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传奇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辽宁教育  作者:胡冰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前言

百年商事《全球商业经典》副总编辑\李国卿一这本书所收录的故事,曾在《投资家》杂志的一个栏目上连载,12个人,正好满一年的刊期。一本投资类的杂志,专辟一块栏目用于百年前的“非虚构写作”,起初只是为了调剂阅读。现在要把它们单独抽出来结集出版了,再重新审视,视角便有了很大的不同。生于一百多年前的这12个人,基于不同的机缘和抱负而走上了商贾之路。他们之中,有进城农民,也有洋商买办;有下海官员,也有创业的海归。活跃于今天商界的各色人等,那时候基本上也都包括了。重读的时候常常被一种淡淡的悲情所感染,我情不自禁地注意到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虽然各自煊赫一时、声动一方,但就其直接开创的事业而言,鲜有延续至今日者。说到这里,似乎就有点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所谓“一部失败的总记录”的味道了。关于这一点,虽然教科书早有明确的论断,但在明确而简单的标准答案之外,似乎还有许多值得“思古”之“幽情”。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商人从来没有什么地位。即使是《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失败的总记录”,其中也没记商人什么事。好像对于这个群体而言,失败是前定的宿命,无关乎一个时代的格局。譬如传说中的巨商沈万三,破家之时,正当万历祖先开国之际。翻开那时的史书,满篇都是朱元璋成功的记录。历史的纠缠之处,越是幽暗斑驳,越须仔细着眼。二在大学读新闻系的时候,最初的几堂课里,我就懵懵懂懂地听老师讲过那个伦敦交易所交易员的故事。他雇快船从前线带来战报,比别人早一天得知拿破仑战败的消息。这个时间差给了他操纵市场的机会,整个伦敦倾家荡产,只有他成了一代巨富。这是教授们的保留曲目,其功能是向新生们灌输职业荣誉感:我们的作用很关键!最近几年宋鸿兵的书热卖,不期然地我又读到了教授们给我讲的那个故事,当然情节详尽了许多,而且我也终于记住了那个交易员的名字:内森•罗斯柴尔德。不讨论“货币战争”或者“阴谋论”。我感兴趣的其实是我的老师们当时没有讲完的故事的另一部分:内森之后,罗斯柴尔德家族福泽绵长、荣耀至今,并在西方现代国家形态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之前我阅读磨铁的成名巨制——《明朝那些事儿》时,有一个细节一直萦绕不去。作者讲到明朝的灭亡,说那并非由于帝国的贫敝,而只是财政的破产。简单地说,皇帝的现金流断了。这与以往史家议论王朝更替之际的着眼点颇有不同,直到读了罗斯柴尔德的故事,我才豁然开朗。其实东西方的古代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帝国的兴勃亡忽,大抵类似。甚至对于商人的歧视也是如出一辙。如明太祖规定“四民”的服色,生意人再有钱也不能僭越于官绅;而大约同期,西方也有贵族不同商人下棋的“雅尚”,因为后者可能会赢。明亡清兴,我们又经历了一轮充满苦难和辛酸的王朝更替;而拿破仑则成了西方最后一个古代意义上兴亡大戏中的皇帝。内森之后,西方展开了现代国家的历史,“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银行家的影子”——如果不纠缠操作层面的具体细节与动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大概还得承认:商业其实是一种不错的治理手段。

内容概要

  本书记载了1895—1925年以张謇为代表的12位大商人。他们中有下海官员,有草根老板,有外资买办,也有爱国海归。他们是近代中国新式工业的拓荒者,也是新型商业的奠基人,他们所创造的许多工商业模式,垂范至今无人超越。他们与外资在经济战争中的案例依然让人拍案叫绝。
  令人惊叹的是,清末民初的改革开放正在当代中国重新延续,很多领域都在上演惊人相似的故事。因此,第一代创业者的商战谋略、危机对策、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对于当代中国企业家群体来说,无疑是最为生动实用的事业与人生坐标。
  他们的实践涵盖了经商的方方面面,读懂了他们,就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中国式商道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他们曾经面对的,就是当今商人正在困惑的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国有资本、外来资本、民营资本的“三国演义”?
  企业做大后,社会责任如何践行?如何从野蛮生长向永续经营转变?
  财富积累完成后,政商关系如何处理?新的人生目标该如何设定?
  十二个商人的创新经历:
  张謇 创造了官督绅办的企业组织形式
  周学熙 首创以专利买断的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张弼士 开创以体验式营销为主导的品牌运作模式
  荣氏兄弟 开启了以负债经营来维持企业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
  马应彪 创建融购物、餐饮、娱乐、宾馆为一体的综合运营形式
  刘歆生 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进行系统获利
  严裕棠 开创棉铁联营,实现产业结构互补
  刘鸿生 中国第一个商业托拉斯的创立者
  陈光甫 将客户意识升华为服务业的最高理念
  唐星海 让泰勒式管理在中国落地开花
  卢作孚 利用资产重组形式完成行业并购第一人
    

作者简介

  胡冰,资深财经记者,长期从事资本与产业新闻报道,采访过近百位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人士。著有《成长是金》《创业英雄》等书,长期关注资本市场、创业现象与企业家群体成长。

