外生发和延展,思考的面向和涉及的领域,常常超出女性范畴,而针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于是,她们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仅仅止于女性层面,而有着更为深广的涵盖和包容。既是女性书写,同时又在“境界”上具有普泛性,这是这些作家的成功,也是我们编选时的追求。“女作家”只是选取和一种范围,“好作家”才是选取的真正目标。希望这套“跨区域华文女作家精品文库”,能给读者诸君带来精神的震撼,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朱天心(1958-),山东临朐人。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著有短篇小说集《方舟上的日子》、《昨日当我年轻时》、《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古都》等。曾获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小说奖。

书籍目录

主编前言方舟的日子当那斑斓的旗帜飘扬时采薇歌爱情昨日当你年轻时时移事往袋鼠族物语从前从胶有个浦鸟太郎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春风蝴蝶之事威尼斯之死古都

编辑推荐

  《采薇歌》作者朱天心作品最重要的特色是对时间、记忆与历史的不断反思,而她老灵魂式的角色成为启动此一反思行为的最佳媒介。老灵魂生年不满半百,心怀千岁之忧。他们知道太平盛世其实隐藏了无数劫毁的契机,也惊讶在生死大劫之前,凡夫俗子竟能活得如此浑然无知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采薇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我记性不好,小说里人物一多,就容易犯晕。常常一走神,就不知道小说在讲些什么了。有时候,小说里的每个字你都认识,但你就是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记叙一个故事,描述一个故事,思考一个故事,我喜欢第三者。看小说的好处是,可以把主人公的一生都给经历掉。但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却需要好几十年,才会有结果。所以,人才会常说,就让时间证明一切吧。也许直到死的那天,才可以像看小说一般,把自己的一生完整看一遍吧。
      
      版权页旁边作者的照片很漂亮,感觉每篇的风格都不一样,有的像从流氓口里吐出来的,又有的像是从abc嘴里说出来的。《时移事往》里好像有漏字,好多篇里都有日文注音?
      
      100905上外公家
  •      不知是否故意,念这本集子就像倒吃甘蔗,越到后面越让人手不释卷。前面的倒也不是不好,只是太像张爱玲了,不免让人无话可说。
       其实后面也并不是什么出奇的东西,来来去去都是乡愁这个母题。
       说道乡愁,大陆和港台从来两样:大陆地域辽广乡村簇立,作家们的乡愁纷纷指向乡村,农村题材于是长盛不衰。
       而港台不过弹丸之地,并没有可以恒久流传的乡村景观,作家们的乡愁要么指向旧日的大陆,要么指向过去的城市。
       大陆的乡愁是空间的,港台的乡愁是时间的。
       港台人愁的是不稳固的过去,不可预知的城市变迁,现代化对一切柔软脆弱之物的侵蚀。
       然而香港和台湾又大不同。香港实在是太繁华太发达了,衍生出来的乡愁带着血腥和绝望,像是红眼睛的饕餮恨不能一口把这个乱七八糟的城市吞进肚里,一同灭亡。就是近年风靡全港的麦兜系列,其第一部《麦兜故事》里头也充满了石屎森林的恐怖。
       台湾要温柔得多。无怪乎说台北是中华文化的后花园。台湾的乡愁总脱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子,无论是白先勇的过于浓郁,还是余光中的情感泛滥,情绪都是古典的,只是带着悲伤怅惋,但不是绝望,更不是恐怖。
       扯远了,说回朱天心。她的《古都》写得好极了,好过那些张爱玲式的爱情故事。
       被抹杀比死亡更可怕。“唯有在你曾经留下点点滴滴生活痕迹的地方,所有与你有关的都在着,拿不定他们会一直一直那样在下去,那么你的即将失去意义,不就被稀释掉了吗?”
       当生长变得与任何一座城市都毫无差别时,谁来证明你成长的意义?而当你无论如何爱过痛过忧愁过,城市都终将迅速用新的楼房新的连锁店新的时尚将你过往的痕迹一同抹杀,你如何能说服自己认真生活?
       为什么城市有夜总会,有酒吧,有毒品,有妓女,有快餐,有八卦杂志?它们又新又快,昨天的潮流今天已然过时,它们不让你喘息,不让你正视迅速消失的历史。
       没有这些麻醉,你会发现自己存在或不存在,在城市里没有意义。
       手植之树等不到亭亭如盖已被推土机推倒,如此如此,我们用什么凭吊自己?
       没有亲人死去的土地,是不能够被叫做家乡的。
       然而即便你的先辈长眠于此,而他们旧日的居所,他们曾流连的景物他们曾热爱的建筑与话语都不复存在,对着一个孤零零的墓冢,你能说什么?
       你的祖母告诉你她儿时与你外曾祖父曾在某地饮茶,而如今那里已然是一个十字路口,你又如何能想象家乡?
       如果你记忆的“家乡”与祖辈父辈的家乡已全然不同,你真的相信,你们有同一个文化之根吗?
       好比你真的相信,那位自称是鲁迅嫡亲的时髦女郎(假如她说的都是真的),与鲁迅真的有什么一脉相承的关系吗?
       城市个断了我们纵向的历史,犹如在树皮上轻轻划上一个口子,没有人觉得痛,但若干年后,你会发现那个伤口周围布满了丑陋的肿瘤,你整个身躯早已变形。
       《古都》里“你”的自问(朱天心真的是个有勇气的人,用第二人称写小说,而且写得不俗)正正是这种情绪的表白:
       “在死之前,如果还有一点点时间,如果还有一点点记忆,你还可以去哪里……为什么不是选择你出生、成长、生育子女并初老的城市呢?
       为什么不是你来自的城市?……你坐在木条登上,冰得像坐在水里。”
       城市变迁让我们如同武陵人穿过一个又一个桃花源,同时也失落了一个又一个桃花源。
  •     大概是六月的时候,在老六的博客看到预订朱天文全集的通告。似乎要订这套书的人还不少,于是也有点蠢蠢欲动。待看了价格以后顿时冷静下来——原定价为2670台币,约合人民币670元!台版书也许都是这么贵的吧,又或者我这人用钱的概念跟别人不太一样?晃晃悠悠小妹就曾说过,一百八十元买一本台版书,不过是一件衣服的价钱,可以舍得的。可惜六百七十元的昂贵代价还是吓倒了我,罢了罢了,我还是到当当网去看看有没有她便宜一点的书吧。
      
