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

出版时间:1998年3月第1版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奥威尔  页数:278  字数:218000  译者:董乐山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派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缠绵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凉肉跳。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英国人生性拘谨,但英国的讽刺文学却一枝独秀,自乔叟以下,斯威夫特、狄更斯、查米亚丁,代有才人,各领风骚。奥威尔的卓异之处就在于,并非仅仅用小说来影射个别的人与事,而是直接揭露语言的堕落。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书籍目录

奥威尔和他的《一九八四》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附录:新话的原则

编辑推荐

  《新世纪万有文库》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鼎力推出的重点图书,全书着眼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按常备、实用、耐读、易存的原则,在海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将中外名著的珍善版本,精选收入文库,从1996年起到2005年的十年中,计划每年出书百种,积累至千册,意图使整个文库能基本反映出人类文化发展的概貌,为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选定一个家庭藏书的基《一九八四》目。  传统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经版本专家鉴定校勘后,排成简体字横排本。  近世文化书系:收录民国时期学术大家的作品为重点的近现代人文成果,将一些珍贵的广为人知但市面难见的或久已散失的著作、收集、整理后,排成简体字。  外国文化书系:收录中国以外的世界人文宝库中的精品,以研究介绍文化为主题,笔意轻松隽永,风格清新活泼,具有可读性,属于“大作家的小作品”。  贯穿全书始终宗旨就是:为渴求知识的读者提供长期可读可用的图书,以证明生存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活动的必要,进而倡导社会上读书风气的形成,为广大爱书人创造坐拥书城的境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一九八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关于1984,我得仔细想想,究竟它让我看清了什么很久很久以来,梦境和现实的话题一直没有搞明白,也一直对自己说“他们说梦是假的,我不信”。不认为梦境是虚假,也不知道现实意味着什么。1984有一句话,“现实并非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们的记忆中”。我不能确定,用红蓝铅笔勾勒下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态。现实是机械的,有很强的规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一切清晰有序。人的内心却是不可控制,忽然偏左,忽然向右,起伏不定。现实是压抑的,让人希望有一个却林顿小屋,至少还能假想自己与真实之间的往来,假想还能触摸到内心的真实。存在于内心的真实,只是潜意识中认同的一个世界。仅仅存在于内心,却永远无从考证。一张照片,一个谈话记录,可以纪录历史吗?那纸上的历史也是虚妄的。我们说的做的,自以为真实的,也不过是当时当地对自我的一种暗示,一种欺骗。你能认清十年前的真心吗?如果言语可能言不由衷,行为必须遵守规则,你的所说所做,真的能证明自己吗?热烈奔放的告白和怒上心头的抢语,哪一种更可信?都不过是一时的心态,甚至都不过是把自己沉浸在某种情绪中。情绪会掩埋心态。谁能证明自己真的快乐,不仅仅是因为一时麻醉?伤痛,不过是因为想折磨一下自己。自我暗示太容易,时时发生,无处不在。我好像也有点双重思想了,人们说这是精神分裂的前兆。我只当他们是想以此暗示,以折磨我为乐。不错,我认为,习惯性的自我暗示行为,可以把自己送进精神病院。就好像睡前对自己说“明早5点起床”,连续10遍,也便可以在5点醒来无须闹钟。却林顿小屋,读到一半时候,对却林顿小屋痴迷不已,希望可以拥有自己的却林顿小屋。其实,却林顿小屋只是诱饵,心怀虚妄的鱼儿必然上钩。我却仍然想有一个却林顿小屋,即使它只是虚妄。要求现实以外,本就是虚妄。要求太多,本就是虚妄。那么我们所拥有的,是否真的拥有?我们无法拥有现实,因为现实只是投射眼中的映像,是一种虚假。每个人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所触摸的也并非事物本身。我们甚至无法拥有记忆,因为记忆是属于过去的虚伪。我们不能相信历史,因为书写历史的人难免偏颇,印刷历史的纸早已陈腐,阅读历史的心一直在改变。我们不能相信别人,因为行为并非反映内心,内心会被大脑欺骗,大脑会被自己禁锢。我们也不能相信自己,因为我们根本不认识自己。我们真实拥有什么?吃饱了真的不饿吗?你能确定那不是胃发出的欺骗信号?我们曾经爱过吗?用什么去证明?写满伤痛的青春日记是为了曾经的伤痛还是因为当时正在流行伤痛?我们曾经做过哪些事?走过多少地方?照片可以证明吗?拍下照片是因为正在欢乐还是为了秀一个给别人看?我们只不过是秀给自己看。如果记忆无法证明,那么我们真的拥有记忆吗?也许我所恐惧的,正是无法证明的自己,注定化为乌有的一切。在现实和梦境之间,为何我仍然摇摆不定?你相信什么?来到这里的人,请写下你的回答。提问是我的本能,回答与否是你的权利。
