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孤独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琦君  页数:312  
Tag标签:无  

前言

  前些日子,参加一对夫妻的结婚三十周年纪念酒会,全体嘉宾举杯祝 贺这对“新人”福禄寿喜“四归一”。人人喜溢眉宇之时,“新娘”干了 一杯酒,皱了下眉,却又笑嘻嘻地说:“今天若不是各位的好意,我们根 本不会记得这个纪念日。在海外的儿女们更不会记得。想想我们几十年夫 妻,还从没像今天这般举‘杯’齐眉过呢。”“新郎”也接着说:“可不 是吗?年轻时,太太忙于生儿育女,我忙于挣钱养家小。如今儿婚女嫁,剩 下了二老,正应当享点清福了。没想到两个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却是 越看越有气,这真叫不是冤家不碰头。”说得朋友们哈哈大笑。 莫看宾主都在笑,每张笑容的后面可能都有一把辛酸泪呢。夫妻携手 同行了数十年,患难相共,艰苦备尝,理应相互体贴,相互感激才是,怎 么会彼此越看越有气呢?是否由于儿女们远离,膝下空虚,形骸的忙碌一停 止,心灵的空虚顿起。而对儿女的牵肠挂肚,似非夫妻之情所能慰藉?心情 欠佳时,双方于辞色之间也就格外苛求,因而感到不愉快。愈不愉快就愈 苛求,夫妻反成了感情不能沟通的冤家了。这不能不说是生为现代人深沉 的悲哀。 回想聚族而居的农业社会,女儿长大了嫁在邻近村庄,三天两头可以 回娘家探望。儿子娶了媳妇,不用说是和父母同住。在含饴弄孙、终日忙 碌之余,老伴儿体不体贴根本不放在心上。即使有点不快,当着小辈们不 好发作,转个身也就忘了。今天的老夫老妻正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物,当 年的结合也是经过自由恋爱的“文明婚姻”,双方的优点在婚前已一清二 楚,缺点却在婚后愈来愈不必隐瞒,也就愈看愈不胜今昔之感。 朋友可以合则留,不合则去,夫妻已过了大半辈子,还能不合则去吗? 于是彼此之间不由得起了隔离感,这份隔离感,实有赖于子女们的缓冲和 协调,偏偏子女们又都各奔前程。无怪乎有许多空闲的老年人都喜欢养小 动物。一只善解人意的猫或忠心耿耿的狗,不但可以驱除寂寞,还可代替 儿女做协调人。因为它们憨憨傻傻的举动,常常是二老的话题,也就成了 彼此传递心声的桥梁。 另有一种情况却又与此不同。最近去看一对刚从国外归来的夫妇。他 们住在郊区,新居布置得淡雅宜人。窗帘、地毯、沙发色泽调和。先生每 天进城上班,妻子一个人在家,正可以悠闲地做点孩子幼小时想做而没时 间做的事,想看而没时间看的书。却没想到她幽幽地叹了口气说:“你不 知道,我住在自己一手布置的屋子里,一点也不快乐,却感到好孤单。” 我吃惊地问:“是不是太寂寞了?’’她摇摇头说:“不是的,我只是觉得 结婚二十多年,我似乎没有得到关爱过,孩子正在求学,我不愿使他难过 。”她热泪盈眶,我真不知如何劝慰她。只得说:“为什么不去学学画或 插花以排遣时间呢?忙一点就好了。”她又摇摇头说:“失去了那一点最最 企盼的关爱,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了。”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 有些夫妻之间,并没有什么难解的症结,就是那份彼此封闭的孤绝感 令人难堪。一对结婚二十余年的夫妻,却是愈处愈生疏,这是可能的吗?是 过分安定的生活,使他们失去了冲击力,因而也失去了共同生活的情趣吗? 是女性的自尊心和男性的优越感起了抵触吗?还是在最相爱的时候,也会使 彼此痛苦呢?我茫然了。 记得有一篇论孤独的文章,作者是一位美国牧师,他感慨地说到处今 之世,为孤独所苦的人愈来愈多。即使夫妻相依相守,彼此仍是孤独的。 原因是爱得愈深,就愈觉得孤独。比如说终宵不寐,听到你床头人鼾声大 作,心里就充满了恼怒和怨气,觉得自己被忽视了,被冷落了。想着要是 他(她)能多爱我一分,多了解我一分,该多好呢?可是那位作者最后语重心 长地说:“孤独感发自人性深处,是心灵的觉醒,更是一件极为贵重的礼 物,因为能体会孤独的人才能爱。两个极为孤独的人,在最后必被逼共同 分担忧患与痛苦,希望与失望,因而更了解相亲相爱的真谛。” 我也觉得孤独使心灵纯化。把世界一切纷纷扰扰都看作过眼云烟,盼 望的还是如何驱除孤独。此所以一对老年夫妻纵使愈看愈不顺眼,还是得 共同分担忧患,而终于有难解难分的恩情。 按西方的习俗,象征二十年以上的婚姻都是坚固、晶莹的东西,如金 、银、珊瑚、珍珠、宝石等等。我以为珍珠尤足以象征夫妻的结合。阿拉 伯的诗人说,在一个夏天的夜晚,当牡蛎出现于海面上时,一滴露水落进 它的心脏,变成了一颗珍珠。这当然是诗人的美丽想像。其实,珍珠的形 成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据说是一粒砂子侵人牡蛎体内,牡蛎为了要排除这 粒障碍物,辛苦地蠕动着身体,而障碍物并不能排除,牡蛎体内反而分泌 一种液体,将砂子包裹起来,液体凝固以后,就成了圆润的珍珠。排除时 所付出的努力愈多,形成的珍珠愈大愈圆润。正如一对夫妻,彼此不断地 挑剔、冲突、恼怒,而终至适应、融合,最后领悟了爱的真谛,那就是一 粒晶莹的珍珠。 我在夏威夷结识一对美国夫妇,妻子比丈夫整整大二十岁。当那位太 太不在身边时,先生就幽默地自称为“单身汉”。他的姓是Belcher,与 Bachelor字形与音都有点近似。当他与太太在一起时,却是十分亲热。不 管是真情或演戏,他们已注定了是一对老伴儿。这位先生四十余,太太已 六十余,他们有一个二十多岁的独生子。夫妻年龄差别虽大,看去却非常 融洽幸福。我在想,当春秋正盛的丈夫伴着高龄的妻子散步时,他们之间 会不会有一份隔绝感,而彼此都觉得孤独呢?我继而又想,纵然有,他们也 只有相互慰藉,因为他们是夫妻,是终身的伴侣。 我牢牢记得《约翰·克利斯多夫》里的一段话:“能找到了一颗灵魂 ,在苦难中有所偎依。找到了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在惊魂未定之 时得以喘息一会,不复孤独。因你可把整个生命托付在他手里,他也把他 的生命托付在你手里。当他酣睡时,你为他警戒;你酣睡时,他为你警戒 。当你衰老了,多年的人生重负使你感到厌倦时,能够在他的身上再生而 回复你的青春与朝气。用他的眼睛去体会万象回春的世界,用他的感官去 抓住瞬息即逝的美景,用他的心灵去领略生活的壮美。即使受苦也要和他 一起受苦,只要生死相共,即使痛苦,也成欢乐了。” 这真可作为老夫老妻的座右铭。中国人说得好:“年少夫妻老来伴。 ”“满床儿女不及半床夫。”还是以爱来驱除孤独吧!

