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过河卒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美)波尔·安德森  页数:227  字数:150000  译者:梁宇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艘可在太空中自动收集燃料、自给自足的飞船。它从地球出发,踏上探索的航程。按照计划,船员们将用五年时间飞抵目的地。以地球时计算,则是三十三年。但飞船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重大故障,它无法减速,只能持续飞行,速度越来越快,与外部的时差也越来越大。船内一分钟,世上已千年。故乡已经远去,前路漫漫无际,有人迷茫沉沦,有人却不断为飞船确立新的目标……

作者简介

  波尔·安德森(1926-2001),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大学期间即开始科幻创作。其创作生涯从科幻黄金时代一直延续到21世纪,共出版长篇小说七十余部。波尔·安德森获奖无数,其中,仅雨果奖就达七次之多。
  波尔·安德森的科幻小说大都有着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瑰丽奇妙的想象,因此深受读者喜爱,至今畅销不衰。其代表作包括《脑波》、《宇宙过河卒》和《百万年之舟》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宇宙过河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2条)

 
 

  •   科幻大师的作品。  一部体现爱因斯坦理论的小说。书中,一艘星际冲压飞船发生故障,不断加速,而飞船外的时间流逝要快得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宇宙崩溃。这部小说在1971年的雨果奖评选仅屈居拉里·尼文的《环形世界》之后。
  •   构思巧妙,剧情跌宕起伏,每个转折的地方让人感觉绝处逢生。前面一直无线接近光速的剧情设置抛开飞船物理承受能力的限制还是很有创意的,不过最后跨越奇起点的想法有点不太好接受了,可操作性让人飞船质疑,不过剧情到了这里也只能这么走。总的来说是本好的科幻小说。
  •   虽然是文科生,不过最喜欢读硬科幻,特别是以宇宙,时间这样的大背景为基础展开的故事,尽管关于技术的描写让我很头疼,但对星空宇宙的向往是人的本性。PS虽然是硬科幻,但本书真正的亮点还是处于危机中得人类吧……
  •   作者写的宇宙、太空有关的硬科幻能真的好看
  •   不厚的一本,是从刊载小说中选出来出修订本的,硬科幻迷必看
  •   科幻大师的书,比当下出版的一些科幻书,实在是强多了
  •   虽然科幻在我们中国还不是主流,但我们在努力,还有好多科幻迷的期待,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个。对于引进外国的这些大时代科幻很不错,至少能给我们另一个思路,思考人
  •   这是一本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不仅是一本科幻书,还讨论了人性。很不错~
  •   经典科幻,世界科幻大师丛书,收一本先
  •   特别好看,内容充实,看了很有感触 是我喜欢的科幻作品
  •   评论“宇宙过河卒
  •   给老公买的,老公如上评论。是同时买的十几本科幻里最好的
  •   看明白了这本书,相对论就算入门了,

    超级硬科幻,,,,,
  •   宇宙的尽头是什么?时间的尽头又是什么?
  •   宇宙同时生命的交织,让人感觉渺小的同时也对未来报以更大期望
  •   很有趣很有想象力的一本书。
  •   不错的书,价格合适,送货很快
  •   很好看,对奇点的描写略微失真,但是这就是SF的魅力
  •   帮朋友捎的 好像一般般
  •   很少有让我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这本书确实很精彩。
  •   刚买过来就被同学借走了4次,我还能不能看到了!
  •   很经典的书 非常喜欢
  •   书非常好看,绝对是经典
  •   好书,先收藏了,有空再看。
  •   这本书我没看,是买给朋友的,但朋友说挺好看的。
  •   很满意、满意、好、好、好、
  •   书看上去还不错,要是有塑封就更好了
  •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本书,因为发现好像说什么都会剧透……感觉一直看下来,最难猜的就是结局。经历了那么多,到底该如何摆脱困境?是一部悬疑式的科幻小说!
  •   和宇宙、太空有关的硬科幻永远能让男生兴奋
  •   很喜欢科幻小说。
  •   儿子喜欢的科幻小说,他说不错,就是快递有点慢
  •   科幻小说,小孩可以看,大人也可以看
  •   故事情节很吸引人,硬科幻的代表作品之一,推荐阅读
  •   早就知道这本书,就是没机会买到,这回终于......
    挺过瘾的,小说写的不错,很吸引人...
  •   跟一般的SF小说一样,总有那么多我不太懂的专用词汇,汗颜。
    内容比较有趣。
  •   挺好,书很不错
  •   如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一气呵成 很爽。。。。赞一个
  •   对星际旅行的设置很独特啊,建议大家看看。
  •   还不错,内容比较生动
  •   一点没有科幻书的生动、想像力,语言生硬,大人都看不懂,别说孩子了
  •   科幻大师精品
  •   头重脚轻,大团圆结局
  •   一般般了!!!!!!!!!!
  •     在一次刘慈欣的采访中,他推荐了这本书,因为名字特别有些印象,同事买了就拿来看,200多页的书拖拖拉拉看了近1个月。
      
