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闻到咖啡香

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尔东尘  页数:259  
Tag标签:无  

前言

  写这些字并非特殊的际遇,但多少和某些历史,某些人物有关联。台湾音乐人方无行在他的摇滚传记《泥石流本纪》里说“也许我之所以会在这里。在本书一开始就有了结局,但我更相信我也许是为了一个女人才编出这个幌子来写这本书,而我身边却没有那样一个女人,直到如今我依旧爱着她,直到我来到B城后,才知道是她让我变成一个没有故乡的滚客。”换句话说,得有一个女人才能让一个男人写出东西来,这原则纵然俗套但符合逻辑。  可是我并不是为了某个女人而写这些文字,写作也不是我的职业,如果是的话,以我的懒散,我早就饿死了。所以老师们不断要逼我交功课:无论是规定字数的稿子,还是规定页数的情书。我从激情四溢的情书作者,到刻薄寡恩的评论作者,身上一度充盈自虐或戏谑的激情。但激情显然是有保质期的,现在我只能从这纸片里找回昔目的情感,这也许是本书的主要意义。文字就是一件可靠的道具,它可以一步跨越沧海桑田,那些冰封了的感触与感情,像琥珀一样精美,晶莹夺目。

内容概要

  《城市音乐笔记:醒来闻到咖啡香:》所介绍的艺人、乐队皆海内外知名的音乐艺术家,在乐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针对他们的热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点评,基本涵盖国内乐迷主要的关注点。乐迷可藉此深入了解艺人的思想状态与艺术状态,进而俯瞰整个流行音乐产业。  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媒体及音乐评论工作,对现代流行音乐有着深厚的理解与深入的观察,《城市音乐笔记:醒来闻到咖啡香》既是其个人聆听经验的记录,也是历年乐坛成就的大总结。

作者简介

  尔东尘,本名陈寰中,生于浙江,男,媒体工作者,专栏作者。陆续主编及策划《音乐天堂》、《唯音乐》、《咪咕无线音乐(电子杂志)》等多个音乐刊物,并曾在《城市画报》、《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精品购物指南》、《都市周报》等媒体开设专栏。与巫昂合著有情感问答集《谁都是情圣》(笔名胡思客)。

书籍目录

日子像猪油一样俗艳,唯有音乐给人幻想相逢的人会再相逢传音入密醒来闻到咖啡香圣女的哀愁与执着蓝黑墨水姿势优雅的航行秘密花园雾气里的精灵圣者的朝圣之旅爱情尽头和冷酷梦境忧伤是有瘾的,更何况幻想暗夜中的行者青春的挽歌时间一枪打在我身上十一个倨傲的白日梦我只爱陌生人密码绝世爵士逃亡与其哭泣,不如迎风微笑我觉得幻境无比美好阴暗与暴烈的梦八音合鸣E版新人类月亮忘记了业余历史学家黄大炜高山野火平凡女子的午后幻想数位时代的童话大王果壳中的宇宙我是孙燕姿同质化的异数美眉赠我抹汗巾夜莺偶像的黄昏大顽童的爱情小调冷酷到底走钢索的人每一个寓言都像琥珀一样精美周迅的春梦以父之名颠覆无敌麦当娜情人石另一个苏慧伦愿望它无所不能模范感情一个人的奢靡我只要纯真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让它失明失神者的幻境春天里不仅有绵绵春意泥石狂流八英里路云和曰都“爵士”了,还要“滚”重装再重装魔鬼的情诗不插电毋宁死喔开电脑颜色革命极淡极暗,但极美老摇滚的新探险王子的疯客密码点穴之旅精妙的雷电之音大西洋底来的人青涩的苹果与其消然而逝,不如烈焰熊熊污秽时代的社会良心黄立行到底行不行?语言暴力游戏绝代风流不一样的故事逝去的美好时光没有方向的家园R.E.M.在途上没有你,我怎么活下去超声波的魅惑红辣椒不辣不革命好莱坞的金发异端情歌圣手世纪的回声朋克女沙皇隐世诗人新印象快乐分裂极地星光来自俄罗斯的民粹摇滚涂鸦之墙资讯时代的独白另类──另一类媚俗的方式打破形式主义的铁饭碗摇摇滚滚之末世极乐舞吧舞吧舞吧——派对动物的音乐课堂从上世纪回味到下世纪下世纪再嬉戏——《音乐天堂》杂志告别篇后记 尔东尘的前尘往事鸣谢