内容概要

这里,有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这里,有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这里,有最具有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这里,有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美文,尽收“百合文丛”中!本书为系列之一,收录了著名作家琦君的经典散文。    本书收录了旅美台湾女作家琦君散文作品共61篇。琦君的散文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对于琦君来说,浙江永嘉、台湾、美东纽约和纽泽西分占了她生命的三个时期,广义来说都是“乡”,而琦君也毫无保留地写下了故乡民情、台湾风情、旅美心情。她把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感情浓烈真挚,文风质朴平实,笔调清丽雅洁,于平淡中见深沉。

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1917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瞿溪乡,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浙江瓯海瞿溪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书籍目录

爱与孤独(代序)三更有梦  烟愁  三更有梦书当枕  桂花雨  细雨灯花落  千里怀人月在峰  与我同车  留予他年说梦痕  母亲的书  母心似天空  灯景旧情怀  水是故乡甜  母亲的金手表万水千山  此处有仙桃  玻璃笔  我爱动物  泪珠与珍珠  母心·佛心  一袭青衫  妈妈银行  万水千山师友情  梦中的饼干屋  永是有情人亲情似海  外公  父亲  云居书屋  油鼻子与父亲的旱烟筒  母亲  毛衣  金盒子  春草池塘  我的另一半  “我的另一半”补述  遥寄楠儿  病中致儿书春风化雨  吾师  家庭教师  启蒙师  不见是见 见亦无见  圣诞夜  怀念两位中学老师  八十八分  生一代一双人  春风化雨  鹧鸪天  三十年点滴念师恩辰星寥落一点心愿编后记

章节摘录

  千里怀人月在峰 在台北时,每天上午十时和下午三时许,我总是竖起耳朵听楼下邮差 自行车戛然而止、和丢信件人信箱的熟稔声音,就飞奔下楼取信。我是这 幢公寓里信件较多的人,因此几位邮差先生都认得我,其中一位还曾有一 度师生之谊,见面总要互道一声“早”或“好”,态度都非常亲切。无论 星期假日、大风大雨、无论信封上地址如何错误,信件都会由绿衣人小心 谨慎地递到你手中。使你满怀感谢与欣喜,觉得台湾的邮政服务,确实是 很周到的。身为中国人,若因懒于作书,而放弃了这分最温暖的享受,实 在太可惜了。尽管在此忙碌快节奏的工商业社会中,有电话录音可以代替 笔,可是笔墨文字所传递的灵犀一点,意味情趣与“闻其声如见其人”的 电化工具究竟不同。古人说“书信是千里面目”,并不一定指书中文笔之 美、书法之工,也是指的那份亲切感。不然的话,为什么旧时代的人写信 ,一开头都要说“如握”“如晤”,“奉书快如觌面”呢? 自从来到欧洲,和朋友亲人都离得那么远,万里来鸿,更是珍贵。每 天上午九时半,外子一定会从办公室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收到谁谁的信 ,没收到谁谁的信,大致总不会令我太失望。如果是儿子的信,他就在电 话中念给我听:“爸妈你们好,请保重身体,我们一切都好,家中一切都 好,请放心。”西瓜大的字在纸上滚出那么多个“好”字,每回都大同小 异,使我放心之至,以后也不要他再念了。至于朋友们的信呢?就得盼到晚 上七时他到家时才能拜读,但这一整天我都以非常快乐的心情读书工作, 因为晚间还有一件最最快乐的事——读友人书。 只因我们的住处有点“边远地区”,信件要晚两天到达,所以亲友的 信都寄外子办公室,发信也托他带到城区投邮。我是个急性子,什么都希 望快速。其实朋友们收到我信,哪会计较邮程?我只要收到朋友们的信,又 何必计算他们是哪一天发的呢?如能彼此不断地写,就可以彼此不断地收到 信了。想通以后,就将寓所地址告诉朋友,有的信就直接寄到家中。因此 在九时半外子的电话以后,又多了一个盼信的时间——十二时左右。这里 的邮差是穿蓝灰色制服的,在感觉上就没有台湾的绿衣人醒目与熟悉。我 每回从窗子里望出去,看他把邮车停得很远,然后背着邮包懒洋洋地走上 斜坡,有时在对面一排房子送完就走了。再过好半天,才又走到这边来。 我起初奇怪他们怎么这样不经济时间,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分区很细,两 对街的信件并不属于同一人送。(分区愈细,用的邮差人数愈多,每人的工 作时间愈短,而州政府的负担也愈重。但不如此的话,就是失业人数愈多 了。)洋人穿上制服,远远望去,在我这个东方人眼中,是分不大清的,怎 么知道刚才对街那个邮差,和以后来这边的并非同一人呢?搞清楚以后,我 也会连忙赶出去,无论有没有我的信,都向他说声“早”,以享受在台湾 的那份亲切感。无论如何,他们冒着风霜雨雪,给人们传递佳音,这一分 辛劳,总是令人心感不已的。 