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文史精华年选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花城  作者:向继东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前言

  去年的“文史精华年选”编了篇《“草原英雄小姐妹”背后的故事》,书出版后,有不少朋友打来电话或是发来邮件说:“这故事骗了我们几十年,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啊!”说过之后,不胜感叹。那是一个非常的年代,真正救了“小姐妹”的人因为是“右派分子”而换成了别人;更不可思议的是,媒体在大肆塑造“救人英雄”的同时,却要另一个真正的“救人者”承受人生的磨难。是媒体人的错吗?确实也一言难尽。  有人说过,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自己作为传统媒介从业者,却没能躬身践行。现在有一种很强势的观点:说当下媒体的竞争就是观点的竞争。其实这说绝对了,“事实为王”恐怕是永远不能变的,记下了事实,就记下了历史,因为任何观点都是可能被颠覆的,这一点媒体人切不可忘记。再者,如果基本的事实也没弄清楚,就说三道四,无异于瞎子摸象,难免瞎说。更有人直截了当地说,新闻之所以不能成为历史,就因为我们过于强调它的“宣传功用”、过于强调“角度”了。这是有道理的。1958年“亩产过万斤”不是各大报竞相报道的头版头条吗?——因为要“宣传大跃进”的成就。1960年2月发生在山西平陆县的61人中毒案,人们是通过报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最先知道的——这就是所谓的有“角度”的经典报道,赞扬这是“崇高的阶级友爱精神”,是谱写了“又一曲共产主义的凯歌”!明明是有人投毒,但该报道只字不提,把坏事变成好事,最后演绎成了党和政府对61位阶级弟兄的大救援——一箱来自北京特药商店的二巯基丙醇,被及时空投到山西平陆,使61个中毒民工因此脱险;而中毒事件的内幕以及是谁投毒,事后才慢慢知晓。也许,本书中的《61个阶级弟兄和他们的阶级敌人》是人们首次看到的完整披露这一事件内幕的文章。  由此我想,新闻讲角度是必要的,但讲角度不能掩盖事实真相,不能欺骗人们,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新闻场景本身。我在业界混了近二十年,耳闻目睹多多,如何把新闻写成历史确实绝非新闻记者本身的事。我们要角度,首先要想到新闻基本事实的真实,否则几十年后的人们,也会像今天的我们笑话当年的“亩产过万斤”一样。至于《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还被当作新闻经典教材,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在某些方面进步太小了。  我们曾经历过“千条万条突出政治是第一条”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有不少人曾因说错了一句话,写错了一个字,或杀头,或坐牢。原因在哪里?就在于一切日常生活都被“极端政治化”了。“极端政治化”掩盖下的历史,是没有真相可言的。根据需要,什么都可以编造出来。  如今大凡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应该都还记得小学课文《半夜鸡叫》吧。《半夜鸡叫》中的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起来学鸡叫,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叫起来下地干活。可日子一长,被长工们发现了秘密,周扒皮反被长工们当小偷在鸡窝边一顿臭打。此文选自自传体小说《高玉宝》,作者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文盲作家”高玉宝。几十年后,记者采访高玉宝:书中写的周扒皮是否确有其人?如果真有其人,周扒皮是否真的那么坏?他回答说:《高玉宝》出版时,写明了是小说,而小说是允许虚构的。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人们硬是把“周扒皮”的形象坐实在一个叫周春富的东北农民身上。其实这个周春富,是个腰间常年“捆着破布条”(因为节俭)、“从不闲着”的农民。他一辈子就是勤俭,再勤俭,然后买地。1947年,在土改的暴风骤雨中,他家被划为“地主”,并在开斗争会时被活活打死了。周春富死了,其后代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时代,境遇凄惨,可想而知。收入本书的《“周扒皮”的1947》就澄清了这个事实,人们在感慨唏嘘的同时,还看到了历史深处的暗角。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由于《高玉宝》、“收租院”等宣传品的巨大影响,以周春富为原型的“周扒皮”,还有川中大地主“刘文彩”等,都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地主”代表。他们的“罪恶”被写进书里,绘成连环画,拍成电影,成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经典教具。本来地主们的财产早就被剥夺干净了,沦入社会最底层,可仍被隔三差五地拉出来批斗。而且他们的原罪还要祸及子孙,除非子孙与父辈们彻底斩断伦理关系,加入到揭批父辈原罪的革命大军中来;否则,这些曾经的地主子孙就要继承父辈们的原罪,不仅成为被革命、被专政、被改造、被批斗的对象,甚至男婚女嫁都成了巨大的问题……  历史终于翻过这沉重的一页,但要清理这段历史,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也知道,有些尚需时间沉淀,不便贸然言说,然而决不可放弃。我们要抱定一颗平常心,一点一点地耐心去做。  最后要说的是,每年很有一些好文章,但由于讲述方式的原因,有深刻性,少可读性,只能忍痛割舍了。有朋友问我:这书到底选什么样的文章?“要么有新材料、要么有新见识”是编者一以贯之的追求;不抄书、不戏说、不猎奇、不虚饰是编者的选稿原则。有许多朋友始终热情支持这本年选,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其文章迄今未能入选,在此深表歉意,并愿以后能弥补这个遗憾。  2008年11月6日于长沙

