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长谈

出版时间:1996-1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作者:[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孙家孟  
Tag标签:无  

作者简介

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小说《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酒吧长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一直想涉猎的拉美文学,总算迈出了第一步……本书的介绍说本书是“一部真正的拉丁美洲作品”,的确名副其实。拉美文学的核心特征,如果容许我冒犯地概括之,或许该是“人世乱象”,以及造成这一乱象的“荒谬性”。
      
      本书中的乱象与荒谬有一个代名词了——“倒霉”。主人公圣地亚哥-萨瓦拉常说的话是“小萨,你倒霉了”,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呢?书中多处出现了“对了,小萨,你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倒的霉”。因此小萨的倒霉,实在是一种必然。
      
      圣地亚哥-萨瓦拉,“小萨”,出身名门、备受宠爱、求知上进,然而他最终从事的是创作排泄物一样的新闻,他倒霉了。酒吧长谈的另一参与者,安布罗休,从要人的司机和宠臣,最终沦为捉狗人,他也倒霉了。可悲的、在掩饰中活了大半辈子的、欲求什么而终不能得的菲尔民-萨瓦拉,以及矮小丑陋的、被无数人敌视唾弃的、最终被当做挡箭牌甩出秘鲁的贝尔穆德斯,这两个政客也倒霉了。如略萨所说,秘鲁倒霉了,小萨,你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倒的霉?
      
      自己的英文名字与书中主人公一样,这更加深了自己读此书的代入感。我不知道“小萨”的萨是Santiago的Sa还是Zavala的Za,但我也想问问自己这个“小萨”,你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倒的霉?这个超速发展的世界倒霉了,这个苦难频仍的中华倒霉了,小萨,你也倒霉了,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倒的霉?
  •     (1)这是第一次看略萨。第一次看技巧这么复杂的小说,真费劲呐。每一章中,发生在不同时空中的四、五个场景交织在一起,若干人的带引号和不带引号的话交织在一起,没有提示或者过渡。虽然前面有人物表,正文有注释“××对××说的话”,还是经常一头雾水。猜测作者是先写好每个场景,然后把它们打散再穿插起来,不然怎么能做到这么跳跃。看这本小说的时候觉得很像在看电影,不停地切换镜头,把很多场景同时演出来。只是,这么写的意图是什么,还没看出来。
      
      (2)刚开始看觉得很难看下去,特别是第一章。看到后面,越来越习惯,也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小说写的是1940-50年代的秘鲁,却有很多地方我们天朝很像。几个有趣的地方:
      
      其一,“编制”。原来在天朝之外,也有编制这个概念。小说里经常提到内务部的密探们有的是编制内的,有的是临时工,临时工特别积极地工作,努力变成编制内人员。
      
      其二,学习好最重要。原来在天朝之外,也有地方对孩子的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男主角圣地亚哥的父亲堂费尔民在自己的三个孩子中,最喜爱圣地亚哥,因为圣地亚哥学习成绩好,中学时总是第一名,顺利考上了大学。其实这个圣地亚哥从哪个方面说都算得上不肖子弟,上大学不遵从父母的意愿,与父亲政见相异,不继承父业,不回家住,而且对家人包括父亲都冷冰冰。而父亲在最后几年里最高兴的事就是见到圣地亚哥,最痛苦的事是圣地亚哥不爱他。
      
      其三,专制体制下的腐败。小说中的例子太多,不胜枚举。比较有趣的有两个,一是意大利驻秘鲁通讯社和内务部部长堂卡约之间的交易,二是堂卡约说堂费尔民的产业是沙滩上的城堡,因为他的生意都是依赖政府做的。
      
      (3)开始看第二遍。很高兴地发现,第一遍没看懂的地方,现在都明白了;为什么把几个场景交织在一起,也大概明白了。第一遍没看懂的主要是每章里都出现的堂费尔民的几句话。现在发现,这几句莫名其妙的话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是不可能理解的,因为那个场景产生的原因在后面很晚的地方才讲。
      
      看完第二遍《酒吧长谈》,终于每句话都知道什么意思了。有个问题,安布罗修在利马时多大年纪?安布罗休是卡约小时候的朋友,所以他们俩应该年龄差不多。但是,卡约到内务部任职的时候说自己已经50多岁了;之后,安布罗修去找卡约寻求工作,据安布罗修此后各种情节,他当时应该不过30来岁。
      