书籍目录

张謇之状元下海
  唯一的下海经商的状元,中国轻纺工业的奠基人,现代企业治理与公益社会的探索者。他主张“实业救国”,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周学熙之巨擘善舞
  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实业家。与南方实业家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说。他的实业救国事迹已经被收入中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
张弼士之沧浪酒魂
  红顶商人,南洋巨富,资产曾超过清朝国库年收入,可谓富可敌国。张裕公司创始人,中国葡萄酒行业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传奇人物。
荣氏兄弟之得道多助
  鼎盛时期拥有21家企业,在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成就了富过四代的传奇:哥哥的子孙在海外发展,成就骄人;弟弟的儿子荣毅仁官至国家副主席。
马应彪之拓荒射日
  香港第一家华资公司的创始人,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先施百货,确立了中国百货业的各种范式。他是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最主要的捐助人之一。
刘歆生之划船跑马
  汉口地皮大王。有东方农民天生的坚韧,也有西方《圣经》倡导的宽容,三代赤贫,终成一代巨富。他曾对黎元洪说过:“都督创建了民国,我则创建了汉口。”
严裕棠之“制造”中国
  中国机器制造业的开创者之一,创出了一条“棉铁联营”的机器自制、技术自立之路。其子严庆龄、儿媳吴舜文在台湾创立裕隆集团,为台湾十大财团之一。
刘鸿生之红黑聚散
  中外闻名的“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与“煤炭大王”。他出身草根,但他的创业轨迹,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一段个人奋斗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
  梁启超的爱徒,留日海归,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陈光甫之近利远功
  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他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是中国旅游业的创始人。
唐星海之牛车阔斧
  MIT双料硕士。1926年引进
“泰罗制”,让庆丰纺织厂脱胎换骨,也让这个古老家族从长袍马褂走向西装革履。港府2号人物唐英年为其后人。
卢作孚之船王悲欢
  船王、社会活动家。他一生中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从商生涯中充满艰辛、风险和挑战,其成就和影响远远超出了工商界。
后记:那个年代,那些传奇
大商人生关键节点

章节摘录

张謇之状元下海在中国历史上,状元出身的宰相为数不少,可状元出身的实业家却只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南通籍状元张謇。清朝二百多年,状元共有114人,江苏一省就出了49位,但其中下海经商的,只有张謇一人。商人经商靠钱,官员谋私靠权,状元下海靠什么?张謇的“实业救国”之道为什么半途而废?楔 子张謇的好运,从他41岁中状元那年开始。那一年,正值农历甲午(1894年)。这个中国历史上非常倒霉的年份,以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开局,以中日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惨败收场。冒籍新年刚过,朝廷特开恩科的消息传到南通。接到这个信息后,张謇根本没放在心上。老父张彭年却雄心勃勃,比正当壮年的张謇还要激动,因为他很早就认准儿子可以夺魁天下。那还是张謇刚入学堂不久,有一天,老师见门外有人骑白马走过,脱口而出:“人骑白马门前过。”但一时想不起下联,便让学生应对。张謇的三哥张詧抢着说:“儿牵青牛堤上行。”张謇沉吟道:“我踏金鳌海上来。”老师一听大喜过望,逢人便夸张謇是神童,志向远大,将来肯定有出息。从那时起,张謇就成为家族的希望之星,被父兄寄予蟾宫折桂的重望。清朝科考与现在高考最类似的一点就是考生资格审查,不过现在高考重视的是户籍,到处查高考移民。而清朝重视的是家庭出身,如果三代以内没有读书应试的人,就会遭到公开的歧视。“三辈不读书,一家赛过猪”,是之谓也。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称为“冷籍”,家中子弟如果要参加科举考试,经常会受到地方学官和保人的多方刁难、勒索,稍稍应付不当,就可能误了考期。不幸的是,张謇恰恰是出自这样的冷籍家庭,15岁那年,张謇首次参加童试就面临着这样的境况。张彭年对儿子的才能满怀信心,他不想儿子的成绩因家庭出身而受到影响,因此,就想方设法避开这种困难。这时,张謇的老师宋琳出了个冒籍赴考的主意。他多方活动,找到了如皋人张驹。经过磋商,双方商定,张謇冒充张驹的孙子张育才,在如皋参加县试,如果县试考中,张彭年必须付给张驹一定数额的酬金。作为中人,宋老师当然也有提成与酬金,人家这叫教书买卖两不误。冒籍考试就是古代的高考移民,被揭发的后果同样很严重,但为了儿子能顺利考中,张彭年甘愿冒险。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张謇参加这年的如皋县试,一考得中;随后参加通州州试,成绩却不理想,名列百名之外。但同乡中与张謇同年的孩子却考中了第二名,因此,乡里人都嘲笑张謇,说神童也不过如此。最恼火的还是张謇的老师宋琳,他本想张謇顺利考中秀才好名利双收,不料小张州试成绩就如此之差。恼羞成怒之余,他当众嘲笑张謇说:“如果有1 000人应试,取999名,不取的那一名一定是你!”当众受奚落,张謇泪流满面。从这一天起,他在自己的卧室的窗户、蚊帐顶上、床头、案头等处都写上“九百九十九”五个字,警示自己要用功。这年10月,张謇在院试中考取第26名,顺利获得生员也就是秀才资格。儿子考中秀才,张彭年也信守承诺,如约向如皋张家付款,张謇也以如皋生员的身份入如皋县学读书。孰料张驹是当地的无赖,他不仅要张謇父子再交学官所派的其他费银150两,还以其他借口让张彭年再拿200两白银作为酬谢,不然就要向官府举报。与此同时,知道张謇冒考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以类似的理由进行敲诈。如此下去怎么得了?张彭年就请宋琳出面疏通,让张謇修改学籍,回家就读。哪知宋琳也是局中人,利益攸关,哪里肯去拆骗局。他斥责道:“归籍等金榜题名之后申请不迟。现在申请,张謇的功名就要立即被革除,你们家出一个秀才容易吗?”自此,张謇一家成了待宰的羔羊,谁都想来讹一把。有一次,如皋张氏诬告张謇,如皋县衙便派人来捉。张謇得悉后连夜逃往朋友家躲避。出门不久,狂风暴雨就劈头而来,一不小心,他掉进了烂泥深达3尺的护城河里,险遭灭顶之灾。张謇挣扎着爬出来,这时外雨内汗,衣服已经湿透,到朋友家的路不过3里路,他竟走了三四个时辰才到,一双脚磨得血泡连连。张謇一生坚忍不拔,耐力超人,这些性格品质的底色都是从冒籍风波而来。正是这人生的第一碗苦酒,让他在未来的人生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哪怕是斯文扫地,也依然能挺住!为了彻底摆脱纠缠,张謇主动向学校申诉,要求革除自己的秀才,让他到南通重考。海门书院的院长王崧畦和海门训导赵菊泉看到张謇的才学,十分同情他,他们四处为张謇说情。后经与知州孙云锦、江苏学政彭九余等人的多方交涉,1873年,礼部终于同意让张謇重填履历,恢复原籍。此时,张家因为张謇冒考的事情,负债达1 000多两白银,濒临破产。张氏昆仲原指望老四(张謇在家中排行老四)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不料却是这样一个结果,看来这不是什么有前途的投资项目,此时不撤更待何时?于是,兄长们正式提出了分家,几番吵闹,大部分债务落到了张謇身上。功名重要,吃饭更重要。从此,为了养家糊口,张謇半工半读,再也难以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也许就是张謇后来屡试不第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记