      由朱天文又想到她的妹妹朱天心,这对姐妹花都十分了得啊。读她们的小说是在师范里,但读的并不多,印象最深的是《爱情》和《长干行》,都是妹妹写的。至于那两篇小说究竟讲了什么故事,我是一点都记不清了,只知道自己很喜欢那样的文风,也曾在读完之后有点怅惘,希望能读到她们更多文章的。
      
      在当当果然搜到不少她俩的书。挑来拣去,只买了她们姐妹俩各一本,朱天心的《采薇歌》,朱天文的《画眉记》。
      
      等暑假里终于将书拿到手后,没有犹豫,先打开的还是妹妹的书——还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虽然之前我也看过姐姐编剧的电影《最好的时光》的。
      
      翻开书,看到朱天心的一张彩色照片,咦,吓了我一跳,一个很漂亮很清纯的女孩子!我是从不奢望女作家长得漂亮的,可是这个朱天心让我意外了。读她《方舟上的日子》《采薇歌》时,时不时老翻到前面看她的照片,圆嘟嘟的脸蛋,大而亮的眼睛,尖尖的小巧下巴,还有一头蓬松的长发,实在有点像她自己笔下的人物呢!
      
      《当那斑斓的旗帜飘扬时》《爱情》《昨日当我年轻时》《时移事往》……一篇篇,我读得很慢,除了间或要做一些事情而外,还有一种舍不得的情感在内——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很用心写出的文字,我如果读得太仓促太草率,对她是多么的不尊重啊。还因为每一个故事,因为读进去了,要让自己抽身出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和回味,常常,是要在心里慨叹一会儿的:那个盲了双目被黑暗吞没又爱唱德文歌的周向德啊,那个孤独一人漂泊到台湾又孤独一人死去的仇剑戎啊,那个曾经如小仙子一般美丽却一步步沦为烟花女的薇薇啊,那个又能歌又能舞又善画又善文美丽传奇的女子爱波啊……淡淡的忧伤,细密的婉约,千回百转的心思,悄悄地织成一张网,七十年代末的台北,就那一样一幕幕呈现在网内。书页有点泛黄,那段岁月也已经泛黄了,可是因了她有魔力的笔,你并不会感到一丝的隔膜,你仿佛来到每一个不同的场景,静静地站在一边看着一个个人物登场,一个个故事上演,你仿佛听到梁小琪爱娇的银铃般的笑声,仿佛看到荒草长长的公墓边小羊孤独而瘦小的身影,仿佛和那个十八九岁的乡下男孩一起看着爱波在月光下轻盈起舞,那浑圆洁白的双腿,实在是眩人眼目……
      