章节摘录

  传音入密  醒来闻到咖啡香  梦是最奔放的一种想象,自由,没有边际,其魔力就在于突破时间与空间,进入超现实的状态。对于无病呻吟写随笔的人来说,梦是最好的应景道具。每当挠破头皮下笔如无神的时候,便可用一梦推托。因为,想象会比写实更受爱戴,我在以前这么说。  因为想象比写实更受爱戴,所以小资们纷纷发呆和做梦了。我在某个寒冷的深秋之夜迷糊醒来,依稀听着耳边传来的蚊儿般嗡嗡的歌声,那是耳机里“小红莓”(the Cranberries)的轻歌。在它冷淡疲惫的歌声中,我的睡意渐渐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中,我盯着墙上的闹钟,一点钟了,我的身体情不自禁地感到一阵哆嗦。这张名为《醒来闻到咖啡香》(Wake-Up And Smell The Coffee)的专辑是“小红莓”加盟MCA唱片的首张唱片,它恰好满足了一种饥渴的幻想,它有着梦境的一切:空灵、迷离、动感、速度、激情,这种激情在主打作品《醒来闻到咖啡香》中非常典型,它排山倒海而来,最后一泻不可收。  其实听“小红莓”乐队的唱片总是为着一个习惯,为了体会一个情不自禁的熟悉的失落情感,这也是“小红莓”乐队永恒的吸引力。在这张唱片中,乐队的技术和默契仍一如往日的淋漓尽致,而且更娴熟了。新专辑听起来和任何一张老专辑没什么两样,开头第一首的第一句就是“我有一个梦……”(I had a dream……),那首曲子叫《永不变老》(Never Grow Old)。歌名看上去是青春的,可歌声却让人感到寒冷。基本上这是一张古典60年代风格的唱片,如俳句式的《漂亮眼睛》(Pretty Eyes)、流畅轻快的《分析》(Anal Yse)、批判式的《时间嘀嗒流逝》(Time is Ticking Out)、慵懒的《死心》(Dying Inside),和弦节奏密实紧凑,清爽干净,合成器婉转奏鸣,吉他和鼓反复推进着黑色的主题,诉说着爱尔兰人苦涩的人生体验。  “小红莓”乐队的乐风可以定义为“新民谣”(Neo-Folk),硬摇滚、慢版华尔兹、新浪潮流行乐与爱尔兰根源民谣旋律相得益彰。主唱桃丽丝·奥瑞丹(Dolores O Riordan)的声音和她的容貌相衬,弱质、易怒、敏感,她的歌声一如她的歌词,包藏着一个个从茧壳里剥出来的脆弱感情,弱小然而童贞。我最终深深迷失于她那忧伤的目光之中。  圣女的哀愁与执着  灯光熄灭,乐声轻抚,黑暗中辛妮·奥康娜(Sinead O Connor)的低吟浅唱宛若一簇忽明忽暗的烛光,这感觉不是我常能消受的。  算起来这张《信念和勇气》(Faith and Coumge)应该是奥康娜的第六张唱片。买她的唱片并非为了期待,而是向老朋友打个招呼。因为她以前的那张专辑《普通母亲》(Universal M0ther)给人印象太深刻了,就像心口被人狠狠地划了一刀,一生难以忘怀。那张唱片做得如此出色如此落力,唱的人和听的人都几乎被它搞得筋疲力尽,所以我想,杰作不必多,有那么一张就够了。  尽管如此,我却几乎买齐了她的唱片。从1987年的首张专辑《狮子与眼镜蛇》(the Lion and the Cobra)到这张《信念和勇气》。  众所周知辛妮·奥康娜是个非常特别的女人,一句话:酷!她清澈的眼神深冷如水潭,和她著名的光头一样引人注目,你要是一直盯着她的眼珠看,就会有要淹死冻死在那儿的错觉。这个离经叛道的女人的歌中充满了才气秀气灵气和狂气,有关她的小道消息也是满天飞,最著名的就是烧教皇照片的那种。我喜欢她温柔又锋利的歌声,她有无比宽广的音域,感人气息由平和柔弱到咆哮暴躁排山倒海般袭来。其中最喜欢那首叫《你让我成为偷心贼》(You Made Me the Thief of Your Heart)的歌。那是一首电影的捅曲,很有名的,叫《因父之名》。如果边看着那部电影的尾声边听着奥康娜似潮汐般忽远忽近的歌声,情绪会很失控。听起来就像冰中趟火,火中尝冰,对比相当强烈,简直可谓深刺人心,可惜这首歌未曾收录于她任何一张个人专辑中。  专辑《信念和勇气》被小报称为“一个边缘女人的感知”,评论说它“为听者呈献出一位更友善、更成熟、更强大的辛妮·奥康娜。专辑融合了摇滚的愤怒、电子乐的冰冷空灵、民谣的朴素悠远、凯尔特音乐固有的神秘主义和嘻哈(Hip Hop)的社会批判,并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商业元素”——这也是我的心里话,否则谁愿意下班时间做广告。  专辑中我最喜欢的是《妒嫉》(Jealous)、《直至我悄悄告诉你一些事》(TU I Whisper U Something)、《没有男人的女人》(No Mans Woman),其中《没有男人的女人》可算她近十年来最具流行潜质的歌曲之一,也是少有的可供卡拉OK的歌曲。《妒嫉》则深入细致地探讨了男女关系。而说《直至我悄悄告诉你一些事》是最动听的歌一点也不过份,爱尔兰传统忧郁因子深入渗透到了节奏和旋律中,我喜欢它的鼓点和旋律,就像《你让我成为偷心贼》一样。感觉奥康娜这几年受美国音乐影响颇大,除了《直至我悄悄告诉你一些事》里部分美式发腔,《舞蹈课》(Dancing Lessons)里奥康娜也很少见地采用了R&B的节奏,流行朋克风格的《爹地我很好》(Daddy Im Fine)强悍得像“洞穴”乐队(Hole)的早期作品,是献给曾经与她关系紧张的父亲的。但奥康娜骨子里仍是爱尔兰的,在《生命羊皮书》(the Lambs Book of Life)的开头,爱尔兰式的雅致与忧伤表现了更多内涵和神韵。关键在于风琴和箫的运用,这一点在《假如你曾有过》(If U Ever)中也有体现。结束曲是翻唱传统爱尔兰祈祷词的《愿主怜悯我们》(Kyrie Eleison),奥康娜借此同时重申了对爱尔兰音乐的继承和对上帝的虔诚,歌声如溪水流淌,又如圣咏般素洁。  蓝黑墨水  和往常一样,CD机里播放着劳动人民音乐。此次演出者为前几年过世的布鲁斯大师约翰·李·胡克(John Lee Hooker)。