      作为一本在1970年写的书,那时候美国和苏联开始了星球大战吗?世界有多地方在对中国在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静静地观望?作者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思绪飘散在宇宙,探索边缘的边缘。
      
      剧情并不复杂,不是那种无依据的想象,像是给科学家看的一样,我都看不太懂,我只能大致理解故事发展到哪儿,每个角色设置的作用和功能,全书经常出现一个奇怪的字母,全力要一个小蝌蚪似的字母达到低速,才能保证发现和降落在一枚新的星球上,开始人类的生活……吧啦吧啦吧啦……无知的我就能看这么多。
      
      不过,快看完的时候我突然想去看看北京混浊的夜空,那些一闪一闪的星星可能是哪个文明派出来探索宇宙的飞船,他们迷失在宇宙中,寻找着生命的归宿……还有,地球被作为超先进的文明怀旧的地方,他们会定期穿越到地球,在不同的大洲和不同的城市重现他们过去的文明,有的地方被他们追捧后又遗弃了,像希腊;有的地方是他们近斯的宠儿,例如美国;还有几个特别的地方,是他们特别维护和坚持的净土,例如朝鲜。呵呵,这可能也是看科幻小说和别的小说不同的感受吧。
  •     小卒过河,一往无前。
      
      这本书所诠释的正是开拓进取的精神,正如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与民族。
      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但前进本身不是目的。
      我们相信,万事万物不是不可理解,我们相信,这世界没有什么神明。
      我们前进,为了寻求宇宙中的真理,我们前进,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人类终于成为上帝,天下间的一切尽在掌握……哦,那是很遥远的以后了。
      现在,我们,前进。
      然而以上当然只是一方面。
      我们相信还有另一方面——
      前进的同时,不要丢弃已经存在着的美好~
      
      书评就这样吧,不剧透打击了~
  •     在世界末日前一两天的地铁上,我读完了宇宙过河卒。
      选择这本书完全是个巧合,因为它开本不大,看上去比较轻松,适合抚慰我在单位里被虐一天的心灵。当然最关键的是它迷人的设定:一艘永不停止,越飞越快——同时相对时间tao随着飞船速度无限趋近于光速而不断减小,飞船中的主观时间相对于宇宙时间的比值也不断减小,无限接近于0——的宇宙飞船上的50个男男女女。
      我以为,本书会局限于一个特定环境中人性的讨论。不过,安德森显然要比读者厉害,他通过小说中的各色人等之口,在飞船停不下来的背景下暗示了一种末世的感觉。书中角色的抱怨与自暴自弃都从这样一个问题出发:我们从地球出发,飞船既无法确定目的地(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停止),而地球上已经过了百年,我们的亲人都已经不在,如此航行还有何意义?
      到宇宙时间已经过了一万年,甚至百万年,上亿年的时候,这个问题显得越发尖锐。整个地球可能都已经不在了,只有50个人在茫茫宇宙中航行。根据他们经历的宇宙时间来算,几乎可以算作是不朽的。船上的乘客中有更多的人比以往更期盼一个终结的到来。如果假定宇宙中只有这50个智慧生物,那么飞船的毁灭也可以算是世界末日吧。与我们面对12月21日这个虚妄的世界末日时的恐惧相对比,他们多么渴望世界末日的来临啊。飞船如果不是走向自我毁灭,就是等待宇宙的坍缩。
      巧的是,陈玉聃老师在这节骨眼上把奥勒留的《沉思录》的最后一节重新翻译了,当做他自己对世界末日这个话题的思考。借用他的劳动成果,我贴在下面。
      