  •     正如作者在普腊多军校对独裁政治下的权力关系的耳濡目染成就了《城市与狗》的针针见血、其幼年在秘鲁沙漠地区皮乌拉的生活与成人后对森林地区的探访构成了《绿房子》的逼实还原,《酒吧长谈》作为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出版于1969年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依旧是建筑在作者所亲历的时代背景与详尽的资料阅读与采访之上,较之前两部无疑视野更为开阔、叙事动力亦更加勃然生机,如果前两部作品所关注的乃是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秘鲁某些区域性的历史气氛,那么《酒吧长谈》无疑将秘鲁作为一个空间整体放置在奥德利亚独裁那几年(1948-1956)的时间段落里,作了一次极其细致同时又超越了琐碎叙述的审视。更可敬佩的是,略萨将这个国家的悲哀,等下化为作为主人公的各个角色上,进而构织以利马、钦恰、普卡尔帕等城市为底色的社会图景,探讨着家国的悲哀,同时也关注着城市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有意识无意识的相互侵蚀与无力包容。
      作为一部全景式透视秘鲁独裁年代社会的野心之作,《酒吧长谈》以疏离大家庭多年的圣地亚哥偶遇当年家庭司机安布罗修并在“大教堂”酒吧作四小时长谈为引信,燃出跨越十数年的家国情仇。沿袭于略萨前两部作品的人物群像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酣畅淋漓的书写:作为家庭逆子与社会失败者的圣地亚哥•萨瓦拉,希冀变革却迷失信仰,挣脱家庭桎梏最终不得不一次次无奈地向亲情复归,成为乱流时代的牺牲品;作为独裁政权中参与奥德利亚铁腕统治实施过程的卡约•贝尔穆德斯,以浮浪荡子的青年形象出现在钦恰,之后进入权力高层,手段残忍,而其诱骗牛奶妇之女后抛弃之,在利马包养情妇又试图引诱官员之妇,却终于逃不了围绕其一世的孤独,纵然声名得而复失、资本利益失而复得;圣地亚哥之父费尔民•萨瓦拉,作为其时举足轻重的大资本家,一边盘桓与卡约、奥德利亚等政府要人之间,一边想尽方法维持自己核心利益,同时他又作为心理上的分裂者——一个至死爱护小儿子圣地亚哥却没能得到谅解、心力交瘁的父亲与机关算尽却只能在阴沉的夜里通过与司机安布罗修的同性性行为进行发泄的心理扭曲者——存在于整个小说文本中;其他如失去主见在大时代中凭借少时玩伴贝尔穆德斯方才混得在利马立足之地却又落入费尔民的掌握的安布罗、被命途玩弄丧夫流落并最终客死他乡的女仆阿玛莉娅、彷徨无计失心疯的报社记者卡利托斯等。可以说《酒吧长谈》中的每一个出场人物,无不强烈彰显着属于其个人的个性张力与表意特征,自政府要人到妓院打杂,由报社记者至政治领袖,在略萨不厌其烦的编织着如同拼图般细碎的“对话流”(姑且依照“生活流”与“意识流”的分野如此形容)中,粉墨登场,构成了利马的浮世绘,亦完成了普卡尔帕的世故熔炉景象,同时,也对处于大时代的秘鲁,作出了力图精准的人脉描绘。
      通过一部小说能成功容纳这么多人物并成功绘制其迥异个性,并非人人可以做到,而即便做到,往往会因为其写作形式上无法跟上叙述步伐而多少陷入凌乱与迷失,诚然,如前苏联的雷巴科夫那样,用比较正规的现实主义叙事即可以谱写出《阿尔巴特街的儿女》这样澎湃于平常的作品,但这样的作家,其掌控力与观察力,可能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套路本身。而在《酒吧长谈》中,略萨并没有做这种对他笔下的这些人物来说难度极其强大并分分钟削弱叙事重点的挑战,笔者愚见,他所使用的被总结的所谓“结构现实主义”似乎更接近于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在文字本体的灵活运用上,固然形成了其独特的语体风格,而涉及到更大段落的叙述,尤其是将圣地亚哥与安布罗修的酒吧长谈完全嵌入到正常的时空叙述中而同时又将大的叙述体割裂成若干个时空完全不搭界的分身加以重新组合,有时甚至五六个不同时空的场景同时进行,如此的叙事迷宫,非以平行蒙太奇的画面思维辅助无法读懂,而作品的画面感呼之欲出,亦是阅读快感的重要部分。
      在《酒吧长谈》中,时空统一性被彻底抛弃,一时可以是圣地亚哥入大学前的利马家中,下一段便跳到了他作为《纪事》报记者与同事饮酒,上一回合安布罗修还在为卡约开着车行走在夜色中,下一章节生生回到了“大教堂”酒吧。而叙事主体的任意切换,也在在告知读者,这不但是一本文字组成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颇具后现代意味的“罗生门”游戏。《酒吧长谈》中大量信息量丰富的对话,来自安布罗修对费尔民的口吻,来自圣地亚哥对自己的回忆警醒,亦通过阿玛莉娅的视线望出有限目光中的世态炎凉,同一桩事件,其过程可以经过作者、处于A时空的人物1与处于B时空的人物2之口(甚至更多),一方面是悬念在数度转移中益发彰显其诱惑力,一方面也串联起不同时空中人物与环境的潜在关系。
      在文字颠鸾倒凤、驾驭如此复杂的文字结构的同时,略萨甚至有意在部分桥段忽略动作性描述,如描述贝尔穆德斯在阿列基帕反独裁示威的乱局下四处奔忙,皆以对话如对司机和对当地主人等揭开所处环境信息,而省略掉直接的环境描写,似有带读者直接跨越目光在紧急时刻所想当然忽略的闲笔之嫌,而写奥德利亚执政却通篇并无奥德利亚直接出现,亦同时在底线上维护了其虚构性,因而也使种种文字游戏结构迷宫取得了观赏上的通顺。
      略萨的游戏精神或曰文学上的创造性一路延续到后来的作品如《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等,可以看到在《酒吧长谈》这部在长度上亦相当可观的作品中,反复困扰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我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这一命题,经过这一系列的游戏般但其实是严肃地拼贴转码过程,放大成了整个秘鲁国家的运程图腾。略萨的作品从来都是在玩游戏,却从来不曾放弃追问“时代怎么了?”、“秘鲁怎么了?”,相比诸多纯实验性、标榜自己为结构主义的后来者,实在是正经而靠谱得太多。而关于略萨本身的结构主义,窃以为若扯到索绪尔或斯特劳斯,未免有点小题大做。诚然,《酒吧长谈》无疑最能够鲜明体现这种结构主义思想,但谁又能否认,在断续的对话里,于破裂的情绪中,其实隐藏着的,最终是略萨对于国土的强烈依归而非单纯文学变体或六十年代精神呢?毕竟,略萨不是嬉皮士,他笔下倾谈的,是作家心目中伤不起的永远家国。
      