内容概要

本书精选了《61个阶级弟兄和他们的阶级敌人》、《30多年前的中国地震新闻》、《波尔布特:并不遥远的教训》、《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巨石下的坚韧与顽强》、《万名志愿军战俘选择去台湾始末》、《1949年后的“双枪老太婆”》等50余篇2007年度中国文史佳作。

作者简介

向继东,资深编辑,湖南溆浦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编辑文字,也写些文字。著有《生活没有旁观者》、《思想的风景》。主编有“往事书系”、“回望文丛”、“中国杂文精选”、“中国文史精华年选”等多种。曾任《随笔》特邀副主编。现供职于某省报。

书籍目录

向继东  前言口述实录  韩福东  张颖  陈刚  雷敏  胡福明:写文章时已准备坐牢  鲁利玲  我亲历的“四五”运动  陶恒生口述李菁整理  我的父亲陶希圣与“高陶事件”始末  韩子华口述关听整理  韩复榘的功与过其人其事  林雪  1949年后的“双枪老太婆”  吴学昭  听杨绛谈往事  资中筠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李南央  好一个“小兵”金敬迈  雷音  向达与翦伯赞  晓风  “小”人物?大尊严  朱正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和我  魏邦良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  利川津津  我们连里的七个“反革命”  李蟠  一根绳子,两条人命  肖复兴  老知青蔡立坚生前身后  丹晨  洪君彦章含之政治语境下的非正常生活  王国华  路翎:作为战士的悲剧  邵燕祥  李慎之的“服罪”和“不服罪”  何方  悲情革命家孟用潜  钦象  象山蒲湾村假墓真相  杜兴  “周扒皮”的1947  王伟  还你一个真实的白求恩  欧阳哲生  丁文江的“苏俄经验”  蔡登山  温雅中有“铁”  傅国涌  世间已无宋教仁往事沧桑  余焕椿  真理标准讨论中的新闻交锋  史义军  “九一三”事件后的“批林”内情  阎长贵  毛泽东在“文革”初期就厌恶见到江青吗?  徐庆全  陈寅恪《论(再生缘)》出版风波  杜兴  61个阶级弟兄和他们的阶级敌人  智效民  1955年:著名文化人收入知多少?  李若建  1950年代:谣言席卷千万国人  范泓  金圆券风潮与国民党的沉沦  孙国林  延安时期的稿费制度  刘统  毛泽东痛批“夸夸其谈”  程巢父  抗战胜利后知识分子的舆论幅度  宋石男  民国四川地震“遗书”文史杂俎  杨天石  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  胡文辉  史迪威问题与中国现代史的修正(外一题)  李杨  “陶希圣代书《中国之命运》”一说新解  陈四益  人格的尊严  李恩柱  孙嘉淦的衰变  谢泳  关于《沁园春雪》的两则史料(外一题)  雷颐  书与人的命运  薛原  萧乾、冯雪峰及其他  宋志坚  《讨论》、《挑战》及其他  汤国基  30多年前的中国地震新闻  向继东  马歇尔与中国  戴晴  巨石下的坚韧与顽强  王彬彬  汪精卫见溥仪  徐宗懋闻达  万名志愿军战俘选择去台湾始末  赵健雄  两位初中老师域外嘹望  郑异凡  十月的炮声  蓝英年  一生荣辱话索翁  王晓林  波尔布特:并不遥远的教训  鄢烈山  众所不知的废奴英雄:威伯福斯  刘兴雨  杰弗逊的账单