      人啊,你已是这至大的世界城邦中的公民,于斯五年或三载,对你而言又有何分别?你所服从的那些法则对众生都平等。要让你离开这个城邦的,既非暴虐的君主,又非不公的法官,而是那曾经引领你前来的自然,这于你又有何难?恰如军政官允许喜剧演员登场,又让他离开舞台。“但这五幕剧我还没演完,只进行了三幕。”你说得不错,但在生活中,整出戏剧事实上便只有三幕。决定何时剧终的,正是那先前负责组织戏剧,现在又负责解散戏剧的人。这两件事都与你无涉。那就欣然退场吧;因为让你离去者也同样欣然。
      (链接:http://blog.renren.com/blog/247502977/889474694)
      
      奥勒留的观点颇为有趣,我很喜欢他的比喻:人生如戏。我们既是演员,同时也在观赏别人的演出。可惜我们唯独不是导演,更不是编剧。没人知道死亡,甚至世界的毁灭会在哪个瞬间悄然降临。生活是一场概率的游戏,死亡是其中的一种可能。
      而面对死亡以及毁灭的态度恰恰是一个人如何生活的映照。死亡并非毫无意义,揣度死亡何时到来反而是浪费时间,只会加速末日的到来。利用好自己的过去,把握好当下才是对死神最大的藐视。
      
      ————————以下为剧透——————————
      由于飞船经历了足够长的宇宙时间,他们见证了宇宙的坍缩。宏大的宇宙最终缩成了一个奇点,一切意义上的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除了飞船,她在奇点外盘旋,再次凭借极小的tao渡过了足够长的宇宙时间。宇宙往复于坍缩与膨胀,因此她见证了新宇宙的洪荒岁月,直到分化出适合定居的新星系为止。
      显然,这对于一艘只有50个人,专业各不相同的飞船而言,必须要每个人都恪尽职守才能完成。因此,在世界末日面前,我们所做的一切可能微不足道,但绝非毫无意义。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But the only easy day is yesterday
      
      祝你好运
  •     又一部糟糙的故事,糟糙的人物塑造,每一章开头都是交待几句,然后就是连篇累椟的对话。本是短篇故事,居然可以写成长篇,纯属骗稿费!翻译水准也是相当一般。
      
      还有个致命的错误是,银河系的中心不是空洞,不是所谓的“风眼“。
      
      银河系中央是达1万光直径的恒心密度相当大的区域,而最最中心是质量为太阳100万倍的巨型黑洞,空洞从何而来。
  •     我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距离上一次读可以被称作为经典的科幻小说已经过了很久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时可以感受到激情在我血管里膨胀,这让我想起了上一回重燃我对科幻兴趣的小说——柳文扬的《一日囚》,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宇宙过河卒》作为太空歌剧,无疑比作古的柳先生的那篇充满灰色意味的作品更加宏大。再者,比起《一日囚》里的在同一天内循环十年的囚徒B先生未知的命运,这本小说里『被囚禁』在飞船里的人们最后得到了自由,被许了光明的未来。
      
      小说的故事梗概非常简单,不过关键部分提前透露就没有阅读的趣味了(本文免不了会如此)。五十名科学家男女登上驶往室女座β-3的飞船莱奥诺拉·克莉丝号,利用飞船时间五年来行走完32光年的旅程——这时候外界大概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时间债是太空旅行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因素,当你远航了十来年——这只是你生命的十分之一,再回到你的故乡,却发现你刚离去时候尚在襁褓里的婴儿都已经垂垂老矣。书中的有部分科学家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不得不继续踏上无休止的星际旅途,就好象在做无限的自我放逐。
      
      在宇宙的尺度上才能感受到,人的生命实在是过于渺小而短暂了。是以太空歌剧着眼于这其中的冲突,可以勾画宇宙的命运,也可以勾画人类的命数。《宇宙过河卒》一开始剧情便把查尔斯·雷蒙特和英格丽德·林德格伦这对伉俪抛出,再明显不过地选择了后者。是时核战争已经结束,唯一存有力量的瑞典成为了地球的实际上的行政中心。来自南极洲波柳戈尔斯克的贫民窟的男人——飞船警卫和来自世界中心瑞典的女人——飞船大副,他们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却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不可避免地成为飞船上的灵魂人物。
      
