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美] 丹尼尔·凯斯  页数:278  译者:周月玲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大胆以人类为实验品的的小说,描写一位透过实验而拥有人类智慧相当的白老鼠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小说情节感人且发人深省,娓娓道来,相对于冰冷的科学,处处流露人道同情。一部打动你心,感人肺腑的小说,千万不要错过!    这是一本让人看了内心充满痛苦和温暖,让人微笑和伤感的书。戏剧性的故事,深刻和细腻的笔调是它无数次被搬上各国舞台和银幕的原因。  故事讲述查理·高登由于先天弱智而受其父母冷眼,更是受到大环境的不平相待,但纯真善良的他,单纯地以为世界万物都相当美好,将面包店欺负他拘工作伙伴当作好朋友。他明白自己不聪明,未符母亲的期望,于是他成了二位科学家的实验物体,与真正的实验自老鼠——阿尔吉侬,共同接受了脑部手术。高登由弱智逐渐成了天才,生活却从云端,落入了暗黑深渊中——焦虑、不安、编挟、猜忌。他发现原来真实社会是如此的丑恶不堪,人性并非真挚纯良,敏感的思绪为地带来智慧,亦带来纠缠不清的痛苦。这不完全的实验,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当高登在智力攀升至最高峰时,了解到这项买验注定失败,历经种种心情转折,卯尽全力寻找原因,在他顺利完成这项失败实验的研究后,智力也逐步地衰退,再度恢复原来的本质——令人心疼的痴愚!

作者简介

  丹尼儿·凯斯(Daniel Keyes),一九二九年生干美国纽约,在布鲁克林学院修完心理学之后,曾担任杂志编辑、时装摄影等工作.继而担任高中老师。其间,即开始从事小说创作。  一九五九年首次发表中篇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初试啼声即荣获“雨果奖”。到了一九六六年又以长篇化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获得“星云奖”。  一九七二年后,在俄亥俄大学担任英语与小说创作课程的教授一职。进而朝多重人格写作的领域迈进。  一九八零年发表《第五位莎莉》,八一年发表《24个比利》。作品虽然不多,但已纷纷被改编成舞台剧与电影。其中的《24个比利》干一九九四年拍摄成电影。而《献给阿尔吉依的花束矿则在一九六八年改编成著名电影《查理》,饰演查理一角的演员克里夫·罗伯森,更困该片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之殊荣。  目前,丹尼儿·凯斯与家人居住在俄亥俄洲的雅典市(Athens)。

书籍目录

进展报告1进展报告2进展报告3进展报告4进展报告5进展报告6进展报告7进展报告8进展报告9进展报告10进展报告11进展报告12进展报告13进展报告14进展报告15进展报告16进展报告17

章节摘录

  (3月6日)我今天又去考试,而且今天的考试很特别,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录用我。今天考试的地方和上次一样,但教室不同。那个何气的女士跟我讲考试名字时,我请他写给我看,这样我才可以写在进展抱告里,今天的考试叫做“主题统觉测验”,我不小得前面四个字的意思,但知道如果没通过就不会有好成绩。  这个考试好像很简单,因为我看的出来里面有图片。她也没有叫我说出图片里面的东西,那样子做我都会弄不清楚。我跟她说以前伯特曾叫我说出墨水里面的东西,她说那没关系,因为这个考试和以前的不同。她叫我只要看着图里面的人边故事就可以了。  我跟她说我不能看着不认识的人边故事,她说没关系假装一下,我说这样好像在说谎,我不能说谎,小时候如果说谎都会被打。我拿出皮夹里面我和诺玛、何曼叔叔合照的相片给她看。何曼叔叔在死以前叫我到多纳先生的面包店当守门。  我说我可以看着他们的照片边故事,因为我和何曼叔叔住了很久。但她不听,她说今天的考试和前面的考试有关,都在测验人格的发展。我笑了出来说怎么可以拿有墨水的卡片和不认识的人来考试呢。她好像很生气,把图片拿走。我一点也不在乎。  我想我又没通过那个考试了。  后来她又叫我画一些图,但我画的不好。不久,另外一个考试人员伯特,他跟昨天一样穿白外套,他的全名叫伯特’塞耳登,带我到同样在比克曼学院四楼的另一个地方,门上写着心理学石验室。伯特跟我说心理就是说心,石验室就是试验的地方,我以为他说的是做像口香糖那样的地方,但后来才晓得是做拼图和游戏的地方,我们就是在里面做这些。  我拼图拼得不怎么好,因为都破成碎片,而且跟洞合不起来。后来我又玩了一个游戏,那个游戏是一张纸上有很多往不同方向的线和一些格子,一边写着“开始”,一边写着“终点”。伯特说这种游戏叫做迷宫,我要拿着铅笔从开始这边一直画到终点那边,而且不能画到别条线上。  我实在看不出来迷宫要怎么玩,用掉很多张纸都没画好。伯特说走,我让你看其它一些东西,或许就会知道怎么玩。他带我到五楼另外一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笼子和动物,我看到有猴子和老鼠。这个房间里面味道很奇怪,有些人穿着白外套和动物玩,我以为是宠物店,但那些人看起来又不像是客人。伯特从笼子里拿出一只白老鼠给我看,他说这只老鼠名叫阿尔吉侬,很会走迷宫,我叫他走给我看看。  伯特把阿尔吉侬放进一个很像大桌子的箱子里,里面有很多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各种墙壁,也有像纸上画的开始和终点,只是这些是画在盖在箱上的透明片上。伯特打开拉门放出阿尔吉侬后就开始计时。这只老鼠用鼻子嗅了二、三次才开始跑。它先从一条长跑道开始,跑到没有路了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在那里动动胡须,想了一分钟左右,又往另一条路跑。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打动你心,感人肺腑的畅销小说;荣获“雨果奖”;美国年度最佳科幻小说“星云奖”;网际网络路票选百篇短筇刻苦奇幻小说清单榜首;1987年及1997年被日本改拍成舞台剧;长据日本文学书畅销排行榜榜首;日本富士电视台2002年新连续剧《献花给仓鼠》原著;改编成著名电影《查理》获奥斯卡金像最佳男主角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查理原本是一个智障儿童,努力的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来让自己和其他人得到快乐,虽然这些对于常人来说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成就。对于单纯的内心,周遭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美好的,即使是那些偶尔戏弄他的人,查理也会微笑处之。也正因为查理傻,不会和其他人产生利益的竞争,所以面包店的人也自然而然的会去照顾他一下。其实在他们看来,查理是如此的可笑,如此的悲哀,不禁生出怜悯之心,从而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然而对于查理来说,这些人或许活的要比他累多了,也悲哀多了...
      
       查理在实验中变得越来越聪颖了,甚至一跃成为天才。一开始,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查理也自然地向天才过度,然而后来的进化越来越快,查理的心智已经远远不能赶上大脑的蜕变。天才的大脑让他收获了很多以前得不到的东西,比如很多人的崇拜,那充满诱惑的爱情,还有他渴望已久的变的聪颖。然而这种蜕变不是彻底的,由始至终,“小查理”一直在旁边看着他,他的内心因为心智的不成熟变的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变得抑郁寡欢;也由于智商的提高,他开始慢慢变得和那些教授一样高傲,瞧不起其那些低智商的普通人。渐渐的,他越来越孤独了,周围的人慢慢的开始疏远他,而唯一能了解他,和他同病相怜的就只有阿尔吉侬了,那只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他,和他拥有相同命运的小老鼠...
      