声音沧桑然而节奏轻快,老人家让我想起乡下烈日底下挥汗如雨的农民伯伯。  我打开书柜顶部一个残旧的皮箱。我认出来了,这个箱多年前和我携手南下闯荡江湖。里面装着一堆CD,和几本书,以及部分换洗衣物。这是“捞仔”的经典行头。  茫茫如水一般日子淌过,如风的呼吸记忆于我,面对旧时听往日声音。  箱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一张亡妹的黑白遗照。几封旧信。过期证件通讯录若干,还有一本学生时代的日记本。随手拆开一封旧信,信的正文只有一页歌页,没有抬头,没有署名。信用蓝黑墨水抄写,因为时间久远,墨水已经有些渗开,褪了色。字迹模糊然而娟秀,信纸散发淡淡变质香气。该歌名叫《爱就像青橄榄》。  如水一般日子淌过,如风的呼吸记忆于我,面对旧时看岁月燃烧。  胡克的音乐之所以感人,并不因为他老了死了潦倒终生(相反他是以83高龄在睡梦中得以善终),而是说它真实描述了每一个奔走的生活:快乐、悲伤、沉默……反差在对比时产生,片段的生活虽然轰轰烈烈但时间能让它面目全非,布鲁斯就是一面寻根索源探求蜕变真相的明镜。  蓝黑墨水书写的歌纸拂开流逝岁月表面的浮尘,遥远记忆突然变得清晰像遥远星球传来的神秘暗号。我已忘了当年誊写这歌纸的那个年轻姑娘清澈的眼神,蓝黑墨水渗透的信息永远是应该被冰封的秘密,一切已随时间远去。  探索纯情的根源对于一个腆着中年肚腩的男子来说是诧异的事。探索悲情的根源对于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或许可说是一种对过往的炫耀。当然这种炫耀并非胡克的本意,他已将悲情升华为简单有力的节奏,紧凑和不加修饰的切分音,放任自由的即兴弹奏,和他含混低沉的咆哮呻吟一起钻进人们的心和脚,于是脚和身体一起发抖摇晃起来,进入了有意失控的境界。  爱是否真像青橄榄,我不清楚。也许就像那蓝黑墨水的痕迹,伤感甜蜜结局是破败。听着胡克冰凉人心的吉他弹奏,有一刻泪流满面,曾经熟悉的纯情终究陌生地和我们的遭遇一起老去了。  姿势优雅的航行  蓝调和爵士的区别,就像醇米酒和轩尼诗的对比,我当然不是在说蓝调老土,我是说聆听蓝调的感觉和酒精中毒一样,听着听着慢慢就倒了。  蓝调的忧郁具有一种洞悉世情的深邃,关乎人生领悟。而爵士却是炫耀性的。两个听觉的结合正构成了一次沉醉的全过程,爵士冲锋蓝调殿后,兴奋之后沉默。  “恐怖海峡”(Dire Straits)不是一个单纯的蓝调乐队,他们是摇滚乐队。他们的音乐根源是杰·杰·凯尔(J,J,Caje)式的舒缓的蓝调摇滚,偶尔也会有些爵士和乡村音乐的影响,在歌词方面则是以鲍伯·迪伦(Bob Dylan)风格意识流的叙事体。其灵魂马克·诺普夫勒(Mark Knopfler)有着超凡的吉他技艺,嗓音雄浑低沉,吉他冰凉人心。我永远无法忘记1989年第一次听到《战友》(Brother in Arms)的震撼。  这张《航向费城》(Sailing to Philadelphia)是马克·诺普夫勒继1996年单飞首张专辑《金色心灵》(Golden Heart)后的第二张个人专辑,严格的说,这张专辑并不是新专辑,它延续了马克的多元风格,但蓝调音乐的深厚根基并没有改变。在《航向费城》中,马克再一次向我们演示了他的超级才华——他的每首歌都写得那么漂亮而且精致,他的吉他演奏永远像当年那么圆润美妙。除了音乐,值得注意还有歌词,马克早在《战友》和《金钱无用》(Money for Nothing)的歌词里就证明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同样,这张专辑也绝不例外。  专辑的主题是旅行。人在旅途,有清苦的传教士,有孤独的音乐人。而他像个游吟诗人一样冷眼观世,体察着富贵权势和贫困卑微之间的分裂。首部曲《是什么》(What It Is)描绘了一个苏格兰小酒馆外的寒夜之醉:“酒馆打烊了/酒鬼们在广场上摇摇晃晃/男人和女人撞到了一起/空气中有辟里啪啦的脆响”。第二首歌曲(也就是标题曲)将地点转到了美国,歌词讲的是发现了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之间州界的18世纪英格兰探险者杰里马·迪克逊(Jeremiah Dixon)和查尔斯·曼森(Charles Mason),内容取材于一部小说。马克·诺普夫勒和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一人一段模仿两个探险者的对话,谈到“解放”、“自由”和“新的一天”,马克·诺普夫勒的机心已经完全可以了然了。  这就是我喜欢马克·诺普夫勒的真正原因,音乐优雅,意境深远,从不写无病呻吟的歌曲。这张专辑我特别喜欢他和格伦·梯伯洛克(Glenn Tilbrook)及克里斯·迪福(Chris Difford)合唱的《银镇蓝调》(Silvertown Blues),以及《骚动》(Wandedust),这种低沉的特质特别吻合马克·诺普夫勒的感觉,这也是他音乐最吸引人的地方专辑看起来像一场音乐盛宴,除了上面提到的儿位以外,他还和凡·莫里逊(Van Morrison)、吉兰·威尔奇(Gillian Welch)、戴维·劳伦斯(Davitl Rawlings)、黑尼(Haynie)及保罗·富兰克林(Paul Franklin)有着合作。不过,和威尔奇及劳伦斯的合作是最出色的,表现在《纳泽里斯高速路》(Speedway at Nazereth)一曲中,这可是最正宗的蓝草音乐,这是一首与赛车有关的歌。  讲到赛车,专辑还有另一首歌叫《瘾君子玩偶》(Junkie Doll),也是公路音乐,全曲一派老布鲁斯作风,而曼陀林又加强了这种感觉。此歌讲的是一个关于吸毒的故事,马克在用音乐驾御情绪方面是一流的。  基本上,这张专辑和“恐怖海峡”所有的专辑一样,内容相当平均,曲曲保证了相当高的品质。无疑,这是马克·诺普夫勒这个功夫已经登峰造极的大师的一次姿势优雅的航行。  