      虽然说书中一开始描写的斯德哥尔摩游记会让人误以为这是本瑞典人写的小说,但早在飞船上的天文学家尼尔森醉醺醺庆祝独立日,追忆帝国的荣光之前,行文风格乃至人物塑造已有了掩不住的美国范儿。飞船上的天文学家尼尔森来自覆灭的美国,雷蒙特来自南极洲,英格丽德来自瑞典,池云爱玲来自赤贫和内战的中国,首席工程师费多洛夫来自俄罗斯,此外还有南亚,非洲……整只船好比世界地图的缩印版,更准确地说,是一只文化冲突不断却发生逐渐融合的美式熔炉,不过这融合却并非重点。
      
      查尔斯·雷蒙特是那种典型的老派绅士,他没有随身的私人物品,他的过去掩盖在简单的个人简介之下,他貌似冷酷,实际上这却是责任心的体现,对感情忠贞,所以在开始林德格伦『背叛』时才会受到真正的打击,所有谴责和外务他用钢铁般的表情一应承担。
      
      在飞船遭受变故,乃至更早的时刻,雷蒙特就思考起飞船人员的组织,一力制定了将自己包装成『恶人士官长』的计划来使船上人员感情和工作重新获得重心。这是一种只与大义有关的自我牺牲,在好莱坞大片里屡见不鲜。但我想说这已经超越了个人英雄主义,充满了神性——不需要回馈和认可。美式科幻小说里常有这样的神性,不是体现在一个角色身上,而是体现在几乎所有的角色上。本书中描写的其他船员和科学家——无论是在其专业领域颇有权威却担心自己作为男人魅力的尼尔森,出生在保守社会难以接受开放的男女关系的首席工程师波里斯•费多洛夫,或是其他——他们有着人类的困扰,却又超出这份困扰,在飞船乃至人类的未来上有着高度一致性的努力意向。正是这份一致,才会让冲出银河系,冲出室女星团,冲出星系家族,乃至越过宇宙的奇点,几乎让人忘却了寻找终点的目的,变成一场伟大而壮阔的旅行。
      
      而英格丽德·林德格伦,书中对她的着墨并没有雷蒙特那么多,至少不如雷蒙特那样令人印象深刻。她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成为雷蒙特感情变动的推动者。作为大副,她的职责主要是抚慰船员的心理,在本书里便是以一种伴侣的姿态。她拥有着独立的人格,一直爱着雷蒙特,却也在需要的时候抚慰了费多洛夫和尼尔森,或者书中未提及的其他人。在船上她的作用也更多是象征性的——这让我想起《机动战舰抚子》里说的,舰长主要由年轻人担任来鼓舞士气。我想说这也是美式作品里对女性的一种很典型的写法,将角色化为充满母性力量的浓缩体——林德格伦的所为不能说是出于爱情,只能说是出于一种宽厚的,在需要时给予的母性。不仅是林德格伦,还有和雷蒙特互相鼓励的池云爱玲,书末怀孕的费多洛夫的伴侣玛格丽塔,都是母性力量的凝结。神性需要母性来推动才能作出超越。对此,《宇宙过河卒》一开篇就说了,“女性在太空领域更容易得到提升,因为人们需要她们”,所以这应该也不算我妄读安德森吧。
      
      ***************下方彻底剧透注意************
      
      可以说《宇宙过河卒》在飞船遇到各种变故的前后是完全不同的小说,前半段,也就是飞船和人类社会时间流逝速度相当,人类生命周期尺度上的那段,让人感觉是着力描写人物因文化而起的相互冲突的普通星际旅行小说;之后到行驶到室女星系和银河系中途为止,依然在百万年的进化尺度上,文化的差异消溶了,还有遐想人类是否已经遍布宇宙,担心飞船上的科学家们拥有的智识是否已经是陈旧的废物的空间;再之后超越星系家族和星系氏族,到达上亿年的恒星系演化尺度,对『人』的担心便显得如此渺小,飞船仿佛在上演又一出漂泊的荷兰人的戏剧,已经走上永不停息的命运——在这三个尺度上,虽然未来都可用『不确定性』来概括,但思考的内容却截然不同了。我的思绪也随着这飞船进行了无限的冒险。
      