       这种拔苗助长的后果可能是很严重的,还好查理没有走向极端,也许这是小查理的功劳。查理从阿尔吉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实验,为自己也是为他人做出贡献。他慢慢的接近了那近乎绝望的真相,变得越来越颓废,而此时小查理在旁边微笑了,查理慢慢的来到阿尔吉侬的安息之处,为阿尔吉侬,也是为自己献上了一束美丽的花朵。一切即将恢复成原来的模样,这是多么悲哀,而美好的事情....
      
       对于查理来说他的选择与处境不是天堂,便是地狱,但哪个是天堂,哪个是地狱呢,只怕没人说得清楚。还好我们不是查理,除了天堂和地狱,我们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当一个凡人,也许查理的初衷也只是想当一个普通人吧...
  •     在“推荐”和“还行”之间游移。没想到这部小说竟然有单行本,挺诧异的。日记体的写作手法,一度在sfw上大肆流行,皆拜这部小说影响所赐。引用柏拉图理想国中光明与黑暗的说法,也很贴切恰当。影响我评4星的理由有2:看了开头猜到了结尾;故事还是压抑伤感了些。
  •     故事不是阿尔及侬,而是那个和他有类似手术的智障查理,用进展报告形式写出了查理的思想变化,没聪明前他也是人,可是人们不这么认为,查理一直给自己强调,变成天才又如何?还不是没朋友,还是无助,
      
      
      
      
      
      
      
      
      
      
      
      
      
      
      
      
      
      
      
      
  •     
      任何有常识的人都会记得迷乱的眼睛可以分为两类,
      
      而且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
      
      不是自光明进入黑暗,
      
      就是自黑暗进入光明,
      
      这些心灵之眼与肉体之眼完全真实。
      
       ——柏拉图 理想国
      
      
      
      亚当和夏娃受撒旦诱惑,偷吃智慧果实,上帝因此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诅咒亚当将承受劳作之苦,夏娃将承受生育之苦,直至尘归尘、土归土,但正如我们每个凡人所能体会的,真正折磨人类的是七情六欲之苦。
      
      借到《献给阿尔及侬的花束》后,看完简介,大致知道这本书是关于智商缺陷的主角,经过手术,智力发生剧烈改变的故事。因此最初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望,是想知道作者笔下天才的大脑里在想些什么,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好奇的神秘园。可惜,作者并没有将主要的笔墨放在这里,而是放在了这场魔鬼的交易,给主角查理高登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手术之前的查理高登是个纯真、善良的“大孩子”。如同大部分智力缺陷的残疾人,虽然迟钝,但却与烦恼绝缘,信任他人,不会怀疑,每个人都是他的朋友,他不会思考太多,而手术让他的智商产生了指数式的改变。
      
      智商缓慢恢复的过程中,查理产生的第一个改变,是求知欲越来越强,对于实验和生活,不再只是担心会惹别人生气,开始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如同每个人的童年,万事万物都是那么充满玄妙,让人感到好奇。求知,是查理的重生的开始。
      
      智商差不多恢复到正常水平时,像婴儿第一次睁开双眸,查理像重获光明的盲人,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他开始和正常人一样,回忆过去,开始自我反思,并且开始质疑权威。这也让他对过去的生活产生了怀疑。过去,查理曾经曾被人捉弄,被派到酒吧外面去看有没有下雨,之前的查理并没有怀疑,只是以为捉弄他的人先回去了,而现在开始认识到他过去经常被人捉弄。查理不再毫无条件的信任别人,开始察言观色。
      
      而当他的智商远高常人时,凭借着超人的消化理解能力,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知识,并且能够“居高临下的看到各种知识和规律汇聚成一条河流”。
      
      但是对他生活产生影响更大的,是智力带来的各种负面情绪。如同二阶逻辑表达能力强于一阶逻辑,当我们不再简单地思考生活,焦虑、不安、偏狭、猜忌便不可避免,“智力带来了交缠不清的痛苦”。或许,命运对他的唯一补偿是他和成人智障班的老师,爱丽丝凯尼恩,相爱了。
      
      正如作者很早就暗示我们的,这个实验最终失败了,手术的缺陷导致查理的智商经历指数式的衰退,回到了原点,世界对查理又重归黑暗,却也遮去了丑陋。
      
      虽然查理还是一如既往的善良,为了不让爱丽丝伤心,他主动去了为智力缺陷而设的疗养院,虽然他已经忘记曾和爱丽丝相恋;他还记得自己曾经聪明过,为自己曾经学过那么多现在无法理解的知识而高兴;他不再暴躁易怒,每个人又重新成了他的朋友。
      
      查理的最后一篇日记,让我心中酸楚难忍。所幸,回到原点对查理是一种解脱,他不用再受到情感的困扰。而我们还将继续在七情六欲中纠缠痛苦。
      
      
      
      除了查理的变化,查理在面包店的同事对他的态度的变化也值得思考。
      
      过去,查理的同事以捉弄查理为乐,而查理却突然变聪明了,比他们还聪明,这让他的无所适从。虽然查理觉得他渴望智慧没有错,就如同失明之人渴望光明,但即使是最照顾查理的芬妮博登,她也觉得查理变了,不再是那个“诚实的好人”了。查理的变化让他的同事感到恐惧,并联名要求老板辞退查理。当查理回到原点,回到面包店工作室,新来的员工欺负查理,曾经欺负查理的老员工却主动出面,为他打抱不平。
      
      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联系,如果存在隔离,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的隔离,如果不能感受到对方是我们的同类,就像查理所说,即使是智障,也是“活生生,有血有人的人”,我们往往会缺少同情心、同理心,甚至做出很残忍的事。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文革,人类间的每一次自相残杀无不是以划分异类开始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是被很多人视为真理吗?
      
      查理智力的提高,让他的同事意识他,他也是人类,他也有情感,他也会失望,也会伤心,也会痛苦。当我们意识到,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是同类,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们还会伤害他人吗?曲婉婷的《没什么不同》里唱到,“虽然没有天生一样的,但在地球上我们是一样的”,其实我们和别人,没什么差别。“查理,如果有人想找你麻烦或占你便宜,一定要告诉我、乔或法兰克,我们会帮你摆平的。记住,这里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不要忘了。”上大学后,我慢慢成了一个坚定的性恶论者,我珍惜善良,因为这些美好品质无比可贵,查理的同事的这番话让我感到即心酸也温暖。
      
      
      
      最后,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软科幻,软科幻弱化了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存在,对于科幻小说,这种漏洞让我感觉如鲠在喉,特别是这本书充斥着的精神分析、罗尔沙赫氏分析等等,比如查理高登渴望提高智商和不敢与女人做爱的原因,都有着浓浓的精神分析的味道,而这些早已被现代心理学界视为伪科学,只有在影视文学才被不停的炒冷饭。
      
      但是,鉴于作者丹尼尔凯斯学的是几十年前的心理学,咱们就不要计较这点啦。
  •      承认你看到了这世界的谎言还是闭眼假装一切安好?与把你当实验对象而非活生生的人看待的恩人决裂还是去理解他,继续合作?对于无法接受你本来面目,并深深伤害过你,抛弃你的家人,是继续怨恨憎恶还是学着原谅,主动寻求和解,修补那些裂痕?面对相爱但难以相处的恋人,是转头离开去爱下一个,还是改善自己,直到成为相配的另一半?……
      
