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

出版时间:2007-12-01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作者:[德] 歌德  页数:145  译者:张佩芬  
Tag标签:无  

前言

  歌德出生的时候,中国的曹雪芹正在埋头写《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等到歌德开始撰写《少年维特之烦恼》,曹雪芹早已离开人世。从时间上来说,少年维特开始风靡欧洲之际,《红楼梦》一书也正在坊间流传,悄悄地影响着中国的男女读者。很显然,相对于同时期的欧洲文化界,歌德已是一位对中国相对了解较多的人;但是事情永远相对,由于时代和地理的原因,西方对东方的了解并不真实,自始至终都难免隔膜和充满误会。欧洲当时推崇的中国诗歌和小说,差不多都是二流的,甚至连二流的水准也达不到。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以证明歌德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有所了解,虽然歌德的家庭一度充满了中国情调,他家一个客厅甚至用“北京厅”来命名。  歌德时代欧洲的中国热,不过是一种上流社会追逐异国情调的时髦,在《歌德谈话录》一书中,歌德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热烈口吻说: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这些对于欧洲人来说似乎很内行的话,有意无意地暴露了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歌德心目中,中国人的最大特点,是人和自然的和谐:金鱼总是在池子里游着,鸟儿总是在枝头跳动。白天一定阳光灿烂,夜晚一定月白风清。中国成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乌托邦,成了诗人脑海里的“理想之国”。歌德相信,除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国的诗人在田园情调之外,一个个都很有道德感,而同时代的“法国第一流诗人却正相反”。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歌德特别举例说到了法国诗人贝郎瑞,说他的诗歌并非完美无瑕,“几乎每一首都根据一种不道德的淫荡题材”。  歌德被德国人尊称为“魏玛的孔夫子”,这种称呼在明白点事的中国人看来,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事实上,歌德并不是什么道德完善的圣人,他也不相信仅仅凭单纯的道德感,就能写出第一流的诗歌。任何譬喻都难免有缺陷,说歌德像孔夫子,更多的是看重他文化上的地位。以诗歌而论,歌德更像中国的杜甫,他代表着德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以小说而论,说他像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也许最恰当不过。歌德被誉为“奥林帕斯神”,是“永不变老的阿波罗”,与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孔子相比,他更文学,更艺术。  歌德生前曾相信,他的小说不仅风靡了欧洲,而且直接影响了遥远的中国。杨武能先生《歌德与中国》一书中,援引了歌德的《威尼斯警句》,从中不难看到歌德的得意:  德国人模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  憔悴的客人;  可对我又有何用呢,连中国人  也用颤抖的手,把维持和绿蒂  画上了镜屏?  这又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如果歌德明白了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明白了当时耸人听闻的文字狱,他就会知道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古老和遥远的中国绝不可能流行维特和绿蒂的故事。此时的大清帝国处于康乾盛世尾声,正是乾嘉学派大行其道之时,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无论诗歌还是小说,都是不算正业的旁门左道。歌德并不真正了解东方的中国,而中国就更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歌德。歌德的伟大,在于已经提前预感到了世界文学的未来。他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世界各国的文学将不再隔膜,那时候,不仅西方的文学将相互影响,而且神秘美妙的东方文学,也会加入到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中来。歌德近乎兴奋地对爱克曼说,他越来越相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随时随地正由成千上万的人创造出来,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写了一首好诗,就夜郎自大地觉得他了不起。歌德充满信心地发表了自己的宣言,他认为随着文学的发展,单纯的民族文学已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正在来临,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   233年前,25岁的歌德奋笔疾书,只用了四个星期,就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从此以后,这部小说一直在影响着世界,感动着后来的年轻人。今年重庆出版社重点引进了企鹅版世界文学名著,这是一套非常优秀和具有广泛影响的丛书,它的选目的权威性早已不容置疑。作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很自然地应该名列其中,并且排在第一批名单里。面对年青一代读者,在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面前,如何选择一套既经典又权威的版本,如何配备最精致最优美的译文,确实是一件极其为难却又必须认真去做的事情。好的丛书从来都是充满智慧,它代表着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阅读趣味。众所周知,企鹅经典在它的原产地英国之所以大获成功,是因为把经典阅读带给了普通大众,而此次重庆出版社和企鹅的合作,战略目标却是另一个思路,那就是把企鹅经典在中国的购买对象,界定为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鉴赏力的人群。换句话说,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针对图书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大胆地走先提高后普及的道路,应该不是一个冒险的尝试。   2007年4月17日河西