那个年代,那些传奇这本《大商传奇》,记载了创业于1895年至1925年间,特立独行的12位大商人的故事。在创作之初,就有人不断向笔者质询,为什么会选择这30年?为什么偏偏是这12个人?为什么这个时候写他们?为什么选择这30年?说起来话长,但归纳起来也简单,那就是1895至1925年间,正是个人创业的黄金时段。创业所需要的宽松环境、市场空间、融资渠道,这30年全都具备。相关统计也证明,中国现代数得上的大企业家,要么在这个时段内创业,要么在这个时段内接班,这个时段之后开始创业而能成大功者鲜见。文坛上那些群星璀璨的年代,之前总是有着经久的文化积淀;这30年,创业者能各领风骚,背后也有着深层的原因。1895年,堪称是中国新兴商业的元年。当年4月,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颤巍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在承认中国战败的同时,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事实证明,旧瓶装新酒式的努力救不了中国,体制内的折腾已走到尽头,时代在呼唤新生力量。这一年,中国有3个人做出各自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创业,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历史证明,变法基本没戏,革命推翻了清朝,而创业则实实在在改变了中国。洋务运动的破产,结束了新式工商业中官商独大的历史;张謇下海,则标志着新型商人群体的崛起。这些新型商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中有下海官员,有草根老板,有外资买办,也有爱国海归。从1895年起,新型商人们陆续开始创业。这一创业时段,大致延续到1925年,正处于清末民初时期。当时,从国内看,传统的集权统治被大幅削弱,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秩序被打乱,为创业者们提供了难得的宽松环境;从外部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遏制了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扩张步伐,让本土新兴企业获得宝贵的市场空间,得以顺利度过创业生存期;而股份制的引进,让创业者们找到最好的融资方式;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的洗礼,也让当时的商业文化比较健康。这么难得的天时地利人和,让大部分创业者演绎了自己一生中最精彩的商业传奇。当然,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故事,没有止步于1925年。从大的历史周期看,这个群体的成长,以1925年为分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年。如果说,前30年,大致充满了创业的惊喜;那么,后30年,则更多的是守业的悲壮,其间不仅充满残酷的竞争,还有战争的磨难,有时局剧变时的艰难抉择。1925年后,北伐战争开始,中国走向统一。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标志着新的中央集权正式形成。乱世的结束,让各种秩序恢复正常,但也让以往自由宽松的环境逐渐收紧,让后来者失去了脱颖而出的创业时机。1927年后,上了规模的民营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于1937年初达到顶峰;之后,在战火纷飞中,在官僚与外来资本的夹击下,它们快速滑落,再也没有恢复昔年的辉煌。1949年前后,国共大决战,民营企业家群体也出现大的分野,不少人去了香港、台湾,有的人飘落欧美,这些人中不少人继续实业之旅;留在大陆的那批人,则艰难生存,只有少数人熬到了改革开放年代。从1895到1955,恰好一个甲子,60年一个轮回。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命运也大致如斯。为什么偏偏是这12个人?1895年后,新型商人中涌现出一大批成功人士,为什么偏偏选择这12位?首先,当然是因为这些人的企业做得够大。这12位大商人,全都是当时的行业翘楚,他们的企业在各自领域里基本上都是NO.1。比如,卢作孚被称为中国船王,荣氏兄弟是面粉大王,刘歆生是地产大王。但做得大,财富多,并不足以为世人楷模,我们最看重的,还是这些人的创新能力、理想信仰与社会责任意识。民国年间有钱人多的是,生意做得大的人也不少,但真正能在生产技术、公司治理与商业模式上,大胆创新并成功实践的,其实不多,而这12位,恰恰是其中集大成者。纵观这些人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们不仅是中国新式工业的拓荒者,更是新型商业的奠基人,他们所精心打造的新兴产业福泽万民,他们所创造的许多商业模式垂范至今,他们在践行社会责任上堪称楷模。在重大产业开拓方面,这些人是勇士。人们都知道,关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毛泽东有“四个不能忘”的说法: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范旭东,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类似的比喻,在这12个人身上,还可以有很多。比如,机械制造业不能忘记严裕棠,葡萄酒酿造业不能忘记张弼士,百货业不能忘记马应彪,旅游业不能忘记陈光甫……在商业模式创新上,这些人更是精彩不断,创造了很多个第一。马应彪推出中国第一位女售货员,第一个女模特,第一张优惠券,第一家融百货、娱乐场、餐饮街、宾馆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陈光甫在一百年前就在上海银行大力推广零存整取、小额贷款、教育储蓄,倡导诸如生日送鲜花、红白喜事卡等VIP服务,他发明的银行贷款业务风险调查,更是开国内银行业先河……而地产大王刘歆生所探索的地产开发模式,今天依然为许多开发商照搬照抄。比如,为提升地块商业价值,不惜重金修路,甚至直接买车开通新的公交路线;为提升小区人气,与银行、邮局、商社合作,落实配套设施;除了自建自卖,他还发明了半租半卖、只租不卖,甚至尝试了类似BOT形式的合作开发……至于张弼士推销张裕葡萄酒时的体验式营销,刘鸿生卖煤时的按质论价,周学熙引进外资时的专利买断等等,今天依然被人们广为使用。在公司治理上,这些人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张謇打破以往“要么官办要么商办”的企业形式,独创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绅办”模式。这一模式,由德高望重的士绅一手托官、商两家,在保证股东收益的前提下,由士绅负责企业日常经营,这样既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也提高了职业经理人地位。马应彪以骨干员工持股,来提高公司向心力;荣氏兄弟则直接与管理层中的核心人物合股办厂来保证集团最大利益;严裕棠为减少内部摩擦,曾尝试设立“中央业务会议”机构,让儿子们轮流坐庄;唐星海为提高生产效率,坚决废除工头制,让泰勒式管理在中国落地开花……这样或大或小的创新,在这12个人的商业生涯中,几乎随处可见。在践行社会责任上,这些人更是一马当先。单从学历上看,这12个人很不均衡,有状元、有举人、有留学生,也有自学成才者。像刘歆生、张弼士、卢作孚、荣氏兄弟充其量算是小学毕业,而刘鸿生也只是个大学辍学学生。但这些人都有宽广的人文情怀、远大的人生理想、坚定的宗教信仰,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中过半数人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徒,剩下的人不是半儒半佛,就是胸怀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与那些有知识没文化甚至穷得只剩下钱的所谓大款们相比,这是一群真正意义上的大商人,是全球标准下的大企业家。张謇是这些人中当之无愧的标杆,他开创了以一家企业建设一个地方的“南通模式”。他在南通的建设,带有强烈的个人奋斗色彩,所谓“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凭自己良心做去”。难怪南通有个说法:“一山,一水,一人。”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张謇。这批人践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多种多样,卢作孚在企业兼并中不让一个员工下岗,陈光甫始终保持员工收入在同行业中居于前列,荣德生创建江南大学,周学熙出巨资捐建寺庙……