我认为读信和写信是人生最大快乐之一。这种经验,在我童年时期, 就深深体会到了。那时母亲带着我在故乡,父亲和哥哥在北平。一封信来 回往往要一个月以上。父亲和哥哥的来信,在母亲和我心目中,岂止万金 而已。那时乡村的邮差要四五天或一周才来一次。大约是星期三有邮差。 我们寄北平的信,必得赶在邮差来前写好,以艇当面交他带到城里寄发。 母亲是个乡村妇女,看来好像从不关心究竟是星期几的,可是每到星期三 ,她一大早就会自言自语地念起来:“今天是礼拜三吧,今天是礼拜三啊 。”到了中午时分,我总站在后门口,手里捏着写好的信,眼睛越过稻田 ,远远望向小汽轮到达的埠头。耳中听见汽笛嘟嘟之声,心也跟着跳个不 停。看见摇曳的稻子尖或翻腾的麦浪中,绿衣邮差远远走来,就高声喊: “妈妈,邮差来了,邮差来了。”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听我喊,偏偏一 声也不回答,却不住地把脸转向窗口向外张望,邮差是不是来了,她早已 看得清清楚楚。她就是不作声,就这么一分一秒地等着。其实她尽可命令 我赶上前去取信,我也应当自己跑去迎接邮差。但我没有跑去,母亲和我 的心情是一样的。要把盼待快乐的时间延长一点点,以接受更多的快乐或 承当没有来信的失望。在我的记忆里,总是失望的时候居多。因为哥哥久 病不能多写信,而天下的父亲,好像都不是勤于写家书的人。这种不快乐 ,七八岁的我,转个身就会忘记,在母亲就不一样了。她暗淡的神情,总 要等父亲的信真正到达时才会开颜。她先让我把信念给她听,我一板一眼 地念着,有时还故意停顿一下,瞄一下母亲的脸容,她好像笑眯眯的,又 好像有点忧愁。我停得太久了,她就会说:“再念嘛。”念完了,就叫我 收在碗橱正中抽屉里,要夹在黄历的当中。等她做完所有的事,把一双湿 漉漉的手,用蓝布围裙擦得干干净净,才拉开抽屉取出信来,就着菜油灯 光,仔仔细细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有时也会埋怨一声:“你爸爸的字像画 符似的,好难猜。”念完了,就用手帕包了塞在贴身衬褂口袋里。晚上临 睡以前,还会再取出念一遍。那时候,我脑子里没有“情书”“爱情”这 种字眼,但我知道母亲心里好快乐,我可以趁此机会要求她多给我吃几块 枣子糕、麦芽糖,也可以多和小朋友在后门摸田螺而不会挨骂。亲友邻居 来时,她总要把信掏出来给大家看。直到下封信到时,才把前一封信放在 枕头下面。有一次,她一时忘记,洗衬衣时没把信取出来,被水浸湿了。 她好懊恼,把它小心翼翼地摊平,用石子压了在太阳下晒干再收好。信纸 上水渍斑斑,好像是母亲的泪痕点点。我看在眼里,心中也酸酸的。暗地 对自己说,长大以后,万一离开母亲,去外地读书,一定要多多给母亲写 信,免她担忧。这一点,我后来确实做到了。那时我给父亲和哥哥的信, 都写得好长好长。文言白话夹杂,但开头一定是“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收尾一定是“肃此谨叩福安”。不像现在儿子给我们的信,“爸妈您好 ”就交代了。有时母亲也叫我以她的口气替她写,我总是写不好,母亲只 好请我的家庭教师代笔,母亲说得很多,老师写来只有寥寥数语。我怀疑 地问:“老师,您都把妈妈的话写上去了吗?”老师笑笑说:“写了写了。 文言信就是这点好,情意深,字句少。”父亲来信,却总责备我信写得不 够文言,字写得没有“帖意”。但无论如何,我自信给父亲的信是文情并 茂的,他只是不夸我罢了。 P26-29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爱与孤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3条)

 
 

  •   一直都很喜欢琦君的作品。这本书买了两次,自己买了一次,还送人买了一次,真的内容非常生动动人。看过琦君的很多作品,都非常的喜欢。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1917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瞿溪乡,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浙江瓯海瞿溪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分享一部分书摘:千里怀人月在峰 在台北时,每天上午十时和下午三时许,我总是竖起耳朵听楼下邮差 自行车戛然而止、和丢信件人信箱的熟稔声音,就飞奔下楼取信。我是这 幢公寓里信件较多的人,因此几位邮差先生都认得我,其中一位还曾有一 度师生之谊,见面总要互道一声“早”或“好”,态度都非常亲切。无论 星期假日、大风大雨、无论信封上地址如何错误,信件都会由绿衣人小心 谨慎地递到你手中。使你满怀感谢与欣喜,觉得台湾的邮政服务,确实是 很周到的。身为中国人,若因懒于作书,而放弃了这分最温暖的享受,实 在太可惜了。尽管在此忙碌快节奏的工商业社会中,有电话录音可以代替 笔,可是笔墨文字所传递的灵犀一点,意味情趣与“闻其声如见其人”的 电化工具究竟不同。古人说“书信是千里面目”,并不一定指书中文笔之 美、书法之工,也是指的那份亲切感。不然的话,为什么旧时代的人写信 ,一开头都要说“如握”“如晤”,“奉书快如觌面”呢? 自从来到欧洲,和朋友亲人都离得那么远,万里来鸿,更是珍贵。