      然后,就读到《袋鼠族物语》了。
      
      是多么活泼和风趣的开头,却又是那么让人诧异的伤感的结尾。“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这一首《十面埋伏》中再三引用的小诗,却暗合了这样的短语:从前,并不很久以前,有个袋鼠族。她没有生活。她没有朋友。于是,她想死。她,就死了……
      
      早已是男女平等的社会了,可是生儿育女、烧饭洗衣的琐事仍然必须由女性来承担。袋鼠族的母兽们,她也曾经是一朵娇艳的花,柔柔地在春风中盛开着,她也曾经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舍得用半个月薪水买一套不买又不会死的衣服,她也曾经和闺中密友张扬地大笑着招摇过市,也曾经被如今的老公当年的男友像宝贝一样呵护宠爱着。然而,尘埃落定了,结婚生子了,她不知怎样,竟渐渐就没了自我,生活的重心除了是那个跌跌撞撞正开始学步的孩子,便是成日在外面辛苦打拼养活一家子的先生。每天每天,她在做不尽的家务中消耗了时光,她任由自己日渐邋遢,不修边幅,对于打扮的唯一兴趣竟只是花在孩子和先生身上。她热衷于买回各种各样新颖又便宜好看又实用的东西装扮着自己小小的家,却不管自己脚上的鞋已经是三五年前的款式,自己身上的衣甚至没有姆妈穿得光鲜亮丽。往日再要好的朋友如今也渐行渐远了,偶尔一次的相聚除了让彼此增添几分不耐和不快外竟再没有其他意义,有共同语言的只能是有着差不多大孩子的妈妈们,热情地讨论着有关孩子的一切,自己,早已被忽略到最低微最渺小的位置。有一天,她也会忆起前尘往事,不知怎样竟然就将自己置于这样一个孤独又可怜的地位了,最要命的是,所有这一切的感慨,她都找不到一个倾听的对象。她在心里感伤着,惆怅着,叹息着,忧郁着,但没有人,没有一个人听得到她的失落与忧伤。
      这强大的孤独和忧郁沉甸甸地积压在心里,黯然到极点时候她便会想,还不如死去,还不如死去,至少死去是一种解脱。
      
      所有的袋鼠族母兽们其实都已经死过一回了,在她们把所有的过往都抛到风中或者埋在心底,然后似乎振作起来加倍努力地面对生活时,那个从前的她,已经死去了。剩下来活着的,不是她,只是某位先生的太太,某个小孩的妈妈,某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主妇而已。而那最极端的,选择了既是灵魂上的,又是肉体上的死亡——那些带着孩子从桥上跳到河中的母亲,那些和孩子躺在床上开瓦斯自杀的母亲,那个带着儿子浇汽油自焚的母亲,那个亲手把孩子掐死的母亲……是怎样的苦痛,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是怎样的伤到极至,才这样残忍到义无反顾。而她身边的亲人们无一例外会大惊失色——没有外遇,没有家暴,一直都是好好的呀,她怎么会这么想不开?
      
      生有何欢,死亦何苦。一轮一轮的世事流淌,一代一代的袋鼠族母兽们诞生。是女人们傻吧,心甘情愿让自己沦为一头无足轻重的母兽,家庭的奴隶,丈夫的附庸,孩子的保姆。更可悲的是七八十年代的台北,母兽们至少还能不必外出工作死心塌地在家相夫教子,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陆,又有多少母兽一边在无休止的家事里苦苦挣扎,一边在竞争惨烈的社会中殊死拼搏。同样是八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下班以后男人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外面应酬,寻次作乐,喝得酩酊大醉回来你还得忍气吞声为他收拾残局,女人们就必须如火箭一般赶回家中烧洗煮扫,一边干着种种琐事一边还得辅导孩子的功课。起初,还会埋怨几句,渐渐地,也就适应了,麻木了,知道地板脏了你不扫就没人扫,衣服臭了你不洗就没人洗,孩子摔倒了哇哇大哭你不扶就没人扶,一件件地忍,一次次地逼,果真,也就忍出一位贤妻良母,逼出一个贤淑内助!只是,那个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这样的煎熬中悄悄地死去了,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头如行尸走肉的兽而已。
      
