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之美兮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梁卫星  页数:395  字数:29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读梁卫星老师的这本“教育小说”,我总要想起鲁迅的《夜颂》。  鲁迅说,人在白天日下,是戴着“人造的面具”,穿着精心设计的“衣裳”的,在深夜独处时,就脱下了面具和衣裳,面对“赤条条”的自我。但还有皮肤——这也是掩饰物。于是,就要揭皮见骨,才露出血淋淋的真实。  梁卫星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在一开始,都戴着面具,穿着衣裳;但随着小说情节的推演,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放下面具,脱了衣服,揭开皮,就让我们读者赫然看见了每一个人的“血肉人生”:它是血淋淋的,同时又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  这同时是作者自己的“血肉人生”——他确实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无情地解剖着他的人物,更无情地分解着自己。于是,小说里的每一页,每一行,都闪现着手术刀的寒光,逼视着每一个人物,又逼视着作者自己。真是刀锋过处,血肉毕现,人生的惨淡真相,怵目惊心。  这解剖的刀锋更逼向我们每一个读者:就在阅读的此刻,我们也还戴着面具。  于是,通过痛苦的拷问灵魂的阅读,所有的人——小说人物,也是生活中的“海老师”、“贾老师”、“邹老师”、“吴老师”、“孙老师”们;小说的叙述者“苏老师”和他的同龄人“江老师”、“田老师”们;还有小说的作者梁老师;还有小说的序言作者钱老师;以及每一个读者:张、王、赵、李……老师、非老师们——都“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了。  这正是我的,我相信也是每一个真诚的读者的,真实的阅读体验:仿佛裹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体味着其中的恐惧,清醒和温馨。  于是,我们都成了“爱夜的人”,而且开始有了“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重新打量我们熟悉的,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常教学生活,再度观察我们生活于其间的见惯不怪的教室,校门口,街道……就突然有了让我们出一身冷汗的发现。  这是“夜”中的“暗”:“夜的降临,抹杀了一切文人学士们(其中自然不可缺少我们这些‘教育者’——引者注)当光天化日之下,写在耀眼的白纸上的超然,混然,恍然,勃然,灿然的文章,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形成了灿烂的金色的光圈,像见于佛画上面似的,笼罩在学识不凡的头脑。

内容概要

本书是第一部以教育为人生存在境遇的长篇成长小说。她以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年教师艰辛的成长历程为线索,生动形象地谱写了在时代困境之下,一批中青年教师为了追求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为了寻求人性化的理想的教育,而苦苦探索、追寻,并在此过程之中,迷惘、挣扎、沉沦、蜕变、超越的人生活剧。以此为依托,小说还以深沉的哲思与饱满的激情深切探讨了时代及人生的可能性,使这一大批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型教师群像立体丰满地站立在艺术与现实的交结点上,见证了一个剧烈变动时代的污垢与光荣。其对现行中学教育弊端与现实阴暗面的剖析和批判使之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作者简介

梁卫星: 20纪70年代初生人,中学教师。曾在《天涯》、《南方周末》等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中篇小说、思想随笔多篇。
《成人之美兮》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书籍目录