每 天上午九时半,外子一定会从办公室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收到谁谁的信 ,没收到谁谁的信,大致总不会令我太失望。如果是儿子的信,他就在电 话中念给我听:“爸妈你们好,请保重身体,我们一切都好,家中一切都 好,请放心。”西瓜大的字在纸上滚出那么多个“好”字,每回都大同小 异,使我放心之至,以后也不要他再念了。至于朋友们的信呢?就得盼到晚 上七时他到家时才能拜读,但这一整天我都以非常快乐的心情读书工作, 因为晚间还有一件最最快乐的事——读友人书。 只因我们的住处有点“边远地区”,信件要晚两天到达,所以亲友的 信都寄外子办公室,发信也托他带到城区投邮。我是个急性子,什么都希 望快速。其实朋友们收到我信,哪会计较邮程?我只要收到朋友们的信,又 何必计算他们是哪一天发的呢?如能彼此不断地写,就可以彼此不断地收到 信了。想通以后,就将寓所地址告诉朋友,有的信就直接寄到家中。因此 在九时半外子的电话以后,又多了一个盼信的时间——十二时左右。这里 的邮差是穿蓝灰色制服的,在感觉上就没有台湾的绿衣人醒目与熟悉。我 每回从窗子里望出去,看他把邮车停得很远,然后背着邮包懒洋洋地走上 斜坡,有时在对面一排房子送完就走了。再过好半天,才又走到这边来。 我起初奇怪他们怎么这样不经济时间,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分区很细,两 对街的信件并不属于同一人送。(分区愈细,用的邮差人数愈多,每人的工 作时间愈短,而州政府的负担也愈重。但不如此的话,就是失业人数愈多 了。)洋人穿上制服,远远望去,在我这个东方人眼中,是分不大清的,怎 么知道刚才对街那个邮差,和以后来这边的并非同一人呢?搞清楚以后,我 也会连忙赶出去,无论有没有我的信,都向他说声“早”,以享受在台湾 的那份亲切感。无论如何,他们冒着风霜雨雪,给人们传递佳音,这一分 辛劳,总是令人心感不已的。 我认为读信和写信是人生最大快乐之一。这种经验,在我童年时期, 就深深体会到了。那时母亲带着我在故乡,父亲和哥哥在北平。一封信来 回往往要一个月以上。父亲和哥哥的来信,在母亲和我心目中,岂止万金 而已。那时乡村的邮差要四五天或一周才来一次。大约是星期三有邮差。 我们寄北平的信,必得赶在邮差来前写好,以艇当面交他带到城里寄发。 母亲是个乡村妇女,看来好像从不关心究竟是星期几的,可是每到星期三 ,她一大早就会自言自语地念起来:“今天是礼拜三吧,今天是礼拜三啊 。”到了中午时分,我总站在后门口,手里捏着写好的信,眼睛越过稻田 ,远远望向小汽轮到达的埠头。耳中听见汽笛嘟嘟之声,心也跟着跳个不 停。看见摇曳的稻子尖或翻腾的麦浪中,绿衣邮差远远走来,就高声喊: “妈妈,邮差来了,邮差来了。”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听我喊,偏偏一 声也不回答,却不住地把脸转向窗口向外张望,邮差是不是来了,她早已 看得清清楚楚。她就是不作声,就这么一分一秒地等着。其实她尽可命令 我赶上前去取信,我也应当自己跑去迎接邮差。但我没有跑去,母亲和我 的心情是一样的。要把盼待快乐的时间延长一点点,以接受更多的快乐或 承当没有来信的失望。在我的记忆里,总是失望的时候居多。因为哥哥久 病不能多写信,而天下的父亲,好像都不是勤于写家书的人。这种不快乐 ,七八岁的我,转个身就会忘记,在母亲就不一样了。她暗淡的神情,总 要等父亲的信真正到达时才会开颜。她先让我把信念给她听,我一板一眼 地念着,有时还故意停顿一下,瞄一下母亲的脸容,她好像笑眯眯的,又 好像有点忧愁。我停得太久了,她就会说:“再念嘛。”念完了,就叫我 收在碗橱正中抽屉里,要夹在黄历的当中。等她做完所有的事,把一双湿 漉漉的手,用蓝布围裙擦得干干净净,才拉开抽屉取出信来,就着菜油灯 光,仔仔细细一个字一个字地念。有时也会埋怨一声:“你爸爸的字像画 符似的,好难猜。”念完了,就用手帕包了塞在贴身衬褂口袋里。晚上临 睡以前,还会再取出念一遍。那时候,我脑子里没有“情书”“爱情”这 种字眼,但我知道母亲心里好快乐,我可以趁此机会要求她多给我吃几块 枣子糕、麦芽糖,也可以多和小朋友在后门摸田螺而不会挨骂。亲友邻居 来时,她总要把信掏出来给大家看。直到下封信到时,才把前一封信放在 枕头下面。有一次,她一时忘记,洗衬衣时没把信取出来,被水浸湿了。 她好懊恼,把它小心翼翼地摊平,用石子压了在太阳下晒干再收好。信纸 上水渍斑斑,好像是母亲的泪痕点点。我看在眼里,心中也酸酸的。暗地 对自己说,长大以后,万一离开母亲,去外地读书,一定要多多给母亲写 信,免她担忧。这一点,我后来确实做到了。那时我给父亲和哥哥的信, 都写得好长好长。文言白话夹杂,但开头一定是“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收尾一定是“肃此谨叩福安”。不像现在儿子给我们的信,“爸妈您好 ”就交代了。有时母亲也叫我以她的口气替她写,我总是写不好,母亲只 好请我的家庭教师代笔,母亲说得很多,老师写来只有寥寥数语。我怀疑 地问:“老师,您都把妈妈的话写上去了吗?”老师笑笑说:“写了写了。 文言信就是这点好,情意深,字句少。”父亲来信,却总责备我信写得不 够文言,字写得没有“帖意”。但无论如何,我自信给父亲的信是文情并 茂的,他只是不夸我罢了。 P26-29
  •   琦君的散文《桂花雨》,写得很美,把童年的花香与无忧的快乐和简单的愿望写得像一幅画,后来买了一本她的散文《爱与孤独》,入手已经很久的一本书了,今天终于把它读完了!先庆祝一下,嘎嘎!