秘密花园  多年以前我常在一个小城的忧伤夜晚听盘叫《世界音乐》的磁带,如果我是易动情的爱写诗的人,我定会被其挑逗得涕泪横飞,但当时我既易怒又过敏,这种音乐令我心灰意冷。后来我变成了平庸的人,感动也就越来越稀罕越来越遥远直到——现在,我竟又从“神秘园”(Secret Garden)中找回了熟悉的感觉,只是这感觉从伤感蜕变成了感慨。  一点也不神秘的“神秘园”乐队把这专辑称之为《白石》是源于一个美丽的童话,讲的是一对被贫困的父母抛弃于森林的小兄妹,借助白石在月夜下的反光,找回自己家的故事。作者的用意是显然的,他们显然希望凡尘俗世中失落自我的人们,能在音乐中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引领,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向往的名词,但是这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  “神秘园”由两名职业音乐人组成,一位是挪威作曲家兼钢琴家洛尔夫·拉夫兰(Rolf Lovland),另一位便是爱尔兰女小提琴手菲亚努拉·谢莉(Fionntiala Sherry)。亲切优雅是他们音乐的主要特征,爱尔兰优美的旋律加上充满生机的拉丁节奏。一切都是令人沉醉的理由。这张专辑不似上张《神秘园之歌》(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般具备完整的概念,比较多元松散。但概念并不只是一句口号。它总是不知不觉地融入主题。从本质上说,他们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着灵魂,这不是一个刻意的概念所能概括的。我犹为喜欢那几首辽远跳跃的曲子,器乐无言却充满真知,如《希望的赞美诗》(Hymn To Hope)、《运动》(Moving)、《春天的第一日》(First Day Of Spring)等。我想他们的走红是符合逻辑的,一如恩雅和雅尼,这与他们是否该归类于“新世纪”(New Age)就没什么关系了。  我不想对“神秘园”的真实意图作多少明确的探究,我只想说,他们的音乐让人抚摸到了生命的真实身躯,这就够了。或许这样一张专辑并不能真正修复我们失落、破碎的精神家园,但是它让我们感觉到了生命的光辉,我们有理由感动。  雾气里的精灵  现在是一个尊重想象的时代,想象无疑会比描述更为受爱戴。所以每一个写实的歌者都转向了虚幻的心灵空间,包括王菲和她的导师“小红莓”。  但是用这来注解王菲的另一个音乐导师比约克(Biork)并不确切,比约克从来都不是一个写实的歌者,她似乎永远活在虚幻的空间中。在这个虚幻空间她明显感觉自在。每一首她的作品都似乎在描述一个童话故事,故事里的女孩躲藏在草堆后,用惊疑的眼睛观察每一个陌生的景象。无论活泼、害羞、惊恐还是好奇,她都表现出一个精灵的特质。歌迷们为她屡次营造的另类浪漫情怀而倾倒,时而调皮时而伤感的演绎几乎成了比约克的注册商标,在专辑《薄暮》(Vespertine)里,同样也不例外。  正是怪异乖张又不失可爱趣致的电子趣味,携同众多非传统乐器酿造了比约克的古典迷情。和她的独特音乐节拍一样,她的唱腔也极具渲染力。尽管过于突出的个性可能会抹杀可塑性。但这个注重细节的女歌手自有向世人展现她无与伦比敏锐情感的方法。在她的作品里,尽管词语是委婉的,音符是晦涩的,情绪是断裂的,但意象却总是出奇的美丽。无人不佩服她把握细微情感和怪异旋律的超能力。几乎每一首作品都可以称之为“梦幻诗”,天真的、活泼的、雅致的、幽暗的、阴郁的,场面丰富令人惊叹。  在这张专辑前,比约克广为人知的是她首次参演电影就获得戛纳影后,那部“黑暗中的舞者”几乎成了这个歌星的代言。她的音乐是否真是沉浸在黑暗中呢?我并不这么认为,至少是这一张专辑,可能用雾气蒙蒙来形容会更适合一些。  来说这张专辑,开首有渐入佳境的《隐地》(Hidden Place),沉静后节拍转为急促,弦乐和古典和声深化了晦暗的情绪,这让人想起“电台司令”乐队,同样在描述一个静谧的世界,但她谈的并不是疏离感,而是宁静平和。它更像是一个可供童话女孩捉迷藏的草堆或教堂烛台。波涛暗涌的《茧》(Cocoon)隐藏着更多异域的秘密。《解开》(Undo)则有着天使般的背景合音,唱诗班和管弦乐队沭浴在比约克的绝妙音波中,歌声像夕阳般泛出金黄色泽。让人印象深刻的纯器乐曲《冷峻》(Frosti)则展示了清泉般的感情,我喜欢这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尤其是那叮叮咚咚清脆声效让人联想起童年时爸爸送的音乐盒,最后它演变成了一首记忆中的摇篮曲,让我在这个梦幻般孤独的夜晚,随着比约克隐秘而有诱惑性的音乐微笑着入睡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尔东尘的青春期长得令人折服,老树发新芽,难能可贵!  ——李晖 《城市画报》主编  读尔东尘的文字,就像从过去取出自己第一杯深有领悟的美酒,再品尝一次。在醇醉慢慢到来的同时,你会想起什么叫做遗忘,而这时候遗忘却仍在飞驰。你时不时合上书想想,又打开接着读。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  ——牟磊 《外滩画报》副总编辑  尔东尘喜欢R.E.M,便取英文名为REM,在我看来,可以理解为Respectable + Entertaining + Music Critic——这个影响过一大批热血音乐青年的人,的确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有趣的乐评人”。  ——高峰 3G门户总编辑  一位把音乐聆听变成梦境幻游的造梦者,准确说我不能称之为“乐评人”,或许“梦评人”更准确,诗意、零碎、感性而意象纷繁的文字,却不失技术的理性与老到睿智,他把音乐如细胞般解剖,却赋予读者一双奇想的翅膀。  游威 华语传媒大奖秘书长