中国教育的惨淡人生成人之美兮后记

章节摘录

  流金岁月是茶吧,里面也有各种西式餐饮和煲饭。我来过几次,都是和几个很熟的同学。舒畅领我们在仿真的热带雨林坐下,光线很黯淡,田默的表情显得更抑郁了,像人家欠他什么似的。我想,这人是不是老苦着脸?舒畅则仍然兴致勃勃,她也不问我们,就噼里啪啦点起了东西。红酒、沙拉、爆米花……一大堆。我意识到,她是那种到什么地方都游刃有余的人。  她端起酒杯,嘴里嚷着,来,干杯。我和田默像是她牵线的木偶。我们跟着她喝酒,吃沙拉,抓爆米花。她放下酒杯,把脸伸到我面前,又移到田默面前,噗地笑弯了腰。她用手指着我们两人,你们两人读师范是不是读苕了,怎么都是一副苦大仇深样子,这太雷人了。不就是找工作吗?工作是有的,面包是有的。她故意拉长了声调。你说得轻松,那还不是你不消为工作发愁,站着说话腰不疼。田默嘟哝着。田默好像有点怕舒畅。舒畅看了一眼田默,那眼神居然很威严。她对我说,苏笔,我就直说吧。她指着田默说,他是我表哥,省大的,今年毕业,你知道,我也是今年毕业。对了,苏笔,知道我读的什么学校吗?她不等我摇头,就说,也是师范学校,北方师范大学,那地方真他妈不是人呆的地方,我一辈子都不想再去那地方了。我们两人今年都毕业,可难坏了我爸爸,我爸爸开间小公司,家里是有点钱,但公司的情况现在是每况愈下,这年头,做生意难得很,我们两人的工作就成了问题。好在,我爸爸这些年认得了很多人,他和G中、一中的校长都很熟,我已经到G中去了,定了,其实我也想到一中,教书嘛,去不了黄花中学,谁还不想到一中去?但表哥家里困难,我就跟爸爸说,让表哥到一中去。其实爸爸已经在一中朱校长那打点好了,但表哥硬是不放心,他还真相信了一中那什么破考试,这年头,民主竞聘,谁相信啊,也就只有我表哥相信。他吓得茶饭不思,坐卧不安,简直比失恋还痛苦,弄得我姑妈也跟着活受罪,我在同学们那里打听到你的情况,所以就找你问问。  她一口气说完,又喝了一大口酒。田默一直听她说,脸色灰败,但并不抗议。他双手搓揉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克制自己。我想,田默肯定从小到大一直是舒畅一碟下饭的菜。但我还是对舒畅有了几分敬意,她能牺牲自己,这年头,很难得的。我说,其实,和田默一样,我也担心得不得了。我简单地说了我的情况。舒畅把手一拍道,你们两人啊,真是一个德性,我一听就知道这个完全是假的,苏笔啊,你的关键就在那个什么邹哥身上,你只要把他抓紧就行了,田默你也可以放心了。田默说,我怎么放心,听苏笔说的,不就是要考吗?  你个傻瓜,那校长既然答应了我爸爸,他能不把姓邹的搞定吗?他不搞定,怎么让这姓邹的全权处理。竞聘的人太多,关系也太多,这年头,谁不是打起算盘来拉关系?三姑六婆,七大舅八大姨,什么关系都可以拉上去,不拉行吗?朱校长在这个学校熬了一二十年,从班主任做起,好不容易刚从副校长提成校长,自然不愿意为这些七七八八的关系得罪人,而姓邹的他们这些组长是学校的元老,朱校长刚上任,要有这帮人捧台才能在学校玩转,所以朱校长才给他们一个发财的机会,他们能把朱校长要进的人也弄掉了吗?他们这叫互相利用,哥俩好。再说了,我听说这姓邹的和朱校长是老同学,也是同时分到一中的,他们老弟兄,能不互相抬举吗?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我曾经是中国小说新作的热心读者。最近十多年来,小说离我的日常阅读越来越远。很少有新创作的小说让我读得进去,更不用说引起我内心的共鸣了。梁卫星的长篇小说《成人之美兮》是一个少见的例外。我刚读了几章,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所地方中学,主人公是中学里的几个普通教师。作者赋予了成人之美这个成语以新的含义,他想表达的主题是:成为有尊严的人才是美丽的。但达到这个理想的境界又何其艰难,所以他在成人之美的后面又加上一个古老的感叹词“兮”,这一声悠长的叹息,一下子接上了两千年前的屈原。梁卫星的本职工作就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师通常被喻为育人的园丁。然而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教师不要说启发学生精神成人,连自己都被权力和金钱交织成的潜规则的强大力量扭曲得不成样子。学生从用心血浇灌的花朵,变成了教师在社会赌场上博弈的筹码。小说的主人公海老师如此描述生存的感受:师生的命运就是互相施虐与受虐,最终都变成了非人。身为教师,顺从现实,就无法守住做人的底线;为理想抗争,又往往碰得头破血流。  几位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各异的教师,就在这样的生活里挣扎着,煎熬着。小说以犀利的思想见长,直面惨淡的人生,故事和人物都令人惊心动魄,体现了真正的鲁迅传统。现在,鲁迅已经被当做一尊菩萨供奉起来。每隔一年,作家协会就要以鲁迅的名义评一次文学奖。但获奖的作品很少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认同,而只是一个小小的圈子里的名利瓜分。原因也很简单,鲁迅文学奖从评选的标准到评选的结果,都已经和鲁迅本人的精神追求风马牛不相及。倒是像梁卫星这样文学界的局外人,却仍然追随着鲁迅的足迹,孤独地前行。这正是我特别珍视的原因。  ——丁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编辑推荐

  作者以南方某中学校园为介质,着力状写当下中学校园的“生态环境”与其中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真实反映了现行教育的迷失与溃败以及在这种迷失与溃败笼罩下人性的挣扎与沉沦。因大爱而大痛--为教育的迷失与溃败而痛和哭,因悲悯而大忧--为人性的挣扎与沉沦而忧和伤。正是这种“来自俗世,指向灵魂”的痛和哭、忧和伤所具有的现实感和伤痛感,使每一个接触它的人无不为之灼痛而受到深深的震撼,而为之思索与探求——我们的教育是在“成人之美”吗?如果不是,那么,怎么办!教育怎样才能成人之美?作品虽然提出了问题,展示了问题的严重,但似乎没有给出终极答案,而是力图通过小说这一形式诉诸社会、诉诸广大读者,以引起重视、关注和探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成人之美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7条)

 
 

  •   《成人之美兮》

    看到钱理群先生的推荐,才上网订下的这本书。作者是个高中老师,一个老师能写出什么小说来,何况还是高中老师。只当是一本关于教育的小说,买来看看吧。书的开头写的是“我”大学毕业,因为特级教师爷爷的关系得以进入黄花一中,招聘中的弄虚作假写得挺真实的,不过这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真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没想到书看了几十页,等到海老师出场,一切就都变了,一行行文字,变得像利剑一样刺痛着我的眼睛,我被作者犀利的思想给灼伤了!赶紧拿出笔记本,抄下来一段又一段的文字,赶紧给几个要好的同事打电话推荐这本书。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应试教育情况下,还能够有这样的老师!而且是高中语文老师!这哪里是老师啊!这简直是一个思想家!就是在大学里又能找到几个有如此水平的老师呢?