  •   当真正理解时,只有恐怖两字,我们的思想真的是我们自己吗。
  •   mingzhu
  •   既然读过了《美丽新世界》,那就接着读这本同样是反乌托邦却走向不同极端的《一九八四》吧。不知道那本《我们》又会是走向哪一种极端。极权主义政府的恐怖统治在现今这个时代似乎已经很少能够见到了,但我觉得或许这只是一个表面上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假象,某些看上去民主化的政府未尝不是极权主义在形式上的变形。(而“民主”这个词总是根据使用者不同的政治立场而具有不同的意义。)极权主义未必就是“铁腕”政治,这种现象多数情况下在经历较大变革震荡的国家以及新成立的国家中较为普遍和极端。随着世界政局的相对稳定,21世纪后的极权主义更接近《美丽新世界》。这两本书互为参考着阅读更有味道,可以体会到一种历史演进的连续性。另外还可以读读《娱乐至死》和《罗素论自由》中的一些论文。当然,我的阅读范围有限,还有许多其它不同角度的观点是我尚未接触到的,我想那些也不该忽视,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认识面是有益的。所以呢,还得努力。总体来说,我感觉很多人都对这本小说有误读。正如本书译者董乐山在序言中提到的:奥威尔不是一般概念中的所谓反共作家,《一九八四》也不是简单的所谓反苏作品。而极权主义政府也不仅只存在于当时的苏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说美国吧,实际上控制美国的不是美国政府,而是几大财团托拉斯,美国政府代表的是这些少数人的利益。这一点在诸多好莱坞影视作品中有着详尽的表现。影视作品自然是虚构的,但也不完全是捕风捉影,我相信有其现实性。肯尼迪遇刺事件至今悬而未决就是一例。罗素的论文、著作里有不少篇幅是分析、讨论这个问题的,他的回忆录里还有一篇短文专门谈到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我引述文中一段:问题并非局限于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尽管邪恶的强度并不是平均地分布的。相较于美国,在我自己的国家,事情更多是在暗中进行的,因而有较少的争论,而大众对此知之甚少。在英国曾发生过在议会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行政部门进行整肃的事件。控制移民的内政部是彻底的专制机构,除非大众舆论能够被动员起来反对它。人们常说使99个有罪的人逃脱惩罚,总比惩罚一个无辜的人要好。但是我们的现行制度却完全相反。以一个被控谋杀的人为例,国家运用以警察和侦查人员为形式的所有资源去证明他有罪,而把求证他是清白的工作留给他个人。他要自己或朋友替他出钱去雇用侦探,如果他需要的话,必然是私家侦探。不管他的就业情况会变成怎样,他势将既无时间也无机会继续依靠工作赚取金钱了。代表原告的律师由国家支付费用,而他本人的律师费用必须由他自己去付,除非他提出贫穷的理由,那么他的律师可能就没有原告的律师来得**。这一切是完全不公平的。这样的情况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都在发生着,似乎尤以资本主义国家为甚。集中在北半球的发达国家控制着或者说是一直试图控制整个世界,他们当然会遭到反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全世界都“臣服”了,那这世界恐怕也就离崩溃不远了。“制衡”是客观规律,因而这世界还将一直“动荡”下去。我并不是说对全世界人民的真正联合与统一不抱希望,我只是觉得联合与统一是相对的,即便真的联合了也不可能避免内部分歧、矛盾的产生。人类一直在追求平等,但其实正是人类自己造成了这世上最大的不平等。如果人类不以自己为万物之灵、地球的主宰,而是抱着众生平等的心态,那就好啦。不过这恐怕只是种奢望,人类自己追求了数千年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平等,又何谈人类与万物的平等。我好象扯得太远也管得太宽了,就此打住。
  •   刚开始接触的朋友,可以参看下《撕裂的末日》和《骇客》和《窃听风暴》这些东西看下哈,有个感觉。喜欢文学的可以对比米兰昆德拉的书来读读。我想说的是,奥威尔的书需要去想,书本身只是一个启发点。“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证”!!!
  •   动物庄园很短,象个寓言。而这就有些深了。如同《骇客帝国》一大家都喜欢,后面的续集就褒贬不一了。
  •   舍友说很好看就买了
  •   好书,但纸张及印刷粗劣。
  •   大家说的那么好,感觉一般,可能东西方文化差异,翻译过来的时候感觉不是那么上口
  •   刚看了前面一点,也翻了一下后面,觉得内容有点恐怖,好象是生活在特别极权的社会里,哪里都被监视,人活的没有自由可言.
  •   内容尚可,但字小,建议买其它版的(必须是董先生译)!此版收藏可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