编辑推荐

  速度、激情、自由、青春、纯美、伤感、迷幻、忧郁、孤独……  流行、民谣、爵士、蓝调、摇滚、金属、朋克、嘻哈、电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醒来闻到咖啡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8条)

 
 

  •     醒来闻到咖啡香,是小红莓,Cranberries 的一首歌,不是什么小资。。。大家都摇滚不了解啊~
      醒来闻到咖啡香,是小红莓,Cranberries 的一首歌,不是什么小资。。。大家都摇滚不了解啊~
      醒来闻到咖啡香,是小红莓,Cranberries 的一首歌,不是什么小资。。。大家都摇滚不了解啊~
      醒来闻到咖啡香,是小红莓,Cranberries 的一首歌,不是什么小资。。。大家都摇滚不了解啊~
  •     我是一个咖啡“迷”,不会品咖啡,却瘾上咖啡!它对体内对神经的刺激,从一煮开的那股香味便开始!
      但我至今还没读一本关于咖啡的书!这本书,会是一个开始的好选择嘛?
  •     某天下午在西单图书大厦等人,在新书架上看到这样一本书,有这样一个小资的名字。《****咖啡香》,外加蓝色的封面,便拿下来翻。
      
      结果发现这是一本乐评的书,而且我翻开的第一页居然是tizzy bac。再看回封面,是城市音乐笔记。
      从淘宝把书买回来,直到现在也没有看完。
      -----------------------------------------------------
      
      作者是杂志音乐专栏的编辑,里面的评论也有些是过去写的,并不那么紧随潮流。但是,他只写音乐而不言娱乐。
      
      ——在写麦当娜的那篇时,他说,“这是个强调‘眼球经济’的时代”,“那些花边新闻总是能比唱片带来更多关注,而这些关注最后都会转化为金钱”。
      
      我喜欢读这样的书,因为我从来都是只听音乐 很少关注娱乐新闻。
      -----------------------------------------------------
      如果你只听最流行的音乐,我并不推荐你去看这本书,书里没有你想要的。如果你仍然在听怀旧的唱片,那不妨看看他是怎么评论那些过往我们都熟知的歌手。
      我看这本书之所以很慢,是因为作者所提到的歌多半是我已经没有了印象的或者是没有听过的,之后我总会把那些他提及的歌再翻出来听,听听到底是怎样的。
      -----------------------------------------------------
      由这本书,我发觉自己对于音乐的那些评论是肤浅的。对于一张专辑的好听与否,对于一个艺人的成长与否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阅历尚浅,写出来的东西也只是轻描淡写;但是,耳朵喜欢就好了吧。
      “让耳朵喜欢,一切就都简单了。”
      
