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北纬十七度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广东花城  作者:郭小东  页数:310  

内容概要

1951年,中朝军队正与一联合国军一在朝鲜战场打得不可开交,一艘突破海上封锁线的神秘海轮引发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一个后来令世界瞩目的事件。  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实施物资禁运,断绝了“红色世界”的橡胶来源。没有橡胶,飞机上不了天,战车跑不动,国民经济建设将陷入困局。苏联和中国订立秘密协议,开国元勋叶剑英受命率两个师一个团组成数十万垦殖大军,到华南开荒种胶。南亚热带的丛林、荒原,猛兽出没,毒虫群集。瘴疠成瘟,台风肆虐,雷电殁击,还有土匪特务的偷袭破坏。垦荒者经受了种种艰险困苦的磨难和生死的考验,突破了巴西三叶橡胶树的生命禁区,使被西方生物界权威专家判定没有一寸土地能成活橡胶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产胶大国,创造了一个“绿色革命”的世界奇迹。  本书以纪实文学形式,形象生动大气恢宏地展现了这样一段史诗岁月:在建国初期及以后的日子里,共和国的元勋和万千胼手胝足的军垦战士们,高瞻远瞩,气吞山河,挑战陈规旧说,满怀对祖国的忠贞创造出人类的奇迹。在特殊年代,又有20万知识青年作为兵团战士加入这个行列。几代农垦人为后来者定格了一段平凡而又伟大的历程,为读者奉献了一部大主题、大视野、大气象的好书。重温史诗,回首时艰,感受理想的崇高,体验人格的壮美,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一种精神洗礼。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历史被挖掘、被定格,希望有更多的文艺家来唱响《突破北纬十七度》这样的英雄赞、正气歌!