       随着阅读的深入,看着查理高登面临一个又一个的考验,好似被叩问的人也是我,一页一页的白纸黑字在连续地敲打着我的心、脑还有脊梁骨。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另一个查理:十分骄傲但又焦虑不安;愚蠢有时,聪明有时;需要被尊重和被认真对待;最重要的是想要去奉献自己,想去爱,也渴望感觉被别人所爱。
      
       我总是觉得每一次认真用心的阅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阅读着自己才识的浅薄、读着自己的恐惧与希望、读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与反思。
      
       小白鼠阿尔吉侬就是查理高登的隐喻之阴影。查理对他跟阿尔吉侬比赛走迷宫的事念念不忘。阿尔吉侬是这么走迷宫的:选择一条路出发,碰到墙壁,被电击痛,退回原点思考;选择另一条路出发,碰到墙壁,被电击痛,退回起点思考;选择新的路,再次出发……它不断重复这过程,知道终于找到出路,兴奋地尖叫。后来阿尔吉侬又走了几次迷宫,只是它越来越笨拙,再也无法思考和从尝试中得到教训。它闯不出去了,郁郁寡欢,最后死在自己的粪堆中。这事一直留在查理的记忆里,直到后来他开始遗忘事情的时刻,还跟房东慕妮提起。查理有一瞬间想“生活就是一座迷宫”。阿尔吉侬走迷宫的努力就像是查理高登想过好自己生活的努力。
      
       阿尔吉侬和查理高登如此相似,这不仅是说他们都接受了同样的手术,而是说:1、都渴望逃避痛苦,阿尔吉侬被电到就退回。2、都在失败的惩罚下不断试错,直到找出解决之道。3、成功了就兴奋,挫折了就沮丧。4、生活总是被一些边界所限制。
      
       但他们又如此不同:1、查理的过去是个包袱,他回忆起童年的悲惨,家人对他的放弃。2、查理需要处理他的改变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3、查理对尊敬理解的渴求,他不愿意被当成物体一样谈论。4、查理的知识带来了智性上的优越,这使他与别人难以亲近。5、查理要接受省事,人们观察他。6、查理有更高的自主性,能逃离他想逃避的人和事。7、查理可以表达,可以述说自己的感受,辩解和沟通。8、查理留下了观察报告,为进一步研究做贡献,事实上他作出了突破。9、查理能预见到将来发生的事,他预见了生活的坍塌,忧心地挂念着明日……这些或好的或坏的,都是老鼠阿尔吉侬没有担负或享受的。
      
       人跟动物一样,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本能,都不是无所不能的。但人与动物也不同,阿尔吉侬对自己的处境只能接受和适应,查理却可以不服从。
      
       正因为查理有选择,看得更清,感受得更多,所以他也比阿尔吉侬更可怜。他可以看到迎面刮来的命运的沙尘暴,却又无力躲开。看见自己的生活一点点塌陷,能做的很少,也无法阻止崩溃的进程,这种临刑的感受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查理逼走了爱丽丝,回到凯妮恩的课堂又悄然离去,罔顾妹妹的呼喊走出多年后第一次走进的家门。生活不仅伤害了查理,也伤害了每个与他有关的人。
      
       这种诅咒残酷无比。你必须得承认,在草地上吃草的牛,木圈里睡着的猪,甚至像阿尔吉侬一样被抓进实验室的老鼠,在某种意义上都过得比我们人类更舒适更幸福。
      
       不过,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宁做痛苦的人,不做幸福的猪”。天才查理有时也会怀手术后念白痴查理。那时的他什么都不知道,单纯,洁净,相信一切,反而更快乐,更平静。但他却是再也不愿意当白痴查理的,所以阿尔吉侬死后,查理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陷入混乱,重归愚钝,他立马就十分珍惜起理智的生活,并且紧迫地想完成应做的事,努力阻止衰退的到来。
      
       这一定是因为手术后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存在的价值。觉醒后的查理是在自觉地生活,而不是听任设置,随遇而安。从报告会议上逃开那让他压抑的一切,带着阿尔吉侬偏居于一屋的查理,和他隔壁画画的邻居菲一样,都是渴求解放的人。虽然他们还是注定在布满棺材或监狱一样的“直线条”的世界里生活,但他终于也学会了如她一样自由地跳舞,喝酒,交谈和做爱。
      
       我认为人比动物强大的心智力量,带给人更强烈的痛苦和悲伤,但这也许就是生而为人的价值。因为拓展过的心灵,永远不会退回原点,不会退回到黑暗的洞穴之内。
      
       都说大智慧的人会经历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从人人亲近的傻子,到孤独痛苦的天才,再到赶在彻底变回白痴之前,和家人恋人朋友重修旧好的查理,查理也走了类似的轨迹A-->B-->A。他是绕了一圈回到了最先的起点么?说他一生的轨迹是个闭合的圆环,不如说是上升的螺旋。在横轴上他是去了又回,但在纵轴上,他拔高后并没有跌落下来。
      
       白痴的查理很像德沃金描述的那种“过无聊的循规蹈矩,没有亲密的友谊也没有挑战或成就,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的人”。只不过他是因为脑损伤,而不是因为心灵进入冬眠。这么说来,如果我们普通人也这样浑噩过一生,与天生脑部受伤的人并无区别——不能思考且“辜负了生活的责任”。那智商只有70的查理,有一个专一且执着的愿望:“我想变得聪明,与他们一样。”但他并不了解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有比他高得多的智商,但并不比他聪明。
      
       手术后智商飙升的查理,记忆、自我意识、情感知觉和知识也都随之突飞猛进。在这过程中,他遭遇的障碍比我们普通人多得多也难得多,因为他没有处理这些变化的经验,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供他慢慢消化。他面临本文开头提及的那些生活困境时,恐慌和逃避是合情合理的,谁都无法去责怪他。当然我们也有逃避的权利,但请同时记住我们也有过好自己生活的责任。最后查理所取得的一切,是他自己负责的,创造的。和爱丽丝短暂但真实的爱情,和多年未见的家人交谈拥抱,为实验做出贡献,留下的论文,还有与尼玛教授与面包店伙伴的和解,都是他试图逃避后又鼓起勇气回来面对,努力平衡自己、改变自己后获得的成就。他度过了一段即使短暂也值得被铭记的时光。他没有辜负了自己过好生活的责任。
      
       阿尔吉侬死了,查理高登也智商衰退,混沌一团。他们的故事好像在讲着一句话:他们还是挣脱不开命运加诸他们的灾难,生活终归不过是个悲剧。有个小护士曾对查理说他应当保持原貌,不应该接受手术,这是犯罪,是像亚当夏娃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实一样的恶。但这是多么片面的观点啊,谁会责怪我们的始祖打开了人的心智呢?得到智慧需要付出代价,而我们愿意这么干。
      
       查理的一生生动地阐释了策兰在《该是石头开花的时候了》里写过的诗句“我目睹我自己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但最终成为正直忠诚的人性之路,我将一如既往地追寻”。
      
       他比自己的同类幸运,因为他曾有机会觉醒过,用自己的心灵看过体会过,实现过最好的自我。而我们比查理高登还幸运的地方是,我们现在拥有的许许多多,也许会一件件失去,但至少没人能剥夺走我们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只要我们愿意和持续努力,即使不会变得更聪明,至少不会变蠢。那么,希望大家都能跟天才时期的查理一样,面对自己的痛苦和困难,不要逃避,去找到内心的出路,过上好的生活吧!灵魂它在很多条路上走着。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是献给所有与命运抗争者的一把鲜花!
      