编辑推荐

《大商传奇》编辑推荐:1895-1925年中国首批现代商人的崛起与命运走向,之前你或许不曾听说,但此刻你应该了解。 因为他们是中国现代商业的标杆。《全球商业经典》副总编辑李国卿和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联袂作序推荐。中国现代商业开拓者、No.1的财富成长历程、经营之道;与权力最高层处理关系的艺术、与国外资本竞争的战略战术。《大商传奇》是商人版《南渡北归》,披露长期不受重视或者被刻意遗忘的顶级商人的命运沉浮。

名人推荐

辛亥大商:最值得追寻的本土经营偶像。说起《大商传奇》的创作缘起,大概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只要大小是个老板,三句话不说就会提到当时通用电气CEO韦尔奇,韦尔奇怎么怎么说,怎么怎么做,有些人恨不得自己就是韦尔奇二世,那神情不是迷信,也离迷信差不远了。出于好奇,笔者将这些老板眼中的“圣经”《韦尔奇自传》认真读了一遍,在赞叹这位杰出CEO的成功经历的同时,也发现其中好多东西似乎不太合中国国情。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老板如痴如醉?是外来和尚会念经,还是我们自己缺少自信?当时改革开放已20多年,而中国老板们的偶像已经换过四代,第一代是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第二代是香港首富李嘉诚,第三代是比尔•盖茨,第四代就是韦尔奇了。难道中国就没有值得本土老板学习的经营之神?从那时起,笔者就开始留心研究近代中国商业的演变与发展,关注那些曾经留下煌煌业绩的大商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近代特别是辛亥前后,不仅政坛上风雷激荡、雄杰辈出,商界也是生机勃勃,涌现出一大批像张謇、陈光甫、范旭东、马应彪这样的大企业家。这一发现让笔者惊喜不已,从此开始对民国商业史的长期研读。转眼十年过去了,内地老板的的偶像又换了四代,一是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一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是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稻盛和夫,最新的偶像是刚刚过世的乔布斯。虽然从一边倒的向西看转为东西兼顾,不少人甚至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但遗憾的是,这些老板几乎很少了解中国近代尤其是民国年间那些曾经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大商人的经营之道。而笔者以为,那些曾经的偶像,胡雪岩太老,韦尔奇太远,稻盛和夫太玄,乔布斯太聪明,李嘉诚太特殊,他们可以学习,但不足以立身。相反,像张謇、陈光甫、范旭东、卢作孚这样,在东西方文明剧烈碰撞中脱颖而出的本土大企业家,才最值得老板们追寻。《大商传奇》一书,讲述的正是辛亥前后12为大商人的创业传奇,而这一切,差不多都要从1895年说起。1895年,堪称是中国新兴商业的元年。这一年,中国有三个人做出各自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创业,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历史证明,变法基本没戏,革命推翻了清朝,而创业则实实在在改变了中国。张謇下海,则标志着新型商人群体的崛起。这些新型商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中有下海官员,有草根老板,有外资买办,也有爱国海归。但新型商人中成功人士成百上千,为什么偏偏选择这12位?首先,当然是因为这些人的企业做得够大。这12位大商人,全都是当时的行业翘楚,他们的企业在各自领域里基本上都是NO.1。比如,卢作孚被称为中国船王,荣氏兄弟是面粉大王,刘歆生是地产大王。但做得大,财富多,并不足以为世人楷模,笔者最看重的,还是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在西方理性与东方传统激烈碰撞中形成的,能够超越时空的创新能力、商业理念与人生信仰。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六点:1、尊重股东的契约意识;2、尊重客户的服务意识;3、尊重员工的人才意识;4、尊重科技的创新意识;5、尊重市场的竞争意识;6、尊重社会的公益意识。在中国现代商业史上,这些人创造了很多个第一。马应彪推出中国第一位女售货员,第一个女模特,第一张优惠券,第一家融百货、娱乐场、餐饮街、宾馆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陈光甫在100年前就在上海银行大力推广零存整取、小额贷款、教育储蓄;而地产大王刘歆生所探索的地产开发模式,今天依然为许多开发商照搬照抄;至于张弼士推销张裕葡萄酒时的体验式营销,刘鸿生卖煤时的按质论价,周学熙引进外资时的专利买断,等等,今天依然被人们广为使用。在重大产业开拓方面,这些人同样写下不少传奇。人们都知道,关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毛泽东有“四个不能忘”的说法: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范旭东,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类似的比喻,在这12个人身上,还可以有很多。比如,机械制造业不能忘记严裕棠,葡萄酒酿造业不能忘记张弼士,百货业不能忘记马应彪,旅游业不能忘记陈光甫……最值得钦佩的是,身处乱世,这些大商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野蛮生长,相反,这些人都有宽广的人文情怀。单从学历上看,这12个人很不均衡,有状元,有举人,有留学生,也有自学成才者。像刘歆生、张弼士、卢作孚、荣氏兄弟充其量算是小学毕业,而刘鸿生也只是个大学辍学学生。他们中过半人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徒,剩下的人不是半儒半佛,就是胸怀儒家修齐治平理想。正因为如此,这批人在取得巨大财富的同时,却始终不忘践行社会责任。张謇开创了以一家企业建设一个城市的“南通模式”,卢作孚在多次企业兼并中不让一个员工下岗,陈光甫始终保持员工收入在同行业中居于前列,荣德生创建江南大学,周学熙出巨资捐建寺庙……因为这一切,某种意义上说,读懂了他们,差不多就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中国式商道。而从立身处世而言,这些大商人的成败得失,才是最适合本土老板借鉴的商业标本。俱往矣,中国老板的真正偶像还是辛亥大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商传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2条)

 
 