    以前看李镇西的书,心里想也许这就是中国最有爱心的语文老师了吧!看干国祥的语文课的视频,就感觉这就是中国最好的语文课了吧!看薛瑞萍的书,就觉得这就是中国最好的小学班主任了吧!可是这一切光彩在海老师面前,都觉得不再明亮!海老师的深度,海老师的水平,让中国所有语文老师不得不折服。世界上还有这样的老师吗?本来我不相信有,虽然海老师仅仅是书里一个虚构的人物,不过我相信作者既然能写出来,作者也一定能够做到。

    曾经无比钦佩美国五十六号教室里面的雷夫,把雷夫当作神,但是毕竟我能够理解雷夫是如何成为神的,而且相信如果我和他同样努力,我也可以成为雷夫,我也可以成为李镇西、干国祥,薛瑞萍,但是海老师,我却想不出,他是怎么产生出来的,那绝对不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境界。那绝对是和个人的天赋分不开的。一个人成为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不难,可是成为一个有水平的老师太难了。海老师是怎么能够在精神和思想上达到智慧的前沿的呢?一个小小的语文老师,如何获得了那么多的精神资源和财富,又如何把这些转化到自己的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呢?

    不过后半段,却越看越感觉压抑,感觉心理越来越难受,甚至周五的两节课都没上好,我们的现实真的那么恐怖吗?怪不得钱理群先生说,年轻人不要读鲁迅,鲁迅太灰暗了,让你感觉对这个社会看得太透彻,看透以后就感觉太失望。看不到一点希望在里面。

    我相信作者和鲁迅一样,是一个非常非常敏感的思想家,不能够容忍生活中现实中的一点点的恶,心就好象纯洁的白玉,上面沾上一点斑点都无法忍受。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伟大的真,最仁慈的善,最心醉的美,于是他们忍受不了一点假的、恶的、丑的,并不惜一切代价和他们开战。他们想象的那个完美的世界真的能够实现吗?也许我们的世界永远都是光明与黑暗相伴,即便是我们的向往中的美国和欧洲,就在他们已经做得很完美的每个方面,都不断遭到思想家们最深刻的批评。也许思想家的任务就是牛氓,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身边的黑暗!但是当他们眼睛里充满了黑暗的时候,他们的心灵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啊!

    可怕的是,海老师完全明白这一切,明明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完全知道自己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然后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鲁迅是一个黑洞,力量太强大,会把一切靠近的东西吸引进去,而且永远也没有机会逃出来。但是黑洞只能够破坏,不能够建设。我相信人类还有希望,我相信中国还有希望,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我也相信无论未来多么美好,也会有阴影,也会有黑暗,我希望成为一个美好的建设者,我希望能够在我的课堂中播撒爱和幸福的种子,我知道这些种子也许不能开花结果,但是只要播撒下去,就永远会存在于孩子们的心底。那是我们人类的希望。

    虽然我不会选择海老师的道路,但是我无比钦佩海老师的选择,无限痴迷于海老师的课堂。这样用自己的人生去挑战黑暗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尊重和崇拜!
  •   一群年轻的教师,一群年长的教师;一帮满怀理想,血气方刚的年轻教师,一帮良心未泯,沉着冷静的年长教师;一群无知幼稚,不谙世事的年轻教师,一群老成世故,洞若观火的年长教师。
    就是这样一群人物,上演了“悲喜二重天”。
    这是怎样的一种对照?预示着一群人的不同的成熟方向,预示着一群人必将代替另一群人成就这个社会的永世轮回,预示着不断更迭的历史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预示着我们的将来就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将来。
    年轻的,其实是有着无限生命力的,也是怀着无限美好的。可是,生在这样一个“轮回的世道”,年轻的,不过是这些年长的过去,年长的,不过是这些年轻的未来。我们永远能够看到的,都将是“中国制作”而非“中国创造”,因为这不是一个创造的世界,这是一个全面盛世的“made in china”。
    所以,人物是鲜活的,如果我们读的“大汗淋漓”,如果我们读的“惊魂未定”,如果我们读的笑出泪来,也是品味了我们自己。
    问题是很简单的,希望在哪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经历着成长之痛的人,如何理解成长过程中对现实的认识?年轻的教师们到底是应该“成人之美”还是“成人之恶”?书中的人物做出了回答。
  •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断断续续地看完了梁卫星写的《成人之美兮》,从前半部分的对教育本身的纠缠,到最后教育腐败的层层剥露,让我们这些在教育体系意外的人,能够清清楚楚看到老师的想法、教育的想法和教育的腐败。

    看完这本书,我的脑子里直接浮现出的词语就是“成谁之美”,到底我们的教育成谁之美?想想我年仅4岁多的儿子,上个幼儿园还要交1.8万的赞助费。想想以后上小学、中学、大学我头都大了。我自己就是应试教育的作品,我现在想象不出我儿子的张大以后会是个什么样子。我希望他能够从小就有理想,从小就能够向自己的理想奋斗,哪怕当个木匠、泥瓦匠、出租车司机。

