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插图传记系列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希望出版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页数:223  字数:170000  译者:左灿丽  
Tag标签:无  

前言

  清晰透彻的事实总是让人一目了然,但谜团却能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因此,那些掩埋在神秘气息下的人物和事件总是不断地要求我们去说明和想象,引起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在那些悬而未决的历史谜案中,玛利亚·斯图亚特的悲剧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极佳的典型。在世界历史上留有名望的所有女人中,还没有哪一个人像她那样有幸成为这么多戏剧、小说和传记的主题。几个世纪以来,她令许许多多的诗人痴迷,也让无数学者作家饱受折磨。时至今日,她的故事依然广为传述。  有关玛利亚生活和性格之谜的描述五花八门,但它们往往夹杂着矛盾。

内容概要

“欧洲历史上最美的贵族女子”?“不列颠历史上最不幸的统治者”?“天生的坏女王”?“爱情狂徒”?“弱智的宫廷阴谋家”?“坚定的天主教殉道者”?“谋杀亲夫的冷血奸妇”?——没有哪一位贵族女性会像苏格兰女王玛利亚·斯图亚特那样,在作家笔下呈现出如此丰富的角色反差。   这个刚出生6天就继承了苏格兰王位,年方17即当上法国王后的命运宠儿,却在风华正茂的23岁时,因为爱欲的轰然觉醒,从而狂热地自毁形象,抛弃了作为女王必须恪守的职责与律条,全然置王冠和江山于不顾,自此踏上情爱不归路。短短两年中,玛利亚女王划出了一条从扶摇直上到坠落深渊的生命曲线,成了石头城堡底下的死囚……斯图亚特身上像火山一样瞬间喷发的激情与自毁的力量既是那么的轻率,又是那么的强烈,以致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无法完全摆脱她所留下的震撼。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游历世界各地。 
  代表作有小说《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说》、《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

书籍目录

第1章 襁褓里的王冠 第2章 梦断法兰西 第3章 傀儡女王 第4章 红玫瑰与白玫瑰 第5章 弄巧成拙的婚事 第6章 宫廷血案 第7章 卷入激情漩涡 第8章 自毁江山第9章 走入深渊 第10章 厄运啊,厄运 第11章 巴宾顿刺杀计划 第12章 尘归尘,土归土

章节摘录

  实质上,玛利亚只是送给她王冠的称号,而他却妄想拥有真正的王权。如今,这个19岁的少年一心梦想成为苏格兰真正的统治者。但事实上,每个人都看出了他夸夸其谈背后所隐伏的软弱与无能,他整日在自我吹嘘中陶醉自己。有一次,当女王想让他离开那帮无耻之徒时,他竟毫不留情地对她破口大骂。  始乱终弃  一个女人的一生当中,还有什么比发现自己委身给了一个并不值得自己去爱的人更耻辱的事呢?一向感情炽热冲动的玛利亚,一旦发现达恩雷并不值得她爱和付出时,便迅捷地抽身而退——她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逐渐收回了以前被爱冲昏头时毫无保留且不假思索地给予的达恩雷的一切。  恼火的达恩雷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权利正一天天丧失,他不再被邀请参加国务会议,且被禁止在盾牌上刻上王室的徽章,他的帝王梦瞬间破灭了,如今,他仅剩下一个头衔:苏格兰女王玛利亚的丈夫。  玛利亚对达恩雷的轻视,很快在朝臣中传染开来。李乔不再给他看国家文件,而是请示女王后就直接盖上庄严的玉玺;英格兰大使也拒绝再称他为“陛下”。这位已经习惯把自己的名字签署在所有诏书第一位的人,如今却只能排在女王名字的后面;先前铸造的带有双人头像和署名“亨利和玛利亚”的货币统统被收回,继而代之以新发行的货币。  这个傀儡国王不仅作为一个国王受到屈辱,作为一个丈夫也同样受到轻视。达恩雷的真实面目日益显露出来:愚蠢、虚荣、粗俗且忘恩负义。玛利亚发现自己的感情投入毫无价值,她的爱恋很快变成了强烈的厌恶。在得知自己怀孕后,除了推说病痛和劳累之外,玛利亚寻找各种藉口理直气壮地躲避达恩雷的拥抱和亲热。  达恩雷开始大喊大叫,在各种场合对自己的失宠喋喋不休,并扬言要进行报复。事实是,他越是这样的牢骚满腹,就愈是让人觉得他可怜可笑。现在,谁都开始瞧不起他,甚至在这个苏格兰国王提出任何一个要求的时候,都会遭到人们的嘲笑。作为一个国王,被大家轻视比被大家憎恨更为可怕!