  •      在图书市场质量参差不齐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看那些没听说过的书。要么就是遍览各杂志报刊的书评专栏按图索骥,要么就是买那些早已名声在外的名著,所以当我在书店无意中翻到这本《醒来闻到咖啡香》时,我的确觉得有点幸运。
      
      它的书名和装帧都很“小资”,整本书的封面用了深海蓝色,仿佛预示着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秘情结,而书的内容也契合这种气质。试想一下,在一个幽蓝的午夜,你手边放着一杯咖啡,耳际传来似曾相识的音乐声,这不就是你回忆的轨迹吗?不错,就是这种感觉。“速度、激情、青春、纯美、伤感、迷幻、忧郁、孤独……”封面上的标签提醒着你,作者将为你带来一个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单翻看目录,我们不禁要为作者的见识广博而赞叹,从流行到摇滚,再到蓝调和爵士,几乎无所不知。但转念一想也属正常,毕竟作者尔东尘算是资深音乐媒体人,使人惊讶的是他的文辞没有媒体用稿那样严肃,而是心随意动,想到哪写到哪,而且语句诙谐有趣,读来生意盎然。以前读过王小峰写的一本乐评《不是我点的火》,尔东尘与王小峰是风格迥异的两路人。王小峰永远是那么愤怒,那么有思想,言辞犀利,大有把人一棒子打死的气势。而尔东尘则是和风细雨,让人如坐春风。前者有深度,而后者更加让人体会到音乐的美好。
      
      尽管这本书是今年12月刚刚出版,但其中文章跨度已经在十年以上。因此打上怀念的印记会让音乐平添一份时光的积淀,也让人更加产生共鸣。当这本书中还在讨论着许巍《在别处》、《那一年》的旋律和词汇千篇一律是种坚持时,如今的许巍却已经发行了新的专辑《爱如少年》,并且被公认为已江郎才尽。当这本书还在畅快淋漓地讨论着萧亚轩的专辑《明天》时,它并没有料想到萧亚轩的“明天”竟会是数年的沉沦,曾经台湾红极一时的小天后如今早已江山易主。依稀记得那一年我还在上高中,多少少男少女被她青春的容貌、漂亮的中低音和曼妙的舞姿所吸引,而如今那些人都已长大。
      
      自然,有些人沉沦,也会有人蜕变,有人成长,有人脱胎换骨,有人销声匿迹。乐坛常青树陈升依然坚挺,老而弥坚;王菲淡出歌坛,但我们依然会记得她数年前令人印象深刻的专辑《寓言》;陈奕迅如日中天;而Twins则戏剧性地结束了她们的时代。
      
      好的音乐是无国界的,当然也不会被时间冲刷涂抹得毫无印记。六七十年代的鲍勃迪伦、“滚石”让人沉吟至今,而玛丽莲曼森却又使人疯狂。如果说音乐的基本功能是让人心情舒畅,那么如果它多蕴含一层思想和情感在内则会让人愈加惊喜。读乐评的过程就是这么一种积淀的过程,也是把音乐和自身融会贯通的过程。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典歌曲回放在各电视台上演,这本书可说是作者带领我们进行流行音乐十年回顾的心灵之旅。尽管并不全面,尽管还有许多歌手未被提及,但胜在诚意,妙在自然,仿佛一杯浓浓的咖啡,氤氲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转自 http://messirobinho.blogbus.com/logs/32783498.html
      
  •     2008年冬天来临的时候,很难去重构十年前或者十二年前的那些古老记忆了。就像一个人活到了七老八十了,要去写回忆录什么的,发现那些匆匆忙忙中度过的岁月都成了一地鸡毛,本来以为还留下些温馨记忆,真的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发现都是一些如今已不知身在何处的旧时人影,重重叠叠,恍恍惚惚,不知从何说起了。
      
      这就是我个人读到这本关于音乐的书籍的感受。这也是我能忆起的关于当初听闻这些音乐的感受。这也是关于我和这本书的作者一段共同经历的感受。
      
      那个“小红莓”的年代真是太远了,那个“秘密花园”的年代真是太远了!那个“涅槃”的年代太远了!也好,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说:那时我们多年轻啊!
      
      有一种人为的东西,本质上跟流逝的时间最相近的,也许就是音乐。
      
      2008年上海的冬天很冷,我只是试图记起一些关于音乐的片段,关于南方的那些青春岁月以及某些地点,以此来暂时温暖这个初冬的夜晚。
      
      片段1:似乎南方永远是夏天,一千年来都是炎热的夏天。我和陈寰中(有时他叫作尔东尘)坐在广园新村某个夜摊喝啤酒,喝的一定是老珠江啤酒,话题一定是关于政治而不是音乐,关于爱情而不是工作。而具体说了些什么,我实在记不得什么了。
      
      片段2:解放路靠近广园路口的中央酒店,四楼吧,MusicHeaven的办公室里。我第一天去上班,兼职做法国音乐的一期特刊(做完这期杂志后我做了一年多的杂志发行)。那时陈寰中和张秦对面坐一个办公桌,角落里有沙发和音响。还有一位日文歌曲的编辑,是音响旁边的桌子。还记得发行员海飞,坐在门口的办公桌,桌子上有传真机。靠近房间底部的大玻璃窗边上,有很长的黑色沙发。
      