      本书详细介绍了巴萨德引擎的作用原理还有相对论对质量的影响,对于一般人大概会有点晦涩难懂(把粒子加速器的原理扩展成十来个分句,作者故意的吧!),不幸的是为了剧情展开这部分是相当必要的——因此这本书一路看下来显得相当之硬。不过到了收尾的时候,超越奇点走向新宇宙,就显得有点草率和“软”了,我也特地去复习了下这本书成书年代(1971)依然时新的大爆炸理论,在奇点外盘旋——有这种当上帝就要冒犯科学的觉悟还是不错的。
      不管怎么说,再硬的科幻脱离了情节也是一无是处还不如科普文呢,宇宙涅磐时刻的掌舵手查尔斯·雷蒙特绝对值得你我来上那么一场宇宙大冒险。<del>如果你想在宇宙中繁衍本书也适合你</del>
      
      最后,如果有人因我这篇冗长的评论对这本书失了兴趣,那我得表示歉意呢。有人会看到最后吗?那在最后感谢下推荐给我这本书的雪梨 @shellexy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生命中最混乱的时期,和上一篇博文说的一样,我没有目标,也没有兴趣,也没有身份,一切都被解构。一本好小说应该是能够inspire的,我被鼓舞了,#我很好奇,所以我想,我应该感谢雪梨的。
      
      2012.5.3 即日 by @Stockard
      文中提到的书: 《宇宙过河卒》Tau Zero by Poul William Anderson
      很久没一口气看科幻很久没写像样的文章,我只是找点事情做,胡言乱语请多担待。
  •      这本书的故事不算新颖,场面也不够宏大,我认为它的价值在于描写了这个小团体的生存状态以及对各种危机的应对。科幻小说的作用在于预见未来,包括对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应用以及很重要的一点:科技进步之后带来的社会状态、伦理道德方面的变化。
       书中描写了一艘飞船由于减速器损坏以及后来的种种原因只能不停地加速,由于相对论的时间效应飞到了宇宙生命的尽头。
       飞船社会可能是以后人类进入宇宙必不可少的。一个小团体,几十或上百个人,远离整个人类社会,要过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回到家园甚至可能永远回不去。在这种情况下,深深的孤独感是不可避免的。你的亲人好友都不在身边,同时也缺少整个人类社会的海量信息的输入,同时你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单调狭小,你就会无聊,就会想你的生存是否有意义。这个时候人就会变得脆弱。碰到危机之后人就会不知所措,没有了往昔在地球上的那种镇定,这是因为缺少了精神支柱。那么在空旷的宇宙中,精神支柱如何能够构建起来呢?书中是用来警官这个角色,一个意志异常坚定的人,这个人给了整艘飞船的人精神上的支持。但是这个对我们将来的飞船社会是不具有通用性的,这样的人的存在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那么,什么可以成为精神支柱呢?事业?普通人的事业是要在一个足够大的团体中才能展开的。飞船不具备这个条件。所幸飞船上的基本是科学家,科学家在小团体中也能展开事业。科学家的研究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以及一种造福人类的志向。但是,由于时间效应,地球上的时间比飞船长很多,地球的科技肯定会比飞船科技快很多,所以研究的成果对地球社会没意义。科学家的研究主要是对他们开拓新的星球有作用,但如果能够到达新的星球这一点都没保障,那研究似乎也没有意义了。所以事业无法成为精神支柱。情感呢?书中那些男女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在面对危机时会更冷静,也会积极地工作而不会去怀疑工作的意义。但是情感似乎不够稳定。因为是个小团体,选择性太小,选择跟某一个人成为伴侣只是一种不得已。所以那些人也经常换伴侣。这与我们的伦理道德有些相悖。并且由于是个小团体还是会经常见面,会带来尴尬与冲突。因此,精神支柱似乎应该是一种稳定的情感。正如书中末尾那个诞生的小孩给他们带来的信念。所以,飞船社会似乎应该由亲情去构建基础。飞船的移民,特别是探索阶段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
       与此相关还有一个社会制度的问题。小团体社会更容易有民主,因为人少,商量事情什么的都会简单。但是飞船社会是一个外来危险很多的社会。危机的处理时机很多事稍纵即逝的,民主带来的低效率会带来延误。而专制的话则很多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能力,这像是一种赌博。正如书中的社会制度应该是比较偏向专制的,飞船最后能够幸运是由于那个警官的能力。总之,飞船社会不适合民主,专制又有很大风险。那么,飞船社会的领导应该是在地球中严加考察,认真挑选的有能力的独裁者。
       或者未来的发展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技术很完善,风险极低,同时飞船能够承载的人口足够多,有一个镇那么大小。那么,就会很类似地球的人类社会,很多问题都不成问题了。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要融入在一个足够大的社会中才能够正常生存。
  •     一口气看完,很流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同样题材的小说早些年在科幻世界上看见过短篇,不知道谁知道是哪一篇。
      