书籍目录

序楔子 彩色的地球不平静神秘的海轮牵动两个世界的神经第一章 筹谋,元帅的新战场没有硝烟 一、1951,南中国,两位开国元勋主持秘密会议 二、斯大林鼓掌三声毛泽东布下两只重棋 三、 “从这里开始,一直向南,都可以种橡胶” 四、把指挥部前移到垦荒第一线去第二章 大进军:铁流在南国荒野涌动 一、命令已经发出,绿色大地在急切期待 二、万军归田不解甲·海峡北岸记事 三、万军归田不解甲·琼岛记事 四、垦殖先遣兵:渡海勇士与热血学子 五、大林莽,艰险而荣耀的记忆第三章 沸腾的半岛火热的海南 一、这个夏天,最热的不是烘烤大地的阳光 二、特林司司长,苏联老大哥,永远不老的激情 三、不是军人的“野战军” 四、一粒胶籽一两黄金 五、搁浅的炮艇·立体运种网·世界第一苗圃 六、驱散瘟神的阴影 七、苦旱的春天,天上飘下国民党的传单 八、儒将指挥的抗旱定植第四章 艰难的“大转弯”,退一步海阔天高 一、改变历史的时间之窗 二、海南海北:大资遣前夕 三、几份原始文件:大发展下的初次反思 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五章 绿色的征程与蓝色的履痕 一、黄金决策——耀眼的蓝色与三叶树并行 二、绿色拜谒——从东南亚到海南琼安 三、涌动的前夜——河流与人的对话 四、梦回中国——橡胶巨子的强国梦 五、重述历史——庸常与伟大同行 六、红色之旅——一个人的后半生 七、生命补白——历史不会忘记  八、胜利大逃亡——从马六甲到高雷 九、风中芦苇——思想着、行动着的芦苇第六章 绿野红心,热土上的科技之光 一、“到北纬二十二度来站队”叶剑英布下科研大棋局 二、选择了奉献的时代才俊们 三、雷州,寒流中站起科研双雄 四、选育种元勋,大无畏的科学之魂 五、第一座浓缩胶乳厂开启制胶现代化 六、台风洗礼的“草房大学”,走出一代科技中坚第七章 非常岁月 绿海新浪 一、元帅挑过的担子落在将军肩上 二、将令未下,海南已新增了七个橡胶农场 三、公路边,300个坟茔的无声诉说 四、第一滴胶乳在陈云眼前流出,王震说:橡胶为主,多种经营 五、非常岁月,“大跃进”迟缓了圆橡胶大国之梦 六、在那个年月,部长开了块速生高产试验田 七、刘少奇说:还是我们种得好!南国珍珠:周恩来送来的精神珍宝 八、林一师走过的路来了后继者 九、王震大喝一声:“枪毙,”这是他在农垦部长任上惟一的一次 十、雷州,胶林外的壮美天地 十一、跃上新里程 十二、成功的荣耀在三十年后来临尾声 又一则新华社电讯·巴黎的掌声在回应历史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二、斯大林鼓掌三声毛泽东布下两只重棋    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    夜已深。毛泽东又点起了一根烟,袅袅升起的烟雾里,他总是一副沉思状的脸露出不易觉察的喜色。他刚刚读完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上呈,由叶剑英署名的报告。    关于建立华南橡胶生产基地的会议情况,不久前从广州回京的陈云已向他和周恩来汇报过。他对会议的成果是满意的。华南分局的报告,给他提供了更详实、更具体的内容。看来,他们确实吃透了中央决策的精神,抓准了“尽快”这两个关键字眼,对筹建工作安排得很紧凑,发展方针对头,动员方案也符合一贯的群众路线,前期的科学调查工作也是扎实的。有了较充分的准备,有了明确的发展方针、发展规划,只要建立起组织机构,事情就好办了。他在心里称赞:陈云不负使命、剑英干得漂亮!    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决定事情总是从大局着眼,思维习惯于天马行空、无羁驰骋。对战略计划执行中具体的细节和处置办法,他一般很少顾及,多交由别人去做。他知识渊博,通古识今,也懂稼穑犁耙,但对于橡胶这样的热带经济植物,他过去所知不多,也没怎么留意。然而毛泽东的过人之处在于,即使是最细微、最惯常的事情,他一旦认准与大局攸关,就会宏思在胸,大笔演绎,撒豆成兵,叱吒风云。比如,他并不讲究饮食,但当延安受困,碗中缺粮危及抗战大局时,他便拿起锄头,又手书一幅“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催生出一场载入了抗战史册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发展橡胶生产的问题引起他的注意,是在开国大典后不久。    “主席,仲恺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女士向我建议,国家在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时,应该考虑在广东发展橡胶种植业。”在一次中央领导的会议散会后,周恩来向他反映。    “哦。”毛泽东来了兴趣,“她怎么想的?”何香凝的话,在他心中是有位置的。    “她说橡胶经济价值高,南洋的不少华侨,就是靠种橡胶发的家。”周恩来回答,“她还说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也有一些华侨经营的橡胶园。”    海南岛出产橡胶,知识渊博的毛泽东当然知道,但究竟有多少,他并不清楚。那时,海南岛还未解放,国家百废待兴,他心头思虑的重事繁多,还没有想到这么具体的事。何香凝的建议,触发他敏锐地把橡胶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联系起来,他当即嘱咐周恩来:“廖夫人的意见,政务院要认真对待,好好研究。”    当时,解放军四野部队正陈兵雷州,解放海南已蓄势待发。善于把毛泽东的意图变为实际行动的周恩来,示意与林彪一起筹划渡海战役的叶剑英:拿下海南岛后,注意了解海南岛橡胶种植业的历史和现状,保护好老胶园。朝鲜战争爆发后,橡胶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立即提升到国际斗争的高度,就像当年策划三大战役一样,他亲自过问发展橡胶生产的事,把它拿到中央常委这个政治最高层来决策。    “现在,我们这边已经动手了,该告诉恩来,加紧与苏联政府落实橡胶贷款了。”毛泽东站起来,在屋里慢慢踱起了步。发展橡胶生产的宏图还在他脑中酝酿时,苏共领袖斯大林对这事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可以这样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这么快就作出决策,和苏联的介入不无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向倨傲的“老大哥”斯大林,显得很着紧,对毛泽东的态度也客气起来。    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世界各国共产党的领导圈子里是人所共知的。斯大林起初有点瞧不起毛泽东“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即使是毛泽东指挥的百万雄兵已逼临长江之时,斯大林还不确信毛泽东有能力取得这个东方古国的政权,曾提出要中共与国民党“隔江而治”。