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散文选

出版时间:1989年5月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作者:高健编译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散文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小学时读的一本《珍珠集》,本地的小出版社出版,也早已经绝版。
      
      小学时候,喜欢在下雨的时候,在家里阳台上撑起一把雨伞,搬个小凳子坐在伞下读书,听雨,看淅淅沥沥的雨滴,是我童年孤独而美好的精神家园。
      
      这些年一直身在南国,时常回忆起童年与故乡美好的回忆。
      
      回家的时候,时常又发现已逐渐物非人非,过往的美好很难找回原型。不禁感叹:人间正道是沧桑,又怎么能留住曾经的一切?
      
      2013年5月1日,在香港南丫岛的度假屋,清晨雨后清新的空气里,我爱上了这本书。
  •     88年初版2010年再版的高健译《美国散文精选》,据出版社介绍,译文隽美考究,买来后一直没看,昨天读了一会儿,篇首是乔纳森·爱德华滋的《上帝的河图》,第一句就译得让人摇头:“我没有看原文,就抄一遍译文:一个奇譬妙喻还可从河水之中见出:你看那里的水原是从计数不清的众多细流积来...”。
      
      且不论所谓“奇譬妙喻”是否为生造词,“计数不清”和“众多”是否重复拖沓?再看第二篇,是富兰克林的《静生詹言》:“...霎时间,但见我一道进入殿堂的一伙人众早已一拥而上,开始了向着那宝座高处踊跃攀登;然而,这项举动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们来说却是艰难之极,辛苦之极。”
      
      想请教高老师,什么叫“一伙人众”?,鄙人才疏,只听得“一伙人”或者“众人”,还有“霎时”就是“很短时间”的意思,有必要在后面再添上“早已”吗?还有,“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们”这颇有画蛇添足之嫌,要么“绝大多数人”,要么“人们”。最后一句用两个“极”是什么意思?强调程度而已,何必重复?
      
  •     读了前两篇译文《上帝的河图》和《静生詹言》,我在想,译者在译毕后是否认真读过自己的东西深表怀疑,虽然译者努力在文字上想表现古雅之气,实际所产生的效果则是不文不白,罗嗦拖沓。
      
      88年初版2010年再版的高健译《美国散文精选》,据出版社介绍,译文隽美考究,买来后一直没看,昨天读了一会儿,篇首是乔纳森·爱德华滋的《上帝的河图》,第一句就译得让人摇头,我没有看原文,就抄一遍译文:一个奇譬妙喻还可从河水之中见出:你看那里的水原是从计数不清的众多细流积来...
      
      且不论所谓“奇譬妙喻”是否为生造词,“计数不清”和“众多”是否重复拖沓?再看第二篇,是富兰克林的《静生詹言》:...霎时间,但见我一道进入殿堂的一伙人众早已一拥而上,开始了向着那宝座高处踊跃攀登;然而,这项举动对于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们来说却是艰难之极,辛苦之极。
      
      想请教高老师,什么叫“一伙人众”?,鄙人才疏,只听得“一伙人”或者“众人”,还有“霎时”就是“很短时间”的意思,有必要在后面再添上“早已”吗?还有,“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们”这颇有画蛇添足之嫌,要么“绝大多数人”,要么“人们”。最后一句用两个“极”是什么意思?强调程度而已,何必重复?
      
  •     什么书才算好书?经典或是传奇?在我看来,上海译文社再版的美国散文精选(精装毛边版)绝对是一本可以相伴一生的好书.
      
      这本由高健先生选译,1989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已绝版多年,虽然书中选译的篇章零星也能看到,但总是无法一窥全貌.如今以全新的面貌出现,配之完美的装桢,更多了一份毛边之雅.因此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精美,无一不体现出细节之美.摸着略显粗糙的书边,细细欣赏他人之智,在这个节奏超快日益浮躁的社会里,能看到如此用心印制的好书,实是读者的幸运.
      
      美国这个由50个州与1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国家,采取的是宪政联邦共和制.这个仿似拼图的国家自1776年成立以来,短短234年就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其特有的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广袤的北美大陆,面对强大的前宗主国与虎视耽耽的邻国,面对大西洋与太平洋,美国人不得不拼搏进取,并吸取众家所长.殖民地文化与移民文化以及土著文化多元的糅合在一起,让美国文学与生俱来就有平民化特质,而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渴望更使之具有强烈的阳刚之美,热情奔放.
      