编辑推荐

  政治无情地侵入了一个女婴原本空白的未来。玛利亚出生6天就获得了苏格兰王位,17岁成为法国王后。命运过早而轻率的给予造成了她的惶恐和贪婪。  激情被唤醒的女人,破坏了恪尽职守的女王曾拼命维护的一切。她毫不犹豫地跃入激情的深渊。她就像童话中将过往船只吸向自己的黑色磁山,把每个人都卷进自己悲惨的命运里。  她的悲剧性死亡造就了她的不朽之名。  “欧洲历史上最美的贵族女子”?“不列颠历史上最不幸的统治者”?“天生的坏女王”?“爱情狂徒”?“弱智的宫廷阴谋家”?“坚定的天主教殉道者”?“谋杀亲夫的冷血奸妇”?没有哪一位贵族女性会像苏格兰女王玛利亚·斯图亚特那样,在《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作者笔下呈现出如此丰富的角色反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苏格兰玫瑰.断头女王斯图亚特/插图传记系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了解英国历史的人可以看看~~~英国历史上两个玛利女王都是反面角色,本书很客观的阐述了她的一生。人性,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活法。
  •   一个女人辉煌又凄凉的一生
  •   对英国伊丽莎白的描写简单明了,浅显易懂;轻松阅读。
  •   很滿意紙質,真的幾乎頁頁都有彩圖,很值。。。內容很不錯~~~
  •   纸张质量很好,几乎每一页都有彩图,内容也挺有文采的,读起来不枯燥。
  •     玛丽•斯图亚特是谁,值得大名鼎鼎的茨威格为她著传?她是十六世纪时法国国王弗朗索亚二世的皇后,苏格兰的女王。她的传奇悲剧在茨威格细腻精到的文笔下演绎出了一曲跌宕起伏的历史的挽歌,让我感慨万分。
      话说西元十六世纪,在高贵而阴云密布的苏格兰帝王家,小玛丽登基时才出生六天,随后就像商品似的被争夺买卖。在差不多6岁时被“卖”到法国成为了弗朗索亚二世太子妃,后来的皇后,在法国度过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直到法王去世,回到苏格兰。在做苏格兰女王期间,她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平叛、结婚、弑夫、再婚,疯狂之后逃到老对手伊丽莎白一世手里。她们都贪图对方的国土,都不甘示弱地斗争。最后伊丽莎白成功将玛丽•斯图亚特斩首。
      茨威格在历史的碎片中辛辛苦苦地把它们拾出,串起,实属不易。他对宗教冲突的描写,人物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用了大量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但毕竟是上世纪的文人,对道义上取胜的苏格兰女王伤怀而同情,只不过,对所认为的“反派角色”—— 胜女英女皇写得尤为刻薄。
      先是利用玛丽画着英国皇冠章纹的事设法阻挠玛丽从英国去苏格兰,后来知道这激怒了她之后又急忙让步,这就是表现了与她身份相匹配的应有的灵活。再说她为了阻挠玛丽和她有着英国皇室血统的第二任丈夫结婚而秘密支持玛丽的异母兄弟梅里勋爵叛变,被平定之后,梅里逃到英国,又巧言吝色地在众人面前扮演毫不知情,只是仁慈地请求玛丽看在亲戚份上宽恕这个叛徒的角色。且不说仅仅是半个晚上的时间就想到这种借口是多么机智,就是能够把“刚得知”真相时“真诚”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就真是奥斯卡金奖的演技派!她抓住机会,软磨硬泡使杀夫后逃至英国的苏格兰女王脱离立场,接受他国“公正的审判”;最后判处死刑时,对外声称是“属下越权行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好一个犹豫、冷酷、两面三刀的伊丽莎白!