      小说对于飞船出发前人类社会的描写似乎对后面没有任何帮助,我一直觉得那是个不错的伏笔直到发现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人类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能力造出穿越时空尽头的飞船,很难相信那么多亿年后只有这一艘真的穿越了时空尽头。这个硬伤实在是不合逻辑。结尾也真的很仓促.
      
      这里的50个人可以创造奇迹,why not地球上的50亿人呢?
  •     这部小说,可以和余华的《活着》对比来读。
      
      前头是晦涩了点,故事情节也不够连贯,但牛逼在一个气势磅礴。宇宙过河卒,在宇宙的大棋盘下,有进无退,加速向前,加速向前,加速向前……直至见证旧宇宙的热寂和新宇宙的诞生。这个尺度,够带劲。
      
      除此之外,就是那种无论多绝望都要坚持着活下去的信念值得敬佩。减速器挂了,没关系,总能找到机会去修;前面的星系停不下来,没关系,总能找到合适的星系来停;甚至连宇宙都死去了,也没关系,毕竟宇宙会再次从奇点诞生……最终这个有进无退小卒子,跨越了无尽的时间和空间,终于在一个新宇宙的新行星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另外吐槽一下,这本书的封面实在是……太没设计感了。
  •     文/caesarphoenix
      
      看天狼星指的路
      沿左手边走向左
      风吹过那被时代遗忘的角落
      荒野之中谁能打破
      那缓缓流淌的亘古不变的寂寞
      
      走到时空的尽头
      谁为我开一扇门
      亿万光年外星辰
      擦肩而过的微尘
      
      ——《穿越传说》
      原曲:《吟游默示录》OST
      填词/文案/演唱:Finale
      
      读完《宇宙过河卒》已经好几天了,我分了很多天才读完这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难度和它给我带来的激动赞叹是成正比的,难以名状。这是真正的硬科幻小说,足以和双数月那些优秀的奇幻小说一争高下的科幻小说。如果早一点读到它,我对《时间回旋》的评价会降一个档次、对《流浪地球》会降两个。《科幻世界·译文版》2007年3月刊登的《末世》可与此文比较阅读,可以看作相近思维实验的软硬两种演绎。有不少人谈了这篇小说的译名问题,我个人觉得还行,就像有的人觉得“天神下凡”很大气,“阿凡达”像“阿凡提”,有的人则认为“天神下凡”俗不可耐,“阿凡达”则很有韵味。
      