      既已沦为兽,也总有兽性大发的一日吧。最无望的时候,也恨不能抓过一把菜刀来照着手腕切下去才好。还好,尚存一点人的灵智,知道除了为家庭为先生为孩子无私奉献的同时,还要留一点精力与能力为自己奉献。于是学会爱锦衣华食,爱佳乐良书,爱那呵护入微的护肤品,爱那光影流转的影视剧,爱与真实或虚拟的人交流,爱在青山碧水间流连——“生活”,是自己给的,“朋友”,是自己选的,当活着的重心不再只是为了两三个人而倾斜,多爱自己一些,生命便更精彩一些。于是聪明的女人,慢慢告别了袋鼠族母兽的特征,她们顾盼生辉,渐渐活出自己的风采。
      
      回到朱天心。据说后来她参加了政治运动。据说她的文风后来发生改变,如玉石般强悍阳刚。据说她的笔调老到苍凉,世故泼辣。我相信,到下面这篇的《从前从前有个浦岛太郎》,我会领略到她的变化。噫,有个作家的变化如此令人期待,真好。有本好书在静静等我去翻阅,真好。
      
      
  •      王德威的文章并不大吸引人,但是他对这几个钟灵毓秀的女子的评价倒是十分贴切,天心是老灵魂似的人物,不忌讳挥洒自己的才情,抑或才情满溢得不能私藏,总之,用膜拜一词是不过分的
       怎么说朱天心也是在我的书架上静静地跨年的,所以我还是认真地把这本书啃完了,过程很辛苦,且《古都》尤甚,不紧不慢却又字字敲打灵魂的讲述使根本无法静下心做什么的我觉得时光难熬,心也仿佛随着武陵人“忘路之远近”了,有一刻,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岛民。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风格轻快了些,却让我不自觉眼角湿润,力量在不经意间。
      
       “了解了一切,就会原谅一切,失去力量”,是的,我相信,我相信盲目的力量,不忍见到满头白发的浦岛太郎,不忍想象穷途而哭的阮籍。
      
       我反而希望《春风蝴蝶之事》就是讲一种司空见惯而不足挂齿其实弥足珍贵的情谊,希望《袋鼠族物语》只是一种戏谑,不想其实袋鼠妈妈已经在自己心里死过了N次。
      
       还有白先勇《谪仙记》似的《采薇歌》,但其实更柔软了许多,《威尼斯之死》里那个灵魂自剖的作家,还有《时移事往》里“我”怎样四次接触了爱波的身体,朱天心不是在写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不是一个时代,她只是王德威笔下“老灵魂”似的飘移,让你知道其实那么多的惊心动魄在你的亲历中悄悄流过,那么多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无关时空。
      
       感谢朱天文遇到侯孝贤,光影为她的记录加分,不过之于朱天心,文字才是老灵魂的寓所,光影,似乎过于真实了些。
      
      
  •     我很少写评论,尤其是书评。我害怕歌颂和误读。
      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时移事往》,里面讲述一个叫APRIL的奇异女子,有鹿一般的小腿,她的一生。
      我想说的,不是爱波,是黄南奇。
      
      那个东海的天才外文系才子,那个迷恋萨特却不会享受漂亮女人的男孩,那个说东海午夜的雾最迷人,举杯喊surrder to sensual joys然后仰头一口的男子,那个胸前有UCLA很健康的男子。
      他各种时刻的样子都让我想起一个人——蔡康永
      
      我没办法考证黄南奇的原型是不是蔡康永,对存在主义如此执着的他在几十年后如果变成康永现在的样子。有个十年为依的男伴,遇到世界上最可爱的女生小S,平和,温情,那我也很开心。
      