    我出生在一个不应该有理想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人民的思想还没有解放,他们不知道明天的国家政策会是什么样的,整个国家的迷茫造就了我们这一代的迷茫。我必须承认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写在高考十五年之后》),但是没有给我理想。就像王二说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我们的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   迫不及待地从网上订购,并一口气读完全书。如此吸引我的,不是情节,而是真实。

    大概正因为这是一本教育小说,它也十分真实地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确实,教育不可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教育也全面微缩了整个社会现实。无论这个现实是多么不堪,能够写出并且出版这部小说,就是一种进步和希望。

    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这个时代相当真实的记录。在我看来,这却还不是这部小说最有价值之所在,最有价值的,是作者借主人公海无言之口对这种现实的认真反思和真实解读。

    牛顿有句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于中国来说,最可悲的是,教育是矮化人的,不能让学生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好像就是范美忠疯狂地痴迷教育的原因,他想让他的学生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要像他那样错失那么多的好年华。这也是四九至今教育的悲哀,中国为何再没有获得诺奖的人,其中一个原因就在这里。我们曾经阅读并被灌输了那么多的谎言,以至于不得不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减弱并尽量消除洗脑痕迹,我们错过了至少二十年阅读时间,至今也不能没有障碍地接近人类一切优秀作品,我们就失去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

    中国人常常说一个学历高却缺少素养的人“有知识没文化”,这句话假设“文化”一定是好东西,我早已对此发生怀疑。梁老师借海无言之口道出了实情,“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庸人和超人都是少数。平凡人并不是庸人,庸人是人格结构不健全的人,他缺乏对生命的真正的认识,因而也缺乏对生命的努力筹划和经营。平凡人虽然平凡,人格结构却是完整的,他知道生命意味着什么,他更知道要追求生命的幸福和快乐。不过,糟糕的是,庸人虽然是少数派,但却大部分都集中在了我们这个种族……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平凡人是上帝的产物……但是,庸人却是文化和制度的产物,是人为的结果。人的造物怎么可能比得上上帝呢?”

    确实,绝大部分中国人是文化和制度的产物,我们不被允许拥有自我,因此大部分中国人不认同自我(往往越“成功”的人越是如此),是有人格缺陷的。也正因如此,中国人说到“认同自我”,多半认为是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甚至狂妄自大。

    正因如此,至今我们这个民族都一直缺乏乃至没有对生命的认识,也习惯性地回避死亡。正因如此,“我们的教育从小给人的只有一种对待身体的方式:忽略和压制”,这正是“对精神和心灵的谋杀”。

    小说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是只在海无言口中出场一次的杜青山,他是时下真正的精英,有真才实学,又是成功人士,但因为对文化和制度的完全认同和屈服,他“深明事理但绝不按事理做事”。另一个是高调出场黯淡收场的贾沉,满嘴自由民主,却满脑子专制思维,他分明就是意识形态的受害者,当然也常常是加害者。小说的最后他竟然又加入了基督教,大概这也反映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困境。中国人确实有将一切好东西改造得面目全非的本事。

    小说最后借海无言之口发明了“道德运气”一词,认为海无言和江念痕为代表的坚持自我的人们有道德运气,而衙内和贾沉等没有自我或放弃自我的人们没有道德运气,在俺看来是个败笔。

    如果作者继续发挥海无言在小作文课中的对“自私”(我认为用“自利”好些,因为中国已将“自私”弄成负面词汇)含义的讲解,或许能令读者领悟,前者的行为最终是“自利利人”的,而后者却是“自害害人”的。至少在道德杀人的国度再抬道德大旗,对我来说,更没有说服力。

    小说借海无言之口,否定“非暴力不合作”在中国的可行性,或许也与此有关。在我看来,如果不能令大部分人觉悟到,“不受限制的公权力”对于拥有者也是把双刃剑和这个社会互害的本质,流血的革命也好,立牌坊的改良也好,都不会有任何效果。“非暴力不合作”本身就是觉醒的标志,普遍的觉醒正是可行性之所在。

    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感谢梁老师在这个焦虑不安的时代给我们的美的奉献,也感谢筹划、鼓励和出版这本书的人们和花城出版社。
  •   沉重,沉重。是写教育的黑暗吗?其实是借教育写社会的黑暗。

    小说中那些承载人心灵成长的教师,海老师、贾老师、邹老师……都是被压抑、被扭曲、被分裂,或妥协、退让、隐忍到极致,或被社会所染黑,这样的教师如何培养得出健康有活力的人格?不可能。