  •     我想,大概没人有机会像查理这样从另一个物种身上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来。
      
      查理和阿尔吉侬作为两个不同物种的个体,却因为一个相同的实验而如此深刻地勾连起来。查理从阿尔吉侬身上得到的,不仅仅是一般人会有的“狡兔死走狗烹”之类的比拟动物的感悟,而是真正的“看到”自己的未来。
      他几乎可以肯定自己会一步步地走在阿尔吉侬留下的脚印上。自己会攀升到智力的巅峰,成为种群中最聪明的那一群之一,使那些曾经认识自己的人震惊。同时他也知道自己将会衰退,变得暴躁而无法自制,重新接受他人怜悯的目光。而这些的源头,也是最痛苦的一点,就是他将重新变得无知,然后在这种混沌之中走向死亡。
      这对于一个曾经拥有发达智慧的生物是很痛苦的。想想你见到的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精神矍铄的老人罹患阿兹海默症的样子,多少人曾经说过宁愿死也不愿意变成那样。越是聪明越是心高气傲的人,就越不愿意变得大脑混沌痴傻。
      
      此外,让查理和阿尔吉侬之间的关系变得与众不同的是,不同于一般的医学实验,这个实验是关于知性的实验,并且这是一个由且仅由他们两个组成实验体的实验。
      这意味着查理对于阿尔吉侬会有一种更深的情感投射,他们作为被实验体都接受人类的观测,这让查理觉得他和阿尔吉侬是同类。况且这种个体间的情感沟通与普通的大规模医学实验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跟大脑有关的实验也和只跟胳膊腿儿有关的实验毫无可比性。
      
      对于查理,阿尔吉侬是前行者。然而纵使他看到这条道路的艰难,也无法逃避将要到来的命运。这才是所谓「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PS.写这个是因为当初做笔记时写的「我想,大概没人有机会像查理这样从另一个物种身上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未来。」被驳斥了。对于一个金鱼脑的人来说半年以后仅凭回忆再写东西(哪怕如此短)多少有点痛苦,但出乎意料的是对于很多细节我自认为记得还很清楚,加上这两天时间紧也就没有再翻书。
      比起评论更多的是随感,匆匆写就不太成器……
      如果有幸被看到的人指出失误之处先说声多谢,也同时欢迎驳论XD
  •     看着查理从弱智变成高智商,最后变回弱智,心里有点难受,尤其是在最后几篇进展报告中,查理的心绪回到单纯平静的状态,那种善良让人心疼。
      
      当他还是智障,还在面包店一边辛勤工作,一边被周围的“朋友”当作笑料的时候,他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别人为什么会笑,他单纯地认为是因为他让别人感到开心。虽然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每天过的没有烦恼。
      
      烦恼是从他做了手术,此后智商突飞猛进上升开始,他明白了其实周围的人是在嘲笑他笨、他傻,他想起了小时候被母亲嫌弃、被父亲送走,他读懂话中的话,发现周围的人对他充满敌意,意识到所谓的教授专家除了知识多点还有令人恶心的一面。总之,整个世界都揭开了面纱一般,以一种残忍的状态呈现在查理面前。他懂了爱情,也能读懂高深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好多种外语,但是,查理也不再是以前善良友好的查理了,他怀疑周围人,觉得周围的人都是在嘲笑他,把自己放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后来,高智商和弱智的两个查理分裂出来。他说,只有高智商的人是容易出现精神问题的。
      
      初次试验多是要出现问题的。高智商查理知道自己的智商会以当初提高的速度迅速地退回到最初的样子,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情绪困扰。还好,到最后,查理还是回到了单纯善良的查理,一个人选择了去华伦之家。
      
      整个这个过程是不是有点像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小时候,我们无忧无虑,读不懂弦外之音,渴望得到关注和别人的喜欢,但是单纯一直都是最明显的特征。年龄大了,开始接受教育,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心思也愈加复杂,会考虑人心了,会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了。以前觉得很单纯的小事儿,长大后也变的有了多重含义,每天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人也不那么快乐了。智力的巅峰也是烦恼的巅峰。再后来,人老了,记忆力衰退,记得的事情也越来越少,好像记得的也都是开心的事情,心胸也开阔许多,终于,又回到了最初的小孩子状态,生活好像好过多了,虽然也快结束了。
      
      文中有个出乎意料的情节:在查理变回笨查理之后,以前面包店的“朋友”成了真正的朋友,这是在之前两个阶段都没发生的事。最开始,他们把查理当作傻瓜当作笑料,查理变聪明之后,他们嫉妒查理,无法想象查理变的比他们更聪明了,但是在最后的最后他们给予了查理作为一个朋友的关心和挺身而出。
      
      不管怎样,一直待在原点和走了一个圈回到原点始终是两回事儿。
  •      书里只说他是一只mouse,并未说明是怎样的一只老鼠。不过他在实验室生活,大概应该是一只小白鼠。阿尔吉侬算得上是一只幸运而又不幸的老鼠。说他不幸是因为既然被伟大人类们扔进了科学实验室,那他为科学献身的一生应该不会太长久(前提当然是他不是某一种长寿不老药物的实验品),不管愿意或者不愿意,阿尔吉侬注定要过早的死去,痛苦或快乐地。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在经历了提高动物智商的手术和药物治疗之后变成了一只聪明的老鼠。当然这里的聪明仍旧是相对而言的,毕竟他仍旧是一只老鼠。不管幸运抑或不幸,阿尔吉侬成了一只悲伤的老鼠,像查理高登一样的悲伤,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的科幻小说的重点并不是这只叫做阿尔吉侬的老鼠,而是另外一个和他经历相像的年轻人查理高登。查理是一个弱智,三十二岁的他心智仍旧像一个儿童。他在一个糕点店上班,说是上班,其实他的工作只是打扫卫生,偶尔店里忙时做些打杂收拾之类的活计。他很快乐,至少在他自己感觉是如此。他心地纯良,对别人待他的好处念念不忘,对别人的恶并不斤斤计较。他被人嘲笑也被人怜悯,他不懂这些,他只知道别人对他笑是好事,这些人都是他的朋友。事实是他周围的人当中确实有不少人真心爱护他,包括糕点店的老板和智障学校的老师。
      
       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他成了人群中的阿尔吉侬。他参加了实验室的提高智商的手术和治疗,而且实验成功了,至少短期内是如此。他变聪明了,他开始重新打量这个世界。这个原本美好的世界在他新的聪明的眼睛了慢慢的变了,变得不那么善良了,不那么温柔了,也不那么好看了。随着智商和心智逐步提高,他开始记起过去,审视周围。他回想起自己自幼年起在学校经历的那些嘲笑和作弄,在家庭里受到的辱骂和责打,他开始厌弃从前的那个自己,那个傻子。现实的世界同样让他鄙弃和质疑,实验室的博士们自大而又自私,大学里的教授无知而又高傲,女人们浅薄而幼稚。他变得悲伤而孤独。他的痛苦并不是尽由智商的提高导致的,根本原因是智商的突然提高并不能弥补他在半生中丝毫没有的感情成长。他性格变得古怪,对社会缺乏容忍与接纳,他把过去的那个傻子扔掉的太彻底了,一块扔掉的还有纯良的天性和宽容。
      