    以前对琦君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桂花雨》,但是当我翻开《爱与孤独》之后,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由黑白照片堆叠出的,温情隐透出伤感的回忆的世界。我开始对她的内心世界有了一些些的了解,尤其是她对于自己的母亲的那种爱,对二妈种种嚣张做法的宽容,对那个对待母亲变了心,对待琦君却倾注一腔爱的父亲的怀念(后来琦君写了《橘子红了》),对待父母之间情感的别样视角,对待直到那个去世也没能最后送别的哥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那梦中的“饼干屋”,那关于故乡的种种情愫,都用一种平实淡定的笔墨娓娓道来,波澜不惊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琦君的文字很舒缓,像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心中,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琦君有一颗禅心,直到今天,她依然不会怨恨自己的二妈从母亲身边夺走父亲,使她在自己手足情深的哥哥弥留之际都不能够见上一面,她是慈悲的从文字中就能看到,所以她才会坚定地认为母亲对父亲的等待看似孤独,其实那应该是父母之间的深刻的爱情使然!

    有时,琦君的文字也是清爽明快的,《我的另一半》《我的另一半补述》就写得诙谐幽默,尤其是《与我同车》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又有一位朋友说,坐上驾驶座后,先要深呼吸三下,然后气沉丹田,全神贯注,双手不可离方向盘,右脚不可离油门;与人挥手说再见时,脖子仍得直直的,不可扭过去。百分之百机器人姿势。他仔细听着,一副心领神会的样子。上车坐定以后,果然运气一番,紧紧抿双唇,一脸的严肃。再慢慢举起右手,双目注视手心,缓缓向上转动才把手心贴在排档上,再向右移四十五度,从容地一扳。我一看,这不是太极拳里‘云手’的招式吗?对于太极拳,他已颇有‘功夫’,原来他是一通百通,可以运用在开车上。”

    虽然书名叫做《爱与孤独》,其实在琦君心中,有爱就不会孤独
  •   我已经越过了那一段年少孤骜的季节,从那些繁华绮丽的梦境中脱身而出,逐渐走向平静和淡远.在此间,我得以静下心来,慢慢读一本好书,心里逐渐变得开阔,明亮和温暖.这本书,就是<<爱与孤独>>.我想少有一个作家会像琦君般,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却如此宽厚平和,心地明亮,一如窗前的灯火.她笔下那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都让我为之深深感动.犹记得读<<童仙伯伯>>一文,描述到琦君那年少的哥哥不幸早逝后,一直很宠爱两兄妹的童仙伯伯失声痛哭,埋怨着自己为什么不上北平救他;还有最后一个场景中,失去了哥哥的妹妹终于在童仙伯伯的鼓励下勇敢地独自渡过湍急的小溪,而童仙伯伯却站在她身后,以一种守望的姿态,站了很久,很久.真的无法描述读完此篇的感动,只记得连是合上书后才发现自己泪水涟涟.正是因为<<童仙伯伯>>,我认识了琦君,也有缘与<<爱与孤独>>相遇了.书里,记录着琦君年少的生活,与亲人,尤其是母亲与哥哥的相亲相伴.亦记录了求学历程中友善的师长和长大后结交的知心文友,还有许多平凡的人物.她笔下的一切都那么自然,不饰雕琢,真真正正发自肺腑.犹如倾听一位宽厚的老者,缓缓讲述自己这一生的故事,平静而丰饶.比如<<一生一代一双人>>里,讲述老师和师母真挚深切的感情,虽膝下无儿无女,两人却至始至终互相扶持.有一个情节,老师与师母吵嘴后,因为师母不肯烧饭,老师便与琦君一起去吃面,回家时却不忘揣上四个热腾腾的肉包子,而至家里,师母又早已倚门等候了.相濡以沫,大概就是这样了.想想,乱世中清贫的两人,不埋怨,不强求,默默地相爱,静静地生活.这种感动,又怎么会是那些声势浩大的爱情所能比拟的?而<<一回相见一回老>>中,个性爽朗独立,热爱生活的沉樱姊,对什么事都看得很开.一个老人,在异国生活,逛市场,去图书馆看书,做许多有趣的小玩艺儿,却终不免垂垂老去,每次相见之时,都更加年老体弱,从手抖不能写信,到坐轮椅,到进老人院,最后思路不清,再也无法应答朋友和亲人的关爱,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昏睡与清醒的交替间,回忆着旧时往事.每每读至此,五味沉杂,感动难以言表,为沉樱姊,为琦君.爱,是如此,孤独,是如此.书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在爱的背后,亦有深刻的孤独,在孤独背后,却又有更强大更深厚的爱在支持着.每一个人,都会老去,都会死,然而,平凡的他们,都已经在这本书里,留下了一个个宽厚的微笑.这是一本属于仁者的书,属于善良和温暖的书,也属于爱,属于孤独.已经不必再说了,只是读着后记里,琦君往生以后,她深爱的丈夫独守在他们曾经的住处,整理琦君的遗物,想到刚在文章中看到,她称他为"外子",说着他的为人,谈论他的种种趣事,真不相信,这位心性善良平和的文学大师,已经走了.11.24愿读此书的人,都能有如此透彻温暖的人生.