    这虽说是小说,但其实接近纪实文学,它的真实得让人窒息。学校和老师的背后是一个大染缸——社会,怎样的社会?假民主,官官相护,有预谋的培养庸人、培养奴才顺民的社会,一个畸形发展的社会,小说中写道“我们这个社会已经成了孙立平所说的断裂型社会,上半身肮脏臃肿肥胖,下半身干枯短小,实际上已经濒临瘫痪。”就看看那些朴实的种菜的农民,他们能在这个社会中获得什么?也许是种了一年的菜,最后血本无归,还要倒贴,而正是这些底层的人们才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呀,我们的社会为他们提供了什么?是让他们面对1分钱1斤的菜,让他们老泪纵横吗?是高昂又低效的医疗吗?是祖祖辈辈的家园顷刻间夷为平地吗?对于这个社会,因为和小说有相似的看法,所以可以说,小说酣畅淋漓的写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的感受。然而知晓了社会的这一切又有什么用?我想正如鲁迅所打的那个黑屋子的比方,与其成为醒来了解真相而又无能为力的人,还不如做个一直沉睡一无所知的人,同样是窒息而死,他们是没有痛苦的。梁卫星成了为这个时代而呐喊的人,他呐喊了,他发泄了,而我们则沉重无比。

    作者和我一样对于现实觉得是没有办法可以想的。这真是一本“真实得让人窒息,沉重得让人绝望”的小说。
  •   终于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看完了《成人之美兮》,在看的过程中,数次把书放下,看不下去了,太写实,虽然写的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可是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和我们在单位里遇到的人或事都大同小异。文中海老师的语言很犀利,看问题很深刻,所以他活得很累很累。可我从来都不想让自己那么累,那么辛苦,我只想简单生活,快乐工作,所以对很多事选择麻痹自己的神精,当一个阿Q式的人。可《成人之美兮》让我们跟着主人公的思路转,跟着他们困惑,迷茫、挣扎,真得很累,可真得把书看完了,又觉得很失落,少了点什么,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   信息时代,书籍泛滥,良莠不齐。《成人之美兮》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书。读此书,强化与提升了我对教育现实的理解。如此多的人敢于正视血淋淋的教育现实,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中国的希望。
  •   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改革,曾有不太成熟的思考。
    作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一个不太合格的产品,我对我于懵懂之中被迫接受的所谓“教育”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我为自己遗憾悲哀。
    读这本书是再教育的过程。此书剖析的不只是中国教育的现实和黑暗,更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作者借书中主人公表达了关于一个好的课堂的观点:带着生命感、现实感、历史感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生命的互动交流。这样的课我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碰到过,但是我有幸看到了这本书,看到了“海老师”们另一种课堂的真正的课堂的朦胧美好的模样。
    强烈推荐这本书,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不仅仅是老师,是教育工作者,是国家决定变革的官员们,更是接受了或接受着问题教育的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的教育需要自上而下的变革,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改革需求去推动,去延续。
  •   当天下单,当天送到,书也很新。这本书的作者是个中学老师,写的也是中学老师及对整个中学教育的思考。作为小说,它还有不少硬伤;但作者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与对教育的颇有见地的思考,还是难能可贵的。
  •   我也是个教师,也是个语文教师,所以更能感受到作者的痛苦与思考。很久没有这样被一本书所激动了。看到夜里两点,对自己说:得睡觉了。放下书,心里老记挂着海老师的命运,记着江念痕、苏笔、田墨那些人的理想,又拿起书,一看就到了五点。
    这样真诚的书,这样的教育小说,不容易看到。推荐语文老师、年轻教师都好好看看。
  •   有人说阅读是呼吸,读了《成人之美兮》之后我信了。阅读这样的书,能让我们不至于窒息。已经向许多人推荐了。
  •   成人之美兮,诲人不倦兮。
  •   直面惨淡的教育现实,深得我心,使我这个深陷教育泥潭的语文教师的幻灭感更强。
  •   好多评论言过其实了!
    小说只是将一些别人可能不了解的事情报料了出来而已,实际上他没有报出来的可能更让人灰心。
    作者只是提出了问题,但对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探讨的不够深入。尤其是最终海老师的结局更是荒唐和可笑,不仅没有现实意义,而且也不是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   这本书以一位老师的切身体会,独特的视角揭露中国教育的现状,小说中的海无言老师是一个悲剧人物,而贾老师则更多的存在我们身边。
  •   看书就要看这样真实的书,虽然是小说,但是应该属于教育参考书.对于家有中小学生的父母应该看看了解了解!当然大学生们也应该看看,你们会找到你们老师们的影子的.
  •   真是一本好书。阅读这本书,缘于师兄的推荐。作为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人,我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不仅仅只是教学应该是怎么样去做这样的方面,更是对于教育现状,甚至是对于自己的人生都有了思考。
  •   我在大学教留学生中文,看了这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书中描写的中学现状,甚至一些细节,跟我的单位——大学没什么不同。

    身边有好几个有思想的同事都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师,凭着坚毅,一步步读硕、读博,离开了中学,来到了大学任教。也有一个曾经的中学同学,连英语四级都无法通过的,现在在老家的郊区中学当着英语老师,据说补习班开得不亦乐乎。