  •   10多年前,我读《韦尔奇自传》,在赞叹这位杰出CEO的成功经历的同时,也发现其中好多东西似乎不太合中国国情。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老板如痴如醉?是外来和尚会念经,还是我们自己缺少自信?
    当时改革开放已20多年,而中国老板们的偶像已经换过四代,第一代是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第二代是香港首富李嘉诚,第三代是比尔·盖茨,第四代就是韦尔奇了。难道中国就没有值得本土老板学习的经营之神?从那时起,笔者就开始留心研究近代中国商业的演变与发展,关注那些曾经留下煌煌业绩的大商人。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中国近代特别是辛亥前后,不仅政坛上风雷激荡、雄杰辈出,商界也是生机勃勃,涌现出一大批像张謇、陈光甫、范旭东、马应彪这样的大企业家。这一发现让笔者惊喜不已,从此开始对民国商业史的长期研读。
    转眼十年过去了,内地老板的的偶像又换了四代,一是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一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是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稻盛和夫,最新的偶像是刚刚过世的乔布斯。
    虽然从一边倒的向西看转为东西兼顾,不少人甚至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但遗憾的是,这些老板几乎很少了解中国近代尤其是民国年间那些曾经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大商人的经营之道。而笔者以为,那些曾经的偶像,胡雪岩太老,韦尔奇太远,稻盛和夫太玄,乔布斯太聪明,李嘉诚太特殊,他们可以学习,但不足以立身。相反,像张謇、陈光甫、范旭东、卢作孚这样,在东西方文明剧烈碰撞中脱颖而出的本土大企业家,才最值得老板们追寻。
    《大商传奇》一书,讲述的正是辛亥前后12为大商人的创业传奇,而这一切,差不多都要从1895年说起。
    1895年,堪称是中国新兴商业的元年。这一年,中国有三个人做出各自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创业,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历史证明,变法基本没戏,革命推翻了清朝,而创业则实实在在改变了中国。
    张謇下海,则标志着新型商人群体的崛起。这些新型商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中有下海官员,有草根老板,有外资买办,也有爱国海归。但新型商人中成功人士成百上千,为什么偏偏选择这12位?
    首先,当然是因为这些人的企业做得够大。这12位大商人,全都是当时的行业翘楚,他们的企业在各自领域里基本上都是NO.1。比如,卢作孚被称为中国船王,荣氏兄弟是面粉大王,刘歆生是地产大王。
    但做得大,财富多,并不足以为世人楷模,笔者最看重的,还是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在西方理性与东方传统激烈碰撞中形成的,能够超越时空的创新能力、商业理念与人生信仰。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六点:1、尊重股东的契约意识;2、尊重客户的服务意识;3、尊重员工的人才意识;4、尊重科技的创新意识;5、尊重市场的竞争意识;6、尊重社会的公益意识。
    在中国现代商业史上,这些人创造了很多个第一。
    马应彪推出中国第一位女售货员,第一个女模特,第一张优惠券,第一家融百货、娱乐场、餐饮街、宾馆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陈光甫在100年前就在上海银行大力推广零存整取、小额贷款、教育储蓄;而地产大王刘歆生所探索的地产开发模式,今天依然为许多开发商照搬照抄;至于张弼士推销张裕葡萄酒时的体验式营销,刘鸿生卖煤时的按质论价,周学熙引进外资时的专利买断,等等,今天依然被人们广为使用。
    在重大产业开拓方面,这些人同样写下不少传奇。
    人们都知道,关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毛泽东有“四个不能忘”的说法:重工业不能忘了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能忘了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了范旭东,航运业不能忘了卢作孚。类似的比喻,在这12个人身上,还可以有很多。比如,机械制造业不能忘记严裕棠,葡萄酒酿造业不能忘记张弼士,百货业不能忘记马应彪,旅游业不能忘记陈光甫……
    最值得钦佩的是,身处乱世,这些大商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野蛮生长,相反,这些人都有宽广的人文情怀。
