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致一太极拳研究

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山西科技  作者:徐致一  页数:352  字数:32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祖父徐致一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传承和推广发扬吴式太极拳。自师从吴鉴泉先生直至晚年去世,从未停止过吴式太极拳的研究。自1927年9月《太极拳浅说》的问世,1958年7月《太极拳(吴鉴泉式)》的出版,再到1964年8月的《吴式太极拳》的再版,他一直在为吴式太极拳的推广发扬尽着绵薄之力。他去世后,人民体育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再次重印《吴式太极拳》一书,其印数累计达30余万册。吴式太极拳是吴鉴泉的父亲全佑先生(1834-1902)师从杨式小架而始创新架,后经吴鉴泉先生(1870-1942)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造诣加以改进修润而形成了的一个流派。吴式太极拳素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拳式小巧灵活。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不显拘谨。推手更是动作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妄动,亦以柔化见长。祖父所著的《太极拳浅说》、《太极拳(吴鉴泉式)》和《吴式太极拳》都是根据吴鉴泉先生亲授的拳式编著而成。吴鉴泉先生晚年集他一生武学之精华成为中华武术的一位智者,并且,他毫无保留地将他的武学精华传给了祖父。今天先人们已黄鹤仙去,但是,他们的武学还需后人将之传承发扬光大下去,这也是我将祖父的著作再版的初衷。

内容概要

徐致一老师是历史上第一位以科学方式著书解释太极拳的大师,其著作与文章为吴式太极拳的研究和推广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该书不将太极拳复杂化、神秘化,而是用力学、生理等科学方式进行了客观的解读,提出了很多实际可行的方法。

书籍目录

太极拳(吴鉴泉式)太极拳浅说太极拳研究文存

章节摘录

插图:在初学时,我们对于慢动作大多很为重视,但在刻意求慢的偏重下,往往不能兼顾到动作的完整性。即使练拳已经多年,也有人在盘架子时,仍难免有手和脚快慢不一的地方。最显著的,如脚已落步,而手还在慢慢地运动,看起来,总是慢有余而完整不足。这与拳论中所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上文还有“形于手指”,各句应当合起来看)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要求,都是不相符合的。另外,行功心解所说的“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也暗示着手与脚的动作应当快慢相称的意思。因此,我们在本阶段里,必须在形象上,尽可能地做到手和脚的同起同止,以符合完整一气的要求(腰部动作的配合,已在第一点里说过,此处只着重在手足方面)。4.连贯这一要点在上回第三章 里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解释。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即在初学时,不可为了追求连贯而把动作的速度随意改快。须知连贯与圆动作最有关系,如果在速度上不加控制,难免不发生过于圆活的毛病,反而要影响其他要点(也包括第三阶段的要点)的适当完成和预期效果,学习者不可不知。第三阶段上一阶段,主要是要求在动作方面打下完善而巩固的基础,按照拳论所指示的程序,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一个阶段。本阶段是最后一个阶段,下面所提出的几个要点,都是“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必要法则。虽然拳论所说是以技击为主,但太极拳的练法重意不重力。吴先生也曾说过:“懂劲后的阶及神明,并不完全依靠推手,还须从盘架子的高度功夫里去不断培养。”可见太极拳的最后阶段是健身与技击可分而又不可分的一个阶段,凡是与技击有关的道理,也就是与健康有关的道理,学习者参考拳论时,应当有这样的看法。