      本书则是优中选优,以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展现美国文化的风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致富之道,记载了殖民地的风貌,以求实的态度向欧洲介绍了这块新大陆的成长;而佩特瑞克·亨利的丢掉幻想,拿起武器!更体现了独立战争前后美国人民追求自由最真实的诉求.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的谈美则是流露出其特有的睿智与幽默感,富有魅力;梭罗通过秋天的日落表达他崇尚生命和自然的精神.阅读这些美国文学史上的佳作与绝唱,从历史地理人情风俗等等不同角度体现着这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从文字中领略美.同时简练的译文与注释相得益彰,但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书前导言与各篇篇首的风格解析,可以从中发现美国精神与文化逐渐摆脱欧洲传统文化的约束,慢慢形成自己作为新大陆发展起来的全新而独特的风格.
      
      一本书表现出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夫复何求?
      刊2010年7月18日昆明时报
      
  •     这本书所收录的散文时间跨度有二百多年,在这二百多年中美国的散文经历了一个从实用到华美再到归真的道路。本书的译者高健先生不仅精于翻译而且精于著史,从他所选编的这些散文及其精心的注释中可以看到他对美国散文史的深刻的理解。因此这本书就不仅有译介之用也有述史之功。关于其中的史学部分这里不讨论,本书的译本序和附录都有详述。
      
      这本书所收录散文非常丰富,有政治论文和演说辞,有游记和见闻杂录,还有艺术批评和美文小品。这个译本从它问世以来就得到人们的称赞,高健先生古文功力很深,白话文也非常纯熟,说他的译笔审慎精炼、隽美考究确是非常恰当。因此这里只对本书的翻译略作评论。
      
      翻译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把一种语言比作皮肉和骨骼,把另一种语言比作是粘土、顽石或青铜,那么翻译就无异于雕塑,它的本质同样在于模仿。当然对于翻译来说,这种艺术需要更多限制,不能像现代艺术那样表现艺术家的个性,它还追求极端仿真,一如早期的摄影艺术。当然如果将来人们打破了这种仿真的限制,发展出一种后现代的翻译艺术,那又当别论。其实说真的那种汉语和西语夹杂的译文之中就有后现代翻译的精神,因为这里面已经有一点装置艺术的特点了。
      
      说起来对于翻译的书来说有四种,一种是一个原作者和一个译者专译(大部分如此),一种是有一个原作者和多个译者合译(比如译林出版社出的《追忆似水年华》),一种是多个原作者和多个译者(大部分的散文选均属此类),最后一种是多个原作者却由一人独译(本书就是如此),这不同的四类译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一种文笔风格和美学观比较统一;第二种原著的文采越强,统一性就越差;第三种属于琳琅满目,无所谓统一不统一;第四种则错落有致,统一种又有变化,有美术中的组画或群雕的意像——本书就是如此
      
      常常见到有人轻视翻译文本,认为所有的翻译都会曲解原文,但是,这种说法却没有分辨不同的文本,比如那些完全以实用为目的科学论文,当然是读原文才能达到精确理解的目的,就像同样是以实用为目的相亲,看照片当然不如见到真人更容易下决心。但是对于文艺作品,有时译文可能比原作更优美,特别是那些立意巧妙文笔欠缺的作品,经过译者的加工有可能大放异彩,这也许可以解释一些在自己的国家遭遇贬损在他国却美誉交加的作品(比如傅雷译的罗曼罗兰),这就像是喜欢某个明星,看其演戏胜过见其真人。
      
      本书在译文上的特点以如上述,至于内容可能会因人而定,其中的政治演说,游记见闻和艺术批评,小品文所占的份量基本差不多,质量统一没有太大的落差。本书还有一个卖点就是其毛边,读者买回去需要自己裁开,裁好了以后其书边毛耸耸的非常可爱,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贵族习气。
      
  •     毛边本,这是出版者和阅读者对它的珍视,慢慢读完,说一句,这本书的确值得毛边本这一“贵族”待遇。
      
      在封底的介绍里看见这本书1981年曾经由北岳出版社出版过,译文社是用1989年的版本重印的。
      
      在写于1987年的序里,译者高健特别将这本书的成书历程以及此书的很多精密之处一一剖析,只要仅仅地细细地读完译者序,不必看每一个作者下那些简介,也不必看那些详细的注释,这本书便已经可以确定,它能当作一本潜心著述的教科书阅读和收藏了。
      
      展开这本手感触摸里非常有质感的书,那些曾经看过或者甚至看过原文的散文里,弥漫着那个大洋彼岸,为一群人当作梦想国度而缔造的独特文化气氛里,穿越那些榛莽遍野,跋涉那些清流逐河,走入那些历史和人生的精华中。
      