      所有的才华横溢我都不愿见到他的悲剧,就像APRIL那样,南奇若真是康永,我倒能懂得这个故事更多了。
      
      愿南奇永游园,不惊梦。
  •     爱情里的人眼看着处处,处处是甜蜜。三三跟二哥,连称呼都是甜的。
      但看爱情的人,不都愿看见美满无缺的爱情。爱情里的人终是许多人帘窗之间的景物。
      写爱情的人,月圆月缺,都是手中的好素材。
      ”可是我的生日是春天呀。“”课本上说的春天是桃花红李花白,再没有那样好的一个时候了。“
      是怎样风轻云淡的日子,数过浮云闻着青草香。于千万人之中,轻轻道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可是。
      戎戎走了,还没有来得及跟她说一声。才想起,那时他们疯狂地爱着,唯恐来不及似的。
      三三听见白脸先生死了,”心里一跳,心想,难道是真话吗?“
      她也觉得说不定戎戎在跟他开个大玩笑,吓唬他。她不去参加公祭,不扯穿他罢了。
      可是,计程车一刹,许多她想不起来的事情,却意外闯了出来。
      泪水在眼中绕着绕着。
      整条信义路上满是寂寞大树,不见了桃花红李花白。
  •      吃东西,我不喜欢浓烈的口味,文字也是如此。汪曾祺的文字我喜欢,就在于他的淡。淡不是无味,而是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地逃离于形体之外,“神”在其中。就象武侠小说里的顶尖高手,籍籍无名的时候用普通刀剑,然后凭武功获取精良武器,什么干将莫邪呀,鱼肠屠龙呀,到手后如虎添翼,英名天下闻,到最后高手累了、醒了、悟了,觉得世间不过如此,登峰造极不过如彼,不以杀生扬名立万为已任了,将宝器弃之不用,只用普通兵器了。记不得是不是风清扬,陪葬的竟不过只是一柄轻飘飘的朽木剑而已。所以看到文字用得“重”的,就觉得离“大匠”还有段距离呢。
        钱红丽的文字华丽。在她的博客里我仔细寻了寻她有没有当教授的爸爸和当作家的妈妈,结果都没有。那么,她就是对文字特别有感觉的那一类人。读她的文字,寻常的表达是没有的,她有无穷无尽的方式来说话,而且说得到位,这可是真本事。感叹之余,觉得浪费。用极华丽贵重的织锦缎来做内衣是浪费,也不舒服。一些女子极细腻极微小的心思,象风那样过去,淡淡得也就过去了,可钱红丽的风是沉沉的带着名贵香气的,从慵懒的深闺里慢慢流出,与穿着休闲装拎着购物袋走在初春街头的女子是不相干的。所以她的《低眉》就没有去买,语言的大餐要吃,是享受,但还是家常口味来得长久啊。
      
        除了顶尖高手与一流高手,还有一类人是专门剑走偏锋的。这样,不容易成功。可是一旦成功,却因为它的奇美谲诡而成为极炫目的存在,你可以不知道它,一旦知道,即无法忽视之。朱天心的文字就是如此。同样的文字,经她堆堆砌砌,出手即非凡品,功力不一般啊。我从小被语言老师毒害,写了多少被当作范文读的草长莺飞溪水清清远树丛碧啊,又诌了多少没有来由的激烈心理冲突啊,假得自己都怕了,一遇到景物和心理描写就绕道而行,不管是托尔斯泰还是屠格涅夫,统统觉得闷得不行。可是读朱天心就不同了,死了爱人的女子站在窗前,风也是她的山也是她的,那朵小云彩飘过去,把人的心也带走了,就这么自然。她的怔忡她的泪,旁观者看来云愁雾惨,可她兀自走着,牵着你的视线跟着她悲伤,就是这样。这才是软薄轻俏的绫子做的贴身小衣裳,它就是你的,感受着你的每一次心跳,而你,舒服得几乎觉不出它存在------朱天心的文字,就是这样。
      
        看过她写的《猎人们》,现正看《采薇歌》,截然不同的风格,一样的牵人魂魄。风格是不同,可她的文章里总是有一样东西在:悲悯。写舞女、写单恋、写迫害症患者、从一个男人眼中看一个女人短暂美丽的一生、写各式各样的猫……风格差异得不象一个人在写,可是,心是老的,是明白而怜悯的。不是上帝在天上看着,而是地母在看着她生出来的这些人,在她怀里跑啊跳啊乐啊苦啊爱啊,最后还要回归到自己怀里来,这样的悲悯。
      
        下笔即老,说得就是这种人吧。
      
  •     突然兴起重读朱天心。从前买她的《采薇歌》只是因为她有个姐姐叫朱天文,而在大陆能找到的只有那本杂编短篇选,读过也觉得尚可,大概是国人的女性文学读得太少,反而也觉得有趣。
      