后记

此次“太极拳浅说”重印的书名恢复了庄蕴宽先生为祖父题字的手书。庄蕴宽先生是清末民初著名革命人物,历任广西兵备处总办、江苏代理都督、北京国民政府都肃政使、审计院院长、故宫博物院第一任主席等职。庄先生在审计院时慧眼识人将自己的侄女庄禾嫁给了当时在审计院工作的祖父,成全了后来几十年相濡以沫的一段佳话。祖父一生低调,在1958年的“太极拳(吴鉴泉式)”中除了使用了先师吴鉴拳大师的照片,其他也尽量使用了他所拍的和吴耀宗先生的拳照,其中自己的拳照寥寥无几。这次将祖父的一些拳照第一次发表,以供太极拳爱好者一览他的拳姿。这次“太极拳(吴鉴泉式)”和“太极拳浅说”一书在山西科技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出版,特此表示感谢。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许多人士的帮助,在此,特别感谢祖父的弟子白玉玺先生、白先生的弟子何瑞锋先生,以及武玉萍女士。白玉玺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帮助校对内容。何瑞锋先生帮助收集了一些书中的文章并协助整理了祖父的拳架照片。这次本书能以较完整的内容奉献给读者,还需感谢武玉萍女士。武玉萍女士是祖父弟子武淑清的侄女,她将她保存我祖父的一些文献和照片交给了我。祖父1968年去世后,武淑清来家中希望继续传承发扬祖父所传,并在有机会时再将祖父的遗作发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徐致一太极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徐先生是吴鉴泉的高徒,和吴图南并称“其师两扇门”,不但实战技击能力高,更可贵的是其教育程度高天资聪颖,是试图用科学解释太极拳的第一人。文章处处真知灼见,比如他从力学角度分析太极拳的“不顶不丢”,很让我茅塞顿开。。。是真懂拳劲、懂技击的内行高手
  •   前面说理论的部分值得太极拳爱好者借鉴学习,如果不是学吴式太极的,后面部分动作套路的就没什么用了。
  •   该书对太极拳的原理分析科学、不玄,又有鉴泉老先生的真实拳照作参照,对学拳很有帮助。
  •   是精研太极拳的好书。
  •   刚拿到书,书的内容和质量非常满意!
  •   好书,吴氏太极之佳作
  •   很多作者的练拳体会,对练拳的人很有用。
  •   平实,科学,不玄虚。
  •   没太详细看,应该可以。
  •   还不错,家中先生喜欢。
  •   买了,也认真读了。今天的太极书籍太多,什么人都敢写书!少见徐致一先生这样的精品了。这里摘一段张义尚先生之《吴式太极诸名人传略》中的描述,请同道细察。“清庭倾覆,政治中心南移,诸武术名家亦随之先后南下,当时在太极拳方面,除了杨式而外,以吴式为盛。吴式的传承,是由旗人吴全佑先从露禅先生学习,后又列班候之门得来。全佑之子吴鉴泉,早年任教于北京各大学,后来又在上海长时教拳,就当时之声誉说,除澄甫先生外,则是吴鉴泉先生了。吴先生之拳,特别长于柔化,在致柔社周年纪念会上我曾亲眼见过先生表演,明年已六十开外,然举止轻灵,动作圆活,完全看不出有一点棱角滞涩的地方,真是令人佩服。不过就其架式之外形看,有点紧短前倾,不如杨式之中正安舒,大方开展,因之在自然松沉与气魄雄浑方面不够,此亦不可讳言者。先生之弟子,以徐致一为最著名,能以生理、心理与物理力学解释太极拳之内含,其所著“太极拳浅说”与“吴式太极拳”,比所有的太极拳著作都好,乃能知道太极拳之真正味道者,不特陈、武、孙诸式著作不能望其项背,就是陈微明、郑曼青编著之杨式的“太极拳术”、“太极拳体用全书”,也要稍逊一筹。杨式太极没有一本像样的书籍,李师的书很好,但又未能出版,确是憾事。此外吴先生的后学,还有先生之二子(名忘),其谓马岳梁与赵寿村、陈振民等,但究竟功力如何,我未见过,也就不敢乱说。不过我可以这样讲,吴式的真传正授,是不错的,学者如无机会学杨式...,遇着吴式,千万不要轻易放过,它和那些杜撰的或修正的太极拳,是不可同而语的。目前在上海的太极拳,无识者流把陈式吹捧得相当高,实际上陈式的第二路炮捶,是百分之百的外家拳,第一路讲缠系劲,也只是在形质上的矫揉造作,不过比一般外家拳稍微柔和一点;还有武式、孙式,比陈式又更柔一些,但武式松而不净,真正软沉松重的味道还未有;孙式是形意八卦的底子,讲主动的快,松软程序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 阅读更多 ›
  •   经典,徐致一文化水平较高,说出来自然不同。
  •   分三部分,1太极拳(吴鉴泉式),以前人民体育出版社出过,但这次换为珍贵照片(吴鉴泉和作者还有部分其他人的),并纠正了以前版的错误。2太极拳浅说,影印版。3太极拳研究文存,为作者以前发表的文章。本人感觉很好
  •   很好,学习太极拳的朋友值得
  •   很实在,不讲玄虚。难得的好书。比现今大多数新作都好得多。
  •   不错 是近年来出的非常好的一本书,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作者以科学的态度剖析拳术,没有故弄玄虚,只要认真读 多读几遍,对学习者都有莫大收获,可以说堪称是太极秘笈。
  •   近年太极拳的书很多,什么人都出书,但是内容差不多。基本都是动作说明,此书有深度,可说是好书啊!
  •   我是作为收藏,对于吴氏太极来说是经典。
  •   学习太极拳,很好的书。可以解决你心存的很多疑惑。
  •   徐致一先生承传吴鉴泉宗师,功夫、人口、文笔皆一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都非常具有参考和保留价值。书的纸张印刷质量在国内出版社中首屈一指。愿所有珍爱中华武术的人都从此书中获益匪浅。
  •   绝对是精品.如果没有切身的体悟和学识,是无法表述的如此细微,真是以书传人。拜谢徐师!!!
  •   非常不错一本书。值得细细品读。对太极拳练习者来说大有裨益。书的印刷质量也很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