      在译者雅达信的明快简洁文字里,或是委婉绵密,或是雄辩激昂,或是练达机敏,或是细腻精巧,或是波澜壮阔,或是纤柔娓娓,或是深沉厚重,或是灿若桃李,或是洗尽艳华,一一展露,所有很熟悉和很陌生的人名下,优美的行文里,流畅的是历史,演绎的是人生。
      
      雄辩滔滔如亚伯拉罕·林肯,逻辑清明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睿智圆实如托马斯·杰斐逊,幽默洒脱如马克·吐温,玄远冷逸如梭罗,俊逸多姿的爱默生,等等,集藏丰富的人生阅历,飘逸轻灵的心境感触,慷慨激昂的历史变迁,都在书里跃然呈达。
      
      掩卷闭目,文中的澄澈思想和道理,如宁静的月光下的溪流,亲切而灵动,带着那些深邃于高山中的清流,博大精深的存执,轻捷阐明地将朴素的道理,泠然心境中。
      
      它的悠闲优美,需要慢慢细品,裁读的方式即便是悠闲阅读的极致——精读。这本书值得闭门静读。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191849202&BlogID=150117&PostID=24210696
      
      
  •      不得不承认,现在真的有人不断在书籍的包装上大花心思。因习惯于网上买书,最近到实体书店一转,还真是大吃了一惊。书们的衣服穿得越来越漂亮了。其中尤以江浙沪一带的出版社为抢眼。如浙江文艺的“经典印象”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和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不少小册子。水岸江南的精致和纤巧终于在书上有了体现。此外,不得不说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译文和译林都出过无数经典外译本,不过其封面一直给我的印象是千篇一律的无艺术可言。近来,上海译文却开始在装帧上大下功夫,包括精美的双语经典和名译经典精装系列等等。这套名译经典的精装系列,现已出两辑,大约有十本的样子,一律小三十二开,捧在手里,不轻不重,不大不小,看着都舒服。而且其中选的都是经典作品的经典译本。可惜我对外译小说甚是不感兴趣,所以也就看看样子而已。目前我在票子和空间上还没奢侈到仅为了看看样子就搬回来一套的地步。
       所以,我搬的是上海译文的另一套,目前仅出了两本。听说是先看看市场,投石问路的。这套书没打丛书名,有人称之为经典散文系列,我搬回来的这两本,一本是《美国散文精选》,初印5000,另一本是《培根随笔》,可能是这本经典性更强,或是第一本反响不错,初印10000。书虽经典,在几十年来已在民间放量无数的前提下照着上万本印,的确需要一种勇气。
       当然,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这套丛书的装帧。虽然也是死板板的大三十二开精装,但意外的是,这套书采用的是毛边本。齐头齐脚侧面毛。毛而不飞扬。毛得端庄。虽然不久前曾有一本类似的,被评为世界上最美的书的《不裁》也是使用了类似的装帧。但我那本到如今,结果真如其名,不裁。读了几页,无心再读。内容不佳,花瓶而矣。上海译文的这套则不同,不仅形式新,而且内容亦佳。《培根随笔》用是是蒲隆译本,《美国散文精选》用的是高健译本。这样的毛边,太具诱惑力了。
       很欣喜现在市场上的书越来越漂亮了。我一直认为,随着电子化的普及和被推动,纸媒书必须得走精设计、精装帧、精包装的路。当然,不一定是装精书,但里里外外都得认真处理。从前看过一套角度丛书,选题和内容都不错,只是那种排版之丑陋,不仅自己看这样的书不舒服,让别人看见自己正拿着这样的书在手里看都丢脸。还有一度大肆兴起的彩色图文书,加了大量毫不相干的图,小书变大,薄书变厚,另一个结果是看起来费劲了,得从图片之间的缝隙里断断续续地找到原文,再吃力地连读在一起。太考验读者的耐心了。看这样的书,真不如看个免费的电子版的。所以,从长远上看,可能电子版对纸媒出版的挑战并不是坏事,它应该可以推动出版者渐渐地把书当做艺术品一样的制作。对我个人来说,如果我看了一本书的电子版,看了一部分,觉得不错,就会查看纸媒版的,如果装帧也不错,就会放下电子版去买一本纸媒版的。我估计不少人也差不多这种行为。如果纸媒书都做得精致漂亮,那电子版可能将无法成为纸媒书的对头,反而是纸媒书的广告。
       说起毛边,附加几句。现在据说毛边党势力强大,不管什么书,只要一毛边,就有人高价出手,哄抢一空。问题是,现在还据说,不知有多少伪毛边鱼目其中。有的就是谋利者从印刷厂里托人拿出来的未切割本,那是什么毛边本,鬼一样的书,白发三千丈,胡子三尺长。冷兵器一般,真抡起来,估计也得挨到死,碰着亡。
      
