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的日子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花城出版  作者:梁云平  页数:2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的十多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大地上曾经发生过一场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运动,全国两千多万知识青年先后置身于这一浪潮之中。正是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全国各地先后有十多万的知青告别故乡、告别亲朋好友,加入到海南农垦的队伍中来。  这一庞大而特殊群体纷至沓来之时,正是海南农垦创业的艰辛时期。十多万知青大军动手盖房、种菜、开荒、种植橡胶;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浇筑了海南农垦的万里胶园。  本书通过一位海南农垦知青的自身经历,追述了1968年前后作者在广州的生活及海南知青生涯,以平实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广州风情酉和海南农垦知青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历史长卷。

书籍目录

序:树上的日子,难忘的岁月引子第一部  广州的日子 1  保安街小学 2  广雅中学的学习生活 3  阶级斗争课 4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5  大串联 6  朝拜韶山 7  夺权、抢枪和武斗 8  逍遥派的生活第二部  海南岛岁月 1 最后一次见爷爷 2 海口市逗留 3 初到农场 4 荒诞的“罔民党”案 5 修厕所 6 揾屎食 7 砍芭 8 第一个月的工资 9 捞桶 10 早请示、晚汇报、宝书台 11 值夜班 12 农场工人的精神生活 13 差一点成了阶级敌人 14 毁林开荒 15 黎人村落见闻 16 在卫星农场的第一个春节 17 到新组建的天堂连队 18 “继续干啊” 19 我当牛倌 20 争斗 21 农场改为部队编制 22 养猪 23 坏鬼和“坏鬼” 24 大干快上 25 健康 26 到团部看电影 27 逛了一趟那大 28 想逃港的人 29 “武大郎”和“大食坤” 30 老苏,我的良师益友 31 差点跟黎人械斗 32 健康给我斗木箱 33 做腊肉 34 橡胶加工厂 35 吃荔枝 36  尚立回厂了 37  打 38 砍筋竹 39 锯柴火 40 拔牙 41 大裤衩子变成了超短裙 42 十三号台风 43  邮票事件 44 种花生 45 爆破 46 住院 47 阿狗的故事 48 理发 49 煲夜粥 50 又一个春节 51 送尚立 52 林宗这个人 53 老方 54 海上风浪 55 重返农场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树上的日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是一本使你一口气看完的书.文中记述了他们一伙知青,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所凝结成的浓浓友情。那个年代充满了艰苦,也夹杂着荒唐。然而也许正是在这种艰苦,这种荒唐的经历中形成的友谊更为纯正。二十多年以后,他重下广州,重续了昔日的友情,时过境迁,人到中年,这种友情愈加浓烈。文中翔实地再现了海南那个特定环境的自然风貌,特有的人文风情。有如实况录像,又非录像所能取代;有如当今的旅游,又远非旅游所能取代。因为旅游所见只是一些点,一条线,是当前的,是表面的。而文中保留的却是当年置身其中的一个个本来的横断面,是历经八年的一个纵的剖面。事隔数十年,仍历历在目,足见这些往事的生命力,足见把他们刻录下来的必要性。
  •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铺直叙了当年在海南一隅一群知青的工作、生活,给读者直白、忠实的展示了当年现实生活的景象,看后对那段日子不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知青们有了更新的认识,就如喝苦丁茶,感觉到的不只有苦味............
  •   表现出那个年代的悲欢离合,真实的反映
  •   我父母很喜欢这本书,我也拜读了,觉得能引起人生的一些思考,挺好的。
  •   看过这本书会让人觉的很真实,不像当今社会有的书写的夸夸其谈,这是很真实的一本书,很值得大家看,
  •   <树上的日子>是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非常生动地再现了三十多年前的社会风貌,并对海南的景色做了很好的描述.是一本能使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
  •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除了个别幸运儿以外,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这并不奇怪,“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和折磨,我们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怎么会不打上深深的烙印呢?尤其是老了,容易怀旧,如何看待这段“苦难史”,倒是个挺成问题的问题。
       当然,可以“让过去的永远过去吧!”这的确很潇洒,可是却难做到。因为那么一大块“心头肉”,不是轻易可以剜得掉的。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呀;除掉了这些,我的一生还剩下什么呢?白天不想,可是午夜梦回,它们还是会紧紧揪着我的灵魂不放!
       可能担心,回忆苦难会作践自己的好心情。其实不然,当我们有了一定的阅历,站到了一定的高度,我们就超脱了“怨男怨妇”的幽愤,而达到了一种“笑看东流水 “的洒脱境界。
       我看了本知青回忆录《树上的日子:我的1968》,作者用平实的笔触写了自己在海南农垦的经历。苦,自然不待言;还会莫名其妙的大祸临头。“九.一三”事件后,作者寄信时贴了一张林彪与毛泽东交谈的邮票,差点被打成“反革命”,九死一生呀!但是整个回忆录的主调是年轻人的力求进步,不甘沉沦,让人感受到了一股蓬蓬勃勃的生命的原动力;这是什么苛政都扼杀不了的。
       所谓的上山下乡自然是历史的倒退,它延缓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它对年轻人也自然是大灾难。最适合学习的年龄段被驱赶出了课堂,被极不负责地扔到了“广阔天地”任其自生自灭;现在社会最弱势的群体往往就是当年的知青;更不用说那些死的、残的永远回不来的伙伴了。这是我看待那段历史的基本观点。
       我常想,比起我们的孩子,我们自然不幸。但人是一定历史环境的衍生物,摊到这些苦,也没有什么可以埋怨的。如果活在奴隶社会,说近些,活在希特勒时代或者上世纪30年代苏联“大清洗”时期,那我们的命运将更加悲惨!阿弥驼佛,我们总算遇到了邓小平,遇到了胡耀邦,现在又活到了一个“民生时代”!再说,想想那些当年为了一片树林,甚至为一根木头而“献身”的知青——哪怕是曾经的“标兵”“烈士”,想想那些孤寂的灵魂,我们真该弹冠相庆,哪还有半点可以埋怨的呢?
       就我个人来说,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也锤炼成了一个今天的我。不是下乡,我哪里会知道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周恩来走进了陕北农民的土屋哭了——因为已经解放了17年!我第一次走进老表家,也惊愕得目瞪口呆——因为老师和课本都告诉我工农早就翻身当了主人,主人是不该衣不遮体,以红薯藤充饥的!这种身为 “草根”又关注“草根”的意识贯穿了我的大半生,让我不轻信任何花言巧语,对谁都是——察其行!
       在艰苦的集体生活中,伙伴的相濡以沫,工人的倾心关怀甚至某些领导不为人知的同情,都是人世间最宝贵的感情——这也是我在那段日子里真真切切体会到的;它们也沉淀成了我性格中最好的那一部分。在没有倒下来的情况下,逆境的确能锤炼人。从阿萍的回忆录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当然要说清楚,逆境更多还是在摧残人、糟蹋人、毁灭人。要不,所有的革命、改革、改良全成了瞎折腾。所以,我们不愤不怒,不哀不叹,但是我永远诅咒那无数悲剧和悲剧的制造者。
       超越苦难,跨越悲情。回眸历史我们感慨万千,但愿那些恶梦般的年月不再重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