      
      
      《方圆》 2011年8月5日
  •     “要到几时/人们才不欠我们的东西……/在哪个角落/我们可怜的膝盖才能得到长久的休息!/要到何年何月/鼓舞我们的十字架才能停止苦役。”
      ——《悲惨的晚餐》:塞萨尔•巴列霍(秘鲁);赵振江译
      
      文/严杰夫
      
      1946年,10岁的略萨跟随自己的母亲回到了故乡秘鲁。也是在这一年,略萨出生十年后在利马第一次见到了亲生父亲。在后来的自传《水中鱼》中,略萨这样回忆与父亲最初相见的那段岁月:“自从到达那里以后,我就感到自己被排除在爸爸和妈妈的关系之外了,对于当我父亲的那位先生,时间越长,我就感觉与他的距离越远……他说话时那冷冰冰的方式和目光锋利的眼睛,是我在利马最初那段时间记忆最深的情景。”(《水中鱼》: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p.62)
      
      尽管成年以后,略萨回忆起利马最初的岁月并没有那么愉快,但人生的成长很多时候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心情而变得稍稍停滞。于是,利马还是成为略萨人生之初中最为重要的城市。在1958年前往西班牙之前,略萨在利马生活了12年,也可以说他最黄金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这座城市。也因此,在利马经历过的家庭生活、学习和爱情,成为略萨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而在这座“世界不雨城”里生活的官僚、妓女、军阀,也都变成略萨笔下各色各样的人物。在处女作《城市与狗》里,利马就是“略萨故事”的场景地。而1969年,略萨发表了反独裁小说《酒吧长谈》,这部极具史诗风格的作品,更是全景反映了秘鲁第三十四任总统曼努埃尔•奥德利亚当政期间(1948年-1956年),利马的城市社会生活。
      
      《酒吧长谈》里描绘的奥德利亚政府时代,可以说正好与略萨在利马的生活年代相吻合。再加上在创作过程中,略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采访,因此这部作品可以说十分真实地还原了独裁政府期间利马和秘鲁的社会现实:各阶层间贫富差距分化严重;种族歧视的魅影若隐若现;政府官员骄奢淫逸、残暴专横,并且为了权力彼此倾轧;而利马的另一群重要阶层——大资本家和中产阶级,则大多视利益和金钱为唯一奋斗目标。这就是《酒吧长谈》中的那个略萨用文字构造出的利马,也是略萨曾生活了十二年的那个真实的利马。
      
      更值得注意的是,略萨在《酒吧长谈》中塑造了一群“乔洛人”。“乔洛人”是当时秘鲁社会中地位十分特殊的一个阶层。本来“乔洛人”这个词语是用来指称当时拉丁美洲的“印欧混血”人种。而在拉丁美洲的白人眼中,这些“乔洛人”与有色人种一样低贱。所以,在小说中,“富太太”索伊拉听说儿子圣地亚哥要娶“乔洛人”安娜后,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情绪反应。
      
      但由于阶层分化、种族歧视等社会因素,“乔洛人”在人种意义之外,还拥有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意义。在这个含义下的“乔洛人”,虽然并不是“印欧混血儿”,但在精神上,他们却如同“乔洛人”一样尴尬。《酒吧长谈》中的那个内政部长、独裁政府的暴力执行者卡约•贝尔穆德斯,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在略萨的笔下,这位内政部长在心理扭曲的程度上,可谓跟《坏女孩的恶作剧》中那个日本黑社会老大福田不分轩轾。在故事中,贝尔穆德斯在年轻时候选择跟一个印第安姑娘结婚,却仍不甘放弃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他靠着机谋和手段爬上了政治的山崖,却同样地栽在政治的深渊中,最终逃不出作为一个统治工具的命运。
      
      事实上,贝尔穆德斯的这种“乔洛人心理”,在当时秘鲁的资产阶级中间十分普遍。在《水中鱼》中,略萨对于这种社会心态的形成有过精辟分析:“资产阶级分子与上层人物称之为‘人民’的阶层开始混淆在一起;在这个模糊的边缘上,那些自以为是白人的秘鲁人开始感到自己成了混血人种……也就说,穷人和让人瞧不起的人……在秘鲁这个五颜六色的社会里,‘白人’和‘混血人’成为超越民族和种族的术语:这两个术语按照社会和经济的角度来确定人的位置,这些因素又往往是社会分类的决定因素。”(p.19-20)
      