      可仅仅是这些,伊丽莎白就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甚至就只是贪图功利的、没有担当的政客。在她的“好姐妹”炸死丈夫后,毫无伪装的麻木时,她摘下虚伪的面具,推心置腹地劝解,这难道不是她诚恳的一面么?审判失败后,把她安顿在一个大城堡里面,好吃好喝好穿好住地供了19度春秋,也就冷静地忍他人酣睡在国土上19年,给了她无数放弃苏格兰王位的机会,如此之沉得住气,这难道不是一个君王应有的气度么?到了最后等到了时机,暗中设计钓出她企图谋杀自己的证据,这难道不是一国之主必须的谋略么?这才是一个饱满的人,一个复杂的女王。可惜这些细节都被不着痕迹的一笔带过。
      再说说女主吧。在繁荣的法国长大,她原以为一切荣华富贵唾手可得,所有人都会像众星拱月一般羡慕她、恭维她。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荣耀,让她在处事方面过于浮躁。她虽然心地善良,却不会体恤民情,不知民间疾苦;她不爱贫穷的苏格兰,却爱苏格兰的王冠,确切的说是“苏格兰女王”的光环。斯图亚特家族高贵的血液让她勇敢,让她放心大胆追逐爱情,平定叛乱;法国的浪漫艺术熏陶让她优雅,自然成为众人、尤其是男人“热捧”对象,写出一首首深情优美的十四行诗。但是这些美德这也就酿成了日后的悲剧。因为这种人绝对不会知道政治到底是什么,而卷入其中的人手中屠刀的血腥味到底有多重。
      在悲剧方面,写她弑夫及之后的那一段最精彩。第二任丈夫,达德雷懦弱、虚荣、目光短浅被玛丽看出来了后,被掌管军机大权的博思韦尔勋爵所吸引。于是,一切就如作者所说,像《哈姆雷特》中一样,和情人谋杀了丈夫。草率地开始、粗鲁的结束第二段婚姻,这本来就不是理智之举,其后的极度内疚与良心的谴责让她完全麻木,不披麻戴孝,不痛哭流涕,不装着咬牙切齿急寻“真凶”。只渴望沉默能够让世人忘记这件事,时间能够帮助她洗刷手上的鲜血,逃避能够让“滔天巨浪仁慈地在头上越过”。
      没错,玛丽•斯图亚特就只是个女人,就只是一个性感而又感性的性情中人啊!她直率、自信、不善伪装,对于一个贵族女子来说是天真本不是坏事,但是对于一个君临危机四伏的天下的女子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就这样,她在权力与爱情的漩涡之中无法自拔,越陷越深。如果当初她心智稍微恢复一点点,如果当初她坚持拒绝英国无理的审判,如果当初她的谋乱大网织得再细密一点,这该多“好”啊!她还是苏格兰不称职却无限尊贵的女王,伊丽莎白还在伦敦郁闷地凝视北方,甚至成为了她的阶下囚。历史不容假设。
      后来,连她的儿子、后来的雅各布一世都背叛了她,只因为伊丽莎白打算让他继承苏格兰、英格兰皇位。可是这却是一个更加不靠谱的皇帝,最后也死于非命。这是后话。
      铅华洗尽后,我们后人只能在尘封的档案里寻找记忆,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慰藉,在脑海里面缅怀这位在当时的苏格兰唯一会写十四行情诗的女人。她们二人的功过是非,切不可盖棺定论,都让后人说下去吧!只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古老天主教和骑士精神随着一个个“玛丽斯图亚特”的逝去而不敌新教宗教改革的浪潮。历史的尘埃已落定,把那个年代深深地埋了起来。我们总喜欢在平静的现实中,再把曾经波澜起伏的岁月挖出来。我还是用几句歌词结尾吧:
      生的生 花已为谁落过了
      死的死 心雪未融又天晓
      空见天地流转 昙花再现了
      楼台又东风
      往事知多少
      