    个人经历认为,中学6年,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现在,最优秀的师范生不愿当中学教师,中学里大部分的教师都是想法平平之辈(例外当然也是有的),能指望孩子们变成有思想的一代吗?
  •   这是一本难得的振聋发聩的好书。虽然故事围绕校园展开,但却处处折射出当今社会的诸多弊端,体制的、文化的,让人透不过起来。看完了,脑中人萦绕着书中各色人物获悉或悲,或心酸或无奈的种种故事。不过我坚信,历史必将证明,一切违反人性的制度和做法终将被淘汰,虽然现实很残酷。
  •   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作者的介绍 现在这样发自内的书写 已经很少了 尤其是这般去除了很多功利的小说 本以为这样的书在市面上不好买到 结果在当当看到了 很欣慰
  •   中学教育的现状
  •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现状的好书,一本语文教育窘境的真实写照。
    我最感兴趣的是里面的海老师,让人感觉震撼,有心摩口追之心。
  •   本书让身为教师的自己从更深入的层面审视自己的生命现状和教育理念。
  •   此书非教学专著,非教育指导丛书,非教育心理学书籍,非写实小说——它好像什么都不是,但好像什么都是。看过,惊讶、自省、难过、郁闷、希望。。。。。。种种感受,五味杂陈!
  •   书中的事件,虽然很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但往往那么真实。这本书看了,会让人对教育丧气,但是又让人欲罢不能。非常值得一看。
  •   好书。适合中学教师看。
  •   书里所呈现出来的那个教育世界,真是太酷烈了。适合新教师阅读,也适合有良知的教师阅读。
  •   不单是一部小说,还有很多独到的思考在其中,贴近现实。值得买来一读。
  •   这是一本震聋发聩的好书。如果广大老师都能看看这本书,也许就能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
  •   期待
    但不适合现时烦乱的心情
    告诉我 翻开它是不是需要一种仪式
    我有感觉 一定会割痛我 鲜血淋淋
    让子弹飞一会儿吧
    让我准备好 垂直下坠
  •   作为教师应该读,不是教师也要读,从高中语文教师的视界折射当下社会,给人以惊醒。告诉自己时而停下来思考,做有价值的人,过有价值的生活!
  •   让我对现实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目前看过的最好的现实主义小说。
  •   青年教师成长记,幽默,无奈
  •   视角很独特 以自述形式来写 展现了教育改革之一斑
  •   每天很早起来,就为了读这本书。每次读着读着,就有一种冲动,想要把它推荐给身边的同事们,想跟他们聊一聊,说说自己的感想,尤其是想让教研员们也来看一看。可是,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说。我在想,会有人愿意听吗?或许,书他们也会很喜欢,可是有用吗?正如书中说的,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作为深陷其中的人们,我们看得越清楚,我们感受到越多的是无奈和悲凉。
  •   这本书很好的写了中国教育制度,非常深刻,并且之间的细节描写,推荐的一些书也非常的好
  •   冲着梁老师买的,这本书的原型就是湖北省仙桃中学!虽然梁老师没教过我,对仙中的记忆也逐渐忘却,但是读起来还是会让我想起那个曾经又爱又恨得学校!!!
  •   每一个中学老师都应看看,太精彩了。
  •   写了中国的教育制度,非常的好,很深刻
  •   教育问题题目太大。但凡有孩子上学的家长估计都有一箩筐的苦水欲吐。生在其中,身在其中,苦在其中,患在其中,就是不知道如何转生,到哪里去找谁诉说,去哪里找大夫医治!
  •   将教育领域写的淋漓尽致,每个教育者都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   一部关于心灵救赎的小说,引人深思。
  •   作者还是比较敢直面现实的一个,支持
  •   揭露了当代教师中的不正之风
  •   朋友推荐读的,一开始以为是普通的小说,读过后,才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书。自己喜欢,推荐给家人阅读,大家都很认真阅读,一致认同这是很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书。
  •   现实得让人不敢看下去
  •   写实,有生活,看到了教师的另一面
  •   即将步入教师的行业,多读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总是好的,文字的魅在于自我感悟,自我领会
  •   对教师有很大的启示
  •   很好的一本书,现实感很强
  •   快读完了 我姐夫拿去看了 都是老师 读了 感慨颇多 很不错 写的很现实 不错
  •   这本书是仙桃人写的,有许多方言,更适合仙桃人读。想知道学校的黑暗,就看这本书
  •   很现实很深刻的一本书,身为同行很有同感
  •   现实写照
  •   在南方報上看到的推薦,看十頁,實在是看不下去。不知道怎麼會上南方都市的評論。不解!
  •   这本书适合老师阅读。老师的心路历程很细腻。
  •   很想把这本书送给做老师的前同事们,同学们,但是考虑到他们不一定能接受本书的观点,算了,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而且我发现他们也不太爱看书,有时间都绣十字绣或者干点别的。
  •   实话说,没有杂志连载时好看。但还是又看了一遍!
  •   很像在写我自己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来的想法
  •   朋友说很好的书,值得看!我们正在传阅中。。。。。。
  •   这本书去年就买过 今年突然想起值得尊敬的、毕业后一直未曾交往的高中老师 寄老师一本 希望他能收到 真希望所有老师都能读读
  •   这本书内容我很喜欢!!!
  •   质量可以,内容还没来得极看
  •   商品与描述相符:4分满意 *商品价格满意度:请评价 *当当的送货速度:请评价 *商品干净整洁度:请评价 *包装的严实程度:请点击太阳进行评分