    单从学历上看,这12个人很不均衡,有状元,有举人,有留学生,也有自学成才者。像刘歆生、张弼士、卢作孚、荣氏兄弟充其量算是小学毕业,而刘鸿生也只是个大学辍学学生。他们中过半人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徒,剩下的人不是半儒半佛,就是胸怀儒家修齐治平理想。正因为如此,这批人在取得巨大财富的同时,却始终不忘践行社会责任。张謇开创了以一家企业建设一个城市的“南通模式”,卢作孚在多次企业兼并中不让一个员工下岗,陈光甫始终保持员工收入在同行业中居于前列,荣德生创建江南大学,周学熙出巨资捐建寺庙……
    因为这一切,某种意义上说,读懂了他们,差不多就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中国式商道。而从立身处世而言,这些大商人的成败得失,才是最适合本土老板借鉴的商业标本。
    俱往矣,中国老板的真正偶像还是辛亥大商!
  •   本书记载了1895—1925年以张謇为代表的12位大商人。他们中有下海官员,有草根老板,有外资买办,也有爱国海归。他们是近代中国新式工业的拓荒者,也是新型商业的奠基人,他们所创造的许多工商业模式,垂范至今无人超越。他们与外资在经济战争中的案例依然让人拍案叫绝。
      令人惊叹的是,清末民初的改革开放正在当代中国重新延续,很多领域都在上演惊人相似的故事。因此,第一代创业者的商战谋略、危机对策、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对于当代中国企业家群体来说,无疑是最为生动实用的事业与人生坐标。
  •   开放时代里成长起来的这十二个商人有着共同的特质,大抱负大胸襟大境界。因为这些特质他们创造了至今无法超越的奇迹。卢作孚更是奇迹中的奇迹,民生公司抢运物资到后方的举动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他在重庆的乡村建设至今为人怀念。
  •   看这本书真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写商人,却全无“唯利是图”的狡黠;写历史却全无沉重无力的倦怠。
    “理想”好像只出现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人越长大越不知道它是如何去写了。这本书里的十个人,读到一个,都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动。而看他们的故事,才真正知道“理想”的真实,信仰的价值。
    人们用“无奸不商”来形容商人。但是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国家的利益,信念的力量。他们身上有太多那个时代的历史责任感。与国共进退,利用一切力量来想实现“实业救国”这几个字。
    这几个字,对我们来说,只是四个硬生生的文字,而对于他们则是毕生的事业。
    不敢说现在的企业家都只是眼盯着自己的利益,但是,我绝对敢说,这本书里的“大商”绝对是后代学习的楷模。
  •   印象里,北洋时期的民国就是军阀混战加上学术大师,没想到民国商人的表现那么精彩。卢作孚、陈光甫等人的事迹和结局真是耐人寻味啊。
  •   读这书就是品读这些商人的人生命运啊,很耐看,每遍都有不同的感觉。
  •   我喜欢大气滂沱的民国初期的中国商人,他们真的非常了不起。
  •   很大气的一本书,内容对我这种喜欢文学的人来说是很新鲜的。我想对很多人来说,那个时代的商人也是很少有人关注的。
    从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代商人们身上信仰的力量,看到的是他们坚持自己追求的努力。
  •   很少看一本类似于历史的书没打瞌睡。
    很过瘾。
    觉得真是很佩服书里写的那些人。总觉得以前的商人一定是很势利,很圆滑的。
    看完这本书,我被他们的民族气节和精神完全折服了。他们那种厚重感,为国为人民的使命感,深深的感染了我。也彻底改变了我对商人根深蒂固的想法。
    虽然他们在时代长河里,光荣辉煌也都化为尘埃,但是他们可以为我们后人学习的精神却绝对不过时。
  •   这本书中介绍的中国近代十二位大商,情况各异,但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各自的特色,他们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中的教训,因此,对今天经商者来说,虽时代不同了,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和一些基本原则是相通的,其经验和教训是可以借鉴的。
  •   看到了大商人崛起前的艰辛和打拼,很鼓舞人心的感觉
  •   一直想找民国商人这样的传记,这一次算找对了
  •   什么都有传承性,商业也是如此,看看他们是怎么创造的
  •   这些中国的大商,有些是耳熟能详,有些是首次看到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写得不错。推荐。
  •   民国时期的各类大商经历
  •   正在阅读中,物超所值
  •   真正的大商,是与民族的荣辱连在一起的~