      昨日无意再翻《采薇》,明明是读过的内容却全然都不记得了...大概我所读过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如此下场。忘性太好,好得挡都挡不住。
      
      不过还记得曾很喜欢的一个结尾:“她跨上单车就走,只觉得路上的人都在看她呢,看那阳光下流转着的橙色真是不得了的,而她全心全意地向天涯的那片金色奔去,那儿是她生生世世的家。”
      
      另:今日倒是又发现一些很刺眼的错误,比如Lolita印成了Lalita,そうですね印成了そろですね,create 变成了creat...当然都出在外文上,至于中文只有些的地得的问题。本来我看书很少留意编者或作者的疏忽,只是这一本的错误似乎太显见了。
      
      
  •     论天分天心明显胜过了天文,可是总是太随意,总是太简单,她写得下的地方就很通透,但总是一个片断而已,她懒得再去构思接下去的事情。一个两个三个……个个都是如此,她感动于自己创造的那个场景,那一片故事的碎片,沉醉、迷恋、热情都过去之后,就抛下这个冷冰冰的未完成胚胎给读者美其名曰开放式结局。
      难怪天文的成就在她之上。
      但是两姐妹似乎都有意识地避开了张爱玲的那个区域,那她和她们比较太不公平,太先入为主。但是,有什么办法,读者就是这么暴力,这是每个作者的悲哀。
  •     The Cheese Choked Me
      
      
      终于还是因为抵不住心里的许多,给她打了电话。终于还是照循“惯例”抽泣了一阵。终于还是她在电话那头静静听,然后告诉我别去想了,要加油啊。
      
      
      一次一次反复播映的何止是以上。
      
      
      真的,最近我总在想:总也放不下怎么办?总也忘不掉怎么办?我也“在为人妻,为人母,经历了人世无数感情后,仍觉得只有那段与她的感情无与伦比”怎么办?
      傻包儿刚才短我说晚上没吃饭,饿了,要去找吃的。我心想现在的她就在慢慢的嚼这一切吧,然后吃完,不去想,可是心里跟我的脸一样,湿湿的。
      
      
      其实关于“怎么办”的担心,一直深深埋在那里,可我不去碰触,因为明知没有答案。但是又一次“终于”,清风蝴蝶将那我躲了又躲的问题带到眼前。想起读这文字之前,还搀兮兮的以为这堆文字名叫《春风蝴蝶芝士》,之后也就真地把它当作芝士就着午间闲暇吞下肚去。现在看来,它没被消化。卡在胸当口儿,那个叫心的地方,着实噎得慌。
      
      
      没错儿,它噎着我啦…
      
      
      
      
      
  •     提示: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这样一个审美疲劳的年代,大隐于市,读朱天心,看她把生死变迁轻描淡写得如此温婉,竟有一种“蓝田日暖玉生烟”的震颤和感动。
      黄昏天色最近接宝蓝的时候,她总是觉得很孤独,想走到天边去…..这样的状态和软弱迷惘无关,而是一种无比坦诚的清醒,属于视觉的收藏。
      《时移往事》里仅一滴泪却已囊括了的少年、成年之爱,在彼此知道的地方却已是这般的曲折和变故了。《昨日当我年轻时》家庭破碎背后一个孩子的成长,温吞地流连于黄昏的恐惧里,爱成了小羊心里太阳一般神圣永恒的光,自救于阴暗的角落,人活在世上,或许真的因为有了寄托而不再感到渺小和迷乱了,不管这样的寄托是否永恒,天涯处的金色,成了一类人生生世世的家。
      《爱情》里少年的心事六月的风,悄悄地渲染开一片湖心,幽蓝而纯净,那个黑暗里如此好看的侧影,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孩子,多令人感动的清婉,像棒棒糖一般简单的甜,却这般的不公,来不及告别,就被匆匆卷走的期待,于是我想那些曾深爱过的生命,永远都不会死亡,他们只是远行,离开我们的视线,因为这样,有的爱成了一生的标记——可以在确定主角时,独自演绎一生契阔,彼此都是这部戏里恒久的角色,不离不弃。
      《古都》里那时候的天蓝多了,蓝得让人老念着大海就在不远处好想去,因此夏天的积乱云堡砌成般的显得格外白,阳光穿过未有阻拦的干净空气特别强烈,奇怪并不觉着热,起码傻纱的站在无遮阴处,不知何去何从一下午,也没有半点中暑迹象。那时候的体液和泪水清新如花露,人们比较愿意随它要落就落。而古都竟也像世外桃源般的耐人寻味,似乎要穿越过几个朝代几个世纪才能与之靠近,历史的迹象生命的动乱,无数玄机这般的一平如波。
      《威尼斯之死》里那个隐居于某大厦顶端的二十五岁却老若僧尼的女子,建筑一间时光咖啡馆味道的小屋,成天晒晒药草、自制怪茶、看看落日下和城市天际线。似乎看见武侠小说里的某些情节,闭关练就一门绝世武学,从前是这般的貌若天仙,再踏入江湖却已是老态龙钟的老怪。干花的命运——浓艳色彩下干瘪的灵魂。
      朱天心熟稔世事的眼睛,收藏着时间和记忆的味道,反思后步步为营的描述人存在的各种状态,不动声色的文字,拿捏住了人物的命运。读来只是惊叹不已。
      