      如果说略萨对种族意义上的“乔洛人”是抱以同情和尊重的话,那么对于这种“心理意义”上的“乔洛人”,略萨则更多地是给予讥讽和嘲笑。这样的一种情绪,或者可以追溯到略萨对自己父亲的态度上。在略萨眼中,他的父亲就属于后一类“乔洛人”。因为家庭背景,他的父亲在与略萨母亲的交往过程中,一直带有一种扭曲的嫉妒心理。在《水中鱼》中,略萨对父亲的这种扭曲心态曾这样回忆:“我母亲的家族对他来说,代表着他从来没有的东西,或者他的家族丧失了的东西;结果,他对我母亲的家族产生一种仇恨,因为随便什么借口就会流露出来,一旦发起脾气来就会破口大骂略萨家族。事实上,这些情绪在那个时代已经没有多少根据……”(p.22)
      
      这样来看,《酒吧长谈》中,略萨用贬讽的笔调塑造的贝尔穆德斯这样一个鲜活的“社会乔洛人”形象,可谓是这部作品在还原当时秘鲁社会现实方面最为出彩的一个亮点。而作为“结构现实主义”的大师,略萨在《酒吧长谈》中达到的高峰,当然不仅在于对社会细节进行了令人惊讶的重现。同时,与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这部厚重的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也令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略萨在叙事结构上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在1965年发表的《绿房子》里,略萨就展现出了娴熟的结构技巧。在这部作品中,略萨将整个故事切成五个片段,然后打乱重新拼接,构成了一幅抽象的“后现代主义画作”。这种创作手法构建起的故事,与电影“奇手”昆丁•塔伦蒂诺创作的“CULT类型”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到了《潘达累昂上校与劳军女郎》中,略萨则使用了“章节穿插”的手法:全书单数章节是主线,双数章节则是反映秘鲁社会不同侧面的小故事。略萨作品的译者孙家孟老师对此评价道,这种叙事结构“让作品所描绘的社会更富有立体感”。而在《酒吧长谈》中,略萨更是搭建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精巧的“涟漪状”叙事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小说的情节就好像水中掀起的涟漪一样,以两位主人公圣地亚哥和安布罗修的相遇为“波心”,并凭借两人的对话作为“骨架”而逐渐向外扩散蔓延,最终构建起了这部拥有四大部分、出场人物多达70多位的宏大作品。
      
      对于略萨来讲,叙事结构的选择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略萨这样表示,“作家要渐渐地给开始的裸体,即节目的出发点穿上衣裳,也就是用自己的想象力编织的五颜六色和厚重的服饰逐渐遮蔽裸露的身体。”然而,这并不表示,略萨就忽视了“服饰下的身体”,我们如果仔细去品味,都会发现在编织精美的“外衣”下,同样有着一具美得令人震撼的“胴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这本精心构建的《酒吧长谈》,还是那本仅属于传统叙事的《坏女孩的恶作剧》,都让略萨无愧于“讲故事的大师”这一称号。
      
      最后,给《酒吧长谈》注入了“伟大灵魂”的,恐怕是略萨对于祖国和拉丁美洲那复杂纠结的情感。在最近来沪举办的作品朗读会上,略萨坦诚自己的创作传统更多传承于西方文学,而非拉美自身的文化资源。所以,略萨才会“在巴黎发现拉丁美洲”(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演讲:《一个作家的证词》)。然而,我们丝毫不怀疑,略萨对于拉丁美洲和秘鲁有着深厚的爱,而他对祖国“不是失望,就是伤心”的叹息(《水中鱼》),恐怕也只是“怒其不争”后的一种宣泄。但这种复杂感情,正是回荡在略萨大部分作品中的情感主线,《酒吧长谈》当然也不外乎此吧。
      
      (刊于《书城》2011年8月号)
  •     巴尔加斯•略萨上大学时深受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影响,其文学一直有很强的“介入”意向。他的诺贝尔获奖词是:对权力结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很少有作家比他对政治集团的内幕更了如指掌。不过,虽然他了解最狡猾的政治手腕,但在竞选秘鲁总统时,却因过于坦诚败于藤森。当然,坦诚本就是作家创作伟大作品的魄力,政治家的“禁忌”。
      
      他的文学政治既宽松又简明,首先他反对“民族主义”——秘鲁是个多种族国家,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人类最大的缺点。其次他憎恨独裁,也不支持任何单一的意识形态。他反对不平等,更提倡宽容。略萨擅长虚构,塑造的角色比现实中的人还精于生活。他的小说以细节至胜,没有任何宣传说教。
      
      作为拉美文学的主将,略萨与科塔萨尔、马尔克斯不同,他小说中的“虚构”很少超出现实层面。他很清楚拉美文学比较取巧的主流是魔幻现实主义,其写作技巧—— 如何从现实层面到幻想层面进行合情合理地演变或骤变——他也是非常清楚的。不过他一直以现实来约束自己的“虚构”。认为小说的社会功能在于揭开现实的幕布,所以他更擅长虚构历史背后的现实存在性,并赋予它们强大“说服力”。他不追求“非虚构写作”,不愿借助于历史资料的可信性。他说自己最好的小说是那些虚构出来的小说,其中就包括这本《酒吧长谈》,这又与托马斯•伍尔夫不同说“最好的小说都是自传小说”完全相反。
      