  •     茨威格对她还是充满了怜悯甚至敬佩,读到断头台那一段都快要眼眶湿润了...撇开历史是是非非不说,单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写到这样的程度,也是令人动容。
      
      另,好好的女子还是不要卷入政治漩涡比较好。作为一个女孩子,一个学国际政治的女孩子,读起来真的是一句一叹的...
  •     作为斯图亚特王朝与哈斯堡王朝的后裔,这一位女王与一位王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在她们头发上的王冠业已跌落的时候,却向所有的人展示了她们作为王者的风度。  睿智博学的玛丽 斯图亚特在行刑的前夜曾思考过她死去的意义,其实,在很多年以前,这位女王就在一件缎子衣服上绣过一句话:我的终结,就是我的开始。那时的她当然不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可是现在,在她即将失去生命的前夜,她明白了,只有自己悲壮的死,才是光荣的开始!全世界的天主教徒,以及罗马教廷,都将铭记她作为一位伟大殉道者的死去,她的每一个姿态,也将载入史册,与此同时,那也是她对她斗争了二十几年的敌人——伊丽莎白的最后的成功!可以说,假如是别的星辰主宰她的命运,她也将像登上断头台的二级台阶那般登上英国女王的宝座。  可是,历史并不会因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即使那人是一个高贵的女王。事实上,人们并没有对伊丽莎白的所作所为进行更多的苛责,所有人都尊敬与赞美这位将他们带入黄金时代的女王,却是那些文学家,史学家以及艺术家对这位不幸女王那如流星般划过的悲剧命运青眼有加,在宙斯遗弃她的同时,文艺的缪斯就向她伸出了双手,一如茨威格在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中所说的: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譬如说,我不写马丁 路德,而写依拉斯莫,不写伊丽莎白一世,而写玛丽 斯图亚特,不写加尔文,而写卡斯特里奥。。  可悲剧式的英雄永远都不会是玛丽 安东内特,这位玩世不恭的王后只懂得如何利用自己头上的凤冠去建造梦幻的特里亚农,或是自由地出入巴黎的各大戏院与赌场,却从未期冀以此来谋得更大的权力。这个单纯又善良的女子,永远如同一个不会成熟的孩子,虽然在未来的某一天她终于明白了她的母亲曾经给予她的训诫;这个洛可可艺术的王后,永远站在法国上层的沙龙与时尚的最前沿,虽然在未来的某一天她虔诚地希望能够站到人民之中,可那却已是大革命的洪波无法逆回的汹涌时代了!  与受到女性的本能与天性而追逐爱情的玛丽 斯图亚特一样,这位因床第的难言之隐而不得不将注意力置于修饰自己与寻欢作乐上的王后,也没有将王位放在眼里。她不懂得,也不愿意去懂得如何治国,只专注于每日如何成为全法国妇女的着衣典范,充当从一个沙龙的门出去,又马上进入另一个舞会的门的交际花。  对于生于帝王之家,且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无上地位的女性来说,那伸伸手就能触到的王冠又算得了什么呢?  玛丽 斯图亚特与玛丽 安东内特在及笄年华便成为了欧洲叱诧风云的大国王后,站到了她们一生的颠峰,还有什么是不会拜倒在她们脚下的呢?一切来得如此容易,也使得她们形成了大胆而轻率的脾性。她们一个行事仓促冲动,另一个则任何事还没有经过大脑却已经付诸实行,而这正是伊丽莎白与她们截然不同的地方——前者治国如同下棋,谨慎而周密,后者则如同在冒险,英勇又鲁莽。  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这旋风般的个性必将导致她们可悲的结局,纵使上天在她们出生之际便赐予她们王冠,纵使这两个自信过度的女人以为再没有人能够将它们从头上夺走,因此自己也就能够随意发号施令,因为那便是与生俱来的天赋神权!可现实却是,断头台终使她们的王冠跌落,连同她们那滚动的美丽头颅一起。    