  •      年代早于蓝色大门的时代,对于新鲜的画面中人物的清新气息而言,书中的记叙反而显地更加鲜活,因为略显遥远的记忆,在一种近乎妥帖的心境下阅读时,散发出来的感应使人相信更为真实。
       用了较短的时间阅读,原因不是时间不够,而是真的太吸引我的神经。朱天心的写作手法叫人突然想起海派的女作家陈丹燕。两者似乎有种相似之处。女性的笔法很明显。一个对于上海的陈旧往事有种身置其中的从成长中汲取然后漫漫挥发的意韵,个人的老上海味道,张爱玲式的风格,从《上海的遗世红颜》,《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到《慢船去中国》,当然此前她的儿童文学也是海派味道甚浓的。
       朱天心之于陈,更可取的也许是她更大气也更多变的场面和人物的把握。朱笔下的人物,少去了陈丹燕的浓重的小资味道,更为清新洒脱,对于繁冗的事物描写细细读来也不会使人觉得繁琐乏味,意象是如此多元化。台大历史系毕业的背景,使朱的小说,如《古都》等,更具台湾风味。那个孩子,在那样一个社会中长大,成年后换了个心态视角观望这个地方,那时的树,那时的街道,依稀在目,却也因了时间,情势流转,身边多了自己的孩子,少了国中时期的伙伴,甚至十六岁时惴惴不安的心是因为要见老友紧张而复又显现。古都是个明显的隐喻。岁月的更迭,流失的心境,岁月给予的多少......
       喜欢朱更甚于陈。那是因为,她笔下的少女,让人近乎疯狂地着迷。类型很多,但都很好的把握。而陈丹燕笔下的,类型似乎较为单一。朱塑造的女性,让我看见陈染、安妮宝贝、陈丹燕、苏童等很多人的风格,却又都有朱自己独特的味道。那种身为女性也会去喜欢的女性,在她笔下显得跳跃自如,神采各异。
       不稍多说,还是要待人慢慢寻味更多。
      
      
       “門前的鐵杆子站著,車子靠了站,車門砰的開了,一大群風湧上來,並沒有人下車,司機看了她一眼,車門一關,車子又開了。她卻突然看到自己影子清清楚楚的落在門玻璃上,是了,她記起了戎戎的眼睛,那樣茫茫的張開,她的影子在他的瞳孔裏活起來,那一刻把她的本命給逼出來了。 她咬住唇,點著頭,在心裏一遍一遍低低說道,我曉得的,你放心……,玻璃上的人影模糊起來,被一層雲氣湮開了,她知道自己哭了,突然激情起來,幾乎要一疊聲的喊出來,放心,我懂得的……,撲撲落落的淚水裏,她看見善導寺一現即過,再見了戎戎,我要給你一個更大的驚奇,讓你吃驚得喘不氣來,猜猜是什麽,你猜不著的! 不定第一站就在中山堂下,先替你吃一碗李記的菜肉餛飩,不定趕下午軍訓課前先到校園裏走一遭,看看白流蘇可也盛,你猜呢……不告訴你! 她就著車門的第一個位子坐定下來,陽光仍然一框一框的跳進車裏來,這會兒她頭髮被風一撩一撩的影子竟就落在前頭地上。由於快入城中了,兩邊大樓多,銀幕時時漆黑一片,但她的影子仍隨著陽光捉空就蹦出來──倒又像是在看一場長長的電影了,然而她是個恒久的主角。 ”
       这是朱《爱情》中的结尾。看了差些唏嘘。她笔下的爱竟是这样。爱人过世,在街头的车上不经意的念想竟把她的本命给逼出来。所有的一切才然明白。
      