      略萨小说的理念都隐藏在那本《给青年小说家的信》(1995年)中,此书有三章用于谈论小说的本质和小说家的职能。其后则谈了很多实用的写作技巧——不是创作方法,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连通管”技巧。这个技巧来自于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第二部第八章“农业博览会”。略萨是这样说的:“在一个场景中,发生了两件不同的事情,它们用交叉的方式叙述出来……这些不同的事件因为是连结在一个连通管系统中,就互相交流经验,并且在它们中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当这个统一体成为某种超越组成这个情节的各部分之和的时候,就有了连通管……”。其实这个“连通管”就是“对位法”,对位法的威力在于:使文章所意味的远大于写出来的各部分之和。
      
      《酒吧长谈》(1969年)的篇幅相当于《包法利夫人》的两倍,但通篇用对位法写成。故事的叙述者有两个,他们本身就构成对位:一个是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白人记者圣地亚哥•萨瓦拉,他心怀浪漫,热衷革命,为了家庭敝清关系,至财富和亲情于不顾。另一个是出身于贫穷家庭的黑人司机(给圣地亚哥的父亲开车)安布罗修•帕尔索,为了生活既当司机又当打手,并且甘愿成为男主人的泄欲工具。全书分四部,第一部还比较规矩,每章由他们分别叙述。第二部,他们的叙述就交叉挤进每一章里了,但是中间还有空行隔开。再往后就连空行也取消了。
      
      小说通过两个人物暗示:一个由独裁政权把持的社会必然流通种种扭曲的、腐蚀性很强的道德观。在这种道德观之下,人不是被物化,就是被异化。圣地亚哥•萨瓦拉既不与当局合作,又必须与自己的家庭决裂,他拒绝财富更意味着拒绝亲情,他的理想和作为在很多地方逼使他有违天性。他尽力而为仍力不从心。无论他最终得到什么,他永远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甚至走不上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他自己所谓的“总是倒霉”。安布罗修则与当局合作,随波逐流,过着“谁主沉浮”的生活,急功近利、奴颜婢膝、寡廉鲜耻、无所不为,总之以各种方式出卖自己。无论他们得到什么,命运都会把他们造就成碌碌无为的可怜虫模样,时代一旦脱轨,他们必然被摔出去碾碎。
      
      这本很厚的书一点也不显冗长,生动流畅,结构分明如镂空的宝盒。略萨这本小说主要还在于写人,本书大约写了七十多个不同的人物。我们在生活中所能辨认出来的人格不超过二十,在这本书中全能看到。略萨在写人的时候继承的是福克纳的技巧,用福克纳自己的说法就是:这些人物都是自己形成的,即以自己的粘土自我塑造出来的。因而,他们的命运得失成败都在他们的性格中写得清清楚楚,这样的角色能成倍增加我们对人的理解力。
  •      试想一下这幅图景:在秘鲁的某个下等酒吧里,一个衣冠楚楚的记者与一个衣衫褴褛的底层工人正在对饮,他们时而对峙、各怀心事,时而又仿佛如兄弟一般亲密无间……秘鲁著名作家略萨的长篇巨著《酒吧长谈》的序幕就是从这个场景拉开来,这部作品完成于1969年,一经发表即成为当时的畅销之作,可以把这部作品看做是略萨本人创作生涯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后,在小说的结构及创作技巧方面,略萨再无作品能出其右。《酒吧长谈》这部结构现实主义佳作格局浩瀚,气度绚烂,堪称是技法的盛宴。其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场景转换迅速,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难怪有人笑称此作为“小说创作技巧大全”。秘鲁这个国度在略萨的笔下缓缓舒展开来,狰狞的独裁者、热血的革命青年、同性恋资本家……一幅幅面孔在黑暗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酒吧长谈》共分四个部分,涉及的主要人物达70多个,其中大部分人物形象均是鲜活有力,跃然纸上。小说里以1948到1956年之间的秘鲁为大背景,以文学角度介入到现实之中,此时正值奥德利亚军事独裁时期,奥德利亚依靠发动政变上台,他本人对外谄媚,对内残暴凶狠,一度疯狂地镇压进步力量,视共产主义者与阿普腊为眼中钉,当时社会环境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并不为过。提起这段历史及小说创作的缘由时,略萨曾说道:“我是想在小说中描写带有奥德利亚8年统治特点的独裁政权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工作、爱情、梦想和志向所留下的影响。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了一条贯穿众多人物和情节的总线。”
       在《酒吧长谈》这部作品里,这条总线即两位主人公圣地亚哥和安布罗修,一个是大资本家之子、时刻拷问内心的失意记者,一个是毫无己见、随波逐浪的底层仆人,他们曾是主仆关系,但现在他们发现,对自己来说,对方竟是前所未有的陌生。在独裁时代的大背景下,两个人的对话成为线索贯穿全书始末,寥寥数语,却引出一桩桩关于政治、爱情、欲望、谋杀的故事,这些故事线索零乱,到最终又完整地契合在一起,从而个人遭遇与社会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略萨的大部分作品可读性颇高,其情节的设置与推演独具匠心,《酒吧长谈》亦不例外,故事略带悬疑特质,与其后作《谁是杀人犯》在某些主体和手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名报社的记者,略萨本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早在18岁左右就从事过社会案件的新闻采写工作,每天与警察、皮条客、流氓等人周旋,以便能得到第一手资料。不过,书中的圣地亚哥另一个身份是当地大资本家费尔民最宠爱的儿子,但他并不安于自己的身份,在爱情与政治环境的冲击下,他成为参加共产党左翼组织“卡魏德”的进步青年,后因此被捕,被父亲通过关系赎出后,他与家庭脱离关系,成为一名不得志、浑浑噩噩的小报记者。而另一位主人公安布罗修的命运更加不幸,出身贫寒,性格乖戾,时而谄媚时而残暴,他没有原则,为了金钱可以背叛一切,最终沦为资产阶级的工具,他是当时社会底层阶级的一个缩影,通过他的经历及其所见所思,整个社会的被层层剥离,一览无遗。安布罗修是费尔民的司机,也是他的泄欲工具;圣地亚哥是费尔民不听话的儿子,爱恨交织;略萨通过家庭的政治景观映射出秘鲁当时的环境,父权与教权社会缓慢运转成独裁者的狂欢盛宴,鲁是什么时候开始倒霉的,亲爱的圣地亚哥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幸的,这些问题被反复提起,在酒吧和狗场的上空飞,在所有人的内心里打转。
       略萨于2010年获取诺贝尔文学奖,其授奖辞为“他对权力结构的解析和对个体反抗、反叛和失败的犀利描写”,这段话用来形容《酒吧长谈》这部作品非常恰当,略萨曾经说过,反独裁是他一生的主题。政策高压的铁墙折射出欲望和人性的光影,长夜尚未告别,前路漫漫且无知己,所谓唾手可得的新生活,也许不过是另一场劫难而已。
      