在历史人物分歧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背景,玛丽 斯图亚特与玛丽 安东内特恰恰站在这历史的阴影之中,她们本身,便很好地昭示了这个时代的巨大矛盾。  十六世纪,站在风口浪尖的玛丽 斯图亚特头一次深切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的波澜,王室衰微,贵族分裂,骑士没落,宗教改革的毒瘤如瘟疫般波及了欧洲大陆,就连海峡对岸的英伦三岛也未能幸免,人们渐渐对腐败的罗马教廷失去信心,可这,却仅仅只是历史变革的前奏!在法衣的隐蔽之下,还有一股更大更汹涌的暗流蠢蠢欲动,那便是三百年后忧虑法国也会步英国后尘的玛丽 安东内特所憎恨的资产阶级。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历史前行的脚步,代表衰败骑士阶级的玛丽 斯图亚特与固守没落封建王权的玛丽 安东内特终将埋葬于新时代的洪波之下,只有她们的殒命,才能为另一个时代的到来吹向号角。  历史,就如断头台般冷酷无情,可正是这两位绝代佳人的香消玉殒,为那夕阳残照的余晖平添了一份传奇与戏剧的悲凉。    茨威格在断头女王中写到:伊丽莎白,一个现实主义者,在历史与政治上取得了成功;玛丽 斯图亚特,一个浪漫主义者,在诗歌与传奇中取得了成功。是的,世界上许多剧作家往往更倾向于具有悲剧命运的人物,如中国的史学家司马迁就在他的史记中讴歌了悲剧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位富有个性且不墨守成规的文学家,他选玛丽 斯图亚特与玛丽 安东内特这两位悲剧命运的女性作为自己传记的主角亦是情理之中。  他曾写过一部名为忒耳西忒斯的诗体戏剧,而剧中的主角忒耳西忒斯是特洛伊战争希腊联军中最丑的人。他胆小,多嘴,曾遭到奥德修斯的斥责,后为阿喀流斯一拳打死,是一个非英雄人物的典型。可茨威格偏偏选了他,这便是他与荷马等大诗人不同的地方,而他创作的个性也正在于此,即:从来不愿意去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歌功颂德,却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的悲剧。  茨威格善写悲剧,这与他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过两次国家的沦丧,亲身体验过战争给全欧洲带来的破坏,那并不仅仅是实体的,还有人的心灵,战争的恐惧如同吗啡深深印入欧洲人的血管之中,有些人死了,而另一些人活着,却如死一般的麻木。这些回忆如同蟒蛇般紧紧绞住了敏感作家的心,他看清了江河日下,人心不古,他看透了跳梁小丑的丑态与御用文人的谎言,他不愿成为那一类的人,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无法用自己的笔去教唆他人参与那些残酷的,却标榜为光荣的战争,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他无法一次次看到自己的国家在法西斯的统治下变得一片阴霾。他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时要说出时代的心声。他要帮助别人,但当时是先帮助了自己,所以,依拉斯莫这部最有个性,亦最隐晦的作品诞生了,他说:从我开始创作悲剧的那一刻,我对时代的悲剧也就不再感到非常痛苦了。  所以,与其说是茨威格选了玛丽 斯图亚特与玛丽 安东内特,不如说,是她们那历经苦难,抗争命运,以及最终的断头宿命深深吸引了茨威格。
  •     蛮符合我的性格的。。。  还尚未读过。。  或许对于我男朋友而言他一定会说:  ‘看看吧,蛮适合你的。。’(呵呵)  我可能会在一旁傻笑他对我的了解。
  •     唯有丰富的经历才可以成为量生命的尺度。内心的时间并不依赖于我们通常日历的计算,当我们陶醉于命运之中,几天的时间却恍如隔世;而岁月平淡无奇,那生活也就变得空白虚无·······
  •      新买来的《断头女王》,我们家壮壮翻了两页,就嚷嚷“看不下去看不下去”。
      