毛泽东在西柏坡时,数次提出访苏要求,都被斯大林婉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与成为国家主席的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时,尽管说过这样的话:对胜利者是不应该责备的。但斯大林的大国、大党领袖的高傲之气,还是引起过毛泽东的不快。1949年12月,毛泽东率领庞大的代表团访苏,目的是向老大哥学习、结盟、寻求支持和援助,并解决一些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历史关系问题。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俄罗斯大地是他一生中到过的惟一异邦。在莫斯科,斯大林却一再推迟在克里姆林宫与他举行会谈的时间,让他有点坐冷板凳的感觉。是朝鲜战争彻底改变了斯大林对新中国和毛泽东的看法与态度,当周恩来代表中共告知斯大林,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不惜巨大的民族牺牲出兵朝鲜时,这位名字的俄语意思是“钢铁的人”的大党领袖,终于被感动得眼眶里现出了泪光。斯大林的姿态还是有保留的,他不同意派出空军为中朝军队助战,在军备援助问题上也多有扯皮。周恩来为此在中苏之间艰难地频繁奔波。    斯大林最初表现出对橡胶种植的关注,是在毛泽东长达3个多月的访苏期间。    当时,双方正对坐在克里姆林宫大会议厅,商谈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有关问题。斯大林突然离开话题,问道:  “毛泽东同志,我听说你们有长橡胶树的地方,是吗?”    “是的,斯大林同志,那些橡胶树长在海南岛。”    “有多少?我们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多种些?”    “斯大林同志,您是知道的,那地方现在还不在我们手里。”    “哦。”斯大林若有所思地衔住了烟斗……    斯大林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他是如此的主动,周恩来每次到莫斯科商谈朝鲜战争的军援问题,他总要在话题中提及橡胶。1951年初,他派出苏联农业部部长率领一个专家组,专程来到中国广东,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实地考察了一些原来的老胶园。专家组向他证实,这些地方不但确能种胶,而且适合大面积种植,在下属面前一向沉稳冷峻的斯大林竞表现出少见的兴奋,据说,他还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三声。    中国需要橡胶,苏联对橡胶的需求量更大,它在二战中膨胀起来的军工业和战后恢复的庞大经济建设计划,一天也离不开橡胶。苏联用的橡胶几乎全部从西方的渠道进口,也曾委托中国通过华侨到东南亚帮它代购,代购单上开出的数量有上万吨。朝鲜一打仗,“冷战”开始,这些路子也断了。斯大林为此十分焦虑,因为,橡胶也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急需的稀缺物资。苏联的科技水平虽说可以与美国媲美,也造出了原子弹,但有原子弹就可以不要橡胶吗?幅员广大的苏联国土,全部处于温带和寒带,只能种植少量的橡胶草。胶液含量极少的橡胶草,可以说没有什么资源利用价值。尽管后来有了人造橡胶,也无法替代天然橡胶,在某些使用领域,是非天然橡胶莫属。比如飞机,的轮子,必须用上等的天然橡胶制造,才能经受得住飞机着陆时那巨大的冲击力。中国可以大面积种植橡胶树的确切信息,在斯大林听来,比爆炸成功一个新的原子弹更有价值。    斯大林在派出专家组之前,曾给中国政务院发过一份电报,要求中方为苏联再代购5000吨橡胶。当时,中国的橡胶来源也相当困难。周恩来把此事报告了毛泽东,建议无论怎样困难也要满足苏方的要求。眼光远大的毛泽东跟陈云商量后大笔一挥:8000吨!比斯大林要求的多了3000吨。此后不久,斯大林向毛泽东明确表示:苏联政府希望租用海南岛的土地,用以种植橡胶。毛泽东委婉地予以回绝。执着的斯大林换了一种思路:和中国政府签订一个协议,以合作的形式共同发展天然橡胶生产;苏方愿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换取橡胶开割后每年获得成品胶的回报,苏方的投入,以中方提供的橡胶相抵。毛泽东同意了这个建议,中国那时缺的正是钱和技术。这种合作,在当时被称为“国际主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双赢”。协议因一些利益关系和细节问题,一直拖到1952年9月15日才正式签署,是周恩来到莫斯科签的字。但中国方面从1951年秋天起,就根据双方的意愿积极开展工作。协议后来并没有被苏方很好地履行,斯大林逝世后,后续资金和物资供应就中断了,1957年,苏联政府单方面中止了这个协议。而苏方除了提供7000~卢布的贷款外,所承诺的技术援助,实际上是派来了一些擅长种白桦树的林业专家、刻板恪守米丘林学说的农学家和开拖拉机的机务人员。这都是后话了。当时,斯大林和毛泽东两位领袖,确实是把发展橡胶生产看作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大事认真对待的,尽管期间有过一些不愉快。    P15-18

编辑推荐

这部纪实文学,记述了广东农垦从开荒垦殖到将巴西三叶橡胶树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与兄弟垦区一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的艰难奋斗历程。这本书可读性强,很有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整本书以通俗的语言,故事性地记载了中国橡胶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向大家展现了一个个橡胶前辈的真实事迹,让新一代科技工作者体会到了老一辈工作者的艰辛。    本书所反映的农垦创业史,是广东、海南两省农垦人共同的历史,一定要将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农垦人精神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突破北纬十七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刚看到此书时,立马就被吸引住了。橡胶,我儿时成长时随处可见,记忆可谓深刻。父母20世纪70年代初来到海南某一农场,如今将近40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也早已年轻不再。流淌的岁月,曾经艰苦的劳作,就让此书中帮助他们找寻记忆吧!--以此书送给我的父母,海南农垦一对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工人。
  •   我看了看,主要是讲海南种植橡胶的事情,很感人。
  •   很不错,正是想要的书,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