章节摘录

  口述实录  胡福明:写文章时已准备坐牢  韩福东 张颖 陈刚 雷敏  原刊编者按: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首先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署名,公开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天,新华社转发此文。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2008,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不仅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进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3000年来的每一次改革,从商鞅到王安石,从张居正到康有为,无一不是国家政权的宏大叙事、豪杰枭雄的烙印足痕。唯有这30年的变革,分田按印的农民,摆摊设点的个体户,白手起家的企业主,奋笔疾呼的知识分子,与执政者掌权者一道占据着历史舞台的中心。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奋斗的记忆,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凝结的历史。  这里转载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初作者胡福明的报道,以还原这场波澜壮阔的洪流中那些真实而鲜活的细节。  30年前,胡福明43岁。头发花白的他与孙长江等人合作,写下了名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为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先声。该文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否定“两个凡是”、进一步反思“文革”和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舆论基础。  这篇文章改变了胡福明的命运,使他由学界转入政坛;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走向。彼时,“文革”的创伤尚未痊愈,旧有的思维模式仍强悍地霸占着主流意识形态广场。这是一个需要回归常识的年代,胡福明内心激荡的想法与中央高层的革新力量不谋而合,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国内有识之士在新时期将来未来之际谋划的意识形态“兵变”。“说到底,这篇文章也只不过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讲了大家想讲的话。早晚有人要出来讲话,要出来写文章,要来批判‘两个凡是’,你相信不相信?这是历史的规律。时势决定了需要这个文章,而我恰好是写了这个题目,恰好比人家早讲了几天,就起这么个作用。”胡福明对《南方都市报》记者说。  30年后的今天,胡福明的头发全白了。早上,他仍要踱步到江苏省政协自己的办公室内读书。案上放着出版社刚刚邮寄来的全本《赫鲁晓夫回忆录》。“我原来读过,但是被删了很多,所以这次买了全本。”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仍是他迄今最关注的时代话题之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文革”的废墟上启程的。粉碎“四人帮”后,南京大学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身为哲学系副主任的胡福明,觉得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应该出来说话了。在南京大学召开第一次揭批“四人帮”的大会上,他第一个发言;在江苏省委第一次揭批“四人帮”的万人大会上,他也是第一个发言。  他还不断在发表文章。1976年,南京大学第四期学报发表了他的《评张春桥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从1977年开始,胡福明在南大学报上基本上每期发表一篇文章。因为存在争论,他的《谁批判唯生产力论就是反对历史唯物论》这篇文章一年之后才敢发。这时,两报一刊提出了“两个凡是”的论断,胡福明决定向“两个凡是”开火。  批“两个凡是”,心里有点虚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了“二七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样的说法仔细研究我就觉得不好,这“两个凡是”就是说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政策都要维护,都要贯彻,那么人民群众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要求邓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这就不可能了啊,那么许多冤假错案都不能平反了。毛主席的决策都要维护,都要执行,毛主席讲过的都是真理,都要坚持。文化大革命还要七八年再来一次,中国人受得了吗?  有一次省里召开座谈会,讲教育战线的,我发表意见说,教育质量是下降的,教育领域也很乱,科研也没法搞。当时有些老同志怕我闯祸让我千万别说,我说我讲的是事实嘛,我从这些现象中觉得拨乱反正降温了。“两个凡是”出来以后,批判“四人帮”更难了。  粉碎“四人帮”之后,我从来不说毛主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路线是对的,我不敢公开说是错了,但我心里认为是错了。我感觉到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正处于十字路口,中国向何处去?大概到1977年三四月份,我开始酝酿写文章了,观点已经明确了,就是要批判“两个凡是”,但是呢,心里有点虚啊。  我不晓得“两个凡是”是华国锋提的,我知道是两报一刊发表的社论。文化大革命以来,两报一刊的社论从来都是代表党中央发言,而且中央最高领导人的意见一直都是通过两报一刊社论来传达。所以批判两报一刊的社论不就是等于反党反中央嘛,这个罪名可大了。而且“两个凡是”是打着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子出现的,那我批判“两个凡是”等于否定毛主席,否定毛泽东思想,这个罪名更大了。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反毛主席,在中国没有比这个罪名更大了。弥天大罪,历史上的汉奸还赦免了,反毛主席不能赦免。“文革”期间,由于喊错了口号、批评毛主席的错误的,被枪毙的每个地方都有啊。  说领袖也犯错,对凡是派打击最痛  我不能和家人同事商量。越是这个题目,越是不能商量,一人做事一人当,千万不能跟他们商量。