  •     虽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结构主义的小说家,但他本身却活得像一个虚构人物。1990年,他竞选秘鲁总统失败,但同时,略萨获得了波士顿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博士称号。此后世界各大名校,如耶鲁、哈佛、 牛津,法国巴黎大学,均以颁发给他荣誉博士为荣。
      
      这是成名之后的略萨,在此前,青年略萨是银行职员、图书馆编目员、记者、广告电台新闻部主任以及守墓人,他同时做7份工作维持家计。需要略萨如此辛苦工作是因为他结婚甚早,19岁与舅妈的妹妹胡莉娅·乌尔吉蒂相爱结婚,10年后,他又爱上了自己的表妹帕特丽西娅·略萨·乌尔吉蒂,与妻子离婚后,与表妹结婚。
      
      在略萨竞选秘鲁总统期间,秘鲁国家电视台每日将他的的小说《继母颂》在黄金时段播送,其中涉及诸多性爱描写,主持人在读小说之前会警告父母让孩子离开电视机前,因为下面要播出的东西令人作呕。不同政党派别的心理学家认为略萨应当接受心理治疗。1990年3月13日一个竞选集会上,略萨刚刚登上主席台,就有一群捣乱分子用石头和鸡蛋向他打来。其中有个鸡蛋打碎在略萨妻子的前额上。
      
      略萨在竞选失败后曾说:“这个世界是由魔鬼统治的,谁介入政治,谁就和魔鬼签了契约。”他在组织政党参选期间,其他政客用极其肮脏的手段和狡诈的诡计对他造成极大的影响。就在略萨退出竞选前的两个月中,有六百多人死于政治暴力之中,杀人案多达三百多起。
      
      这便是略萨的祖国,按照他的说法:“造谣生事、卖官鬻爵、敲诈勒索、出卖告密、胡作非为,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象,污染了国内的生活。”不过这并非是略萨竞选时的情景,而是他在小说《酒吧长谈》里所描写的祖国。
      
      《酒吧长谈》中所描写的是1948年-1956年秘鲁由奥德利亚军事独裁统治时期的社会现实。由两位主角圣地亚哥·萨瓦拉和安布罗修·帕尔多在酒吧的对谈引出回忆,带出全篇故事。圣地亚哥是父亲是秘鲁大资产阶级,安布罗修曾是圣地亚哥父亲的司机。
      
      圣地亚哥是略萨自己的化身,在小说与现实中,他们都在奥德利亚将军上台后考入大学。在奥德利亚执政之后,他屠杀、监禁、流放了不少异见份子,其独裁的恐怖统治散布在秘鲁上下。
      
      进入大学之前,圣地亚哥与略萨都不甘愿只当公子哥,不愿意进入家人所安排的天主教大学,而是进入了一所平民学院,略萨目睹了社会中种种偏见与不平等,他希望同穷人一样,搞一次革命,给秘鲁人带来正义。小说中的圣地亚哥同样如是。在进入大学后,独裁政权捣毁有不妥协趋势的大学,略萨见证了许多教授流亡国外;在小说中,独裁政权一次搜捕便把学生投入监狱或流放异国。
      
      略萨同圣地亚哥一道加入了当时大学内名为“卡魏德”的共产党组织,他们成立小小的支部,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印刷反独裁政府的传单,在小说与现实中,略萨与圣地亚哥促成了声援电车工人的罢课。
      
      但略萨对共产主义一直有所保留,他的初衷是帮助穷人改善生活环境。虽然略萨当时并不是有名的作家,但他对文学的关注也使他质疑共产主义,斯大林专制时期,在文学领域内,党的官方美学理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使略萨首先对“卡魏德”失望的地方,他永远不能接受把文学创作变成党的理论的宣传手法,扼杀了幻想。
      