      片段3:某一期的MusicHeaven,我翻开后看到一篇文章,好像叫《荞麦熟了》,写的是乔治·迈克尔当时的新专辑《Older》。我当时觉得标题很好,问是谁写的,陈寰中答,是他写的。或者我都记不清他是不是这么回答的,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标题是他取的。
      
      片段4:我靠在音响边的沙发上拨弄音响,我听着The Doors的精选双碟。封面上是伸展双臂赤裸上身的Jim Morrison。我一遍一遍不停地播放,最后同事们烦了。后来不知道是谁说,你可以借回去听。
      
      片段5:某个星期天,还是这间办公室里,在靠窗的黑皮长沙发上。我想那次有MuLei,从深圳过来,还有SuYu,他们是“晚期”乐队的主唱和和主音吉他(后来重组,叫“雨中猴群”,加入了Laopan和Dahai,)。应该还有LiuXiaoyu,“与非门”乐队的主唱(“与非门”还是那个“与非门”,换了部分血液,数年后在杭州一次演出,到当时我西湖边的院子里来玩)。我不知道还有谁,但我们就在长沙发上哈息实,海阔天空地聊。我也不记得那是谁带来的了。总之那天陈寰中肯定不在,否则他肯定会出面阻止。
      
      片段6:某一年,我已经离开MH多年之后回到广州,在沙河区的某个商场的一楼,陈寰中约我在那里喝杯咖啡,我们没有谈任何关于音乐的话题。
      
      片段7:我在陈田村一个农家小楼的三楼上一个人听Syd Barrett(这时他还有十年时间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喝张裕白兰地,一个人看着村外的马路和田野,那是翻录的三盒磁带,我想是从Qiu Dali那里翻录来的。除了Syd Barrett和The Doors,我经常伴着酒听的还有Léo Ferré,还有Velvet Undergroud,Led Zeppelin,Joy Division,以致到现在依然听着……
      
      后来,我只记得那时候听过太多的音乐了,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是一串歌手或乐队的名字。再后来,我发现原来很多人是听着那个小小的办公室里编辑推荐的外国音乐长大的。甚至,在很多个城市,我会莫名其妙地碰到一些人,莫名其妙地说MH对他们影响有多大。
      
      再再后来,我只留下了这些对音乐的记忆,还有遗忘。或许很多人也跟我一样,有些记得,大多已经遗忘;但如果他们偶尔翻开这本书的话,或许,能局部恢复一些关于音乐的记忆。
      
      
      
      
      
      
      
  •     张学良的外孙是一个业余历史学家,专业的音乐人。
      
      作为皇帝陈霸先他兄弟的后代胡思客暨尔东尘和陈寰中,在他的一本书中为该孙的音乐之路作了钩沉。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很多很多关于音乐的小文。有内地的港台的欧美的,有男的还有女的,有靡靡之音有摇的,还有滚的。
      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醒来闻到咖啡香》,作者尔东尘。
      
      之前我推荐过一本书叫做《谁都是情圣》,作者胡思客。
      
      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就是那个请我吃过饭的人。
      
      
      有人一生无法出一本书,有人一个季度就出了两本书。
      
      这个人就是皇帝陈霸先他兄弟的后代胡思客暨尔东尘和陈寰中。
      
      在我知道他是皇族后裔,以及是著名乐评人之后,我终于理解了——
      
      为什么他唱K的时候老是要当麦霸。
      
      
      此书在手,装逼不愁,纵横真伪音乐爱好者圈子势不可挡。试想想,当一小装逼分子在跟你竞争泡妞抠仔,说喜欢黄大炜和他的《秋天1944》显得他懂音乐时,你只要用深邃的眼神望着前方说,恩,这个人不错的,号称业余历史学家,是张学良的外孙。
      
      立马就能灭了对手。
      
      无法理解这种快感?
      
      装逼分子老说在国外咋地咋地的时候,有人小声地说,兄弟我在伦敦呆过十年……
      
      就是这意思了。
      
      
      
      尔东尘在好几年前说,那上面冰封了爱与泪,或者愤怒与伤感。……如果记载缺失了,历史就会胡乱下结论。也许爱因斯坦会说时光可能倒流,但现实中的我们只能凭借文字的遗迹凭吊旧日的激情。。
      
      尔东尘最近还说,激情永不应消逝,哪怕我们歌颂田园与庄稼,雨后天边的彩虹与山谷里绽放的花儿,冒充清心寡欲。喧嚣的都市,纷乱的时代,我们的内心在回望,欲言又止意难平。
      