  •     毛边是阅读的反动)
      
      我认识的几位资深“毛边党”(对深度毛边书痴爱者的称谓),都有一个共同的操守,新入手的毛边书只为收藏绝不会裁开了阅读,如果阅读的话就会另外买一本,并美其名曰“一本藏,一本读”。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毛边书,操守便成为一句空话,因为能够得到早期毛边书的机率很低,更不大可能收藏到没有裁开的毛边书。精明的贩书者会在出售一本毛边书时着重加一句“本书的毛边是没有裁开的”,当然价钱你可是要多付三四成的。
      
      我以前说过很多赞美毛边书的话,现在我觉悟了,不觉得毛边书有神乎其神那么美丽,甚至对于当下“逢书必毛”的现象心生反感。不只毛边书这一件事,我对过去如痴如狂地热爱过的许多事物的态度都发生了相反的改变。我惟一没有改变的是对于图书本身的喜爱。
      
      二十年前初涉猎书之事,听说到了“毛边书”这个专业词,那是从唐弢、姜德明这一代新文艺藏书家写的书里得知的,感觉真是很了不起的一种书。唐弢先生我没见过,他去世的那一年(1992年),我开始给姜德明先生写信,一封接着一封地写。姜先生当时已写了文章《告别“毛边党”》,文中说,他编撰的《北京乎》出版时曾留有几十册毛边本,寄给了朋友。孙犁给他写信说:“从昨天上午收到你惠寄的书,就开始了裁书的工作,手眼跟不上,直到今日上午才把两册裁完。这当然是雅事,不过也耽误先睹为快的情绪。心急读不了毛边书,这就是结论。当年鲁翁提倡,然而‘毛边党’后来没有普及,恐怕就是这个缘故吧?”孙犁的话给姜先生提了个醒,至少毛边书对老年读者不适宜。孙犁说的很对,“先赌为快”是一本好书对读者的召唤,而毛边阻隔了阅读的快感。当一本书失去阅读的快感,它的外型再奇特也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就是一向所说的“徒有其表”。
      
      当年我也收到了姜德明先生赠送的毛边本《北京乎》,异常兴奋,别说裁了,连姜先生邮书用的旧报纸和大信封我都原封未动地保存至今。我又另外买了一本《北京乎》来读,在上面写写画画做了不少笔记,统计出了姜先生编此书共引用了多少种旧书刊,有谁也这么做过?
      
      在收到《北京乎》之前,姜先生还送了我一本他的书话集《余时书话》,也是毛边的。这本书初版只印了一千五百本,其中毛边做了一百册。当时我还不知道毛边书的珍贵,收到书后马上就急着咔嚓全给裁了,还在书页的空白处乱写了许多字,现在很后悔,我毁了一本极其难得的毛边书,却挽救了它本来的意义。
      
      对于书什么要做成毛边,有一种说辞是毛边翻脏了还可以切掉,这本书又跟新书一样了。这个理由看似有道理,仔细一想则不尽然,世上除了辞典一类的工具书有可能由于经常使用而翻脏之外,还有哪种书能达到翻脏之程度?过去有可能,因为过去图书是稀有之物得来不易,一本书会被很多人传阅。
      
      毛边书是对书籍本身功能的反动,这话也许说得不大得劲儿,还是打个比方吧。邮票的功能是邮资,是寄信使用的,可是一旦进入了收藏的范畴,邮票原来的固有属性就发生了动摇甚至完全改变了原有属性,这是现成的例子。当然这种动摇或改变,并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反而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我一开始是集邮的后来才转入搜集图书。我写过《别矣,我的集邮》,意思有点像现在对毛边书的态度。我断然将收集了二十年的邮票“清仓出货”,可说是情断意绝。对于书籍,我却是一本也不愿意舍弃,利用自有书刊,竟然写了十几本书。
      