  •   内容平实,读来令人回味,既有对于人物的成就感佩之情,有体会到其间的不易,同时为他们的人格魅力钦服。
  •   洋务运动何尝不是改革开放。
  •   找回失去的历史,作者干了件公益事业,可惜排版错漏,不影响理解就行。 比死板的理论教科书便宜多了
  •   看了几个人物,确实是好书,抒写历史风云人物,值得推荐!
  •   书是正版,开头看了就很吸引人.
  •   很难看到这样类型的书。
    开始看时还挺不愿意看的,觉得太厚太沉重。不过看着看着就觉得这书真的很有它独特的魅力。
    气势很庞大,而每个人作者又能写出他们独特的个性和独特的吸引力。
    很过瘾
  •   买来给老公充电的,里面的内容很经典,书的质量很好!
  •   因为这本书,对民国又多了一份了解
  •   无意之间翻到了这本书,看了简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得知历史、借鉴历史
  •   很喜欢讲述大变革时代风云人物的历史作品。
  •   很喜欢的一本书,质量也很好
  •   很喜欢这本书,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期待作者的新作!
  •   感觉还可以,但是还没看呢
  •   好书,不错 的好书,好好看看。
  •   很好!!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
  •   发货速度挺快,书包装也挺不错,内容还没有看
  •   值得一看的一本好书。很喜欢。
  •   书不错,在再详细点就好了
  •   此书很不错,已买了一本,看完感受颇多,现买第二本,送朋友,值得一读。
  •   有着不一般理想的成功者影响着那个时代
  •   纸张不错,受益匪浅,了解过去商人的...
  •   好书。大商的精神和谋略已有概括
  •   1895-1925年中国首批现代商人的崛起与命运走向
      之前你或许不曾听说,但此刻你应该了解 因为他们是中国现代商业的标杆
  •   此书包装很好 虽然还没看 但是非常不错
  •   强烈推荐!第一,这本书让你知道社会转型期会有哪些商业机遇;第二,通过这些人的人生际遇,对你的人生又有哪些启迪,这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三,这些家族有些至今仍经久不衰,是什么原因,也是值得每个读者思考的。
  •   为了筹运费买的 性价比还是不错的 只是感觉有点点旧 可能就是这种风格吧 不懂
  •   书的内容很好,文字易懂,不错不错。
  •   很不错的故事,喜欢。。。
  •   这个内容我很喜欢,很爱。
  •   这个正是我想要的,呵呵
  •   有点记录流水账的感觉。不够深入,能学到到实质不多
  •   书是挺好的,看到了那时代的商海沉浮!!!!!
  •   本书是杂志连载内容的收集整理。正如前言说讲,目前市场上讲述清末民国时期工商业发展的书籍确实比较少。本书的构思不错。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各种爱国志士在时代的浪潮中实业兴国的豪情壮志。特别有感于各位实业家对社会的诸多捐助。但是对于看惯了传记的我来讲,觉得一本300页的书讲述12个人的故事还是稍显简略了。很多细节,很多前因后果,特别是这些企业后来的去向很想有所了解。期待能有更多详尽的相关书籍能够出版~
  •   好书,值得看,物美价廉,非常划算,推荐购买
  •   好书,中国的经商历史。。。。。
  •   有些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博采众家之长。
  •   快递很给力,很快就到了,下次再快点
  •   已经看了三分之一,内容朴实,与当时的社会与每个主角的经历,看过之后都有不同的感悟!!
  •   很少看这类书籍,不知道是不是励志的。
  •   说的内容写的很好,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商人的故事
  •   包装完好,内容丰富,商用必读,收藏。开卷有益
  •   一直收藏啊,收到当当的14周年店庆短信就来看看了,降价了啊~果断买下——再次感叹自己的直觉!好书一本!不仅仅是故事!
  •   时间隧道总有相似的经历,但人的信念却相同
  •   他们的命运随国家大势的跌宕起伏,从而成就了宏大的人生格局
  •   特价里的精品
  •   清末动荡年代的商人 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智慧 谋略 生活需要我们去发现机会 善于把握运用
  •   先生说要购买的,他很喜欢一口气就看完了,推荐给我。我觉得那一代的一些商人确实很厉害,有头脑,有眼光、有抱负,心中还有国家。
  •   装帧很精致,纸张很好。内容是我喜欢的类型,喜欢大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的解读。
  •   正是那个特殊的时期造就了一批革命家和大商
  •   这段历史很有意义,写的也很好。只是这个阶段知道的和关注的人太少了。
  •   一个朋友推荐的好书。
  •   虽然自己很渺小,但我也可以活得很好。强者的智慧在书里表的得很透彻。愿意走出那一步,有这样的魄力走出那一步,就值得我们去学习 借鉴。。。