       事实上那个过去的查理并未完全消失,在他落寞的时候,在他喝醉的时候,他能看到那个傻子在背后打量他的目光。他无法抗拒那个自己,只能调和。如果故事能这样发展下去,查理高登或许真的能成为一个快乐的聪明人。但事实是,那个过去的傻子将慢慢重新的接管这个躯体,他将成为过的查理:一个弱智。他将继续愚蠢而快乐。他不愿意接受这个结局,但他没有别的选择。
      
       书中最动人的部分是查理在知道自己终将变回一个傻子时说自己从不后悔参加这个实验。说的很是决绝,尽管聪明之后的他到处受伤,从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历了这些作为从前的自己不可能知道的这一切。正如巴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芦苇,世上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即使宇宙害了他,人总比他的加害者还要高贵,因为他知道他是将要死了,知道宇宙的优胜,宇宙却一点不知道这些。”成为了这样一根芦苇尽管让他很不幸福,但他仍不后悔,因为他成了一根高贵的会思想的芦苇。
      
       后来那只叫做阿尔吉侬的悲伤的老鼠死掉了,查理把他埋在了后院了,并在墓上放了花束。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     看到有人说感人。我觉得看完的感觉不是感人,是另外一种使人流泪的感觉。
      
      从查理意识到自己将逐渐把身体还给之前的“查理”时起,就越来越使人难过。我不是否认手术前的查理也是一个人,但是至少他对于自己与世界的概念不是那么清楚的,而手术后的查理,他无疑是一个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这里,我想悲剧的不是他这个人这个物理存在,而是精神上的),他无疑正在面临无法逃避的死亡/消亡的过程。有时候深夜我也在想,自己这个思想——就是现在在想自己的这个思想——无疑他有一天会消失,到时候这个世界会怎么样呢。当然,当然就是世界照常,只是你不在了。可是我还是想知道那时候的感觉,你看,已经没有自己了,没有感觉了。可是没有感觉又是甚么感觉呢。有时候这样想想,就是一种恐怖。我想查理就一直在经历这种恐怖。而他又懂的那么多,懂的东西越多就越发现了世界/知识的美,这样的他正在一天一天消失。他说过他想到自杀,只是他无权不把身体还给那个简单的“查理”。
      我想他不后悔手术,手术之后他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了,但是我们不正是这样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的吗,通过意识到我是我,而不是其他东西或其他人。就像以前和同学讨论过的,他说不上学这么久就会想法简单一点(这个也不一定读书少就想法少),那样早就结婚生子,日子会更幸福。这就看对幸福的定义了,同样生活在现在,与其思考简单的幸福,我还是觉得应该选择现在的痛苦。
      上学这么多年,也说不上真学到什么本领了。但是至少可以想想这个世界,可以表达一下。在我看来,生活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
      
      跑题了。我认为这个不是感人,是伤感,是无可奈何,是一个人记录的他死亡的过程。
  •     像是一个循环,又回到最开始的样子,连曾经会出现的那些错别字和语气都回来了。于是大太阳的中午,看到最后一句话,合上书,陷入有点痴痴呆呆的状态。
      
      有时候就是这样。许多人事,像一场梦,慢慢模糊,竟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就被一个吸力巨大的吸尘器迅速的吸走,一点痕迹也不落。然后又来了一段剧情,一幕起来,一幕落下。周围的一切都是背景在变幻,只留着自己一枚,站在最中间,在起起落落的间隙里惘然、疑惑。
      
      有限期的拥有这个命题,和生命一样久远。我想起来绝症患者的心理反应阶段理论,从震惊与否认阶段、愤怒与压力阶段、妥协阶段到抑郁沮丧阶段、接受与面对阶段以及死亡恶化阶段。失去不都如此么?
      
      还有关于理智和情感的纠结。智能的改善,并不能抹去童年的创伤。联想起银河帝国和三体,人类理智的触角到底能伸到多远?也许连小小一颗心也无法走出去。
      
      所以不仅仅是伤感而已。
      
  •      在我初中的时候,学校有个英语老师,她的儿子和我们一样年纪,却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很多同学曾见过她和丈夫牵着儿子在校园里散步,谈起的时候,总是觉得非常遗憾非常可惜,可他们漫步的场景心酸之余也不乏温暖。高中的时候,学校里有个同学也“有点特殊”,双手几乎不能伸直,双腿卷曲成“O”形,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同学们都是很随意地走过他的身旁,至少我从没见过谁对他指指点点或者投去异样的眼光。
       他们两人是不幸的,却也是相对幸福的,能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和平常人一样接受教育,少有人嘲笑、作弄。不像查理,追寻父母的足迹,所获得的结果不过是发现自己早已被抛弃了,妹妹以为自己早就死了,父亲不认得自己,而后又被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拿刀驱逐出门;全心投入实验,却发现自己只是被当做一个“实验物品”,没有人在意他作为一个个体的尊严。
       我们作为旁人,无法理解他们和他们父母的痛苦和隐忍。查理的母亲一直不愿意承认查理是智障,说“他又不是呆子,很正常,跟其他人没什么不同。”又要求查理做到像普通孩子一样,后来不死心地带他四处求医都失败了,只能哭着说“我只是想让他跟其他人一样!”我一直相信这些都是因为查理的妈妈太爱他,直到查理有了一个妹妹,母亲开始对他更加不满,不去理解他、帮助他,反而担心他影响妹妹的健康成长,一心想要将他送走。父母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比如一直帮助查理的凯尼恩小姐、何曼叔叔和面包店老板,可就像除了大多数健康的人总会有不幸的患有疾病的人一样,也总有那么些喜欢做无聊消遣的人,欺负残障弱小,侮辱、嘲笑甚至对他们造成人身伤害。《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场白说道:“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对这些特殊人士,我们不是更应该多一点包容和理解吗,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难道就可以作为嘲笑别人的资本?除了恶意的嘲弄,还有多少无意的嘲笑呢,变聪明后的查理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和众人一起嘲笑了一个弱智的侍者。在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掌握得比任何一个人都多时,查理也不自觉地表现出了对那些理论知识甚至所懂的语种不如他多、无法理解他的观点的科学家们的鄙视、不满和不耐烦。不得不说一句在各种怀念伤感的文章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话:最后我们却终于都成为了我们曾经厌恶的那种人。也许人人心中都同时住着天使和恶魔,希望每个人多一些善意,让世界多一些温暖,让恶魔无法被唤醒。不要刻意伤害他们,可以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就像查理在明白过来那个侍者和以前的他一样时,跳起来对那些嘲笑者大喊:“通通闭嘴!不要再嘲笑他了!……尊重尊重他,他也是个活生生的人。”
       看完整篇小说,对卷首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任何有常识的人都会记得迷乱的眼睛可以区分为两类,而且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不是由光明进入黑暗,就是自黑暗进入光明,这些心灵之眼与肉体之眼完全真实;记得这些事情的人,在见到眼神困惑而又微弱的人时,并不会因此而取笑这个人。首先,他会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自更光明的生活进入黑暗的生活,因为还不习惯黑暗而无法看见,或是刚自黑暗的生活进入光明的生活,由于太亮而目眩。因此,他会以所处的条件与生存环境判断别人是否快乐;然后,以此同情别人。或者,如果他对于一个从黑暗进入光明的灵魂产生取笑之心,那他就有更多的理由去取笑自光明返回黑暗洞穴的人。——柏拉图.理想国
       查理最后从天才变成比以前更愚钝的白痴,从光明重新坠入黑暗,是悲剧也是解脱,因为无论是白痴还是天才,都太孤独,而天才是清醒的孤独,白痴不自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过了头,搞不好还会被人当做是疯子。就像尼玛教授对查理说的:“人越聪明烦恼越多。”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最后一篇进展报告里,查理又是那个天真善良上进的查理,他说“请尼玛教受不要再被别人取笑时生气,这样他就会交到很多朋友”、“如果有时间,请邦我放一些花在后院阿尔吉侬的坟目上。” 查理并没有像蜘蛛侠、钢铁侠一样,在突变之后拯救全人类成为英雄抱得美人归,最后还是变得那么傻,可我们还是很爱他,那个曾经小心翼翼躲在角落不肯离开的查理。
       以上以前写的一篇读后感。
       虽说有时候简单会比较美好,可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比起白痴,人们还是宁愿当一个孤独的天才吧。不聪明也不蠢的中庸的我,也可以自我安慰一下,平庸的智商,也不是那么糟嘛。
      