      他对共产主义的保留同样在圣地亚哥身上发生,在“卡魏德”组织内,学习共产主义的文学作品时,圣地亚哥便认为《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是一部乏味的小说,而为腐朽的法国作家纪德的《人间食物》做辩护,使得组织内的成员对他不坚定的态度颇有微词。圣地亚哥最终没有选择加入共产党,而是成为党的同情者。
      
      这似乎是略萨如今的变化的一个开端,曾支持卡斯特罗革命、身为格瓦拉派青年领袖,还作为狂热革命分子进入”古巴“朝圣”的略萨,在1960年参观古巴之后,放弃了原有的价值观,转向了自由主义。
      
      这只是略萨个人的转变,在秘鲁国内,略萨竞选总统期间,一个名为“光荣道路”的极左武装组织号召发起“无产阶级的武装与政治总罢工”。 该组织的指导思想是“武装夺取政权”,他们在山区实行“红色恐怖”,在首都利马的工厂、学校和贫民区办训练营,谋杀、绑架、置放炸弹、草菅人命,企图破坏选举进程。这是小说中圣地亚哥已无法看到的境况。
      
      在略萨参加“卡魏德”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认识了当时独裁政权中负责保安工作的头目。此人给略萨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是个矮小的人,五十多岁,面如羊皮,令人生厌。”他拿起了略萨组织内秘密印制的《卡魏德》小报,说:“哪篇文章是你们中的哪个人写的,你们在何处集会油印小报,你们支部进行何种密谋,我都了如指掌。”
      
      这时略萨决定写下《酒吧长谈》,书中与圣地亚哥对谈的安布罗修便曾是这位负责保安工作头目的打手。书中这位保安头目名为卡约·贝穆德斯,任奥德利亚将军政府内的内政部长,他豢养打手、培养特务,逮捕、拘禁、流放异见人士,操纵政府选举、伪造选票,为独裁统治者平压暴乱,清除党外人士。安布罗修在卡约的指使之下,强迫平民参加支持独裁者的集会,扰乱异见份子的聚会。
      
      两人的长谈在一个混乱的小酒吧展开,在圣地亚哥与安布罗修的对谈中, 卡约·贝穆德斯的恶性逐渐铺开。作为结构主义大师,略萨在《酒吧长谈》中同样用了精巧的结构,在圣地亚哥与安布罗修的对话中插入了另外四组对话,分别展示了对奥德利亚独裁政府统治时期的各个方面。
      
      这五组谈话没有时间顺序,也没有分章节,只是在谈话中插入谈话,略萨安排五组对话同时铺开,但又不是简单地将五组对话零散地嵌入其间,而是使用了诸多技巧。比如,在圣地亚哥与安布罗修的对话之间,若回忆到了一扇门,那故事就转入另外一个时空之中,在这扇门后所发生的故事。若安布罗修问了一个问题,下一个回答的则不是圣地亚哥,而是圣地亚哥所回忆的一段往事,往事里有另外的人物来回答这个问题。
      
      略萨的打破空间的限制,跳跃于现在和过去,手法精巧,转换之间毫无滞力,但依靠对话推动小说是有缺陷的。比如要明白现在说话的人是谁,说话之人就必须依靠一些手法来表明自己的身份,比如在对话中加入对谈之人的名字,或加入其他的语言提示。
      
      读者必须依靠对话之人首先给出的提示明白小说跳入了哪一段对话,而提示性的名称出现得太过于频繁,似乎会损坏小说美感,也让文本显得冗余。近600页的《酒吧长谈》,若删除了这种提示性的名字,则会少掉100页。这是结构大师在尝试新的写法之时必须留下的“缺陷”,若认定它是一种缺陷,那它便让文本变得冗长;若不认定它是一种缺陷,那它则是这种写作手法必须尝试的一种方式。它是好是坏,没有标准来判断。
      
      《酒吧长谈》展示了秘鲁在奥德利亚独裁执政的8年间所发展的社会动乱与恐怖统治。小说结构精巧,让人为之赞叹,但最让我有感触的是:在位者,如奥德利亚、卡约·贝穆德斯这样的“大人物”;在下者,如安布罗修这种“小人物”之间的关系。大人物为保全自己的利益,随意冒出一个念头,动一动手指,即有无数小人物跑出来,为他们四处卖命奔波,有更多不知姓名的人们的命运便被决定,他们被杀死、监禁、殴打、流放,在生与死,恐怖与危难中苦苦挣扎。
      
      我揣测那些大人物是否了解诸多生死只在他们的指尖?他们是不是像我们平日玩电脑游戏,指挥一群游戏人物与怪物杀得死去活来,自己在屏幕外获得刺激,目睹着无关自己的生与死。
      
