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背后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刘李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7-12出版)  作者:刘李  页数:133  
Tag标签:无  

前言

以往的艺术教育大多是以一种艺术史的方式去理解文化,而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以一种文化史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即我们应该打开或重建艺术背后的那部尘封已久的历史。——邹操释义的危机亚里士多德说:“艺术是模仿”。科林伍德说:“艺术是表现”。托尔斯泰说:“艺术是情感交流”。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艺术的释义不断被刷新甚至被颠覆的世纪。在今天,关于艺术释义的追问必须以我们所处的时代为参照与谱系。纵览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状态,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传统和相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而又相对复杂的艺术景观。然而传统《艺术史》的书写却总是以关注艺术的自身发展为脉络和线索。换言之,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史现象.艺术史的书写更多的是以艺术史自身的内在结构关系为统摄来缕析出其中相应的主体轮廓和基本脉络。

内容概要

  如果说,在叔本华那里,艺术只是苦难生命的暂时解脱,它不过是生命的麻醉剂,那么在尼采眼中,艺术就是生命的兴奋剂,甚至艺术就是生命,生命即是艺术,人只有在艺术中才能享受生命的完满。“艺术使我们想起动物活力的状态,它一方面是旺盛的肉体活力向形象世界和意愿世界的喷涌流射,另一方面是借助崇高生活的形象和意愿对动物性机能的诱发:它是生命感的高涨,也是生命感的激发。”超现实主义画家契里柯说,通过近代哲学家和诗人,尤其是通过叔本华和尼采,艺术解放了。尼采所理解的作为强力意志形态的艺术,已超越了狭义的艺术理解范围,因为一切彰显生命力和提升自身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都可看作是艺术活动,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艺术品。西方艺术也由表现的阶段发展到符号或艺术语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艺术形式更强调艺术符号或艺术语言之间的自我生成与重构,通过符号的重组,既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又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抽象和变形的模仿。它的杰出代表有毕加索和康定斯基。

书籍目录

尼采瞧这个人人是深藏着的生平简介作为症候学、类型学、谱系学的尼采哲学悲剧的诞生悲剧之死瓦格纳、颓废、现代性陶醉形式与伟大的风格作为反运动的艺术

章节摘录

瞧这个人人是深藏的尼采说,“撕去人的7×70张皮反,仍看不见真正的人。”人是谜,哲学家是谜中之谜,而尼采,又是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哲学家中的另类和难以索解者。但这尚未构成我们理解尼采的主要障碍,我们的生存和这位哲学家的生存之间所存在的巨大鸿沟、巨大等级才构成最大的障碍,这种障碍当然地使大多人永远无法接近他,接近他的人格,接近使尼采成为尼采的那些东西。尼采大多数时候活在生命的临界处,活在深渊或巅峰,而我们活在太过平坦,离临界处太远的地方;尼采活在巨大的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更高、更严酷的精神等级上,活在精神的山岗上,而我们仅仅活我们的平庸和生命的低洼处。他曾说,人的经验只能是自己,人依据这一点经验去构想他人、世界,而这样,我们这些被牢牢限定在自己视角和等级上而无法超越的人,最终看到的也只是自我而已,我们如何能看到并看清尼采呢?一般意义上的生平总是可疑的。这当然不是指某种外部事件发生的年代不够确切,而是指真正重要的、内部性的事件及其意义是否能通过这种流水账似的个人编年史来加以说明。所谓的传记常常不过是发生在一个名字周围的各种误解的总和而已。对于领会一位哲学家,尤其像尼采这样将生命与思想密密缝织在一起的哲学家,我们需要在“外在的历史”与内在的历史”间作一种粗糙但有用的划分。”外在的历史”就是一般的生平记录所显示的事件与年代的配对,它仅仅按时间的顺序罗列事件,而并不知晓事件的意义,事件的内在关联或无关联。“外在的历史”无法解释人,甚至无法解释它自身,它们反倒必须由发生在人那里的更内在的、缓慢呈现的情势来加以解释。“内在的历史”则表明:何种性质的力量逐渐主宰了这个人?一种迷恋式的信仰如何缓慢地形成或消散?一个哲学家是如何渐渐确立自身,即确立自己生命和思想的主导性问题的?在这位哲学家那里,生命与思想以何种方式缠结?生命的各个主要方面是如何被有力地统御入一个有机整体?主导性的动机、欲望、观念和信仰是如何占据或又渐渐丧失这种主导地位的?个人精神的品级是如何确立、维持、上升或下降的?持久性的生命事件,比如孤独、疾病,对哲学家产生了何种性质的影响?他又以何种方式将之吸纳进或排斥出自己的生命与思想?气候、地域、营养、种族、家族这些重大而又不易察觉的因素是如何隐秘地造就了某种气质、嗜好、价值和选择?哲学家的情欲生活是怎样的?哲学家精神世界的广鹱、深度和高度最终抵达到什么位置?

编辑推荐

《艺术的背后:尼采论艺术》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艺术的背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写的有点散 不过也很深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