      
      这是尔东尘多年音乐随笔专栏的合集,能引起很多人的记忆。他翻检自己的旧文,也将重拾起很多人的过去。
      
      买吧,曾经或者现在喜欢音乐的,希望了解音乐的,买吧。
      
  •       有时候我们记不清一些人的面孔,记不清一些曾经发生的事情。但即使这般记性,当某一段音乐响起,之前把脑袋都拍疼了也想不起来的人和事,就会咻地浮现出来,并且历历在目。
       已近年关,林忆莲的个唱在成堆的演唱会中仍然抢眼。作为歌手,她有着无可挑剔的演唱水准和歌喉。尴尬的是,一个男人的名字始终伴随着她一路开唱,那就是李宗盛。对一个重新启动事业的女人来说,不断要被追问前老公,除了尴尬,还会有揭疤般的痛。不过即使没人提这档事,当她唱起《当爱已成往事》的时候,曾经的辉煌灿烂和随后的刻骨情伤不仅忘不掉,还会更加清晰。毕竟,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努力遗忘,但音乐能记得。
       音乐记得的,何止一个李宗盛。乐评人尔东尘有本书,叫《醒来闻到咖啡香》,里头贯穿着陪伴我们成长的音乐——大众一点的如王菲的酷、周杰伦的横空出世、陈奕迅坚守乐坛的孤独;小众一点的如张浅潜的鬼魅、刘以达的痴狂,王凡瑞的淡然……在音符起落间,承载的不仅是这些年这些歌者的人生起落,也有我们对青春的狂妄梦想和对时光流逝的无限感伤。
       毕竟,有些感受,我们可以渐渐遗忘,但音乐能记得。
       也许真如评论者所说,听音乐,就如从过去取出一杯深有领悟的美酒,再品尝一次。在醇醉慢慢到来的同时,你会想起什么叫做遗忘。
      
  •     聆听音乐,分享作者的点点体验。。。
      徜徉于音符与文字结合的完美世界。。。
      仿佛飘忽的咖啡香。近可浓郁。。远可幽香。。
      阅读,美妙的历程。。。
  •      醒来闻到咖啡香,那是欧美电影里貌似家常又是我辈难得享受的场景.唯一的经验是在一个叫做Pau的靠近比利牛斯山和大西洋的小城里的小旅馆,带点家庭经营味道的小旅馆的餐厅在一楼,住在二楼的房间里,早上醒来闻到和早餐一起准备的咖啡香气.提神又可亲.
       以前看这样类型的书,效果往往是提神,或者被其中的感觉催眠.
       我已经在当当上把"谁都是情圣"放到购买暂存架了,就等这本书出来一起确认定购.人懒,只好借助网络了.
       顺便说一句,上周末整理CD和影碟,找出四张"唯音乐"的碟,至于"音乐天堂"最早的卡带,^_^,我也留着哟.
      
      
  •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第一时间看到了这本书,不经意地翻了翻,却放不下了。
       这书是由大量短文组成,篇幅短小,看着不累,但每篇内容详实丰富,文字风趣老辣干练,看着很过瘾。每翻一页,似乎都能闻到醇厚的陈酒香~~
      
      
      
  •     懒懒的夕阳溢过面颊,幽幽的咖啡香气伴着几分陶醉......
      读这本书,你又期待闻到什么香.....
  •   ??可这本书与咖啡无关呀~~
  •   哈哈~~好吧! 那我可以放下读它的冲动了!
  •   某天下午在西单图书大厦等人,……从淘宝把书买回来,
    西单图书大厦要哭死了。。。不管怎么说,多谢捧场!
  •   哈哈哈,淘宝便宜嘛
  •   我逛完了整个昆明图书批发市场都没买到这本书。唉。。。。
  •   那就找当当卓越
  •   ha 芦苇,我假期过去带给你也可以阿~
  •   今天无意中在图书馆看的这本书
    一样是因为被封面所吸引
  •   刚说想看这本书就看到下面你的评论……
    实在觉得他的主副标题不是一个思维方式的……
  •   哟嚯,还这么热闹
  •   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the cranberries的最后一张真正的专辑。
  •   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本来也是觉得很小资。最近不知怎么,又翻看的时候,忽然觉得,当时买了这本书真好。有一种重新发现的感动。
  •   谢谢你能喜欢它。
  •   期待下一部作品哦,想问问您怎么看方大同的音乐?
  •   下一部作品都排版好了,只是出版社要推迟出版,大概这类书不好卖吧。方大同的音乐很有创意,我挺喜欢的。
  •   那我就慢慢等您的下一本书了。什么时候写关于大同的乐评,请记得给我丢个 链接。谢谢!
  •   求你了去百度小红莓\卡百利,别小资了。。
  •   我只是说第一眼看到 觉得很小资而已。⊙﹏⊙b汗
  •   几位大叔在这里干什么?
  •   真的太远了啊。。。
  •   那,买吧?
  •   骚就一个字
  •   音乐是这个世界上最上承的记忆体~~~
  •   说得好像真的一样。我去冲一杯先。
  •   哇!铁托!
  •   又吹牛了哈哈!你把我的PDF拿去打印了?等书印出来罚你重看好几遍。
  •   我本计划印个书签,从文章里扒点字出来,画个图上去。
    正面印上:蓝总是洋溢着一层迷人的颜色,自从它和忧郁挂上了钩。忧郁是那么的华丽,仿佛天边一道流星,又好像一阙歌谣,优美、悠扬。
    反面印上:忧伤是音符的一声叹息,它披上了歌唱的外衣,变得漫长、绵延、冰凉。它未必不是一种甜美的装饰,给我们的青春镶上了一道精美的边框,我们就这样把它挂在墙上,日日凝望。
    但就不知道出版社愿不愿意印,现在为了节约成本,都奔省钱的路线去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