      
  •      近几年生活的快乐比不上从前,我在思索为什么会如此?是不是我遇到的人将我引入歧途,思考着少年时懵懂的一切,当得知这就是生活的真面目时,我选择逃避。
       但这一切是我逃避的完的吗?
       最近渐渐的失去了勇气,真不想要这样的自己。
  •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拓宽了我对人这一复杂客体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个人的需求是多元变化的,情感与智力是缺一不可的。高登像做电梯一样从傻瓜到超级聪明人在回到傻瓜。虽然结果有点让人悲伤但过程对于高登来说还是丰满的,他寻回了过去,找到了家人,拥有了爱情,为科学做出了贡献....
  •       This is really a great book. No matter where your interest of books lies, I think this book will appeal to you. Different people can gain different experiences from this reading.
        Many English learners say that it is really good learning material for people who have already grasped the basics of the language. Well, maybe that’s true, but I wouldn’t be so sure because of all the wrong spellings old Charlie uses in the first chapters of his report. But what I am positive is that the revolutionized Charlie’s perspective into life is so enlightening and descriptive and touching and profound that you can’t help feeling sympathetic while also feeling a little bit ashamed of yourself for being unable to fully relate to his experience.
        This is a book that touches on many aspects of life. It impresses me that the author can dig into them without appearing pretentious or fake. The psychological journey Charlie has gone through during his up and down on the “ladder” is expressed in so many aspects, most of them, of course,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human relationship -- whether it’s Charlie’s relationship with his parents and sister, or that with Alice and Fay, or with the people in the bakery or the research center.
        I especially like the fact that the author designs to let Charlie experiences the deterioration of intelligence after he has become a genius. I mean, I just think it feels more real, more...how life really is. And the part where Charlie is so terrified about it and tries so hard to preserve whatever he can just makes you well up tears. And when at last when I see that Charlie uses “thru” instead of “through”, I sigh inside.
        But maybe this isn’t a book that preaches positive energy. Like it’s telling us that we’d better off not knowing this world’s hostility. Living in total ignorance and let people laugh at you is better because that way you can enjoy friendship and make others like you. I don’t know if I get that message right, but honestly, it disgusts me.
        Btw, I wondered before why it hasn’t been adapted into a film, because this is such perfect material for a film adaptation, and then I found out that there has already been one and it’s titled “Charly” and it’s in 1968, just two years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vel. I don’t why it wants to change its title, Flowers for Algernon is perfect. And I totally think that it’s worth a reproduction and Hugh Dancy is the perfect cast for it! (Yep, with Adam and Hannibal and all...) Just a thought. And I think I would like to read the original short story version of this novel, umm.
  •     查理是一名智障人士,他的最大愿望是变聪明。所以他欣然接受了可以让他变聪明的手术,然后就真的变聪明了。他每天都比前一天聪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聪明成几何倍数递增。最后他成为了天才。他会很多种语言,在很多领域均有涉猎,并成为专家。但就是他的聪明接近顶峰的时候,他发现了这个实验中的漏洞,那就是他以多块的速度变聪明,他就会以多块的速度失去他的智商,最后他又回到了疗养中心。
      
      作者是多重人格分析大师,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本写人生的小说来看。
      
      在查理是个智障人士时,他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有很多朋友,他们喜欢和他一起玩,他是一个爱笑的招人喜欢的傻子。但当他变聪明后,他发现那些他原来以为的喜欢他的人其实只是在取笑他把他当个笑话而已,而已随着他越来越聪明,他发现了人们身上的伪装,他没了朋友,成了一个暴躁脾气差的天才。也就是当他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楚时,斑斑点点都突显了出来,原来一切都是糟糕的。
      
      就好象我们小时候觉得爸爸好牛,会讲故事,懂那么多东西。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才发现其实爸爸一点都不牛,甚至很卑微。其实爸爸没有变,变得只是我们而已。但好在,我们长大的同时,懂得更多知识的同时,我们的情感也在日益丰富,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可以同理我们其实很平凡的爸爸。但查理不行,他通过手术只是增长了知识,却没有同步增进情感,所以当真实的世界日渐清晰出现在他眼前时,他被吓到了,他未能采取的处理办法就是与世界为敌。因为他看到了曾经的屈辱和委屈。
      
      在发现了实验漏洞之后的查理,开始想办法在有限的,还“聪明”的时间里找回自己的过去,和去看一看自己的“将来”,也就是那个疗养院。他开始去找抛弃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爸爸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开了一家小理发店,但已经认不出变聪明的查理;查理被送走后,爸爸就离开了家,所以现在家里只有妈妈和妹妹相依为命。当查理去找她们的时候,才发现妈妈当年倔强要强的妈妈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她又一次上演了当年的一幕,她拿着刀子冲着变聪明后的查理,说:不要靠近你妹妹。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其实很难受,当初坚决送走查理的妈妈其实这些年也很不好过,她送走查理,是因为她怕查理会伤害女儿,她用这种方法保护着自己“正常”的女儿,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她就欠下了一笔债,要用余生来还。
      
      其实这本书里面,我好想看到了一点宗教情怀,作者借书中一个护士的口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如果上帝想让查理变聪明,在他生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聪明的了,没有人有权利改变这件事。其实我想作者要表达的是没有人有权利改变别人的人生。
      
      如果真有一种手术能让智障人士变聪明。我们到底要不要推行这个手术呢?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想有一天这也许真的会成为一个切实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到那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我们真的要改变上帝的旨意吗?我们真的有权利改变别人的人生吗?即使这个人是个智障。
      