  •   有点惭愧怎么不识琦君,相见恨晚阿!爱与孤独!有爱的人本不该孤独阿,看看吧,爱不仅仅是激情澎湃,还有平淡中的相依相偎。“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深厚的文化功底,让我在浮躁中找到些许宁静。美丽的文字,毫无矫揉造作之嫌。深厚的人生!
  •   首先要说书真的是有蛮脏的!一个巨大的脚印,我还以为是花纹咧!==!但是内容一如既往的好,若干年前爷爷在旧货摊子上给我带回一本盗版的琦君散文,我看书不多,唯独那本书是看了又看,从此与琦君的文章结下不解之缘,市面上凡是能买的我都买回来了,心情郁闷烦躁的时候,那绝对是最好的安慰和鼓励!不要以为琦君是台湾散文家文章里面就是一些软绵绵的无病呻吟的东西,绝对不是!!!琦君的文章很有深度和力度的!这与作者的经历分不开的,琦君用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感恩的心情来来缅怀过去的人和事,很让人有所触动!更主要的是。读她的文章,心灵就如同沐浴在春天早上9点的阳光之中,很是惬意啊!
  •   特别喜欢琦君的书,不经意间看到《母亲的金手表》一书,朴素深沉的思乡怀念情感,看着内心踏实极了。《爱与孤独》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更是看着温暖:人生各在烦恼中过活,但必须极肯定人生,乃能承受一切幻灭转变,不为所动,随时赋予环境以新意义,新追求,超脱命运,不为命运所玩”。
  •   很喜欢这本书,真是买对了。
    当年喜欢琦君的一篇文章,是讲故乡与母亲,很亲切,来自语文课本。
    很欣赏宝岛台湾的女性写的文字,席慕容,三毛,琦君,温婉美好会生活。
    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对婚姻的思考,很好。
  •   这次,买这本书是送我的好友。
    对于一本好书,你总希望她能所遇得宜,可以获得与作品本身相称的地位和评价。当然,这是一个理想者的想法。书的遭遇与人无异,人有怀才不遇,书也有明珠暗藏。琦君便是如此。去年,我在武汉购书偶得《爱与孤独》,当时真是大诧异,对于港台文学,我常常是自诩颇多知见。竟然,一再错过琦君文字,何况是一等一的好文字。
    琦君者在大陆受的古典蒙学教育,在文革前便去了台湾。琦君文章有《一袭青衫》,便是纪念已故师长,写得极为深情。平静、冲淡、古雅、白描,不乏细节的细腻,不乏开阔的笔力,这是最美的语文,也是最真的深情,藉以一条台湾海峡得以安妥保存。
    我若是检讨自己错过不该错过的文字,怕是“琦君”名字作用,长久以来,我当她是琼瑶一路,故屡屡错过。
    我真想与每一个在此网页停留的人分享一段琦君文字,但是我手中没有书,我的那本也迫不及待的送了与人。
    琦君让我明白,打动读者内心的好文章不是技巧而是赤忱的心,但绝不是捧着热乎乎的心脏来吓人,而是节制、隐忍、不矫情、不讴歌。琦君估计从不做如是想。所以最上文章得之天然。
  •   读琦君的散文,总是不知不觉会热泪盈眶.细腻的文笔,真挚感情的流露,慢慢软化我日益淡漠的心.感谢她,象我的一个从未见过面的朋友,给我心灵的温暖.
  •   读琦君的散文就像是翻看老旧的照片,虽然都是往事的记忆,给人的却是温馨的感觉。故乡、母亲、童年、朋友是琦君散文最为常见的内容,但并不累赘。一页页的翻看,可以看出她的成长过程,可以感受到她对往事,对故人的深深眷恋和怀念。真是“无论走到哪,都忘不了那道地的家乡味”。
  •   琦君的散文不错,本书分童年,亲情,师情几部分,不过有些经典的好像没有收录。有些遗憾
  •   琦君的文字温暖真诚,《爱与孤独》这本散文集非常值得一看
  •   本书收录了琦君多篇的散文,并分成几大类,琦君清雅、细腻的文笔很值得细细地品味。不过该书每页上都加了批注,而对于是否需要这样加批注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纸张质量好,就是字体有点小了,再大点更好,这本书是可以做枕边书来读的。作者琦君文笔优美自不必说,最喜欢后面编者编入的作者谈创作主张的文字,对读者一窥琦君诗化散文根源的堂奥不无裨益。
  •   上大学时候,曾经买过琦君的散文,非常喜欢。可惜,那本散文集毕业后不知道丢到那里去了。基本上爱与孤独里面的文章,之前那本散文集也有,还有一部分散文,现在找不到。
  •   认识琦君 最初是 语文书上的 泪珠与珍珠。 就记得里面一句话 写的是雨后的青山好像洗过的良心。 大概是这样吧。 后来真的很喜欢她,是有一次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港台文学的杂志,里面收录了一篇琦君的《髻》,看得很是很喜欢。 其实现在也不记得故事内容具体是怎样就记得看着很喜欢很喜欢很温暖亲切。 就一直想再找到她的文字。可是关于她的书好少。
    哈哈~ 所以买到这本书,我是很开心很开心!
    第一天随意翻了一篇,是写关于母亲的毛衣,朴实的语言,却充满了温暖与感动。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地在爱着我。
    后来有朋友来,看到我的这本书,也是很喜欢,就被他借走了。我也是很高兴!因为有和我一样喜欢她的人。
  •   台湾的女作家很有几位我愿意读,琦君就是一位!