       拜托,茨威格的大作耶,你不看我看。读罢,我掩卷沉思(嗯,我们文化人总是要掩卷沉思),不得不承认,我对茨威格先生有点看法。
      
       茨威格的小说曾让我着迷。大家都知道阿城的《棋王》,我总觉它与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有衣钵关系。茨氏故事,擅长心理描写,或曰精神病理描写,用四个字概括他所擅长描绘的人物状态,就是“走火入魔”。他能画出一个人在精神状态进入极端时的疯癫与痴狂,写来层次分明,丝丝入扣,更兼充分挖掘疯狂背后的人性与社会成因,笔触充满同情与悲悯。如《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情感的迷惘》……无一不是此类杰作。
      
       但是今天,俺要谈的是茨老先生的男女观和历史观。茨威格先生的作品中,掩饰不住大男人的优越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便是此例。少女一辈子痴心于暗恋对象,不惜妓女般以身相许,然后隐姓埋名抚养私生子,直至自己和孩子都在贫病中死去。在茨威格眼中看来,这样屈辱卑微、自我毁灭式的感情,是伟大的。这样倨傲的男性主义,也算绝唱了。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描写历史人物、尤其是女性历史人物时,茨威格有个经常出现的褒义词,叫做“女性的”。因此,无论断头女王斯图亚特、断头王后安托瓦内特,一旦被老茨发现,嘿,这姐姐有个情夫液,这姐姐为情夫做出蠢事液,赞誉便如滔滔江水泛滥而来,全然不管历史功绩、社稷祸福。
      
       《断头女王》便是这一畸形男性主义的集中体现。本书不停地拿斯图亚特与伊丽莎白进行对比,一褒一贬,立场分明。斯图亚特爱上浅薄的男人,他赞美她感情丰富;伊丽莎白嫁给她的国民,他说她有生理残疾;斯图亚特为了奸情谋杀亲夫,他赞美她迸发出了生命的激情;伊丽莎白推进改革增强国力,他说她不过只是政治机器;斯图亚特不识时务,要争夺伊丽莎白的王权,他赞美她有皇室的骄傲和尊严;伊丽莎白巧设机关智取政敌,他骂她无情无义两面三刀。一个捧上云天,一个踩在泥下,不过是因为伊丽莎白不够“女性化”,尽管她励精图治、改善民生、复兴文艺、称霸海上、一手打造了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作为女人,伊丽莎白也并非毫无感情经历,只是在个人情感和女王职责之间,她做出了自己认为更加明智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值得尊重。而“女性化”的斯图亚特,她为苏格兰人做过什么呢?不过是一次次挑起内战。她为历史留下过什么?不过是一些香艳的阴谋。
      
       拿斯图亚特对比伊丽莎白,根本就是一场错误。谁是萤火虫,谁是月亮,历史和后人,自有公正的评说。
      
      
      
  •   很精彩的书评。
    前半部分完全认同。
    后半部分,我没看此书没有发言权,但感觉说的很有理。
    窃以为茨威格写过的一个同性恋还是学生与老师老婆偷情的短篇(实在记不清楚情节了),同类作品无出其右者,呵呵。
    他的文章像老人写的,絮絮叨叨,但优点也在这絮絮叨叨之中了。无论如何,算一号人物:)
  •   楼主的评论当真是字字珠玑!喜欢~~~
  •   另外,个人认为Stuart不过是一个祸国殃民的BITCH。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