      
  •     没有涤荡心灵之后的沉默良久,但也确实静静无语了一会,一步步走上预知的苦难是难以承受的悲伤,就好像做完一个灰暗的梦,睁开双眼拉开窗帘,庆幸重获的新生安慰自己不过是个梦而已的时候,现实已经悄悄地走上了那条道路。即使知道,也无力改变
  •      在快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上课,老师讲到青春.....而我也看到查理回到家看到他年老失常的母亲的时候,母亲满头银发,布满皱纹,而且得了老年病,对查理也是时而认识时而忘却,不禁让人感慨时间的无情,而当诺玛回到家,罗丝拿着刀对着查理,仿佛时光倒流,回到查理那个孤独无助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时候...诺玛舍不得查理走,与小时候对查理的痛恨态度迥然不同,而查理,何尝不想留下,去做一个真正的哥哥,承担自己家庭的责任,只是上帝却未曾听到他们心里的希望——他们仍然还有一段很辛苦的路要走。他们的不幸,似乎不能更改,疾病带给这个家庭的痛苦,在查理离开之后仍然延续.....
       书中最感人至深的是已经智商严重退化的查理忘记自己已经不是凯尼恩智障班的学生了,他跑到她的班级,坐到他以前的位置上,她看到之后,表情很奇怪,问:“查理,这阵子你跑到哪里去了?“,查理说道”嗨, 凯尼恩小姐,我今天来上课 ,忘了带课本“,爱丽丝听了以后,哭着跑出教室。看到这里内心一阵激流涌过,泪水差点流出来。是的,查理说他不后悔,至少他拥有过智慧的日子,他也拥有过美好——美好的真实存在过的爱情。
       至于书中查理的所谓朋友,尽管他们一开始都没有把查理真正当做朋友,但我相信,在查理回到以前,重回面包店的时候,他们已经懂得如何尊重他了,他们现在已经知道,并且深深意识到,查理,就如他所说的一样,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渴望爱与被爱,查理需要他们,而他们,也将做一个朋友真正该做的。
       最后,我只想捧上一束花,献给真挚的查理,也献给相信爱情,在最后的日子陪在查理身边的爱丽丝。尽管一切终将被忘却,但也要陪你在一起,一直到你不认识我,对我说 不再需要我
  •     如果我一直就是那么笨,混混沌沌过一生,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如果我从来都这样聪慧,俯视众生似乎理所应当。可怜如查理,从珠穆拉玛的底端瞬间爬上了顶端又在刹那间坠回了深渊。短短几个月体验了一个人一生六七十年的缩影,弧度甚至更大。也许他回归过去后并不会觉得受伤,但作为一个智商普通的第三方去看这个故事,却无法抑制的感到痛苦。
      白痴有白痴的快乐,聪明人有聪明人的爱好。这个世界不是有了智商就能自由闯荡,想要生存,情商也许更加重要。当他变聪明之后才发现了那些他以为的朋友的敌意,那些利用戏弄甚至都是他曾经珍惜不已的。他明白了所有的抛弃,但他依然珍惜。故事的最后他主动离开,起码这次他让自己有尊严的笨了回去。
      谢谢丹尼尔在这个拒绝他的世界里给了他一个朋友。阿尔吉侬,它会是他唯一的永远的朋友,不管活着还是死去
  •     我是看了《黑暗的速度》,才知道这本书。速度写的是星星的孩子,孤独症患者,而这本书写的是智障人。我发现我喜欢他们,喜欢他们内心对我们这些正常人的评论,喜欢他们单纯、真挚的感情!我也羡慕他们,虽然外表和行为与我们不同,但是内心却有着他们自己的感受,也算一种自由吧!
  •      很久很久以前,就看过这部经典的小说。有人说这是科幻小说,的确,作者写作初期是写了一些科幻小说,并因此得了科幻类的奖,但你要注意在后期的作品,比如经典的第五位莎丽,24个比利,还有他的作品中每个人物的细腻的心理描写,我觉得这是部超心理小说。关爱人类,关爱社会,超越时代的经典!
      
       人类的过去,现在,将来,终将不断的循环。当下的人看不懂,金字塔顶端的人也看不到。然而在这部经典中,你将看到这个缩影。人生来就有欲望,更聪明,更有权利,更有金钱。小说中的两个研究所的医生,他们将查利变得更聪明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名利,科学上的建树不过是幌子。里面的人,世态万象,势利的工厂老板,欺小凌弱的底层工人们,在最初那个女老师,也不过是这个游戏中的ROLE。查利是什么?查利自己都不懂,原始愚昧,被命运颠倒戏弄!没有善,没有良!更不懂得爱。
      
       渐渐地,查利的试验出现效果,查利真得变聪明了,他和那只叫阿尔杰侬的老鼠一天天进步。没错,查利的智商非常的高,他改良了工厂的生产,只要人类的学科他都涉足,甚至超越他的造世主---研究所的医生。他发现了人性的恶,周围的工友表面对他好,其实是把它当成玩物,没有丝毫的友情可言;他也发现了爱,对语言老师的爱。可惜呀可惜,这个世间,小人物的爱情,总是充满悲凉和黑色,查利,上帝并不关爱他,因为这超越了红线(宿命的东西,外国也有)。查利疏远了工友,他一个人去从事高智力的研究工作,高智力到连医生,连作者都看不懂的境界。小说到此,是一个小高潮,各方欢喜,医生就快获奖,名利就要到手。然而,紧接着,命运的乌鸦出现了,在查利之前经过相同的手术治疗的老鼠死了,这意味着不祥!查利的智商每况俞下,他虽然极力挽留消逝的智力,但生命的深秋渐近,他失去了本就没有的,他回到工厂上班,却发现连做个杂工都不能胜任。他,变成了废人!哈哈,命运的循环,上帝现在又假惜惜的给他送来友谊和怜悯,工友可怜他,基本不取笑他,女人又回来找他,希望能帮助他。现在谁在嘲笑他,是查利,查利的内心,他把自己的心灵埋葬在阿尔杰侬的身边,他和老鼠一样,只不过是实验中的道具,命运的玩物,然而,他却不感到恨,他的悲伤他希望只有他自己忍受,他留下了感谢给这个游戏的制作者,还有ROLE。我个人觉得,这时的他仿佛参透了人世的所有哲理,这是智力所不能解释的。这是最永恒的时刻,这是最美的时刻,不是因为结束,而是因为曾经拥有。
      
       让我们都能爱自己,爱生活。人生也不过如此。
  •     如果用宗教视角和原罪论来看待阿尔吉侬,故事或许就成为“触及上帝的底线是徒劳而罪恶深重”或者“智慧是使人类陷入黑暗的一枚禁果”这样深陷入伦理和神学的命题。然而一本好书从不会灌输读者以一元观念,纵使科幻小说中科学底线永远是个争执不断的主题,纵使身为一个医学僧对于这根线可以推到怎样的极致始终屏息以观、翘首以待,阿尔吉侬给我的远远大于这些。
      
      实验开始前的查理拥有的,是黑暗不曾持续三分钟的“自我”和神赐的痴愚。一切处于一个蒙昧的状态下,一切险恶都不曾降临。来自他人的恶意全部被他单纯的心智重新解读,最终化为查理自认为的“对他好”以及源源不断的学习动机。这样的一个人在我们心中却是可怜不幸的poor poor little Charlie。然而这种心态某一方面却又能使得我们羡慕嫉妒恨,谁看不出痴痴傻傻的查理始终微笑,而那个无所不能的天才却日益陷入智慧的桎梏之中?
      