      一、生而为人,我很骄傲
      《宇宙过河卒》有着黄金时代的信心,更有着生而为人的骄傲。人凭什么有别于其他,所有人类精神中最可贵的是什么?答案有很多,《宇宙过河卒》给出的是:不懈抗争,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都绝不言弃,永远心怀希望并付诸行动。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演绎人类的这种不屈精神,作者创制了非同寻常的困境,每一次暂时走出危机都埋下了遭遇更大问题的伏笔。接踵而来的打击,一次次希望的破灭落空,寻常人必定极难承受,所以作者挑选了世界上最优秀的50个人踏上航程。这也就是雷蒙特能够一次次的提出解决方案,而这些极具挑战性的方案,又能被其他船员一一实现的逻辑背景。有人问他怎么能什么都知道呢,我的意见是如果他连这些都不知道他又怎么能入选呢?作者为了剧情能够慢慢展开已经把他们变得适当聪明了,要知道“莱奥诺拉·克莉斯汀”号可装载了整个人类文明(并且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象征)。
      对现代物理学稍有了解,就会知道爱因斯坦对时空的解释,时间和空间的这种统一关系,构成了本文的点子内核。关于质量能量时间空间的公式是较容易把握的,本文让人难啃的还是提供了大量的技术细节(天文学、天体学、飞船发动机的原理等等),缺乏学科背景的话很多东西既难核实也难理解。不过总体来说作者还是能较好的自圆其说,除了我很怀疑他们能制造出在那种速度下的观测设备,还有就是他们能逃过奇点引力的撕扯。
      不过他们的最终胜利真的是一场无以伦比的胜利,人的精神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下一个宇宙延续,何其壮哉!
      “协作”也是此文的重大议程,作者设定了以瑞典为主导的未来世界,让多国籍的精英们在狭小的飞船中冲突协作,这极端考验作者的知识水平和多元文化处理能力。总得来说作者处理的几乎和他处理技术一样令人叹服,不过因为视角所限(最主要人物)基本上着眼的都是西方文明。
      “协作”的最终成功、一些政治手段使用却未走向暴政的结局都可以看作一个美好祝愿。人类有一天终会跳出民族国家的狭小视域,共生共荣、联合互助。
      
      二、走到时空的尽头
      如果说《宇宙过河卒》还有什么惊人之处的话,那就是走到时空的尽头还继续走了下去。“莱奥诺拉·克莉斯汀”以不到十年(前后没完全加过,具体数字不清楚)的主观时间,等到了整个宇宙的衰老和终结。
      在争论是否要继续保持速度、超越时空的尽头时,威廉姆斯说:“这种做法未免有些过分了。我们是什么呢?不过是动物罢了。我的上帝,在宇宙创生的那一刻……我们怎么还能继续进行这些行为呢?实在太不雅了吧?”格拉斯葛德回应道:“我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但我必须说刚才诺波特的意见毫无意义。是上帝让我们走上这条路,他希望我们继续走下去。我们都是他的造物,在他面前没有什么可羞耻的。我会愿意看到他是如何创造新的恒星,并且赞美他,只要他认为我这么做是合适的。”(对话有部分删减)
      在经历了如此的艰难后,人的认识和道德都已超越了原有世界的范畴,并最终要在新的世界张扬自己的权利,这样的勇气就算在惯于创新的幻想作家中也不多见。
      关于奇点到底是什么,作者显然有自己的认识,经历了宇宙全面收缩坍塌又爆炸的人们也许真的能建立一个更理想的世界。
      对于带领全船人员穿过时间尽头的查尔斯·扬·雷蒙特,作者将其设定为警官,他的经历背景只有大概的轮廓更是可供猜测、令人无限遐想。
      
      作为讲述充满危难的太空航行的小说,《宇宙过河卒》除了充满希望以外,还充满了诗情:“野花在开放,小鸟在歌唱,阳光下湖水已进入梦乡——”
      
       旧评一篇写于2010年3月21日凌晨
      
  •     昨天晚上,看了《科幻世界》10年三月译文版的长篇-《宇宙过河卒》,除了结尾我觉的结束的有点似乎仓促,整体上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篇小说的。
      
      这是一个星际探险的故事,但是探险并不是故事的主题。故事的梗概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已经有了探险星际的能力,并且有了多次成功的例子。这一次,来自世界各国50名最为优秀的各个领域的精英,将前往一个距离地球42光年的星系,而这次的目的是寻求人类可居住的星球,而他们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地球的外星殖民者。
      
      飞行时间大概要5年,可是过了一年多的时候,飞船出了意外,减速器坏了。这意味着他们将无法正常停下,一旦强行停下,他们的命运只有死亡。而他们也无法到飞船外去维修。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能向前,永远的向前。
      
      这些都不是重点。其实当他们踏上飞船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知道,他们很可能就不会再回到地球了,无论探险是否成功。就算是回到地球,由于时间的膨胀,肯定也是物是人非了,十几年的飞行时间,地球上已是数十年春秋。可现在,他们面临的处境是,他们成为了“流亡者”,绝对的“流亡者”。他们并非怕死,而是没有了生活的勇气与意义。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良好,可以保证他们数十年的生活,可这数十年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意义就是等死。
      