  •   非常喜欢琦君的作品,这本书也一样。书从封面到配图的内页都很精致,貌似还有旁批的内容。纸张不是那种明晃晃的白色,看起来感觉很好。琦君的散文很具有温情温馨的感觉,是我喜欢的类型。
  •   琦君的散文真美,封面也给人一种淡淡的雅致,是给初中的孩子买的,孩子很喜欢。谢谢
  •   很喜欢琦君的文风,感情内敛而又真挚,读起来也不枯燥。她的古文功底不错。
  •   上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读过琦君的《素心笺》,很喜欢。本来想买一本保留的,可惜总在缺货中,所以买了这本《爱与孤独》,看评论是五星级的。买了以后,发现这本书真的非常非常的棒,每页的边边居然都有空白,可以写旁批。书的质量也是一等,如果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可能发给我的这本正好排版稍微偏内一些,不过读来没有影响。另外喜欢琦君的,推荐看下张晓风的作品,同样是跨两岸作家,同样优秀的作品。这本书对写作也会有不小帮助吧,因为其中有记述作者的一些写作经历。加油!
  •   我原先是在图书馆借的这本书。看完之后很喜欢,所以买来收藏。在此之前,除了《桔子红了》,我没有阅读过琦君的任何作品。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惊喜。琦君的文笔细腻,文章所传递的感情真挚感人。刚读了几篇文章,我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由于时间紧张,我只能每晚临睡前看上一篇,就这样已经让我很过瘾了。有一次看一篇写她地理老师的文章,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琦君笔下老师的形象惟妙惟肖,我仿佛成了她的同学,与她们一同认识老师、戏弄老师,最终认识到老师的可贵。尤其是老师悲惨的命运不仅令琦君们也令我又是悲伤又是感叹。其它的文章也很好,很喜欢读她写母亲的文章。这位乡村妇女身上有太多的菩萨心。
  •   读琦君的散文如同在落英缤纷的林间小道散步,岁月的河流在身旁静静流淌,不知不觉沉浸在她淡雅深情的文字中。
  •   第一次接触琦君的书编者很细致收录了这么些关于爱与孤独的文章赞
  •   怎么说呢,我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琦君写的关于小时候的事情,有一种持久不散的美好感觉,她的文字可以一读再读,当你觉得为生活或是自己所伤,感觉孤独时,听琦君说说爱的故事吧。
  •   琦君的散文,总是有种使人平静的力量,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蕴含着至理,清简而秀美,很喜欢。
  •   精选琦君经典散文名篇,纸质印刷都还好,推荐!
  •   很喜欢琦君的作品,品读她的散文,如沐淡淡桂花香……
  •   琦君的书在深圳根本就买不到,听别人说台湾有,后来在当当看到了便买了.我很喜欢她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性格,给人很宁静的气氛,不错.
  •   琦君的散文总是看的人心里暖暖的,这本也不例外啦
  •   琦君的文风我很喜欢,感情很细腻,文字间真情流露。
  •   说实话,这本书的编撰者真的是研究了琦君一生的专家,琦君的散文是非常有名的,而这本是几乎录完整琦君一生有名的散文!!非常值得购买!
  •   这个版本适合旁批,留有空白。琦君的散文平和冲淡,乡情无限。
  •   先说一下书的排版,那一条的空白和摘录实不知用意何在。感觉很是蹩脚。
    内容自是没的说。琦君的散文比龙应台要轻松的多。看完感慨颇多,有一点很深刻那就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虽说现在不论门第但门第的影响是不能抹杀的。看书吧,买书吧,为了您的孩子!
  •   晚上读的时候很有感觉。好像最先是读了桂花雨,觉得很喜欢,才开始读琦君的散文。真的特别喜欢~~~
  •   琦君的散文,也很不错的。另,此一系列书的装帧设计,挺好的……
  •   我非常喜欢琦君的散文,觉得比小说好,这本册子我尤其喜欢,虽然书的设计很简单,但我需要的也不是花哨的外观,喜欢琦君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   琦君的散文是很有名的,尤以写母亲和佛教最为擅长,因此读来感觉很温暖。
  •   琦君的散文真的不错,很生活,很真实.
  •   读着琦君的《爱与孤独》,发现伟大的作家就是能把你想说又不会说话写出来,引起内心的共鸣。
  •   爱与孤独是琦君的文集,是作者对爱与孤独的切身感受,文中充满了人间的真情,在爱中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感受爱
  •   琦君赚了世人多少眼泪?朴实平淡的文字总能击到我内心深处。
  •   琦君,是我最爱的作家。
    过春节,吃桂花糕,清蒸黄鱼,看庙会。充满着浓浓的乡愁,绵密的回忆,仿佛就在昨天,我还扯着妈妈的裙摆要钱冰欺凌吃。
    书里的画面那么的似曾相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像竹筒倒豆子般,一股脑儿的跳出来。
    合上书,那温馨的感觉仍在心头。
  •   琦君的爱于孤独 是本她的回忆。这当中的 一袭青衫 最为感人
  •   喜欢琦君和龙应台,心怀爱的人才会把生活写的如此的美!
  •   从小就很喜欢琦君的书,这次把它的书都买齐了,但是有好几篇都重复了,很可惜,读他的书总有淡淡的哀愁,在那个时代下,父亲的关爱虽然不少,但是因为有二妈出现,父親對於琦君的亲妈就多了冷淡,看到那年代的亲情,以极他母亲与人之间相处的美好,愿意奉献的爱心比起现在来,实在是好值得效法得對象~读他的书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做人得道理,那优美扎实得文学底子~非常适合一读再读
  •   写的主要是琦君的家人,老师,朋友的故事,充满温馨的感觉,文字朴实,真情流露于每一个字中。
  •   被琦君甜蜜又带点忧伤的文笔感动了好久!