一旦事发,肯定牵连。当时还是下决心要干,第一,我是理论工作者;第二,我是共产党员;第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南大校园里私下里都批“文革”,几乎是公开议论,但是没有批“两个凡是”,因为大家没有发现“两个凡是”问题。我发现了“两个凡是”,我只能一个人去搞。  犹豫很久,个把月吧。我是吃过文化大革命的苦的,也担心再被整。最后还是战胜了自己,但是怎么搞呢,当然不能说“两个凡是”是错的,写在标题上,公开向“两个凡是”宣战,那是不行的。一个老同志曾根据我的一贯表现警告我说,不要学《三国演义》里面的许褚,赤膊上阵,要能够保护自己,自己要站住了,才能够打仗。我懂了,因此我千方百计回避“两个凡是”,我给“两个凡是”另外找了个靶子,叫“句句是真理”,所谓“天才论”、“顶峰论”,它们与“两个凡是”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嘛。读者一看就能够明白,这就行了,我就达到目的了。  同时我也考虑了,要拿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叫什么呢?当时我也想写一篇关于实事求是的文章,但是实事求是的文章写得很多了,不引人注意,要比较新的,而且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因此我写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论断,作为我的基本主题,也作为我文章的标题。  我要说明几个观点,一个观点是:所有的理论、路线、政策,包括共产党的理论路线,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不是正确的,都要经过实践检验,没有例外。  另外一个书上并没有说,是我从读书中观察出来的一个新观点,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他们,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导师、权威,他们自己也是自觉地运用实践的标准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要抛弃;不完全的,要修正。他们自己这样做了,他们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句句是真理,他们从来没有说过对他们的理论路线政策要搞“两个凡是”,他们承认自己跟普通人一样,并不是不犯错的。这一点对那些凡是派来说是打击最痛的。我的文章必须写到这一点,再否定“两个凡是”。你们说毛主席句句是真理,要对他“两个凡是”,我就说毛主席并不认为自己句句真理,毛主席偶尔也犯错误。你的“两个凡是”不适用于毛主席,你们错了。文章的关键问题在这个地方。  很多人参与修改,胡耀邦审定  到6月下旬,正要动手写文章了,我妻子生病了,开刀住院。我在病房外的走廊里陪护,整个晚上也睡不了觉,就拿个凳子放在走廊里,找资料,写提纲,准备文章。花了好几个晚上。到后来妻子出院了,回家,到7月份我把文章写出来了。自己写,自己改,改得密密麻麻的再重新抄,改了好几遍。到了9月初开学了,我就把文章寄到北京去了,给了《光明日报》哲学组组长王强华。  此前,大概是5月份,王强华来南京参加江苏省委党校的一次理论讨论会,会议休息期间,王强华通过别人跟我认识,他说北京也有些同事跟你的观点是相同的,你给我们写文章吧,我说好。  我最初给《光明日报》邮过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有一篇是《女人也是生产力么?》——这篇是原来手里就有的。文章寄过去后三四个月没有回信,1978年元月份报社寄来一份清样,说要我写得严谨一点,不要给人家抓住小辫子,修改一下,马上要用。  我改好了寄到北京,北京改了清样又寄回来,再修改再寄去,一直到1978年4月份,我到北京去参加全国哲学讨论会。一天晚上,王强华接我到光明日报社,这个时候杨西光、王强华、马沛文,还有孙长江也去了,在杨西光的办公室讨论怎么修改。他们的要求跟开始的要求不一样了,开始要求我收敛一点,后来要求现实针对性更强一些,加强战斗性,另外文章写得更准确点,不要给人家抓住小辫子。而且时任《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的马沛文建议点名批判“两个凡是”。我当场就说恐怕不适合,我之所以批判天才论,批判句句是真理就是要避开“两个凡是”,不可能明着和两报一刊社论直接对抗,那样不可能发表。即便发表,人家也会抓住辫子,说你公开地反对中央。而批句句真理是批林彪,批天才论,你拿我怎么样?我没有接受他的观点,大家也不赞成。  在北京又改了几遍。晚上修改,第二天《光明日报》的通讯员开了车子把我的稿子拿走,再把新的清样送来,来来往往几天。会议结束了,把我接到《光明日报》招待所又住了几天,继续修改。前后我改了六七遍稿。整个过程里,杨西光跟我谈了几次话,我也跟孙长江见了面,最后确定,交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的孙长江等同志再改一次。我离开北京的时候,杨西光告诉我,他已经定了,先由《理论动态》发表以后,《光明日报》第二天再公开发表全文,而且《光明日报》发表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立即转载,发通稿。实际上杨西光没有这个权力,最后文章是由胡耀邦审定的。开始投稿和发表的稿差不多长。修改了好多次,开始越修改越长。后来修改又变短,长长短短几遍。

编辑推荐

  《2008中国文史精华年选》精选了50余篇2008年度中国文史佳作,有口述实录,有亲历往事,有知识分子心史等等。历史就是一面多棱镜,或是一座重峦叠嶂的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要识得其真面貌,惟有远近高低看。《2008中国文史精华年选》是一些历史的碎片,为20世纪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考的文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8中国文史精华年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我有2005、2006、2007、2008中国文史精华,感谢向继东主编,呈现给读者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震撼心灵的文章、震撼!还是震撼!
  •   点滴中逐渐认清历史的真实面目
  •   有思想、有深度
  •   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有新见解,有新内容。
  •   我每年都买一本,是我们时代的轨迹。
  •   其他不谈,印象深刻的是70年代柬埔寨波尔布特的暴行,真是反人类,奇怪的是我们却支持他,可怕
  •   看完这本书 我只想说 那些我们被教导的 知道的 看到的 听到的 都不一定是真实的

    主流的历史 只是当权者的光荣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