      飞船不得不断的加速,加速。虽然他们的主观时间只过去了两年,可是宇宙时间已经过去了10000年,他们的亲朋好友,早已经死去。没有人再记得他们了,没有人,永远也不会有人惦记他们。甚至于他们的故土,民族,国家还存不存在,都还是一个问题。记忆里面依然鲜活的地球记忆,变的如此陌生。
      
      当他们终于可以维修飞船的时候,宇宙时间已经过去了数百亿年。这意味着,太阳系消失了。地球永远的不存在了,他们是这个宇宙中最后的人类,最后的五十个人。他们只能去寻找一个适合他们生活的星球。可是这个时候,宇宙也老了,宇宙也在慢慢死去,宇宙在不断的坍塌,直的奇点,然后再进入到另外一个振荡周期,一个新的宇宙诞生了。至于他们如何在宇宙坍塌和大爆炸中活下来,成为宇宙初期的唯一生物,这些都不重要。最吸引我的是文中的两个阶段,一个是知道地球上已经过去成百上千年,你原来居住的那个社会永远再也不会跟你有任何的联系。另一个是宇宙变老,渐渐死去,太阳系早已经不复存在,他们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宇宙孤儿”。
      
      其实这样说,可能感觉不是特别的大。其实可以作这么一个假设,当你有一天,离开你最熟悉,最眷恋的城市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得知,那个城市突然塌陷了,那快土地不复存在了,你所有的家人朋友,你所熟悉的社会一瞬间都不存在了。你这时候的感觉,乘上个几倍,就是书中人员的感觉了,只是他们的感觉加上无比的空虚,寂寞与绝望。
  •   我觉得可以很确定地说,三体--死神永生的最后一部分,在那个星球上的时间差,就是直接借鉴这本小说来创作的。
  •   实际上,过河卒最美的部分,就在于它的那个时间设定,以及飞船的什么参数设定,其他都很渣。
  •   结尾也算亮点吧,他给创世界有了一个新的说法。书名翻译成过河卒有点儿牵强吧?
  •   过河卒才是翻译得最好的地方,过河卒子不回头,要么死,要么升变
  •   为了这本书第一次写了书评,实在忍无可忍。
  •   没看这本书,但是在《平行宇宙》中提到了这本,就顺便查了下
    故事写于1967年
    可能当时的理论还有很多缺陷吧 毕竟我们是站在现有的知识储备角度看的
  •   《2001太空漫游》也就是1968年出版的,晚了一年而已,只能说作者水平问题,而且不严谨,没有科幻作家的认真态度,有些bug稍查下资料就没有了。
  •   波尔安德森七次获得雨果奖,三次获得星云奖。lz的欣赏水平明显已经超越绝大多数科幻读者了,推荐lz参加星云奖和雨果奖的评选,并当选中国科幻协会会长。
  •   汗...批评一本六十年代的科幻书中的硬伤做什么,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做出跨越时代的技术想象就是很伟大的了
  •   科幻本来就是对未来的想象,会有正确的预测,但会有更多的是无法实现的。这难道是科幻的悲哀么?我觉得这是科幻的魅力所在。梦想可是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
  •   终于找到同好了!超级差的故事!对不起对它久闻大名的期待!穿奇点跟穿银河似的小儿科,整个时空之旅都粗糙,通篇都是男男女女的混乱关系和对人类所谓“伟大精神”的歌颂,结局童话得离谱,完全感受不到对宇宙的敬畏。差评!!!!
  •   印象里也看过类似的
  •   而且飞行技术都那么优秀了。。。为什么生物基因技术还那么落后。。还要靠狂做爱生孩子啊。。。培养皿里大批量生孩子不是难事吧。。
  •   我也有过ls的想法,不过想想看其实它们的飞行技术并不比现在有质的提高,说到底还是核聚变而已。
  •   封面做得像程序设计的书= =
  •   - =当年译文版的封面还成
  •   不太喜欢这篇和末世这种类型的,只是看到黄金时代那些人的激情比较感动。时间回旋只是伪科幻。还是喜欢盲视那样的
  •   孤独的感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