      略萨曾说过,他恨秘鲁。他的书中反映的秘鲁现实让政府动怒,小说长期被禁止出版,在解禁之后又被焚烧,他曾一度被取消了秘鲁国籍。他说:“ 我的国家不是叫我生气,就是让我伤心”。他也曾怀疑自己对秘鲁的批评是否过于严厉而有失公允,但他知道,在这种批评之后是与祖国休戚相关,这种恨,总是浸渗着柔情。
  •     如果我说这是略萨最棒的小说,有没有人相信?《谁是杀人犯》作为读的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读后感觉不过如此,故事本身不足为奇,其反应的一些现象跟我的体验也相去甚远,倒是其中的叙述空缺以及同时对两个乃至以上的人对话的结构方式,让我不至于后悔一读。《潘上尉与劳军女郎》更多的是炫结构法,《胡丽安姨妈与作家》一书,读者更多的是从窥私的角度上过度拔高,跟追捧张爱玲的《小团圆》一样,《绿房子》让人读得痛苦劳累糊涂,《城市与狗》作为作者第一部小说,反而散发出活力与创造力,所写内容也有生命气息,很棒,但我认为,最能体现该作者水平和实力的,还是这部《酒吧长谈》,他以他高明的结构法则,为我们抽丝剥见,讲述一个类似悬疑的故事,给人很多意外,同时,也能够通过文本看出作者所反映的故事背景以及批判所指。
  •     很厚很厚的一本书,
      在我们学校图书馆居然从未被翻阅过,
      因为有很多页与页之间都还闭和着.
      我相信如果连我这么急性子的人都能耐心着将它看完,
      没有人会不爱上它的.
      所谓长谈,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你来我往的连串交流,
      略萨作为结构主义先锋作家,其创作让我领会到了另外一种叙述方式.
      圣地亚哥和安布罗修的直接对话占了很小的比例,
      且穿插于以一种第三视角叙述的内容当中,
      有时候那人就是圣地亚哥.有时候是安布罗修,有时候是玛丽地亚.
      就是因为各个人经历的事情不同,性格观念不同,
      即使同一个事情也会被说成完全不同的版本,
      而我们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真相的,
      相反地,我们在略萨设计的套环游戏中,正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
      谁会曾想到,金球,圣地亚哥的老爸,会和他司机安布罗修搞同性恋关系,
      谁又会想到是安布罗修杀了卡约的情人,
      而圣地亚哥被报社指派调查此案件,却不知杀人凶手就在眼前和他聊天.
      正是由于略萨在情节安排上先将种种假象置于读者前,
      我们才会被吸引着去揭示真相.
      小说涉及到了70多个人物,地位不等,有部长,长官也有妓女,雇工,
      力在揭露秘鲁在奥德利亚统治时期的社会的黑暗和混乱.
      金球和卡约代表了领导层内部的明争暗斗和其自身生活的不检点,
      而那些地位低下的妓女啊雇工啊却认钱不认事,违法犯罪的事照干不误,
      他们的眼里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却只有自己的温饱问题.
      还有一群象圣地亚哥的知识分子,处于两难境地,盲目不知自己该做什么抉择,既进步又堕落.
      
      其实我想说的就是读这部小说,你能体会到那种结构带来的优势,这的确是部很好的作品,希望大家能读一下.
      
  •   从这些人物里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   wiki体么。
  •   一直木有看
  •   豆娘现在很敏感啊,连写略萨都审好久,真服了。
  •   南美总是不缺少那些愤懑而柔情的作家、诗人;他们像安第斯山脉翱翔的雄鹰一样。
  •   他也曾怀疑自己对秘鲁的批评是否过于严厉而有失公允
  •   目前正在看,如不静下心来,可能显得比较吃力。需要理清思绪,才能进入略萨的庞大的结构中。现在努力着。
  •   本书和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一块开始看的,赫索格读完了,要开雨王,结果这书还没读完~~~~~~感觉文字很冗长~~~
  •   还是喜欢《城市与狗》多于《酒吧长谈》,虽然《酒》确实要优于《城》,但处女作里面的那种作者独有的东西,比起后期的巅峰与成熟更能打动我。
  •   我信,
  •   最棒的,你才给4星……怎么着也该给6星吧。
  •   天哪,居然只有一部评论,看过这书的人这么少吗?
  •   此人得奖后,这篇评论不会再寂寞了吧。
  •   有人有这本书的电子版吗?麻烦发给我一份,谢谢
    tomxzcn@gmail.com
  •   11月人民文学将出版
  •   我很早之前买米勒的《北回归线》时看到这本书,顺手买了,不错。而且略萨的气质看起来很像007。
  •   再版了啊。
  •   是的,99引进,下月上市
  •   有电子版吗?
    麻烦发我一份
    nihaotingzi@126.com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83804/
  •   有电子版吗?你懂的,谢谢!
    wangcy163@163.com
  •   略萨的书也要电子版,LS的两位没事吧。
    还有LZ,书评不是这样写的,你这完全是书透,略萨的作品就是从结构到内容一点点抽丝剥茧才最有魅力,而且即使要透也应该是为了服务于对略萨结构现实主义的分析为目的。
  •   真情的说,偶没这个才情,LS贡献一篇呗~
  •   嘿嘿,我没别的意思,我只是觉得这样透了以后,别人可能对略萨不是那么感兴趣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读略萨,认识略萨,喜欢略萨的文字,我承认我是个略萨粉儿,哈哈。
    PS:略萨别的书读过吗?强烈建议读读啊,除了《绿房子》难读,剩下的都比酒吧长谈好读的。
  •   自从毕了业没了图书馆的资源,就没接触过其他作品了。。。
  •   那就买嘛,99书城搞活动的时候,还是蛮便宜的,嘿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