      天才查理坚持声明小查理也是拥有自我的完全个体,由于智力的增长而健全起来的人格尊严让他为小查理辩护、为小查理受到的侮辱而愤恨。可是连他自己也在惧怕小查理的回归。
      
      我所接触过的那些特别的人们,无疑不拥有着可爱而值得交往的人格,只要付出10倍的耐心和他们交谈,就能接触到那些较常人更为直接的情感。然而查理还是拼命抵制着小查理的逆袭,一部分或许是不想让他人失望——强烈的学习动机不允许他这样做,而更多的——谁愿意在触碰到智慧的瓜藤后再骤然放手坠落呢?连爱情,也是在智力飞速攀升的阶段才明白的东西。
      
      是做一只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人?这个从人类哲学启蒙时代就开始的命题用在阿尔吉侬中或许略有不妥,但也足够解释为什么阿尔吉侬这本书带给我如此的难过和压抑。痛苦的是书前的读者,而不是查理。只有拥有智识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绝望和徒劳感,而查理拥有一个自我,却是万万不会明白这样复杂的情感共鸣的。
      
      即使羡慕小查理那种单纯明朗的内心世界,也鲜少有人会选择成为小查理(全然不是我的电子版后面附的那篇超单纯的读后感“千万不要看懂世界,做个白痴比较好”)。人类那该死的、天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根本就分不清是本能还是智力带来的副产品。哪怕智慧是一个大灾难,也无人愿意让心智回到蒙昧状态中,那对我们来说几乎就是广泛意义上的死亡。于是我们拨开迷雾,品尝禁果芬芳;然后行走世间的刀刃之上,承风承雨而甘之如饴。
      
      所以我佩服我和我们的勇气,这样傻兮兮地心甘情愿着。
      
      --------------------------------------------------------------------------------------------------
      一个情节,查理在智力退化后发现那些“朋友"出面维护他而感激他们。而这一情节在拥有正常人险恶心智的我看来,或许不过是那些朋友们优越感的回归,天才查理令他们害怕,而退化后查理又是他们知道的那个傻查理了<------------你看,这就是智力的副作用:怀疑、不信和防备。天才查理或许会同我想得一样,而傻查理却是绝对不会有这种阴暗心思的:)
  •      究竟是痴傻时的查理快乐,还是聪明绝顶时的查理更加幸福呢?
       至今依旧寻不到答案,
       我一来不能如他般穿行尘世与天堂来感同身受一番,二来也不能揪出查理来问个一清二楚。
       天才与痴傻本就是两个极端,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想象。
       异类总是被常人所恐惧和排斥,对于查理我想不管他是傻子还是天才都是一种痛苦,常人终究避免不了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也许正常时的查理更为苦恼,就像孩童终究会长大,必不可少的会接触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看的越清越是一种苦恼罢了。
       但在往上,当把所有事实看透,也便没有了苦恼,就如古语所云,大智若愚,我想最后查理也许就是这样吧。
       因为查理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生活和硬币一样,不止拥有丑恶的一面,还有美丽善良的一面。
      
  •     两天读完了这本书。坐在教室里,前面老师还在讲着课,我的心思却全在这上面。
      读的时候一直在感慨。
      首先,我想说的是傻子的世界。傻子的世界很美好,他一直在傻笑着,一直把别人的嘲笑当成友好的表现,一直努力的想学习更多变得聪明所以大家会更爱他。傻子的世界很残酷,母亲一直在尖叫,辱骂,以他为耻,吓得他即使变成天才却逃不掉潜意识里的恐惧。一开始我很痛恨查理身边的这些人,面包店的人都取笑他,父母厌恶他,就连想要把他变聪明的科学家们也只是把他当做可怜的实验对象。所以当查理逐渐有了心智,能够看清一切的时候,我没来由的难过,终于智障不能作为他的保护,他要赤裸裸的面对这个世界了。以他越来越犀利的眼光,刺透每个人的心。
      然后,我想说说天才的世界。天才的世界是各种各样的知识堆砌的,没有情感,只有理性。所以天才被身边的人排斥,被别人讨厌。人们都不喜欢和比自己强很多的人相处。即使他会二十国语言,随意就能创造名作,拥有惊人的头脑,他还是经受着孤独,愤怒,恐惧的折磨。后来查理说了出来,高智商没有爱,会让人发疯。我觉得他的那段“酒后之言”把全书带到了高潮。
      最后,说一下重新变回傻子的天才。查理最后的日子一直在抓紧时间,想用自己最后的智慧为人类做更多的贡献。我一直在想要是我会怎么办。我想我甚至活不下去。从一个傻子变成天才是一回事,而退化又是另一回事,退化是比进化还要残忍的过程,我无法想象当有一天我翻开以前读的书却发现自己什么也记不起来的心情,太恐怖了,我真的无法面对。而查理,每天坚持写着报告,记录自己退化的数据,最后都到了逼迫的地步。但他没有选择逃避,他努力地为后人积累着经验。
      查理没有后悔做这个手术吗?或多或少后悔过吧!既然让他有了心智,为什么又要残忍的剥夺。看不懂自己写过的东西,读不了自己看过的书,逐渐忘记对情人的爱,抹去一切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似乎,天才的查理只是分裂出的一个人格,随着傻子查理的强大,天才查理就被永远抹杀掉,不复存在。
      连存在都不曾有过,比死还痛苦。
      他变傻了,让我唯一欣慰的是面包店的人温暖的接纳他,艾丽斯在最后的日子陪着他,华伦之家有一些好心人能够平等的看待他。
      其实世界还是很美好的。
      只不过,若是重来一次,我宁愿他从头到尾是个傻瓜。
  •     最近很少看小说,看完这本有点缓不过劲的感觉。或许是心理小说的缘故,内心被触动的有点不适。真相真的很残酷不是。
      
      从小到大的查理,虽然经历了周围人对他的种种不公,但从不记得,总是乐呵呵的以为周围人对他发笑就是喜欢他。而且无论是之前的何曼叔叔或是多纳店长,对他都很友善。如果一生就这样下去,其实还是幸运的。
      
      但是他参加了这个实验,他希望变得聪明就能让朋友更喜欢他。他成了阿尔吉侬的同伴。我想大部分正常人都有想变聪明的想法,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能创造更多的成就和财富,能洞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这样的现实对于善良的查理来说,一切来得太快,仿佛过去一切都是谎言,童年歇斯底里的母亲,理智有爱心但弱势的父亲,因嫉妒而充满敌意的妹妹,家庭里发生的一切都如同一场噩梦,忘却的种种纠缠袭来,让变成天才的查理明白,过去32年的查理从未离去。面包店友善的朋友变得面目狰狞,连时常帮助他的同事也成了中饱私囊的坏人。最后他被大家赶出了面包店,因为他知道的太多。看到这里我真的感到非常难过。
      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之前的我一直觉得志趣相投,欣赏对方的人才能成为朋友。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这么回事。人们往往会选择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这样的优越感让自己有自信,有存在感,更能自如的相处。而选择比自己更强的人做朋友,则更多地是为了获得某种资源和与之附存的地位提升感,这种可悲但现实的想法,有段时间让我无法接受。
      
      看书途中,为了防止这是个过度伤感的故事,我先看了最后的结局,看到面包店的朋友帮他出头的时候,我以为这始终是个温情感人的故事。结果却很现实。面包店的旧识帮助他,始终还是因为对弱势的怜悯。这始终不是一种对等的人与人的情感。
      
      不管怎样,他变得天才,变得无所不知,智商程度的增长与他情感处理能力的增长完全不匹配。但是起码他想去努力爱人了。虽然最后他理智的选择了离开这个深爱的女人,他知晓他的结局不可能给她带来任何好处。但这段经历还是很深的影响了他。他的智商回到了实验前的他,但他已不是那个不识世事的小孩了。
      
      整个故事其实很开放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想法。没有导向一种必然的结局。善良与爱也始终是作者想要传递的大前提。但我想不同的人还是会在自身投射出不同的感受。
      
      不得不说看书的过程是个令人不悦的过程,心中总留有郁结。但却不会舍得把书放下不管。因为它的真实。
      
  •   如果上帝想让查理变聪明,在他生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聪明的了,没有人有权利改变这件事。其实我想作者要表达的是没有人有权利改变别人的人生。
    就是这句话
  •   很想读一下
  •   很好的书,看到的不仅仅是心理学上的东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