  •   琦君的文字有种古典美 也有淡淡的忧伤
  •   琦君不愧是大家,写出来的文字的确与众不同,让人在精神上收获颇多。从她那充满灵性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颗宽容慈悲的心,文笔如其人,温和敦厚。能受其人格及文学素养的熏陶,真是一种福分!
  •   琦君的作品,现在的孩子一定要看,读了其中的几篇给学生 ,都迷上她了,于是买了好多本
  •   十分喜欢琦君,现在的作家缺少的真情实感,多的是矫揉造作。而琦君的文章透出的是丝丝感动,给人带来一种精神力量。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更好。琦君的文字让人很感动。强力推荐!
  •   琦君的文字很简朴,但蕴含很丰富的情感

    PS:这本书极度容易脏,要小心保管
  •   质量很好。内容的话,琦君先生文笔温情,很是动人。还记得初中学的《春酒》,很美。
  •   琦君的书总是带着淡淡的暖意爱贯穿全书
  •   喜欢琦君,淡淡的文字深深的情
  •   喜欢琦君的文章的恬淡,亲情在文字间升华,勾起你的回忆!
  •   琦君的经典之作,值得一读
  •   以前没有看过琦君的作品,本来也是比较信赖出版社的推荐,所以买来看看。很感人的文笔,非常喜欢。
  •   琦君的文章很朴实,但却很让人感动。写的不过是身边的人和事,不讲大道理,可总是让你不由自主的深深吸引。
  •   琦君的文笔很细腻,读着读着就进入文本的境界中,读文读作者读自己!
  •   每一位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可是他们并不是确定好坏的关键,真正的评论员是读者,每一位作者是在读者的教唆下成长的。琦君
    琦君是老师介绍给我的,我好后悔为什么不早点读她的书,才能明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可以积累和运用的,告诉大家是有双面的。
  •   本书作者温而文雅,睿智练达,将平和的岁月里的点滴小事写的充满脉脉温情,让我有久违的感动。喧嚣的现代社会里,我们的心越来越麻木、粗糙、冷漠、坚硬,看琦君的书,我的心软下来,享受精神的宁静和滋润。
  •   很喜欢琦君的书,买了许多,这本也不错。
  •   就是喜欢琦君,没有任何理由。。。
  •   第一次看琦君的书,不错,才女,值得孩子看。
  •   琦君的爱情、亲情多这么治愈人心。
  •   好喜欢琦君的书,写得很好
  •   我十分喜欢琦君,也很喜欢这书
  •   很喜欢琦君的文章。书的封面是烂的!!!!
  •   发货很快,琦君的书早想买了,市面上很少见,喜欢她的文
  •   琦君的,非常喜欢
  •   喜欢琦君的文啊~~
  •   一直喜欢琦君的书,内容清新隽永,童年趣事值得慢慢品味.....
  •   这个印度大师总是喜欢用反问回答你的设问。似乎什么都没有。却又像是什么都说了一样。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一周都像是独白像是描述看到最后的时候。心里很平淡。抬头的时候、天空很美爱是与孤独并存的不是吗
  •   书不错,很值得买
    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是的,甚至连爱也不能。凡是领悟人生这样一种根本性孤独的人,便已经站到了一切人间欢爱的上方,爱得最热烈时也不会做爱的奴隶。
  •   很符合我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散文!
  •   爱与孤独,爱?孤独?感情人生,值得一看
  •   文字很美,题目也很美,很多文章唤起了自己的回忆,记得初中时学过她的一篇《春酒》,淡淡的乡愁,另外书的印刷和纸张都不错,爱与孤独迫不及待要读完!
  •   约是十年前看过她的散文,有着模糊的印象,今日买来再翻,她幽默而不失温馨,厚重而不失淡然。一个时代的画像,溢出浓浓的乡情,在乡情的氛围中,感受着广懋无边的爱,一颗佛心如一池荷香自始至终跃然纸上,一阵桂花淡淡风甜甜立时飘上了鼻翼。再多的苦难与悲怆终化一缕幽香,缠绕不绝,无奈的沉静着。一本好书即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伴随自己更为沉着,对待一些事情宽容与理解。
  •   一直很喜欢张晓风的文笔。学过她的课文《我喜欢》,好美好美,一开始读就被迷住了,后来查了好多关于她的资料和故事。在这本书中读到过,我们都渴望成功,可掌握成功的却并不是我们自己。那段时间刚好心情不好,觉得她写的就是生活中的自己嘛!于是,对作家又多了一份亲近。
  •   平淡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很喜欢。文章选得很不错,关键是价格也便宜,装帧也很不错。
  •   台湾的,作者很出名,对初中学习有帮助。
  •   闲来读些散文,生活变得很充实
  •   真是好书,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看散文了。
  •   值得一看的一本散文集
  •   很感人的一本散文集
  •   感情真挚而真诚,挺感人的。
  •   这是百合丛书中的一本,我基本都买了
  •   启迪青春---孩子喜欢
  •   孤独的人才会珍惜爱与被爱
  •   我们并不是因为无爱而孤独,也不可因为寂寞才爱。
  •   有爱就有孤独。
  •   无论文风还是语言方式,都颠覆了我以往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一点点转变与适应,对于而言就是巨大的进步,对写作缺陷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认真阅读,将来写一篇读后感。
  •   平实中自有一份感动。
  •   老师要求买的,但对我家孩子来说深了些。次日货到,快。
  •   书很好,内容也很精炼文章优雅清丽像一杯淡茶可惜送货慢了点送来的书书脊有点破,封面很脏我用橡皮擦了半天都没干净……当当加油吧!
  •   最喜欢的作家,最真的文字,永远值得收藏~
  •   不错,文字很优美,内容充实,送货速度很快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