内容概要

  《少年维特之烦恼》主要讲述一个叫维特的青年的爱情和生活悲剧故事。维特因为偶然的机会爱上了美丽的姑娘绿蒂,但绿蒂却早已是他人的未婚妻,维特立即陷入万分苦恼之中。同时为爱苦恼的维特又与世俗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双重绝望压迫下的维特最终选择了自杀。小说虽然以书信体写成,情节也并不复杂和曲折,但它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宣泄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勇敢地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因此小说一经问世,很快便风靡欧洲,走向世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诗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  歌德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张佩芬,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历任《译文》、《世界文学》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德语文学副研究员有译著《赫尔曼·黑塞小说散文选》、《黑塞散文选》、《迪仑马特小说集》、《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等。 

章节摘录

  上编  1771年5月4日  我真高兴自己终于离开了!我的好朋友,人心究竟是怎么回事!要离开我如此深爱,曾经须臾难离的人,居然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的。命运偏偏挑中我卷进奠须有的纠葛,难道不正为了惊吓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莱奥诺蕾!然而这不是我的错。当我愉快地欣赏她妹妹的特殊魅力时,她那颗可怜的心却升起了对我的激情,我能怎样呢?然而,我真的完全无辜么?难道我没有滋养过她的感情?难道我不曾沾沾自喜于她极真诚的天性袒露,又往往和大家一起对她毫不可笑的行为进行取笑么?难道我不曾,唉,人啊,人就只会自怨自艾!我决心,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一定改进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总为命运赋予的一点点灾殃反复咀嚼;我要品味当前,过去的就得让它消逝。我的好人,你说得对,倘若人们不那么热衷于运用想象力追忆往日的不幸,而是淡然处世,他们的痛苦就会少一些的。上帝才知道人为什么这样!  请一定转告我母亲,我会尽力办妥她的事情,并尽早把情况告诉她。我已见过我姑妈,发现她压根儿不是家里所形容的恶妇人。她是个急性子,心肠挺好。我向她述说了母亲对部分遗产扣着不分的气恼;她就讲了这样做的理由、原因和条件,唯有在这些条件下她才肯拿出全部遗产,而且比我们要求分给的更多些:总之,我现在不想多写。请转告我母亲,一切很顺利。亲爱的朋友,这件小事又让我发现,误解和惰性在世界上铸就的错误也许远远多于奸诈和黑心。至少后两者确实罕见。  另外,我在这儿感觉良好。在这天堂般的环境里,孤独是医治我心灵的一剂良药。这个青春季节用它的温暖把我那颗常常震颤的心满满充实了。树上、篱笆上鲜花似锦,我愿变成一只金甲虫在芬芳的香海中逍遥飘荡,尽情吮吸一切养料。  小城本身毫不可爱,周围自然景色却美得惊人。已故的M伯爵就受到吸引而在一座山丘上筑起了他的花园。众多小山丘纵横交错多彩多姿,形成了一道道绝美的小峡谷。花园十分简朴,人们踏进园门立即感到建筑设计并非出自行家,而出自一颗敏感的心,他要独自品味自然。在那业已颓圮的小亭子里,我为逝世者洒下了同情泪,那里曾是他留恋之地,如今也是我常去的地方。不久我就是花园的主人。这几天工夫园丁已表示信赖我,他不会受亏待的。

编辑推荐

  主人公维特是狂飙突进时代的一个典型形象,他崇尚自然,崇拜天才,瀑求冲破精神和物质的束缚,力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对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因此他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为了逃避这样的社会他企图从艺术创作中寻求慰藉。在这种情况下他认识了绿蒂,他对她一见倾心,绿蒂是自然、质朴、美的化身,也是他精神上的寄托,对绿蒂的爱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但是绿蒂已经许了人,她也害怕面对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维特被迫离开绿蒂,回到现实生活中,想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但是社会不收容他,他也憎恶社会,对社会、感情的无望使得他选择了自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少年维特之烦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