  •   还未看完,但已有若干共鸣,待看完后再细评。
  •   希望这是一本好看的书。
  •   纸张很好,字迹很清楚,很喜欢
  •   数质量很好,内容很有可读性
  •   不错,引人深思
  •   读完之后发现我们处于一间无法打破的铁屋内。
  •   书的质量是很不错的,纸张不错,是正版的
  •   文笔不咋地
  •   老师推荐的,就买来看一看
  •   为什么书是旧书?感觉买来的书已经被看过很多回了,书皮都破了。
  •   虽然文章的故事并不是特别吸引人,但是关于语文教学的看法还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   教育的话题是说不完的,有了孩子之后,就更加关心了.梁卫星的书很不错.
  •   内容我很欣赏,写出了当今国内社会教师生存的悲哀,是本不错的小说,令人回味无穷。
  •   作为中学老师,里面的情节很熟悉。
  •   导师推荐看的一本书,写得很现实,虽然有些心伤,但是把握好自己的心的方向就好。
  •   很好,我很喜欢.下次还来买.
  •   写实型的小说,但一些问题的曝露还可挖掘得更深一些。期待下一些本更精彩。
  •   非常好的书。值得买,值得看。
  •   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读后很值得思考的小说。
    钱理群及不少读者将这本小说称之为“教育小说”,却没有得到作者的认同,这一点是在阅读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尽管小说里对什么是好的教师,什么是好的备课,什么是好的课堂,什么是好的教学方法,什么是好的教学管理,都通过书中人物做了大量的探索,并且对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社会使命及教育的人性化也都做了大量的追问,但我们从中并未得到明确的答案,却在教育的扭曲现实中,只看到了一幅朦胧的“教育乌托邦”的幻影。作者关于公民教育的理想,也只不过作为一个概念存在提出来,并没有切实可行之路,难怪作者自己说:“我写的不是教育小说,我无意探讨任何教育理念,也无意书写教育理想。”作者想要做的不过是要叙写在“教育的溃败与堕落”中的“日常人生”,这日常人生不是别的,就是现实中的社会人生。
    问题在于,有什么样的教育人生,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人生。世界公认的一条理念恰是“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把什么样的人输送给社会,未来社会就是什么样子。”也许作者深层的忧虑正是在这里,全书无处不流露出这样的忧患意识,并因此对人的生存状态感到莫大的危机。所以,作品通过子怡之死及教师针对绩效工资所举行的自发罢课等校园大大小小的事件,都严重地发出了关乎生死存亡的呐喊。而作品的潜在台词无异于在说,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中国的未来,必须改变教育的现状,除此之外,别无它途。从而,在一片“柳絮过无影”的文海中,在近乎荒原的文坛上,似乎让人听到了低沉的雷鸣。
    小说作者没有隐晦人物的概念化塑造,这突出表现在海无言身上。由于海无言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对人性的扭曲异化和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危机感,较之同辈教师和下一代教师有着更深刻的感受,他从最细小的事情上,可以看清楚来自现实中的重压,他在教学中企图另辟蹊径,却又不抱任何成功幻想,最后在强大现实的压迫下,他只能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但是,海无言的大量思考和言论,成为本书中最大的亮点。海无言无疑被理想化了,在实际生活中,海无言一类人,实在难觅其宗。也许,启蒙尚待深化。
    从写作上看,作者并不追求人物形象的完美,倒总是展现存有不少缺陷的人格;大段大段的议论,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篇幅,无形中减弱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小说的结尾希图给人以奋发有为的感觉,让希望之光照亮生活,可是谁都知道,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结尾,也不会有这样的结尾。而历史的严峻性将在结尾后出现。
    我希望更多的人读这本书。它的社会价值大于它的文学价值,对我们认识现实,大有裨益。
  •   得知梁卫星的《成人之美兮》源于《南方周末》上的一篇介绍。在寒假开始时,和其他一堆书从当当上买了回来。
    刚开始看,有点不以为然,感到有点赞过其实。作者的长处在于思想、思辨而非小说,很多的描写、描绘都显力不从心,总有笔力不够的感觉。但越往后看,越有点停不下来。这是一本教育小说,说的是教育系统内一所学校里的事情。看的过程感觉不是小说,这分明是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凡是现实生活中有过的丑事,小说中都有了;凡是现实生活中没有而小说中发生过的事情,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发生,因为其土地是同一块土地。小说正好契合了我近期所有的烦恼、郁闷和愤慨。生活中,我看到了真相,我为之愤怒,感觉无处可诉,无处可逃。小说中的诸多老师们和我一样,都看到了,他们看得更深,看得更透。这个世上一定会有同类,每一个人都不会是独行者。
    既得利益者少有不无耻的,而且也将越来越无耻。因为权力的栅栏还未竖起。一部分人的幸福感必将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痛苦之上,只有看到另一部分人在痛苦,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在这块土地上,这一点永远不会变。选择的余地已经很小,要么同流合污,拼尽全力,削尖脑壳往上钻,争得既得利益的一席之地;要么什么都不做,继续被人压迫,混日子,麻醉自己;要么如同小说中的海老师、江老师,选择离开——我不陪你们玩了。但是貌似潇洒的离开,其结果又如何呢?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社会什么样,学校就什么样。反之,学校什么样,社会就什么样,逃能逃到哪里去呢?——无处可逃才是现实,无处可逃才是真正的悲剧。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无力去以卵击石,我唯有洁身自好。