       你于是重新拾回爱时的心境。
       用个比喻:等待爱情,像偏旁等待发配自己命运的部首一样。
  •     
      看朱天心的《采薇歌》,最喜欢的是《时移事往》,《爱情》还有《方舟上的日子》,就想起大太阳晒透了白衬衣的味道,这是朱天文的《世纪末的华丽》里面的一句话。姐妹俩个的文字都很张爱玲。天文有那种风尘的华丽感,那种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的感觉。天心的那些年少的几年,可以想起《心经》《沉香屑·第一炉香》还有《茉莉香片》那样的氛围,扭捏的独自的小情节。
      就会想起年少时,手长脚长,细细的麻杆一样就好像几米的漫画人物,不穿内衣就穿一件大大的白色衬衣,小短裤好像没有穿裤子一样。空气中总有花香或者海风咸咸的味道。阳光在楼梯上跳舞,记录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和心中小小的哀愁,幻想着什么是一生一世,其实不知道来日方长。
      自己也会堕入这种无止境的爱恋,对青涩的爱恋,就好像那个衰老的气功师父日日等待着那个清凉的女孩儿。
      
      
  •   这本书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
  •   無他,喜歡你的文章耳:-)
  •   我要去买这本书。
  •   觉得你最近很是文艺。
  •   我没有文艺过。你的错觉。
  •   下笔即老,很好的描述。
    看扉页里作者似乎突于纸上的明眸,如何也想不到某些作品里男子般的淋漓不羁有着这样的来源。作者下笔的确很重,那些文字读起来令我有逃离的欲望……
  •       下笔即老,说得就是这种人吧。
  •   淡不是无味,而是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地逃离于形体之外
  •   天文天心姐妹花
  •   天分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她们只是性格不同。
    天文对感觉的感受是异于常人的敏锐(这一点是作家之必备,虽然她有时难免刹不住,表达过度),我喜欢她华丽的语言和繁复的意象;而天心一直保有赤子之心(很难得),所以虽然简单,但能十分感人。
    好象她们也没怎么回避张爱吧,我怎么没看出来?
  •   天文几乎不写妇女的故事,天心尽量避免看起来很犀利的字眼,我觉得这两点都是张爱玲的标志,她们躲得很明显了。
    至于姐妹两个性格不同,大多数时候都是下意识或者有意识的不想让人比较吧,尤其她们爱好和职业如此一致。
  •   喜欢天心多一点,总觉得妹妹开朗活泼些。
  •   感到天心更亲切真实,天文好像在天上,神的境界;天心性格直率侠心剑胆,比较外向;天文内向沉于水底或浮在天际。。这叫各有特色,谁也不能代替谁。
  •   我更喜欢天心写的东西~
  •   第一遍看〈古都〉的时候,甚至有点说不出话来的感觉。
    目前很喜欢朱天心,聪明到刻薄的女子。
  •   其实你提到《威尼斯之死》里面那段,是天心在拿姐姐天文的小说开玩笑呀。我看的时候还呵呵笑了一下
  •   遭了。我没看懂。
  •   陈丹燕并不是什么海派作家.
    她仅仅是个普通的妈妈.一个温存善良的,没有忘记过去的好人.
  •   等待爱情,像偏旁等待发配自己命运的部首一样。
    奇特
  •   很特别,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想到了你所提到的其他作家
    可是把一个作家比喻成XX的某某某,似乎不太稳妥
  •   这种爱吧 也许才是真的 淡淡的过去了,想起来的时候又惆怅
  •   我爱他,就像一个字根爱着改变命运的偏旁。
    找到原文了。
    周晓枫的《桃花烧》
  •   “看朱天心的《采薇歌》,最喜欢的是《时移事往》,《爱情》还有《方舟上的日子》。”
    没错,我亦是欢喜这三篇,还有《春风蝴蝶之事》以及收录在《古都》里的《预知死亡纪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