      我写的书,每本都嘱付责编做些毛边本。第一本书《漫话老杂志》做了十本毛边,做出来后编辑觉得新奇留了两本,到我手只有八本了。我的朋友当然都得送毛边的,现在我只剩一本了,有人出很高的价钱,我舍不得卖,由此可见我对毛边书的态度是游移的,多重标准的。上海译文社最近出了一系列精装毛边本,做工很精致,内容又是我所喜欢的,当即在当当网订了其中的《美国散文精选》,其中一篇《古宅琐记》,最初读的是北岳文艺版,那时的书做的真够粗糙的,但是那时读书就是读书,不大关注书的外貌。
      
      毛边书近年大受追捧,有一个具体的原因大家都没有提到,说的最多的老是“鲁迅如何如何倡导毛边本”的那几句话。毛边书大行其道,北京的网络书店“布衣书局”功不可没,这家书局七八年来不遗余力地宣扬毛边书,最重要的一点是书局是卖书的,不间断地出售毛边书,终于形成了规模效应,终于集结了一大批铁杆“毛粉”,毛边书好卖,出版社闻风而动也愿意做毛边。最快的毛边书销售速度是布衣书局创造的,100册《书边梦忆》(姜德明著)四分三十秒售空;最多的毛边销量也是布衣书局创下的,《四手联弹》售出235册。这样的销售业绩连大书店也自叹弗如。毛边书一旦和商业挂勾,来势之凶猛,前景不可限量耳。
      
      
      
  •     “不裁”之美
      “毛边”之味
      ——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毛边本”系列经典随笔
      
      毛边本是指图书在印刷装订时,最后一道纸边不予切割,读者在阅读时需要逐页自己裁开。毛边书最早出现在古代欧洲,法国、德国、英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的出版商曾为中古的贵族阶层生产过毛边书,读这种书,需手持裁纸刀,边裁边读,契合了有闲阶级的沙龙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书界大兴此道,故19世纪的英国学者狄布丁在《爱书狂的病症》一文中,将钟爱毛边书与迷恋精印本、插图本、皮面精印本、初版本、特殊版本、黑体字本等一道列为“爱书狂的八种病症”,说这是“缺乏理性的表现”。病则病矣,爱书之心却不能稍减,对毛边书的钟爱渐渐发展为一种休闲文化,遍传世界各地。
      在中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毛边本倡导是鲁迅。20世纪初,毛边书在鲁迅、周作人兄弟的身体力行下,自日本传入中国。周氏兄弟于是在中国版本学家的眼中成了中国“毛边党”的鼻祖,而其共同选译的《域外小说集》则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毛边书。鲁迅甚至将切口整齐的“光边书”比作“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斩截的态度一至于此。不愧是最为坚定的“毛边党”“党魁”。
      在后工业时代,在传统出版业或将被电子图书一网打尽的今天,上海译文出版社为了向经典文本致意,挽住一缕书香,特推出书口不裁的“毛边本”经典随笔系列。使今天已经习惯了机器文明和速食文化的读者能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慢慢裁切,充分享受“不裁”之美和“毛边”之味。
      
      (“译文”版“毛边本”经典随笔系列已经出版品种:蒲隆先生翻译的《培根随笔》,高健先生选译的《美国散文精选》。即将推出高健先生选译的《英国散文精选》和蒲隆先生选译的《爱默生随笔》等。)
      
  •   N兄看过《伊利亚随笔》没?高健有一个译本,刘炳善也有一个译本,两本对着看,非常有趣
  •   哈哈,这两个译本没看。但是可以想像大概是什么样子。
  •   王尔德兄推荐几本名译做来看看
    最好是能够达到《情人》《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书准的。
  •   赵少侯译的莫泊桑,和王道乾的杜拉斯一样好,甚至还要好
  •   赵少侯译的莫利哀也不错,我读起来觉得比李健吾译的还风趣,李健吾译的福楼拜是我最喜欢的了。
  •   是的,文字非常有节奏感
  •   李健吾的
  •   我也爱毛边^^
  •   哈哈,我现在不止这本了。
    你呢,几本了?
  •   我也想看一下。
  •   这本书里那么多语法、文字和逻辑错误,你能细读?光是第一篇第一段就是错误百出了。你说“毛边本,这是出版者和阅读者对它的珍视”,但是出版者对这部书的基本尊重,我没看到。后面有朋友指出了此书的漏洞百出。我就不细说了。
  •   同感,还有现在印书大小也没有标准,收藏整理书时,大大小小,不方便收拾。
  •   竞争促使进步,好!
  •   真是脑抽,看个书还这么麻烦……
  •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书不是给您这样的读者看的,各取所需即可,不必口出不逊。
  •   有意思 不过可以出两种版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