  •   知道这部小说,是不久前在《南方周末》上看到的,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infzm****/content/57989,标题即来源于此。
    其实这本书我没看完,大概只看了三分之一。不是很习惯里面那种写法:大段的文字,不同人的话语没有分割开,看到时候注意力要相当的集中才能仔细的分辨出哪句是谁说的话。
    里面的主人公在自身的挣扎过程,虽然能够理解,但我没有经历过。虽说也是教师一个,不过待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学校,我向来认为上课,就是把和课程相关的内容尽量通俗的告诉学生,也导致我现在的说话习惯是1.解释2.分点说明3.总结,典型的理科思维。说能理解,是因为刚毕业时,也碰过“自身风格应如何”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照本宣科的课容易上,但也容易让孩子们讨厌;你要上的丰富好玩,势必准备的时间以及个人的能力很重要,幸好我现在已经找到。
    但是,只要是在中学,书里面的各种问题都会面对、都会看到、都会有所感受;不同的是大家各自的应对方式,和某些学生一样麻木,或者和领导一起合作;又或者形成强烈的风格当一个牛人,不过前提是风格牛之外学生的成绩更要牛你才有资本。
    而书里面提到的各种教育腐败问题,我想只要是在“教育战线”上的人都知道,但是知道了能怎样?作为人微言轻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就像课程改革一样,向来没有一线教师的话。所以现在也懒得和人讨论教育问题,特别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文件告诉我们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想告诉我们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学生,录取率告诉我们要培养会考试的学生,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必然会面临很多的矛盾和冲突。“教育天然包含理想的成分”这句话既现实又沉重,也太过矛盾。
  •   这本小说从一位普通教师的视角真实的呈现出目前中学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既有冷峻客观的批判,也折射出作者浪漫美好的理想,但作者的语言功底一般,文章有些章节写的啰嗦,让人有点读不下去。
  •   看到了关于梁卫星的报道,就买了他的小说来看。“教书是什么?是成人之美。也就是说教书既要展示教育者的生命之美,又要成全受教育者的生命之美。”借书中人物之口,梁卫星道出了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然而,教师的生命之美、学生的生命之美要到哪里去寻找?令人担忧、令人深思。
  •   来自一线理想主义者的呐喊?是的。作者身处高考制度下的高中教学第一线,把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历程写得真切可感,书中对形形色色的教师的描写很有典型性,从里面我们能找到身边同事的影子。作者是痛苦的,作者更是无能为力的。这种真切的痛感会记录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也曾经想过动笔写一些教育怪现状,看到梁卫星的痛楚,我犹豫了……建议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读一读……
  •   梁卫星是个沉郁的人。这是我看他文字的印象。文字、风格来自其经历,经历压抑,风格便沉重。海无言苦苦挣扎,感叹美好总是转瞬即逝,悲催之极。我们生活的的确是非人间,但我们如何逃脱?无可逃脱。那一张网,那一间黑屋子,我们根本无可挣脱。他已经竭力使一切都合乎逻辑,并且让文字内敛。内敛的文字有张力,让我读到不能自己。但他又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强势,总让我忍不住要去找里面的破绽,好使自己在沉重之中找到可以呼吸的缝隙。
    还要再读,找破绽···
  •   第一次读到这样内涵丰富却毫无技巧小说。语文改革改什么、怎样改?本书提供了一个虽然正确却无从效法的途径。不过,面对中国教育(其实是中国政治社会的投影)的困境,能够提出引人深思的方向便也足够了。
  •   讲的是小说,教育现状,部分的体现了学校体制下的教师家长及学生情况。不过只能部分相信,当文学作品看,不然就愤青了。
  •   小范围的人事争斗,写的一般,不过对于第一部小说来说,算好的了。
  •   没读之前没觉得,读了之后想想试那么回事,可悲可叹,中国教育什么时候能改革。
  •   很多时尚元素——话语的,习惯的,社会的,生活的,作者活在当下,思考当下,读者在当下的生活中理解和畏惧当下,可怕的真实,真实的可怕
  •   我和老公都是做中学老师的,故事的描写还是很接近生活的,感觉比较真实,也很无奈。老公说很好看,不过我不喜欢作者那种飘渺的描写风格,感觉摸不着边
  •   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批判很犀利
  •   很现实,切入实际。字体要是大点就好了了
  •   建议刚入行老师的人应该看看
  •   总体还行,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有时对话过长,有些晦涩难懂
  •   呵呵,看这本书,是因为一个老师朋友的推荐。虽说感觉上与我们老师的众生相在总体上好象比较接近,白描得也很深刻,确实值得一读。但有时也过于卖弄文笔,反而显得落下痕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