    另外 当当的服务很好 继续支持
  •   你是让乌龟送的快递吗?
  •   我想说书是很好但是怎么给我弄折了啊,在书轴那块,太伤心了
  •   学习思考,提高自己
  •   震撼,这些被历史尘封的人和事被作者用文字呈现出来,让人们了解到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很多东西。
  •   还不错,古有大商传奇,现有摩根财团
  •   还行啊,实惠,不知道内容有没有错误
  •   这一本从一群商人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撰写的书,值得一读。
  •   介绍了中国近代1895—1925年以张謇为代表的12位大商人。他们是近代中国新式工业的拓荒者,也是新型商业的奠基人,他们所创造的许多工商业模式,垂范至今无人超越。他们与外资在经济战争中的案例依然让人拍案叫绝。 忽然想到了好多人,顾雏军,兰世立,龚家龙...虽时代不同,但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和一些基本原则是相通的,不论古今,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后事之师。
  •   了解中国历史工商业发展的好书!
  •   收录了很多中国古代的企业家,还不错。
  •   买了24本大商传奇,却有三本书连塑料薄膜塑封都没有,还有一本连封面都有折损的痕迹,明显是旧的
  •   大商传奇
  •   垃圾级书,写的人没水平
  •   总体上写得还是不错,对12位很牛的商人进行了叙述,当然可读性还行,对人物的评价分析稍微简单了一些,但也比较到位,很可惜作者是新闻科班出身不是历史科班出身,感觉对人物的把握还有待深入。 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是活动时买的,价格便宜,感觉超值。
  •   看完很是震撼,这些被历史尘封的人和事被作者用文字呈现出来,让我看了我们这个时代缺失的很多东西。很值得好好学习。
  •   书中的这些商人一大部分都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剩余的要么是传统的儒商,要么是留学的海归。他们都是有信仰的人,接受了契约精神和道德要求的大商人。
  •   同事买了本这个书我看了一眼 还不错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的时候的民族企业家的兴业之路依然值得一百年后的我们借鉴~不错~推荐大家读读~
  •   书里的这些人都好神奇啊没想到这些都这么利害。里面有个人,叫马应彪的,开了第一家综合性的超市,还第一次用女售货员。看了,觉得好新鲜。想想一百多年前的人的想法和做法竟然被我们一直沿用着。然后,觉得像是跟历史的对话,虽然有些沧桑,又会觉得如此亲切。
  •   活动是买的
  •   1102抢购
  •   好的还不错,先拿积分
  •   太极八慢了
  •     刚看完了这本书。
      到今天刚好用时一个礼拜。
      书中记录了1895到1925年间,特立独行的12位大商人的故事。12位人物的故事各有不同,基本以人物的一生为主线勾勒人物的创业史及兴衰更替。
      短短几页纸就可粗略读过这个时期大人物的一生,我个人觉得挺不错,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